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

三都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

一、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三都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吴光学[1](2020)在《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始终始终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带关全局的大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离不开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因为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所以将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无可厚非。贵州省三都县是中国成立较早的水族自治县,是欠开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此针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剖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今后更好地做好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由第一章到第四章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并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坐标,同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阐述。正文第一章,对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作相应的介绍并对“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职责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正文第二章,首先对三都县基本情况和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主要历程进行阐述;其次,以三都县都江镇和三都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案例进行描述;再次,分析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正文第三章,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正文第四章,对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

彭丽丽[2](2020)在《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的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文中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现阶段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特色扶贫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特别是应重视当下未脱贫人口较集中的深度贫困地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我国目前脱贫任务应重点聚焦在深度贫困地区。为此,本研究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分析,以便及时发现不足,提高精准扶贫效率,这对地区未来扶贫工作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因子分析和DEA模型,对其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价分析。首先,对国内外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绩效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界定其涉及到的概念,并梳理相关理论。其次,介绍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及其精准扶贫的相关情况。然后,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分别对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进行实证,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并给出关于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提升建议。通过实证,本文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精准扶贫绩效,并能够分析绩效优劣的成因;第二,通过因子分析和DEA模型对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分别得出了各县精准扶贫效果情况和精准扶贫效率情况;第三,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实证结果,以前者综合得分和后者综合效率得分的高低进行划分,将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分成精准扶贫绩效水平不同的四类,可以更好的绩效评价;第四,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规模收益差异较大且整体规模收益问题突出。基于实证结果,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应分别从建立公开全面的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数据平台、合理配置精准扶贫投入资源且进行全过程监管、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技术水平、宏观统筹贫困地区规模经济来实现长效化脱贫四个角度来提升精准扶贫绩效。

严研[3](2019)在《精准扶贫借鉴自然灾害重建模式研究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贫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而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更是想方设法的采取多种措施,推行多项政策,以期最终全面的解决贫困问题。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围绕着全面彻底消除贫困这一目标,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最后关键的攻坚阶段。针对目前的形势,贫困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难的是要先定位清楚这些贫困的死角,也就是需要在目前的精准扶贫阶段中找准方向。回顾历史上和当前正在实施执行的种种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做到帮助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这些偏向整体宏观的政策面对更为特殊的和地域性的贫困问题,其执行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低,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也越来越不明显。综合这些各有特色的扶贫模式和政策,各级政府,在当前的形势下,更加期盼在扶贫模式上的创新,抓住矛盾的关键,满足精准扶贫的要求,彻底扫清扶贫障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小康。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贫困问题现状以及目前精准扶贫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在分析借鉴了目前我国所广泛使用的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模式后,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并尝试将此模式来用以解决我国当前精准扶贫阶段的主要矛盾。本文所提出的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含义是,除自然灾害外,在经济社会中,同样存在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如同自然灾害一样,会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例如贫穷,我们把这些社会经济问题称之为“社会灾害”。因此,本文以灾害经济学为出发点,将灾害的界定从自然灾害延伸到社会灾害,为了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灾害,我们将“贫穷”这一社会灾害定义为“非灾”,而将解决这一灾害的发展模式定义为“非灾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我们又借鉴自然灾害重建模式,以贫困这一“社会灾害”为出发点,选取因非自然灾害导致的符合一定条件的贫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即“非灾经济发展区”,将其视为类同于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地区,进行虚拟“推倒重来”式建设。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就是将“社会灾害”类比自然灾害,通过“灾后重建”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对遭受“贫困”这一社会灾害的地区,试图从国家政策层面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脱贫。“非灾经济”这一概念以灾害经济为出发点,但又区别于灾害经济学,两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非灾经济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灾害,而灾害经济学则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灾害。根据上述理念和思路,本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的来进行研究,即研究背景、理论研究、实证定量研究分析和研究展望和结论。(1)研究背景:在开始深入对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前,本文在第一章绪论里的第一节中,特别从五个方面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的描述。分别是:围绕习主席的“四个全面”与扶贫目标、精准扶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决定、十三五规划以及工业反哺农业,这些政策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共同构成了创新研究非灾经济这一精准扶贫模式新思路的政策背景和研究必要性。以及在此条件下,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不仅是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尝试,而且还在精准扶贫中的目标中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模式。在第一章后面的二,三,四节里,分别概述了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分析。在研究目标上,本文以非灾经济发展区的精确定位,重建以及检验效果,来最终证明此发展模式的应用对于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上,本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办法,本文在进行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定量分析后,从而得出了在不同省份,特别是中西部,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结论。(2)理论研究:本文在第二、三和第四章为整体研究提供其理论研究的支撑。第二章为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非灾经济发展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章指出,由灾害经济学所衍生出来的非灾经济理论,是通过对灾害的辩证思考来对灾害经济学的一种拓展应用,以给经济社会属性一个相对于自然灾害的新定义,来把灾后重建应用到精确扶贫的工作中。本章还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支撑,包括: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产业集群效应理论、为乡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现代乡村发展理论、城镇化理论、短板理论以及后发优势理论。同时,本章还阐述了非灾经济发展区的选址的理论依据:广义梯度推移理论以及聚集经济理论。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和经济增长研究方法综述与评价。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非灾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理论。第四章主要是详尽的从概念上界定了非灾经济和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与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实施策略和有效性。(3)实证定量研究分析:本文第五、六和第七章提供了研究的实证定量分析。第五章是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四川省受灾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四川省主要重灾区2003-2017年间的数据研究,加入虚拟变量,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模型对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其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对口支援措施政策和重建模式效果明显,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六章是以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对东、中部地区贫困发生较典型省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在本章中,首先是对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湖北省扶贫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确定了典型省份“非灾”地区的选址,最后对三省份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得出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三省份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定量影响。重点借鉴了四川省灾后重建的经济效果来类比三省(自治区)的非灾经济发展区虚拟“灾后重建”的影响,并搜集数据对其影响效果进行验证。最终结果证明,若借鉴四川省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的经验,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部分贫困地区(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北省)进行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如借鉴自然灾害重建模式的精准扶贫模式可以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七章是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贫困发生较典型省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与第六章类似,继续探究西部三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的非灾经济发展区的选址以及非灾重建对于各省贫困地区(非灾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结果证明,若借鉴四川灾后重建政策的经验,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部分贫困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进行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如借鉴自然灾害重建模式的精准扶贫模式也可以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4)研究展望和结论:本文的第八和第九章,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展望了研究的应用前景。第八章对精准扶贫的现状和成果做了详尽的概括,特别分析了非经济和经济因素下的目前贫困发生的现状和成因,对精准扶贫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在解读了我国目前的精准扶贫方式后,对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在精准扶贫重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第九章总结和概况了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结论和一些综合政策建议。综合概况,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非灾经济未能投入实际使用的情况下,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来对在虚拟中应用了非灾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发展的区域进行分析检验,最终数据表现了其模拟效果,证明了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将从多个方面有效地提升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态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进一步优化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同时,数据显示在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固定消费方面均有显着的提升。在基础建设的发展上,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地方税收的增长将加大投资总量。其次,本文将自然灾害的重建与非灾经济发展下的精准扶贫类比为一个高度统一的相关体,通过研究其内在联系,以自然灾害后区域重建的模式,反推扶贫过程中相关可借鉴的范畴,进行定向区域扶贫。从宏观层面来讲,两者都急需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由地方政府实施具体的政策来进行建设,从而达到重建和脱贫的目的,同时带动和发展区域经济,根本上改善灾后民生和贫困状况。而且,两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和建设时期,以保持政策的可延续性和可实施性,真正扭转经济发展的局面。另外,自然灾害的重建和非灾经济发展下的精准扶贫都具有极高的地方区域特色,从一区一策甚至到一人一策,也是“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的具体表现方式。“对口支援”中协调各方资源来办一件事,和“对口帮扶”中协调政府和公众资源来对目标区域进行定向支持和攻关,对着二者相互间是可以积极有效予以借鉴的。

申浩[4](2019)在《民生视角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站在新时代,回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仅规模超凡,而且速度惊世,实质性的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为中国减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对照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与现实来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民生领域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论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三都水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城乡一体化、反贫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与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剖析。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发现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城镇产业带动力、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解决。尝试立足民生视角来弥补这些薄弱环节,借助线性回归理论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最后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聚焦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为核心、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动力、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坚持在保护与传承中发展,盘活民族文化产业为支撑、以完善治理结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实现新发展为保证。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由“增长导向型”转为“民生导向型”,建议走拥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资源、城乡发展相协调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民生型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关系融合共生。第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持久的动力。第三,民族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民生视角的分析可以从脱贫攻坚、产业带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六个层面入手。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又是一项政治任务。三都水族自治县当前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脱贫攻坚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立足民生视角来优化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便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贡献研究的绵薄之力。

李致江[5](2019)在《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水族人口规模为41.18万人,主要聚居于黔桂交界的龙江与都柳江上游,贵州省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约63%的水族人口聚集于此。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民族人口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经济政策等的支持下,水族人口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具体表现为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人口产业结构与人口职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但是,水族人口发展与全国、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发展水平相较仍有差距,不仅面临人口增长速度锐降、人口身体素质较差、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性别比失调与人口单向流迁等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而且存在人口城镇化率低、人口产业结构滞后、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人口相对贫困、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的原因既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过严、民族政策不完善有关,又与水族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相连,同时也与社会流动带来的民族文化变迁相接,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与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指向。当下,水族人口虽然存在一系列非均衡发展问题,但同时亦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生育空间,民族政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为水族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为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首先,应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二孩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综合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积极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其次,应加快水族经济发展步伐。重点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优化人口职业结构,推进人口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再次,应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人口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最后,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不仅对水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会对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参照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发展、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李致江[6](2019)在《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水族人口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自然环境、传统观念与历史欠账等因素的制约,水族人口结构仍面临着性别比失调、老龄化加剧、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结构落后、城镇化迟滞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水族地区经济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绿色生态理念等机遇亦为水族人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为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水族人口结构健康均衡与和谐发展。

刘洋[7](2016)在《新常态下小城镇发展优化策略研究——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城镇发展历来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跨域发展和急剧变迁,我国城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县地处偏僻、自然地理条件特殊且开发较晚,人口质量不高、民族观念保守,加之工业化程度低、受周边大中城市的拉动力不大,境内丰厚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文章从三都县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难及资源优势出发,提出在新的战略机遇下,三都县应从资源利用、规划先行、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优化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朱江,陆卫群,王娇,杨晓慧,赵克梅,韦正新[8](2015)在《贵州省水族婴儿生长发育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水族婴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分析影响其的经济、社会和生育习俗文化等因素。方法:在三都县4个村寨,对2012年10月1日2013年10月1日出生的全部水族婴儿和产妇进行为期1年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共计46个水族婴儿,产后24 h内开始母乳喂养的比例为67.4%,6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的占33.3%。在3月龄后出现生长发育水平下降,水族妇女对妇幼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文化水平、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多子女家庭是其影响因素。结论:在生育观念和养育习俗方面,如何兴利除弊、因势利导和促进男女平等是改善水族婴儿生长发育状况的关键。

李福夺[9](2015)在《贵州黔南州县域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县域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问题,反贫困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贵州黔南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从现实和理论上分析了该地区县域经济贫困的原因,指出了其在县域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余碧春,龚媛媛[10](2014)在《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探析》文中认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下,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步入加快开发阶段,其人才需求总量增大,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大,需求专业类型增多,急需要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地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宁德师范学院,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所需人才,以适应地方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三都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三都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及相关概念阐释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少数民族干部的相关概念阐释
第二章 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调研
    一、三都县概况
    二、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三、三都县各类人才发展情况调研
    四、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个案考察
    五、三都县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取得的成效
第三章 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民族干部绝对数量偏少
    二、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不高
    三、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第四章 做好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少数民族干部数量来源渠道
    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
    三、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
    四、制定和完善培养使用民族干部的政策及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都水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附录二 :《三都水族自治县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办法》
附录三 :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致谢

(2)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的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深度贫困县
        2.1.2 精准扶贫
        2.1.3 扶贫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资源配置理论
        2.2.3 精准扶贫理论
        2.2.4 绩效评价理论
3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现状
    3.1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基本概况
        3.1.1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基本县情
        3.1.2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贫困现状
    3.2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3.2.1 精准扶贫措施
        3.2.2 精准扶贫成效
4 基于因子分析的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4.1 评价方法分析
        4.1.1 评价方法选取
        4.1.2 因子分析理论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4.3.1 实证研究
        4.3.2 实证结果分析
5 基于DEA模型的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5.1 评价方法分析
        5.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1.2 DEA模型理论
    5.2 指标选取
        5.2.1 投入指标选取
        5.2.2 产出指标选取
    5.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5.3.1 实证研究
        5.3.2 实证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提升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框架结论
        6.1.2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实证结论
    6.2 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提升建议
        6.2.1 建立公开全面的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数据平台
        6.2.2 合理配置精准扶贫投入资源且进行全过程监管
        6.2.3 多措并举提升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技术水平
        6.2.4 宏观统筹贫困地区规模经济来实现长效化脱贫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精准扶贫借鉴自然灾害重建模式研究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四个全面”与扶贫目标
        1.1.2 精准扶贫
        1.1.3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1.1.4 “十三五”规划
        1.1.5 工业反哺农业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分析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及非灾经济发展区选址的理论依据
    2.1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集群效应理论
        2.1.2 现代乡村发展理论
        2.1.3 城镇化理论
        2.1.4 短板理论
        2.1.5 后发优势理论
    2.2 非灾经济发展区选址理论依据
        2.2.1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
        2.2.2 聚集经济理论
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3.1 国内外贫困问题研究综述与评价
        3.1.1 国外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3.1.2 国内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3.1.3 关于贫困问题研究评价
    3.2 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综述与评价
        3.2.1 哈罗德—多马模型
        3.2.2 索洛增长模型
        3.2.3 A-K模型
        3.2.4 拉姆齐模型
        3.2.5 新经济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4 非灾经济及发展模式的概念界定
    4.1 非灾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的提出
    4.2 关于“非灾经济”的概念界定
5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四川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模型方法选择
        5.1.2 方法理论综述
        5.1.3 理论模型
    5.2 模型求解
        5.2.1 模型
        5.2.2 数据
        5.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5.2.4 面板回归
        5.2.5 回归结果分析
6 东、中部地区部分省份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6.1 河北省“非灾”地区选址及实证分析
        6.1.1 河北省扶贫工作现状
        6.1.2 河北省非灾地区选址
        6.1.3 河北省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6.2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灾”地区选址及实证分析
        6.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工作现状
        6.2.2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灾地区选址
        6.2.3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6.3 湖北省“非灾”地区选址及实证分析
        6.3.1 湖北省扶贫工作现状
        6.3.2 湖北省非灾地区选址
        6.3.3 湖北省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7 西部地区部分省份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7.1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灾地区选址及实证分析
        7.1.1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工作现状
        7.1.2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灾地区选址
        7.1.3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7.2 云南省“非灾”地区选址及实证分析
        7.2.1 云南省扶贫工作现状
        7.2.2 云南省非灾地区选址
        7.2.3 云南省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7.3 贵州省“非灾”地区选址及实证分析
        7.3.1 贵州省扶贫工作现状
        7.3.2 贵州省非灾地区选址
        7.3.3 贵州省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检验及效益分析
8 精准扶贫与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展望
    8.1 我国贫困的发生状况及成因分析
        8.1.1 我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及其区域分布
        8.1.2 贫困地区致贫原因简要分析
    8.2 我国贫困县脱贫现状
        8.2.1 贫困县脱贫的判断标准
        8.2.2 扶贫县脱贫成果
    8.3 精准扶贫的方式解读以及非灾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展望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广泛实施的综合政策建议
        9.2.2 具体省份内实施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4)民生视角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民生视角释义
        (二)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三)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二)反贫困理论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理论性启示
第二章 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效
        (一)户籍人口稳定,城镇化率提升趋势明显
        (二)经济城镇化指标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形成
        (三)人口城镇化指标趋势向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
        (四)生活城镇化指标稳中向好,收入与消费水平提升
        (五)社会城镇化指标向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第三章 民生视角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田野调查情况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压力大
        (二)城镇产业带动力度不强
        (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欠缺
        (四)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建设不充分
        (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三、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数据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结果及研析
        (四)结论
第四章 民生视角下推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聚焦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为核心
    二、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动力
    三、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四、以坚持在保护与传承中发展,盘活民族文化产业为支撑
    五、以完善治理结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
    六、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实现新发展为保证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统计情况

(5)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人口均衡发展研究
        (二)少数民族人口研究
        (三)水族研究
        (四)研究现状简评
    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三)创新之处
    四、田野调查点概况
        (一)水族传统文化
        (二)田野点基本情况
        (三)调查过程
第一章 水族人口变动的历史考察
    一、水族人口数量与人口再生产类型
        (一)人口数量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二、水族人口素质
        (一)人口文化素质
        (二)人口身体素质
    三、水族人口自然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年龄结构
    四、水族人口经济社会结构
        (一)人口城乡结构
        (二)人口产业结构
        (三)人口职业结构
    五、水族人口迁移
第二章 水族人口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一、水族人口内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一)人口增长速度锐降
        (二)人口素质偏低
        (三)人口性别比失调
        (四)人口老龄化严重
        (五)人口单向流迁
    二、水族人口外部非均衡发展问题及其缘由
        (一)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二)人口产业结构滞后
        (三)人口职业结构不合理
        (四)人口相对贫困
        (五)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第三章 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机遇与路径选择
    一、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二孩政策创造了生育空间
        (二)民族政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引领
    二、实现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水族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三)优化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二 :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三 :田野调查相关照片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族人口自然结构
    (一) 人口性别结构
    (二) 人口年龄结构
二、人口社会结构
    (一) 人口教育结构
    (二) 人口职业结构
三、人口经济结构
    (一) 人口城乡结构
    (二) 人口产业结构
四、水族人口结构变迁面临的挑战
五、水族人口均衡发展的机遇及其路径
    (一) 水族人口结构均衡发展的机遇
    (二) 水族人口结构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7)新常态下小城镇发展优化策略研究——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都水族自治县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困难
    1.1 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1.2 工业化程度的约束
    1.3 城市拉力的约束
    1.4 人口特征的约束
    1.5 民族观念的约束
2 三都水族自治县小城镇发展的资源优势
    2.1 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2.2 物产资源优势
    2.3 文物资源优势
    2.4 政策优势
3 三都水族自治县小城镇发展的优化策略
    3.1 保护、利用好资源,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3.2 完善设施建设, 健全保障制度
    3.3 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镇带动性
    3.4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3.5 着重优化投资环境
4 结语

(8)贵州省水族婴儿生长发育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9)贵州黔南州县域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黔南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一) 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 二) 县域经济发展背后的县域贫困问题
二、黔南州县域贫困的根源分析
    ( 一) 黔南州县域贫困的客观性致贫因素
    ( 二) 黔南州县域贫困的主观性致贫因素
三、黔南州县域贫困程度分析
四、当前黔南州县域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与管理体制问题
    ( 二) 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问题
    ( 三)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问题
    ( 四) 人力资源欠缺问题
五、对黔南州县域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 一) 转变传统扶贫模式,完善扶贫体制
    ( 二) 强化扶贫资金投入与管理
    ( 三)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 四)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五)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推进教育扶贫进度

(10)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二、环三都澳区域产业发展态势
    1.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趋势
三、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要分析
    1. 人才总量需求
    2. 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紧缺人才需求量
    3. 环三都澳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特点
        (1) 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大
        (2) 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
        (3) 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专业类型增多
四、宁德师范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对策

四、提高人口素质 发展三都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三都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吴光学.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2]基于因子分析和DEA模型的贵州省深度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D]. 彭丽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精准扶贫借鉴自然灾害重建模式研究 ——非灾经济发展模式[D]. 严研. 武汉大学, 2019(01)
  • [4]民生视角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D]. 申浩.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9)
  • [5]水族人口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D]. 李致江.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水族人口结构变迁研究——基于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李致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7]新常态下小城镇发展优化策略研究——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J]. 刘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9)
  • [8]贵州省水族婴儿生长发育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J]. 朱江,陆卫群,王娇,杨晓慧,赵克梅,韦正新. 中国妇幼保健, 2015(12)
  • [9]贵州黔南州县域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 李福夺.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5(02)
  • [10]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探析[J]. 余碧春,龚媛媛.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三都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