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流感:未完成的征服

人与流感:未完成的征服

一、人与流感:未结束的征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1](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李小婉[2](2019)在《《大历史15·世界是怎样连接的》汉译报告书》文中认为本报告是《大历史15·世界是怎样连接的?》一书的汉译报告。此书是大历史系列的第十五册图书,由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地球史研究所所长赵池亨编着,韩国whyschool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书中介绍了欧亚非大陆网络的初步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人类交流、技术传播、物质交换的历史。此书的原文九万字左右,译文约七万五千字。本报告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言,主要介绍翻译背景和翻译目的。第二章是翻译准备过程,包括翻译理论、原文及作者简介和原文文本分析。第三章是翻译事例及翻译方法,依据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采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语序变换等翻译方法。第四章是结语。根据彼得·纽马克的理论,原文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主要目的在于传达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因信息型文本的重点是内容和主题,故译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实、流畅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一般先领会原文的意思,然后考虑中文语言的特色,翻译成符合中文习惯的语言。此外,笔者通过参考平行文本,并且在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大历史15·世界是怎样连接的?》一书的翻译。

薛姝敏[3](2016)在《论小说中文化信息项的翻译策略 ——以朱利安·巴恩斯《海峡两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于1990年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基础上,翻译逐渐演变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开始研究与翻译文本相关的语境、历史、社会文化与习俗等更广泛的问题。而文学,尤其是小说,是作家在某一文化、某一时期下的创作,其作品中的人物与情景设置都反映着当下的文化背景,可以说是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本文选择了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以英法两国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海峡两边》为翻译文本,从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与该文学作品的语篇特色出发,旨在探讨小说体裁中文化信息的处理办法。译者将文化信息项定义为原文作者与译者和读者之间可能出现的文化缺口,即不具有共识、有可能出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信息。通过多元吸收、借鉴相关的翻译理论与策略,笔者将文化信息的处理方法分为分析、产出两个阶段,分析阶段借鉴了关联理论下的语境理论,力求通过对文学作品架构下的文化背景、作者写作风格等超文本因素及互文、上下文语境、人物性格刻画等文本因素对语篇进行全面的把握,着重分析文化信息项承担的更多功能,通过最佳关联选择最优的译文。而产出阶段则大体沿用了艾西克拉提出的其中几种文化专有项处理策略,旨在弥补文化背景信息缺失的基础上,再增译出表达感情、帮助刻画人物的成分。通过翻译实践与总结,笔者提出了小说文本中文化信息项的处理过程及策略,着重强调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并提出文化信息项在小说文本中承担更多功能,如帮助表达情感与刻画人物性格等,希望对以后的翻译实践有所助益。

赵耀东[4](2016)在《5W模式下CBA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行为研究 ——基于对7位现场主持人的质性访谈》文中认为CBA职业联赛成立二十年,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化水平、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篮球联赛,但目前CBA联赛的现场主持人还未形成必要的职业基础。本研究以CBA联赛东莞赛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成立以来的7位赛场主持从业者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梳理出它的发展路径。将CBA现场主持人的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孕育期(95-96赛季到99-00赛季)、萌芽期(99-00赛季到02-03赛季)、成熟期(03-04赛季到08-09赛季)、发展期(09-10赛季到15-16赛季)。研究用传播学的5W模式作为理论基础,以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目标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这五部分维度作为分析指标,讨论了CBA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要素和特征;分析了CBA现场主持人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指出现场主持人身上既有播音主持的规范性、庄重性等一般特性,又有竞技体育的激烈性、不可预测性等特殊性,还应注意个人风格和团队协作的一致性。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行为与体育展示相辅相成,CBA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过程具有环节性,依次经过选择——信息与受众判定、发布——分析信息进场、等待——期待受众关注、互动——与受众呼应、反馈——满足与自我合理这几个环节。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行为具有阶段性、循环性,信息收集具有跳跃性。主持人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本身、现场受众以及分享事实。研究还探讨了如何解决自媒体时代体育主持人的未来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尝试对促进现场主持人的职业素质、提高联赛推广水平,提出:(1)语言传播是现场主持人保证赛场信息真实可靠的关键;(2)现场主持人将迎来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时期的成长机遇;(3)专业化团队将成为现场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最后建议:(1)规范语言传播,保证赛场信息的真实性;(2)巧用自媒体,丰富传播途径;(3)提升技能素质,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张传霞[5](2014)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电视剧本等各种文体,收获加拿大本土和国际众多文学奖项,有“加拿大文学女皇”、“加拿大文化代言人”之称。纵观阿特伍德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作品充满了大量的希腊神话、西方童话、圣经故事、文学经典等“前文本”,论者把这一创作特色定义为“经典重构”。本论文将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结合经典论争的讨论,考察阿特伍德作品主题与“经典重构”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阿特伍德以“经典重构”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表达了“生存”的主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文学经典重构的潮流。20世纪后期这些文艺理论的共同核心是对传统的反叛、对权威的颠覆。在此背景下,作为承载了权威、典范、永恒等品质的文学经典,成为被审视、被质疑的对象,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经典问题的讨论。从考察“经典化”的过程出发,人们认识到经典的形成不完全是根据其美学价值而确定的客观事物,而是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合力建构的结果。通过考察传统西方文学经典,人们发现入选的都是欧洲的、白人的、男性的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家作品,即作者的种族、阶级、性别身份决定了经典之列的被包含或被排除。因此所谓经典其实是权力等外因操控与建构的结果,带有种族歧视、男权中心、帝国主义色彩,并对少数族裔、女性、劳动阶层的边缘化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经典成为社会权力合法化的合谋。可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作为文化表征的文学经典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成了带有“政治”色彩的权力争夺场。阿特伍德自称是一个“政治”作家,她的“政治性”是一种权力意识,本质上是对边缘与中心位置重新排列的兴趣。阿特伍德“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是作品传达的“生存”主题。“生存”在阿特伍德的文学世界里具有多重内涵,具体来说,即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艰难生存、加拿大民族在英国和美国双重帝国主义阴影下的尴尬生存、人类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里前景堪忧的生存。概括来讲,就是女性生存、民族生存、人类生存。女性、加拿大民族、大自然在传统的男性/女性、英、美/加拿大、人类/大自然二元对立模式中,显然处于边缘、下层的位置。重构“中心”、“权威”代表的文学经典,为实现阿特伍德寻求的边缘事物到中心从而实现“生存”的目标提供了绝佳的契合点。通过重构文学经典,阿特伍德修正了男权中心下的女性神话,把女性从“神”的位置上解救下来还原其作为独立的人的真实面目;改变了英美帝国中心下的“附庸”加拿大民族形象,以文学想象构建独立的加拿大民族身份;批判了人类中心思想下人类对自然的践踏,对身处生态危机中的人类发出预警。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分两节展开论述。第一节首先从阿特伍德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文学经典“前文本”入手,梳理了“经典重构”、阿特伍德的“政治性”与“生存”主题的关系,进而指出“经典重构”是阿特伍德传达“生存”主题的叙事策略,即通过重构历史上的文学经典,质疑经典背后的权力关系,让处于边缘的女性、加拿大民族、自然借文学形式得以发声。需要指出的是,阿特伍德的“经典重构”不是对文学经典的颠覆与消解,而是对文学资源选择性地再利用。第二节是文献综述,首先梳理了国内外阿特伍德的研究现状,进而指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目标:从阿特伍德“经典重构”的叙事表层入手,深挖“生存”主题的表达。第一章分三节阐述了关于“经典”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典”辨析。通过辨析中外“经典”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指出经典背后隐藏的权力因素。第二个问题是“经典论争”。围绕“经典化”问题形成了“扞卫经典派”和“拓宽经典派”两大阵营。“扞卫经典派”以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坚持认为经典本身具有的审美品质是构成经典的本质要素。“拓宽经典派”认为经典是被建构起来的,主张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男权中心主义的传统精英标准,拓宽经典,纳入更多女性、少数族裔作家及作品。第三个问题是“经典重构”。通过对重写、改写、重述、反写、重构几个相近概念的辨析,指出阿特伍德经典重构的后现代语境意义。第二章题为“女性神话的重述”,探讨了阿特伍德通过‘经典重构”对女性生存主题的表达。该章首先指出女性在传统文学经典中是以要么“天使”要么“女妖”的两极化形象而存在的,表明女性只是男性以自我存在为参照建构出来的“神话”,本质上反映了女性无言的生存处境。阿特伍德通过赋予文学经典中的女性以话语权,颠覆了男性建构的“女性神话”,展现了女性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类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章从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我、女性与母亲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全面分析了阿特伍德笔下所呈现的女性世界的丰富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文学经典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单一性。第一节“女性与男性”论述了异性关系中女性的生存处境,分两小节分别从“语言”和“身体”的角度分析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以及女性的反抗。第二节“女性与自我”与第三节“女性与母亲”探讨了同性关系中女性的生存处境,论述了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里对女性身份的抗拒与认同。第三章题为“民族史诗的重唱”,探讨了阿特伍德通过“经典重构”对民族生存主题的表达。本章首先指出“史诗”这一古老文学体裁对民族身份建构的意义,同时通过分析加拿大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状况造成的民族身份的尴尬处境,指出阿特伍德通过文学建构民族身份的努力就是为加拿大谱写“民族史诗”。本章分两节从两个角度分析阿特伍德为寻求加拿大民族生存采取的策略。策略一:召唤“幽灵”,阿特伍德通过梳理本国文学经典、寻找本国文化祖先,树立加拿大的文化自信,从而建构独立的加拿大民族身份。策略一对抗的是宗主国——英国对加拿大身份建构的影响,阿特伍德通过写作代表加拿大民族文学的评论专着、塑造苏珊娜·穆迪为加拿大人原型、追认加拿大土着居民为祖先,表明加拿大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根基,力图解决加拿大民族的“异乡人”之感。策略二:心灵“去魅”,阿特伍德通过构建施害(美国)/受害(加拿大)模式,塑造“施害者”的美国形象,对这一帝国中心进行“反写”。“美国人”在阿特伍德笔下已成为一个特殊名词,它与国别的关系不大,而是具有破坏力、征服欲和善于使用现代工具的一类人(尤其是男性)的代称。需要指出的是,阿特伍德塑造反面的美国人形象,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而是体现了她对加拿大社会现实乃至人类整个文明进程的反思。第四章题为“创世纪的再创”,探讨了阿特伍德通过“经典重构”对人类生存主题的表达。本章首先指出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人类片面强调对自然的权力,而忽视了对自然应负有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系统的平衡被严重破坏,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前景。阿特伍德通过戏拟的一系列“恶托邦”小说,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创世纪”故事,把人类毁灭的图景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以期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起到预警作用,提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章分三节重点分析了《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洪疫之年》、《债与偿》四个文本,探讨阿特伍德对人类生存不同角度的思考。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提升。为弱势事物“寻找位置”是贯穿阿特伍德创作的内在驱动力。女性、加拿大与自然在传统男性/女性、英、美/加拿大、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均处在弱势的位置上。如何让这些处于弱势、边缘位置的事物获得应有的位置,阿特伍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即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重构,把非主流事物带到中心,目的并非取代而是获得和谐平等的地位。阿特伍德通过重构文学经典,让非中心的女性、加拿大和自然得以“幸存”,也获得了“生存”应有的尊严。

谢志恒[6](2012)在《埃及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研究》文中提出埃及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因其久远丰厚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非洲地区、地中海地区、中东地区和穆斯林世界的重要国家,也是近代最早接触、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并启动现代化进程的阿拉伯地区国家。1923年至1952年的立宪君主制时期是埃及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埃及社会传统与现代、精英与民众、世俗与宗教激烈冲突和此消彼长的转型阶段,也是奠定埃及现代政治体系的关键时期。政党政治是此间埃及宪政生活的显着特征。埃及的现代政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是自1805年阿里王朝开启现代进程以来埃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立宪政治是新生政治力量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立宪君主制诞生于民族主义政党及其民众支持者发动的1919年革命,其制度基础是英国1922年声明和埃及的1923年宪法。民族独立的不彻底使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运动的色彩。立宪君主制时期以华夫托党为代表的议会政党极大地推进了埃及的民族独立事业。在埃及这样一个军事力量弱小、经济发展单一、社会结构严重不平衡、农业地主阶级主导政治、其他社会阶层不觉醒或力量分散、民族认同仍待整合的国家,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力量,民族独立任务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埃及不具备通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次性地解决独立问题的经济、阶级、军事和思想条件,议会政党的和平谈判是争取独立的重要方式,1936年条约是埃及走向完全独立的重要步骤。立宪君主制时期的宪政实践、国王和政党及政党之间的权力竞争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和民众政治组织的兴起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新兴民众政治组织通过多样化的思想形态和纲领主张将社会不同层面的普通民众卷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否定立宪君主制的政治活动之中,是埃及民主政治参与扩大的重要表现,它们极大地消耗了帝国主义、封建王室和议会精英政党的力量,为军人政变革命提供了契机。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运动是对议会政党民族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动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立宪君主政治,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自由军官掌权后的改革措施是民众政治组织社会经济与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纳赛尔革命是立宪君主制时期政党政治发展的结果。

李珍珍[7](2012)在《试探马赫诺运动 ——乌克兰革命(1917-1921)的一个侧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赫诺运动作为乌克兰革命(1917-1921)中一个侧面,其性质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甚少。马赫诺运动在高潮时期一度占据整个乌克兰南部,该地区是俄罗斯通往克里木、黑海出海口和欧洲的交通要道,是俄国革命与内战中的各种势力必争之地,马赫诺运动在此持续了近四年的时间,意义重大。马赫诺运动的主体是乌克兰南部广泛的最贫穷且最革命的工人农民,由马赫诺等无政府主义者领导,目标是以古利亚伊波列村为中心实践无政府理念,尝试苏维埃自由选举和创建自由公社。马赫诺运动集中在军事方面,抵抗一切外来势力如德奥军、沙皇、白军以及红军等的干涉。乌克兰民族革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的社会政策,致使马赫诺分子对他们采取冷漠甚至敌视态度,乌克兰革命中两股大势力分裂且最终未能统一行动,这也是乌克兰革命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马赫诺运动产生的背景。本部分从历史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介绍马赫诺运动发生的背景:乌克兰扎波罗热哥萨克历来钟爱自由追求独立;乌克兰经济结构严重俄罗斯化,城市工人运动俄罗斯化,乌克兰民众主要从事农业,土地私有制较强,底层民众生活困难;乌克兰民族文化觉醒和政治觉悟都集中在上层阶层,而底层民众有着自发的无政府倾向。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马赫诺运动兴起、发展、高潮与结束。最初马赫诺及古利亚伊波列无政府共产主义集团领导农民采取恐怖手段没收地主与富农的土地和财产,联合赤卫队敌对中央拉达,德奥入侵和傀儡政权斯科罗帕茨基政府的暴行致使他的活动戛然而止,才有马赫诺莫斯科之行。马赫诺在反对德奥军和政府军过程中联合独立分散游击队,组建“小父亲马赫诺革命分遣队”,形成马赫诺运动。马赫诺游击队对执政内阁采取中立态度,与布尔什维克两次联盟,反对格里戈里耶夫叛乱,反对邓尼金,反对弗兰格尔,但最后被苏俄政府镇压。第三部分论述马赫诺运动性质。本部分试图从马赫诺运动的工农组成、无政府主义者的参与情况和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深化对该运动的认识,得出马赫诺运动是乌克兰底层民众自发组织的,以无政府主义理念为指导思想,兼有一些富农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社会革命运动。第四部分重新评价马赫诺运动。本部分试图分析马赫诺运动在乌克兰革命中的地位、马赫诺势力在抵抗白军中的作用,最后上升到马赫诺运动与1917年俄国革命这个层面来理解。

王英[8](2010)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期,美国政府投票通过医改法案。这是一次草根民主与精英民主、个人财产权与社会利益、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较量。至此,所有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保险制度,这对重塑世界医疗保险体系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一直是个强调自由主义、个人奋斗以及市场竞争的国家,因此,虽然从杜鲁门以来,有七位总统都想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但是一直没有成功;直到这次,美国的第一位黑人领袖奥巴马重新举起医改大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何美国医保改革会选择扩大政府在医疗中的作用?探讨其背后原因,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医改产生很大裨益。本文的观点是,我们在考虑医改时,不能局限于医疗部门,而是应该把医改放在宏观经济框架中予以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禀赋在于人口红利,掣肘也在人力资本过少,农村人口多,这就要求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如果不能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产生的破坏将是致命的。我们医保制度的选择也应该以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为前提,如果实施与经济增长相悖的医保政策,那我们将会支付巨大的学习成本。我国医保的选择必须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前提,为经济增长服务。那我国的经济增长究竟出现什么新变化?就当下而言,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是改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投资、出口以及消费都比较乏力。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的情况下,我国一直实施的粗放的出口导向型政策遇到发展的瓶颈,目前我们可以选择的最现实的出路就是拉动内需。但是内需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何我国政府早在2004年就提出要把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拉动内需上,但是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即使在政府实施大幅降低储蓄利率,提高储蓄利率所得税政策的情况下,内需迟迟不能启动,居民储蓄率仍然偏高。本文的观点认为,拉动内需不是政府能够主导的,居民选择消费还是储蓄有其内生的原因。就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我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过渡的经济转型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方面变化剧烈,很多原来的福利性收入(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转化为居民现实的货币性支出。原有福利制度解体,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所以居民面对的各种不确定性增加,为了应对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支出,于是居民开始进行预防性储蓄。因此从直觉上看,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是很强的。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在使用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问题,但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多是参照国外预防性储蓄理论的逻辑,主要分析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给居民储蓄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跟西方比,社会保障体系远不如西方完善,因此从支出的不确定性角度,分析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更为合理。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为了提供效率,私人产品应该由市场提供,而政府则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医疗属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商品,由于“看病贵,看病难”这个问题成为政府和百姓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探讨政府增加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投入,会不会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加消费。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提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以及目前经济背景;阐述了研究意义,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接下来,对于有关文献进行综述。首先介绍有关储蓄的早期理论,引出储蓄理论的新进展预防性储蓄理论,并介绍了有关医疗保险与预防性储蓄关系的文献。第三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修改一些条件,本文假设某些条件成立,建立了政府对医疗保险制度资金支持力度的强弱对于居民储蓄额的影响模型,最终证明政府提高对于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将会挤出居民储蓄,使得居民增加当期消费。在得出模型结论的基础上,代入特定数值,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也证明同样的结论。但是政府提高对于居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是否提高卫生行业的绩效?本文在第四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通过世界各国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认为政府提高对于卫生的投入可以提高卫生行业的绩效,而卫生绩效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人力资本以及其他的方式最终影响长期经济的发展。第五章通过介绍各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异同,得出结论,认为各国医疗保险制度都是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结合,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就是根据各国政府在医疗保险制度中作用不同分类的,而从资金上对医疗制度增加投入是政府干预最为直接的方式。至此,在介绍中国医改沿革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结论和建议,认为在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使用市场化的方式将医疗行业推向市场,而是应该增加政府投入,这能从减少预防性储蓄和增加人力资本两个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

王文远[9](2011)在《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疫病作为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传变快、致死率高的疾病,始终伴随人类的成长。每次疫病的流行,都会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痛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它不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使人产生极大的恐慌心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会造成严重的冲击。近年来全球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军团病、埃博拉病、莱姆病、SARS、禽流感等共有30余种。尤其是SARS等传染病在我国的爆发,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在防治疫病的战略和对策方面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在西医预防治疗上,面对这种突发的变异性病毒一时束手无策,这都是导致SARS疫情蔓延流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中医药预防疫病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中医药在预防疫病方面的优势,探讨政府机构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方面需要进行的机构和制度建设,研究采用哪些具体的中医药方法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日后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其他烈性疫病的流行与传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古代中国防疫思想和方法以及这些防疫思想和方法对现代新发传染病的应用这两部分进行研究。在与疫病的斗争过程中,我国古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对疫病的病因病机、发病传变、和预防治疗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具体的防疫方法也十分丰富。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战争频发,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比较有限,多种因素导致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政治因素、地理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因素、人口及城市化因素、中外交流因素及民间习俗等对疫病的影响。古代统治者在面对疫病时,采取了一定的防疫措施,对于遏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措施:1.隔离患者,培养医学人才;2.巡视疫情,施医赐药;3.保障卫生,埋瘗尸骨;4.开仓放粮,赈灾免赋等。古代医家在预防疫病方面在中国医学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帝内经》中就确立了疫病预防的基本原则,即“正气存内”、“避其毒气”,在实际的预防中就要把握这“正”与“邪”两大环节。这就是古代医家预防疫病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具体思想观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顺应自然2.修身养性3.藏精固本4.导引养生5.药物防疫6.隔离消毒7.讲究卫生8.节制饮食9.免疫接种等。古代医家的防疫方法归纳之后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正气存内”方面有:1.顺应四时,平衡阴阳;2.调摄情志,消除恐慌;3.增强体质,固本培元;4.服食药饵,补虚扶正;5.预防接种,人工免疫;6.针灸防病,补弱泻盛等。在“避其毒气”方面有:1.隔离避邪;2.卫生避疫3.消毒杀虫;4.药物预防等。近20年来,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新的传染病的出现,称为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具有不同于传统传染病的新的特点,其发生和流行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多种新出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之上。因此针对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因素,从政府主导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来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安全。1.保持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2.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和专业人员的培训;3.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应急反应能力;4.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和市场监管;5.建立传染病预防的特殊政策;6.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监测;7.加强医药及药物添加剂的严格管理;8.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疫苗的研制。结合古代中医防疫思想,我们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上得到了很多的启示,结合现代医学防疫思想总结为以下几点:1.未病先防;2.辨证施防;3.整体防疫;4.中西医结合;5.注重养生;6.重视免疫等。在这些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将具体的中医防疫方法融合到现代医学的三个环节中去,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然后从中医的角度对非典、禽流感和甲流这三种新发传染病进行了认识,分析了其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和流行特点,根据其特点分析了应该采取的正确的预防措施。

宁肯[10](2005)在《环形女人》文中认为“这说明你根本不懂女人,你只懂得向女人付钱。你知道,我们女人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被血恐吓,每月一次。血是女人一生的恐惧,但也同时是一生的勇敢,只要她超出了恐惧,她的勇敢就是无边的,就像她一生的恐惧一样,女人心理上杀人的次数要超过男人一千倍。”

二、人与流感:未结束的征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与流感:未结束的征战(论文提纲范文)

(1)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大历史15·世界是怎样连接的》汉译报告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附件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3)论小说中文化信息项的翻译策略 ——以朱利安·巴恩斯《海峡两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文化信息项:背景及界定
    2.2 文化信息项的处理策略
    2.3 语境理论对处理文化信息项的意义
3. 翻译文本特征分析
    3.1 语言文化信息(外语成分杂糅)的处理策略
        3.1.1 外语成分的功能
        3.1.2 外语成分翻译的挑战
        3.1.3 外语成分翻译的实践与策略
    3.2 涉及希腊神话、宗教的文化信息的翻译实践与策略
    3.3 英式幽默与讽刺
    3.4 西方政治历史文化背景
    3.5 西方文化中的人名文化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4)5W模式下CBA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行为研究 ——基于对7位现场主持人的质性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研究现状
        2.1.1 关于CBA联赛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主持人的研究
        2.1.3 关于体育展示的研究
        2.1.4 关于体育游戏的研究
        2.1.5 关于CBA联赛现场主持人的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拉斯韦尔 5W传播模式
        2.2.2 理论研究指标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方法
        3.2.2 资料分析方法
    3.3 研究框架
4 分析与讨论
    4.1 CBA现场主持人的概念界定、涵义及特点
        4.1.1 CBA现场主持人
        4.1.2 CBA现场主持人的涵义和特点
        4.1.3 MC、DJ、PA与现场主持人的区别与联系
    4.2 CBA现场主持人的发展历程
        4.2.1 95-96 赛季到 99-00 赛季,孕育期
        4.2.2 99-00 赛季到 02-03 赛季,萌芽期
        4.2.3 03-04 赛季到 08-09 赛季,成熟期
        4.2.4 09-10 赛季到 15-16 赛季,发展期
    4.3 CBA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要素
        4.3.1 传播主体
        4.3.2 传播媒介
        4.3.3 传播目标受众
        4.3.4 传播内容
        4.3.5 传播效果
    4.4 CBA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过程
        4.4.1 选择阶段:信息与受众判定
        4.4.2 发布阶段:分享信息进场
        4.4.3 等待阶段:期待受众关注
        4.4.4 反馈阶段:满足与自我合理
    4.5 CBA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行为
        4.5.1 媒介角色
        4.5.2 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
        4.5.3 共同的文化空间
        4.5.4 传播特征
        4.5.5 影响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语言传播是现场主持人保证赛场信息真实可靠的关键
        5.1.2 现场主持人将迎来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时期的成长机遇
        5.1.3 专业化团队将成为现场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新模式
    5.2 建议
        5.2.1 规范语言传播,保证赛场信息的真实性
        5.2.2 巧用自媒体,丰富传播途径
        5.2.3 提升技能素质,拓宽职业发展道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经典重构”与“生存”主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本文之目标
第一章 关于“经典”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经典”辨析
    第二节 经典论争
    第三节 经典重构
第二章 女性神话的重述
    第一节 女性与男性:以“语言”和“身体”反抗压制
    第二节 女性与自我:“女朋友”和“化身”
    第三节 女性与母亲:从对抗到认同
第三章 民族史诗的重唱
    第一节 召唤“幽灵”:挖掘民族文化传统
    第二节 心灵“去魅”:美国“反写”
第四章 “创世纪”的再创
    第一节 女性眼中的乌托邦
    第二节 新世纪的洪水神话
    第三节 《债与偿》:罪与罚
结语
附录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平及创作年表
附录二: 中国大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中译本
附录三:中国大陆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研究对象的期刊论文
附录四:中国大陆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
附录五:中国大陆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埃及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分析方法与概念阐释
第一章 西方的挑战与埃及的回应:1798—1914
    第一节 从自主探索到英国占领
        一、 阿里的自强新政与军事扩张
        二、 伊斯玛仪的西化改革与埃及治权的沦丧
        三、 英国的占领统治
    第二节 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动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
        一、 中央集权的重塑和现代官僚体系的建立
        二、 土地非国有化和生产的市场化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阶层的形成
    第三节 政治思想的现代嬗变
        一、 教育与媒体的发展
        二、 阿富汗尼与阿卜杜的宗教改革思想
        三、 自由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四节 朴素的民族主义斗争与早期政党的出现
        一、 立宪运动与奥拉比革命
        二、 19 世纪末的反殖民主义力量
        三、 20 世纪初早期政党的诞生及其民族主义斗争
第二章 民族主义政党与立宪君主制的确立:1914-1923
    第一节 埃及的政治地位问题及一战的影响
        一、 保护国体制的实行
        二、 战时英埃联合施政及其后果
        三、 一战后期埃及人的民族主义诉求
    第二节 华夫托党的独立斗争与保护国体制的废除
        一、 华夫托党的建立
        二、 1919 年革命
        三、 华夫托在巴黎与米尔纳调查
        四、 协商与独立
    第三节 立宪君主制的确立
        一、 各方对声明的反应
        二、 宪法的制定与各势力之间的斗争
        三、 1923 宪法与选举法
第三章 议会政党的政治实践:1923-1939
    第一节 主要议会党派
        一、 华夫托党
        二、 自由立宪党
        三、 祖国党
        四、 联盟党、人民党和萨阿德党
    第二节 二十年代的英埃缔约续商
        一、 华夫托党当政
        二、 扎格卢勒—麦克唐纳协商
        三、 李·斯塔克事件与华夫托党政府倒台
        四、 国王和英国的优势
        五、 英埃重启协商
    第三节 专制势力的膨胀与政党的恢复宪政运动
        一、 华夫托党衰落的征兆
        二、 国王与西德基的专政
        三、 1923 年宪政体制的恢复
    第四节 1936 年英埃同盟条约
        一、 跨党派协商与第三届纳哈斯内阁的成立
        二、 《英埃同盟条约》与《蒙特勒公约》
        三、 条约签订后至二战前的埃及政局
第四章 民众政治运动的高涨与议会政党的衰落:1939-1952
    第一节 二战前埃及的经济社会状况与二战的影响
        一、 两次大战之间埃及的经济与社会
        二、 二战的经济影响和埃及民众的生活艰辛
        三、 二战期间英国对埃及控制的加强
    第二节 民众政治力量的崛起
        一、 青年埃及党
        二、 穆斯林兄弟会
        三、 工会与共产主义运动
    第三节 战后议会政党的衰落
        一、 少数派联合政府与英埃修约谈判
        二、 华夫托党政府与英埃修约谈判的破裂
        三、 运河区游击战与开罗纵火案
    第四节 纳赛尔与自由军官运动
        一、 纳赛尔早年的成长经历
        二、 革命前纳赛尔的军人生涯
        三、 纳赛尔一代与自由军官运动
结论: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政党政治的历史地位
    一、 埃及现代政党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历史使命
    二、 从民族主义政党到议会政党
    三、 民众政治运动的实质与作用
    四、 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政党政治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试探马赫诺运动 ——乌克兰革命(1917-1921)的一个侧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关于马赫诺及其运动的争论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马赫诺运动的产生背景
    (一) 扎波罗热哥萨克传统
    (二) 乌克兰民族的文化觉醒
    (三) 乌克兰社会经济状况
    (四) 乌克兰民族的政治觉悟
二、马赫诺运动的发展进程
    (一) 马赫诺及其运动的兴起(-1918.11)
        1. 马赫诺早期活动
        2. 马赫诺与中央拉达
        3. 马赫诺莫斯科之行
        4. 马赫诺运动的兴起
    (二) 马赫诺运动发展与高潮(1918.12-1919.12)
        1. 马赫诺与执政内阁
        2. 马赫诺与布尔什维克党军事协议
        3. 工人、农民、游击队地区代表大会
        4. 马赫诺、布尔什维克党与格里戈里耶夫
        5. 马赫诺运动的高潮——大战邓尼金
    (三) 马赫诺运动的结束(1920.1-1921.8)
        1. 乌克兰整个战局僵持阶段
        2. 马赫诺联合红军反对弗兰格尔
        3. 马赫诺运动的失败
三、马赫诺运动的性质
    (一) 马赫诺运动中工农情况
        1. 马赫诺运动是富农运动?
        2. 马赫诺运动与城市工人
    (二) 马赫诺运动与无政府主义
        1. 马赫诺运动与无政府理论家
        2. 马赫诺及古利亚伊波列无政府共产主义集团
        3. 马赫诺运动中农民无政府倾向
    (三) 马赫诺运动中的民族意识
        1. 马赫诺运动反对民族主义
        2. 马赫诺运动支持乌克兰民族文化
        3. 马赫诺个人民族觉醒
四、马赫诺运动的重新评价
    (一) 马赫诺运动在乌克兰革命中地位
    (二) 马赫诺势力抵抗白军的作用
    (三) 马赫诺运动与1917年俄国革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背景分析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有关储蓄的早期理论
    2.3 储蓄理论的新进展---预防性储蓄理论
    2.4 医疗保险与预防性储蓄
        2.4.1 医疗保险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研究
        2.4.2 医疗保险与预防性储蓄实证文献
    2.5 小结
3 政府干预医保制度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
    3.1 中国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
    3.2 储蓄与经济增长
    3.3 合理的居民储蓄率
    3.4 储蓄的原因
        3.4.1 历史文化因素
        3.4.2 经济发展阶段因素
        3.4.3 人口因素
        3.4.4 收入分配差距因素
        3.4.5 预防性储蓄因素
    3.5 政府干预医疗保险对储蓄的挤出效应模型
        3.5.1 前提假设
        3.5.2 理论模型
        3.5.3 数值模拟
    3.6 小结
4 政府干预对卫生绩效的影响
    4.1 医疗保险与卫生绩效有关研究
    4.2 政府干预影响卫生绩效模型
        4.2.1 研究假设
        4.2.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4.2.3 变量定义及计量模型
        4.2.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5 回归具体步骤及结果分析
    4.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4.3.1 人力资本与健康
        4.3.2 健康与经济发展
    4.4 卫生绩效影响经济发展的其他途径
    4.5 小结
5 各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比较
    5.1 医疗保险制度与政府干预
        5.1.1 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的原因
        5.1.2 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5.2 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5.2.1 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5.2.2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5.2.3 商业医疗保险制度
        5.2.4 储蓄医疗保险制度
    5.3 四种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5.3.1 四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共性
        5.3.2 四种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
    5.4 各种不同医疗保险制度选择的原因
        5.4.1 宗教因素
        5.4.2 价值观偏好
        5.4.3 政治经济因素
        5.4.4 选择权问题
        5.4.5 社会文化因素
        5.4.6 公平效率之争
    5.5 小结
6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分析与建议
    6.1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沿革
    6.2 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弊端
        6.2.1 公平性不足
        6.2.2 财务负担问题
        6.2.3 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
        6.2.4 补偿机制不足
    6.3 中国医改新方向
    6.4 结论以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
    1. 对疫病概念及范围的认识
    2. 对疫病的基本特点的认识
        2.1 紧急性和灾难性
        2.2 传染性和流行性
        2.3 季节性和地域性
        2.4 传变性和阶段性
        2.5 致病因素的特异性和临床特殊性
        2.6 免疫性
    3. 对疫病病因的认识
        3.1 寒邪致疫说
        3.2 疠气、时气和乖戾之气致疫说
        3.3 异气致疫说
        3.4 毒邪致疫说
    4. 对疫病传染方式和传播途径的认识
    5. 对疫病传变规律的认识
    6. 对疫病治疗的发展贡献
    7. 对疫病的分类
    8. 古代典型疫病举例
        8.1 流感
        8.2 鼠疫
        8.3 霍乱
        8.4 天花
        8.5 疟疾
第二部分 古代中国防疫思想和措施研究
    1. 影响古代疫病流行的因素
        1.1 社会政治因素
        1.1.1 政府与社会局势
        1.1.2 战争
        1.2 地理自然条件
        1.3 自然灾害
        1.4 地区交流
        1.5 人口分布及城市化建设
        1.6 民间习俗
    2. 古代中国政府机构防疫对策
        2.1 隔离患者,培养人才
        2.2 巡视疫情,施医赐药
        2.3 保障卫生,埋瘗尸骨
        2.4 开仓放粮,赈灾免赋
    3. 古代医家预防疫病的主要思想
        3.1 顺应自然的思想
        3.2 修身养性的思想
        3.3 藏精固本的思想
        3.4 导引养生的思想
        3.5 药物防疫的思想
        3.6 隔离消毒的思想
        3.7 讲究卫生的思想
        3.8 节制饮食的思想
        3.9 免疫接种的思想
    4.古代医家主要防疫措施
        4.1 正气存内
        4.1.1 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4.1.2 调摄情志,消除恐慌
        4.1.3 增强体质,固本培元
        4.1.4 服食药饵,补虚扶正
        4.1.5 预防接种,人工免疫
        4.1.6 针灸防病,补弱泻盛
        4.2 避其毒气
        4.2.1 隔离避邪
        4.2.2 卫生避疫
        4.2.3 消毒杀虫
        4.2.4 药物预防
第三部分 近年中国新发传染病防疫研究
    1.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2.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2.1 人畜共患性
        2.2 病原体的易变异性
        2.3 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2.4 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
    3. 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简介
        3.1 艾滋病
        3.2 SARS
        3.3 人禽流感
        3.4 甲型H1N1流感
    4. 我国新发传染病流行的因素分析
        4.1 环境因素
        4.2 经济因素
        4.3 人为因素
        4.4 生物学因素
        4.5 微生物耐药性因素
    5. 我国政府机构应对新发传染病对策
        5.1 保持人与自然和谐
        5.2 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和专业人员的培训
        5.3 建立公共卫生紧急处理系统
        5.4 提高政府部门应急反应能力
        5.5 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和市场监管
        5.6 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
        5.7 加强医药及药物添加剂的严格管理
        5.8 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疫苗的研制
    6. 现代中医预防疫病的思想和方法
        6.1 古代中医防疫思想对现代传染病预防的启示
        6.1.1 未病先防的思想
        6.1.2 辨证施防的思想
        6.1.3 整体防疫的思想
        6.1.4 中西医结合的防疫思想
        6.1.5 注重养生的思想
        6.1.6 重视免疫的思想
        6.2 现代中医防疫方法
        6.2.1 控制传染源
        6.2.2 切断传播途径
        6.2.3 保护易感人群
        6.2.3.1 天人合一
        6.2.3.2 形神合一
        6.2.3.3 药食结合
        6.2.3.4 疫苗接种
    7. 几种常见新发传染病的中医药预防
        7.1 非典型性肺炎
        7.1.1 中医对非典的认识
        7.1.2 非典的病因与病机
        7.1.3 非典的传变特点
        7.1.4 非典的中医药预防
        7.2 人禽流感
        7.2.1 中医对人禽流感的认识
        7.2.2 人禽流感的病因病机
        7.2.3 人禽流感的传变
        7.2.4 人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
        7.3 甲型H1N1流感
        7.3.1 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
        7.3.2 甲型H1N1流感的病因病机
        7.3.3 甲型H1N1流感的传变
        7.3.4 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人与流感:未结束的征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2]《大历史15·世界是怎样连接的》汉译报告书[D]. 李小婉.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3]论小说中文化信息项的翻译策略 ——以朱利安·巴恩斯《海峡两边》为例[D]. 薛姝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3)
  • [4]5W模式下CBA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现场主持人的传播行为研究 ——基于对7位现场主持人的质性访谈[D]. 赵耀东.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5]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D]. 张传霞. 山东大学, 2014(11)
  • [6]埃及立宪君主制时期的政党政治研究[D]. 谢志恒. 南开大学, 2012(06)
  • [7]试探马赫诺运动 ——乌克兰革命(1917-1921)的一个侧面[D]. 李珍珍.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8]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 王英. 复旦大学, 2010(11)
  • [9]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 王文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10]环形女人[J]. 宁肯. 作家, 2005(12)

标签:;  ;  ;  ;  ;  

人与流感:未完成的征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