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WTO——专访程国强博士

全面认识WTO——专访程国强博士

一、全面认识WTO——程国强博士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余帆扬[1](2017)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跨文化阐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的。这是我国立足时代,顺应世界变局,和平崛起的一个全局性战略,也是包涵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理念的全球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符合国际社会利益,但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需要全世界的积极参与,因此要让世界了解“一带一路”、认同“一带一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倚仗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同时做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跨文化阐释工作。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绪论和正文。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研究的现状,并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出发,剖析了战略本身既是满足国内发展需求,又是符合“和平崛起大国”身份的,接着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自身属性和外界客观环境两方面论述“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跨文化阐释的必要性,并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在跨文化阐释中所遭遇的语言能力、多元文化、宗教差异及自身跨文化阐释能力方面的困境作了逐一分析;最后根据存在的困境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本文不仅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跨文化阐释带来启示,而且也为我国其他方针政策、价值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跨文化阐释提供了有效的范式经验。

杨光华[2](2016)在《迈向包容性合作:一个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合作中往往容易产生“大户”排斥或剥夺“小农”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及其原因,本文在全要素合作、多要素合作、全过程合作等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含义,创新性地提出了包容性合作。包容性合作包括参与包容与分配包容,其核心内容是平等参与和公平分享。文章以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背景和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海南省琼中县的福岛橡胶合作社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构建了包容性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第三、四、五章分别探讨了包容性合作的形成及发展,包容性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对外交往协调机制。在论述包容性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时,先分别从内外因两方面展开,然后批驳了群体规模扩大会制约农民合作的观点。在论述包容性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中,深入地分析了民主管理实现的经济基础,利益共享的传统思想文化以及相应的支撑技术制度。另外,还对包容性合作的对外交往协调机制逐利和维权进行学理解释与论证。最后,归纳总结出以下结论。第一,保持自愿与开放是包容性合作形成及发展的基本条件。开放会扩大农民合作的规模,但规模扩大未必制约农民合作,利用分权和分层的方法可以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因此,农民合作应该保持和扩大开放。同时,包容性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要依靠农村精英的积极带动,又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尤其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帮助包容性强的合作。第二,民主和共享是包容性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民主管理是包容性合作的核心运行机制,它的实现是由生产要素投入分散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包容性合作中,还应该在民主基础上适当集中,也可以对民主管理的实施进行积极变通,以克服民主管理的不足。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合作的激励机制。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既要符合现代市场竞争的逻辑和规律,又要考虑到平均主义、互助互惠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这样才能得到成员的普遍认可和欢迎。第三,逐利和维权是包容性合作的对外交往协调机制。正当逐利是包容性合作的对外交往法则,它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可以使合作形成内外支持结合的合力,促进包容性合作的持续和发展。维护广大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包容性合作的对外协调机制。有组织的权变维权容易被接受和认可,实施“绩效”明显。此外,包容性合作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既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能够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又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改善乡村治理。当然,包容性合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对带头人的要求太高,这是包容性合作难以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欧进锋[3](2015)在《内外贸一体化背景下流通体系优化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市场界线日益模糊,内外贸一体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面临巨大风险,稳定农产品价格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各异的特点,本文认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辨析流通体系中各要素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机理及路径,有利于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佛山中南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例,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梳理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理论框架,同时借助了实地工作方法收集原始资料,运用质性分析软件明晰农产品流通体系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作用机制及影响路径。首先,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价格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从市场与非市场因素角度得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收集原始文本数据,运用质性分析软件ATLAS.TI验证理论假设,明确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作用机理及路径,为提出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最后,根据案例研究结论,从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角度提出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建议。

钟洲[4](2014)在《技术系统与农产品“绿色营销链”的建构 ——以铁耕村脐橙营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随着城市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高端农产品市场中,绿色、健康的理念逐渐兴起。由此,“绿色营销链”概念随之兴起。绿色营销链包含着一整套的观念、生产和销售技术系统。在城市中高端农产品市场悄然掀起绿色健康浪潮时,那些生产中高端农产品的着名产品的营销链有没有与时俱进,采纳绿色营销链的新理念、新技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呢?富川脐橙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农业博览会金奖,极受消费市场的欢迎,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脐橙农产品市场上属于中高端品牌。因此,本文以富川县铁耕村为个案,重点通过社会学、科技人类学调查和研究方法,尤其是PRA的相关知识,广泛搜集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当地人参与等方式,分析当前富川脐橙的生产、加工和营销过程,并从绿色营销链的角度观察当前富川脐橙存在的问题。来揭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高端农产品在城市农民品“绿色健康”转型过程中的适应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陶宇[5](2011)在《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 ——基于H厂的口述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的60年来,一系列赋予标志性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工程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在农村,从集体化的公社运动到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改造了乡村社会的基本秩序。相应的,在城市社会,单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形成,更在这一体制60年的演变中形塑了“单位人”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单位体制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基础秩序,“单位人”也塑造着城市生活的基本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现代化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即是在这一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国有企业经营制度、产权制度、领导体制、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工资制度等,这一系列的变革推动了单位制的变迁,也几乎将每位“单位人”及其家庭卷入其中。对于在城市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体制而言,其本身的变迁轨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写照,而“单位人”这一群体在这一进程中的生存样态与身份认同,集体记忆与现实对照也成为了透视当代中国的重要镜像之一。通过三代“单位人”口述中的记忆,我们可以获得与文献资料相互对照的,更加生动鲜活的“生活文本”,可以书写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复线历史,并且以此为基础,探寻这些记忆形成的时空条件与权力结构,进而发掘在单位制的变迁轨迹与单位人个体身份生产的互动关系。围绕着这一主旨,本文试图探讨三个问题,其一,在个体与家庭生活史的演变轨迹中,“单位人”对于单位制的形成与变革有着怎样的记忆?其二,在单位制演变的过程中,“单位人”的身份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此,国家与社会,及其自身是如何进行身份建构的?这种身份生产又对单位制变迁产生哪些影响?其三,面对单位制变迁这一事实,“单位人”该怎样获得一种新的共同体式的生活????

包玉泽[6](2010)在《技术能力视角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 ——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蔬菜业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依据价值链而进行的国际分工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根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为发展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成长的机会,但也可能被全球价值链上的领导企业锁定在低端环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就面临如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提升,以实现在国际分工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更大分工利益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完善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但是并没有厘清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治理的环境中实现升级的机理。而企业技术能力研究为理解和解释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问题提供一个有益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企业技术能力视角研究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升级问题,试图对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概念进行新的理解,并找到他们之间新的逻辑联系,进而从企业技术能力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企业升级的战略选择问题。而在农业国际化过程中,由于蔬菜业是平衡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存在重重问题,因此,本文拟以中国蔬菜业为例,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中国蔬菜业应如何通过融入全球经济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升级。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本文试图解决的理论视角问题和实践视角问题。其中,理论视角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治理的环境中实现升级?实践视角的问题是:在全球分工和整合的背景下,中国蔬菜业应如何通过融入全球经济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升级?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和基本结构。本文的研究将采用逻辑演绎方法、演化经济学方法、个人主义方法论、案例研究方法、访谈法、全球价值链分析方法等进行研究。第二章是文献回顾。本章在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有利的主要原因是为其提供了企业技术能力的国际来源,而现有全球价值链文献很少覆盖企业层面关于技术学习的问题。因此,在对企业技术能力问题研究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第三章从全球价值链上的权力关系着手,分析了链上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租金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由此所形成的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本质,为升级研究厘清了背景因素。本章首先讨论了全球价值链上权力关系的来源,把不同的权力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即具有市场协调特征的关系、具有组织协调特征的关系以及处于此两者之间的混合形式。其次,讨论了租金的形式以及基于权力关系的租金分配,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应是在赢得权力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租金。在对权力关系和租金讨论的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述,把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归纳为三个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观点,即作为驱动的治理、作为协调的治理和作为标准化的治理,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和竞争的关系,而不是迭代的关系,并认为目前还未出现把三个观点整合为统一的理论范式的趋势,而是会更加分裂。不同逻辑下对治理的理解及归类会得出不同的升级方法与路径。最后根据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特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技术能力转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意义。第四章是前面理论分析的落脚点。本章从全球价值链下企业升级的概念入手,指出了现有研究忽略了升级背后企业技术能力的获取,应把升级过程看作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技术积累活动、逐渐获得不同水平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获取是核心。在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进规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嵌入全价值链实现升级的途径和企业技术能力学习的过程,并从企业技术能力视角描绘出全球价值链治理和升级之间关系。接着,本章在对进入壁垒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企业技术能力、突破壁垒的战略,并指出企业的异质性和长期竞争优势取决于最终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最后,本章进一步分析了如何通过嵌入不同国家价值链来利用不同链之间“能力的势能差”来获得不同能力实现企业升级,以及如何通过培育本土需求来形成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第五章开始将在分析我国蔬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我国蔬菜业如何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从升级。本章将重点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世界蔬菜生产概况和贸易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蔬菜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形态;二是我国蔬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三是我国蔬菜出口贸易概况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本章认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卓着,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出口有下降趋势,中国蔬菜产业升级已是势在必行。第六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蔬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并从微观角度、采取案例分析形式分析了我国蔬菜经营如何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升级。对我国蔬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中观层面,主要是采取贸易数据和贸易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尽管我国蔬菜产品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是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出口结构也与世界贸易结构不一致,竞争力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由于日本市场在中国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重要性,本章专门对日本市场的贸易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支持前一研究的评价。二是微观层面,该层面的研究是和我国蔬菜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回答的。该层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案例研究完成的。对我国蔬菜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蔬菜经营组织在不同阶段分别获得了不同的能力。在早期是以获得基本技术能力为主,但在经历了动荡上升阶段之后,随着治理模式变化的深入,推动了我国蔬菜业经营组织能力的提高,包括关联能力、产品与过程能力、投资能力、营销能力等,但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由此可见,我国蔬菜业的升级演化过程与策略是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的变迁紧密相连,技术能力贯穿于其中。研究也发现,治理不仅仅是升级的背景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升级的主要手段和内容,而这也是目前我国蔬菜业中正在探索的问题。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蔬菜业国际竞争力呈现出“降级”的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前面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证明了升级的核心是技术能力的获取,而并不一定会沿着过程升级、产品升级、职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的路径演化。第七章进一步选取了两个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成功实现升级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加工番茄业的表明,尽管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不会自动成为竞争优势,企业只有紧紧把握技术能力这根主线,外部学习和内部创新兼顾,才能真正实现升级。而烟台北方安德利公司的升级策略也是围绕技术能力展开,该公司通过加入不同的国家价值链,充分利用各链条之间的“能力的势能差”来学习不同的技术能力,同时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目标是职能升级。本章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支持了前面理论论证部分的结论,支持了根据理论论证提出的升级策略的可行性。第八章围绕如何提高技术能力,对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中国蔬菜业升级为微观组织和政府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最后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王文超[7](2009)在《我国政府在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发展;中央政府总是在关键时刻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并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农业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一度停滞不前,而工业却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现在正值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期对农业实施有效的支持与保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随着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在实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过程中存在着日益凸显的诸多问题,导致中央的农业预期目标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事关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本文旨在为化解地方政府在实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对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作了简单的说明,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综述:其次,对公共选择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并分别运用这两种理论对政府支农政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同时对政府经济学中与选题相关观点进行简洁的梳理;第三,对当前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主要原因进行必要的探究;第四,对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第五,分析了当前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偏低;支持和保护效果监检机制欠健全;支持和保护结构还欠合理;地方实现各种农业补贴目标的途径欠科学);最后,针对以上谈及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对策探讨。所拟对策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地方政府应新建和扩建适当规模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尽快建立鲜活农产品的保质贮藏体系;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上限规制;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业;地方政府应推进农地依法自由流转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朱志良[8](2010)在《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化规模与结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总体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短缺,制约了农业自身的进步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果“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提出中国发展从此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工业反哺农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系统综述国内外工业反哺农业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层面分别论述工业反哺农业的反哺目标、反哺主体、反哺对象、反哺类型及反哺机制,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优化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生产经济学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经典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分别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财政支出刚性约束模型、产出弹性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序列权重模型、协整模型和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对上海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化规模与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进一步论证提出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环境与政策措施。本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导论,该章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理论综述,该章简要阐述了经济学理论中有关工业反哺农业学说、理论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是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该章介绍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所经历的历史阶段,所采取的有关优化反哺规模与结构的政策措施及其对我国的若干启示;第四章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可行性研究,这是优化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前提和基础。该章依据国外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践经验,研究了工业反哺农业必备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并据此实证分析了我国及上海市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可行性;第五章是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章构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结构体系,以及优化反哺规模与结构的实证分析模型,为研究工业反哺农业规模和结构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第六章是以上海为例的优化反哺规模实证分析,通过对1990-2006年17年间上海工业反哺农业资金总量分析研究,得出反哺规模偏小的结论,并分别计算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最优反哺规模;第七章是以上海为例的优化反哺结构实证分析,该章同样对1990-2006年17年间上海反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反哺结构供求失衡的结论,也分别提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反哺结构优化方案;第八章是结论及对策建议。本研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本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家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公平、和谐发展而采取的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种转移支付,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力基础和制度条件。按照国际上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规律,我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已经具备了反哺的经济能力,当前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是要着眼于提高反哺绩效,核心问题是要优化反哺规模和反哺结构。本研究认为优化反哺规模,关键是要改革国民收入分配体制,重点改革重工轻农的财政分配体制和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社会福利分配制度;优化反哺结构,则关键是要确保政府反哺供给与“三农”反哺需求的基本均衡。为此,建议要建立由政府某一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反哺协调机制,同时要改革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三农”工作的考核机制,建立反哺信息公共平台等配套措施。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层面,系统提出了优化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突破了现有文献仅从工农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工业反哺农业的局限性,丰富了我国农业支持理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创新;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弥补了现有文献以定性研究为主的不足,使得研究更加规范,研究结论也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另外,本文以上海为例开展研究,所得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将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工商业比较发达、政府财力充裕的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有效的反哺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肖辉忠[9](2008)在《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利益 ——中国、欧盟、俄罗斯食品安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的对象是食品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健康保护与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即食品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消费者还是经营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内,食品安全政策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对此,不能简单地做出一个价值判断,而需要细致和具体地分析。论文首先对食品规范进行研究,对其内容和性质(行政、民事、刑事规范)进行分析;特别关注这些规范的制定过程,特别是不同社会角色(经济界、政府部门、消费者、科学界,以及媒体等)对相关法规出台的态度及其原因,食品法规的执行和执行的程序,以及行政部门的权限和经营者的策略等。对食品规范进行研究的原因是:首先,法规是整个食品安全制度框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即便其制定、执行中存在各种问题);其次,法规也是食品经营者制定自身策略、规范自身行为的一个重要指南;再次,食品安全规范也在客观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程度。除了对食品法规做整体性的分析之外,本文还选择了两个产品加以研究(牛奶及其制品和转基因食品),意在更加详细地分析公共健康与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以及食品安全法规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如何进行平衡和选择的。本文重点分析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同时兼顾与欧盟和俄罗斯做出比较,但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将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通篇全面的比较。本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安排如下:论文第一章介绍中国食品卫生方面的法规,重点分析食品卫生法规在卫生(消费者健康)与市场秩序(商业利益)之间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论文第二章分析对食品市场秩序具有直接规范作用的中国产品质量方面的法规。重点分析产品质量法规是如何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的,又是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的。接下来的两章是关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三章)和行政部门管理(第四章)。这也是与食品安全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在消费者保护一章中,重点分析国家的政策和司法实践在消费者的权益和经营者的利益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重点研究相关行政部门的职能、部门之间权限的交叉等问题。在中国,对消费者的保护从80年代以来逐步提高,特别是目前正处于讨论阶段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对违法经营有害身体健康食品的行为打击力度加大,有利于保护合法的经营者利益以及消费者的健康。论文第五章和第六章简要地探讨了欧盟食品法和俄罗斯的食品法规。六十年代至今,欧盟食品法规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内部市场。客观上,欧盟食品法规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我们发现法规对消费者的保护更多的是保证信息的公开,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从而让消费者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香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经营者的义务是在标签上注明“吸烟有害健康”,此后的健康问题则要消费者自己负责。俄罗斯食品规范的制定逐步走出行政力量主导一切的局面,行业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且影响着食品卫生安全规范乃至食品贸易政策,但其出发点和目标远非是保护消费者。这前六章构成了本论文的上篇,主要是围绕着食品安全规范进行分析的。论文的下篇集中在产品及其市场研究(第七章到第十章)和食品贸易分析(第十一章)。之所以选择研究奶制品,是因为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食品;其次,关于奶制品的卫生、安全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争论都很多;奶及其奶制品涉及到的环节很多,从奶农、奶站、奶制品加工厂,到经销商和消费者,还包括行业协会、不同的政府部门、科研机关等。同时,选择奶制品能够较好地回答本文的主要问题,即食品安全政策在消费者健康和市场秩序这两个目标之间是如何选择的。目前,在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最为激烈、也最具有争议。欧盟激烈反对转基因食品,而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主要的出口国,中国的政策介于这二者之间。在最后一章中,论文从国际食品贸易的角度简要地分析了市场与卫生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市场状况、食品卫生问题与相关的食品安全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食品贸易。欧盟的食品安全制度构建以及食品市场秩序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之后,逐步趋于稳定和成型,2002年的欧盟食品安全法是集中的体现,特别是欧盟消费者团体的许多要求得到了体现;但是需要具体分析消费者权益是如何得到保障的。俄罗斯的食品安全制度与市场秩序的形成更具有西方(特别是欧盟)的特色,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俄罗斯2002年技术调控法的通过;企业及其协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消费者团体的组织程度和影响力很有限。中国与欧盟和俄罗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既有共性,也有中国的特殊性。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反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食品市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水平无论是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的关注程度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张玫[10](2007)在《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水产品生产与出口第一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一直居世界首位。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直到2006年仍然保持这一优势地位。但中国在水产品生产量与出口额上的绝对优势并不等于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水产品生产与出口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诸如:养殖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配套程度不高、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水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提高、限制我国水产品生产资源优势的发挥,也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受进口国不断升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中国水产品要想在未来国际市场上获得发展机遇,需要从依靠资源比较优势转向全面提高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全面地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探讨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对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状况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产量增长迅速,主要依赖于养殖产量的增长;中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产量半数以上;中国水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在世界水产品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口额多年连续居世界第一位,进口额也逐渐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出口;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有所增长,深加工品比重逐渐提高对其起到重要作用。(2)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从出口业绩上看,无论是分种类还是总体上考察,中国水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水产品竞争实力上看,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相比不低,但分种类价格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处于中低水平,反映出我国水产品属“中低档货”的现状;对质量升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中国签订的相关国际协议来分析。结论是:加入WTO后进口关税的降低,不仅不会对我国国内水产品市场带来冲击,而且会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业降低生产成本,原因在于进口水产品中大多数是价格相对价廉的加工原料或养殖饲料;技术性贸易壁垒虽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但“倒逼机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与日本、韩国与越南渔业协定的实施,直接减少我国近海捕捞范围,减少加工原料的供应,使水产加工业原料上更加依赖进口;国际渔业补贴的改革趋势有利于我国水产品出口公平贸易。二是基于波特模型,对国内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产品生产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相关产业的发展制约着水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水产品消费偏好差异大,不能促进水产品竞争力提升;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4)探讨了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多方着手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本文主要创新点是:从产品出口业绩与产品出口实力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中国水产品竞争力的实际测定;设计了水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出中国主要水产品在主要出口销售市场上的质量竞争力有所提高的结论;首次将灰色关联分析法运用于相关因素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定量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

二、全面认识WTO——程国强博士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认识WTO——程国强博士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跨文化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提出及内涵
    2.1“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背景
    2.2“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理论内涵
        2.2.1“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
        2.2.2“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3“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跨文化阐释的必要性
    3.1“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跨文化阐释的客观必要性
        3.1.1 和平共赢理念亟待被认同
        3.1.2 战略实施需要沿线民众支持
    3.2“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跨文化阐释正视复杂国际环境
        3.2.1 正确的跨文化阐释击碎“一带一路威胁论”
        3.2.2 正确的跨文化阐释有利于相关利益国坚定立场
4“一带一路”战略布局跨文化阐释的现实困境
    4.1 语言能力障碍使得跨文化阐释乏力
        4.1.1 非通用语种人才匮乏
        4.1.2 话语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4.1.3 沿线国家汉语传播不足
    4.2 沿线国家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复杂
        4.2.1 文化中心主义造成的认知偏见
        4.2.2 沿线国家宗教信仰复杂
    4.3 现有跨文化阐释能力不足
        4.3.1 叙事方式缺乏感染力
        4.3.2 单向“灌输式”传播
        4.3.3 传播渠道单一
        4.3.4 缺乏足够的国际话语权
5 跨文化阐释“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实施路径
    5.1 破解语言能力障碍,构建有利交流平台
        5.1.1 完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机制
        5.1.2 推进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研究
        5.1.3 加速沿线区域汉语国际化
    5.2 平衡多元文化、宗教差异,坚持多元一体方针
        5.2.1 强调共同价值,最大程度消除偏见
        5.2.2 淡化宗教偏岐,合理利用其积极作用
    5.3 提升对外话语阐释能力,拓展文化交流路径
        5.3.1 构建积极的“一带一路”跨文化阐释话语体系
        5.3.2 强化和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双向互动交流机制
        5.3.3 拓展多渠道的“一带一路”跨文化阐释路径
        5.3.4 加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迈向包容性合作:一个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农民合作的研究进展
        (一) 农民合作的形式
        (二) 农民合作形成的学理解释
        (三) 农民合作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个案研究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工作
    四、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及分析框架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五、核心案例所在区域及相关产业概况
        (一) 琼中县及橡胶产业概况
        (二) 天然橡胶生产经营的特点
第二章 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背景及问题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一) 联产承包制的推广为农民合作创造了条件
        (二) 家庭生产经营的不足使农民合作成为迫切需要
    二、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限制取消使农民合作成为可能
        (二) 农产品的限制取消使农民合作成为可能
        (三) 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需要农民合作
    三、农民分化与资源禀赋差异
        (一) 农民的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
        (二) 农民的资源禀赋差异
    四、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一) 设立门槛,排斥小农参加合作
        (二) 大户控制,排斥小农参与管理
        (三) 虚化异化,排斥小农获取公共资源
第三章 自愿与开放:迈向包容性合作
    一、保持自愿与开放:包容性合作的形成
        (一) 国家推动包容性合作的形成
        (二) 包容性合作的形成
        (三) 农村精英带动是包容性合作形成的关键
    二、扩大开放与规模:包容性合作的发展
        (一) 包容性合作的发展
        (二) 推动包容性合作发展的精英团队
        (三) 国家支持包容性合作的发展
    三、分权和分层:规模扩大未必制约农民合作
        (一) 小规模的农民合作容易形成和持续
        (二) 规模扩大未必制约农民合作
        (三) 小结
第四章 民主与共享:包容性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民主管理是包容性合作的核心运行机制
        (一) 包容性合作的民主管理
        (二)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包容性合作中的权威与秩序
    二、民主管理的经济基础:生产要素投入分散
        (一) 理论分析:生产要素投入分散是民主管理的经济基础
        (二) 案例比较:生产要素投入分散是民主管理的经济基础
        (三) 小结
    三、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合作的有效激励机制
        (一) 包容性合作的利益分配和共享
        (二) 利益共享的传统思想:平均主义
    四、培训、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民主与共享
        (一) 加强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民主意识和合作技能
        (二) 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民主管理和利益共享
        (三) 实施现代管理制度,改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共享
第五章 逐利与维权:包容性合作的对外交往协调机制
    一、正当逐利:包容性合作的对外交往法则
        (一) 包容性合作的正当逐利
        (二) 正当逐利促进包容性合作的持续和发展
    二、维护成员权益:包容性合作的对外协调机制
        (一) 包容性合作中的成员权益维护
        (二) 政府与成员权益维护
        (三) 有组织的权变维权促进包容性合作的持续和发展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迈向包容性合作
    一、包容性合作的发展与治理机制
        (一) 保持自愿与开放是包容性合作形成及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 民主和共享是包容性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 逐利和维权是包容性合作的对外交往协调机制
    二、包容性合作何以可能
        (一) 农村精英的积极带动是关键
        (二) 国家的引导和支持是重要条件
    三、包容性合作的价值和限度
        (一) 包容性合作的价值
        (二) 包容性合作的限度
    四、可能的理论创新及研究的不足
        (一) 研究的可能创新
        (二)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福岛橡胶合作社的部分资料
致谢

(3)内外贸一体化背景下流通体系优化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内外贸一体化相关研究
        1.3.2 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产品流通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1.3.4 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研究
        1.3.5 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机理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重点难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1.5.1 重点难点内容
        1.5.2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
        2.1.2 农产品流通体系
        2.1.3 农产品价格稳定
        2.1.4 内外贸一体化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3 专业化分工理论
    2.3 影响机理研究
        2.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机理
        2.3.2 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演变与近期农产品价格波动
    3.1 我国市场体系开放发展的历程
        3.1.1 我国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1.2 我国开放型市场体系发展阶段
        3.1.3 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形成与完善阶段
    3.2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演变
        3.2.1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演变阶段分析
        3.2.2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3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未来发展趋势
    3.3 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及趋势研究
        3.3.1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3.3.2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价格波动之间的影响关系
        3.4.1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
        3.4.2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新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
    4.1 内外贸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新形势
        4.1.1 内外贸一体化的显着特征
        4.1.2 内外贸一体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的新特点
        4.1.3 内外贸一体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调控面临的新挑战
    4.2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要类型
        4.2.1 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4.2.2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4.2.3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4.2.4 以大型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模式
    4.3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及问题分析
        4.3.1 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演变分析
        4.3.2 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4.3.3 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4.4 国际视野下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
        4.4.1 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4.4.2 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的案例研究——以中南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例
    5.1 理论基础与实证假设
    5.2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
    5.3 案例研究设计
        5.3.1 实地研究案例筛选
        5.3.2 实地资料收集
        5.3.3 实地资料分析
    5.4 案例研究结果
        5.4.1 市场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
        5.4.2 非市场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研究
        5.4.3 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5 研究结论与启示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目标模式的选择原则
        6.2.2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目标模式
        6.2.3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机制优化
        6.2.4 基于流通体系优化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6.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6.3.2 本文研究的未来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相关课题
致谢

(4)技术系统与农产品“绿色营销链”的建构 ——以铁耕村脐橙营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相关研究回顾
        一、国外果品市场相关研究
        二、国内果品市场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技术论研究的文化视角
        (二)市场营销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科技下乡的人文关怀
        (四)食品安全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富川县铁耕村现存生产、销售技术系统
    第一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
    第二节 农产品绿色营销链及其技术系统
    第三节 铁耕村脐橙营销链
第二章 铁耕村脐橙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水平不平衡 果实品质参差不齐
        二、产后加工处理滞后
        三、品种结构单一 集中上市压力大
    第二节 主要原因
        一、脐橙生产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不完善
        二、品牌效应低
        三、信息流通不畅 销售单一
    第三节 社会文化解释
第三章 文化视角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创新
    第一节 政府导向策略
        一、调整品种结构 延长供应周期
        二、深化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创新产品组合
        三、加快科技下乡的服务与推广
        四、推行绿色安全水果的标准化生产,培育优势竞争品牌
    第二节 合作社多元产业结构下的营销策略创新
        一、与第三产业结合发展:巩固现有市场成果,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二、丰富营销沟通方式,倡导新的消费文化观念
        三、多元产业结构下的营销策略创新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一、铁耕村生产、销售系统是以传统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撑脐橙营销链
        二、铁耕村当前脐橙营销链的地方政府作用
        三、铁耕村当前营销链不能适应绿色市场的需求
    第二节 讨论:中国农村社会技术系统与营销链的建构
        一、文化农民的培养
        二、加快专业化合作社的建设
        三、以政府主导推进技术系统与营销链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5)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 ——基于H厂的口述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问题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单位制形成与变迁的研究述评
        1.2.2 国企变革的研究考察
        1.2.3 对现有成果的反思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具体方法
        1.3.3 个案呈现:作为典型样本的H 厂
    1.4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观点
        1.4.2 结构安排
第2章 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透视制度演变的一种途径
    2.1 时空镜像:社会记忆的理论谱系
        2.1.1 社会记忆的研究源起与概念辨析
        2.1.2 社会记忆的形成过程
        2.1.3 社会记忆的功能考察
        2.1.4 社会记忆研究及未来
    2.2 社会归属:身份认同的理论探讨
        2.2.1 从身份到社会身份
        2.2.2 从认同到身份认同
    2.3 于细微处探寻大历史: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实践
        2.3.1 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理论的契合与互构
        2.3.2 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视角在本文的切入
第3章 “共同体”的集体怀旧:单位制形成时期的记忆
    3.1 创业年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叙事
    3.2 创业年代的“单位人”记忆
        3.2.1 “艰苦创业”的身体记忆
        3.2.2 “共同体”的心灵记忆
    3.3 认同的社会建构:从个体记忆到集体怀旧
        3.3.1 从“做主”到“报恩”
        3.3.2 从“解放”到“光荣感”
        3.3.3 “平等”与“认同”
第4章 “特殊年代”的集体反思:单位制巩固阶段的记忆
    4.1 文革:沉默的时代文本
    4.2 文革时期的“单位人”口述
        4.2.1 生产的延续
        4.2.2 政治的强化
        4.2.3 个体与时代伤痕
    4.3 记忆与反思:从个体伤痕到社会苦难
        4.3.1 集体意识的松动
        4.3.2 反思自身与反思时代
        4.3.3 向命运与社会寻求解释
第5章 分化与困惑:单位制消解以来的记忆及认知
    5.1 改革初始的鼎盛时代
        5.1.1 鼎盛时期的官方叙事
        5.1.2 口述史里的“最好年代”
    5.2 低谷求生十余年
        5.2.1 “阵痛”的官方解读
        5.2.2 “苦难”的民间表达
    5.3 “个人崇拜”的建构与解构
        5.3.1 “英雄”的历史建构
        5.3.2 走出“幻象”的民间解构
    5.4 分立改制的集体凝视
        5.4.1 H 厂分立改制的背景与措施
        5.4.2 改制的“单位人”实践
    5.5 分立改制之后的H 厂
        5.5.1 “单位共同体”的终结
        5.5.2 城殇:山城的暮年记忆
    5.6 失落与困惑:“原子化”趋向的集体迷思
        5.6.1 今昔变迁中的失落
        5.6.2 横向对比中的失衡
        5.6.3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巨大张力
第6章 记忆实践与认同建构:单位制变迁的心灵轨迹
    6.1 制度的心灵表征:以集体记忆为入口
        6.1.1 心灵共同体的构筑
        6.1.2 规训的强化与认同的分化
        6.1.3 共同体的碎片化
    6.2 心灵的实践: H 厂三代“单位人”的身份生产
        6.2.1 强化“历史”:“老大哥”的身份认同
        6.2.2 寻求“解放”:家属工的日常实践
        6.2.3 升华“苦难”:“失落一代”的自我救赎
        6.2.4 面向“现代性”:领导干部的叙事逻辑
        6.2.5 重置“身份”:第三代“单位人”的集体命运
    6.3 以心态史反观制度变迁
第7章 结语:在“新单位时代”建构共同体
    7.1 重新认识单位体制
        7.1.1 反思单位制及其变革
        7.1.2 解读“单位人”
    7.2 新共同体的建构
        7.2.1 “尊重历史”的社会政策关照
        7.2.2 “社区为依托”的中间力量勃兴
        7.2.3 “服务民生”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挺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6)技术能力视角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 ——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蔬菜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一、理论视角问题的提出
        二、实践视角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预期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研究文献回顾
        一、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理论来源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
        四、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节 企业技术能力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国外关于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方向
        二、国内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研究
        三、企业技术能力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权力、租金与全球价值链治理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上的权力关系
        一、全球价值链上权力的来源
        二、全球价值链上权力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租金
        一、基于个体组织的租金
        二、基于链上关系的组织租金
        三、基于全球价值链上权力关系的租金分配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一、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基础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内涵的发展
        三、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发展趋势
        四、小结
    第四节 技术能力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
        一、知识概述
        二、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特征
        三、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技术能力的转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技术能力视角的解释
    第一节 技术能力视角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企业升级的内涵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企业升级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模式
        三、全球价值链下获取企业技术能力的学习过程
    第二节 技术能力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企业升级的关系
        一、企业技术能力视角下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二、不同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下的学习机制
    第三节 基于技术能力和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升级战略选择
        一、进入壁垒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升级
        二、基于技术能力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战略
    第四节 需求视角下的国家价值链与多链升级策略
        一、需求视角下的国家价值链
        二、国家价值链上的能力势能差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策略
        三、小结
    第五节 基于本土需求的国内价值链与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一、低端锁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困境
        二、经济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升级与企业升级
        三、基于国内价值链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企业升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蔬菜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世界蔬菜生产与贸易特征
        一、世界蔬菜的起源中心
        二、世界蔬菜贸易的发展
        三、世界蔬菜贸易的特征分析
        四、蔬菜全球价值链图景
    第二节 中国蔬菜生产
        一、中国蔬菜栽培
        二、中国蔬菜产业现状分析
        三、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出口贸易概况
        一、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二、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蔬菜业竞争力与升级路径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二、分析单位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第二节 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绩效评价
        一、贸易绩效研究方法
        二、中国蔬菜出口总体贸易绩效分析
    第三节 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贸易绩效评价
        一、中国蔬菜对日本出口现状分析
        二、中国蔬菜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分析
        三、中国蔬菜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蔬菜业竞争力与升级路径分析——微观的视角
        一、理论背景回顾
        二、安丘蔬菜业发展概况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收集分析
        四、安丘蔬菜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的演化过程及策略
        五、安丘蔬菜在日本市场竞争力的微观分析
        六、案例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蔬菜业升级的典型案例研究
    第一节 能力学习与中国加工番茄业的升级
        一、中国加工番茄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
        二、中国加工番茄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三、中国加工番茄业的学习与升级过程
        四、小结与未来展望
    第二节 国家价值链与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公司的升级策略
        一、浓缩果汁行业全球价值连特征
        二、国内企业竞争状况分析
        三、安德利的升级实践
        四、小结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中国蔬菜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微观建议
        二、宏观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我国蔬菜产业重点区域概况与发展方向
    附录二 结构性访谈提纲
    附录三 调研单位目录
    附录四 田野调研实录
    附录五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7)我国政府在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脉络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公共选择理论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
    2.3 政府经济学
第三章 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主要原因
    3.1 国家粮食自给安全的要求
    3.2 农业被历史性剥夺的补偿要求
    3.3 农民增收的要求
    3.4 农业产业的脆弱性
第四章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4.1 "绿箱"政策
        4.1.1 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4.1.2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4.1.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1.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2 "黄箱"政策
        4.2.1 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
        4.2.2 减免农业税和种粮补贴
        4.2.3 加大农业和种粮投入
    4.3 "蓝箱"政策
第五章 当前农业支持和保护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
    5.1 农业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偏低
    5.2 农业支持和保护效果监检机制不健全
    5.3 农业支持和保护结构还欠合理
    5.4 地方实现各种农业补贴目标的途径欠科学
第六章 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6.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6.2 地方政府应新建和扩建适当规模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6.3 尽快建立鲜活农产品的保质贮藏体系
    6.4 政府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上限规制
    6.5 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业
    6.6 地方政府应推进农地依法自由流转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七章 结论: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农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化规模与结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反哺农业的概念界定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意义
        1.3.2 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1.6 本研究的结构
2 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理论综述
        2.1.1 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萌芽
        2.1.2 农业经济学三大经典理论
        2.1.3 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
    2.2 国内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观点综述
        2.2.1 关于反哺规模的观点综述
        2.2.2 关于反哺结构的观点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发达国家的制度与政策(美国、日本、欧盟)
        3.1.1 美国
        3.1.2 欧盟
        3.1.3 日本
    3.2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度与政策(韩国)
    3.3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与政策(印度)
    3.4 对我国优化反哺规模与结构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可行性研究
    4.1 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
    4.2 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条件
    4.3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分析
    4.4 上海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
    5.1 工业反哺农业的结构体系
        5.1.1 反哺主体
        5.1.2 反哺目标
        5.1.3 反哺类型
        5.1.4 反哺机制
    5.2 优化工业反哺农业规模与结构的计量模型
        5.2.1 反哺规模优化模型
        5.2.2 反哺结构优化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以上海为例的反哺规模优化实证分析
    6.1 以高效生态为目标的农业反哺规模优化分析
    6.2 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农村反哺规模优化分析
    6.3 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目标的农民反哺规模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以上海为例的反哺结构优化实证分析
    7.1 对农业(产业)的反哺结构优化分析
    7.2 对农村的反哺结构优化分析
    7.3 对农民的反哺结构优化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利益 ——中国、欧盟、俄罗斯食品安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分析
    四、资料来源
上篇 食品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第一章 食品卫生与经济
        一、中国食品经济
        二、食品卫生法规
        三、食品卫生法规的执行
    第二章 食品质量与市场秩序
        一、中国食品市场问题
        二、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标准化)
        三、市场秩序与产品质量立法
    第三章 消费者权益与经营者利益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消费者协会
        三、对消费者定义
        四、消费者保护的实效分析
    第四章 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
        一、规范行政行为的法规
        二、行政部门的改革与协调
    第五章 欧盟食品法:统一内部市场与消费者保护
        一、欧盟的食品市场与食品安全
        二、欧盟现代食品法的发展(60-80年代)
        三、90年代以来的欧盟食品法
        四、新世纪欧盟食品法
    第六章 俄罗斯食品法规:从计划转向市场
        一、俄罗斯的食物安全
        二、俄罗斯90年代食品安全法规分析
        三、俄罗斯联邦技术调控法
下篇 案例比较研究:产品与贸易
    第七章 原奶的卫生与经济
        一、原奶的生产
        二、奶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关系
        三、原奶的质量与价格
        四、原奶卫生与市场:抗生素问题
        五、俄罗斯与法国的原奶生产、质量
    第八章 液态奶标签与市场
        一、液态奶消费与生产
        二、液态奶企业
        三、还原奶标识
        四、鲜奶标签
    第九章 婴幼儿奶粉事件:卫生危机与秩序重建
        一、婴幼儿奶粉市场
        二、婴幼儿奶粉的标准
        三、婴幼儿奶粉质量
    第十章 转基因食品政策(大豆、水稻)
        一、中国的转基因政策
        二、欧盟的转基因政策
        三、俄罗斯的转基因政策
        四、中国的大豆经济、贸易与政策
        五、中国转基因水稻:科研、安全与经济
    第十一章 国际食品贸易:健康、经济与市场
        一、欧美、俄美、欧俄食品贸易
        二、中美、中俄、中欧食品贸易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
        (二) 国内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框架结构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体系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二)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三)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回顾与评述
        (二)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说明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世界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一) 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二) 世界水产品贸易的特点
    二、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
        (三)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四)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五) 中国出口水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
    三、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国际地位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的国际地位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业绩评价
    一、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二、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变化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趋势分析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三) 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三) 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四、中国水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日本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二) 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三) 韩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四) 欧盟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实力评价
    一、中国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评价
        (一)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二)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三)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四)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二、中国水产品的质量竞争力评价
        (一) 水产品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三)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四)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五)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关国际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竟争力的影响
    一、WTO有关水产品贸易的主要协议及其影响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 反倾销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三) 关税税率调整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渔业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一) 渔业协定签定的背景
        (二) 中日、中韩和中越渔业协定
        (三) 各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三、国际渔业补贴规则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 国际渔业补贴规则
        (二) 渔业补贴主要观点及可能趋势
        (三) 国际渔业补贴改革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影响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
    一、水产品生产要素条件
        (一) 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
        (二) 生产成本:以罗非鱼为例
    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
        (一) 国内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滞后,水产饲料短缺
        (二) 水产品包装滞后,制约着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 渔业信息化水平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大
    三、国内需求条件:基于对杭州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
        (一) 水产品国内需求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二) 水产品消费以常规品种为主,但高档水产品消费趋于增加
        (三) 购买方式以鲜活产品为主
        (四) 消费者普遍注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
    四、水产加工业
        (一) 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二) 中国水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灰联分析
        (三) 计算结果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升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 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
    (二) 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
    (三)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四) 增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五) 加大水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科技含量
    (六) 采取多种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七) 合理利用WTO规则,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2: 杭州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四、全面认识WTO——程国强博士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跨文化阐释研究[D]. 余帆扬. 西华大学, 2017(03)
  • [2]迈向包容性合作:一个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治理机制研究[D]. 杨光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3]内外贸一体化背景下流通体系优化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影响研究[D]. 欧进锋. 广东财经大学, 2015(02)
  • [4]技术系统与农产品“绿色营销链”的建构 ——以铁耕村脐橙营销为例[D]. 钟洲.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5]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 ——基于H厂的口述历史研究[D]. 陶宇. 吉林大学, 2011(08)
  • [6]技术能力视角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 ——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蔬菜业的实证研究[D]. 包玉泽. 武汉大学, 2010(05)
  • [7]我国政府在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文超. 贵州大学, 2009(S1)
  • [8]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化规模与结构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朱志良. 浙江大学, 2010(09)
  • [9]市场秩序与消费者利益 ——中国、欧盟、俄罗斯食品安全比较研究[D]. 肖辉忠.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玫.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全面认识WTO——专访程国强博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