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无序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无序的原因及对策

一、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混乱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姚远[1](2020)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果桑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六安绿都果桑农业园为例》文中认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多为丘陵、岗地,易旱易涝,传统农业在该地区发展并不乐观,果桑由于抗寒、耐旱等特点,适宜在此区域栽植。近年来,建设了一批以果桑采摘、观光旅游为主的果桑农业园,但现阶段园区的发展并不理想,存在果桑栽植品种单一、园区功能单一、缺乏园区特色等方面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果桑品种及栽植方式,探究建园时果桑品种选择、搭配及栽植方式。通过对国内果桑园案例分析,探究果桑园规划思路与原则。并以此对项目案例进行规划,为江淮地区果桑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对农业园中引进的江淮分水岭地区九种主栽果桑品种调查,提出江淮分水岭地区建园时品种选择与搭配思路。品种选择应以成熟期较早、产量高、含糖量高、鲜食口感好的‘大十’、‘中椹1号’、‘大白珍珠’品种进行主栽,搭配成熟期较晚、产量适中、口感独特、形态特异的‘台湾长果’、‘白玉王’、‘桂花蜜’品种进行辅栽,以此丰富园区鲜食果桑品种,延长采摘时间。同时适当栽植产量较高、鲜食口感不佳的‘红果2号’及‘四季果桑’,用以果桑汁与果桑醋的产品加工,延长果桑产业链。2.通过对不同栽植条件下果桑产量与品质的调查,农业园中果桑栽植密度应根据生产、采摘功能不同进行规划。以果桑品质为保障,将采摘区栽植密度设为株行距2.0 m×4.0 m,栽植83株/667 m2。在保障品质的同时提高产量,将生产区栽植密度设为株行距2.0 m×3.0 m,栽植111株/667 m2。3.通过对大棚与露地栽植果桑物候期、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得出果桑大棚比露地栽植提早20 d上市,每亩增产11%,含糖量提高0.5%Brix。为提前上市时间,同时延长果桑园采摘时间,规划时应考虑将部分果桑进行大棚栽植。4.通过对国内果桑农业园的定位与特色分析,结合园区引进果桑主栽品种、栽植方式调查,整理出果桑农业园规划原则、园区定位与功能、园区规划与产品发展思路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内容。5.综合上述研究对六安绿都果桑农业园进行项目实践,以“桑—产—游”的思路,发展园区产业并促进产业融合,以此展现园区产业与旅游特色。将园区65.6hm2土地按照“一心、一轴、两带、六区”的布局进行规划。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教育、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果桑农业园,为江淮分水岭地区果桑农业园的规划与产品发展提供方向与经验借鉴。

伍辉[2](2020)在《安岳柠檬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四川省安岳县是中国仅有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安岳柠檬已成为我国柠檬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安岳也正在实现由“中国柠檬之乡”向“中国柠檬之都”的跨越。如何利用安岳在全国柠檬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五大优势,如何探索出一条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安岳柠檬产业发展之路,如何不断的做大做强安岳的柠檬产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安岳柠檬产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在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基础上,分析了安岳柠檬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安岳柠檬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安岳县发展柠檬产业,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同时研究也发现,安岳柠檬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果园基础设施落后,中低产(效)果园比重大;二是柠檬品种单一、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病虫害防控严重、技术支撑不强;三是加工企业零星分散、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加工研发深度不够、加工储运设施严重不足;四是产销脱节、信息不畅、产业营销与管理有待加强;五是品牌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论文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加强柠檬生产基地(果园)建设和改造;开展柠檬标准化建设;促进柠檬产业绿色发展;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柠檬产业的营销和管理水平;建设“安岳柠檬”品牌保护与推广体系;创新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

陶懿[3](2019)在《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计划推进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鼓励各地建立各类型农业观光园,发展乡村旅游,为解决三农问题寻找有效途径。如何发挥园内景观的最大作用,带来更多游客,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探讨价值的现实问题。近年来,花卉观光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项目,花卉景观也迎来良好发展契机。因此,充分挖掘其附加价值,释放其潜能,完善其配套,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体系,是具有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问题逻辑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现状问题,并以设计学相关理论为依托,形成解决问题的设计策略。希望通过实际调研和调查问卷,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论据,同时为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原因,解析相关概念,并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准课题在学界的定位,明确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利用一定研究方法,构建起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框架,以便后续论文的有序展开。第二章节为现状调研、问卷调查与分析部分。对重点案例实施调研,以发现现状问题。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探明游客对园区花卉景观现状及今后发展的真实态度。最后,综合两方情况,总结发展优势及现状问题,为后文策略的提出提供明确思路。第三章节为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部分。在理论基础部分,阐述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美学相关理论、复合生态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并明确应用方法。通过SWOT分析法,为后文设计策略提出的现实基础进行详尽分析,确定了强调优势、优化劣势、把握机遇、重视威胁的基本思路。第四章节为设计优化策略部分。共分为六个原则与七部分策略,针对前文总结的现状问题,以前文理论为指导,提出根植于重庆现实基础的针对性优化策略。第五章节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研究成果,并分析论文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后续研究进行思考,抛砖引玉,希望带动更多人关注相关问题,明确笔者的后续研究方向。

张羽[4](2019)在《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以川东丘陵区52个农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传统产业不断融逐渐合成为新型产业,对现代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向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逐年增加,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旅游的重要载体开始在城市周围兴起。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经,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面对目前农业园区的的建设热潮,科学合理的评价其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指导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有效的进行规划,是当前农业园区发展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农业园区产业融合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研究对象多以区域间关系或个别案例之间对比,少有从地区角度出发选取样多个本进行对比评价。而川东丘陵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农业园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选取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为样本,研究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对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对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以及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川东丘陵地区选取52个样本进行调研,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将农业园区划分为资源导向型、产业导向型和服务导向型产业融合模式并分析其特征。以产业链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可持续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其他领域融合评价的研究文献,结合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实现路径,选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融合发展效益”作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方面。通过专家咨询法筛选出最终评价指标,并运用AHP法确定了指标的主观权重,然后运用熵权法对已获取的权重进行修正,构建了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模型。最后对评价样本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样本的最终得分,并将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结果划分为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极差五个等级。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将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划分为资源导向型、产业导向型和和服务导向型。其中服务导向型农业园区数量最多,主要依靠农业资源提供相应休闲及旅游服务向一二产业融合;产业导向型农业园区次之,大多依靠农业产业与农产品加工,通过产业链向前和向后延伸与一三产业融合;资源导向型都市农业园区数量最少,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为依托发展农业观光及农事体验活动。(2)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等级集中于Ⅰ,Ⅱ,Ⅲ,Ⅳ级,占比依次为7.69%、30.77%、53.85%和7.69%。服务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均值最高,产业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次之,资源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均值最低。(3)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是基于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单位面积纯收益、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年接待旅游人次、企业相关推广宣传频次、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和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这六个指标是影响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对川东丘陵地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政府应完善相关体系,促进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良好发展。(2)应注重特色农产品或旅游产品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3)应发展多样化旅游方式,提高旅游吸引力。(4)应增加人才资本投资,引入高新技术。(5)应加快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加强旅游推广宣传。

吴佳锐[5](2019)在《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商品品牌化所带来的利益效应有目共睹,农产品要想突破原有销售方式的困境,就必须要发展品牌化建设,多方位的提升自身价值。苹果作为无论是生产量、进出口销售量、年平均需求量都不断增高的农产品,发展苹果品牌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世界上苹果品牌综合排名靠前的都是国外品牌,大力发展国内优质苹果品牌,无论是在占据国际苹果市场,还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上,都有重大的意义。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作为国内优秀苹果品牌之一,对品牌建设十分必要,目前,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品牌仍在发展阶段,对其研究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仅有助于区域品牌发展,在带动当地其他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顺了研究的思路,并选择了适合研究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区域品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选择了适合的模型。第三章是对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归纳为品牌与文化结合不到位、产业集群集聚程度低、行业协会未能完全发挥作用、政府支持、监管不力。第五章是国内外品牌建设案例分析。第六章提出了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帮助该品牌在今后的市场中能够更好的发展。

郑奇[6](2019)在《特色小城镇在三生融合导向下的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万州熊家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特色小城镇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特色小城镇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千镇一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找不到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发改委等四部委提出《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改规划[2017]2084号文件中提到以文旅商作为介质对特色城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要素的融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从“三生融合”这个大前提出发对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至关重要。本文以特色小城镇发展为研究载体,从“三生空间”研究要素出发,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特色小城镇发展案例、文献综述以及多维度分析,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要素的内涵及其联动形式对“三生空间”进行全面解析,总结了目前特色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通过协调三要素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提出了“三生融合”在特色小城镇空间实现的规划策略。以重庆万州熊家镇为实例,分析熊家镇“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现状及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构建的影响因素,并创建特色小城镇文化旅游产业链并实例运用,使文旅商特色贯穿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全过程,强化特色小城镇文化、旅游、商业特色,打破城镇趋同、同质化局面,最终得出熊家镇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形式。

刘柳飒[7](2018)在《万州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乃至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党中央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业产业兴旺为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万州区农业产业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首先界定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介绍了相关理论,奠定了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实地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掌握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并进行了分析,即: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正在培育、农产品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等,但是总体来说万州区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品种单一、发展模式老旧、配套设施待完善、资源分布不均衡、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参与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共享机制等问题突出;然后,以万州区白土镇为典型案例进行了重点剖析;最后,针对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经营主体扶持等方面提出万州区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对策,供万州区相关部门精准施策时作为决策参考,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参谋助手。同时,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面、增加农户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等,对万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史靖塬[8](2018)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态保护理念在我国的深入开展,当前城市地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乡村人口与建设用地基数大、城市扩张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乡村人居环境面临更多的生态矛盾,成为国家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在我国西部省份如重庆山地区域,由于面临经济发展阶段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更加敏感脆弱,以及适应性规划的思想观念、建设方法与技术方法滞后等问题,亟需开展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规划与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并在实证层面探讨重庆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首先展开对乡村人居传统生态观念及历史规律的梳理,分析当代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借鉴人居环境科学空间层级观念,将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问题划分为“宏观—村域、中观—村落、微观—农宅环境”等3个层次。并进一步提出宏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控制路径、中观村域层面的生态适应性优化路径,以及微观农宅环境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提升路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1)论文沿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思路,以重庆地区为例,展开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调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乡村村域原生状态下良好的生态网络格局需要采取规划措施予以控制,乡村聚落规划结构生态要素层面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及乡村农宅环境生态营建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并有待提升等3个核心问题。(2)构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规律认知、现代理论基础认知、乡村规划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分析及内容诠释,并提出对应三个层次的规划路径。首先,总结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时间发展规律和生态营建智慧。其次,研究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从整体指导意义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生态适应性理论,到不同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以及适宜技术理论。然后,分析内生机制、外部推动机制、差异化机制和多尺度引导机制等生态适应性机制。最后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构成内容,包括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目标、原则与要素,以及“格局控制——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规划路径框架。(3)在宏观村域层面,以格局控制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村域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首先对村域生态适应性的内涵构成进行研究,如景观生态资源调查分析、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等;其次提出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路径,如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村域空间管制规划、村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等;最后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案例展开实证研究。(4)在中观村落层面,以结构优化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针对村落空间规划结构层面的各类要素,在路径层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有效节约资源与能源、规划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目标,并缓解因规划建设产生的生态矛盾。重庆乡村聚落环境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点空间结构簇群布局、公共空间乡土化与生态化、道路交通生态化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近自然处理等4个方面。(5)在微观农宅环境层面,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研究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具体归纳出节地性引导、节能性引导、节材性引导与在地性引导等4种路径。节地性引导路径提出了战略性引导、指标性控制与合理化设计等3种路径。节能性引导路径从农宅居住环境节能规划、适应季节的农宅节能设计、户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节材性引导路径包括了农宅建设材料的节约化和乡土材料的模块化。而在地性引导路径则针对普通农宅环境和传统民居环境两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6)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与生态适应性的规划路径等3个方面。首先,论文基于不同空间层次聚居,通过机制和要素分析,尝试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视角。其次,初步提出“3种生态发展挑战、3个人居环境空间层级、3类生态适应性路径”的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最后结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重庆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性的“格局—结构—品质”规划路径,即宏观村域、中观村落与微观农宅环境所对应的生态适应性具体规划路径。

张辉[9](2018)在《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文中研究说明扶贫工作是政府在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而精准扶贫则致力于使扶贫攻坚走上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的道路,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准施策、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来实现摘掉贫困帽子的目的。精准扶贫是立足新阶段、把握新趋势,聚焦当前贫困现状而积极探索出来的一条治贫、脱贫的新路子,精准扶贫对摆脱贫困、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样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项目,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其对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危害性,不仅会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具有误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本文以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腐败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从扶贫、精准扶贫、腐败等概念出发,并以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基础为依托,通过对一系列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腐败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扶贫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腐败主要表现为:精准识别中优亲厚友、挪用专项扶贫资金、贪污侵占扶贫资金、扶贫过程中违规收费收受贿赂,并且呈现出腐败主体基层化且群体化、腐败涉及面广且手段多样、腐败地区分布广且西部腐败情况严重、腐败金额差距悬殊且社会影响恶劣等方面的案例数据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其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其三,扶贫监督不完善;其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可以说,腐败主体的主观寻租动机及客观的寻租机会,都助长了扶贫腐败的风气,而要真正扭转这种风气,彻底解决精准扶贫中的腐败问题,还需从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完善监督及严肃惩处等方面着手,让扶贫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只有这样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作用,让扶贫回归正轨,让精准扶贫更好发力,更好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何亚莉[10](2017)在《城郊型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重庆市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十年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城郊型农村因其区位地理条件,受到城镇功能外溢与产业扩散的冲击,更为敏感活跃。面临着住宅功能混乱、空间品质较差、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住宅改造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城郊型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普通的山村入手,从基本的调研入手,以建筑学的视角,探索当代农宅改造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改造实践提供指导,并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核心成果如下:1,理清了现存农村住宅演进的历史脉络(80年代——至今)。对农村住宅按照建造年代断代,其材料、外观、内部空间的演变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而揭示影响当代农宅演变的主要因素;2,构建起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的理论框架。首先论述改造设计的原则,其次研究建筑质量评估的方法、确定改造目标、总结改造手法。进而论述不同空间模式的设计策略和不同结构类型的技术策略,并予以政策、资金与管理支持;3,从建筑单体平面改造、外部形态更新和庭院环境整治三个方面来论述农村住宅设计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令设计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国家“十二五”课题(2015BAL01B04)“产业延伸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资助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得论文在调研数据的获取以及行文构思上具备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二、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混乱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混乱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江淮分水岭地区果桑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六安绿都果桑农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果桑品种及栽植规划对建园的影响
    2.1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 九种果桑品种调查
        2.1.2 果桑栽植密度调查
        2.1.3 果桑大棚栽植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桑品种对建园的影响
        2.2.2 果桑栽植密度对建园的影响
        2.2.3 果桑大棚栽植对建园的影响
    2.3 讨论
3 果桑农业园规划内容探讨
    3.1 国内果桑农业园案例分析
        3.1.1 湖北一品桑产业园
        3.1.2 重庆盛田果桑园
        3.1.3 四川元安果桑园
        3.1.4 安徽铭传果桑园
        3.1.5 经验与借鉴
    3.2 果桑农业园规划原则
        3.2.1 农业为主导原则
        3.2.2 景观地域性原则
        3.2.3 功能与整体性原则
        3.2.4 效益为目标原则
    3.3 园区定位与功能
    3.4 建园规划思路
    3.5 产品发展思路
4 六安市绿都果桑农业园规划实践
    4.1 项目概况
    4.2 总体规划思路
        4.2.1 园区定位,明确方向
        4.2.2 产业规划,合理布局
        4.2.3 转换思想,延伸产业
        4.2.4 发展特色,增强魅力
    4.3 园区总体规划
        4.3.1 总体规划布局
        4.3.2 园区规划结构
    4.4 功能区规划
        4.4.1 综合服务区
        4.4.2 快乐采摘区
        4.4.3 休闲观光区
        4.4.4 生产示范区
        4.4.5 桑基渔乐区
        4.4.6 生态林业区
    4.5 专项规划
        4.5.1 道路系统规划
        4.5.2 果桑栽植规划
        4.5.3 果桑综合利用模式规划
        4.5.4 园区植物规划
        4.5.5 排水系统规划
    4.6 构建产品体系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安岳柠檬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柠檬产业研究综述
        1.2.1 国外柠檬产业研究综述
        1.2.2 国内柠檬产业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
    2.1 概念界定
        2.1.1 柠檬
        2.1.2 产业
    2.2 理论借鉴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农业产业价值链理论
        2.2.3 农业标准化理论
第3章 安岳柠檬产业发展现状
    3.1 安岳柠檬产业发展优势
        3.1.1 区位优势
        3.1.2 自然资源优势
        3.1.3 产业优势
    3.2 安岳柠檬生产现状
        3.2.1 种植规模
        3.2.2 生产布局
        3.2.3 安岳柠檬经营主体
    3.3 安岳柠檬产品销售现状
        3.3.1 销售体系
        3.3.2 市场拓展
    3.4 安岳柠檬产品加工现状
    3.5 安岳柠檬产业品牌建设现状
    3.6 安岳柠檬产业质量建设现状
        3.6.1 标准体系建设
        3.6.2 产业绿色生产
        3.6.3 有机柠檬生产
        3.6.4 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3.7 安岳柠檬产业科技保障现状
    3.8 安岳柠檬产业文化建设现状
第4章 安岳柠檬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果园基础设施落后,中低产(效)果园比重大
    4.2 柠檬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强
    4.3 病虫害防控形势严峻
    4.4 柠檬加工后劲不足
    4.5 产业营销与管理有待加强
    4.6 品牌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5章 安岳柠檬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柠檬生产基地(果园)建设和改造
    5.2 开展柠檬标准化建设
    5.3 促进柠檬产业绿色发展
    5.4 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5.5 强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5.6 提升柠檬产业的营销和管理水平
    5.7 建设“安岳柠檬”品牌保护推广体系
    5.8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时代背景:政策引导下的良好发展契机
        1.1.2 人文背景:地区系统设计策略的缺失
        1.1.3 现实背景:重庆各园区花卉景观发展的可行性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业观光园
        1.2.2 花卉景观设计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发展概况及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发展概况及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结构
        1.5.1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2 研究结构
2 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中的“斑块——廊道——基质”
        2.1.2 美学相关理论中的显性与隐性美
        2.1.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现实基础
        2.2.1 复杂的自然条件
        2.2.2 丰富的人文内涵
    2.3 重庆农业观光园花卉景观设计条件的SWOT分析
        2.3.1 优势条件
        2.3.2 劣势条件
        2.3.3 面临的机遇
        2.3.4 潜在的威胁
    2.4 本章小结
3 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概况
        3.1.1 调研内容及流程
        3.1.2 重庆农业观光园分布概况
        3.1.3 重点调研对象选定
    3.2 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现状调研
        3.2.1 渝北区兴隆花海
        3.2.2 石柱县云中花都
        3.2.3 调研小结
    3.3 游客反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3.3.1 调查问卷设计
        3.3.2 游客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3.3 游客对园内花卉景观的偏好
        3.3.4 游客的意见与建议
        3.3.5 问卷调查小结
    3.4 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基本特征及类型总结
        3.4.1 花卉景观的基本特征
        3.4.2 花卉景观类型
    3.5 调研总结:优势总结与现状问题归纳
        3.5.1 优势总结
        3.5.2 现状问题归纳
4 重庆农业观光园花卉景观设计优化研究
    4.1 园区花卉景观设计原则
        4.1.1 生态保全原则
        4.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3 经济效益最优化原则
        4.1.4 满足大众审美原则
        4.1.5 适时适地原则
        4.1.6 包容宽泛群体原则
    4.2 统一显性与隐形秩序的功能布局策略
        4.2.1 显性秩序——确立轴线和各空间等级
        4.2.2 隐性秩序——以主题性串联空间内涵
    4.3 尺度得当的交通体系设计策略
        4.3.1 尊重原始自然地形
        4.3.2 主环道无障碍
        4.3.3 立体交通形式适地运用
        4.3.4 软、硬隔断划分廊道与斑块
    4.4 花卉品种选择策略
        4.4.1 强调乡土特色,优选本地花卉
        4.4.2 根据景观主题,挑选代表性品种
        4.4.3 丰富五感体验,挑选特性不同品种
        4.4.4 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附加价值高的品种
    4.5 花卉配置策略
        4.5.1 不同高度搭配,优化地形竖向
        4.5.2 结合空间等级,区分花卉层次
        4.5.3 根据季相变化,保证四季有景
    4.6 花卉景观平面图式设计策略
    4.7 花卉景观色彩设计策略
        4.7.1 通过调和对比营造整体氛围
        4.7.2 通过强烈对比突出景观主体
        4.7.3 通过冷暖对比制造景观节奏
        4.7.4 利用花期差异营造景观韵律
    4.8 农业观光园花卉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
        4.8.1 经营业态多样化
        4.8.2 经营方式产业化
        4.8.3 管理方式统一化
    4.9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总结与反思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以川东丘陵区52个农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园区相关研究
        1.3.2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1.3.3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产业链理论
        1.5.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1.5.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4 城乡一体化理论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分析
    2.1 研究区农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农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2.2.1 样本选择
        2.2.2 调研方式及调查问卷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3.1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3.1.1 经济高速发展
        3.1.2 消费需求升级
        3.1.3 政府政策引导
    3.2 农业园区主要收益方式分析
    3.3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
        3.3.1 资源导向型
        3.3.2 产业导向型
        3.3.3 服务导向型
    3.4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特征分析
        3.4.1 规模与游客接待情况
        3.4.2 产品及项目开发情况
        3.4.3 经营收益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选取及释
        4.1.1 指标选取依据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确定
        4.1.4 指标释义与评价分数划分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赋权方法类型及选择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2.3 熵权法法确定权重
        4.2.4 确定综合权重
        4.2.5 计算指标得分值
        4.2.6 评价等级划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农业园区产业融合评价得分
    5.2 不同融合模式的农业园区产业融合现状
        5.2.1 资源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现状
        5.2.2 产业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现状
        5.2.3 服务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融合现状
    5.3 不同融合模式的农业园区产业融合优化思路
        5.3.1 资源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优化思路
        5.3.2 产业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优化思路
        5.3.3 服务导向型农业园区产业优化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优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5)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品牌
    2.2 区域品牌
    2.3 农产品区域品牌
    2.4 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的模式及流程
        2.4.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模式
        2.4.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的各个要素与品牌形成建设的关系
        2.4.3 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的基本流程
    2.5 理论基础
        2.5.1 公地悲剧理论
        2.5.2 搭便车理论
3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现状
    3.1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种植历史回顾
    3.2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地理环境及特点
    3.3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状况
        3.3.1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3.3.2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产业集群正在发展
        3.3.3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市场不断扩大
    3.4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的成就
    3.5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未来发展目标
4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品牌建设与历史文化结合不够
    4.2 产业集群集聚度较低
        4.2.1 行业主导企业缺乏带动能力
        4.2.2 产业链不够完整
        4.2.3 销售渠道单一
    4.3 行业协会功能缺失
        4.3.1 协调管理工作不到位
        4.3.2 品牌维护不够
        4.3.3 品牌推广力度不足
    4.4 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4.4.1 政府主导作用不强
        4.4.2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5 国内外品牌建设经验分析
    5.1 法国香槟品牌建设的经验
    5.2 美国新奇士柑橘品牌建设的经验
    5.3 花牛苹果品牌建设的教训
    5.4 国内外品牌研究启示
        5.4.1 制定严格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
        5.4.2 建立强大的组织营销网络体系
        5.4.3 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严厉打击仿制品
6 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的对策和建议
    6.1 加强品牌文化建设
    6.2 提高产业集群集聚度
        6.2.1 充分发挥行业领导企业引领和促进功能
        6.2.2 完善产业链
        6.2.3 建立营销体系
    6.3 健全行业协会职能
        6.3.1 增强协调管理工作能力
        6.3.2 加强品牌维护工作
        6.3.3 加强品牌推广力度
    6.4 提高政府引导扶持力度
        6.4.1 提升政府主导能力
        6.4.2 政企联手完善保护制度
        6.4.3 强化监管力度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特色小城镇在三生融合导向下的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万州熊家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三生融合相关概念界定
    2.2 “三生融合”三要素相关研究
    2.3 特色小城镇相关概念界定
    2.4 特色小城镇发展要素相关研究
    2.5 特色小城镇实现“三生融合”所面临的困境
    2.6 特色小城镇实现“三生融合”需要规划的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熊家镇“三生”现状解读
    3.1 熊家镇现状解读
    3.2 熊家镇“三生”现状
    3.3 熊家镇“三生”问题
    3.4 熊家镇SWOT分析
    3.5 总体研判
第四章 “三生”熊家镇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4.1 “三生”下的整体目标
    4.2 产业链发展研究
    4.3 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4.4 生活空间布局研究
    4.5 生态空间布局研究
    4.6 熊家镇目前对三生空间的综合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万州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 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有关研究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概念
        一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二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
        三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需求层次理论
        二 规模经济效益理论
        三 产业关联理论
第三章 万州区农业产业化概况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
        一 萌芽阶段(2004 年-2005 年)
        二 起步阶段(2006 年-2011 年)
        三 快速发展阶段(2011 年-2015 年)
        四 全面发展阶段(2016 年至今)
    第三节 万州区农业产业化概述
第四章 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研简介
    第二节 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一 受教育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
        二 “粮+猪”种养模式,农产品品种单一
        三 种养规模弱小,缺乏规模效益
        四 农机农技渗透不深,农户生产技术落后
        五 销售渠道单一,商品化程度低
        六 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高
        七 政策偏向性不强,统筹能力较弱
第五章 白土镇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
    第一节 白土镇发展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白土镇发展产业化的不利条件
    第三节 白土镇农业产业化现状
    第四节 白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
第六章 万州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人才
        一 推广培训机制,保障专业人才
        二 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体制改革
        三 构建培训体系,宣传引导产业化
    第二节 深化结构调整,降低经营成本
        一 打造精品,壮大特色产业
        二 扩展营销渠道,探索产业融合发展
        三 增加产品附加值,延迟产业链
        四 吸引农业新项目,吸引资本注入
    第三节 创新融资模式,降低经营成本
        一 全力推进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
        二 争取项目资金,均衡贫困及非贫困村
        三 构建美丽乡村,推动产业扶贫
        四 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农机农技投入
        五 践行合作制,管理商业化
        六 强化监督约束,保持市场稳定
    第五节 政策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保障
        一 加大扶持力度,服务全覆盖
        二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外部条件
        三 健全财政体系,形成增长机制
        四 完善金融体系,用活民营经济
        五 强化保险机制,增加抵御风险能力
        六 释放改革红利,激活经济存量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问卷

(8)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二元矛盾背景下,乡村规划生态适应性理念滞后
        1.1.2 乡村建设基数大所导致的生态问题
        1.1.3 乡村生态问题的模糊性与严重性
        1.1.4 城市发展对乡村传统生态优势的影响
        1.1.5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生态宜居需要
        1.1.6 重庆乡村具有生态适应的典型代表性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1.4.2 现场调研
        1.4.3 文献研究
        1.4.4 比较研究
        1.4.5 其他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及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工作
        1.5.3 研究综合评述
    1.6 研究框架
        1.6.1 主要研究思路
        1.6.2 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生态问题
    2.1 宏观层面:全域乡村景观生态格局发生变化
        2.1.1 城乡用地结构变化及生态格局影响较大
        2.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逐渐被改变
    2.2 中观层面:乡村聚落重构的生态丧失
        2.2.1 村落空间构成状态的生态丧失
        2.2.2 村落公共空间规划的生态丧失
        2.2.3 聚落交通组织的生态丧失
        2.2.4 聚落基础设施的生态丧失
    2.3 微观层面: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缺失
        2.3.1 农宅环境用地集约度低
        2.3.2 农宅环境的能源问题
        2.3.3 农宅环境用材待生态提升
        2.3.4 农宅环境地域特征的缺失
    2.4 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分析
        2.4.1 宏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2 中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4.3 微观层面的核心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理论研究
    3.1 乡村人居环境生态适应传统观念的发展演进
        3.1.1 远古时期——朴素的择居适应
        3.1.2 封建时期——和谐的自然观念
        3.1.3 当代时期——觉醒的生态意识
    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理论基础
        3.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2.2 生态适应性理论
        3.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4 生态适应性规划理论
        3.2.5 适宜技术理论
    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机制分析
        3.3.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生机制
        3.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外部推动机制
        3.3.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差异化机制
        3.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多尺度空间引导机制
    3.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生态适应性的内容构成
        3.4.1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目标
        3.4.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原则
        3.4.3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要素
        3.4.4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重庆乡村村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格局控制路径
    4.1 村域规划生态适应性内涵的构成
        4.1.1 村域景观生态资源分析
        4.1.2 村域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4.1.3 村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估
        4.1.4 村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与分区
        4.1.5 村域建设适宜性分析与评估
    4.2 生态适应性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2.1 乡村生态特色与定位研究
        4.2.2 村域景观生态空间规划
        4.2.3 村域空间管制规划
        4.2.4 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4.2.5 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4.3 案例研究:以重庆南川区金龙村村域总体规划为例
        4.3.1 金龙村基本情况
        4.3.2 村域生态适应性研究
        4.3.3 研究结论在村域总体规划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重庆乡村聚落环境规划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1 村落居民点因地制宜的簇群布局
        5.1.1 簇群布局的基本规律与规划手法
        5.1.2 簇群农宅单元的组合类型解析
        5.1.3 整体空间形态与设计
    5.2 公共空间规划的乡土化和生态化
        5.2.1 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分析与规划准则
        5.2.2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乡土化规划
        5.2.3 重庆村落公共空间的生态化规划
    5.3 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3.1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特征
        5.3.2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类型归纳
        5.3.3 重庆村落道路交通的生态化规划
    5.4 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
        5.4.1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类型的适应要求
        5.4.2 近自然处理的概念与特征
        5.4.3 重庆村落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方法
    5.5 案例研究:以重庆大观镇高山移民村落规划为例
        5.5.1 村落规划背景
        5.5.2 村落规划现状要素简要评析
        5.5.3 村落规划中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
    6.1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基本思路
        6.1.1 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6.1.2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原则
        6.1.3 生态品质提升路径的目标和构成
    6.2 重庆乡村农宅环境规划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解析
        6.2.1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地性引导路径
        6.2.2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能性引导路径
        6.2.3 农宅环境规划的节材性引导路径
        6.2.4 农宅环境规划的在地性引导路径
    6.3 案例研究:重庆合川塘湾村农宅环境节能性评定与规划改进
        6.3.1 案例背景与节能性标准评定
        6.3.2 基础分评定——农宅节能与能源利用
        6.3.3 附加分评定——农宅场地风环境分析
        6.3.4 问题总结与优化改进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
    7.4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附录1: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生态需求调研问卷
    D.附表

(9)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创新点
一、精准扶贫腐败的基本理论阐述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二、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现状——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
    (一)案例的选取说明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主要表现
    (三)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数据特征
    (四)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的危害性
三、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扶贫干部自身素质低,法纪意识薄弱
    (二)扶贫资金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
    (三)扶贫监督不完善
    (四)扶贫腐败惩处力度弱
四、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育,从思想源头上预防腐败
    (二)规范管理,多方面约束腐败行为
    (三)完善监督,形成扶贫干部不能腐的氛围
    (四)严肃惩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城郊型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背景
        1.1.2 农宅建设与农村住宅改造的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城郊型农村
        1.2.2 有关“改造”
        1.2.3 农村住宅
        1.2.4 模式
    1.3 研究范围
        1.3.1 地域范围
        1.3.2 重点研究对象
        1.3.3 补充调研对象
    1.4 主要研究对象高丰村概况
        1.4.1 区位条件
        1.4.2 自然条件
        1.4.3 社会经济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基础理论
        2.1.1 有机更新
        2.1.2 家庭生命周期
        2.1.3 生态设计
        2.1.4 通用设计
    2.2 农村住宅改造案例研究
        2.2.1 日本古民居改造
        2.2.2 融水木楼寨改建
        2.2.3 黄土高原绿色窑洞实践
        2.2.4 郝堂村1号院改造
        2.2.5 国内其它实例
    2.3 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理论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城郊型农村居住现状调查研究
    3.1 重庆地区农村概况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土地利用概况
        3.1.3 经济发展现状
        3.1.4 能源水源状况
        3.1.5 相关政策法规
    3.2 重庆地区城郊型农村居住现状调查
        3.2.1 调查说明
        3.2.2 家庭基本情况
        3.2.3 家庭经济情况
        3.2.4 农宅现状调查
        3.2.5 居住需求与评价
    3.3 农村住宅空间的使用和问题解析
        3.3.1 平面形式
        3.3.2 入口与檐廊
        3.3.3 堂屋/起居室
        3.3.4 卧室
        3.3.5 厨房
        3.3.6 餐厅
        3.3.7 厕所/淋浴间
        3.3.8 储藏空间
        3.3.9 庭院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住宅演化进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村住宅演进的历史沿革
        4.1.1 建国——1980 年
        4.1.2 1980 年——1990 年
        4.1.3 1990 年——2000 年
        4.1.4 2001 年——至今
    4.2 农村住宅空间演化研究
        4.2.1 早期
        4.2.2 发展期
        4.2.3 转型期
        4.2.4 未来趋势
        4.2.5 总结
    4.3 影响农宅演进的主要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
        4.3.2 经济条件因素的影响
        4.3.3 建筑材料技术的影响
        4.3.4 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理论框架构建
    5.1 确定改造原则
        5.1.1 安全第一原则
        5.1.2 低度干预原则
        5.1.3 整体协调原则
        5.1.4 适应性原则
    5.2 前期设计分析
        5.2.1 建筑质量评估
        5.2.2 确定改造目标
        5.2.3 改造手法总结
    5.3 不同空间模式的改造策略
        5.3.1 空间需求解析
        5.3.2 空间模式归纳
        5.3.3 分类改造重点
    5.4 不同结构类型的技术策略
        5.4.1 土坯房
        5.4.2 砖木与砖混
        5.4.3 轻钢装配式结构
    5.5 政策、资金与管理
        5.5.1 政策支持
        5.5.2 资金投入
        5.5.3 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6 农村住宅改造设计方法与实践
    6.1 单体平面空间改造
        6.1.1 室内功能空间的改造
        6.1.2 水平扩建
        6.1.3 竖向增建
        6.1.4 通用性设计
        6.1.5 模块化加建
    6.2 外部形态更新
        6.2.1 建筑体量更新
        6.2.2 建筑立面更新
        6.2.3 建筑屋顶改造
        6.2.4 建筑门窗改造
    6.3 庭院环境整治
        6.3.1 经济生产型庭院
        6.3.2 乡村旅游型庭院
        6.3.3 户外活动型庭院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乡村居民住房状况及需求抽样调查表

四、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混乱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淮分水岭地区果桑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六安绿都果桑农业园为例[D]. 姚远.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安岳柠檬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伍辉. 西南大学, 2020(01)
  • [3]重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景观设计研究[D]. 陶懿. 重庆大学, 2019(05)
  • [4]农业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以川东丘陵区52个农业园区为例[D]. 张羽. 西南大学, 2019(12)
  • [5]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吴佳锐.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6]特色小城镇在三生融合导向下的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万州熊家镇为例[D]. 郑奇. 长江大学, 2019(11)
  • [7]万州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柳飒.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8]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史靖塬. 重庆大学, 2018(09)
  • [9]我国精准扶贫过程中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708起典型腐败案例[D]. 张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城郊型农村住宅改造设计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D]. 何亚莉. 重庆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浅谈万州区果树苗木管理无序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