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固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浅谈利用固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一、用固体废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康[1](2021)在《农用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与剩余沼液肥料化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业固体有机废物产量巨大,利用率较低,对土壤、水体及空气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厌氧消化工艺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畜禽粪污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然而厌氧消化过程中,不仅产生沼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沼液,处理较困难;而沼液中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含有氨基酸等物质,可以作为一种有机肥料。本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广大乡镇地区的庭院式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可实现原料-气-肥可持续利用。首先设计、加工适用于庭院模式的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进行现场安装与运行。然后利用产生的沼气进行温室大棚升温实验,探究沼气对大棚温度和作物成长的影响;同时对产生剩余沼液进行营养成分、重金属等主要成分分析。最后将沼液用于大樱桃的田间试验,研究其对大樱桃生长与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设计、加工了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确定一体化装置的设计原则与主要技术参数。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冬季寒冷的室外,系统反应温度40℃,投加干物质浓度10%条件下,18天内产气量为120.5 m3,日产气量最高达18 m3,甲烷浓度最高达68.7%。(2)对产生的沼气进行温室大棚升温试验,3组燃烧器,极寒天气下连续运行11小时的条件下,实验棚平均温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4.5℃,促进作物成长。对所产生剩余沼液与接种沼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对比分析,发现一体化装置系统中细菌、真菌与古细菌的群落结构有较大的变化,系统沼液保留了接种沼液特有的对具有纤维素结构物质高效的降解能力。系统内细菌、真菌、古细菌表现优势菌群十分明显,菌群的功能更加集中。(3)对气/肥联产一体化设备所产生的剩余沼液的主要成分依据现有测试手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沼液中N、P、K含量丰富,其中作为速效营养成分的氨态氮的含量较高,所含金属元素较多。对其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的要求,合理施用沼液不会造成环境危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等有重要作用。(4)将一体化装置所产剩余沼液进行大樱桃的田间试验,发现施用沼肥的试验田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加,土壤养分供给充足,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与施用全冲施肥,半沼肥半冲施肥试验田相比,施用全沼肥的作物叶绿素含量较高,显着提高了大樱桃果实糖酸比、Vc含量、单果均重等,水果品质得到提高。

翟梦瑜[2](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马世申[3](2021)在《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复合胶凝体系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煤灰、赤泥、气化渣等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存和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利用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制备复合胶凝材料是促进工业固废规模化消纳的重要途径。粉煤灰、赤泥制备胶凝试块研究很多,对于两者互配也有相关报道,但并未系统对比不同种类粉煤灰(流化床粉煤灰和煤粉炉粉煤灰)与赤泥互配胶凝性能的差异;同时,对于气化渣作为粗骨料,强化粉煤灰-赤泥胶凝体系胶凝性能的研究尚未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对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复合胶凝体系进行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探讨了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复合胶凝体系力学性能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粉煤灰、赤泥、水泥为原料,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粉煤灰(CFB/PC)、赤泥分别与水泥掺混压制成型所得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的差异,并以纯水泥压制成型所得胶凝试块的力学性能为参照,综合评价了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胶凝试块的力学性能主要与其表观密度、吸水率、矿物组成有关。胶凝试块的表观密度越高、吸水率越小,表明其密实度更高、孔隙率越小,抗压强度越高、力学性能更优。根据28 d抗压强度分析,添加RM制得胶凝试块的力学性能最优(76.2MPa),添加PC次之(72.5 MPa),添加CFB最差(56.1 MPa)。进一步结合胶凝活性指数综合评价表明,RM具有最强的胶凝活性(73.7%),PC次之(70.1%),CFB最低(54.3%)。(2)基于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胶凝活性差异,考察了不同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形貌、物理性能(表观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以及矿物组成的影响,探究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胶凝试块表观密度随着赤泥掺量的减少(即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吸水率随着CFB掺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随着PC掺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抗压强度随着CFB掺量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PC掺量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比较得出最佳的胶凝料配比为粉煤灰:赤泥=1:2。CFB:RM=1:2时,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达到16.8 MPa,表观密度为1.90g/cm3、吸水率也达到了较小;PC:RM=1:2时,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达到18.1 MPa,表观密度为1.87 g/cm3,表明其密实度高、孔隙率小、力学性能更优。结合XRD和SEM图可知,添加CFB-RM制得的胶凝试块由形状不规则颗粒团聚体组成,颗粒表面有针杆状结构,推测是生成了大量的钙矾石晶体,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导致强度较高;添加PC-RM制得的胶凝试块由不规则团聚体和球形颗粒组成,球形颗粒间表面有大量不规则状物质黏连,胶凝试块中Ca(OH)2含量较低,说明在该比例下PC与RM发生了较好的协同作用,火山灰反应消耗了大量Ca(OH)2。(3)在优化后的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气化渣掺量对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基胶凝试块形貌、物理性能(表观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矿物组成的影响,探究气化渣掺量对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气化渣掺量增加,胶凝试块颜色越来越深、表面越来越粗糙,胶凝试块的28 d表观密度呈上升趋势,吸水率呈下降趋势,抗压强度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选用流化床粉煤灰时,添加70%气化渣制得的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36.5 MPa)大于添加30%气化渣制得的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23.2 MPa);选用煤粉炉粉煤灰时,添加70%气化渣制得的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25.1 MPa)则与添加30%制得的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25.2 MPa)基本相同。结合XRD和SEM图可知,添加量为30%时强度形成主要是由于CFB/PC和RM发生了较好的协同作用,生成了较多的凝胶产物;添加量为70%时强度形成主要是由于气化渣颗粒本身的硬度较高,作为骨料提升了强度。进一步分析比较得出,气化渣掺量为30%时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基胶凝试块力学性能最优,抗压强度均超过国标MU 20的强度要求,外观表面光滑致密,微观结构聚合度较高且致密性良好,选用CFB制得的胶凝试块由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均的颗粒层叠团聚在一起;选用PC制得的胶凝试块由不规则团聚体、粒径大小、形状不一的球形颗粒组成,球形颗粒间表面有大量不规则状物质黏连。

蔡荣[4](2021)在《基于纳米纤维素模板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催化热解废弃塑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废弃塑料引发的环境污染日趋而严重。难以降解的废弃塑料依然是全球“老大难”。传统的掩埋、燃烧等方式难以处理大量的废弃塑料,还会造成土壤和空气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废弃塑料中主要元素是C和H,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其转化成高附加值产物,这可以达到双赢效果:环境污染的解决和废弃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因此,高效且安全的将废弃塑料转化成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以纳米纤维素(NCC)为介孔模板制备了多级孔ZSM-5分子筛,该方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在快速催化热解废弃塑料(LDPE)上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经研究得出:(1)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合成:本实验以介孔模板纳米纤维素(NCC)协同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共模板剂,通过水热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XRD、IR、BET、SEM和TEM等表征证明:纳米纤维素改性的ZSM-5分子筛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在形貌上颗粒的排列更加有序。(2)多级孔ZSM-5分子筛快速催化热解LDPE性能研究:本实验考察了纳米纤维素添加量、硅铝比、温度和废弃塑料与催化剂比例这四个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增加,液态油的产率先增加后减少;硅铝比降低时,油产率升高;温度升高时,液态油产率先增加后减少;废弃塑料与催化剂比例增加时,液态油产率也先增加后减少。最终得出10%NCC-ZSM-5分子筛在450℃,比例为0.5时获得了最高的产油率71.3%。(3)金属负载多级孔ZSN-5分子筛催化性能研究:本实验采用浸渍法在10%NCC-ZSM-5分子筛上负载了不同金属(Ni,Nb,Fe,Co)。实验结果显示金属Ni提高了芳香烃和H2的选择性。进一步考察了金属Ni负载量和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负载量和温度升高,芳烃和H2的选择性先上升后下降。最终得出6%Ni-10%NCC-ZSM-5分子筛在475℃时有最高的芳烃和喷气燃料选择性,分别为57.3%和66.8%。

关帅[5](2021)在《中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这一系列的成果皆来源于改革开放的经济红利,是中国经济新高地的见证。但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同步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依托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道路难以为继。努力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发挥环境规制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环保与经济政策提供参考。1.本文在论述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中国环境规制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环境规制起步阶段(1972—1991)、环境规制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和环境规制成熟阶段(2002年至今)。总体来说,环境规制强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中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中国产业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阶段(1949—1976)、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78—1991)、市场加速改革阶段(1992—2003)、科学发展阶段(2004—2008)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阶段(2009年至今)。我国三大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向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转移。用于衡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显示,中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和效率不断向更高层次演进。2.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联性影响。随后,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考察环境规制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冲击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产生的影响均十分显着。通过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冲击作用的构成,发现环境规制波动可以解释产业结构合理化37.75%的变化,环境规制波动可以解释产业结构高度化23.5%的变化。说明利用环境规制变化解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说服力较强,环境规制能够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推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但并未促进产业结构向均衡化发展;对于中部地区来说,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但对产业结构高度化产生不利影响。3.鉴于环境规制对中国东、中、西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并非简单地表现为线性的正向或者负向的作用,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于是运用面板平滑迁移回归模型,以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作为转换变量,对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未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均衡化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也表现出显着的门限特征;在人力资本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促进作用;当人力资本水平高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抑制效应逐渐凸显。环境规制有效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且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变得更为明显。同样,当以人力资本水平为转换变量时,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4.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经济与财政自主权,在环境规制执行上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进而提升了环境规制执行弹性,为环境规制不完全执行打开机会之窗。因此,通过建立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支出、监督和收益执行三个环节出发,研究地区间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互动形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地方环境规制执行的策略互动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地区间环境规制执行存在相互模仿行为,意味着邻近地区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本地区将相应地放松环境管制,彰显出环境规制的非完全执行特征。环境规制未能有效抑制本地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且地区间环境规制执行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环境规制亦未减弱邻地产业结构非均衡性;环境规制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高度化进程,且地区间环境规制互动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着驱动产业高度化发展,进一步证实“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激发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此外,地区间环境规制工具执行存在空间异质性,环境规制支出执行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效果最为明显,而环境规制监督和收益则略逊一筹。环境规制执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总体而言,并未显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5.国务院在1998年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旨在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排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因此,我们从“两控区”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视角,研究环境规制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从全国层面来看,“两控区”政策显着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此外,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来看,环境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意味,严格环境规制不仅能够改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双赢”,这将为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提供有力证据。其次,我们对“两控区”政策的持续效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两控区”政策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具有显着的长期性,并且“两控区”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波动性变化。再次,“两控区”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不同城市规模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该结果表明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各地区发展非均衡性。最后,就区域层面而言,“两控区”政策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异质性。环境规制政策显着地推动东部和中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对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王延霖[6](2021)在《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资源型产业是民族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但其长期依赖的中低技术水平引发的“规模扩张”成长模式在当今时代不可持续,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今全世界都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高技术服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是传统产业获取产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现状、融合绩效及民族地区特性要素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了解产业融合情况,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辅助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本研究以民族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比研究法、规范和实证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熵指数法等多种方法,从实地调研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综合分析当前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现状、水平及对绩效的影响,开展与非民族地区的对比研究以探究民族地区特殊规律,并从政府治理模式、社会要素配置和关系文化等特性要素方面探究了相关的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1.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初现,并具有改造资源型产业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创新效应,同时民族地区更易引进技术应用类服务企业,融合模式也以平台型、参与型和基础建设型为。但目前由于相关概念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间及政府部门间的“搭桥”问题以及资金压力问题使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深化存在困难。2.利用熵指数法计算得到的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水平值表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已实现从“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2012年后稳定上升,但目前仍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示产业融合高高集聚区向东、向南转移态势显着,而民族地区则多被低融合水平省份包围,地域间协同效应不高。3.实证研究结果总体说明: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的多维度绩效提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创新绩效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实现。相比于非民族地区而言,以上提升作用在民族地区更强,“技术追赶效应”凸显。4.民族地区的良好的政府治理模式和较高的社会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增强产业融合的经济和环境绩效提升效果,说明民族地区政府的关注及政府治理、高效的资本配置水平有利于引导稀缺资本应用到经济效益高和政府关注高的领域;但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在产业融合和创新绩效中呈负向调节作用,也说明民族地区的资本更倾向于向低风险领域倾斜。民族地区较高的关系文化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影响程度不高。5.民族地区中产业融合经济绩效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着,说明其可充分借助高技术服务业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影响,环境绩效方面虽然难以区分两种效应大小,但可借鉴非民族地区经验展开地域间的环保合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民族地区政府治理水平,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以及建设产业融合双方的能力体系方面提出多项政策建议。

袁蝴蝶[7](2020)在《煤气化炉渣本征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煤气化炉渣(Coal Gasification Slag,简称CGS)是煤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是我国排放量较大的固废之一,它是由煤炭中的矿物质转变成灰分后,在气化炉高温炉膛中心变成熔融液态渣,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气化炉底部的激冷室激冷形成的。随着煤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CGS的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重要的是会恶化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本论文采用湿化学分析、X-射线荧光和衍射分析、显微结构及岩相分析、灰熔点分析和高温熔体黏度和熔化温度(范围)分析,并借助核磁共振、综合热分析质谱联动仪等手段系统研究了 4种气化炉型6个不同产地CGS的本征特征;通过CGS、玻璃、天然矿物(叶腊石和黏土)的碳热还原氮化(Carbothermal Reduction Nitridation,简称CRN)过程中相组成与显微结构演变研究揭示CGS的CRN机理;采用CRN工艺,通过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制备SiAlON荧光粉;最后,为追求大量利用,提出将CGS用于制备发泡陶瓷轻质隔热材料。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6种CGS的主要化学组分为Al2O3、SiO2、CaO、Fe2O3和残余碳;其内部原子结合状态均为SiO4四面体与A104四面体相互连接的架状结构;德士古、航天和多喷嘴对喷气化炉产生的5种渣均含有较多玻璃体以及残余碳颗粒;然而壳牌(QP)渣残碳很少,且其熔融温度较高,为此前5种渣可直接CRN,而QP渣则不然。(2)对比玻璃、气化炉渣、天然矿物CRN过程,可知CGS的CRN机理为:在CRN反应初期,O-SiAlON和钙长石相先形成;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O-SiAlON逐渐转变为富氮的SiAlON,如:β-,α-SiAlON和15R多型体,同时,钙长石相转变为钙铝黄长石相;碳热还原反应末期,β-SiAlON,15R多型体进一步转化为α-SiAlON,如果碳组分在低温下没有被O-SiAlON的转变消耗完,那么钙铝黄长石相最终会进一步转变为SiAlON相;除此之外,通过对比实验发现,CRN过程中高温液相和气相的生成促进了棒状、纤维状形貌的氮化产物的生成。(3)无论是添加稀土氧化物CeO2还是Eu2O3,除杂后均可获得纯度较高的Ca-α-SiAlON粉体;除碳和除铁极大地提高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能;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Ca-α-SiAlON粉体聚集体的形貌越来越清晰,并且发展成为针状聚集体Ce(Si,Al)3(O,N)5 和细条状聚集体 Eu2(Si,Al)5(N,O)8;Ca-α-SiAlON:Ce 在 383nm 紫外光激发下Ce3+发生4f05d1→4f1的能级跃迁呈绿光。Ca-α-SiAlON:Eu在420nm紫外光激发下Eu2+发生4f65d→4f7的能级跃迁呈黄光。(4)利用碳化硅作为发泡剂以CGS为主要原料制备发泡陶瓷是可行的,且CGS加入量为77%,造粒粒度范围为0.25~1mm,烧成温度为1160℃条件下制备的发泡陶瓷性能最优,其密度低至0.21g/cm3,导热系数为0.05w/(m·k),抗压强度为1.18MPa。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刘方方[8](2020)在《物理法从废线路板中回收铜合金粉末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线路板是一种量大面广的电子废料,具有高品质的资源特性和环境危害性的双重性质。当前,回收废线路板中金属资源的主流技术是以物理机械法作为预处理,后续采用火法或湿法冶金工艺等回收有价金属,但是存在能耗高、流程长、环境污染较大等问题。本文以废弃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法回收得到高附加值的铜合金粉末,并进行了材料化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研制出物理法处理废线路板金属富集体颗粒制备铜合金粉末新技术,主要工艺过程包括:预处理除杂、球磨-筛分处理、铜合金颗粒的粉末细化,并应用得到的再生铜合金粉末制备出粉末冶金铜基复合材料。该工艺流程短、避免了火法与湿法冶金过程,环境污染小。(2)选择磁选、破碎和摇床分选作为预处理除杂工艺,去除了金属富集体颗粒中大部分的杂质Fe和非金属。金属Fe去除率为95.93%,非金属去除率为76.11%,金属Cu的品位从51.80 wt.%提升至72.23 wt.%。(3)Cu的延展性好,与Sn、Pb的易磨削、非金属颗粒性脆易碎的研磨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了球磨-筛分处理工艺,进一步去除非金属,同时,及时将细粉末的Sn、Pb软相物料筛分出来,有利于Cu的富集和颗粒细化。经球磨-筛分处理后,Cu的品位从72.23 wt.%提高至94.72 wt.%,非金属降至0.11 wt.%。(4)研制出铜合金颗粒球磨细化新工艺。废线路板金属富集体颗粒经机械冲击破碎和球磨-筛分处理后,在Cu颗粒内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应力、裂纹、空位、位错等缺陷。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介质球磨片状Cu颗粒,球磨产生的冲击和研磨使片状Cu颗粒发生卷曲、折叠,表面产生裂纹、扩展,且不易焊合,导致颗粒发生断裂,加速片状Cu颗粒细化。以自制介质作为球磨介质,在球料比20:1、转速400 rpm、经球磨10 h后得到了粒径均匀、粒度为5~45μm(平均粒径约为13μm)的再生铜合金粉末;TEM结果表明,该粉末的晶粒多为纳米晶(5~100 nm)。(5)在较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富铜合金粉末中金属品位99.89 wt.%,其中Cu的品位为94.72 wt.%,Cu的直收率为82.85%;富锡铅合金粉末经去除非金属处理后可以用作粉末冶金原料。富铜合金粉末和富锡铅合金粉末的粒度均为-200目,总金属(Cu、Sn、Pb)的直收率可达到88.20%。本技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含有价金属的尾矿,可以送现有的火法或湿法冶炼处理回收。再生铜合金粉末应用于制备粉末冶金铜基摩擦材料,满足相应的性能指标。

鲁红霞[9](2020)在《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制浆造纸产业与生物质精炼产业的良性结合,是制浆造纸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生物质精炼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支撑和产业依托。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针对毛竹的致密结构提出了蒸汽爆破预处理联合氧弱碱盐蒸煮的协同处理方法,旨在对毛竹组分进行清洁高效分离,以达到制备乙酰丙酸的初步要求,为探索植物纤维原料新的清洁分离工艺提供科学依据。其二是通过现有检测手段对竹片等五种乙酸法生物质炼制过程产品(原浆)进行纤维特性分析,并评价其用于造纸的可行性,为造纸原料的替代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科学依据;研究还指出了制约乙酸法原浆成纸强度的成因,为乙酸法生物质炼制企业进一步优化工艺明确了思路。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本文采用蒸汽爆破工艺对毛竹加工碎屑进行了预处理,结果显示在蒸汽爆破处理条件为2.5 MPa、10 min时,半纤维素溶出率为60.94%;纤维束被撕裂,纤维表面出现蜂窝状结构;纤维比表面积由0.81 m2/g增加至1.95 m2/g。在蒸汽爆破联合氧弱碱盐蒸煮的协同处理过程中,得到的最佳组合条件为:蒸汽爆破预处理条件为2.5 MPa、10 min,氧弱碱盐蒸煮后处理条件为用碱量20%,氧压2 MPa,最高温度180℃,保温时间1.5 h。在最佳组合件下,纤维表面出现更多沟壑和凹陷;比表面积增至原料纤维的1.33倍;并获得了纤维素含量较高(72.88%)而木素含量较低(7.87%)的富纤维素组分,达到了制备乙酰丙酸原料的初步要求(木素含量低于8%)。另外,在最佳组合条件下,蒸煮废液的BOD5、COD及BOD5/COD值分别为17265 mg/L、57537 mg/L和0.3,表明了氧弱碱盐蒸煮工艺的清洁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本文以Y公司生产的五种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芦苇原浆、竹片原浆、桉木原浆、玉米秸秆原浆、蔗渣原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纤维特性,发现相比较于阔叶木KP浆中的纤维素(81.27%)、半纤维素(16.62%)及木素(2.32%),五种原浆中的纤维素含量(73.60-87.83%)与阔叶木KP浆相似,而木素含量(4.63-7.91%)较高、半纤维素含量(5.24-10.82%)较低,具有对纸页强度不利的化学组成;XPS结果显示五种原浆纤维表面的木素含量(20.83-25.35%)均高于其浆料总体的木素含量;另外,五种原浆纤维在乙酸法生物质炼制过程中受损严重,存在较多断裂、孔洞等破损点,使得纤维强度较硫酸盐浆低8.45-37.12%。综合上述各性能指标对五种原浆性能进行对比,发现芦苇原浆性能表现最佳,竹片原浆、桉木原浆和玉米秸秆原浆性能一般,蔗渣原浆性能较差。本文从纸页的抗张、耐破、撕裂、耐折、环压和挺度六个方面综合比较了五种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从优到劣排序为:芦苇原浆、竹片原浆、桉木原浆、玉米秸秆原浆、蔗渣原浆。其中芦苇原浆和竹片原浆的抗张、环压和挺度分别为63.47和53.58 N·m/g、7.22和7.78 N·m/g、0.82和0.92 m N·m2/g,均较美废浆高,能够替代美废浆用于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的抄造。蔗渣原浆成纸性能较差,但通过将其与长纤维浆料配抄也能达到抄造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的基本要求。通过研究浆内添加木聚糖对桉木原浆纸页强度的影响,发现2-5%的木聚糖添加量使得桉木原浆的抗张、耐破、撕裂和耐折强度分别增加了16.17-20.42%、46.61-52.12%、12.22-14.48%、166.67-211.11%,纸页强度提升效果显着,验证了半纤维素对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成纸强度具有较大贡献的推断。据此向Y公司建议:适当调整生物质炼制工艺条件,从而使桉木原浆中多保留2-5%的半纤维素含量,可能会对桉木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有较大的提升。

敬博[10](2020)在《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相关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一直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在人地系统理论框架之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地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人地系统间相互作用、能量转换、后效评价及风险评估;人地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人地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地系统优化协调管控等方面。山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提供了陆地70%以上的淡水资源和绝大部分能源、矿产、生态资源,是目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和主要资源赋存区域,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依赖山地提供的资源。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栖息地和文明发祥地,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但由于自身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十分敏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近年来成为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退化过程中响应最为激烈和迅速的地区,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学界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特殊、复杂且地域分布广泛的一种人地系统类型,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其空间管控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科学理论和实践命题。本研究遵循“研究综述-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选取跨省典型山区——秦巴山区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重点从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空间管控三个方面对山区人地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状态评价及管控策略等进行分析,并建构理论框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etis-Ord General G空间探测法、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供需匹配模型、空间效益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空间均衡和优化调控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提出适宜于秦巴山区的空间管控模式及管控实践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山区人地系统理论方法探讨。对山区人地系统基本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的协调与均衡体现在两个维度,理论维度上应包括“地域空间内的开发需求-环境供给关系匹配”、“区际间的效益均衡和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实践维度上提出应在不同区域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手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优化策略,促使人类活动要素在地域空间上有序分布,实现山区人地系统的综合均衡。(2)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的历史演化大致经历了以“共生协调”、“发展退化”、“矛盾突出”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中略有浮动的发展状态,空间差异表现为中高山区快速下降,低山平原区相对平稳;影响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下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状态和资源利用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提升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时需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定量研究。秦巴山区自然环境要素区域差异较大,且随地形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人口、经济发展表现为外围热、内部冷的不均衡空间格局;多个要素、多个尺度的交互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度低于平原、垂直向分异更为剧烈的显着特征,其与地形具有显着关联性。(4)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状态评价。秦巴山区存在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显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而外围低,开发需求则基本与之相反;空间匹配均衡程度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均衡度总体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格局,均衡与失衡的区县数量比为2:8;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匹配,全域空间效益分布不够均衡。(5)提出了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模式与管控实践方案。总体思路是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分析和空间均衡状态评价为依据,以优化人地系统空间格局为愿景,瞄准区域内空间供需匹配均衡和区际间综合效益均衡两大核心目标,划分管控单元,管控模式分为生态保障型、经济保障型、效益双增型、效益转移型等四个类型。

二、用固体废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固体废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用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与剩余沼液肥料化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业固体有机废物概述
    1.2 厌氧消化工艺概述
        1.2.1 厌氧消化工艺基本原理
        1.2.2 厌氧消化接种物研究进展
        1.2.3 厌氧消化工艺影响因素
    1.3 沼液应用研究进展
        1.3.1 沼液的成分分析
        1.3.2 沼液处置与综合利用现状
        1.3.3 沼液资源化利用存在问题
    1.4 生物质气/肥联产模式研究
        1.4.1 国家及地方政策趋势
        1.4.2 气/肥联产模式主要类型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开发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材料
        2.2.3 检测方法
        2.2.4 实验设计
        2.2.5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工艺流程
        2.2.6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安装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开发
        2.3.2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启动与运行
        2.3.3 沼液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沼液主要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沼液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3.2.2 沼液中植物生长抗逆成分测定
        3.2.3 沼液中重金属的测定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沼液常规含量测定
        3.3.2 沼液中营养元素测定
        3.3.3 沼液中金属离子测定
        3.3.4 氨基酸总量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沼液常规指标含量
        3.4.2 沼液中营养元素含量
        3.4.3 沼液中金属离子含量
        3.4.4 氨基酸总量
    3.5 本章小结
4 沼肥施用对大樱桃的田间试验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地点
        4.3.2 .实验材料
    4.4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4.1 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4.4.2 土样分析项目及方法
        4.4.3 植株分析项目及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土壤p H值与有机质含量变化
        4.5.2 土壤全N、全P含量变化
        4.5.3 土壤速效成分含量变化
        4.5.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5.5 大樱桃叶片叶绿素
        4.5.6 大樱桃果实品质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投入产出分析
        2.2.2 生态网络分析
        2.2.3 多元统计分析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2.3.1 引言
        2.3.2 模型建立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4 主要结论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2.4.1 引言
        2.4.2 模型建立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4 主要结论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2.5.1 引言
        2.5.2 模型建立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4 主要结论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2.6.1 引言
        2.6.2 模型建立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4 主要结论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2.7.1 引言
        2.7.2 模型建立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7.4 主要结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2.2 网络平衡方法
        3.2.3 多元统计分析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3.3.1 引言
        3.3.2 模型建立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主要结论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3.4.1 引言
        3.4.2 模型建立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4 主要结论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3.5.1 引言
        3.5.2 模型建立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4 主要结论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3.6.1 引言
        3.6.2 模型建立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4 主要结论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3.7.1 引言
        3.7.2 模型建立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7.4 主要结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4.2 研究方法
        4.2.1 系统优化模型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4.3.1 引言
        4.3.2 模型建立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4 主要结论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4.4.1 引言
        4.4.2 模型建立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4 主要结论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4.5.1 引言
        4.5.2 模型建立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4 主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复合胶凝体系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工业固废的产生
        1.1.2 工业固废的环境污染
        1.1.3 工业固废的利用现状
    1.2 复合胶凝材料制备工艺
        1.2.1 粉煤灰胶凝材料制备工艺
        1.2.2 赤泥胶凝材料制备工艺
        1.2.3 气化渣胶凝材料制备工艺
        1.2.4 复合胶凝材料制备工艺
    1.3 复合胶凝体系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3.1 粉煤灰胶凝反应机理
        1.3.2 赤泥胶凝反应机理
        1.3.3 气化渣胶凝反应机理
        1.3.4 复合胶凝反应机理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分析表征
第三章 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研究
    3.1 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的形貌
    3.2 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的物理性能
    3.3 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的抗压强度
    3.4 粉煤灰/赤泥基胶凝试块的矿物组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胶凝试块形貌的影响
    4.2 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胶凝试块物理性能的影响
    4.3 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胶凝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粉煤灰与赤泥互配比例对胶凝试块矿物组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化渣掺量对胶凝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气化渣掺量对胶凝试块形貌的影响
    5.2 气化渣掺量对胶凝试块物理性能的影响
    5.3 气化渣掺量对胶凝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气化渣掺量对胶凝试块矿物组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纳米纤维素模板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催化热解废弃塑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废弃塑料概述
        1.1.1 废弃塑料的发展和危害
        1.1.2 废弃塑料的回收处理
    1.2 废弃塑料到高价值燃料及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1.2.1 热解技术
        1.2.2 催化热解技术
        1.2.3 现阶段国内外塑料转化技术新进展
    1.3 传统ZSM-5分子筛概述
        1.3.1 ZSM-5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3.2 ZSM-5分子筛的物化性质及应用
    1.4 多级孔ZSM-5分子筛概述
        1.4.1 模板法
        1.4.2 无模板法法
        1.4.3 酸或碱溶液处理法
        1.4.4 金属负载多级孔分子筛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多级孔ZSM-5分子筛表征手段
        2.3.1 分子筛表征仪器汇总
        2.3.2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BET)
        2.3.3 X射线多晶衍射(XRD)
        2.3.4 红外光谱仪(IR)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7 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NH3-TPD)
        2.3.8 热重-红外同步热分析仪(TG-IR)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4 多级孔ZSM-5分子筛快速催化热解LDPE性能评价
        2.4.1 液态油组分分析(GCMS)
        2.4.2 气体组分分析(GC)
第3章 纳米纤维素为介孔模板剂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
    3.1 引言
    3.2 多级孔ZSM-5分子筛制备
        3.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2.2 实验耗材及仪器
        3.2.3 纳米纤维素(NCC)为介孔模板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
    3.3 多级孔分子筛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3.3.1 XRD晶体结构表征结果
        3.3.2 红外光谱表征(IR)
        3.3.3 BET及孔径结果分析
        3.3.4 微观形貌结构SEM表征分析
        3.3.5 TEM表征分析
        3.3.6 多级孔ZSM-5分子筛酸度的测定(NH3-TPD)
        3.3.7 TG-IR联用测试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多级孔ZSM-5分子筛催化热解LDPE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
    4.1 引言
    4.2 快速催化热解实验
        4.2.1 快速催化热解实验设备和流程
        4.2.2 产物评价与分析
    4.3 快速催化热解实验结果讨论
        4.3.1 不同纳米纤维素量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4.3.2 不同硅铝比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4.3.3 不同催化温度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4.3.4 不同塑料(PE)与催化剂的比例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负载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快速催化热解LDPE的研究
    5.1 引言
    5.2 浸渍法负载金属改性多级孔ZSM-5分子筛
    5.3 金属负载后分子筛材料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5.3.1 XRD晶体结构表征结果
        5.3.2 红外光谱(IR)表征
        5.3.3 BET及孔径结果分析
        5.3.4 XPS表征分析
        5.3.5 微观形貌结构SEM表征分析
        5.3.6 多级孔ZSM-5分子筛酸度的测定(NH3-TPD)
        5.3.7 TG测试分析
    5.4 快速催化热解废弃塑料(LDPE)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金属改性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5.4.2 不同金属Ni含量改性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5.4.3 催化温度对产物组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中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环境规制理论
    2.3 产业结构理论
    2.4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关系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及现状
    3.1 环境规制演变历程和现状
    3.2 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3.3 产业结构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区域异质性效应
    4.1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脉冲响应分析
    4.2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模型构建
    4.3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影响
    5.1 面板平滑迁移回归模型
    5.2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非线性关系检验
    5.3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非线性关系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
    6.1 环境规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6.2 环境规制执行互动的实证设计
    6.3 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两控区环境规制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7.1 “两控区”政策
    7.2 计量模型、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7.3 “两控区”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相关问题研究
        1.3.2 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1.3.3 民族地区的地域要素特性研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族地区概念界定
        2.1.2 资源型产业概念界定
        2.1.3 高技术服务业概念界定
        2.1.4 产业融合概念界定
        2.1.5 资源型产业绩效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3 理论分析与概念模型
        2.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基础
        2.3.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绩效影响机制
        2.3.3 民族地区特性及其调节作用
        2.3.4 研究的总体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三、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及融合现状
    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
        3.1.1 发展历史
        3.1.2 发展特征
    3.2 民族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脉络
        3.2.1 发展历史
        3.2.2 发展特征
    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现状——基于田野调查
        3.3.1 田野点介绍
        3.3.2 民族地区资源型企业内部高新技术服务融合的现象、成效与问题
        3.3.3 民族地方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方式及特点
    3.4 本章小结
四、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测度与评价
    4.1 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方法
        4.1.1 基于专利数据的测度和刻画
        4.1.2 投入产出法
        4.1.3 熵指数法
    4.2 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4.2.1 评价指标体系
        4.2.2 评价模型构建
        4.2.3 融合评价结果
    4.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评价
        4.3.1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水平
        4.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融合水平对比分析
        4.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五、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经济绩效影响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结果
        5.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5.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结果
        5.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六、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环境绩效影响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民族地区的普通面板回归模型
        6.3.2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6.3.3 民族地区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
        6.3.4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七、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资源型产业创新绩效影响
    7.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7.1.1 研究假设
        7.1.2 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2.1 数据来源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分析
        7.3.1 民族地区的基本回归结果
        7.3.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和全国总样本的对比研究结果
        7.3.3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创新绩效影响滞后性分析
        7.3.4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族地区特性要素调节效应
        7.3.5 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八、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民族地区政府的治理水平
        8.2.2 塑造创新、开放、合作的文化内涵
        8.2.3 加强社会要素的培育和流动
        8.2.4 建设实现产业融合的能力体系
    8.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煤气化炉渣本征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煤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1.1.1 煤气化技术概述
        1.1.2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1.2 煤气化炉渣(CGS)的产生
    1.3 煤气化炉渣(CGS)的特点
    1.4 煤气化炉渣(CGS)的危害
    1.5 煤气化炉渣(CGS)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5.1 煤气化炉渣(CGS)用于建筑材料
        1.5.2 CGS用于土壤改良、水体修复
        1.5.3 CGS残碳性质研究及循环掺烧利用
        1.5.4 CGS其它利用途径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其它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所用其它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荧光分析(XRF)
        2.3.2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光学显微镜分析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6 炉渣的灰熔融性检测
        2.3.7 核磁共振分析
        2.3.8 综合热分析-质谱联动分析
        2.3.9 热力学软件模拟及高温粘度检测
        2.3.10 导热系数的测定
        2.3.11 体积密度
        2.3.12 力学性能
        2.3.13 样品发光性能分析
第3章 煤气化炉渣(CGS)本征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煤气化炉渣(CGS)化学组成分析
    3.3 煤气化炉渣(CGS)相组成分析
    3.4 煤气化炉渣(CGS)显微结构分析
    3.5 CGS铝硅酸盐玻璃相内部原子结合状态
    3.6 煤气化炉渣(CGS)高温熔融特性
        3.6.1 CGS的灰熔特性分析
        3.6.2 CGS高温黏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气化炉渣(CGS)合成SiAlON粉体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高温液相对CGS的碳热还原氮化(CRN)产物相组成与形貌的影响
        4.3.2 CGS碳热还原氮化(CRN)过程气相变化
        4.3.3 CGS的碳热还原氮化(CRN)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煤气化炉渣(CGS)制备发光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CGS制备Ca-α-SiAlON:Eu发光材料
        5.3.2 CGS制备Ca-α-SiAlON:Ce发光材料
        5.3.3 两种荧光粉相组成、结构的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煤气化炉渣(CGS)制备发泡陶瓷轻质隔热材料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SiC在 CGS中的发泡机理
        6.3.2 SiC含量对多孔陶瓷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6.3.3 成型工艺对多孔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3.4 颗粒尺寸和烧结温度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6.3.5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密度的影响
        6.3.6 CGS和粘土比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6.3.7 最优方案的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物理法从废线路板中回收铜合金粉末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线路板的资源性及其循环利用
        1.2.1 废线路板的资源性
        1.2.2 废线路板的资源循环利用
    1.3 废线路板非金属物料(NMFs)的再生利用
    1.4 废线路板中金属的主流回收技术
        1.4.1 火法处理技术
        1.4.2 湿法冶金处理技术
        1.4.3 生物浸出技术
        1.4.4 物理机械处理技术
        1.4.5 组合法回收技术
    1.5 铜及铜合金粉末的制备工艺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废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物性分析
    2.1 物料来源
    2.2 化学成分分析
    2.3 物料的元素赋存状态及物相嵌布特征分析
    2.4 金属富集体中Cu、Sn和 Pb的资源化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属富集体物料的预处理除杂工艺
    3.1 引言
    3.2 金属富集体颗粒的磁选
        3.2.1 磁选工艺原理及分析
        3.2.2 磁选处理废线路板金属富集体颗粒
        3.2.3 磁选试验结果与讨论
    3.3 非磁性金属富集体颗粒的破碎
        3.3.1 冲击破碎工艺原理及分析
        3.3.2 冲击破碎处理非磁性金属富集体颗粒
        3.3.3 冲击破碎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摇床分选升级处理
        3.4.1 摇床分选工艺的可行性分析
        3.4.2 摇床分选升级处理金属富集体颗粒
        3.4.3 摇床分选试验结果与讨论
    3.5 预处理除杂效果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球磨-筛分富集Cu的工艺
    4.1 球磨-筛分工艺原理及分析
    4.2 球磨-筛分处理金属富集体颗粒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属富集体破碎粒度分布研究
        4.3.2 精矿中金属Cu、Sn和 Pb的品位及回收率研究
        4.3.3 尾矿中金属Cu、Sn和 Pb的品位及回收率研究
        4.3.4 球磨-筛分处理对Cu、Sn和 Pb的富集效果
        4.3.5 球磨-筛分产物的物相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片状富Cu颗粒的粉末细化
    5.1 引言
    5.2 片状富Cu颗粒的粉末细化工艺分析
    5.3 球磨细化片状富Cu颗粒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球磨介质对片状富Cu颗粒细化过程的影响
        5.4.2 富Cu颗粒细化过程中的粒径演变规律
        5.4.3 富Cu颗粒细化过程中的形貌演变规律
        5.4.4 富Cu颗粒细化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规律
        5.4.5 富Cu颗粒的细化机制
        5.4.6 再生铜合金粉末的晶粒微观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生铜合金粉末的应用及工艺评价
    6.1 材料制备
    6.2 性能测试与分析
        6.2.1 块体材料的密度
        6.2.2 布氏硬度
        6.2.3 室温压缩性能
        6.2.4 摩擦磨损性能
    6.3 工艺流程总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生物质的定义
        1.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3 生物质精炼的概念
    1.2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分离的目的及意义
    1.3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分离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物理-化学法
        1.3.4 生物法
    1.4 弱碱盐法预处理
    1.5 生物质精炼产业与制浆造纸产业的结合发展
        1.5.1 我国生物质精炼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5.2 我国制浆造纸产业的废纸原料短缺问题
        1.5.3 生物质精炼产业与制浆造纸产业的结合是双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1.6 生物质精炼过程产品—“原浆”与造纸用浆的兼容性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论文的构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组分的清洁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2.3.1 化学组分含量的测定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5 比表面积分析
        2.3.6 废液中BOD5和COD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毛竹原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2.4.2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化学组分的影响
        2.4.3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毛竹理化特性的影响
        2.4.4 蒸汽爆破协同氧弱碱盐处理对纤维形貌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2.4.5 富纤维素组分作为制备乙酰丙酸原料的潜在价值评估
        2.4.6 氧弱碱盐蒸煮废液的污染负荷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3.3.1 化学组分含量的测定
        3.3.2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3.5 纤维形态分析
        3.3.6 浆料打浆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浆化学组分分析
        3.4.2 XPS对原浆纤维表面化学特性分析
        3.4.3 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纤维表面分析
        3.4.4 纤维形貌分析
        3.4.5 纤维形态分析
        3.4.6 纤维强度性能分析
        3.4.7 打浆性能分析
        3.4.8 打浆度对原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酸法生物质炼制原浆的成纸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测试方法与性能表征
        4.3.1 纤维形态分析
        4.3.2 Zata电位的测定
        4.3.3 纸页物理强度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五种原浆的成纸性能分析
        4.4.2 蔗渣原浆的成纸强度性能优化
        4.4.3 半纤维素含量对成纸强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山地研究进展与现状
        2.2.2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2.2.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研究
        2.2.4 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研究
        2.2.5 山区人地作用机制研究
        2.2.6 山区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2.3 研究评述
        2.3.1 现状评述
        2.3.2 启示与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山区人地系统理论
        3.1.1 基本特征
        3.1.2 要素和结构
        3.1.3 状态与作用机制
        3.1.4 演化及影响机理
    3.2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理论
        3.2.1 空间均衡基本理论
        3.2.2 空间均衡科学维度
        3.2.3 山区空间均衡模型架构
    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理论
        3.3.1 山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原理
        3.3.2 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目标
        3.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路径
第四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与格局分析
    4.1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概况
    4.2 人地系统演化阶段
        4.2.1 远古时代至先秦时期
        4.2.2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
        4.2.3 民国时期至今
    4.3 21世纪以来人地系统演化分析
        4.3.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3.2 演化特征与空间差异
        4.3.3 协调度演化驱动力分析
    4.4 人地系统的水平格局
        4.4.1 自然地理环境格局
        4.4.2 人口与经济格局
    4.5 人地系统的垂直格局
        4.5.1 人地系统垂直分异特征
        4.5.2 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性
        4.5.3 地形对人口-经济空间的影响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分析
    5.1 人地关系匹配均衡评价
        5.1.1 研究机理与指标体系
        5.1.2 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
        5.1.3 空间匹配均衡度特征
    5.2 人地系统效益均衡评价
        5.2.1 总体效益评价
        5.2.2 空间效益均衡度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研究
    6.1 空间管控思路
    6.2 空间管控依据
        6.2.1 人地系统演化规律
        6.2.2 人地系统基本格局
        6.2.3 人地系统空间均衡
    6.3 空间管控模式
        6.3.1 生态保障单元
        6.3.2 经济保障单元
        6.3.3 效益双增单元
        6.3.4 效益转移单元
    6.4 空间管控实践方案
        6.4.1 管控单元
        6.4.2 规划策略
        6.4.3 政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用固体废物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用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与剩余沼液肥料化开发与应用[D]. 杨永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粉煤灰-赤泥-气化渣复合胶凝体系力学性能研究[D]. 马世申. 山西大学, 2021
  • [4]基于纳米纤维素模板制备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催化热解废弃塑料的研究[D]. 蔡荣.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中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研究[D]. 关帅. 吉林大学, 2021(01)
  • [6]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的多维度绩效研究[D]. 王延霖.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7]煤气化炉渣本征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D]. 袁蝴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8]物理法从废线路板中回收铜合金粉末新技术研究[D]. 刘方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氧弱碱盐清洁分离工艺及乙酸法原浆造纸特性研究[D]. 鲁红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D]. 敬博. 西北大学, 2020

标签:;  ;  ;  ;  ;  

浅谈利用固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