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的钙、镁、硅和硫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的钙、镁、硅和硫

一、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钙、镁、硅、硫(论文文献综述)

沈洁,杨云洪,王新,李长龙[1](2021)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元素含量》文中认为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校准样品在温度450℃±25℃条件下灼烧至恒重,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对镁、硫元素含量进行灼烧减量校正,根据校准后含量与强度的关系建立校准曲线,解决了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校准样品难以直接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的难题。灼烧试验表明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样品在450℃±25℃的温度下灼烧2h均可完全脱去结晶水分,且不会造成硫元素的损失;镁、硫元素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精密度试验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8)在0.39%~0.42%之间;测试样品分析试验中本法测定并校正后结果与化学法测定结果相吻合。

林鹏程[2](2021)在《横山矿区低钙煤矸石制备地聚合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料,其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并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横山矿区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主要煤炭产区之一,每年产出大量的矸石,实现区内煤矸石材料化利用是实现区域经济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必然要求,市场前景极为广阔。本文以横山矿区侏罗纪煤矸石为对象,在认识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煤矸石制备地聚合物的影响因素、最佳制备条件、性能特征和地聚合物的形成机理。对区内煤矸石的基本性质研究发现,其具有高灰(灰分产率91.86%)、低钙(CaO含量为0.67%)的特点,灰分的主要矿物来源以石英、高岭石为主,含有云母、方解石、菱铁矿、钙长石、白云石等,该煤矸石适合作为制备地聚合物的原料。采用热激活的方式对煤矸石的矿物活性进行激活研究发现,该煤矸石的最佳活化温度区间为700~800℃;利用火山灰活性测试方法对这一温度区间的煅烧煤矸石灰分活性研究显示,750℃为该煤矸石的最佳活化温度,750℃煅烧120 min后煤矸石中活性SiO2、Fe2O3 和 Al2O3 的总含量为11.93%。对地聚合物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原料铝硅比、原料钙基组分含量、水玻璃掺量等参数是制约地聚合物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当铝硅比接近0.5时,对地聚合物的凝结成形最为有利;原料钙基组分为生石灰或石膏时,随着钙基组分的增加,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不断增大,但当生石灰掺量超过4%时,所制备的地聚合物胶砂试块开裂失去强度,当钙基组分为矿渣时,随着钙基组分含量的增加,地聚合物胶砂试块抗压强度逐渐增大;水玻璃的加入,为地聚合物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碱性环境。对地聚合物原料中钙基组分研究发现,当地聚合物原料中钙基组分为生石灰或石膏时,生石灰为钙基组分制备的地聚合物胶砂试块抗压强度更大,通过偏高岭土对原料的铝硅比进行矫正,其中煅烧煤矸石最低占比为74%,但其强度低于水泥制备的胶砂抗压强度,故考虑将其与抗压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提高整体性能,并最大比例的利用煤矸石。通过正交试验可知,地聚合物原料与水泥1:1混配使用时,其抗压强度均满足抗压强度等级为42.5的水泥要求,当地聚合物原料铝硅比为0.55,水泥掺量为50%,生石灰掺量为2%时,所制备的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可达48.80 MPa,其中煅烧煤矸石可以替代37%的水泥;将制备胶砂试块所用原料加水制成试饼依据GB/T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进行凝结时间及安定性测试得出,其初凝时间为119 min,终凝时间为247 min,并测得其安定性良好。当矿渣作为地聚合物原料钙基组分,煅烧煤矸石掺量为70%、水玻璃掺量为20%、矿渣掺量为20%时,所制备的地聚合物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可达34.09 MPa;将原料制成试饼进行凝结时间及安定性测试得出,其初凝时间为145 min,终凝时间为310 min,满足国家标准中初凝时间大于45 min,终凝时间小于390 min的要求,并且其安定性良好,无明显开裂变形产生,所制备的地聚合物符合抗压强度等级为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准,同时对其进行成本概算得出,其制备成本约为215~265¥/t。

潘金禾[3](2021)在《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文中认为稀土元素(镧系元素、钇和钪),属于战略性金属,由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传统矿石资源的供给紧张,从二次资源中回收稀土元素成为了研究热点。煤被认为是未来稀土重要来源之一,部分地区煤或煤灰中稀土元素接近或达到传统稀土矿品位。本论文研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揭示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转化规律(赋存成因),比较多种方法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开发焙烧-水洗-酸浸回收工艺,为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研究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赋存状态,揭示了稀土元素在粉煤灰中的赋存规律:利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明确了铝硅酸盐态是稀土赋存的主导形态;利用筛分、磁选和小浮沉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分配规律,发现稀土元素在非磁性组分、细颗粒和密度为2.4-2.8 g/cm3的组分中富集;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发现稀土元素与铝硅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建立了稀土元素与铝硅元素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稀土元素赋存载体的微观形态,包括稀土矿(或附着于玻璃相)、稀土氧化物、在玻璃相中以及铁氧化物结合四种形式。在赋存状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四种模型矿物:独居石(磷酸盐类稀土资源)、氟碳铈矿(碳酸盐类稀土资源)、离子型稀土矿(铝硅酸盐类稀土资源)和改性褐煤(有机质中稀土资源),利用滴管炉模拟煤燃烧过程,研究了稀土元素从煤到灰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成因。煤中磷酸盐稀土矿经过燃烧后仍将以磷酸盐稀土矿形式存在,碳酸盐稀土矿和有机质中的稀土矿将以稀土氧化物形式存在。煤系铝硅酸盐中稀土元素极有可能发生氧化反应,仍与铝硅酸盐结合,燃烧温度差异将导致铝硅酸盐相的不同变化,进而影响稀土元素可浸出性:800℃时,铝硅酸盐矿物发生脱氢反应,颗粒呈碎屑状,可浸出稀土元素占比提高,而在1200℃时,铝硅酸盐矿物生成莫来石,颗粒呈球状或片状,可浸出稀土元素占比降低。比较了六地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浸出极限,发现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浸出率高于煤粉炉粉煤灰。考察了粒度和磁性分级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广安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从782ppm到1025ppm的富集,稀土元素浸出率实现了提高,可能是由于浸出接触面积的增加。研究了浮选操作参数对未燃碳的脱除效果,精矿中稀土元素并未明显富集,浮选不能提高稀土浸出率。研究了碱溶脱硅反应动力学,发现脱硅过程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受化学反应控制和固态层扩散作用控制。根据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结合反应物浓度和硅脱除率,利用微分法计算反应级数,分别是1.02和0.73。根据阿仑尼乌兹方程,结合温度和硅脱除率,利用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建立了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1-X)1/3=72.15×105exp[-70890/RT]t和1+2(1-X)-3(1-X)2/3=42.72×10-5exp[-3.21/RT]t,在温度和NaOH浓度适宜时,存在第三阶段,铝硅沸石生成,附着在颗粒表面。利用分步碱溶脱硅降低溶液中铝硅含量,避免了沸石相的产生,有利于硅的脱除,实现了稀土元素从1025ppm到2135ppm的富集,铝硅脱除顺序的差异,为二者协同回收提供了可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研究表明,碱溶脱硅中Si(2p)和Al(2p)的结合能降低,表明了Si-O和Al-O键的断裂和玻璃相的破坏,有利于稀土浸出率的提高。分步脱硅稀土浸出率优于一步脱硅,浸出率的提高主要因为减少了反应生成的铝硅酸胶体对粉煤灰颗粒的包裹,有利于浸出反应的进行。开展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焙烧浸出试验研究,提出多种添加剂在焙烧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假设,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各个反应发生的温度。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焙烧产物物相组成,验证了反应的存在。根据水洗和酸浸结果,判断了最佳焙烧温度在熔点附近,选取NaOH和Na2CO3为焙烧添加剂,二者焙烧产物主要为Na2Si O3和Na Al Si O4,分别在水洗过程中溶解和在酸浸过程中与盐酸反应,水洗残渣为多孔结构,有利于稀土浸出,酸浸渣为硅酸受热分解后的二氧化硅。选用二氧化硅、莫来石和氧化铁粉末作为粉煤灰的模型化合物,计算了粉煤灰与NaOH完全反应理论需要量,1g粉煤灰需要0.65g NaOH才完全反应,并通过热重曲线验证拟合效果。利用Optimal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了焙烧—酸浸工艺操作参数与稀土元素浸出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形成焙烧-水洗-酸浸的联合工艺回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该论文有图108幅,表30个,参考文献235篇。

褚宁,蒋晓光,吴享文,王艳君[4](2021)在《三元硝酸盐预氧化熔融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锌精矿中锌、铜、铅、铁、铝、钙和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锌精矿属富锌、高铜、高铅的硫化矿矿物,硫和铜等元素腐蚀铂金坩埚是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必须解决的问题。在阶梯温度下,以硝酸铵、硝酸钠和硝酸锂的三元硝酸盐混合物为氧化剂,采用半熔法预氧化试料中的硫、铜、锌等元素,以四硼酸锂-偏硼酸锂混合熔剂(m:m=67∶33)为熔剂、过饱和溴化锂溶液为脱模剂,于1 050℃熔铸成XRF分析用试料片,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试料片中的锌、铜、铅、铁、铝、钙和镁含量。以系列铜、铅、锌的硫化矿及其精矿有证标准物质和工作基准试剂氧化锌作为标准试料建立待测组分的校准曲线,各待测组分的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在0.988 5~0.997 8;方法检出限为0.018%~0.50%。对不少于3个水平的待测组分进行实验室内重复性实验,其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在0.41%~3.9%,除个别分析结果外,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经t-检验,锌精矿标准物质中铅和铁测定值与标准值无显着性差异,而锌测定结果与标准值存在显着性差异;除个别水平样品的锌含量、铁含量、钙含量测定值外,测定值与标准方法的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8个实验室对不少于3个水平的待测组分进行5次独立测定,确定了校准曲线测定范围内的方法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

王富林[5](2021)在《功能矿物协同条件下碱激发矿渣—铀尾砂胶结充填体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铀尾砂、尾渣等铀尾矿属于长寿命、大体量的低(极低)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其常规地表(建库)堆置造成一定的环境和安全问题,而井下干式、胶结充填仍然未能根本解决放射性扩散或铀的浸出等问题。本文以铀尾矿安全高效处置和地下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双重目标为出发点,借鉴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原理,协调膏体充填、碱激发矿渣、环境功能矿物的共同优势,以铀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检索、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功能矿物协同条件下碱激发矿渣—铀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力学和抗浸出性能,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对于铀尾砂及其他低(极低)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安全高效处置和绿色铀矿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结合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处置和膏体充填开采工艺要求,构建了功能矿物协同条件下碱激发矿渣—铀尾矿井下胶结充填处置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铀尾矿充填体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力学性能、化学稳定和抗浸出性等,物料组成包括铀尾矿骨料、矿渣胶凝材料、功能矿物改性材料和水等,制备与充填过程关键工艺为铀尾矿颗粒级配重构、充填材料多元复配以及充填质量的原位监测与动态调整技术。(2)通过单轴抗压试验研究不同矿渣在不同激发条件时的力学性能,优选得出合理的矿渣原料和激发方案,通过SEM、XRD、TG-DSC、FTIR和NMR检测手段,探明功能矿物条件下碱激发矿渣的胶凝机理。结果表明:粒化高炉矿渣是良好的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基材、液态硅酸钠是有效的激发剂,掺加功能矿物的碱激发矿渣胶凝产物主要为C-(A)-S-H凝胶,掺加功能矿物提高了高聚合度产物的含量,但降低了低聚合度产物的含量,导致其结构疏松或者产生裂隙,一定程度影响孔隙结构和力学特性。(3)通过流变参数测试研究了铀尾砂充填料浆合理的质量浓度,运用正交试验手段研究了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料浆具有“剪切变稀”特征,合理质量浓度范围为80~82%。生石灰是制备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的有效复配材料之一,激发剂模数对充填体早期强度有显着影响,碱当量对后期强度影响显着。(4)通过单轴抗压、巴西劈裂、冻融循环、动载抗压、静态浸泡等试验研究了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的力学性能均优于普通硅酸盐—铀尾砂充填体;28 d龄期时,掺加沸石、海泡石、硅灰、蛭石对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为弱化效应,凹凸棒土为强化效应;五种功能矿物对充填体抗拉强度的影响均为弱化效应;冻融循环、静态浸泡的强度损失率均小于25%,且无明显的裂缝或龟裂;动载条件下,五种功能矿物掺量4~16%范围时,充填体平均动载提高系数DIFA为1.27~2.44。(5)通过非平衡浸出试验研究了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对铀的固化性能。结果表明: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对铀尾砂中的铀具有良好的固化效果,浸出液铀的浓度、浸出率Rn、累积浸出分数Pt均小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掺加功能矿物普遍对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的抗浸出性具有明显的强化效应,浸出液的p H达10.46~11.32,浸出试验始终在碱性环境中进行;功能矿物存在合理掺量时使抗浸出性最佳,凹凸棒土在掺量4%时的抗浸出性强化效应最为明显。(6)通过LF-NMR、SEM手段研究了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的孔隙结构,通过TG-DSC、FTIR和NMR检测手段,验证了铀尾砂骨料对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胶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填体中的孔隙包括界面孔隙和胶凝材料内部裂隙孔隙,其孔隙率大于普通硅酸盐水泥—铀尾矿充填体,适量的功能矿物掺加可降低充填体孔隙率,孔隙率的增大对充填体的力学性能和抗浸出性产生不利影响。铀尾砂作为充填骨料,对掺加功能矿物的碱激发矿渣胶凝反应并无明显影响,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铀尾砂充填体固化铀的机理是固封—吸附—交换—沉淀等多重效应的协同作用。

沈洁,杨云洪,王欢[6](2020)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元素含量》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测定效率,开展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含量的试验研究。将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样品在(450±25)℃灼烧至恒重,然后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对镁、硫元素含量进行灼烧减量校正,并根据校准后镁、硫元素含量与X射线荧光强度的关系绘制校准曲线,建立了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样品中镁、硫元素含量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灼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样品在(450±25)℃灼烧2.0 h后可完全脱除结晶水,且不会造成硫元素的损失;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8)为0.39%~0.42%。分别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化学法测定待测样品,得到的测定结果相吻合。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含量,解决了硫酸镁及其水合物校准样品难以直接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的难题,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测定要求。

王大凯[7](2020)在《空气分级燃烧条件下矿物组成对玻璃微珠生成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下国内电厂对电煤需求过大,电厂多通过采用变煤种掺烧工艺来解决设计用煤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然而变煤种掺烧随之带来的是混煤中矿物质成分发生改变,将对粉煤灰中玻璃微珠的生成和排放特性发生巨大变化。玻璃微珠是一种高价值的粉煤灰分选产物,因其优良的物化特性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利用。因此研究煤灰矿物组成的改变对玻璃微珠生成的影响将对粉煤灰分选产物的经济化利用和玻璃微珠生产工艺具有重大的参考研究价值。本研究以鹤岗煤和锦界煤作为研究对象,对分级燃烧下鹤岗煤中添加不同比例碳酸钙和氧化铁以及鹤岗煤和锦界煤掺混燃烧对玻璃微珠的生成情况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一系列测试仪器对飞灰样品进行测试,结合玻璃微珠的生成机理对玻璃微珠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粒径分布等一系列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在分级燃烧条件下鹤岗煤中添加不同比例碳酸钙对玻璃微珠生成情况的研究:随着鹤岗煤煤中碳酸钙的添加比例的逐渐增加,飞灰中的不定形颗粒逐渐变圆,并且玻璃微珠的比例逐渐增加。当鹤岗煤中碳酸钙的添加比例超过20%时,飞灰中开始出现大量细小的不定形颗粒;鹤岗煤中玻璃微珠的平均粒径随着碳酸钙添加比例的逐渐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了在分级燃烧条件下鹤岗煤中添加不同比例氧化铁对玻璃微珠生成情况的研究:随着鹤岗煤煤中氧化铁的添加比例的逐渐增加,飞灰中的不定形颗粒逐渐变圆,并且玻璃微珠的比例逐渐增加;鹤岗煤中玻璃微珠的平均粒径随着氧化铁添加比例的逐渐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了在分级燃烧条件下鹤岗煤中添加不同比例锦界煤对玻璃微珠生成情况的研究:随着鹤岗煤中锦界煤掺混比例的不断增加,飞灰中的不定形颗粒逐渐变圆,并且玻璃微珠的比例逐渐增加;当鹤岗煤中掺入少量锦界煤时,飞灰中玻璃微珠的平均粒径迅速降低,随后当混煤中锦界煤比例的增加时,飞灰中玻璃微珠的平均粒径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童立志[8](2020)在《焚烧飞灰螯合效果评价方法优化及新型高分子螯合剂合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垃圾焚烧技术的推广,我国垃圾焚烧飞灰的产生量逐年升高,已跃居世界第一。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这些危险废物迫在眉睫。焚烧飞灰具有高盐量和高有毒重金属溶出量等特点,影响其进一步的处理处置。螯合稳定化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不增容等优点,是当前我国处理焚烧飞灰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螯合稳定化法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准确评估其对焚烧飞灰螯合效果,识别螯合飞灰环境稳定性,进而开发高性能螯合剂,是进一步推广使用该技术的关键。本文首先以南方某焚烧厂飞灰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飞灰重金属含量和浸出浓度的较长时间变化规律,明确了螯合过程需首要关注的重金属;其次,深入分析了传统化学连续提取法(针对土壤和沉积物开发的)对强碱性飞灰中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并因此建立了基于螯合物定量提取的飞灰螯合效果的评价方法,讨论了影响螯合飞灰环境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两种新型高分子螯合剂,探讨了原料分子量变化等因素对螯合剂螯合性能和环境稳定性的影响,比较了高分子螯合剂和商品螯合剂对飞灰的稳定化效果,并探索了水洗预处理对飞灰螯合工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基于高精度X射线荧光光谱(HDXRF)对焚烧厂飞灰连续6个月快速检测结果,发现飞灰重金属月均含量较稳定(变异系数CV<0.14)但日均含量波动较大(CV>2.54)。飞灰重金属浸出浓度受浸出液终点p H值影响显着。其中,Pb超出《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规定限值(0.25mg/L)的概率最高(68.9%)。通过对比不同酸洗条件下飞灰重金属形态分级结果,发现传统化学连续提取法中的弱酸提取态的操作条件(一次酸洗)仅能去除部分可溶氯盐,不能破坏并提取飞灰中以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等形式存在的重金属。通过开发的基于螯合定量提取的飞灰螯合效果评价方法发现,随着商品螯合剂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添加量增加,飞灰中重金属螯合率增加。尽管在3%的螯合剂添加量条件下,螯合飞灰满足GB16889-2008中的浸出浓度限值,但重金属螯合率不高(如Pb仅为9.7%)。无论是在黑暗密闭或光照空气暴露条件下,螯合飞灰中重金属(Pb、Cd、Zn)浸出浓度在300 d的实验周期内均逐渐升高且超出GB16889-2008中规定的限值(分别为0.25、0.15和100 mg/L)。结合螯合物定量提取和矿物分析发现,重金属螯合物的分解和再分配,以及未被螯合剂捕捉的重金属在环境改变条件下的逐步释放等共同影响螯合飞灰的环境稳定性。通过一系列配水实验和酸碱稳定性实验,以及扫描电镜、红外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新型高分子聚乙烯亚胺螯合剂和可溶改性木质素螯合剂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合成原料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分子螯合剂重金属螯合性能及其螯合物环境稳定性。原料分子量增加在降低二硫代羧基中硫原子电负性的同时,可能增强空间位阻效应。其中,以分子量为600的聚乙烯亚胺合成的聚乙烯亚胺螯合剂和以二乙烯三胺为原料合成的可溶改性木质素螯合剂均较商品螯合剂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去除溶液中Pb2+的能力。基于水洗条件优化及不同螯合剂对飞灰水洗前后螯合稳定化效果对比结果,发现在液固比为1:1,连续水洗4次的条件下,水洗预处理可以基本去除飞灰颗粒外层包裹的可溶氯盐,并实现飞灰减量化(35%以上)。对于飞灰原灰,合成的高分子螯合剂可以在较低用量下(1%)使其满足GB16889-2008中规定的限值。然而,对于水洗飞灰,商品螯合剂或新型高分子螯合剂的添加量至少达5%才可使其满足GB16889-2008中规定的限值。根据重金属螯合物定量提取和矿物形态分析,发现水洗后飞灰中重金属的富集浓缩,以及飞灰颗粒表面的微溶硫酸钙是导致水洗飞灰重金属螯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刘宜昭[9](2020)在《新型含磷固化剂MPS固化稳定化铅镉污染土的研究》文中认为水泥固化稳定重金属污染土的技术存在pH值高、环境不够友好、不适用于高浓度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场地的长期有效修复和二次开发利用,并贯彻落实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发环境友好的新型固化/稳定化药剂并探究其处理重金属污染土的固化稳定效果、机理及工程适用性等方面。本文研发了一种基于骨粉、磷酸镁材料的新型固化稳定化药剂MPS,并对其固化高浓度Pb、Cd污染土的效果与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探究了草酸对骨粉材料(BM)的活化方法及效果,评估了活化骨粉材料(HBM)对Cd、Pb污染土的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草酸的浓度及与骨粉材料的液固比(ml:g)的增大能够提高HBM的溶解度,促进有效磷的释放;用1mol/L的草酸以液固比2:1对BM的活化效果最优;HBM对Pb的固化效果明显优于同掺量BM,且对Cd污染土的长期固化效果(90d及以上)要略优于同掺量BM。(2)通过对比硅酸镁、磷酸镁对Pb、Cd污染土的固化效果,表明磷酸镁固化后污染土的重金属浸出浓度更低,且更早强,由此拟研发磷酸镁与HBM混合的新型固化剂MPS。(3)研究了MPS中MgO:KH2PO4摩尔比、粉煤灰掺量、碳酸钠和电石渣、HBM掺量对固化土的强度、浸出特性及理化性质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O:KH2PO4摩尔比的增加有利于MPS固化土强度增长及Cd、Pb浸出浓度降低。粉煤灰能降低固化土p H值,但不利于强度增长和抗毒性浸出能力,当粉煤灰掺量大于40%,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过小,Cd、Pb浸出浓度明显增大。相比电石渣,碳酸钠对MPS固化土强度的提升幅度更大,达到20-38%。当HBM相对于胶凝材料的掺量大于15%,固化土强度受到较大程度削弱,当HBM相对于胶凝材料的掺量大于25%,固化土的Cd、Pb浸出浓度迅速增大。(4)通过分析MPS中MgO:KH2PO4摩尔比、粉煤灰掺量、碳酸钠和电石渣、HBM掺量对固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MPS最佳配比:MgO:KH2PO4摩尔比为6:1,硼砂掺量为MgO质量的5%,粉煤灰掺量为胶凝材料质量的40%,碳酸钠掺量为粉煤灰质量的10%,活化骨粉材料掺量为胶凝材料质量的15%;该配比下,MPS固化土具有良好的强度特性及浸出特性,Cd、Pb浸出浓度均能达到规范GB 5085.3-2007中限值要求,且Pb浸出浓度能低于规范GB/T 14848-2017中的IV类水限值。(5)通过微观试验分析了MPS的水化产物及对重金属Cd、Pb的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PS净浆中主要的水化产物三水磷酸氢镁、六水磷酸钾镁以棒状、板状的形式存在,水滑石和水合硅酸镁凝胶主要以玫瑰型网状结构存在。Pb在MPS-Pb净浆中以磷酸铅和羟基磷酸铅矿形式被固定,Cd在MPS-Cd净浆中以镉羟基磷灰石以及某种络合物或无定形形态被固定。且MPS-Pb净浆和MPS-Cd净浆中出现很多颗粒、碎屑状物质,水化产物因水化过程受阻而不再完整。(6)比较了MPS和PO 42.5水泥固化现场铅镉污染土的强度特性、浸出特性及环境友好性。研究结果表明,MPS固化土具有良好的强度特性,12%MPS固化土的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值能达到2727KPa,10%MPS固化土的强度与同掺量PO 42.5水泥固化土接近。MPS对现场污染土的固化效果略弱于PO 42.5水泥,养护7d的12%MPS固化土与养护14d的10%PO 42.5水泥固化土的Cd浸出浓度能达到限值要求。MPS对环境造成碱污染的风险比PO 42.5水泥更小,28d龄期的PO 42.5水泥固化土的p H值比同掺量MPS固化土大10.16%-19.6%。

汤玉娟[10](2019)在《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长期处于海洋等水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不仅受到水的溶蚀,还遭受水中氯盐的侵蚀。氯离子渗到混凝土中的钢筋表面,引起钢筋锈蚀;溶蚀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加、微结构劣化及力学性能降低,加速氯离子在混凝土内的传输进程,从而引起混凝土强度下降、钢筋过早锈蚀,造成混凝土结构提前失效。因此,溶蚀和氯盐侵蚀是导致混凝土性能劣化、结构耐久性降低和服役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溶蚀与氯盐侵蚀所导致的混凝土等水泥基材料与结构的耐久性退化机理研究还相对较少,缺少相关的耐久性评价方法。为此,针对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问题,本文开展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性能退化机理的实验研究,建立水泥基材料内钙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模型及其性能评价方法,为长期服役于水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评估、寿命预测提供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低流速水流作用下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及其边界移动规律研究开展了不同流速NH4Cl溶液下水泥砂浆圆柱试件的加速溶蚀实验,分析了溶蚀过程中试件溶蚀深度、孔隙率、微结构及水化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流速对水泥砂浆溶蚀特性的影响机理,给出了溶蚀导致的试件表层材料强度降低及水流作用引起的失效破坏特点,建立了水流作用下水泥砂浆试件表层边界移动条件。研究表明,流速是影响水泥基材料溶蚀进程的重要因素,流速越大,水泥基材料溶蚀及试件表层边界移动越快。(2)开展了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影响及其性能改善机理研究开展了不同掺量的矿渣、粉煤灰单掺及复掺水泥复合浆体薄片及圆柱试件的常规及加速溶蚀实验,分析了溶蚀过程中各试件溶蚀深度、孔隙率、孔溶液p H值、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溶蚀特性的影响及其抗溶蚀性能的改善机理。研究表明,合理地掺加矿物掺合料可改善水泥基材料微结构,减缓其微结构劣化和溶蚀进程,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溶蚀性能。(3)研究了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点及其加速溶蚀机理开展了1、3和6M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浓度的实验测试,分析了溶液浓度对水泥基材料溶蚀进程的影响,揭示了水泥基材料的氯化铵加速溶蚀机理,建立了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方程。研究表明,氯化铵溶液加速溶蚀条件下,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征及溶蚀机理与常规溶蚀基本相似,不同浓度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钙相的固-液平衡特征相似。(4)研究了钙溶蚀对水泥基材料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开展了溶蚀过程中水泥浆体颗粒的氯离子等温吸附与解吸附实验,分析了水泥基材料对自由氯离子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能力随钙溶蚀程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溶蚀过程中水泥基材料结合自由氯离子能力的定量表征方法。研究表明,钙溶蚀降低了水泥基材料吸附自由氯离子的能力,且溶蚀程度越高,水泥基材料的吸附自由氯离子能力越弱。(5)研究了钙溶蚀对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进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开展了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硝酸铵混合溶液中水泥净浆试件的浸泡实验,分析了浸泡过程中试件溶蚀深度、孔结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自由氯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泥基材料内钙溶蚀与氯离子共同传输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溶蚀降低了水泥基材料结合自由氯离子的能力,加快了水泥基材料中自由氯离子的扩散进程,且溶蚀程度越高,水泥基材料结合氯离子能力越弱,自由氯离子扩散速率越大。(6)建立了水泥基材料中钙离子和氯离子的传输模型及参数分析方法基于上述边界移动条件、固-液平衡方程及氯离子结合能力方程,运用Fick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水泥基材料中钙与氯离子的传输方程及数值求解方法,并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开展了水泥砂浆试件钙离子与氯离子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水灰比、矿渣掺量及腐蚀溶液对试件内钙离子浓度、孔隙率及氯离子浓度等参数的影响。最后,开展了输水条件下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的服役性能评估。

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钙、镁、硅、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钙、镁、硅、硫(论文提纲范文)

(2)横山矿区低钙煤矸石制备地聚合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煤矸石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1.2.1 中国煤炭资源及煤矸石的堆积分布情况
        1.2.2 煤矸石利用现状
    1.3 地聚合物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1.3.1 地聚合物简介
        1.3.2 原料激活方式研究
        1.3.3 地聚合物的制备研究
        1.3.4 地聚合物利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地聚合物原料基本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煤矸石基本性质研究
        2.2.2 偏高岭土基本性质研究
        2.2.3 钙基组分基本性质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煤矸石最佳热激活条件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样品与药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煤矸石热重分析
        3.2.2 煅烧煤矸石相变及结构变化分析
        3.2.3 煤矸石热活化扫描电镜分析
        3.2.4 煤矸石灰分活性测定
        3.2.5 矫正材料活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地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与过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最佳制备条件分析(生石灰/石膏为钙基组分)
        4.2.2 地聚合物结构分析
        4.2.3 地聚合物与水泥混合使用研究
        4.2.4 凝结时间及安定性研究
        4.2.5 最佳制备条件分析(矿渣为钙基组分)
        4.2.6 地聚合物结构分析
        4.2.7 凝结时间及安定性研究
        4.2.8 成本概算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煤及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研究进展
    2.2 稀土元素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概述
    2.3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及性质分析
    3.1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3.2 物理性质分析
    3.3 粉煤灰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1 逐级化学提取
    4.2 不同粒度级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3 不同磁性组分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4 不同密度级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5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与常量元素的关系
    4.6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赋存载体
    4.7 本章小结
5 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赋存转化规律
    5.1 研究目的及策略
    5.2 稀土元素载体模型矿物选择与性质
    5.3 模型矿物热重分析
    5.4 模型矿物的模拟燃烧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物理化学富集及可浸出性评估
    6.1 研究目的及策略
    6.2 物理分选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
    6.3 脱硅反应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
    6.4 富集方法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浸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焙烧-酸浸提取工艺研究
    7.1 研究目的及策略
    7.2 试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7.3 粉煤灰焙烧-酸浸机理分析
    7.4 焙烧过程优化试验
    7.5 水洗过程优化试验
    7.6 酸浸过程优化试验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三元硝酸盐预氧化熔融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锌精矿中锌、铜、铅、铁、铝、钙和镁(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测量条件
    1.2 标准试料和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预干燥试样的制备
        1.3.2 试料片制备
        1.3.3 校准曲线的建立
        1.3.4 分析结果的计算
2 结果与讨论
    2.1 试料基态的选择
    2.2 氧化剂的选择
    2.3 熔剂的选择
    2.4 试料与熔剂稀释比的选择
    2.5 脱模剂的选择
    2.6 熔融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2.7 配料顺序的选择
    2.8 试料片的制备
    2.9 校准曲线的绘制
    2.1 0 方法检出限
3 方法的重现性与准确性实验
    3.1 实验室内重现性实验
    3.2 准确性实验
        3.2.1 标准物质测定
        3.2.2方法对比实验
    3.3 精密度实验
4 结论

(5)功能矿物协同条件下碱激发矿渣—铀尾砂胶结充填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铀尾矿处置的研究进展
        1.2.1 铀尾矿的形成与特性
        1.2.2 铀尾矿地表堆置研究进展
        1.2.3 铀尾矿井下充填处置研究进展
    1.3 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膏体充填的研究进展
        1.3.1 膏体充填在固化重金属方面的研究进展
        1.3.2 充填用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研究进展
        1.3.3 充填用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环境优势
    1.4 功能矿物在含铀及其他核素废弃物固化处置方面研究进展
        1.4.1 环境领域常见的功能辅助矿物
        1.4.2 功能矿物在含铀及其他核素废弃物固化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铀尾矿充填体系的构建及试验材料
    2.1 铀尾矿井下充填处置技术体系
        2.1.1 铀尾矿充填体质量影响因素
        2.1.2 铀尾矿充填体系及关键技术
    2.2 充填骨料
        2.2.1 粒级组成
        2.2.2 物理化学性质
    2.3 胶凝材料及激发剂
        2.3.1 水淬矿渣
        2.3.2 激发剂
    2.4 改性材料
        2.4.1 沸石
        2.4.2 海泡石
        2.4.3 硅灰
        2.4.4 蛭石
        2.4.5 凹凸棒土
        2.4.6 生石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制备及其性能机理
    3.1 不同矿渣微粉的对比试验
        3.1.1 试验方法与方案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功能矿物对碱激发矿渣性能的影响及机理
        3.2.1 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
        3.2.2 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XRD与SEM分析
        3.2.3 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FTIR分析
        3.2.4 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TG-DSC分析
        3.2.5 掺加功能矿物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 29Si、27Al NMR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碱激发矿渣—铀尾砂胶结充填体制备优化
    4.1 充填料浆浓度的确定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充填体制备优化试验方案与方法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铀尾砂胶结充填体应力—应变特性
        4.3.2 铀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特性的正交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功能矿物对铀尾砂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试件的制备
        5.1.1 试件制备的依据
        5.1.2 试件制备的方案
        5.1.3 试件制备的方法及过程
    5.2 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
        5.2.1 概述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充填体的抗拉强度
        5.3.1 概述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充填体的抗冻融特性
        5.4.1 冻融试验准备
        5.4.2 冻融试验结果
    5.5 充填体的抗冲击特性
        5.5.1 SHPB试验设备及方案
        5.5.2 试验结果
    5.6 充填体的抗浸泡特性
        5.6.1 浸泡试验准备
        5.6.2 浸泡试验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功能矿物对铀尾砂充填体抗浸出性的影响
    6.1 浸出方法
        6.1.1 浸出容器及试件的准备
        6.1.2 浸出剂
        6.1.3 浸出过程
        6.1.4 浸出率与累计浸出分数的计算
    6.2 浸出液中铀的浓度与p H
        6.2.1 中性浸出剂试验结果
        6.2.2 碱性浸出剂试验结果
        6.2.3 酸性浸出剂试验结果
    6.3 浸出率与累积浸出分数
        6.3.1 中性浸出剂时的浸出结果
        6.3.2 不同浸出条件时的浸出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功能矿物条件下铀尾砂充填体的微观特征及机理
    7.1 基于LF-NMR的孔隙结构特征
        7.1.1 LF-NMR测试系统及方法
        7.1.2 孔隙率分析
        7.1.3 孔隙结构T2谱分析
        7.1.4 孔隙率与力学性能关系
        7.1.5 孔隙率与抗浸出性关系
    7.2 铀尾砂充填体的SEM微观特征
    7.3 铀尾砂充填体中胶凝产物的分析
        7.3.1 铀尾砂充填体中胶凝产物的FTIR分析
        7.3.2 铀尾砂充填体中胶凝产物的TG-DSC分析
        7.3.3 充填体中胶凝产物的NMR分析
    7.4 铀尾砂充填体中铀的固化机理
        7.4.1 铀尾砂充填体中铀的固化机理
        7.4.2 铀尾砂充填体中铀的浸出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元素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仪器工作条件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品干燥与灼烧处理
        1.3.2 校准样品
2 结果与讨论
    2.1 灼烧时间的选择
    2.2 灼烧减量的校正
    2.3 校准曲线
        2.3.1 校准曲线的绘制
        2.3.2 精密度试验
    2.4 样品测定
3 结语

(7)空气分级燃烧条件下矿物组成对玻璃微珠生成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粉煤灰玻璃微珠物理化学性质
    1.3 粉煤灰玻璃微珠形成机理
        1.3.1 粉煤灰玻璃微珠形成过程
        1.3.2 煤灰化学成分对粉煤灰灰熔融特性、粘度和表面张力特性的影响
    1.4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对粉煤灰玻璃微珠生成影响
    1.5 粉煤灰玻璃微珠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玻璃微珠生成实验方法和实验分析方法
    2.1 玻璃微珠生成实验方法
        2.1.1 实验系统简介
        2.1.2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2 实验用煤煤质分析
        2.2.1 实验制样
        2.2.2 原煤元素和工业分析
        2.2.3 原煤灰成分分析
        2.2.4 原煤灰的灰熔融特性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原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2.3.2 原煤灰元素含量分析
        2.3.3 煤灰灰熔融特性分析
        2.3.4 煤灰粘度及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7 玻璃微珠粒径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粉中添加碳酸钙对玻璃微珠生成的影响
    3.1 实验条件
    3.2 XRD分析
    3.3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及煤灰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3.3.1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
        3.3.2 煤灰熔体的粘度及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3.4 SEM形貌分析
    3.5 玻璃微珠粒径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粉中添加氧化铁对玻璃微珠生成的影响
    4.1 实验条件
    4.2 XRD分析
    4.3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及煤灰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4.3.1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
        4.3.2 煤灰熔体的粘度及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4.4 SEM形貌特性
    4.5 玻璃微珠粒径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煤比例对玻璃微珠生成的影响
    5.1 实验条件
    5.2 XRD分析
    5.3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及煤灰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5.3.1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
        5.3.2 煤灰熔体的粘度及表面张力特性分析
    5.4 SEM形貌特性
    5.5 玻璃微珠粒径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杂情况表

(8)焚烧飞灰螯合效果评价方法优化及新型高分子螯合剂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焚烧飞灰基本性质研究现状
        1.2.1 物理化学性质
        1.2.2 重金属环境风险
        1.2.3 飞灰性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焚烧飞灰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分离技术
        1.3.2 固化稳定化技术
        1.3.3 热处理技术
        1.3.4 资源化利用技术
        1.3.5 飞灰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飞灰螯合稳定化技术
        1.4.1 技术特点
        1.4.2 主要影响因素
        1.4.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4 螯合稳定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材料及其来源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1 飞灰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2.2 化学连续提取法的适用性评价
        2.2.3 基于金属螯合物提取的螯合效果评价
        2.2.4 高分子螯合剂合成方法
        2.2.5 高分子螯合剂性能评价
        2.2.6 水洗预处理对螯合稳定化工艺影响
    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1 飞灰样品的分析
        2.3.2 螯合剂及螯合物的分析
第3章 飞灰重金属含量及溶出变化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重金属快速检测方法验证
        3.2.1 全量消解结果
        3.2.2 快速检测结果
    3.3 飞灰金属含量及浸出浓度变化规律
        3.3.1 重金属含量变化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
        3.3.3 重金属浸出率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螯合效果评价方法优化及螯合飞灰环境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传统化学连续提取法对飞灰的适用性分析
        4.2.1 不同酸洗条件下的矿物溶解过程
        4.2.2 不同酸洗条件下的形态分级结果
        4.2.3 不同酸洗条件下的风险评价指数
    4.3 基于螯合物提取的螯合效果评价方法
        4.3.1 螯合物定量提取条件优化
        4.3.2 飞灰螯合稳定化效果评价
    4.4 螯合飞灰的环境稳定性研究
        4.4.1 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
        4.4.2 金属螯合物相对含量变化
        4.4.3 主要矿物形态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高分子螯合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的合成及表征
        5.2.1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的合成条件优化
        5.2.2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的性质表征
    5.3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的性能
        5.3.1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的重金属去除性能
        5.3.2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对铅的螯合机理分析
        5.3.3 聚乙烯亚胺螯合剂铅螯合物的稳定性
    5.4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的合成及表征
        5.4.1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的合成条件优化
        5.4.2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的性质表征
    5.5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的性能
        5.5.1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的重金属去除性能
        5.5.2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对铅的螯合机理分析
        5.5.3 改性木质素螯合剂铅螯合物的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水洗预处理的飞灰螯合稳定化工艺探索
    6.1 引言
    6.2 水洗条件优化对飞灰性质影响
        6.2.1 液固比的影响
        6.2.2 水洗次数的影响
        6.2.3 洗脱液成分分析
    6.3 水洗前后飞灰螯合效果变化
        6.3.1 螯合剂对飞灰原灰螯合效果
        6.3.2 螯合剂对水洗飞灰螯合效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型含磷固化剂MPS固化稳定化铅镉污染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固化/稳定化材料
        1.2.2 传统材料固化稳定化技术缺点
        1.2.3 固化/稳定化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
    1.3 磷酸盐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3.1 磷酸镁材料
        1.3.2 羟基磷灰石
    1.4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土基本特性
        2.1.2 固化剂组分
        2.1.3 重金属污染物
    2.2 试样的制备
        2.2.1 重金属污染土制备
        2.2.2 固化土试样制备
    2.3 试验内容
        2.3.1 土体理化特性试验
        2.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3 毒性浸出试验(TCLP)
        2.3.4 改进BCR四步提取法溶出试验
        2.3.5 有效磷含量的测量
        2.3.6 X射线衍射实验
        2.3.7 扫描电镜实验及能谱分析
第三章 活化骨粉材料方法及效果的研究
    3.1 概述
    3.2 骨粉材料活化方法探究
        3.2.1 不同浓度草酸对骨粉材料的活化
        3.2.2 不同液固比(草酸溶液:骨粉材料)下骨粉材料的活化
        3.2.3 浸出液pH值、钙离子浓度与骨粉材料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3.2.4 活化前后骨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 活化骨粉材料固化Pb、Cd污染土
        3.3.1 试验方案简介
        3.3.2 固化土pH值
        3.3.3 TCLP毒性浸出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凝材料的选择及MPS固化剂的配比研究
    4.1 概述
    4.2 硅酸镁材料、磷酸镁材料固化Pb、Cd污染土
        4.2.1 试验方案简介
        4.2.2 理化性质及强度特性
        4.2.3 Cd、Pb浸出特性
    4.3 MPS固化剂的配比探究
        4.3.1 试验方案简介
        4.3.2 不同MgO:KH2PO4摩尔比对固化效果影响
        4.3.3 不同粉煤灰掺量对固化效果影响
        4.3.4 碳酸钠、电石渣对MPS材料强度的优化
        4.3.5 活化骨粉材料掺量对固化效果影响
    4.4 MPS固化Pb、Cd污染土的微观机理
        4.4.1 改进BCR四步提取法分析
        4.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4.4.3 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分析(EDS)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PS固化现场污染土的研究
    5.1 试验方案简介
    5.2 理化性质及强度特性
        5.2.1 固化土pH值
        5.2.2 无侧限抗压强度
    5.3 固化土重金属浸出特性
        5.3.1 Pb浸出特性
        5.3.2 Cd浸出浓度
        5.3.3 固化土浸出液pH值及EC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水泥基材料的钙溶蚀研究现状
        1.2.1 溶蚀现象与机理
        1.2.2 流水环境下混凝土性能退化机理
        1.2.3 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水泥基材料抗溶蚀性能
        1.2.4 水泥基材料钙溶蚀模型
    1.3 氯盐侵蚀研究现状
        1.3.1 氯离子侵入机理
        1.3.2 混凝土结合自由氯离子现象与机理
        1.3.3 氯离子传输模型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原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原材料及其性能
        2.1.1 水泥
        2.1.2 矿渣
        2.1.3 粉煤灰
        2.1.4 砂
        2.1.5 氯化铵
        2.1.6 硝酸铵
        2.1.7 氯化钠
        2.1.8 无水氯化钙
        2.1.9 氢氧化钙
        2.1.10 拌合水
        2.1.11 超纯水
        2.1.12 环氧树脂
    2.2 实验测试方法
        2.2.1 饱水干燥称重法
        2.2.2 酚酞滴定法
        2.2.3 固液萃取法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法
        2.2.5 X射线衍射分析法(XRD)
        2.2.6 压汞法(MIP)
        2.2.7 热重分析(TG)
        2.2.8 EDTA滴定钙离子浓度
        2.2.9 水泥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定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流水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实验及其流速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件及样品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溶蚀深度
        3.3.2 孔隙率
        3.3.3 物相组成
        3.3.4 微观形貌
        3.3.5 试件表层水化产物含量
        3.3.6 试件表层边界移动条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纯净水中矿渣-水泥基材料的溶蚀实验及矿渣掺量的影响分析
    4.1 前言
    4.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4.2.1 原材料
        4.2.2 配合比
        4.2.3 试件制备
        4.2.4 实验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钙离子溶出量
        4.3.2 孔隙率
        4.3.3 孔溶液p H值
        4.3.4 微观形貌
        4.3.5 钙硅比
        4.3.6 物相组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矿物掺合料改善水泥基材料抗溶蚀性能实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前言
    5.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
        5.2.3 试件制备及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溶蚀现象
        5.3.2 溶蚀深度
        5.3.3 孔隙率
        5.3.4 微观形貌
        5.3.5 钙硅比
        5.3.6 物相组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氯化铵溶液中水泥基材料的固液平衡状态及其方程
    6.1 前言
    6.2 实验原理及方法
        6.2.1 实验原理
        6.2.2 实验方法
    6.3 试件水化程度及溶解平衡周期
        6.3.1 水泥粉末试件水化程度测试结果
        6.3.2 溶解平衡确定
    6.4 结果分析
        6.4.1 水化组分的变化
        6.4.2 固液平衡曲线
        6.4.3 氢氧化钙和C-S-H凝胶溶出过程
        6.4.4 平衡曲线的模拟与普适性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溶蚀条件下水泥基材料氯离子吸附特性实验及其结合能力方程
    7.1 前言
    7.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7.2.1 原材料
        7.2.2 试件制备
        7.2.3 实验测试内容
        7.2.4 等温吸附与解吸附氯离子浓度计算
    7.3 颗粒试件溶蚀程度测试结果
    7.4 氯离子吸附实验结果与分析
        7.4.1 氯离子等温吸附规律
        7.4.2 化学结合与物理吸附的比例关系
        7.4.3 氯离子结合能力
        7.4.4 溶蚀水泥基材料的氯离子结合能力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钙溶蚀对硬化水泥浆体中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
    8.1 前言
    8.2 原材料、配合比及实验方法
        8.2.1 试件制备
        8.2.2 实验方法
    8.3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溶蚀深度的影响
        8.3.1 溶蚀现象
        8.3.2 溶蚀深度
    8.4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
        8.4.1 平均孔隙率
        8.4.2 孔结构
    8.5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微观形貌及C-S-H凝胶表面元素含量的影响
    8.6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物相组成的影响
    8.7 腐蚀溶液对硬化水泥浆体中自由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8.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机理及模型
    9.1 前言
    9.2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
        9.2.1 耦合传输方程
        9.2.2 钙的固液平衡关系
        9.2.3 结合氯离子的释放
        9.2.4 扩散系数
    9.3 数值求解
    9.4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9.4.1 初始材料参数
        9.4.2 时间步长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4.3 位置步长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5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实验验证
        9.5.1 常规腐蚀实验验证
        9.5.2 加速腐蚀实验验证
    9.6 钙离子和氯离子耦合传输模型的参数分析
        9.6.1 水灰比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6.2 矿渣掺量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6.3 水质对耦合传输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9.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 输水用球墨铸铁管水泥砂浆内衬的服役性能评估
    10.1 引言
    10.2 工程概况及初始参数
    10.3 模型计算结果
        10.3.1 输送硬度0 mg/L淡化海水
        10.3.2 输送硬度170 mg/L饮用水
        10.3.3 DN1200 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服役性能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1 结论与展望
    11.1 论文的主要结论
    1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1.3 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四、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钙、镁、硅、硫(论文参考文献)

  • [1]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元素含量[A]. 沈洁,杨云洪,王新,李长龙.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镁化合物分会2021年行业年会暨行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2]横山矿区低钙煤矸石制备地聚合物实验研究[D]. 林鹏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D]. 潘金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三元硝酸盐预氧化熔融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锌精矿中锌、铜、铅、铁、铝、钙和镁[J]. 褚宁,蒋晓光,吴享文,王艳君.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1(03)
  • [5]功能矿物协同条件下碱激发矿渣—铀尾砂胶结充填体特性研究[D]. 王富林. 南华大学, 2021
  • [6]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硫酸镁及其水合物中镁、硫元素含量[J]. 沈洁,杨云洪,王欢. 肥料与健康, 2020(06)
  • [7]空气分级燃烧条件下矿物组成对玻璃微珠生成特性影响的研究[D]. 王大凯. 山东大学, 2020(12)
  • [8]焚烧飞灰螯合效果评价方法优化及新型高分子螯合剂合成[D]. 童立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9]新型含磷固化剂MPS固化稳定化铅镉污染土的研究[D]. 刘宜昭. 东南大学, 2020(01)
  • [10]溶蚀与氯盐侵蚀下水泥基材料的失效机理及性能评估[D]. 汤玉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生石灰中的钙、镁、硅和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