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角仪调校困难的成因及替代方法探讨

测角仪调校困难的成因及替代方法探讨

一、测角计调节难点的由来与变通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陆敏[1](2021)在《光学表面损伤散射建模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损伤检测是光学表面质量评价的重要量化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表面损伤自动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当前自动化检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当前检测标准中的表面损伤的尺寸为微米量级,其检测量级介于微观显微检测与宏观高分辨成像之间,是一种弱散射检测过程,目前行业内的检测技术缺少针对这一量级的高效变通的检测方法,存在分辨率过剩与视场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在空气中的样品,很容易附着有灰尘等颗粒脏污,表面损伤与表面脏污在强度图像上的相似性,使其很难与可去除的表面脏污区分开,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判率高。本文以我国当前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表面损伤自动化检测需求为应用背景,以研究表面损伤散射模型的建立与后期应用为目标,对表面损伤散射模型的理论建立、模型验证与仿真分析以及表面损伤与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方法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使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来建立表面损伤散射模型,考虑了光源的相干性对微米量级表面损伤的衍射效应,基于非傍轴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以高斯滤波核函数为空间权重的部分相干光的衍射BRDF模型。通过对表面损伤的传递函数描述,建立了更适合描述真实物理过程的表面损伤衍射BRDF模型。在表面损伤BRDF模型验证方面,本文对傅里叶变换光散射测量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单透镜实现傅里叶变换的有效角度,采用子孔径扫描方法克服了这一角度测量范围限制,使用阵列探测器接收散射辐射,实现了快速、高精度的BRDF测量。在此基础上,分别验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表面损伤散射与表面微粗糙散射共同作用的光学元件表面总积分散射,分析了模型在提出检测标准与检测方法方面的可用性。针对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区分问题,从模型角度出发对表面损伤与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了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全链路成像映射过程,提出建模研究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之间的光散射参量差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使用偏振分析的方法来增加光散射参量分析的自由度,采用菲涅尔透射定律以及米氏散射理论,结合穆勒矩阵建立了表面损伤与表面脏污的偏振透射模型,分析了影响偏振散射的主要因素。在理论研究的工程应用方面,针对超大面积、椭球面形的特殊检测目标20寸光电倍增管玻壳的检测,基于模型分析设计了适用于研究对象的检测方案。根据仿真分析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BRDF得到的目标强度区分特性,利用探测器辐射动态范围与曝光时间的一一映射关系,通过实验优化获取探测器最优曝光时间,滤除了脏污噪声对成像的干扰。最后,通过先处理后计数拼接的方法实现了对元件的高精度、全覆盖快速检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损伤自动化检测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王涛[2](2021)在《舰船编队协同探测调度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对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单舰探测越来越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战场作战需求,面对复杂战场环境与各类的目标和有限的探测资源,编队协同探测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编队协同系统探测整体效能发挥的关键在于:协同调度舰船间的资源分配的效果和质量。即怎样根据编队协同探测系统探测任务以及参数的改变,根据需求动态的选择适合的探测资源,从而实现不同平台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首先在分析编队协同作战方式与流程的基础上,阐述传感器协同探测的协同层级与协同模式,重点分析了协同的保障条件,并简单介绍编队协同中关键技术研究与重点发展趋势,分析了实现自适应的感知协同系统的解决措施。接下来围绕海上编队协同探测的作战场景,以协同任务优先级制定及任务调度为核心问题。使用模糊推理法构造了模糊推理系统,实现了协同任务优先级的制定并进行了仿真;构建了协同探测的资源池,以资源池模型为基础,使用遗传算法解决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多任务调度问题,给出了一种协同探测系统较优任务调度算法。最后针对海上舰船编队对空探测资源调度的问题,分析了编队系统探测资源分配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单舰在传感器设备较少情况下的任务调度流程并进行了简单仿真;提出约束下的海上目标威胁度评判模型,同时以费效比最优作为准则构建了目标函数,实现了编队探测资源分配模型,对编队协同探测的资源调度及协同策略的效能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显琪[3](2020)在《第24届国际雪雕比赛陪同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陪同口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参与的第24届国际雪雕比赛口译实践,笔者主要负责印度队的陪同口译工作。报告首先介绍任务背景、译前准备及口译进行情况,然后结合陪同口译的特点及要求,总结分析了笔者在口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口音听辨困难、背景信息缺失导致的听辨理解问题以及在译语输出方面存在的雪雕行业术语口译失当、中国特色表达口译欠佳和译语逻辑不清等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对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应对口音听辨困难、背景信息缺失可以灵活地采取适当询问、合理推测的策略,针对译语输出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分别采取了直译、意译、省译和增译等策略。最后笔者对本次陪同口译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希望能够将总结归纳的口译策略灵活运用到日后的口译实践中,提高口译质量。

李小琪[4](2020)在《问题导向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传统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已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我国各项政策地指引下推进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而现如今发展成熟的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模式提供了推广和实践的平台。目前国内各大中小学对于“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还处在探索阶段,翻转课堂还未大范围地走进学校。本研究旨在让更多高中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并合理有效地运用此种新兴教学模式来充实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从学生角度出发的高效课堂。笔者着重阐述了不同学者对于翻转课堂的定义及不同形式地实践开展,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以下相关研究。本研究主要是在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金字塔理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地支撑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简单统计法及案例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先通过搜集和研读文献寻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再对本地的一线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针对数学学科的、切实可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指导高中数学教学。通过研究,笔者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不同的课型给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概念课可着重为学生提供精心准备的自学提纲;探究性强的命题课更适合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习题课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或翻转课堂模式均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将复习课系统化结构化;测验讲评课可借助电子设备及网络得便捷向学生展示“好”和“错”的典型。(2)根据翻转课堂无固定形式的特点,针对调查得出的结论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尝试构建出“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给出《余弦定理》设计案例进行探索实践;(3)通过教学案例实践后的访谈结果分析及反思,总结出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通过对问题导向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构建和实施,希望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提供可借鉴经验。希望能得以实施以开展后续地研究,以获得更可靠、可行并且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魏荣耀[5](2020)在《工业监控中人员面部识别与行为预警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这些新技术对工业生产的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员的活动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围绕人员位置信息、身份信息和行为信息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已经成为传统工厂管理中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本论文以工厂监控视频作为数据驱动,结合现有的深度学习技术和工厂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工业监控中人员脸部识别与行为预警的系统设计方案。本文首先从硬件和算法层面着重解决了工业监控中数据源质量问题。在硬件层面上,设计了监控设备分辨率选择、镜头选择、安装点位设计、补光措施等方案。在图像算法层面,针对监控视频噪声问题,研究并验证了 Lucy-Richard算法的去噪效果。针对监控图像低照度问题,本文结合直方图均衡算法与MSRCR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参数自适应的改进融合算法,该算法有效的提高了待增强图像的质量。其次,本文设计了系统人脸识别与行为预警的相关算法,在人脸检测模块,针对MTCNN人脸检测网络中影响计算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监控视频中视频帧之间存在关联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结合卡尔曼滤波改进的K-MTCNN人脸检测算法,通过在相关的视频上进行测试,该算法相比于原算法,在精度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检测实时性有了显着提高。在人脸识别模块,使用Facenet算法提取人脸特征,提出了一套人脸识别的算法解决方案。在行为预警模块,针对工厂特定场景,总结了工厂中行为特征较为明显的几个行为,结合YOLOV3目标检测算法,从工人数量检测、区域入侵、安全帽检测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预警算法设计。在文章的最后,本文设计了整个系统的架构方案,并且对数据存储和接口规范进行了设计。

刘阳[6](2020)在《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STEM教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国际科学教育的一门新兴课程,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STEM教育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真实情景的创建、协作探究的开展和运用技术支撑教学等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这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大有脾益。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然而教学形式的单一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挑战,由此可见,STEM教育具有解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问题的先天优势。因此探究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归纳了关于STEM教育和小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发现STEM教育不仅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谋而合,而且具有改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问题的先天优势,同时确定了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向:整合性、主体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创新性;然后基于教学设计的方向,结合STEM教育理念,设计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包含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活动设计(参与项目活动、探究解决方案、设计项目作品、测试项目作品、展示项目成果和迁移巩固项目)和教学评价设计;最后,将STEM教学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深圳市某公办小学五年级的社团课为依托,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并重点以《聪明的巡逻兵》和《自动避障机器人》两个项目进行案例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数据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发现:(1)真实情景的搭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3)新兴技术为支撑,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4)协作探究为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王冬梅[7](2020)在《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应用越来越备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数学建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把数学建模定为高中数学课程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数学建模走进中学课堂已是必然趋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是满堂灌,老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无论是自主学习、探究等能力都很弱,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数学应用的能力,因此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数学思想进入高中课堂是十分必要的,而数学建模思想就是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桥梁,如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教学,成为广大数学教育者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数学建模所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籍及文件的理解,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了解程度不高,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比较低,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上缺乏专业性,教师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专业培养,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缺乏专业的教材和资料作为参考。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法,并针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现状对学生、教师、学校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朱广友[8](2019)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导着高级中学教学实践,反映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定位,对于高中教育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它制约着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指导教育实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课程目标的价值理念是课程目标中文化内隐的体现,对于课程目标的价值理念进行研究,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从课程的发展理论来看,课程目标通常有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分别是社会价值、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社会需求的重点、知识的性质和价值以及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的看法存在着差异。虽然这三种价值取向在数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差异,但是都不可或缺,在数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分别体现出它们不同的作用,指导当时的数学课程实践。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一百多年来的高中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分析了一百多年来高中数学学科的社会需求、学科需求、个人需求的价值演变。发现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社会需求一直占据首位,学科需求与个人需求逐步获得重视,社会需求、学科需求和个人需求总体上呈现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其次针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演变的历史,分别探究了高中数学课程的社会价值、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价值现状与价值诉求。教育的社会性与数学的应用性价值导致数学课程中实用价值占据首位,学科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与学科素养的精细化意味着学科意识的日益明晰,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以及知识中人本价值的彰显说明数学课程中人本价值正逐渐归位。然后把社会需求、学科知识与个人发展这三者进行辩证的统一,融入到数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去。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课程内容来源于实践,体现了课程目标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的关注来凸显个人价值。在课程的评价中,通过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与评价形式的多元性来展现课程编制中个人、学科与社会三者的多元交融。最后探讨如何在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这四个高中课程的主线实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从课程的内容与评价的角度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体现数学课程实施中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苏栎[9](2019)在《《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研究》文中指出《武经总要》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性质的综合类军事文献,不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的军事面貌,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前代的军事情况。这些内容,包含了很多不同时代、不同方面的军事词语,甚至有一些制度、器械、零部件名称等内容,都是前代军事文献中不曾出现过的,可谓语料极其丰富。从意义上看,这些词语可以划分成军制、军械、军职、军争、军术五大类,以军械类最有宋代特征,数量最多,最具有研究价值。从性质上看,《武经总要》军事词语大概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疑难性质的,一类是常用性质的,一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疑难性质的军事词语,大多是唐五代及北宋时期产生的军制、军械、军职类词语。它们往往直接反映极具专业化的军事内容,不为一般人所熟知,需要经过考释来解决语源、语义、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介于疑难和常用性质之间的军事词语,通常形式上与一些常用词语相同,但意义上、使用上却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需要把其中意义上、使用上比较特殊的部分分析明白,另一方面也需要把造成混淆的原因解释清楚。常用性质的军事词语通常产生得比较早,在历代军事文献中使用得也比较多。它们大多是先秦兵书中的单音词,经过复音化而流传了下来。这些词语通常不具备什么疑难性,但在长期使用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看出,比较常用的军事词语,语义关系比较明确,构词语素数量比较有限,构词和造词方法比较固定。它们在语素的选择与搭配上,有几种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以上古时期出现的军事单音词为中心,以词语所需要表现的语义特征为条件,把不同语素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形成了数量极多的复音词。并且这些复音词,绝大多数都具有一般性,能够比较明确地区分出词性及词义类别。只要揭示出隐藏在词法规则和语义范畴中的关系,就能分析出古代军事词语的主要构成及生成模式,梳理出它们的发展演变方向。至于军事词语在历时发展中产生的变化情况,主要表现在词义和使用领域上。由于客观事物的变化,词汇意义通常会随着概念而发生转变;而色彩意义受到崇文抑武的影响,大多朝着贬义发展。军事词语本身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但经过长期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会向别的领域进行转移。这种转移通常受到不同领域间某种相似性的影响,至于最终能否进入一般词汇系统,往往取决于社会对军事的重视程度,跨领域使用的热度,以及词语在书面和口语中使用的频度。像《武经总要》中的军事词语,受到宋代抑武政策和思想的影响,能够发生转移的成员是极少的。并且这种转移的发生,最早也得是明代以后的事情了。

郑占阳[10](2016)在《可变径三维编织携纱器的研制》文中指出现代复合材料因其独有的特性,受到诸多行业青睐,军事、民用等领域均有涉及。用三维编织预制件作为增强体形成的复合材料是现代复合材料中优秀的一类,因该类立体织物预制件具有纤维多向取向、整体连续分布的特点,从而使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具备了一系列优异的机械性能,受到航空航天等先进复合材料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存在的三维编织工艺、三维编织设备、变径三维编织技术和实现变径三维编织的设备等方面作了详细的研究,指出现存的三维编织设备尚不具备自动化编织变径三维预制件的能力。对此本文设计出一种无线、自动控制的增减纱携纱器,该携纱器自带三个纱线管,其中含一个主纱管,两个副纱管;利用塑性金属,选择性的将副纱线附着于主纱线上或将其从主纱线上去除,可实现改变参与编织纱线束数量功能,能够在不改变携纱器数量和运动规律的情况下,编织出变径预制件。论文以变径三维编织技术研究为基础,论述了实现变径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对比各类编织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实现变径织物编织携纱器的设计方案——通过改变携纱器中参与编织纱线束的数量,来达到编织变径三维织物的目的。本设计依靠三维设计软件CREO完成携纱器各个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工作,携纱器主要包括利用涡卷弹簧控制使纱线张紧力在某一范围内变化的纱线张紧装置和使用电机、金属卡、橡胶块和刀片等实现自动增减纱的装置。运用ANSYS分析软件,对携纱器中的关键零部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和优化,进而对所设计的携纱器进行样机的加工与装配,并进行试验验证和效果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自动增纱或减纱,本文对该携纱器进行了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电路的设计、控制电路原理图的设计以及软件部分的设计。文中选用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中枢,利用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无线控制,执行元件的通电时间由继电器控制,并将该控制电路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行仿真调试,最终携纱器能够实现自动增、减纱。

二、测角计调节难点的由来与变通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角计调节难点的由来与变通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学表面损伤散射建模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主要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表面损伤检测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表面损伤检测技术
        1.2.2 表面损伤散射模型建立及验证方法
        1.2.3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区分方法
    1.3 现状总结与科学问题归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表面损伤BRDF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引言
    2.2 非傍轴衍射的辐射度参量
        2.2.1 非傍轴标量衍射理论
        2.2.2 辐射度参量计算
    2.3 衍射的BRDF模型
        2.3.1 相干光的衍射BRDF模型
        2.3.2 部分相干光的衍射BRDF模型
    2.4 表面损伤的衍射BRDF模型
        2.4.1 表面损伤的传递函数描述
        2.4.2 表面损伤的衍射BRDF模型
    2.5 傅里叶变换方法验证表面损伤BRDF模型
        2.5.1 傅里叶变换光散射检测原理
        2.5.2 子孔径扫描傅里叶变换系统
        2.5.3 系统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实验验证
        2.5.4 表面损伤衍射BRDF模型的验证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损伤散射模型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
    3.1 引言
    3.2 表面损伤的散射特性分析
        3.2.1 宽度对损伤BRDF的影响
        3.2.2 入射波长对损伤BRDF的影响
    3.3 损伤检测标准理论依据
        3.3.1 损伤对系统影响的杂光分析
        3.3.2 光学元件表面损伤国家标准
        3.3.3 粗糙光学表面BRDF模型
        3.3.4 检测标准理论依据
    3.4 损伤检测方法理论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研究
    4.1 引言
    4.2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原理
        4.2.1 区分原理
        4.2.2 颗粒脏污BRDF模型
    4.3 表面损伤与颗粒脏污的偏振散射模型
        4.3.1 偏振的矩阵描述方法
        4.3.2 标准光学元件表面的偏振散射模型
        4.3.3 表面颗粒脏污的偏振散射模型
        4.3.4 表面损伤的偏振散射模型
    4.4 影响偏振散射的主要因素分析
        4.4.1 待测元件折射率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2 缺陷尺寸与波长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3 缺陷种类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4 入射角度对Mueller矩阵的影响
        4.4.5 Mueller矩阵对入射光偏振态的调制
    4.5 偏振散射模型有效性的原理性实验验证
        4.5.1 Mueller矩阵的测量原理
        4.5.2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损伤模型与区分原理的工程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椭球玻壳表面损伤检测关键技术分析
        5.2.1 椭球玻壳表面损伤检测标准
        5.2.2 检测方法的理论分析
        5.2.3 实现椭球面子孔径扫描的关键技术
        5.2.4 表面损伤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5.3 椭球玻壳检测原理性实验系统搭建
        5.3.1 表面损伤检测成像系统
        5.3.2 子孔径扫描机械结构
        5.3.3 子孔径扫描控制系统
    5.4 颗粒脏污成像干扰的区分方法
        5.4.1 表面损伤与表面脏污的散射特性区分
        5.4.2 探测器的辐射动态范围
        5.4.3 最优曝光时间求解实验
    5.5 表面损伤识别与统计算法研究
        5.5.1 识别与统计算法流程
        5.5.2 可视化结果与检测系统验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舰船编队协同探测调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编队协同作战系统研究现状
        1.2.2 协同调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编队协同基本概述
    2.1 引言
    2.2 舰船编队协同作战
        2.2.1 协同作战主要协同层面
        2.2.2 编队协同作战流程
    2.3 编队传感器协同探测
        2.3.1 编队传感器协同探测层级
        2.3.2 编队传感器协同探测体系结构
        2.3.3 编队协同复杂度
        2.3.4 编队传感器协同原则
        2.3.5 保障条件分析
        2.3.6 意义
    2.4 编队协同探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
        2.4.1 关键技术
        2.4.2 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任务优先级制定及任务调度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模糊推理的任务优先级制定
        3.2.1 理论知识
        3.2.2 模糊化处理
        3.2.3 模糊推理规则及去模糊化
    3.3 仿真
    3.4 资源池理论
        3.4.1 资源池建立
        3.4.2 基于资源池的调度结构
    3.5 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调度策略
        3.5.1 常用任务调度算法
        3.5.2 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
        3.5.3 遗传算法优化调度
    3.6 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编队协同探测调度模型构建及效能评估
    4.1 引言
    4.2 协同探测调度资源分配分析
        4.2.1 舰船资源与功能分析
        4.2.2 资源分配方法
    4.3 单舰资源调度分配模型
        4.3.1 调度系统描述
        4.3.2 资源调配算法
        4.3.3 仿真
    4.4 探测目标威胁度评估
        4.4.1 威胁子项隶属度函数
        4.4.2 威胁度模型
    4.5 协同探测资源分配模型
    4.6 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第24届国际雪雕比赛陪同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口译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第二节 任务内容
    第三节 任务要求
第二章 口译任务过程
    第一节 译前准备阶段
        一、比赛背景信息查阅
        二、雪雕相关术语准备
        三、印度英语发音研究
        四、主要翻译内容预测
    第二节 口译进行阶段
第三章 听辨理解问题案例分析
    第一节 印度英语口音听辨困难及应对策略
        一、印度英语口音听辨困难
        二、适当询问
    第二节 文化背景相关信息缺失及应对策略
        一、文化背景相关信息缺失
        二、合理推测
第四章 译语输出问题案例分析
    第一节 雪雕行业术语口译失当及解决策略
        一、雪雕行业术语口译失当
        二、直译、意译
    第二节 中国特色表达口译欠佳及解决策略
        一、中国特色表达口译欠佳
        二、省译、增译
    第三节 译语逻辑不清及解决策略
        一、译语逻辑不清
        二、增译
第五章 任务评价与总结
    第一节 任务评价
    第二节 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实践证明
致谢

(4)问题导向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1.1.2 信息技术的成熟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1.1.3 政策指引下相关部门对“学生主动”的高度重视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翻转课堂发展历程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的
        1.3.4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2.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3 问题导向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掌握学习理论
        2.2.2 学习的金字塔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第3章 翻转课堂调查研究及分析
    3.1 调查的原因及意义
    3.2 教师个案访谈
        3.2.1 访谈目的及提纲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过程及实录
        3.2.4 访谈结果分析
    3.3 学生问卷调查
        3.3.1 调查目的
        3.3.2 调查对象
        3.3.3 调查内容及流程
        3.3.4 问卷结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本地高中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4.2 翻转课堂的适用性、可行性及实施建议
        3.4.3 调查研究小结
第4章 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分析与构建
    4.1 以问题教学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4.2 高中数学不同课型的区分及翻转课堂实施建议
        4.2.1 概念课
        4.2.2 命题课
        4.2.3 习题课
        4.2.4 复习课
        4.2.5 测验讲评课
    4.3 高中数学“以问题教学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4.3.1 课前“知识获取”阶段
        4.3.2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4.3.3 课后拓展学习阶段
第5章 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探索
    5.1 实践过程总体说明
    5.2 实践过程
        5.2.1 课前教师备课阶段
        5.2.2 课堂知识内化阶段
    5.3 师生访谈及结果分析
        5.3.1 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5.3.2 学生访谈及结果分析
    5.4 《余弦定理》的教学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当地髙中数学教与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工业监控中人员面部识别与行为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脸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行为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工厂车间摄像头前端布控方案
    2.1 人脸检测与识别算法在应用中的困境分析
        2.1.1 图像采集前后的影响因素
        2.1.2 图像采集后的影响因素
        2.1.3 人脸检测和识别环节中的影响因素
    2.2 工厂摄像头选型和部署方案
        2.2.1 监控摄像头分辨率选择方案设计
        2.2.2 镜头选择方案设计
        2.2.3 监控设备部署场地方案设计
        2.2.4 监控设备点位安装方案设计
        2.2.5 监控设备补光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
    3.1 监控图像去噪声算法
        3.1.1 均值滤波
        3.1.2 中值滤波
        3.1.3 维纳滤波
        3.1.4 Lucy-Richard算法
        3.1.5 实验对比分析
    3.2 监控图像亮度调整算法
        3.2.1 直方图均衡算法
        3.2.2 单尺度Single Scale Retinex算法
        3.2.3 多尺度Multi-Scale Retinex算法
        3.2.4 带颜色恢复的MSR算法
        3.2.5 参数自适应的改进融合算法
        3.2.6 改进算法对比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学习算法模块
    4.1 深度学习概述
        4.1.1 卷积神经网络
        4.1.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4.1.3 卷积神经网络主要应用
    4.2 人脸检测算法设计
        4.2.1 MTCNN网络模型
        4.2.2 MTCNN网络的优化分析
        4.2.3 卡尔曼滤波原理
        4.2.4 联合卡尔曼滤波和MTCNN网络的视频人脸检测算法
        4.2.5 实验结果
    4.3 人脸特征提取算法设计
        4.3.1 FaceNet网络模型
        4.3.2 人脸特征检索与比对流程设计
    4.4 行为检测算法设计
        4.4.1 工人检测及人群预警算法设计
        4.4.2 区域入侵算法设计
        4.4.3 安全帽识别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整体设计及实现
    5.1 系统整体功能模块
        5.1.1 摄像头监控模块
        5.1.2 系统运算模块
        5.1.3 系统存储模块
        5.1.4 系统转发与展示模块
    5.2 系统服务端架构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存储模块数据库表设计
        5.2.2 数据表的创建实现
        5.2.3 服务端架构设计和实现
        5.2.4 服务端接口协议设计
    5.3 系统算法实现及效果展示
        5.3.1 系统数据集制作与算法训练
        5.3.2 系统算法效果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STEM教育内涵与发展
        2.1.1 STEM教育内涵
        2.1.2 STEM教育发展
    2.2 STEM教育理论依据及主旨观点
        2.2.1 STEM教育理论依据
        2.2.2 STEM教育主旨观点
    2.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2.3.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问题
        2.3.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2.4 STEM教育融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2.4.1 国外STEM教育融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2.4.2 国内STEM教育融合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2.5 研究启示
第三章 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3.1 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前期分析
        3.1.1 学习者分析
        3.1.2 教学目标分析
        3.1.3 教学内容分析
    3.2 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设计
        3.2.1 参与项目活动
        3.2.2 探究解决方案
        3.2.3 设计项目作品
        3.2.4 测试项目作品
        3.2.5 展示项目成果
        3.2.6 迁移巩固项目
    3.3 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设计
第四章 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4.1 课程实践准备
        4.1.1 课程目标分析
        4.1.2 课程内容分析
        4.1.3 学习者分析
        4.1.4 技术支持
        4.1.5 数据收集
    4.2 教学实践案例一——《聪明的巡逻兵》
        4.2.1 教学准备
        4.2.2 教学实施过程
    4.3 教学实践案例二——《自动避障机器人》
        4.3.1 教学准备
        4.3.2 教学实施过程
    4.4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4.4.1 学习成绩分析
        4.4.2 学习兴趣分析
        4.4.3 创新能力水平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前测、后测)
    附录二 :创新思维调查问卷(前测、后测)
    附录三 :创新思维评价标准
    附录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五 :课程作品(创新技能)评价表
    附录六 :课程相关测试题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的对象
    3.3 具体实施
4.研究发现
    4.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4.3 调查结论
5.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5.1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的原则
    5.2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的方法
        5.2.1 深入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
        5.2.2 将数学建模步骤融入课堂设计
        5.2.3 习题讲解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5.2.4 组织数学建模实践活动
    5.3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的建议
6.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价值演变
    一、社会需求要素的演变
        (一)建国前:社会价值逐渐觉醒
        (二)建国后至八十年代:社会价值的工具本位浓厚
        (三)九十年代至今:社会价值从一元向多元化发展
    二、学科发展要素的演变
        (一)建国前:学科价值偏重实践价值
        (二)建国后至八十年代:学科价值以知识为本位
        (三)九十年代至今:知识本位与实践本位多元发展
    三、学生需要要素的演变
        (一)建国前:人本主义精神占据主导地位
        (二)建国后至八十年代:科学精神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三)九十年代至今:人本价值与科学价值互相融合
第三章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价值诉求
    一、实用价值:社会需求始终居于首位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数学学科的应用性
    二、科学价值:数学学科价值日益明晰
        (一)数学学科素养的精细化
        (二)数学文化素养的延续与发展
    三、人本价值:逐渐归位
        (一)学生个人发展得到重视
        (二)知识的人本价值得到彰显
第四章 课程目标的价值理念在课程编制中的践行
    一、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体现社会需求
        (一)数学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彰显应用价值
        (二)数学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一、数学课程实施上注重凸显人本价值
        (一)数学课程实施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二)数学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课程评价上注重三种价值需求的多元性融合
        (一)课程评价注重主体的多元性评价
        (二)课程评价重视评价形式的多元性
第五章 课程目标的价值理念在具体教学案例中的实现
    一、函数案例—《对数函数的概念》
        (一)课程内容与实施
        (二)课程评价
    二、几何与代数案例—《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一)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二)课程评价
    三、概率与统计案例—《分层抽样》
        (一)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二)课程评价
    四、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案例—《椅子如何在不平地面放平》
        (一)课程的内容与实施
        (二)课程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的整体面貌
    第一节 《武经总要》简介
    第二节 “军语”概念探讨
    第三节 《武经总要》军事词语概述
第二章 《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的分类释证
    第一节 军制词语
    第二节 军械词语
    第三节 军争词语
    第四节 军职词语
第三章 《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的发展原因
    第二节 《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的构造方式
    第三节 军事词语和一般词语的相互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可变径三维编织携纱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复合材料
        1.1.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三维编织设备的研究现状
        1.2.2 变径三维编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可变径三维编织携纱器的结构设计
    2.1 携纱器的整体结构设计
    2.2 储纱、张紧装置的设计
        2.2.1 储纱、张紧装置的技术要求
        2.2.2 储纱、张紧装置的结构要求
    2.3 增减纱装置的设计
        2.3.1 增纱动力模块的设计
        2.3.2 加持、切断模块的设计
    2.4 携纱器增减纱的工作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分析
    3.1 平面涡卷弹簧分析
    3.2 金属卡有限元分析和可靠性验证
        3.2.1 金属卡有限元分析
        3.2.2 金属卡可靠性验证
    3.3 橡胶块有限元分析和优化
        3.3.1 橡胶块有限元分析
        3.3.2 橡胶块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携纱器的控制系统
    4.1 携纱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1.1 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
        4.2.1 单片机AT89C52
        4.2.2 无线模块NRF24L01
    4.3 控制程序设计
        4.3.1 携纱器控制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
        4.3.2 控制程序编写
    4.4 基于PROTUES软件的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携纱器样机搭建及增减纱效果验证
    5.1 携纱器样机搭建
    5.2 样机增减纱效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课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测角计调节难点的由来与变通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表面损伤散射建模及检测技术研究[D]. 陆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舰船编队协同探测调度技术研究[D]. 王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1
  • [3]第24届国际雪雕比赛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孙显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问题导向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李小琪. 扬州大学, 2020(05)
  • [5]工业监控中人员面部识别与行为预警系统[D]. 魏荣耀.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STEM教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刘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王冬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及其实践研究[D]. 朱广友. 江苏大学, 2019(12)
  • [9]《武经总要》军事词语研究[D]. 苏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可变径三维编织携纱器的研制[D]. 郑占阳.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测角仪调校困难的成因及替代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