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小麦侧沟播种增产效果及栽培技术

春小麦侧沟播种增产效果及栽培技术

一、春小麦膜侧沟播增产效应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龙龙[1](2021)在《一膜两年用及水氮运筹对小麦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一膜两年用结合水氮运筹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已经试验和生产实践验证,但该措施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挖掘其技术潜力仍缺乏理论依据。2019-2020年,设置2种耕作方式:免耕一膜两年用(NT)和传统耕作(CT),2个灌水水平:传统灌水(I2,2400 m3·hm-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1920 m3·hm-2),3个施氮水平:施纯N 225 kg?hm–2(N3)、180 kg?hm–2(N2)和135 kg?hm–2(N1),组成三因素裂区试验,探讨不同处理对小麦群体、叶片和细胞水平水分主要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解析不同处理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内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免耕一膜两年(NT)用较传统耕作(CT)显着提高了小麦的光合能力,与传统灌水和施氮(I2N3)处理相比,传统灌水结合减量施氮20%(I2N2)处理同样显着提高了小麦光合作用。与CT相比,NT使小麦生育期平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分别提高了29.3%、14.8%、8.2%、19.4%、4.7%、6.1%、4.1%;小麦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提高了13.4%和6.8%。减量灌水和减量施氮使得小麦光合速率呈递减趋势,I1较I2降低了10.1%,N1和N2较N3分别降低了9.7%、12.5%。但NTI1N2处理下与对照(CTI2N3)处理小麦的光合速率无显着差异。说明在减少灌水和施氮量时,小麦光合速率降低,而免耕一膜两年用可减缓这种负效应。(2)NT较CT显着降低了小麦冠层透光率、群体CO2浓度以及群体相对湿度。NT较CT处理下全生育期小麦群体CO2浓度、小麦群体相对湿度、小麦冠层透光率分别降低了5.4%、6.4%、21.8%。减量灌水对其无显着影响,减量施氮对其影响显着。说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一膜两年用结合水氮运筹可以显着改善小麦的群体结构,通过协调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提高小麦产量。(3)NT显着提高小麦农田的土壤含水量,而灌水和施氮对其影响不显着。与CT相比,NT条件下小麦土壤含水量苗期至拔节期提高了4.3%;灌浆期提高了7.5%,全生育期耗水量无显着差异。但NT显着降低了农田棵间蒸发量(E),和蒸散比(E/ET),配以水氮均减量20%处理进一步强化了其降低E和E/ET的作用。与对照(CTI2N3)相比,NTI1N2处理全生育期E和E/ET分别降低了25.3%和26.1%。(4)NT较CT增产优势明显,且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而减量灌水和施氮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但减少灌水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NT较CT小麦增产13.4%,WUE提高了9.2%。I1较I2减产5.9%,但WUE提高了5.8%;N1较N3减产16.0%,N2和N3无显着差异,三者WUE差异不显着。与对照(CTI2N3)处理相比,NTI1N2处理在保持与其相当的籽粒产量的同时,显着降低了耗水量,从而获得更高的WUE。

苏靖茸,刘宏胜,李映,高玉红,吴兵,牛俊义[2](2021)在《旱作集雨覆盖方式对春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探究西北旱作雨养区春小麦最优栽培方式,以甘春25号为供试材料,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设置全膜覆土穴播(T1)、黑色全膜垄作穴播(T2)、膜侧沟播(T3)、秸秆粉粹微垄覆盖沟播(T4)、秸秆带状覆盖条播(T5)5种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春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T5处理叶面积平均增长率在孕穗至扬花期均显着高于CK;T1、T2与T4处理干物质量在孕穗至成熟期平均增长率均显着高于CK;而T3与T5处理扬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T1~T4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显着低于CK与T5,但花前同化物转运量与籽粒转运率均显着高于CK与T5;T5在扬花至灌浆期的相对生长率与净同化率高于CK及其它处理;与CK相比,T1~T5产量分别提高了 28.11%、28.33%、2.77%、1.36%与-2.65%。综合比较,全膜覆土穴播(T1)与黑色全膜垄作穴播(T2)在同化物的合成、积累、转运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产量较高,适宜在西北旱作小麦种植区推广。

刘宏胜,李映,苏靖茸,吴兵,高玉红,剡斌[3](2021)在《旱区集雨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改善旱区土壤水热条件,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在旱作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全膜覆土穴播(FSAS)、黑色全膜垄作穴播(BFRP)、膜侧沟播(FLFS)、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沟播(SCFS)、秸秆带状覆盖条播(SSCD)、露地条播(CK)6种模式对春小麦水热效应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条播相比,各处理调节麦田土壤温度幅度及生育阶段均有差异,增幅效应表现为:FSAS>BFRP>FLFS>SCFS>CK>SSCD。FSAS、BFRP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较其他处理均显着上升且分别比CK显着增加1.38℃、1.27℃,增温效应主要表现为出苗期至灌浆期0~15cm土层;秸秆覆盖生育前中期(分蘖-扬花期)具有一定的降温效应,SCFS、SSCD较对照增幅仅为0.30℃、-0.26℃,且后者显着低于对照处理。不同集雨覆盖模式土壤贮水量均高于对照,出苗期至扬花期SCFS与FSAS处理较对照增幅分别为36.63%~40.43%和54.08%~56.27%;5种处理下全生育期耗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83%,3.00%,0.38%、3.80%、5.45%。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处理的响应趋势一致,均表现为:BFRP>FSAS> FLFS>SCFS>CK>SSCD,不同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幅分别为-2.65%~28.33%和-8.5%~24.59%。综合6种模式下麦田土壤水分及温度变化效应可见,全膜覆土穴播(FSAS)及黑色全膜垄作穴播(BFRP)模式可作为西北旱作春麦区的适宜种植方式参考。

侯慧芝,张绪成,尹嘉德,方彦杰,王红丽,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4](2020)在《全膜微垄沟穴播对春小麦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及其光合和产量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减弱春季寒旱生境限制是提高甘肃中东部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全膜微垄沟穴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期0~3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0~25 cm土壤温度、叶片生物量、叶片叶绿素(SPAD)、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作物产量,从土壤水热-冠层发育-产量角度揭示PRF处理对土壤水热环境、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PRF和PMS处理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在苗期分别提高2.8和2.5℃,灌浆-成熟期分别降低1.4和0.9℃;0~300 cm土壤贮水量在播前-苗期分别增加59.7和41.8 mm;0~300 cm耗水量在苗期-灌浆期分别提高46.1和39.8 mm。与PMS处理相比,PRF处理的小麦苗期温度提高0.3℃,灌浆-成熟期降低0.5℃;播前-苗期0~300 cm土壤贮水量增加18.0 mm,拔节-成熟期耗水量提高13.0 mm。基于对土壤水热条件的优化,PRF和PMS处理的叶片生物量、SPAD值、苗期-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着高于CK,且PRF处理均显着高于PMS处理。PRF处理比PMS处理和CK分别增产9.1%和36.5%,WUE分别提高5.9%和30.8%。因此,PRF处理能提高苗期地温,降低灌浆-成熟期地温,促进春小麦苗期-灌浆期的耗水,提高了春小麦叶片SPAD值和生物量,增强春小麦苗期-灌浆期旗叶的光合功能,从而实现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而且这一优势在欠水年份(2016和2017年)更加明显。

周余桉[5](2020)在《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冀西北寒旱区低温、干旱的自然条件,和农牧兼业、饲草短缺的生产背景,以充分利用区域有限的水热资源,提高饲用玉米产量,有效缓解天然草场压力,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为目标。试验于2016年-2018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试验站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露地平作(ck),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土下覆膜处理对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地土质为草甸栗钙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覆膜方式对饲用玉米株高的影响,不同降水年型表现各异。在丰水年,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均显着高于露地,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和土下覆膜处理分别较露地提高1 7.24%、18.37%和9.91%,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土下覆膜。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显着高于露地,较露地提高20.17%,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平水年,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各处理株高仅较露地提高1.69%-3.78%。表明与对照相比,丰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均能显着增加饲用玉米株高;欠水年型仅土下覆膜饲用玉米株高增加显着;平水年型各覆膜处理饲用玉米株高与露地差异均不显着。2.不同降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叶面积指数表现不同。在丰水年,各覆膜处理在饲用玉米收获期叶面积指数均显着高于露地,平地覆膜、双垄沟覆膜和土下覆膜处理分别较露地提高34.98%、35.77%和21.62%,各覆膜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露地,且显着高于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与露地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平水年,各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表明与对照相比,丰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均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欠水年型仅土下覆膜处理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平水年型,各覆膜处理叶面积指数与露地差异均不显着。3.不同降水年型不同覆膜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呈现为logistic变化。在丰水年及平水年,双垄沟覆膜处理干物质积累平均增速最高,分别是露地的1.60和2.05倍,理论产量提高了 64.23%和27.94%。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干物质积累平均增速最高,是露地的2.09倍,理论产量提高了 64.58%。地膜覆盖促进了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提高了饲用玉米理论产量,为饲用玉米高产打下基础。表明与对照相比,任何降水年型均能提高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和产量。4.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效果。玉米封垄前,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增温效果显着,1Ocm 土壤温度分别提高了 2.19℃和3.16℃。土下覆膜处理增温效果不显着,且土壤温度变幅低于其他处理。在一天中,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土壤温度增温快增幅大,土下覆膜土壤温度增温、降温表现一定时间的滞后。玉米封垄后各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显着。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为饲用玉米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温度条件,有利于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土下覆膜可降低土壤温度变幅。表明与对照相比,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处理对玉米提供了积温支持。5.不同覆膜方式的集水保墒效果存在差异。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草甸栗钙土农田主要贮水层为0-60cm,生育期土壤贮水受降水与田间耗水影响显着。平地覆膜与双垄沟覆膜具有将时期与数量不稳定的降水及时贮存于土体,促使水分下渗的作用,土壤平均贮水量较露地增加了 9.06%-12.58%,在平水年及丰水年型效果显着;土下覆膜具有抑制贮水土面蒸发与稳定供水效应;促进了玉米生育中期的生物量累积,在欠水年型保水效果显着。表明与对照相比,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对玉米提供了水分支持。6.各覆膜方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饲用玉米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垄沟覆膜饲用玉米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显着高于露地,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分别提高了 46.22%、42.00%和15.01%,同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提高87.69%、62.17%和45.58%。平地覆膜处理在丰水年及平水年饲用玉米产量较露地显着提高45.79%和14.7%,在欠水年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提高25.02%和51.31%。土下覆膜在欠水年及平水年饲用玉米产量显着高于露地,分别提高了59.84%和13.6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1.72%和15.18%。表明与对照相比,在不同降水年型双垄沟覆膜均能显着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实现高产稳产。综上所述,双垄沟覆膜增加土壤温度和集聚降水的作用显着提高了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显着提高了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地覆膜的效果次于双垄沟覆膜。土下覆膜由于抑制降水下渗,对降水利用率低,仅在欠水年效果优于平地覆膜和双垄沟覆膜。

侯慧芝,张绪成,方彦杰,于显枫,王红丽,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6](2020)在《全膜微垄沟播对寒旱区春小麦苗期土壤水热环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服春季寒旱生境限制是提高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春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明确全膜微垄沟播对春小麦苗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确水热条件改善对春小麦苗期光合作用的调节机制,2016—2018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以陇春35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微垄沟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分别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测定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春小麦生物量、叶片SPAD、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计算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生长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 PRF和PMS在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提高3.6°C、3.0°C、2.0°C和2.9°C、2.5°C、1.7°C;在播种后18 d和25d,PRF处理在0、5、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S提高1.3°C、0.9°C、0.9°C和0.8°C、0.7°C、0.7°C。PRF和PMS 0~40 cm土壤贮水量在3个阶段依次较CK提高7.3、9.7和12.6 mm和3.9、7.6和11.0 mm;在播种后18 d, PRF0~40 cm各土层依次较PMS提高1.1、0.9、0.8和0.6 mm。PRF和PMS苗期植株生物量、生长速率、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着高于CK,且PRF均显着高于PMS,使PRF较PMS和CK分别增产9.1%和36.5%, WUE分别提高5.9%和30.8%。因此, PRF和PMS均能有效克服寒旱生境对小麦苗期生长的限制,促进小麦光合和生长,且PRF较PMS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邓浩亮[7](2019)在《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垄沟覆盖对春玉米生产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低而不稳、蒸发量大,还遭受严重的土壤侵蚀和耕地退化,如何应对生产能力与天然降雨利用能力的严重不足是备受西北农业圈关注的现实问题。在半干旱农作区,玉米垄沟覆盖栽培系统已取得显着增产增收效果,然而黄土高原地域跨度大,生态区包括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因此不同生态区对垄沟覆盖栽培系统的响应也呈现多样化。目前,大多研究主要针对半干旱农作区,忽略了半湿润易旱农作区农业独特的生产潜力。垄沟覆盖栽培系统能否在半湿润农作区适用并取得增产增效?不同垄沟耕作模式对其影响多大?其生理生态机理如何?这些不仅是基础科学问题,也是垄沟覆盖栽培系统的地域延伸、系统升级,更是黄土高原雨养农业下小农经济精准脱贫战略实施的重大需求。本研究在课题组以往多年国内研究基础上,以垄沟覆盖系统为核心,多种传统种植模式为参照,包括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垄沟秸秆覆盖(SM)、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平地无覆盖种植(CK)等开展了大田试验及技术验证。本研究于20152016年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作区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了大田试验,通过对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土壤温度、作物水分利用、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养分、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作物物候特征、生长参数及生物量分配模式、产量及形成因子、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的系统收集和分析,首先揭示了两种不同风格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作区春玉米生产力和土壤环境生态机理。其次,为进一步证实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其他生态区的高效性,于20172018年在半湿润易旱农作区甘肃省华亭市朱家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验证试验,全面分析了土壤水热、养分平衡、酶活性活跃度、微生物数量繁殖、作物物候格局、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明晰垄沟覆盖耕作模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增收和增效机制,进一步剖析该技术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同时探明半干旱和半湿润农作区最佳垄沟覆盖耕作模式,为将来该技术体系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和延伸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垄沟覆盖在时间上对水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使作物需水与土壤供水达到平衡。空间上,优化了作物需水和土壤供水关系,使作物更容易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满足生长需求,从而增加了土壤水分有效性。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较露地平种显着增加生长季中层土壤含水量17.77%、11.61%和4.39%,中层水分的积累为玉米后期生长水分的获取提供支撑,但在半湿润农作区并未表现出贮水优势。半干旱区春玉米耗水量主要依赖于生育期降水和土壤底墒,其中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春玉米生育期内降水消耗分别占总耗水量的79.07%、80.01%、90.90%。而半湿润区春玉米耗水量主要依赖于生育期降水,意味着在半湿润地区生育期降水不仅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水,而且还可以补给土壤贮水,其中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通过垄沟集雨方式可补给土壤水量3.33、4.34和5.70 mm。2.垄沟覆盖材料类型的选择性应用能够实现对土壤热量平衡的季节性主动调控,同时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大于降温效应,秸秆覆盖则相反,主要表现在作物生育前期,地表覆盖可增加土壤温度,而在生育中期受高温胁迫,地表覆盖能有效降低土壤温度,缓解高温干热的危害。半干旱和半湿润农作区均表现为隔沟覆膜垄播平均温度最高,全膜双垄沟播次之,秸秆覆盖最低。3.垄沟地膜覆盖体现了对土壤养分的时间和空间平衡调节。半湿润农作区养分含量降低幅度显着大于半干旱农作区。连作2个生长季后,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增加了生长季内对有机碳、全氮、速效钾的消耗,高于露地平种0.28和0.31 g·kg-1、0.04和0.14 g·kg-1、23.48和2.96 mg·kg-1,反而降低了对全磷、速效磷、碱解氮的消耗,低于露地平种0.08和0.10 g·kg-1、0.37和0.97 mg·kg-1、1.15和2.95 mg·kg-1;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增加了生长季内对有机碳、全磷、速效钾、碱解氮的消耗,高于露地平种1.00和0.65 g·kg-1、0.16和0.06 g·kg-1、63.74和30.61 mg·kg-1、8.51和5.13mg·kg-1。4.垄沟覆盖对不同种类土壤酶活性影响不同。秸秆覆盖和隔沟覆膜垄播种植方式均有利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提高,而全膜双垄沟播仅表现为磷酸酶活性的提高。连作2个生长季后,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种植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0.116、0.013和0.052 ml·g-1,0.158、0.115和0.212 mg·g-1,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降幅依次为0.200、0.208和0.159 mg·g-1,隔沟覆膜垄播和秸秆覆盖种植方式可提高蔗糖酶活性0.254和3.537 mg·g-1,而全膜双垄沟播降低蔗糖酶活性1.753 mg·g-1;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种植方式下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0.591、0.676和1.927 mg·g-1,0.302、0.169和0.293 mg·g-1,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降幅依次为0.211、0.284和0.235 mg·g-1,隔沟覆膜垄播和秸秆覆盖种植方式可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0.099和0.139 ml·g-1,而全膜双垄沟播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0.105 mg·g-1。5.垄沟覆盖对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的数量同样影响不同。隔沟覆膜垄播有利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繁殖,而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仅表现为细菌数量的增多,且半湿润农作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幅度显着大于半干旱农作区。连作2个生长季后,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土壤细菌数量均表现为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11.24、35.17、30.63 104·g-1。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可提高真菌数量5.06和4.38 102·g-1,降低放线菌数量7.50和15.67104·g-1。隔沟覆膜垄播可提高放线菌数量12.83 104·g-1,降低真菌数量10.14102·g-1;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递增趋势,细菌增幅分别为34.78、35.73、6.57 105·g-1,放线菌增幅分别为47.52、33.57、40.91 104·g-1。隔沟覆膜垄播可提高真菌数量12.87103·g-1,全膜双垄沟播和秸秆覆盖降低真菌数量0.62和8.42 103·g-1。6.垄沟覆膜耕作模式能明显缩短春玉米营养阶段长度,延长灌浆期,更有利于春玉米生物量的积累,相反,秸秆覆盖耕作模式下玉米营养生长阶段被显着延长,繁殖期缩短。与露地平种相比,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显着提前了玉米出苗,并提高出苗率13.4%和19.1%,秸秆覆盖种植方式推迟了玉米出苗且仅提高出苗率0.34%。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分别缩短了播种到抽雄期的时间长度,分别为26.5和25 d,两者显着延长了繁殖持续分别达17、16 d。然而,秸秆覆盖延长了播种到抽雄期的时长17.5 d,缩短了繁殖持续时长11.5 d。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同样显着提前了玉米出苗,并提高出苗率1.0%和2.4%,秸秆覆盖推迟了玉米出苗且降低出苗率4.4%。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分别缩短了播种到抽雄期的时间长度,分别为12和9.5 d,并未显着延长繁殖持续时长。然而,秸秆覆盖延长了播种到抽雄期的时长10 d,缩短了繁殖持续时长3.5 d。7.垄沟覆膜耕作模式促进幼苗建立并增加活力,增加了生物量积累,并优化了繁殖分配。与露地平种相比,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显着增加了玉米茎秆纵向和横向生长,提高了叶面积扩展能力,叶面积指数显着增加,且半干旱农作区增长效应显着大于半湿润农作区。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地上、地下生物量较露地平种分别增加66.96%和62.79%、19.10%和45.28%,同时,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提高了果穗生物量在地上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比重,高于露地平种13.26%和17.58%,而秸秆覆盖地上生物量较露地平种仅增加8.73%,地下生物量却较露地平种减少21.46%,果穗生物量在地上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比重高于露地平种9.65%;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地上、地下生物量较露地平种分别增加16.41%和12.66%、12.81%和27.47%,同时,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提高了果穗生物量在地上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比重,高于露地平种1.05%和1.22%,而秸秆覆盖地上、地下生物量较露地平种减少4.58%和7.10%,果穗生物量在地上总生物量中的分配比重低于露地平种0.22%。8.垄沟地膜覆盖优化了穗部结构,增加了收获指数。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显着改善了产量构成因子,穗长、穗粗、穗粒数、单株穗粒重、百粒重、生物产量、秸秆产量和单株生物量分别较露地平种提高30.54%和35.30%、18.88%和20.96%、59.28%和65.56%、155.06%和171.41%、59.93%和63.72%、66.96%和62.97%、37.82%和27.11%、66.96%和62.97%,而秸秆覆盖增加幅度显着低于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依次为5.96%、4.34%、10.12%、16.88%、5.88%、8.73%、6.04%、8.73%。最终,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的收获指数较露地平种显着高出0.131和0.165,秸秆覆盖仅高出0.018;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上述产量构成因子分别较露地平种提高4.04%和2.32%、2.03%和0.25%、3.61%和-2.14%、32.96%和17.12%、15.51%和11.44%、16.41%和12.66%、7.35%和10.21%、16.41%和12.66%,而秸秆覆盖表现出不增反降趋势,较露地平种依次降低2.27%、0.82%、3.91%、11.83%、8.83%、4.58%、0.60%、4.58%。最终,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的收获指数较露地平种显着高出0.051和0.014,而秸秆覆盖显着降低0.027。9.垄沟地膜覆盖维持了包括水、肥、气、热在内的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位运行,显着提升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半干旱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平种分别增加155.05%和171.40%、125.44%和142.80%,而秸秆覆盖较露地平种仅增加16.88%和18.69%;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和全膜双垄沟播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平种分别增加32.96%和17.12%、33.53%和18.67%,而秸秆覆盖表现出降低趋势,较露地平种降低11.84%和9.90%。总体来看,垄沟地膜覆盖耕作改善了土壤水热环境,尤其是休耕期的土壤水分贮存和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同时提高了整个生育期内土壤质量,明显增大了叶片叶片扩展速率,延长植株后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时期,为玉米最终籽粒的产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秸秆覆盖能够显着贮存土壤水分,并且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但由于覆盖导致低温效应延缓了玉米的生长周期,不利于果穗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在半干旱农作区全膜双垄沟播表现出高产量和高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半湿润农作区隔沟覆膜垄播效果更佳。因此,全膜双垄沟播是一种较为适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玉米种植技术,而隔沟覆膜垄播在半湿润农作区更能表现出其耕作优势。

尹嘉德[8](2019)在《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提出全膜覆土穴播是黄土高原陇中旱作区小麦的主要栽培方式之一,但肥料一次基施,易造成作物生长后期脱肥,影响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发挥。因此,优化养分管理模式来提高养分效率、实现水肥高效利用是当前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关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增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面,而从土壤水分—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光合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全膜覆土穴播增产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化学计量学的角度,设置全膜覆土穴播+有机肥(PMO)、全膜覆土穴播(PMS)、裸地穴播(CK)三个处理,在陇中旱作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春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土壤碳氮及计量关系、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养分高效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取得以下主要结果:⑴在全生育期,PMO处理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较PMS和CK处理高1.30%13.55%和6.95%15.39%;灌浆期到成熟期PMS土壤贮水量低于CK,在成熟期较CK降低1.47%3.16%。表明PMO可降低旱地春小麦水分胁迫强度,促进春小麦增产稳产。⑵PMO在春小麦生育后期(灌浆期至成熟期)中下层(100300 cm)土壤贮水量高于PMS和CK;PMS处理则低于CK,表明PMO能够优化中下层土壤水分生境,降低土壤干层形成风险。PMO休闲效率较PMS和CK分别提高16.67%和63.49%,使播前土壤贮水量较PMS和CK分别提高5.70%和10.59%。说明PMO能更好的保蓄降水,减少连年地膜覆盖对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平衡造成的负面影响。⑶经过两年定位试验,第二年播前PMO 0-3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质(SOM)含量较PMS和CK提高58.68%和49.91%,PMS 0-5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略有降低。全生育期,PMO 0-3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PMS和CK提高50.04%和44.23%,PMS 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略低于CK;0-50 cm土层平均土壤速效氮(SAN)含量较PMS和CK提高131.96%和64.39%;PMS土壤速效氮含量较CK降低。PMO 30-5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累积量显着盈余。表明地膜覆盖可能会降低耕层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增施有机肥可显着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利于提升土壤水分和养分库容,但促使速效氮累积量盈余。⑷挑旗期至扬花期,PMO 0-3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下降幅度较PMS和CK增加67.80%和201.62%,PMS在抽穗期至扬花期0-3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下降幅度低于CK,表明PMO较PMS和CK为春小麦生长发育提供充足氮素,PMS可能在生长中后期氮素受限加剧。PMO在挑旗期至成熟期的0-30 cm土层土壤C/N(SOC/SAN)较PMS平均降低22.25%、0-10 cm土层土壤C/N较CK平均降低60.22%;抽穗期至灌浆期旗叶C/N较PMS和CK平均降低5.72%和23.73%。可见,PMO较PMS和CK可降低旱地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耕层土壤C/N,缓解春小麦与土壤对速效氮的竞争,减轻氮素限制作用,提高氮素供应能力,促进氮素向旗叶分配。⑸在全生育期,PMO较PMS和CK提高了叶片SAPD值和单株生物量分别降低了群体冠层温度。相比CK,PMO拔节期至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较PMS进一步增加,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PMO和PMS较CK均显着提高春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但PMO提高幅度更大;籽粒产量较PMS和CK分别提高9.11%和53.74%;水分利用效率较PMS和CK分别提高26.50%和59.22%。综合表明,PMO通过缓解旱地春小麦生长中受到的水分胁迫强度和氮素限制作用,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群体冠层温度,提高光合效率,进而促进春小麦干物质和籽粒固形物积累,优化产量构成要素,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陈玉章[9](2019)在《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我国西北雨养寒旱区的主要作物,地膜覆盖是该区广泛使用的抗旱保墒栽培技术,但地膜覆盖存在土壤累积性污染和增加成本问题,急需研发地膜替代或减量使用技术。秸秆覆盖是一种生态环保、种养结合、可实现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技术。西北寒旱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若采取传统全地面秸秆碎段覆盖方式,存在粉碎玉米秸秆耗能费力、机收玉米残膜难以清除、影响马铃薯机播机收等诸多问题。为此,本研究在西北雨养寒旱条件下,于2016(干旱年)和2017(平水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旱作马铃薯主产区,以传统裸地平作种植(CK)为主对照、生产上主推的黑色地膜全地面覆盖(简称全膜覆盖:FM)为副对照,设置了4种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模式,分别为:沟覆垄播双行(RT)、沟覆垄播单行(RS)、平覆双行(PT)和平覆单行(PS)。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状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植株水分及叶片光合生理、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秸秆整秆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较裸地种植(CK)能显着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盖(FM)和沟覆垄播双行(RT)增产最显着,FM和RT两年分别平均较CK增产(干薯)53.8%、52.0%,但两年度RT和FM间产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适宜的秸秆覆盖模式可达到全膜覆盖的产量水平。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模式间产量比较,总体来讲,覆秆双行>覆秆单行、秸秆沟覆>秸秆平覆。分析覆盖增产机制原因,无论干旱年还是平水年,在密度相同情况下,从产量结构因素角度主要是显着提高了单薯重(r=0.883**0.980**),覆盖两年平均较CK单薯重提高42%,以RT和FM提高幅度最大(56%62%),而单株结薯数覆盖反而较CK略有降低,后期形成的单薯重对前期结薯数不足有较强的补偿效应(r=-0.618**-0.725**);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角度分析,覆盖增产原因主要是显着促进了营养生长,覆盖处理的单株生长量较CK两年平均提高38%,仍以RT和FM提高幅度最大(58%59%),产量与单株生长量高度正相关(r=0.946**0.989**),而收获指数处理间相对较稳定;同时覆盖也显着提高了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其中RT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最高,RT大薯率分别高出CK和FM 15.7和7.4个百分点,商品薯率分别高出CK和FM 21.2和5.8个百分点。2.覆盖显着影响马铃薯田土壤温度。与CK相比,覆膜具有普遍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普遍的降温效应。比较全生育期525 cm平均温度,FM高出CK 1.03(干旱年)和1.51℃(平水年),而4个秸秆覆盖处理平均较CK降温1.68℃(干旱年)和1.46℃(平水年),秸秆覆盖模式间土壤温度差异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生育时期和土层的不同,秸秆覆盖和覆膜均不同程度的较CK出现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但覆膜增温效应大于降温效应,秸秆覆盖则相反,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覆膜增温点(次)比例分别为82.9%、85.7%,而4种秸秆覆盖模式的降温点(次)比例为95.0%、90.0%。覆膜的降温效应主要在块茎形成期,而秸秆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在出苗期。地膜覆盖也明显增加了生育期土壤积温,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覆膜较CK分别增加全生育期有效积温122.0、179.9℃,致使生育期缩短约6 d,而秸秆覆盖较CK分别降低积温208.9℃和156.1℃,生育期延长712 d。相关分析表明,降低土壤温度可显着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块茎形成期土壤温度对结薯数影响不大,但块茎膨大期土壤温度显着影响单薯重,降温效应是秸秆覆盖大薯率和单薯重提高的主要原因。3.覆盖能显着提高土壤供水能力,以秸秆沟覆垄播双行(RT)的02 m土壤水分状况最好。比较覆盖较CK在全生育期2 m土体的增墒效果,总体来讲,秸秆覆盖>全膜覆盖,平水年>干旱年,秸秆带状覆盖双行与单行相近,秸秆沟覆与平覆在年际间差异不尽一致。秸秆局部带状覆盖较全膜覆盖显着提高了降水入渗率,秸秆覆盖的降水入渗率平均高出覆膜43.3个百分点,秸秆无论沟覆还是平覆,其降水入渗率与CK无显着差异,均高达90.0%以上。秸秆带状覆盖属于局部覆盖,保墒效果肯定不如覆膜,但由于秸秆覆盖具有提高降水入渗率和降温抑蒸的明显优势,这是其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地膜覆盖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发现,随着生育时期和土层不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也都程度不等的出现较CK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与植株及各器官水分状况、植株营养生长量、单薯重一般呈明显正相关,土壤水分以块茎形成膨大期对单薯重和产量影响最显着。同时发现深层供水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形成对40 cm以下深层供水的依赖度显着大于40 cm以上土层。覆盖也明显改变了耗水结构。与CK相比,覆盖显着降低前期(出苗块茎形成)耗水比例,增加中后期(块茎形成成熟)耗水比例,这是覆盖显着提高单薯重、进而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土壤贮水消耗主要集中在01.2 m范围,但覆盖和降水会明显降低1.2m以下土壤耗水。4.土壤水温存在明显互作调控效应。025 cm耕层温度与040、40120、120200、0200 cm土层含水量呈负相关,但负相关程度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加强,这一方面表明,耕层温度会明显影响深层水分的迁移和调用,另一方面与上层土壤受降水、气温影响较大有关。5.覆盖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块茎形成期,覆盖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L)、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高于CK,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差异不明显;但进入块茎膨大期,秸秆覆盖的Pn、WUEL、ΦPSⅡ、ETR和qP显着高于地膜覆盖和CK。叶片SPAD值、叶片N含量(L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生育时期不同差异不尽一致。在块茎膨大与增重的产量形成关键阶段,维持较高的ΦPSⅡ、ETR、qP、SPAD、Ci、LN、WUEL、Tr和气孔导度(Gs)、尤其是提高叶绿素荧光反应参数值(ΦPSⅡ、ETR、qP),是叶片保持较高光合速率(Pn)的直接生理原因,而秸秆覆盖降温引起的叶片延迟衰老,是薯重形成期秸秆覆盖保持较高Pn的间接外因。

侯慧芝,汤瑛芳,张绪成,尹嘉德,王红丽,方彦杰,于显枫,马一凡[10](2019)在《半干旱区冬小麦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文中提出从范围、术语和定义、目标产量、生产管理措施、播前准备、起垄覆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清除残膜等方面规范了半干旱区冬小麦全膜覆盖微垄沟播栽培技术。

二、春小麦膜侧沟播增产效应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小麦膜侧沟播增产效应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一膜两年用及水氮运筹对小麦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水分生理生态研究进展述评
    1.1 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机制
    1.2 作物高效用水技术研究
    1.3 覆盖与水氮运筹集成应用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一膜两年用及水氮运筹下小麦的生理生态特性
    3.1 不同处理对开花期小麦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3.2 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对不同耕作措施和水氮组合的响应
    3.3 不同处理对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群体净同化率的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5 不同耕作措施及水氮减量模式对小麦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态指标的影响
第四章 免耕一膜两年用及水氮运筹小麦的耗水特性
    4.1 不同耕作措施和水氮组合对小麦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灌水及施氮水平下小麦的棵间蒸发
    4.3 不同耕作措施和水氮组合下小麦的耗水量
    4.4 不同耕作措施及水氮组合下麦田的耗水结构
第五章 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5.1 不同耕作措施、灌水及施氮水平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动态
    5.2 不同耕作措施、灌水及施氮水平下小麦的产量表现
    5.3 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水氮运筹的响应
    5.4 不同处理下小麦生理指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
    5.5 不同处理下小麦生态指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
    5.6 小麦产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及排序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旱区集雨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地温测定
        1.3.2 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
        1.3.3 小麦产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各生育时期0~25cm土层温度的影响
    2.2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春小麦0~25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3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春小麦全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2.4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春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4)全膜微垄沟穴播对春小麦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及其光合和产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土壤温度
        1.3.2 土壤贮水量
        1.3.3 阶段耗水量(ETi)
        1.3.4 生物量
        1.3.5 SPAD值
        1.3.6 光合参数
        1.3.7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2.1.1 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
        2.1.2 苗期0~25 cm土层垂直土壤温度
    2.2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2.2.1 各生育期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
        2.2.2 各生育阶段0~300 cm土层耗水量
    2.3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5)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覆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覆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3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3.4 覆膜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干物质
        2.3.2 土壤水分
        2.3.3 土壤温度
        2.3.4 玉米产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覆膜对饲用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1.1 覆膜对饲用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覆膜对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覆膜对饲用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覆膜对饲用玉米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3.2.1 0-100cm土体土壤贮水量时序动态变化
        3.2.2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空间动态变化
        3.2.3 覆膜方式对饲用玉米全生育期10cm土壤温度的影响
        3.2.4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3 覆膜对饲用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1 覆膜对饲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覆膜对饲用玉米产量、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地膜覆盖与饲用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
    4.2 地膜覆盖保水与水分利用
    4.3 地膜覆盖与节水
    4.4 地膜覆盖技术效应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6)全膜微垄沟播对寒旱区春小麦苗期土壤水热环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土壤温度
        1.3.2 土壤贮水量
        1.3.3 阶段耗水量(ETi)
        1.3.4 生物量
        1.3.5 SPAD值
        1.3.6 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
        1.3.7 生长速率
        1.3.8 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1.1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0~25 cm平均地温的影响
        2.1.2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0~25 cm垂直地温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2.1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0~40 cm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0~40 cm土壤耗水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苗期生长速率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7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垄沟覆盖对春玉米生产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垄沟覆盖系统研究进展
        1.2.1 垄沟比例设计
        1.2.2 垄沟覆盖材料类型
        1.2.3 垄沟覆盖系统的水分效应
        1.2.4 土壤效应
        1.2.5 作物生理生态效应
        1.2.6 增产效应
        1.2.7 垄沟覆盖集雨系统的负面效应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观测项目和方法
        2.3.1 气象资料
        2.3.2 生育期资料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4.1 土壤水分及耗水测定
        2.4.2 土壤温度测定
        2.4.3 土壤养分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2.4.6 生理指标测定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土壤水分对垄沟覆盖方式的响应
    3.1 土壤水分状况
    3.2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差异
    3.3 生育时期和土层间土壤水分稳定性比较
    3.4 垄沟覆盖增墒与降墒的双重效应
    3.5 作物阶段耗水特征
        3.5.1 耗水来源和比例
        3.5.2 不同土层贮水量消耗差异
    3.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土壤温度对垄沟覆盖方式的响应
    4.1 土壤温度状况
    4.2 土壤温度时空动态差异
    4.3 生育时期和土层间土壤温度稳定性比较
    4.4 垄沟覆盖增温与降温的双重效应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土壤质量对垄沟覆盖方式的响应
    5.1 土壤养分
        5.1.1 土壤养分分布状况
        5.1.2 土壤养分间的关系
        5.1.3 土壤养分与水热间的关系
    5.2 土壤酶活性
        5.2.1 土壤酶活性分布状况
        5.2.2 生育时期和土层间土壤酶活性稳定性差异分析
        5.2.3 生育时期和土层间土壤酶活性稳定性比较
        5.2.4 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5.2.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水热及养分之间的关系
    5.3 土壤微生物
        5.3.1 土壤微生物分布状况
        5.3.2 生育时期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稳定性比较
        5.3.3 生育时期和土层间土壤微生物数量稳定性比较
        5.3.4 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5.3.5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水热、养分及酶活性间的关系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作物生长指标对垄沟覆盖方式的响应
    6.1 覆盖与耕作对春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6.1.1 出苗率
        6.1.2 物候格局
        6.1.3 茎秆纵向生长动态变化
        6.1.4 茎秆横向生长动态变化
        6.1.5 茎秆生物量
        6.1.6 叶片扩展速率
        6.1.7 光合有效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6.1.8 叶片生物量差异
        6.1.9 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
        6.1.10 地下生物量差异
        6.1.11 地上生物量分配
        6.1.12 根冠比
    6.2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垄沟覆盖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机制
    7.1 覆盖与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1.1 农艺指标
        7.1.2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7.1.3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7.2 春玉米产量形成因子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7.2.1 土壤水分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7.2.2 土壤温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7.2.3 土壤酶活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7.2.4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产量形成因子的关系
        7.2.5 土壤养分与产量形成因子的关系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研究进展
    2 碳氮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
        2.1 生态化学计量关系
        2.2 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关系
        2.3 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对土壤矿质养分的影响
        2.4 施肥对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2.5 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对作物光合生态生理的影响
    3 地膜覆盖和施有机肥对土壤水分调控的研究
        3.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施有机肥对土壤水分影响
    4 地膜覆盖和施有机肥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研究
        4.1 地膜覆盖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4.2 施有机肥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5 地膜覆盖和施氮肥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5.1 地膜覆盖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影响
        5.2 氮肥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影响
    6 小结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 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2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生育阶段作物耗水量的影响
    3.3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 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4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 0~300 cm土壤年际耗水量影响
第四章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播春小麦碳氮及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4.1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影响
        4.1.1 不同处理的小麦播前 0~5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4.1.2 不同处理小麦主要生育期 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4.2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速效氮的影响
        4.2.1 不同处理春小麦主要生育期 0~5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
        4.2.2 不同处理春小麦主要生育阶段 0~5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剖面变化
        4.2.3 不同处理春小麦播前至收后 0~5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累积量盈亏
    4.3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4.4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旗叶碳氮及碳氮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生育期旗叶碳和氮分配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旗叶碳氮化学计量关系
第五章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5.1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群体冠层温度的影响
    5.3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叶片春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5.3.1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
        5.3.2 不同处理下叶片春小麦气孔导度
        5.3.3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叶片胞间CO2浓度
        5.3.4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叶片蒸腾速率
        5.3.5 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5.4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5.5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 讨论
    6.1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6.2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碳氮及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6.3 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7.1 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贮水量,降低干旱胁迫强度
    7.2 增施有机肥提高了休闲效率,维持土壤水分年际平衡
    7.3 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促使速效氮累积盈余
    7.4 增施有机肥降低土壤C/N比,促进氮素向旗叶分配
    7.5 增施有机肥缓解干旱强度和氮素限制,提高小麦产量和WUE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覆盖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覆盖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2 覆盖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指标的影响
    3.3 覆盖增产机制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4.1 覆盖对土壤温度时空动态的影响
    4.2 覆盖对土壤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4.3 覆盖对土壤热量传导的影响
    4.4 覆盖对马铃薯生育期有效积温的影响
    4.5 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4.6 小结
第五章 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1 覆盖对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影响
    5.2 覆盖对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5.4 覆盖对马铃薯植株水分状况的影响
    5.5 覆盖对降水24 h后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5.6 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6.1 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覆盖对叶片SPAD值及叶片N含量(LN)的影响
    6.3 覆盖对马铃薯叶片光合气体交换的影响
    6.4 覆盖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反应的影响
    6.5 覆盖提高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讨论和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半干旱区冬小麦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目标产量
4 生产管理措施
5 播前准备
    5.1 地块选择
    5.2 整地施肥
    5.3 选用良种
6 起垄覆膜
    6.1 起垄
    6.2 地膜选择
    6.3 覆膜
7 播种
    7.1 播前拌种
    7.2 播期
    7.3 播种量及密度
8 田间管理
    8.1 苗期管理
    8.2 中后期管理
9 病虫害防治
    9.1 小麦锈病
    9.2 小麦白粉病
    9.3 小麦黑穗 (粉) 病
    9.4 小麦赤霉病
    9.5 小麦蚜虫
    9.6 小麦红蜘蛛
    9.7 中华鼢鼠及地下害虫
1 0 适时收获
1 1 清除残膜

四、春小麦膜侧沟播增产效应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膜两年用及水氮运筹对小麦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 徐龙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旱作集雨覆盖方式对春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苏靖茸,刘宏胜,李映,高玉红,吴兵,牛俊义. 作物研究, 2021(02)
  • [3]旱区集雨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J]. 刘宏胜,李映,苏靖茸,吴兵,高玉红,剡斌. 甘肃科技, 2021(01)
  • [4]全膜微垄沟穴播对春小麦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及其光合和产量效应[J]. 侯慧芝,张绪成,尹嘉德,方彦杰,王红丽,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9)
  • [5]覆膜方式对冀西北寒旱区饲用玉米生长性状及农田水温变化的影响[D]. 周余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全膜微垄沟播对寒旱区春小麦苗期土壤水热环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 侯慧芝,张绪成,方彦杰,于显枫,王红丽,马一凡,张国平,雷康宁. 作物学报, 2020(09)
  • [7]黄土高原不同生态区垄沟覆盖对春玉米生产力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D]. 邓浩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8]增施有机肥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及光合作用的影响[D]. 尹嘉德.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9]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陈玉章.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10]半干旱区冬小麦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J]. 侯慧芝,汤瑛芳,张绪成,尹嘉德,王红丽,方彦杰,于显枫,马一凡. 甘肃农业科技, 2019(02)

标签:;  ;  ;  ;  ;  

春小麦侧沟播种增产效果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