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术后开放性骨折及感染后感染的处理

内固定术后开放性骨折及感染后感染的处理

一、开放性骨折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浚哲[1](2021)在《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应力遮挡造成的术后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人体股骨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股骨动态形变规律,首先提出了骨动态形变定律。为了研究人体股骨曲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股骨曲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为中国人股骨相关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股骨曲度方面的数据支持。本研究探讨了从发育成熟阶段到老年阶段中国人的股骨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和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四个形态学参数是否与年龄相关,以及FCI是否与矢状面和冠状面FBA相关。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是一种不常见但是严重的骨折,大约一半的DFFs都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完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后冠状位宽度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是影响患者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累及股骨双髁关节面的骨折的微创复位技术主要是对于塌陷移位骨折块的复位,针对双髁关节面出现变宽的情况,如果不能准确复位则会出现力线不正,影响疗效。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关节面变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接骨板均配以普通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这两种螺钉的加压作用有限,不能充分恢复股骨远端内外髁之间的宽度。此外,以往的螺栓进行加压后螺钉末端过长,导致皮肤受刺激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疼痛的问题。我们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组件,这种SCB可以在加压螺栓拧紧到位后,从加压部位的凹槽折断,解决了由于螺栓末端遗留过长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刺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SCB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本研究首先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了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后对比SCB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临床治疗方面,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第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成人股骨曲度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股骨皮质指数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20个测量对象。人工测量的曲度和角度参数有股骨干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干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记录每个测量对象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2.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two-way ANOVA分析性别和侧别这两个因素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交互作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影响。使用Pearson法对s FBA、c FBA、s FCI和c FCI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s FCI和c FCI这些因素对于s FBA和c FBA的综合影响。结果:1.男性和女性测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6.95±15.25岁和52.22±15.61岁,女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显着低于男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P<0.05),性别和侧别对于s FBA、c FBA、s FCI和c FCI的交互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sFCI与s FBA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s FCI与c FBA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年龄(β=0.304)和s FCI(β=-0.322)是s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年龄(β=0.308)和s FCI(β=-0.414)也是c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中国人的股骨干曲度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矢状面的股骨皮质指数与年龄存在负相关性。2.一个较大的股骨干曲度常常伴随一个较小的股骨皮质指数,股骨干曲度与股骨皮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进行股骨相关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老年人的股骨形态学变化。第二部分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不同复位程度对于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分别在股骨远端骨折分离位移复位间距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接骨板固定,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复位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块间的复位间隙影响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复位间隙增大会导致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钢板的系统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越降低。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大于2mm的分离移位均会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三部分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股骨防腐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变化数据。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锁定螺钉组与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加压自断螺栓组。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为4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负荷增大为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锁定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扭转刚度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四个循环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组的压缩位移比锁定螺钉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和使用时具有操作微创和关节内加压的优势。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关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的资料有限。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和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36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DFF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在一年内随访完整数据。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前连续变量进行相关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析,最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术后发生SS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SSI的发生率为6.0%(22/364):浅表SSI为2.4%(9/364),深部SSI为3.6%(13/364)。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36.8%,7/19)。在多变量分析中,与SS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开放性骨折(OR:7.3,P=0.003)、使用引流管(OR:4.1,P=0.037)和切口低清洁度(OR:3.5,P=0.002)。白蛋白/球蛋白(A/G)水平≥1.35(OR:0.2,P=0.042)是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大约1/15的DFFs患者在ORIF术后发生SSI。开放性骨折、引流管的使用、术中切口清洁度低、术前A/G低于1.35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SSI的风险增加显着相关。术前应对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李军勇[2](2021)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部位创伤中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该部位的骨折多为暴力损伤所致,常见于交通事故或者高空坠落,膝关节受轴向暴力或者内、外翻暴力造成。骨折的同时多伴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内外翻或者过伸过屈暴力甚至会造成膝关节半月板或者韧带的损伤。其中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属于最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SchatzkerⅤ-Ⅵ),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不仅因为其骨折移位方式复杂多样,而且多伴有关节附属结构如半月板,韧带的损伤。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多种术后不良并发症,此类骨折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一直比较棘手。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恢复下肢的力线,最重要的是要准确的关节内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塌陷部位植骨固定被认为是胫骨平台手术治疗的三个要素。然而此类骨折术后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一直较高。关于骨折复位程度与内固定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没有此方面的研究。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测量不同复位程度下胫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骨折部位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明确胫骨平台不同复位程度对内固定物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手术而言,解剖复位以后如何坚强固定同样重要,尤其是如何防止术后胫骨平台增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团队原创性的设计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辅助胫骨近端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中,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更好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远比治疗术后感染重要。为了能更准确的预测术后感染,找出术后感染的相关预测因素,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一部分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目的: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复位程度不同时对固定骨折部位的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分别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横向复位间隙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内外侧胫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固定,对制作的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且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区间的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大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骨折块的复位程度对胫骨平台周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复位后骨折线间的间隙增大会导致胫骨平台内外侧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降低。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而言,解剖复位是恢复生理状态的最佳方案,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即不大于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当骨折分离移位大于2mm时,会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二部分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目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与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胫骨防腐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分析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分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数据变化。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一组使用锁定螺钉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另一组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增大为400、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的扭转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 N,四个循环区间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压缩位移比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固定强度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骨折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具有关节内加压的作用,使骨折复位更加稳定。第三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使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的影像学结果以及疗效分析。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rtzkerⅤ-Ⅵ)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38例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从计算机影像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一年患者随访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系统);术后一年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压缩和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153.55±51.82min vs 192.25±58.67 min,P=0.002)和术中出血量(313.95±195.94 ml vs473.75±171.34 ml,P<0.001)上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时,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压缩复位丢失(1.17±0.64 mm vs 1.45±0.57 mm,P<0.001),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1.14±0.58 mm vs 1.51±0.45 mm,P<0.001)和胫骨平台后倾角(8.76±0.53 mm vs 9.12±0.81 mm,P=0.025),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均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一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闭合复位微创治疗组的HSS评分(86.08±8.06 vs 83.31±8.70,P=0.014)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其他手术资料及末次随访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双反牵应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也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同时降低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病率。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纳入骨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合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110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成人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男性697例,女性411例,年龄中位数为45.6(18~82岁)。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3%(25/1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间隔时间大于7天,术中植骨、术中失血量>400ml、术中输血、骨折分型(Ⅴ-Ⅵ)、术前实验室检查项目中TP(<60 g/L)、ALB(<35 g/L)、A/G<1.2、ALT(>40 U/L)、AST(>40 U/L)、LDH(>250 U/L)、Na+(<135 mmol/L)、WBC(>10*109/L)、RBC<lower limit、HGB<lower limit、HCT<lowe-r limit、D-Dimer(>0.5 mg/L)、AG(>16mmol/L)、OSM<260 m Osm/L、P>1.51(mmol/L)、Mg<0.75(mmol/L)与SSI有关的变量(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U/L)、WBC(>10*109/L)和AG>16(mmol/L)是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2.3%,手术部位感染的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 U/L)、WBC(>10*109/L)和AG>16(mmol/L)术前对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王斌[3](2020)在《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为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医疗决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病例调查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表及查阅我院电子病例系统(Hiss系统)的方式展开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并分别从感染病原菌分布、围手术期影响因素、实验室检查及中医体质方面调查。运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00例患者,37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3.70%;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阳性菌株为主,占总病原菌分布的58.7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球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与性别、饮酒、致伤原因、患者文化程度、ASA分级、不同骨折部位、主刀医师职称、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长度、术后使用呼吸机、中医体质类型均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骨科术后感染与年龄、吸烟、体重指数、开放性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术前进入ICU治疗、不同手术季节、急诊手术、全麻、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进入ICU治疗、伤口遗留死腔、应用负压引流、输血、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住院天数均有明显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0岁)、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负压引流、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住院天数均为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骨折部位术后感染率分别为:胫腓骨5.23%、股骨2.83%、跟骨3.74%、尺桡骨1.90%、肱骨1.71%。不同手术季节感染率分别为:春季1.81%、夏季6.35%、秋季3.52%、冬季1.92%。4.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患者与同期未感染患者之间术后早期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白蛋白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体质分布:平和质297例占29.70%,偏颇质占70.30%,排名前四的偏颇质:阳虚质(15.40%)、气虚质(14.90%)、阴虚质(12.60%)、痰湿质(11.90%)。结论:1.本研究中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高龄(≥60岁)、肥胖、吸烟、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开放性骨折、术前进入ICU治疗、全麻、急诊手术、侵入性操作、术中失血量、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伤口遗留死腔、输血、住院天数均是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高龄(≥60岁)、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负压引流是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3.下肢骨(胫腓骨、股骨、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率高于上肢骨(肱骨、尺桡骨),其中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率最高。在手术季节中夏季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季节。4.动态监测WBC、ESR、CRP、PCT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利于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5.本研究中暂未发现中医体质与创伤骨科术后感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排名前五的体质为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

刘竞超[4](2020)在《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感染性兔胫骨骨折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抗生素复合骨水泥材料制作的内固定接骨板与钛合金接骨板应用于兔胫骨骨折合并感染的疗效,并探究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量分成对照组(钛合金接骨板组)和实验组(抗生素骨水泥接骨板组);(2)两组实验对象均通过线锯法制作成胫骨中段横断骨折,并接种金葡菌制成骨折合并感染模型。对照组使用钛合金接骨板进行骨折内固定治疗。实验组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塑形成完全贴合骨折部位的接骨板行内固定治疗。(3)术后两组均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每日观察实验对象的一般情况并记录。2组实验对象在术后2周进行X线检查。(4)术后第1、3、7、14天,留取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在术后2周,取出内固定物后对骨痂以及周围软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周围软组织感染控制情况。结果:1.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第1、3天大白兔静脉血中白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差变化不大(P>0.05),7、14天大白兔静脉血中白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RP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在第1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第3、7、14天时实验组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在第7天时,实验组CRP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2.X线检查结果:比较术后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感染与未感染的X线检查结果,在术后2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X线结果中,感染的兔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未感染的兔模型两组亦未见明显差异。3.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周各组骨折部位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在同一愈合时间段中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相似,断端软骨细胞骨化程度接近。实验组周围软组织金葡菌菌落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在兔胫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钛合金接骨板与抗生素骨水泥接骨板对骨折愈合的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2)抗生素骨水泥接骨板对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强度明显有高于钛合金接骨板。

高丽萍[5](2020)在《颌骨骨折后感染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可引发颌骨骨折(Jaw fracture,JF)术后感染(Postoperative infection,POI)的影响因素,据此临床上可以定向设计防治与干预治疗方案,以期减少颌骨骨折病人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方法:研究主体为我院颌面创伤正颌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颌面创伤正颌外科颌骨骨折的住院病人共957例,将其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根据两组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导致术后感染的因素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感染组39例,感染率为4.07%,非感染组918(95.92%)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显示:男女数量上有所差异,男性比例较高,男女比例2:1。感染组平均年龄48.5岁大于非感染组35.6岁,60岁以上患者20例。感染组患有既往病系统性疾病10人;创伤严重程度显示:两组均以下颌骨骨折多见,感染组开放性骨折26例,粉碎性骨折21例,骨折线上累及牙23人,合并全身多发伤8例;手术干预资料显示:感染组抗生素使用天数12.64±2.48天,骨折断端存在肉芽组织26例,固定装置个数大于4个9例,平均手术时间大于4小时11例,术后进入ICU 2例,咬合关系恢复不良17例,颌间结扎24例,平均住院时间14天,手术干预时机大于两周以上20例这些均大于非感染组的数量。结论:研究发现一般资料:高龄、系统性疾病;创伤严重程度:下颌骨骨折、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上累及牙齿,合并全身多发伤;手术干预资料:抗生素使用天数、内固定装置个数大于4个、骨折断端肉芽组织、手术时间大于4小时、住院时间、术后进入ICU、咬合关系恢复差、未拔出受累牙以及手术固定时机大于两周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需要加以进行控制。

贾超[6](2020)在《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领域的重大难题,多由严重创伤、手术感染或骨髓炎引起,治疗难度大、周期长、治愈率低。控制骨感染是修复骨缺损的前提和基础。控制骨感染的基础是彻底清创,其次是清创后的局部处理。研究发现骨端的稳定是骨感染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外固定支架是目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主流的稳定方式,可避免因金属异物在感染伤口内的暴露,便于反复清创。内固定器材易被残留的浮游细菌黏附,进而形成生物膜导致感染复发。但外固定架并没有解决骨感染治疗效果较差的现象,而且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且并发症多,如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不便于护理、钉道感染多发、感染部位靠近干骺端时需跨关节固定、转换为内固定后感染率较高等。内固定的应用可以避免外固定架的上述缺陷。但在现有理念指导下,骨感染情况下使用内固定是禁忌。骨感染清创后不宜使用内固定的原因在于清创后残留的细菌可形成生物膜。若能在残留细菌形成生物膜之前将其彻底杀灭,骨感染彻底清创后一期使用内固定将成为可能。二、研究目的1、观察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2、探索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应用条件。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病例。所有患者应用膜诱导技术进行治疗,根据一期术中固定方式分为内固定组(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和外固定组(外固定架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控制率、骨愈合率、骨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四、研究结果共286例患者纳入研究,内固定组194例,外固定组9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9.12±15.0个月。内固定组:共194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31例;年龄10~68岁,平均(38.0±13.3)岁;骨缺损部位分布:肱骨7例,尺桡骨4例,股骨81例,胫腓骨102例;Waldvogel感染分型:血源性37例,创伤后157例(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55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102例);Cierny-Mader解剖分型:III型51例,IV型143例;Cierny-Mader患者生理分类:A类109例,B类85例。细菌培养阳性率62.9%,骨缺损长度平均7.54±3.90cm。外固定组:共92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0例;年龄13~71岁,平均(40.1±12.0)岁;骨缺损部位分布:肱骨1例,股骨12例,胫腓骨79例;Waldvogel感染分型:血源性13例,创伤后79例(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8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51例);Cierny-Mader解剖分型:III型34例,IV型58例;Cierny-Mader患者生理分类:A类49例,B类43例。细菌培养阳性率73.9%,骨缺损长度平均6.56±4.10cm。两组的性别、年龄、骨感染原因、Cierny-Mader解剖分型,Cierny-Mader患者分类、是否吸烟、是否存在窦道、骨缺损长度、一期术中细菌培养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一期术后内固定组16(8.2%)例感染复发,外固定组12(13.0%)例感染复发,(?2=1.625,p=0.202>0.005)。二期术后内固定组24(12.4%)例感染复发,外固定组6(6.5%)例感染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74,p=0.132>0.005)。二期术后内固定组和外固定分别有182(93.8%)例、88(95.7%)顺利骨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76,p=0.540>0.05);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的骨愈合时间分别为5.27±1.71个月和5.47±1.7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p=0.377>0.05)。两组患者在切口愈合、髂后感染、固定松动的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研究结论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可靠,与外固定架相比,未增加感染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骨重建成功率无不利影响,同时避免了外固定架的弊端和局限,实现了感染治疗与功能康复同步进行。研究通过临床病例证实清创后一期使用内固定可行,彻底清创是基本前提,高浓度敏感抗生素骨水泥包裹是重要保障。

张胜[7](2020)在《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介绍。方法:回顾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共诊治了12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年龄56.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9例,摔伤3例。感染发生部位,股骨8例(6例骨折愈合,2例骨折未愈合),胫骨2例(1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未愈合),肱骨2例(1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未愈合)。其中4例骨折未愈合患者,清创后3例无大块骨缺损,1例有6cm的骨缺损。本组12例患者中9例初始损伤为闭合性骨折,3例为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 II型)。初始手术内固定物8例为髓内钉,4例为钢板。患者初始内固定手术至感染发生时间为1-30年,平均为7.8年。4例内固定物为钢板的患者,因患者骨折均已愈合,术中取出钢板及螺钉,清除感染的骨质及炎性肉芽,其中2例患者清创后形成部分骨缺损,清创后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处;8例髓内钉内固定患者,术中先将髓内钉取出,再进行扩髓和冲洗髓腔。对同时存在窦道或脓肿者,将感染的软组织一并切除。对合并局灶性或弥散性骨感染者,将感染或坏死的骨质局部或整段切除。清创后2例患者髓腔内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并将链珠尾端置于皮外;其余6例髓腔内植入抗生素骨水泥棒。所有患者清创术后均一期闭合伤口,患者术后均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2周,后改为口服4周,术前未做细菌培养的患者术后经验性应用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术后1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如果术中培养也为阴性,则继续使用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2周,后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4周。结果:2例髓腔内植入链珠患者,于2周后伤口拆除2-3针线,于床旁取出骨水泥链珠,未出现链珠脱落情况。其中1例骨折未愈合,术后3月骨扫描显示,骨不连接处仍有核素浓集,遂行胫骨病灶节段性切除,骨缺损达6cm,最后通过双平面截骨骨搬移重建骨缺损,骨搬移16个月后骨缺损愈合。6例髓腔内植入骨水泥棒的患者,其中2例骨折(1例肱骨,1例股骨)未愈合,术后3个月复查骨扫描未见核素浓集,红细胞沉降、C反应蛋白正常,取出骨水泥棒,行钢板内固定并植骨,6个月后骨折愈合;4例骨折已愈合者,术后6个月骨扫描及ESR、CRP未见明显异常,其中3例取出骨水泥棒,1例未取出骨水泥棒。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至末次随访,骨不连接者皆愈合,无一例感染复发。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与延迟感染和晚期感染在症状体征方面无明显区别,但致病菌与既往文献报道有所不同。由于存在内固定,骨扫描对超晚期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吸烟、开放性骨折、既往使用过外固定架和糖尿病都是超晚期感染的易感因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是否建议其在骨折愈合后早期取出内固定以避免发生超晚期感染,还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

王倩倩[8](2019)在《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细菌感染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细菌感染部位及其发生率;了解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病原菌类型并鉴定;分析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情况;评估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791例,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细菌感染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感染)与观察组(发生感染)。分别记录观察组患者的细菌感染部位,采集发生细菌感染患者的切口脓性分泌物、痰液、尿液或血液标本,将其标本放置于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用细菌鉴定仪进行感染病原菌种检测和药敏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补充完成药敏分析。同时,建立临床资料调查表,分别发放给两组患者,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在完整记录相关资料后进行整合与分析。调查表中包含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骨折位置、治疗情况以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定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16年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23.4%(58/248),2017年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24.5%(65/265),2018年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25.5%(71/278),不同年度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6年至2018年患者的感染类型中均以手术部位感染最为常见,其占比分别为58.6%、66.2%与66.2%;手术部位感染位置主要为胫腓骨,其占比分别64.7%、65.1%与63.8%。观察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29株,2016年发生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102株,2017年发生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112株,2018年发生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115株。2016年至2018年检出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最多,占比为47.1%、50.0%与49.6%。药敏分析表现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替加环素、利福平、四环素、莫西沙星及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骨折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侵入性操作、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异体血输入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现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下肢与腰髋部骨折、手术时间≥2h、术中出血量≥300m L、有侵入性操作、引流管留置时间≥3d、住院时间≥14d与有异体血输入为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易发生细菌感染,并且主要以手术部位感染最为常见,其中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最高。革兰阴性菌是引发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不同病原菌均有明显的耐药性,需针对药敏分析结果给予合理的抗生素药物。本研究也提示需要对高危患者给予更高的预防意识。

张防[9](2019)在《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带锁髓内钉与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我院创伤外科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05例;年龄为(39.57±3.73)岁;身高为(165.33±9.86)cm;体重为(51.46±2.21)Kg;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Gustilo分型,II型100例,III A型100例。主要针对皮肤破损不严重的Gustilo II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均可以采用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进行处理。根据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胫骨骨折的类型以及皮肤损伤程度,将入组的200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统计并记录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引流量,术后Hb的含量,红细胞压积(HCT),下肢周径,切口愈合情况,皮下瘀斑的情况,采用Johner-Wruhs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畸形愈合、骨折迟缓愈合、关节功能受限等)。结果:本研究共有212例胫骨骨折的患者入组,12人失访,随访率为94.3%。(1)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患者的基准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患者胫骨骨折的左右侧,胫骨骨折的位置以及致伤原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的Gustilo分型和Tscherne-Gotzen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比较中,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髓内钉组患者麻醉时间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要明显少于外固定支架组患者(P<0.05);(5)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红细胞压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总引流量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肢NR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后1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7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30 d患肢NRS评分要明显低于外固定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支架组胫骨骨折患者术前患肢AOF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2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2 w患肢AOFAS评分要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早期正确的清创及固定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关键;(2)对于GuestiloII型、IIIA型骨折一期应用髓内钉固定是安全的;(3)围手术期功能锻炼是预防关节僵硬的重要方法。

庄伟康[10](2019)在《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中医传统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探讨微创髓内钉内固定联合中医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优势,为临床选用小夹板外固定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2016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确诊为股骨粉碎性骨折并于我院行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碎骨片游离距离大于2cm且无软组织嵌顿的病例。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于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第3天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固定3周;对照组只做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治疗。比较在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前后,两组病例游离碎骨片到股骨中轴距离的变化;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后,比较两组病例在疼痛程度(NRS评分)、焦虑程度(S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无差异;以及对小夹板外固定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整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合并疾病等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前后,两组病例游离碎骨片到股骨中轴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夹板外固定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具有复位作用。3.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前,两组病例在NRS评分、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后,两组病例在NRS评分、S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创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小夹板能够缓解患肢疼痛,减轻焦虑情绪,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的愈合。4.安全性评定: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肢的末梢循环、感觉、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变,且无严重张力性水泡、压迫性溃疡、神经血管的受压损伤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小夹板外固定具有安全性;结论1.微创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小夹板对游离碎骨片具有一定的复位作用,并能够缓解疼痛,减轻焦虑,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骨折愈合;2.微创髓内钉内固定后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游离碎骨片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具备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开放性骨折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性骨折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干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分型和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及脱失标准(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即可排除)
        1.6 研究方法
        1.7 观察指标
    2.统计学处理
    3.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创伤骨科术后一般情况
    2.2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情况
    2.3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2.4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比较
    2.5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术中相关因素比较
    2.6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术后相关因素比较
    2.7 相关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2.8 中医体质
    2.9 创伤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骨科术后切口感染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感染性兔胫骨骨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抗生素复合骨水泥治疗骨科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颌骨骨折后感染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变量
        1.3 统计学分析
    2.技术路线图
结果
    2.1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人口学资料比较
    2.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创伤严重程度比较
    2.3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干预变量统计
    2.4 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3 研究变量与感染
        3.1 有关研究变量与感染
        3.2 研究不足之处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2.4 讨伦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
致谢

(7)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病例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细菌感染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验方法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类型
    2.2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部位
    2.3 观察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
    2.4 观察组患者常见病原菌的抗生素药物耐药情况
    2.5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6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开放性骨折手术感染患者的感染特征、病原菌及耐药菌分析
    3.2 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细菌感染危险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研究材料
    3.实验分组
    4.围手术期处理
    5.观察指标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组患者胫骨骨折位置和致伤原因资料比较
    3.2组患者Gustilo分型和Tscherne-Gotzen分度比较结果
    4.2组患者患者手术相关资料比较结果
    5.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红蛋白资料比较结果
    6.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资料比较结果
    7.2 组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输血率和总引流量的比较结果
    8.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患肢NRS评分的比较结果
    9.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患肢AOFAS评分的比较结果
    10.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结果
    11.经典病例
讨论
    1.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临床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案
    2.带锁髓内钉是临床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案
    3.带锁髓内钉比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具有更好治疗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股骨干骨折分型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中止标准
        1.8 病例脱落标准
        1.9 质量控制
        1.10 伦理审查
    2 样本量的计算
    3 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脱落病例的处理
        3.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病例临床基线数据对比
    2 观察指标差异性比较
    3 安全性评估
    4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股骨干骨折的认识
    2 游离碎骨片对股骨干骨折预后的探讨
    3 钢板内固定及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优劣性的分析
    4 股骨干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探讨与分析
    5 AO原则及BO原则指导下的游离碎骨片处理方法的探讨
    6 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7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探讨与分析
    8 研究结果的分析
    9 中止病例分析
    10 研究局限性
    11 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的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股骨干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NRS疼痛评分问卷
    附录4 SAS焦虑评分问卷
    附录5 病例观察记录表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7

四、开放性骨折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浚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李军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为例[D]. 王斌.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感染性兔胫骨骨折的实验研究[D]. 刘竞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颌骨骨折后感染因素分析[D]. 高丽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锁定钢板被覆抗生素骨水泥内固定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D]. 贾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7]骨折内固定术后“超晚期感染”[D]. 张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细菌感染调查研究[D]. 王倩倩. 青岛大学, 2019(01)
  • [9]髓内钉与外固定架在Gustilo Ⅱ型、ⅢA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 张防.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D]. 庄伟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内固定术后开放性骨折及感染后感染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