国土资源部关于批准安徽省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批准安徽省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

一、国土资源部 关于批准安徽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杨红君[1](2021)在《比较视野中的国家地质公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资源,而且还是一个国家无形的,十分宝贵的物质财富。国家地质公园孕育了地球上举世罕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生态学家、地质学家、气候学家、环保学家、人类学家等学界翘楚研究地球历史的书页。作为一位见证了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研究者,笔者立足于我国国情,以科学严谨的在场证据,放眼世界的目光,多年来的社会调查成果,深入浅出的向我们阐述了:美国和中国在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经营、开发、保护、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在指导及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环境是构成风景的物质基础,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使命感及环保意识,同样具有相互借鉴学习的帮扶指导作用!同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美国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和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意识。

王佳瑞[2](2020)在《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质遗迹资源是在漫长的地球演化阶段,因内部以及外部动力的地质职能而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地质自然遗产即为地质遗迹,它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地质遗迹资源本身极具美学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它不仅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地球生态的重要内容。目前,对地质遗迹资源开发的方式就是建设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已覆盖全世界、全国,为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职能。甘肃省拥有极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全省境内正在广泛开展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活动,一个包含国家、省、市、县级的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框架正式形成。地质公园管理是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由自然资源部主管,省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省、市级地质公园管理,并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对本辖区内地质公园进行监督管理。自然资源部建立督察员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地质公园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对不合格的地质公园严格实行“亮黄牌”和“摘牌”制度。因此,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着关键职能。为此,笔者拟定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实证分析、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以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以甘肃省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地质遗迹资源管理机制、打造“互联网+”管理系统、强化宣传营销力度、建立多方监管通道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当前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发挥作出改善,从实践方面,针对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甘肃省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公共管理这一典型案例,在政府职能发挥的原有模式上创新管理方法,起到以点带面更好的促进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朝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的职能。依托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如何在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首先,本次研究对有关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已有成果归纳梳理;其次,以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对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最后,结合我省当前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发挥薄弱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建议。

李发明[3](2019)在《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质遗迹景观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资源,有着与其他资源与众不同的特点,科学量化的评价方法是其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前提。国际上地质遗迹景观评价已经向着精细化、数字化和数据化方向发展,像ENVI、SPSS等多学科技术与GIS结合的地图评价法、景观保存性评价法等等。国内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主要从单学科角度出发,以定性或问卷打分式的定量评价为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在数据获取渠道多元化和新技术方法不断涌现的智能化时代,地质遗迹景观更应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来提升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网络点评等文本信息大数据和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础,借助地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耦合模型的构建,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创新性研究:1、以大数据的爬取为基础,构建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遗迹景观的地理空间数据库;2、结合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数据库中案例进行价值类型划分;3、在价值分类的引导下,分别从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展开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论文研究主要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在评价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词频、研究趋势等,并对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价值分类。利用多元对应量化分析方法,对大数据爬取的我国省市级别以上地质景观资源进行综合价值类型划分,并得出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的四个主要分支,即在资源保护方面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在资源利用方面的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第三部分价值评价。以多学科技术与GIS平台共建耦合模型为基础,对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景观的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自然审美价值和旅游使用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建立“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保护和利用研究。以价值评价结果为导向,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从资源保护和利用两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世界地质公园评定标准提出资源调整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在地质遗迹价值分类、评价和保护等方面的结论,并对研究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陈安泽,王艳君,杨艳[4](2018)在《附录Ⅲ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工作总结》文中研究指明在2005—2018年间的任期内,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研究会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所创新。一、促进旅游地学学科建设方面1.召开13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2.举办13期地景沙龙联宜报告会活动3.主办、合办10多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专题研讨会4.向高校宣讲旅游地学推动高校建立旅游地学本科专业5.承担科研项目编缉出版旅游地学着作6.推动建立旅游地学研究机构和团队发展7.举办表彰活动二、促进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方面1.为国土资源部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陈安泽[5](2016)在《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文中指出笔者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建立之始,就随着地质部陈列馆(即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划归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而成为其创始研究人员,60年来从没离开过,因此见证了其全部历史。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过程中,以笔者为主,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挂靠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团体这个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的有利条件,将地球科学运用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服务中去,从而创立了一门地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学科——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和一整套实施方案,经过艰辛努力,终于促使地质公园得以建立;地质遗迹是建立地质公园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地质资源,是旅游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都是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首创,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其在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将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发展过程、建设现状与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划分、评价准则、形成与分布规律、应用保护现状综述如下,以作为献给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礼物。

刘佳[6](2016)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公园是我国生态国土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建设旨要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我国地质公园管理制度自确立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探索了一套切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智慧。当前,地质公园管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而破此题则首需在理论支撑与评价体系上寻找新的路径。从地质公园的综合价值入手,定量评价地质公园类型,对于认识、管理和利用好地质公园资源资产,全面发挥其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自然资源价值论和生态学理论的生态系统价值论,结合对地质公园价值的研究,提出了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概念模型,包括核心价值、中间价值和外围价值三层,分别对应于地质公园的环境保护、人文服务和经济发展三重功能,各层价值量的高低因资源特性及所在区域发展程度而异。通过全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该模型,丰富了地质公园综合价值内涵,揭示了各价值层之间及其与公园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解析了地质公园价值要素,为开展基于综合价值的管理和经营夯实了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和文献研究,在搜集对比大量指标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经过指标归一化处理,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可行性、独立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了包含自然价值、科学观赏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自然价值包括典型性、稀缺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科学观赏价值包括科研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经济文化价值包括区位价值、历史风俗和宗教遗迹,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环境和规模容量,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采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5个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综合价值评价实证,并用多重对应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了两两价值及综合价值的聚类分析,最终得到具有共同价值组合特征的五类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其价值特征分别命名为资源型、生态型、综合I型(成熟发展型)、综合II型(中等发展型)、综合III型(低等发展型)地质公园。对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模型进行完善,核心价值层包含自然和生态价值,中间价值层包含科学和文化价值,外围价值层包含旅游和区位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框架,并提出各类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建议,为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地质公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陈安泽,张忠慧,张志光[7](2014)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及规划要点》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公园(Geopark)是21世纪开始时,在中国和世界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地学"的产儿。地质公园的面世为"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发展平台,是"旅游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碑,标志着旅游地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旅游地学"可持续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鉴于地质公园是一种新型的科学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一种类型、是日益受到游人欢迎的自然公园,兹将中国地质公园的诞生过程、建立目的、发展现状及如何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作一简要介绍。

陈安泽,张忠慧,张志光[8](2014)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及规划要点》文中研究表明地质公园(Geopark)是21世纪开始时,在中国和世界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地学”的产儿。地质公园的面世为“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发展平台,是“旅游地学”发展史上的里碑,标志着旅游地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旅游地学”可持续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鉴于地质公园是一种新型的科学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一种类型、是日益受到游人欢迎的自然公园,兹将中国地质公园的诞生过程、建立目的、发展现状及如何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作一简要介绍。

李洋[9](2014)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文中指出地质资源作为地球地质作用的产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地质资源是经过漫长地球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产生、分布、演化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是地球地质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地质验证。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具有其独特的地学研究价值;从旅游地学的角度来看,地质资源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并由此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第一批加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其地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和旅游景观价值。因此,本文运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旅游科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资源的成因、分类、演变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规划、保护、利用和开发的模式,以推动我国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开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在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资源产业经济学和地质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资源的评价方法、资源的开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地质形成背景、特征、分类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借鉴区域地质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从资源单体和资源开发条件两个角度切入构建嵩山地质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模型树,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量化评价。针对我国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资源开发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套适用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优化模式,并对其各个实施步骤进行了阐述。最后,论文对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利用的探索研究,在原有的地质公园保护的基础上引入功能分区的理念,并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实际项目开发为案例阐述了嵩山地质旅游资源深度利用的思路、资源保护的措施以及资源品牌产业化管理的提升策略,不仅有利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为我国其他世界地质公园的科学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左静[10](2014)在《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地质公园在西北地区最多的省份之一,主要位于陕西省秦岭南部和陕北西北部境内,它主要是以比较珍贵的地质遗迹为主,充分发挥地质遗迹得天独厚的科学价值和造景功能而形成的自然公园。近几年,是我国地质公园发展的热潮期,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速度日益增长,尤其是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轨迹。其中,经批准建立的陕西省国家级地质公园已有8处,这也预示着陕西省对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工作取得了根本上的重视。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的逐步建立,不但对陕西的地质遗迹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也使得这个旅游大省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由于陕西旅游大省的名声在外,陕西国家地质公园也得到了许多游人的青睐,虽然带动了陕西旅游GDP的发展,但也使得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出现不和谐的步调,加之我国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缺失,使得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9年1月19日我省通过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这表明陕西省政府开始在立法上重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本文在对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和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的具体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对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表述,然后对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在参考借鉴国外地质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这对于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国土资源部 关于批准安徽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土资源部 关于批准安徽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视野中的国家地质公园(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国家公园的科学建设与有效管理
二、一枝独秀的美国国家公园
    1. 峡谷型:以大峡谷(Grand Canyon)国家公园代表
    2. 峰丛型:以锡安(Zion)国家公园为代表
    3. 砂石林型:以布莱斯(Bryce Canyon)国家公园为代表
    4.拱门型:以拱门(Arches)国家公园为代表
    5. 堡垒型:以峡谷地(Cangonlands)国家公园为代表
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1. 科学考察研究主导型的地质公园。
    2. 观光游览主导型的地质公园。
    3. 综合型地质公园。
四、灿若星河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五、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令人堪忧
六、提高思想意识保护地球家园
七、结语

(2)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地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综述
        2.国内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综述
        3.国内地质公园管理、开发利用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概念界定
        1.政府职能
        2.地质遗迹
        3.地质公园
    (二)研究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5.景观生态学理论
    (三)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1.政策引领的职能
        2.资源的整合和规划的职能
        3.区域形象营销的职能
        4.市场监管的职能
二、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简介
        1.甘肃省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
    (二)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发展中的政府作为
        1.政府主导的地质遗迹资源优化配置
        2.政府支持的地质遗迹资源项目建设
        3.政府引导的地质遗迹资源相关产业整合
        4.政府主持的地质遗迹资源形象宣传推广
    (三)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概况与政府履职现状
        1.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2.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政府履职现状
三、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问题分析
    (一)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1.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发展配套服务滞后
        2.职责部门履职不清
        3.信息化水平较低
        4.地质遗迹资源认知度低
        5.市场秩序混乱
    (二)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功能定位有偏差
        2.政府职能不健全
        3.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4.宣传营销力度低
        5.政府监管不到位
四、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的改进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
        1.管理部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2.全社会共同推动地质遗迹资源协调发展
        3.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
    (二)完善地质遗迹资源管理机制
        1.政府给予充足政策支持
        2.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
        3.全社会共建全民共建共享机制
    (三)打造“互联网+”管理系统
        1.政府部门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管理部门应强化信息化建设
        3.技术部门应完善大数据应用和管理体系
    (四)强化宣传营销力度
        1.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要多建立国际化品牌
        2.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要创新营销方式
        3.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要拓宽营销渠道
    (五)建立多方监管渠道
        1.政府建立监管机制
        2.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建设者落实主体责任
        3.政府引导社会形成公共监管态势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献可视化分析
        1.2.2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文献可视化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概念解读和界定
        1.4.1 地质遗迹景观
        1.4.2 价值解释变量
        1.4.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
        1.4.4 地理信息系统(GIS)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2.1.1 景观美学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旅游行为心理学理论
    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法
        2.2.1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相关理论背景
        2.2.2 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的类型
        2.2.3 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方法
        2.2.4 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方法
    2.3 地质遗迹景观量化评价中的技术应用
        2.3.1 数据获取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2.3.2 数据分析阶段应用的跨学科技术
        2.3.3 主要跨学科技术间的关系和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景观价值分类与研究案例概述
    3.1 地质学视野下国内外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体系
        3.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的分类体系
        3.1.2 我国国家颁布的分类体系
        3.1.3 不同专业背景下学者们的分类体系
    3.2 我国地质景观资源数据爬取及类型分析
        3.2.1 基于大数据爬取技术的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构建
        3.2.2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基础划分
    3.3 多元对应分析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综合价值分类体系
        3.3.1 网络点评数据的爬取和价值等级划分
        3.3.2 地质遗迹景观二维质心坐标统计分析
        3.3.3 我国地质遗迹景观多元对应分类图解
    3.4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研究案例选取和区域概述
        3.4.1价值分类结果导向的研究案例的选取
        3.4.2 研究区综合概况
        3.4.3 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古地学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
    4.1 地质遗迹景观地学成因及特征
        4.1.1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学成因
        4.1.2 中上元古界剖面地质构造特征
    4.2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解析
        4.2.1 沉积演变的连续性
        4.2.2 顶底界限的明显性
        4.2.3 古海沉积的完整性
        4.2.4 化石存储的丰富性
    4.3 地质遗迹景观古地学科研价值评价
        4.3.1 古地理方面的科研价值
        4.3.2 古构造方面的科研价值
        4.3.3 古地磁方面的科研价值
        4.3.4 古地学视角下的地质遗迹景观科研贡献等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E-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
    5.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吸引要素与指标体系
        5.1.1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吸引要素的选取
        5.1.2 视觉要素与评价者间的关系方差
        5.1.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5.2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5.2.1 地质遗迹“节点”形态美感度评价
        5.2.2 地质遗迹“空间”环境美景度评价
        5.2.3 地质遗迹“区域”环境丰富度评价
    5.3 地质遗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
        5.3.1 相对坡度视觉感知评价
        5.3.2 相对距离视觉感知评价
        5.3.3 出现概率视觉感知评价
        5.3.4 重要程度视觉感知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ENVI-GIS耦合模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
    6.1 景观格局的演变与模拟预测
        6.1.1 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评估
        6.1.2 景观格局评价体系和耦合模型的建立
        6.1.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模拟预测评价
    6.2 植被覆盖度演变与等级划分
        6.2.1 植被覆盖度评价方法
        6.2.2 基于NDVI值的植被覆盖度综合评价
        6.2.3 以NDVI为基础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
    6.3 地质遗迹敏感性与生态安全
        6.3.1 地质遗迹敏感性评价
        6.3.2 地质遗迹生态风险性评价
        6.3.3 地质遗迹生态安全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大数据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
    7.1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7.1.1 大数据的选取和类型说明
        7.1.2 以游人使用角度的数据计算
        7.1.3 大数据支撑下GIS模型的构建
    7.2 使用后评价POE指标体系的构建
        7.2.1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评价可行性分析
        7.2.2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价值评价指标和体系
    7.3 地质遗迹景观旅游使用价值量化评价
        7.3.1 游人满意度评价
        7.3.2 游人聚集度评价
        7.3.3 旅游吸引力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解释变量”评价体系
    8.1 价值分类引导下的地质景观量化评价因子及权重的确定
        8.1.1 评价因子的整合和权重确定原则
        8.1.2 基于AHP法的层次树状模型的建立
        8.1.3 “价值解释变量”体系中因子权重的确定
        8.1.4 因子灵敏性分析下的权重指数演化
    8.2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主要分支
        8.2.1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科研价值评价体系
        8.2.2 资源保护下的地质景观生态价值评价体系
        8.2.3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自然审美价值评价体系
        8.2.4 资源利用下的地质景观旅游使用价值评价体系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价值评价导向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
    9.1 科研和生态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保护策略
        9.1.1 科研贡献和敏感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分区优化
        9.1.2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评价导向的生态格局优化
        9.1.3 生态敏感性评价导向的游线基础设施优化
        9.1.4 植被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群落优化
        9.1.5 生态安全和风险性评价导向的遗迹保护监测
    9.2 自然审美和旅游使用价值评价引导下的资源利用策略
        9.2.1 资源视觉质量评价导向的景点优化
        9.2.2 视觉质量和感知度评价导向的游线优化
        9.2.3 植被丰富度和覆盖度评价导向的植被景观优化
        9.2.4 旅游吸引力评价导向的旅游影响度提升策略
        9.2.5 游客时空分布评价导向的容量控制策略
        9.2.6 游客满意度评价导向的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9.3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科普旅游规划策略
        9.3.1 科普旅游发展的趋势
        9.3.2 科普旅游规划发展模式的建立
        9.3.3 智能化科普旅游系统的构建
    9.4 遗迹保护视角下的资源管理策略
        9.4.1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源管理步骤
        9.4.2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模式
        9.4.3 开发促保护理念下的资产化管理实施策略
    9.5 基于世界地质公园评定的资源整改策略
        9.5.1 保护边界与区域的明确性
        9.5.2 遗迹景观与文化的连接性
        9.5.3 规划体系与纲要的完整性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旅游地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1.1 旅游地学的定义
    1.2 旅游地学的研究内容
    1.3 旅游地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4 旅游地学学科发展阶段划分
        1)旅游地学孕育阶段(1978—1985年)
        2)旅游地学初创阶段(1986—1991年)
        3)旅游地学成长阶段(1992—1999年)
        4)旅游地学新的开拓阶段(2000年至今)
    1.5 旅游地学研究会学术活动
    1.6 旅游地学发展趋势
2 地质公园的创立与发展
    2.1 地质公园创立的历史
    2.2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定义
    2.3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任务
    2.4 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条件
    2.5 国家地质公园审批程序
    2.6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验收标准
    2.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志
    2.8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
    2.9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2.1 0 世界地质公园动向
    2.1 1 地质公园建立的重要意义
    2.1 2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前景
    2.1 3 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前景预测
3 中国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3.1 地质遗迹
    3.2 地质景观
    3.3 地质景观类型划分
    3.4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方法
    3.5 中国地质遗迹形成与分布规律
        3.5.1 地质剖面大类
        3.5.2 地质构造大类
        3.5.3 古生物大类
        3.5.4 岩石、矿物、矿床大类
        3.5.5 地貌景观大类
        1)岩石地貌
        (1)花岗岩地貌。
        (2)碎屑岩(砂、砾岩)地貌景观
        (3)可溶岩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质景观、岩溶景观)
        (4)黄土地貌景观
        (5)风蚀与沙积地貌景观
        2)火山地貌景观
        3)冰川地貌景观
        3.5.6 水体景观大类
        3.5.7 环境地质遗迹大类
        1)地震遗迹景观
        2)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3)滑坡、泥石流遗迹景观
    3.6 中国地质遗迹应用与保护

(6)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分析与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研究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地质公园分类研究现状
        2.1.1 微观层面地质遗迹资源分类研究
        2.1.2 宏观层面地质公园分类研究
    2.2 地质公园评价研究现状
        2.2.1 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评价
        2.2.2 地质公园环境地质学评价
        2.2.3 地质公园经济学评价
        2.2.4 地质公园生态学评价
    2.3 评价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2.3.1 评价指标建立方法
        2.3.2 权重确定方法
        2.3.3 综合评价方法
        2.3.4 多重对应分析方法
    2.4 地质公园管理研究现状
        2.4.1 产权关系研究
        2.4.2 法律制度研究
        2.4.3 发展模式研究
    2.5 地质公园价值研究理论基础
        2.5.1 经济学理论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论
        2.5.2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论的地质公园价值
        2.5.3 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系统价值论
        2.5.4 地质公园综合价值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现状与分析
    3.1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3.2 国家地质公园经营模式现状
    3.3 现有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不足
    3.4 基于综合价值管理的有益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
    4.2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研究
        4.2.1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的依据
        4.2.2 国内学者对地质公园评价指标研究
    4.3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4.4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4.4.1 层次分析法相关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步骤
        4.4.3 层次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与分类
    5.1 研究思路
    5.2 数据搜集与筛选
        5.2.1 数据搜集原则
        5.2.2 数据初步搜集与筛选
    5.3 数据整理
        5.3.1 数据整理的流程与原则
        5.3.2 评价指标对比
        5.3.3 评价尺度整理
        5.3.4 数据初步整理
        5.3.5 数据综合整理
    5.4 数据分析
        5.4.1 基于综合价值的分类方法
        5.4.2 分类的维度与数据
        5.4.3 分类结果
        5.4.4 分类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国家地质公园分类管理建议
    6.1 完善的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概念模型
    6.2 基于地质公园综合价值概念模型的管理体系
        6.2.1 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6.2.2 基于综合价值概念模型的管理体系框架
    6.3 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角度分类管理的客观可行性
        6.3.1 环境保护观念已到位
        6.3.2 资源本底已基本摸清
        6.3.3 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6.4 国家地质公园分类管理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质公园的发展背景
        1.1.2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利用概况
        1.1.3 本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质公园相关研究内容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
        2.1.2 产业经济
        2.1.3 地质资源
        2.1.4 地质公园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产业经济学
        2.2.2 资源的开发理论
        2.2.3 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
    3.1 区位
    3.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层构成
        3.2.1 新太古代
        3.2.2 古元古代
        3.2.3 中元古代
        3.2.4 新元古代
        3.2.5 古生代
        3.2.6 中生代
        3.2.7 新生代
    3.3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构造特征
        3.3.1 基底褶皱构造
        3.3.2 盖层褶皱构造
    3.4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理特征
        3.4.1 气候特征
        3.4.2 植被特征
        3.4.3 水文特征
    3.5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禀赋
        3.5.1 地质资源
        3.5.2 人文资源
4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4.1 特征及分类
        4.1.1 特征
        4.1.2 分类
    4.2 评价方法与步骤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因子体系及权重
        4.2.3 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4.2.4 评价分值
    4.3 旅游资源评价
        4.3.1 旅游单体价值评价
        4.3.2 客源资源调查与评价
        4.3.3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4.3.4 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5 地质公园保护开发优化模式
    5.1 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5.1.1 发展历程
        5.1.2 存在的问题
    5.2 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5.2.1 资源导向型
        5.2.2 市场导向型
        5.2.3 形象导向型
        5.2.4 产品导向型
        5.2.5 开发模式的比较
    5.3 保护开发实施步骤
        5.3.1 保护开发类型
        5.3.2 保护开发形式
        5.3.3 保护开发模式的优选
        5.3.4 保护开发级别
        5.3.5 保护开发时序
        5.3.6 保护开发分区
6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实证研究
    6.1 开发现状
        6.1.1 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现状
        6.1.2 保护开发中的破坏因素
    6.2 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
        6.2.1 功能分区理念的引入
        6.2.2 嵩山地质资源保护区
        6.2.3 嵩山旅游开发和服务功能区
    6.3 产业化管理模式
        6.3.1 品牌管理
        6.3.2 运营管理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况
    2.1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况
    2.2 陕西省地质公园的自然概况
    2.3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特征
        2.3.1 遗迹种类多样
        2.3.2 人文气息浓厚
        2.3.3 观赏性和科学性并存[1]
        2.3.4 国内独有的黄土地质遗迹
    2.4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的现状
    2.5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效
        2.5.1 社会效益良好
        2.5.2 经济效益显着提高
        2.5.3 部分地质公园已形成品牌效应
        2.5.4 市场发展良好
3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 地质公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3.3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法治问题
        3.3.1 现行法律保障不足
        3.3.2 依法监管不到位
        3.3.3 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
    3.4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其它问题
        3.4.1 “三重三轻”
        3.4.2 科研科普工作形式化
    3.5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3.5.1 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3.5.2 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分析
4 对部分国家地质公园保护经验的借鉴
    4.1 世界地质公园发展历程
    4.2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建设
    4.3 国外典型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4.3.1 美国地质公园保护
        4.3.2 加拿大地质公园保护
        4.3.3 欧洲
    4.4 国外地质公园的成功经验
5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对策
        5.1.1 完善政策与法律体系
        5.1.2 完善监督体系
    5.2 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其它对策建议
        5.2.1 协调保护与发展
        5.2.2 完善公园管理系统
        5.2.3 建立地质公园特别基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国土资源部 关于批准安徽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视野中的国家地质公园[A]. 杨红君. 2021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新发展格局中的旅游和旅游业新发展格局, 2021
  • [2]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王佳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3]地质遗迹景观的价值评价及保护研究 ——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发明. 天津大学, 2019(06)
  • [4]附录Ⅲ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五届工作总结[A]. 陈安泽,王艳君,杨艳.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5]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J]. 陈安泽. 地球学报, 2016(05)
  • [6]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D]. 刘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及规划要点[J]. 陈安泽,张忠慧,张志光. 旅游规划与设计, 2014(04)
  • [8]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现状及规划要点[J]. 陈安泽,张忠慧,张志光. 旅游规划与设计, 2014(04)
  • [9]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D]. 李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10]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D]. 左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国土资源部关于批准安徽省黄山等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