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重冻后不同时期修剪恢复效果

龙眼重冻后不同时期修剪恢复效果

一、龙眼严重受冻后不同时期剪除的恢复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高媛[1](2020)在《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作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是集生物质能源、日用化工、生物医药、园林绿化、生态修复、木材生产、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目前,福建、浙江、贵州、湖南等地已发展了40余万亩人工原料林。但现有原料林普遍存在产量较低、树形乱、树体高、落花落果严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园艺化的集约培育技术体系。目前,国内外对无患子原料林高效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几近空白。因此,本研究主要于福建省建宁县基地围绕无患子高光效树形及花果营养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解决其花果发育规律不清、树体光利用原理及源库营养调控路径不明等科学问题,建立高效标准化培育技术体系。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全年追踪测定林分生长指标等方法对其物候、花果发育规律、结果枝组分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物候分休眠期、萌动期、初花期、盛花期等9个关键时期;在福建建宁,春季日均温>10℃的8~10 d后进入萌动期,在>18℃后抽生花序,在>22℃后进入初花期;可孕花在末花期到初果期之间的落花率高达49.02%;坐果后,初果期到果实膨大期间的落果率高达72.74%;初果期后的70天为无患子鲜果重的迅速增长期,70-110天为稳定变化期,110天后由于失水转色导致鲜果重下降;果肉占整个果实重的60%~65%,种子重占果重的34%~39%,种仁占整个果实重的6%~7%;无患子结果枝可分为短果枝(10~34cm),中长果枝(35~57 cm)及长果枝(58~82 cm),结果母枝的基径在>15mm时,产量逐渐升高;花序果序越短越紧凑,其营养调运能力越强,源库调运的核心在于种子的调运能力(R2=0.61)。2.通过设置不同的骨干枝数目(留3、4、5骨干枝)、开张角度(30°、45°、60°及90°),以及单位投影面积留枝量(8~20个结果枝),并结合双因素交互试验,分别测定冠型特性因子、光照特性因子及光合特性因子,利用可视化三维扫描技术研究了较为理想的树体结构及其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树冠光环境不合理,内膛光照度仅为空地光照的10~15%;(2)经骨干枝处理后外围光照度达到空地光照度的40~54%,中部为32~35%,内膛为27~31%;单位投影面积保留16~18个结果枝时以347g/m2的产量显着高于其余处理;(3)控制骨干枝角度主要是调整光分布,当角度为60°或90°时可以保证垂直方向光吸收率提高2~3倍,A90°N3的光截获力比其余处理高出16%;控制骨干枝数目可以减缓8月份落叶量,A90°N3有最高的累积叶面积指数为19.57,其分形维数达到最高值1.988,中部叶片量高达7000余片,保证了最大的空间占比;A60°N3的净光合速率都比其他处理高出1-2倍;(4)叶面积指数与光截获力呈正相关关系,花序数与产量间相关性极低,但是在开花前的光截获力是影响当年开花数的主要因子,而产量与生理落果期(8月)的全株光合有相关性(R2=0.5)。综上,高光截获力能解决落叶问题,LAI与光合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因此,A60°N3和A90°N3为初步筛选出来的无患子理想高光效高产株型。3.通过喷施蔗糖、赤霉素、2,4-D及综合调节剂,进行产量、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以及矿质元素测定,并采用13C标记等方法进行源库营养调运能力分析。结果表明:(1)喷施100ppm的赤霉素可使产量比其余处理高出6倍;喷施10-20ppm的2,4-D,坐果数比CK显着提高1~2倍;采果前喷施综合调节剂0.3%Ca2++20ppm 2,4-D的产量较CK高出75%;(2)外源喷施蔗糖后,1.5%与3%浓度处理下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和产量3~5倍;花期喷施3次3%蔗糖后花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CK 3~4倍,库的调运能力提升3倍,促使花序里的脱落酸含量从16μg/g下调致4μg/g;生理落果前期喷施1.5%的蔗糖,能使果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CK增加1.5~2.0倍,明显降低叶片和果实的脱落酸含量到CK的50%,能保证源库之间的势能差提升近2倍;高浓度蔗糖喷施提升了N、P、K的含量;(3)营养运移路径表明叶片总糖与果实总糖通过磷诱导关系建立相关性;果实糖与果实的正向生长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有正相关关系;叶片的总糖与叶片的细胞分裂素、叶片的氮含量以及果实的脱落酸有正相关关系。综上研究主要从树体上进行光照分配调控及叶量分布调节,并在结构上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补充旨在从内在光合产物合成上进行调控,并在生理水平上提升库-源的调运能力。两者结合为建立无患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提供支撑,并为无患子树体的营养运移与吸收反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彭金根[2](2017)在《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该现象的研究对揭示常绿植物冬季叶片生理生态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人居环境冬季景观的营建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北京植物园从国外引种的Buxus属17个品种为对象,研究了Buxus属植物越冬叶片呈色与越冬抗寒性表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用3个冬季叶片不同呈色表现的小叶黄杨品种:’绿美’、’阳光’和’冬绿’,对其越冬叶片呈色的色素基础、影响叶片呈色的温光因子以及叶片呈色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uxus属品种冬季植株叶片的变红程度与植株越冬抗寒性表现未呈现出一致性。其中,冬季保绿效果最好的小叶黄杨’绿美’、变红程度中等返青最晚的’阳光’及变红最严重但返青最早的’冬绿’,3者的越冬抗寒性由强到弱分别为:’冬绿’>’绿美’>’阳光’。2)3个小叶黄杨品种冬季叶片变红与越冬进程中低温与相对高光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在冬季呈色上的差异反映了其对低温+高光的耐受性及敏感程度。2011-2013连续两年的观测数据显示’绿美’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0.67-1.55℃和5.25-7.68℃;’阳光’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临界温度分别为4.33-9.41℃和6.42-8.43℃;’冬绿’叶片近轴侧和远轴侧变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4.16-4.98℃和9.41-10.23℃。3个品种2011-2013连续两个越冬期间叶片变红的临界太阳辐射值为10 MJ·m-2左右。在最冷月1月,’绿美’和’阳光’当光照强度分别下降至全光的50-60%和30-40%时,其阳生叶几乎不再有红色色素积累,而’冬绿’在光照强度下降至全光的10-20%时其阳生叶仍有少量的红色色素积累。3)小叶黄杨阳生叶冬季变红与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合成无关。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进程中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返青过程则相反;小叶黄杨变红叶片中红色色素主要积累于向光侧的叶片上层组织。4)小叶黄杨处于高光下的阳生叶和处于弱光下的阴生叶越冬过程中有不同的调节途径。其中阳生叶总体表现为通过下调更多的叶绿素b来实现叶绿素a/b的上调,在上层叶肉细胞中合成红色色素来减少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同时极大地增强持续的光系统Ⅱ(PSⅡ)天线系统能量耗散(ΦD)来耗散大量的光能;阴生叶总体表现为保持相对较高的叶绿素a、b含量及对红光的吸收量,同时调控ΦD和ΦE(PSII反应中心能量耗散)的比值来维持冬季相对较高的光化学活性。5)3个小叶黄杨品种在叶片呈色上存在的差异,与其在冬季光能利用及耗散上的差异有关。其中,保绿效果最好的’绿美’冬季阳生叶能维持一定的光化学效率,变红程度最严重但返青最早的’冬绿’天线系统热耗散能力大幅上调,而变红程度中等而返青最晚的’阳光’在光化学效率及天线系统热耗散方面均间于’绿美’和’冬绿’之间。6)小叶黄杨’冬绿’越冬进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阳生叶及阴生叶PSⅡ-PSⅠ(光系统I)-碳同化整个电子传递链下游的暗反应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对光能的应对策略有所差异。其中阳生叶会启动持续的、非弛豫的PSⅡ天线系统热耗散功能,将大部分吸收的光能耗散为热,极大地减少电子传递链上游PSⅡ受体侧的激发压,以避免光合机构遭受过剩的光能伤害;阴生叶越冬初会优先启动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以缓解由于PSⅠ光化学活性下降所造成的电子传递阻塞,当遭受极端低温时会同时上调PSⅡ天线系统热耗散过程,通过调控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及天线系统热耗散两者的平衡来维持其冬季一定的光化学活性,为植物代谢提供所需的能量下限。7)小叶黄杨’冬绿’冬季变红叶片中红色色素的合成可通过影响叶绿素的含量及分布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起到下调作用,传统的对冬季红色叶片近轴侧测定的Fv/Fm值与整体叶片的实际水平相比有被严重低估的可能。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以Buxus属植物为例,探讨了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植株越冬抗寒性表现的关系;探明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光温耦合因子密切相关,并量化了 3个小叶黄杨品种冬季叶片变红的温光条件;揭示了 3个冬季叶片不同呈色表现的小叶黄杨品种在越冬进程中对胁迫环境的光温响应策略;探索了用叶绿素荧光多阶段诱导曲线方法,研究叶片的光温响应机制,从PSⅡ-PSⅠ-碳同化角度阐明了小叶黄杨’冬绿’越冬阳生叶和阴生叶光响应机制。

丁德宽,邓家锐,敖义俊,肖伟华[3](2016)在《2016年初汉中柑桔冻害及冻后恢复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中是我国柑桔产区的最北缘。2016年初在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下,汉中柑桔遭受了严重的低温冻害,对全市柑桔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和重大影响。作者就本次冻害及冻后恢复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结合产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技术措施与建议,为汉中及相似区域柑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任俊杰[4](2015)在《核桃晚霜危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桃(Juglans regia L.)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经济价值很高。近年来晚霜冻害时有发生,损失极大。2013年河北省中南部4月1820日发生的晚霜冻害,造成核桃减产60%99%。为研究核桃晚霜冻害发生机理,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示范园,于霜冻发生之前,研究了叶片和子房的过冷却点、结冰点、电解质渗出率、低温半致死温度、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晚霜发生后研究了晚霜冻害情况及剪除受冻新梢后的效应。结果表明:1.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6个基地晚霜发生当天核桃均处于新梢伸长期,夜间的最低温度为-1.8-3.7℃,不同基地核桃减产39%99%;持续低温指数与雌花保存率、平均单株坐果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和0.923,与减产百分数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4。2.同一立地条件下,‘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清香’6个品种的受冻指数分别为41.97%、52.65%、54.88%、67.58%、74.93%、99.67%;6个品种植株小于5 cm,510 cm,大于10 cm的新梢受冻指数均随新梢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绿岭’核桃3种长度新梢的受冻指数分别为54.98%、64.01%、80.50%,‘清香’核桃3种长度新梢的受冻指数分别为71.85%、81.33%、90.26%。3.不同立地条件下,‘绿岭’在丘陵顶部和低洼部位的受冻指数分别为50%、98%;不同海拔条件下,‘绿岭’,‘香玲’,‘中林1号’,‘上宋6号’在海拔125 m时的受冻指数分别为45.93%、46.33%、54.18%、62.14%,在海拔114 m时均达到100%。4.单芽营养物质总量均为长枝高于短枝,晚霜冻害发生后的单芽营养物质总量与副芽萌发后的新梢长度呈正相关;木质部淀粉和全磷总量均与新梢长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92。5.‘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清香’叶片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均低于子房。‘绿岭’叶片过冷却点及结冰点较‘清香’低1.17℃、1.4℃,子房过冷却点及结冰点较‘清香’低1.4℃、1.39℃;‘绿岭’、‘香玲’叶片、子房的过冷却点,子房结冰点均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绿岭’叶片结冰点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6.‘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清香’叶片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33℃、-2.96℃、-2.81℃、-2.63℃、-2.31℃、-2.25℃,其中‘绿岭’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子房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2℃、-2.58℃、-2.39℃、-2.05℃、-1.80℃、-1.07℃,‘绿岭’与‘香玲’无显着差异,但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7.‘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清香’叶片和子房的SOD、P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个品种叶片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温度分别为-4℃、-4℃、-3℃、-3℃、-3℃、-3℃,子房SOD、POD活性达到最大值的温度分别为-3℃、-3℃、-3℃、-3℃、-2℃、-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值的温度分别为-3℃、-3℃、-3℃、-2℃、-2℃、-2℃,子房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值的温度分别为-3℃、-2℃、-2℃、-2℃、-2℃、-2℃。8.‘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清香’叶片和子房的MDA含量、脯氨酸含量、O2-·产生速率均随温度的下降而升高,不同品种上升幅度与达到最高点温度存在差异,在-5℃时均达到最大值。9.霜冻发生当天立即剪除受冻新梢的核桃植株,10 d后副芽、休眠芽萌发率和坐果率分别为80.84%、27.75%,自然放置受冻新梢的分别为41.16%、12.22%。10.对不同品种保护酶活性、有毒物质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和‘清香’叶片平均隶属度分别为0.531、0.530、0.523、0.493、0.486、0.483,子房平均隶属度分别为0.518、0.487、0.486、0.463、0.461、0.431,表明6个品种的抗霜冻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绿岭’,‘香玲’,‘辽宁1号’,‘上宋6号’,‘中林1号’,‘清香’。

任俊杰,赵爽,马华冰,齐国辉,李保国[5](2015)在《‘绿岭’核桃枝条贮藏营养与晚霜冻害发生程度及树体恢复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揭示核桃枝条内贮藏营养物质含量与晚霜冻害发生程度及发生冻害后树体恢复的关系,以11年生‘绿岭’核桃不同类型枝条为试材,研究了萌芽前、晚霜冻害发生后各类枝条内贮藏营养物质含量、晚霜冻害发生程度及发生冻害后树体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随着枝条长度的缩短,萌芽前和晚霜冻害发生后的‘绿岭’核桃不同类型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内的含水量、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逐渐升高。‘绿岭’核桃1年生长度≥100cm、3060cm、515cm和≤5cm的枝条萌发的新梢受冻指数分别为80.26%,78.35%,64.96%,54.95%。萌芽前枝条木质部内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与受冻指数存在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0.724,-0.897,-0.979,-0.957,-0.876;韧皮部淀粉、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与受冻指数存在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0.945,-0.923,-0.972;韧皮部可溶性糖含量与受冻指数存在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64。单芽营养物质总量均为长枝高于短枝,晚霜冻害发生后的单芽营养物质总量与副芽萌发后新梢长度呈正相关;木质部淀粉和全磷总量均与新梢长度存在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92;木质部可溶性糖、全氮和全钾总量与新梢长度存在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0.958,0.967。

符策[6](2015)在《龙眼冻害防御及护理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龙眼冻害防御及护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技术问题。霜冻对龙眼生产影响很大,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本文叙述了如何预防龙眼树免遭霜冻及受冻植株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李烨[7](2013)在《中国—亚欧博览会园区四种观赏乔木反季节移栽生理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亚欧博览会园区反季节移栽园林绿化树种圆冠榆(Ulmus densa Litw.)、钻天榆(U.lapvis Litw.)、少先队杨(Populus simonii Carr.)和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为材料,研究反季节移栽后不同处理条件下各树种的形态变化和生理修复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以圆冠榆、大叶白蜡和少先队杨为研究对象,研究反季节移栽后不同处理下各树种形态学变化,探明几种反季节种植技术对园林植物叶量和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加液处理对于圆冠榆初期叶片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会造成圆冠榆叶片黄化和脱落现象,特别是在高温天气状态下表现更为明显,与其他处理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加液处理施用中一般以一袋量为宜,加液时间不超过9d。(2)大叶白蜡遮荫加液处理对于植株根系发育效果最佳,少先队杨不遮荫处理和修剪顶梢加遮荫处理之间在叶量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上部修剪和遮荫处理对于促进少先队杨成活具有重要意义。2、以圆冠榆、钻天榆和少先队杨为研究对象,研究反季节移栽后最佳养护措施,结果表明:移栽一个月后,不同树种间遮荫加液处理的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并与其他处理相比呈极显着差异(P<0.01)。圆冠榆、少先队杨遮荫加液总叶绿素含量最高,而各处理条件下钻天榆总叶绿素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此同时,移栽前种植地的树种酶活性相对较低,而移栽后各树种的酶活性相对较高;各处理下少先队杨CAT、POD酶活性趋势相一致,遮荫加液处理SOD酶活性最高。圆冠榆和钻天榆遮荫加液脯氨酸含量最低,少先队杨不遮荫不加液处理脯氨酸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反季节栽培过程中,遮荫加液处理对少先队杨和钻天榆的生长恢复效果最佳,对圆冠榆而言,在缺少遮荫不加液的处理下,遮荫加液效果最佳。3、通过测定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条件下光合特性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圆冠榆和大叶白蜡反季节移栽后的生理修复过程。主要结果如下:(1)在反季节移栽过程中,圆冠榆和大叶白蜡具有良好的恢复适应性,圆冠榆遮荫处理效果优于加液处理的使用效果,遮荫不加液处理对圆冠榆生长恢复效果最佳,而遮荫加液处理对大叶白蜡生长恢复效果最佳。在移栽12d前后树木生长表现为最严重受抑制时期,在移栽30d后树木基本恢复到刚移植时的生理状态,遮荫处理对干旱半干旱区反季节移栽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对圆冠榆和大叶白蜡最佳养护措施的主要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显示在圆冠榆反季节移栽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其贡献率为48.140%;大叶白蜡反季节移栽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总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其贡献率为50.976%。

丁德宽,饶文轩,敖义俊,张波[8](2013)在《2012年陕南柑桔冻害诱因及因应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陕南柑桔成熟早、品质优,生产效益好。2012年冬陕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柑桔主产区均遭受了不同程度冻害,对柑桔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因地制宜,规避冻害,科学发展,已成为陕南柑桔持续高效发展最为现实的要求。

江国良[9](2011)在《枇杷在四川不同生态型区的生态适宜性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田间生物学、生态学调查观测,栽培试验与室内生理生化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次在27°-34°N、102°-104°E的四川枇杷主栽地理区域内,选取了亚热带湿热少日照、亚热带半干热多日照和南温带半干暖多日照三大差异性生态型区,对不同生态型区枇杷的生长、结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态作用、效应及指标,枇杷的花期调控技术,大棚栽培的生理生态,花果冻害的生理生态及防治挽救措施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在亚热带湿热少日照生态型区,枇杷以夏梢成花为主,花期在9-12月,果实集中成熟期在5月,品质中上。易发生低温冻害、日灼、裂果、缩果、叶斑病、花腐病等。在亚热带半干热多日照生态型区,枇杷春、夏梢均易成花,花期在6-11月,无冻害发生,果实没有生长停滞期,成熟早,成熟期10月-翌年4月,但第一批花结的果实小、品质差。易发生枝干腐烂病、芽枯病和果实栓皮病。在南温带半干暖多日照生态型区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枇杷的生态反应与在亚热带湿热少日照生态型区接近,但物候期晚20-30d,以夏梢成花为主,果实品质特优。随着海拔的上升,枇杷年生长量逐渐减少,春梢成为主要结果母枝,成花量减少,冻害频率和程度增加。海拔达到1920m时,由于夏秋季温度低,枇杷成花极少,冻害特重,不适宜进行经济栽培。2.在亚热带半干热多日照生态型区,开花期调控是枇杷取得经济产量的关键,短截能显着推迟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最佳短截时间是2月中旬-4月上旬。短截配合肥水控制是最有效的调节开花期的途径,能显着减少早花和晚花的数量,果实集中成熟期被调节到12月-翌年3月。通过不同生态型区组合、不同熟期品种搭配和综合运用花期调控技术,可以基本实现四川枇杷鲜果周年应市。3.在亚热带湿热少日照生态型区,枇杷简易大棚内气温高于露地气温,且棚内土壤温度随大气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棚内地面覆盖塑料薄膜能提高土壤温度,不同薄膜类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露地。大棚内土壤湿度相对稳定,棚内地面覆膜比未覆膜和露地的土壤湿度高。露地栽培的光照效果最好。大棚内地面覆膜处理中,银色反光膜处理的光反射能力最强。大棚内枇杷的末花期比露枇杷提早5-6d,果实成熟期提早10d,春梢抽发时间提早7d,夏梢抽发时间提早3-4d。大棚果实外观为长椭圆形,露地果实外观近圆形;大棚枇杷果实体积和可滴定酸含量大于露地枇杷,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均低于露地枇杷。大棚内采用地面覆膜处理可以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对果实体积影响不明显。大棚栽培增加了果实日灼病和缩果病的发病率,降低了果实锈病和裂果率。4.在亚热带湿热少日照生态型区和南温带半干暖多日照生态型区,利用褐变法研究冻害指数发现,平坝稻田枇杷比丘陵区枇杷受冻重,幼果比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容易受冻,刚开放的花和未开放的花蕾抗冻能力最强。塑料大棚比树冠覆膜、树冠覆盖遮阳网和果实套袋等的防冻效果好。在90%以上相对湿度、温度在-0.6--1.1℃下持续3小时的霜冻就会导致花及幼果不同程度的冻害,低温、高湿时间越长,霜冻越强,冻害程度越重。通过生理指标分析,发现SOD活性和相对电导率与坡地枇杷冻害指数间线性相关性突出,达极显着水平。MDA含量与抗寒性呈负相关,但枇杷冻害指数与MDA含量线性相关性不显着;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坡地枇杷花果相对电导率与冻害指数间相关性达极显着水平。5.喷施水杨酸(SA)和二氯化钙(CaCl2)可显着提高枇杷抗冻性,其最佳浓度分别是90mg/L和2g/L。枇杷各组织抗冻生理指标对低温及外源物质反应不一致,相同生理指标在枇杷不同组织的活性或含量差异较大;外源物质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着;喷施水杨酸,花中脯氨酸含量极高。MDA指标显示水杨酸处理效果优于二氯化钙和二氯化钙加硫酸钾处理。冻害发生后用赤霉素200mg·kg-1+吡效隆(CPPU)20mg·kg-1处理果肉未褐变的受冻幼果可刺激幼果继续发育成为有商品价值的果实,激素处理增大果型指数,减少种子数量,能挽回一定经济损失,可作为冻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技术。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枇杷在四川三大典型生态型区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宜性;探讨了亚热带半干热多日照生态型区枇杷成花特性、成花条件与枇杷生境的关系,揭示了枇杷—年多次开花结果的原因;研究提出的开花期调控技术途径,突破了传统方法调控开花期的局限性,根本解决了枇杷夏季早花多、秋季花量不足的问题;明确了简易大棚对棚内生态因子及枇杷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产量品质的影响;探索了枇杷冻害发生规律和外源调节物质对冻害指数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冻害预防措施和受冻后的应急技术。研究结果对四川枇杷生态区划和建立成熟期不同的枇杷特色产业带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虎,何新华,蒋雅琴,潘介春,朱建华[10](2010)在《龙眼寒冻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从影响龙眼冻害因素、冻害分级、抗冻机理及龙眼冻害前后的管理措施等方面对龙眼抗冻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为深入探讨龙眼抗冻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龙眼严重受冻后不同时期剪除的恢复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眼严重受冻后不同时期剪除的恢复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无患子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2.1 无患子的基础生物学特性
        1.2.2 无患子主要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3 树体冠型调控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
        1.3.1 基于光分布的整形修剪理论
        1.3.2 基于生物生态学特性的整形修剪技术
        1.3.3 三维数字扫描仪在冠型构建上的应用
    1.4 花果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1.4.1 落花落果机理
        1.4.2 矿质营养及光合产物分配
        1.4.3 花果调控技术
    1.5 树体管理研究上的对策及建议
    1.6 研究内容
        1.6.1 无患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1.6.2 无患子高光效树体结构调控及其光分配机理研究
        1.6.3 无患子外源调控技术及源库营养调控研究
2.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及枝组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无患子物候期分析
        3.2.2 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
        3.2.3 无患子结果枝组特征
    3.3 讨论
        3.3.1 闽江源气候因子对无患子主要物候期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3.3.2 无患子落花落果现象分析
        3.3.3 结果枝组对营养调运及产量的影响
        3.3.4 光照度测定对无患子整形修剪的意义
    3.4 小结
4.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机理及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无患子自然树体光特性因子年度变化规律
        4.2.2 单因子控型对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4.2.3 复合冠型结构调整对树体光截获及光吸收的影响
        4.2.4 复合冠型结构调整对冠层分形维数及分层叶量的影响
        4.2.5 复合冠型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生长发育时期与光照的关系
        4.3.2 冠型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4.3.3 光照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4.3.4 光合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4.3.5 形成无患子高光效树体管理技术
        4.3.6 光分布、截获及利用率对树体的影响
        4.3.7 三维结构分布对树体冠层调控的指导性
        4.3.8 花序数和产量对相关因子的响应
    4.4 小结
5.无患子花果调控及源库营养分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材料与设计
        5.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几种外源物质对无患子坐果的影响
        5.2.2 外源蔗糖补充对源库营养的影响
        5.2.3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5.3 讨论
        5.3.1 源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对外源补充蔗糖的响应
        5.3.2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的关系路径构建
        5.3.3 无患子生理落果机制推理
    5.4 小结
6.综合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1.1 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调控的关系
        6.1.2 开花结果特性、枝组特性对树体管理的影响
        6.1.3 无患子高产稳产综合措施
    6.2 结论
        6.2.1 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枝组特性影响树体管理措施开展
        6.2.2 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形与营养补充体系构建
    6.3 展望
    6.4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1.1.1 常绿植物越冬变红及抗逆性
        1.1.2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色素基础
        1.1.3 影响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内部因子
        1.1.4 影响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外在因子
        1.1.5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变红的适应性调节机制
        1.1.6 问题和展望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Buxus属植物越冬叶片呈色及抗寒性表现关系研究
    2.1 引言
        2.1.1 北京地区常绿植物应用现状
        2.1.2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及抗寒性表现
        2.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Buxus属品种种植地气温情况监测
        2.2.3 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uxus属17个品种越冬前后叶色观测
        2.3.2 Buxus属17个品种叶片变红始期、返青始期及1月植株受冻害情况
        2.3.3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2.3.4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抗寒性表现综合评价
    2.4 讨论
    2.5 小结
3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色素基础及温光影响因子研究
    3.1 引言
        3.1.1 国内外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温光影响因子研究
        3.1.2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的红色色素种类
        3.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3.2 材料及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叶黄杨种植地越冬返青期间日平均气温及日太阳总辐射变化
        3.3.2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过程中叶片呈色变化
        3.3.3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呈色与温光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前后叶片红色色素分布变化
        3.3.5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
        3.3.6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3.3.7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返青期间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值变化
        3.3.8 3个小叶黄杨品种越冬前后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光温因子对叶片呈色的影响
        3.4.2 光温因子对小叶黄杨越冬叶片红色色素合成及分布的影响
        3.4.3 光温因子对小叶黄杨叶片色素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3.5 小结
4 小叶黄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越冬光响应机制
    4.1 引言
        4.1.1 常绿植物冬季叶片变红与过剩光能
        4.1.2 常绿植物越冬叶片对过剩光能的应对策略
        4.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越冬进程中气温及太阳辐射变化
        4.3.2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单位面积干重变化
        4.3.3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捕光天线色素含量变化
        4.3.4 小叶黄杨越冬前后叶片光谱特性变化
        4.3.5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变化
        4.3.6 小叶黄杨越冬叶片荧光参数变化
    4.4 讨论
        4.4.1 小叶黄杨越冬不同呈色叶片的光能吸收
        4.4.2 小叶黄杨越冬不同呈色叶片的光能利用
    4.5 小结
5 小叶黄杨越冬进程中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机制
    5.1 引言
        5.1.1 光抑制与PSⅡ-PSⅠ-碳同化的关系
        5.1.2 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与PSⅡ-PSⅠ-碳同化的关系
        5.1.3 常绿植物露地越冬阳生叶及阴生叶在光响应机制上的差异
        5.1.4 本章的研究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越冬期间气温监测
        5.3.2 叶片呈红指数测定
        5.3.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FI变化
        5.3.4 叶绿素荧光多阶段曲线MFI变化
        5.3.5 PSII光能分配参数变化
        5.3.6 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5.3.7 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变化
        5.3.8 捕光天线系统叶绿素a/b变化
        5.3.9 叶黄素循环色素脱环氧化程度变化
    5.4 讨论
        5.4.1 入冬前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4.2 越冬初期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4.3 深冬时期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PSⅠ-碳同化光响应策略
    5.5 小结
6 小叶黄杨不同照光部位叶片冬季光响应策略
    6.1 引言
        6.1.1 常绿植物冬季变红叶片传统荧光测定方法及其局限性
        6.1.2 小叶黄杨用于不同部位荧光测定的生理条件
        6.1.3 本章的研究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2.3 结果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两种不同呈色表型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6.3.2 两种表型叶片不同照光部位叶绿素荧光特性
        6.3.3 两种表型叶片不同照光部位光化学反射指数PRI
    6.4 讨论
        6.4.1 F_v/F_m值与荧光所测叶片部位的关系
        6.4.2 F_v/F_m值与荧光所测叶片厚度的关系
        6.4.3 F_v/F_m值与所测叶片非光化学淬灭的关系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4)核桃晚霜危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林霜冻危害情况
        1.2.2 受害表现
        1.2.3 霜冻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
        1.2.4 防霜措施研究
        1.2.5 避霜方面
        1.2.6 抗霜冻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2.1 霜冻害发生情况研究
        2.2.2 生理机制的研究
    2.3 试验设计
        2.3.1 核桃晚霜危害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3.2 晚霜冻害的生理生化机制
        2.3.3 新梢剪除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冻害情况调查
        2.4.2 过冷却点、结冰点的测定
        2.4.3 低温处理方法
        2.4.4 生理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桃晚霜危害状况及影响因素
        3.1.1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各基地核桃晚霜危害状况
        3.1.2 影响霜冻害程度的因素
        3.1.3 一年生枝贮藏营养与晚霜冻害关系
    3.2 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及子房抗霜冻生理机制
        3.2.1 不同核桃品种的叶片和子房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3.2.2 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电解质渗出率变化及低温半致死温度
        3.2.3 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的抗氧化酶活性
        3.2.4 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的MDA含量变化
        3.2.5 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变化
        3.2.6 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2.7 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3.2.8 低温胁迫下不同核桃品种叶片和子房的脯氨酸含量变化
    3.3 剪除冻梢效应研究
    3.4 抗霜冻能力综合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绿岭’核桃枝条贮藏营养与晚霜冻害发生程度及树体恢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研究方法
        1.3.1 取样方法
        1.3.2 测定方法
        1.3.3 调查方法
        1.3.4 单芽营养物质总量计算方法
        1.3.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枝条木质部、韧皮部水分及贮藏营养物质含量
        2.1.1 不同类型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含水量
        2.1.2 不同类型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有机物质含量
        2.1.3 不同类型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
    2.2 不同类型枝条萌发的新梢晚霜冻害发生程度
    2.3 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与晚霜冻害发生程度的关系
    2.4 枝条贮藏营养物质与晚霜冻害发生后树体恢复的关系
        2.4.1 不同类型枝条晚霜冻害发生后树体恢复情况
        2.4.2 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及与新梢生长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6)龙眼冻害防御及护理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龙眼树冻害的发生特点
2 龙眼树冻害的防御措施
    2.1 搞好果园规划,避免在霜冻易危害区种植龙眼树
    2.2 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植株抗冻能力
    2.3 树体保护
    2.4 果园熏烟防霜
3 龙眼冻害分级标准
4 不同冻害级别的护理技术
    4.1 冻害0级霜冻树的护理
    4.2 冻害1~2级霜冻树的护理
    4.3 冻害3~4级霜冻树的护理
    4.4 冻害5~6级霜冻树的护理

(7)中国—亚欧博览会园区四种观赏乔木反季节移栽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对植物移栽和栽植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对植物反季节移栽和栽植研究现状
    1.3 园林植物生理修复的研究现状
第2章 树木反季节栽植的形态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树木反季节栽植的最佳养护措施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5 反季节移栽后不同处理的综合评价
    3.6 讨论
第4章 圆冠榆和大叶白蜡反季节栽植的生理修复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4.2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5 反季节移栽后不同处理的综合评价
    4.6 主成分分析
    4.7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2012年陕南柑桔冻害诱因及因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冻害情况
二、冻害诱因
三、恢复措施
四、几点启示

(9)枇杷在四川不同生态型区的生态适宜性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枇杷生产与栽培现状
        1.1 国内枇杷生产与栽培现状
        1.2 国外枇杷生产与栽培现状
    2 枇杷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2.1 枇杷的起源、演化及地理分布
        2.2 环境因子对枇杷的生态作用
    3 枇杷产期调节研究进展
        3.1 枇杷产期调节的理论基础
        3.2 枇杷产期调节技术进展
    4 枇杷设施栽培研究进展
        4.1 枇杷设施栽培现状
        4.2 枇杷设施栽培的生理基础
        4.3 枇杷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
    5 枇杷冻害防控研究进展
        5.1 枇杷冻害机理
        5.2 枇杷冻害预防
        5.3 枇杷冻后挽救措施
第二章 大五星枇杷在四川不同生态型区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反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抽枝特性比较
        2.2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树体生长量比较
        2.3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开花结果时期比较
        2.4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枝梢成花习性比较
        2.5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结果母枝生长特性比较
        2.6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结果母枝类型对坐果的影响
        2.7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果实性状比较
        2.8 不同生态型区枇杷主要病虫害发病情况比较
        2.9 亚热带半干热多日照生态型区不同成熟期的枇杷果实品质比较
        2.10 南温带半干暖多日照生态型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枇杷生长特性比较
    3 讨论
        3.1 生态环境因子与枇杷生长发育的关系
        3.2 三类生态型区大五星枇杷适宜性综合评价
    4 小结
第三章 亚热带半干热多日照生态型区枇杷花期调控途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枇杷品种对开花期的影响试验
        1.2 海拔高度对枇杷花期影响试验
        1.3 短截时期对枇杷成花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
        1.4 花期调控处理对枇杷花期的影响试验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品种与开花期的关系
        2.2 海拔高度对枇杷花期的影响
        2.3 短截时期对枇杷成花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2.4 花期调控处理对枇杷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影响
    3 讨论
        3.1 品种与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关系
        3.2 海拔高度对开花期和成熟期的作用
        3.3 短截调控花期的效果
        3.4 "花期调控处理"对控制成花时间的作用
        3.5 四川枇杷鲜果周年生产的可能性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大五星枇杷大棚栽培生理生态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1.3 试验设计
        1.4 分析测定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内外生态条件差异
        2.2 大棚栽培对大五星枇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大棚生态因子与大五星枇杷生长发育的关系
        3.2 大棚生态因子与枇杷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3.3 大棚生态因子对枇杷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4 小结
        4.1 大棚栽培生态环境
        4.2 物候期
        4.3 果实品质
        4.4 果实产量
        4.5 病虫害
第五章 大五星枇杷花果冻害的生理生态及预防挽救措施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仪器
        1.4 取样及喷施处理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五星枇杷花果冻害田间调查
        2.2 大五星枇杷花果冻害生理指标
        2.3 喷施外源物质对大五星枇杷冻害的预防
        2.4 喷施外源物质对大五星枇杷冻害的挽救
        2.5 环境因子对大五星枇杷冻害的影响
    3 讨论
        3.1 枇杷花果发育阶段与冻害程度的关系
        3.2 枇杷抗冻生理指标
        3.3 外源物质在大五星枇杷冻害预防与挽救上的作用
        3.4 气候条件与枇杷冻害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论文基金项目
致谢
附图

(10)龙眼寒冻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龙眼冻害的影响因素与症状
    1.1 造成龙眼冻害的影响因素
        1.1.1 品种。
        1.1.2 树龄和结果量。
        1.1.3 地形。
        1.1.4 栽培水平。
        1.1.5 果树不同部位。
        1.1.6 降温幅度和持续时间。
    1.2 龙眼冻害的症状表现
2 冻害分级
3 龙眼冻害机理
    3.1 叶片结构研究
    3.2 生理生化研究
        3.2.1 束缚水含量。
        3.2.2 膜流动性与透性。
        3.2.3 膜脂脂肪酸含量。
        3.2.4 可溶性糖含量。
    3.3 龙眼分子生物学研究
4 预防龙眼冻害和冻害管理的主要措施
    4.1 预防龙眼冻害的主要措施
        4.1.1 覆盖防霜。
        4.1.2 施肥。
        4.1.3 水分控制。
        4.1.4 修剪和采摘。
        4.1.5 物理和化学方法。
    4.2 龙眼冻害后的主要补救措施
        4.2.1 及时除霜。
        4.2.2 及时去除枯叶。
        4.2.3 及时补水。
        4.2.4 修剪。
        4.2.5 及时施肥。
        4.2.6 病虫害防治。
        4.2.7 疏花疏果。
5 展望

四、龙眼严重受冻后不同时期剪除的恢复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D]. 高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生理生态响应机制研究[D]. 彭金根.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3]2016年初汉中柑桔冻害及冻后恢复的调查与思考[J]. 丁德宽,邓家锐,敖义俊,肖伟华. 中国果业信息, 2016(09)
  • [4]核桃晚霜危害机理研究[D]. 任俊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5]‘绿岭’核桃枝条贮藏营养与晚霜冻害发生程度及树体恢复关系的研究[J]. 任俊杰,赵爽,马华冰,齐国辉,李保国.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 [6]龙眼冻害防御及护理技术探讨[J]. 符策. 农业与技术, 2015(06)
  • [7]中国—亚欧博览会园区四种观赏乔木反季节移栽生理学研究[D]. 李烨.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8]2012年陕南柑桔冻害诱因及因应对策[J]. 丁德宽,饶文轩,敖义俊,张波. 中国果业信息, 2013(05)
  • [9]枇杷在四川不同生态型区的生态适宜性及调控技术研究[D]. 江国良.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10]龙眼寒冻害研究进展[J]. 陈虎,何新华,蒋雅琴,潘介春,朱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2)

标签:;  ;  ;  

龙眼重冻后不同时期修剪恢复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