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儿童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一、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吴雄伟[1](2021)在《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肝母细胞瘤术前规划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重建技术已在成人肝脏外科术前指导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研究很少从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儿童肝母细胞瘤术前规划进行具体的探讨。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不同维度的影像学图像在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规划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肝母细胞瘤手术切除的25例患儿,其中男16例,女9例。所有患儿术前均经B超引导下病理穿刺,病理结果确诊肝母细胞瘤。每个患儿术前均由术者团队首先通过观察二维CT影像制定手术切除方案,再对同一患儿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通过观察三维重建图像,进行深度分析及对手术规划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对三维辅助下手术方案进行模拟切除,计算全肝体积、肿瘤体积、模拟预切除的肝脏体积及残脏体积。手术切除方案依据肝脏肿瘤的所处的部位、肿瘤的数目、与周围管道系统的三维空间关系以及残肝体积能否代偿等综合判断。对比分析: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的不同及在肝母细胞瘤手术规划的影响。结果:本组25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按照三维辅助手术规划方案成功切除肿瘤。其中11例行右半肝切除,3例行扩大右半肝切除,2例行V、VI段切除,3例行肝中段切除,4例行左半肝切除,2例行扩大左半肝切除。与二维CT影像相比,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肝脏的形态、肝内管道系统的走向、肿瘤的大小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也能术前模拟切除及全方位立体分析。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重建进行深度分析后,10例患者重新调整了手术的切除范围,修改手术方式,占原手术方案的40%。所有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手术时间为(147±18)min,术中出血量(225±48)ml。其中1例因术中出血予以术中输红细胞200 ml。术后1例出现胆漏。通过电话对患儿进行随访,所有患儿均存活,未出现并发症及局部转移。结论:与二维影像相比,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的显示肝脏的解剖形态特征、肝内所有的管道系统的走向及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对儿童肝母细胞瘤的术前规划更有优势,并能够修订二维影像下的手术方案。

吴琳琳[2](2020)在《儿童肝母细胞瘤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切缘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儿童肝母细胞瘤(HB)患儿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相关预后因素及其手术切缘的初步病理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因肝母细胞瘤行根治性切除术患儿54例,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PRETEXT分期、术前有无化疗、肿瘤切缘距离、有无大血管侵犯、有无远处转移、肿瘤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甲胎蛋白值(AFP)等相关临床资料。保留术后标本,制备病理切片,进行镜下分析。采用R语言3.5.3软件及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并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所有统计学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4例患儿中位年龄为15个月(0~94个月),男女比例为1.7:1,初诊年龄大于54个月6例(11.11%),血清AFP值<100?g/L 3例(5.55%),侵犯一级血管分支患儿20例(37.04%),有远处转移患儿5例(9.26%),PRETEXT分期III期患儿15例(27.78%),IV期患儿4例(7.41%),手术切缘<1 cm患儿9例(16.67%),包膜外存在孤立癌巢患儿16例(29.63%);2.本组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147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81.3%,5年总体生存率(OS)为87.4%,其中部分缓解(PR)患儿2例(3.70%),死亡患儿5例(9.26%),10例患儿失访(18.52%)。其中手术切缘<1 cm患儿的5年OS为86.5%,与手术切缘≥1 cm患儿的5年OS的90%相比无显着差异(?2=0.087,P>0.05)。包膜外存在孤立癌巢组患儿5年OS为88.4%,与不存在癌巢患儿组的84.4%相比无显着差异(?2=0.404,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手术切缘及包膜外存在孤立癌巢不是影响患儿生存率的因素;3.初诊年龄≥54个月的患儿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年龄<54个月患儿(?2=4.006,P<0.05);血清AFP水平<100?g/L患儿总体生存率低于血清AFP水平≥100?g/L的患儿(?2=10.005,P<0.05);肿瘤侵犯肝内一级分支血管患儿预后差于未侵犯肝内一级血管的患儿,并且存在肝外转移的患儿预后差于无肝外转移的患儿(?2=8.588、12.581,P<0.05)。4.术前通过Hisense CAS三维重建辅助手术的患儿(三维重建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125.00(110.00~165.00)min,未行三维重建组中位手术时间为152.50(128.75~202.50)min,三维重建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7.50(10.00~20.00)m L,未行三维重建组为45.00(20.00~50.0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9.00(8.00~11.00)d,未行三维重建组为12.00(9.00~1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与年龄、血清AFP水平、有无血管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手术切缘小于1cm及肿瘤边界外孤立癌巢不是影响HB患儿预后及远期生存的独立因素,Hisense CAS系统可协助医师合理规划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

任相海[3](2020)在《肝母细胞瘤切除后显微镜下切缘阳性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及基于iTRAQ技术的小细胞未分化型肝母细胞瘤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肝母细胞瘤切除后显微镜下切缘阳性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目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小儿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HB的主要方式。在进行肝切除手术的HB患儿当中,术后病理检查可能发现部分患儿获显微镜下阳性切缘(R1切除),R1切除往往更易出现于肿瘤较大或肿瘤侵犯重要肝脏血管的HB患儿当中。目前,R1切除对HB患儿生存的影响仍有争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对接受肝切除术后获显微镜下阴性切缘(R0切除)与获R1切除的HB患儿进行比较,探究R1切除对HB患儿远期生存结局的影响;次要研究目的是探讨R1切除与其他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R1切除术后HB患儿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05年9月1日至2017年1 1月30日收治的HB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结果共有259例HB患儿入组本研究,其中,218例(84.2%)接受R0切除(R0组),41例(15.8%)接受R1切除(R1组)。在对混杂因素(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远处转移与否、大血管侵犯与否、单灶或多灶肿瘤、初诊甲胎蛋白水平、组织病理学亚型、化疗方案、对新辅助化疗敏感度及总化疗周期)进行校正后,R1与R0组有相似的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风险比[Hazard ratio,HR]=0.75;95%置信区间[CI]=0.34~1.64;P=0.470)及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HR=0.97;95%CI=0.53~1.78;P=0.925)。然而,分层分析显示,在合并远处转移的HB患儿中,与获R0切除相比,获R1切除显着降低患儿的 5 年 OS(HR=4.59,95%CI=1.87~11.30,P=0.048)及 EFS 率(HR=8.33,95%CI=3.29~21.10,P=0.001);同样,在混合上皮/间质病理亚型的HB患儿中,R1切除显着影响患儿的5年OS(HR=3.15,95%CI=1.48~6.71,P=0.004)及 EFS 率(HR=3.12,95%CI=1.64~5.95,P=0.001)。进一步分析合并远处转移及混合上皮/间质病理亚型HB患儿的复发部位,我们发现,合并远处转移患儿中,接受R1切除或R0切除在肝脏局部复发率上无显着差异(P=0.494);而上皮/间质混合型病理亚型患儿中,接受R1切除的患儿在肝脏局部复发率上显着高于接受R0切除的患儿(P=0.035)。在R1组患儿中,初诊甲胎蛋白水平低于100 ng/ml、病理亚型为上皮/间质混合型、合并远处转移、合并大血管侵犯和年龄≥3岁是显着影响患儿5年OS及EFS率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PRETEXT分期IV期显着降低患儿的5年EFS率(P=0.003),但对患儿的5年OS率的影响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在有效化疗背景下,肝切除术后获R1切除似乎并不影响HB患儿的长期生存结局。分层分析提示,在上皮/间质混合型病理亚型的HB患儿中,R1切除可能显着降低患儿的5年生存率,而在上皮型且无远处转移的HB患儿,无论获R1或R0切除,其预后结局一致,若无明显复发证据,可能无需对这些患儿行二次手术及额外化疗。第二部分基于iTRAQ技术的小细胞未分化型肝母细胞瘤蛋白组学研究目的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最常见的小儿肝脏恶性肿瘤,临床上常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HB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然而,AFP升高不仅见于如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疾病,也可见于正常胎儿及新生儿。小细胞未分化型是恶性程度最高的HB病理类型,这类HB侵袭性强,临床预后差,是HB治疗的难点。小细胞未分化型HB患儿的AFP往往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面对这部分患儿,AFP无论对疾病早期诊断还是预后预测方面所能提供的价值都相对有限。因此,我们渴望找到对小细胞未分化型HB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的标志物,作为AFP的补充,用于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本实验拟通过蛋白组学方法,探究小细胞未分化型HB与正常肝组织的差异蛋白,为后续肿瘤标志物筛选提供方向。方法纳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收治的小细胞未分化型HB患儿,以患儿肿瘤组织为实验组,以瘤旁健康肝脏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以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5 或 FC<2/3且P<0.05为标准,筛选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蛋白,并对所得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如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注释等)。结果共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蛋白749个,其中上调蛋白510个、下调蛋白239个。在上调差异蛋白中,①肌酸激酶B型、②角蛋白(I型细胞骨架19)、③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④组蛋白H1.5、⑤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⑥溶质载体家族2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成员1、⑦抑微管装配蛋白、⑧免疫球蛋白D重链保守区(片段)、⑨层粘连蛋白β1、⑩组蛋白H1.2、(11)骨膜蛋白、(12)巨噬细胞加帽蛋白、(1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H1、(14)层粘连蛋白γ1、(15)ATP依赖性血小板型磷酸果糖激酶、(16)D-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1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18)凝血因子ⅩⅢA链、(19)核仁蛋白、(20)多功能蛋白聚糖核心蛋白为FC倍数最高的20个上调蛋白。通过GO功能分析,在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及分子功能层面分别注释了 3710、541及817个条目,其中细胞组成方面,最显着的前5名条目分别为胞外包膜细胞器、外泌体、细胞外囊泡、胞外细胞器及包膜囊。基于KEGG通路分析,共52个通路与小细胞未分化型HB的发生显着有关,其中核糖体通路最为显着。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小细胞未分化型HB中蛋白表达改变显着,其中部分上调差异蛋白作为潜在肿瘤标志物的价值已在其他恶性肿瘤中得到证实。对差异蛋白进行GO分析,发现差异蛋白在细胞分泌方面表现活跃。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小细胞未分化型HB潜在肿瘤标志物进一步验证提供了前期基础与实验方向。

姜亮[4](2018)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三维可视化技术(Three 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应用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中,目的在于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切除手术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为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个体化精准肝切除治疗奠定基础;同时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中,引入先进科学技术为肝脏占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评价3D打印技术在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部分:纳入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03例,根据术前不同评估方法将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A、B两组,A组为三维可视化评估组(3D组),B组为传统二维CT影像(2D)评估组(2D组),A组使用三维可视化系统(IQQA-3D Liver)进行术前评估并制定手术方案,B组使用传统CT影像进行术前评估并制定手术方案。对A组患者的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测量肝脏体积和切缘,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按照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依据CT影像对B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收集术中、术后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和随访结果。第二部分:纳入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肝脏良性肿瘤患者82例,根据术前不同评估方法将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A、B两组,A组为三维可视化评估组(3D组),B组为传统CT影像评估组(2D组),分别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和CT影像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并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和随访结果。第三部分:纳入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肝脏切除手术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例,对所有病例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并进行3D打印,利用三维可视化图像及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进行精准肝脏切除手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第一部分:A组(3D组)纳入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8例,三维可视化图像效果满意,能够清晰显示病灶位置、肝脏解剖结构以及病灶与肝脏内部脉管结构的关系,可精确测量肝脏体积和手术切缘,进行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两组患者按照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实施肝脏切除手术。3D估算的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7,P<0.01,3D估算的切缘与实际切缘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0.816,P<0.01。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188.7±54.3minutes vs 258±49.1minutes,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301.2±143.5ml vs 462.6±151.5ml,P<0.05),A组术中输血量少于B组(190.1±130.7ml vs 287.4±125.6ml,P<0.05)随访6到25个月(平均18.2月),A组术后胆红素水平低于B组,A组术后并发症发证率略低于B组。肿瘤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CT影像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按照手术方案实施肝脏切除手术。3D估算的切除肝脏体积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显着相关,R=0.916,P<0.01,肝脏血管瘤病例3D估算的切除肝脏体积大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可能是由于肝血管瘤内血液流出导致实际切除体积减小。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286.4±142.3 vs 407.5±166.4,P<0.05),A组术中输血量少于B组(180.8±109.2 vs 333.2±145.6,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B组,胆红素水平低于B组。第三部分:3D打印过程顺利完成,3D打印模型效果满意,相对三维可视化图像模型,3D打印的肝脏模型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显示肝脏内部结构和病灶形态、位置,更容易理解病灶与肝内脉管结构的关系,可以在实体肝脏模型上进行真实模拟手术,再次优化手术方案,在术前对手术全过程有更好的掌握。按最终优化的手术方案进行精准的肝脏切除手术,并且可以将3D打印模型带入手术室,进行术中导航,指导手术进行,所有8例复杂肝脏占位患者手术顺利实施,无更改手术方式、大出血或损伤重要脉管结构等情况发生,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过程中1例术前门静脉癌栓患者出现复发并伴有远处转移,于术后8个月死亡。其他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准确的做出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有利于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D打印技术可以直观、真实、精确的呈现个体化实体肝脏模型,有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有利于实施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治疗肝脏外科疾病。

张胜男[5](2018)在《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普外科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肝脏肿瘤22例患儿病历,总结分析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女13例(59.1%),男9例(40.9%);发病年龄20天-5岁,中位初诊年龄7月;良性肿瘤13例(59.1%),恶性肿瘤9例(40.9%),其中1例膈肌转移,其余8例均局限于肝脏;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其余均无合并其他疾病;22例患儿临床表现为腹部膨隆、腹部包块、腹痛、呕吐等,其中以腹部膨隆为最常见症状,也是家属就诊的主要病因;本组患儿中良恶性肿瘤在RBC、HB、AFP、ALT、AST及TBA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WBC、LDH、PLT及TB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诊断灵敏度依次为:增强CT或MRI 86.4%,平扫CT77.2%,B超63.6%。肝脏良性肿瘤经手术治疗后,无病生存率100%;肝脏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为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生存率为66.7%。结论: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90%以上发于2岁以内,B超为首选筛查手段,CT或MRI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血清AFP在6月龄以上患儿中是良恶性肿瘤鉴别的主要肿瘤标志物;良性肝肿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肝母细胞瘤若不能一期切除,应给予新辅助化疗,待瘤体缩小再手术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发现复发、转移应积极处理。

李红云[6](2016)在《儿童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自2009年01月至2015年06月收治的76例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胸腔巨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共统计分析76例胸腔巨大肿瘤患者,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2月-13岁(平均4.76±3.75岁),肿瘤最大径为5.6cm-25cm(平均11.51±3.82cm)。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18例),胸闷、胸痛(18例),局部肿物(14例),活动后气促、喘息(14例),呼吸困难(4例),皮温减低(2例)、下肢疼痛(2例)、腹泻(1例)、颜面部水肿(1例)、吞咽困难(1例)、无症状(1例)等。病理结果报告良性肿瘤35例(46.05%),恶性肿瘤41例(53.95%)。良性肿瘤以神经节细胞瘤多见(12例),其次为脉管瘤(9例),畸胎瘤(8例),神经鞘瘤(2例),及其他类型肿瘤(4例);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多见(13例),其次为神经节母细胞瘤(7例)和淋巴瘤(7例),原始神经外胚叶瘤(3例)、胸膜肺母细胞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2例)及其他类型肿瘤(6例)。总体失随访6例,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例,70例参与随访统计,随访率92.10%。31例良性肿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均长期生存,1例淋巴管瘤患者复发,再次手术治疗,随访未再复发。39例恶性肿瘤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25.64%和5.12%。13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30.77%和15.38%;7例淋巴瘤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28.57%。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性别、肿瘤胸腔内原发部位等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是否术后化疗则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相关(P<0.05)。结论1.手术切除是胸腔巨大良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2.胸腔巨大恶性肿瘤复发率、转移率高,预后差,术后结合化疗(或放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多见,患者性别、肿瘤胸腔内原发部位等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无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是否辅助化疗则与神经源性肿瘤预后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胸腔巨大肿瘤组织学复杂,根据其来源、性质、部位及大小来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秦千子,黄顺荣,麦威[8](2001)在《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1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作 AFP,B超及 CT检查为诊断方法 ,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剖腹探查 2例及放弃治疗 11例在 1年内死亡 ,手术切除肿瘤 8例存活 3~ 10年 ,其中 2例原发性肝癌复发再次手术仍存活。结论 :AFP及 B超联合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肝脏恶性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唯一根治的方法。

二、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肝母细胞瘤术前规划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病例资料
    2 研究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患儿检查准备
        3.2 CT扫描数据采集
        3.3 Hisense CAS三维重建
        3.4 手术方案设计及模拟肝切除的方法及对比分析
        3.5 HB手术切除
结果
    1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2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的对比分析
        2.1 成像画面对比分析
        2.2 手术规划对比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肝母细胞瘤治疗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儿童肝母细胞瘤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切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肿瘤分期
        2.2 收集临床资料
        2.3 病理检查
        2.4 随访研究及统计描述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治疗情况
    3 病理结果
    4 随访结果及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文

(3)肝母细胞瘤切除后显微镜下切缘阳性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及基于iTRAQ技术的小细胞未分化型肝母细胞瘤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肝母细胞瘤切除后显微镜下切缘阳性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TRAQ技术的小细胞未分化型肝母细胞瘤蛋白组学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儿肝母细胞瘤治疗的热点与争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主要论文成果

(4)三维可视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式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4 数据采集和处理
        1.5 临床资料收集
        1.6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技术路线图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式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1.5 临床资料收集
        1.6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技术路线图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1.4 三维可视化处理
        1.5 3D打印
        1.6 手术治疗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5)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史特点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病理学特点
    2.6 治疗与预后
3 讨论
    3.1 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概述
    3.2 肝脏血管瘤
    3.3 肝内胆管囊腺瘤
    3.4 肝间叶性错构瘤
    3.5 先天性肝囊肿
    3.6 肝母细胞瘤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儿童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绪论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入选标准
    2.3 治疗方法
    2.4 临床收集资料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良性肿瘤临床资料
        4.1.1 性别构成比
        4.1.2 临床表现特征
        4.1.3 病理结果报告
        4.1.4 肿瘤发生位置
    4.2 恶性肿瘤临床资料
        4.2.1 性别构成比
        4.2.2 临床表现特征
        4.2.3 病理结果报告
        4.2.4 肿瘤发生位置
    4.3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
        4.3.1 性别构成比
        4.3.2 临床表现特征
        4.3.3 病理结果报告
        4.3.4 肿瘤发生位置
    4.4 统计学分析结果
        4.4.1 生存情况分析
        4.4.1.1 良性肿瘤生存情况
        4.4.1.2 恶性肿瘤生存情况
        4.4.1.2.1 恶性肿瘤生存状况描述
        4.4.1.2.2 性肿瘤生存率分析
        4.4.1.3 神经源性肿瘤生存情况
        4.4.2 胸腔巨大神经源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儿童胸腔巨大肿瘤临床特点
    5.2 良性肿瘤相关预后
    5.3 恶性肿瘤相关预后
        5.3.1 淋巴瘤相关预后
        5.3.2 生殖源性肿瘤相关预后
        5.3.3 胸腺瘤相关预后
        5.3.4 胸膜肺母细胞瘤相关预后
        5.3.5 其他类型肿瘤相关预后
    5.4 神经源性肿瘤相关预后
        5.4.1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预后
        5.4.2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相关预后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8)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等主要检查:
    1.3 诊断: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本组资料显示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特点有:
    3.2 诊断:
    3.3 治疗:
    3.4 复发性肝癌综合治疗:

四、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辅助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肝母细胞瘤术前规划的对比分析[D]. 吴雄伟. 青岛大学, 2021(02)
  • [2]儿童肝母细胞瘤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切缘的初步研究[D]. 吴琳琳. 青岛大学, 2020(01)
  • [3]肝母细胞瘤切除后显微镜下切缘阳性对患儿预后的影响及基于iTRAQ技术的小细胞未分化型肝母细胞瘤蛋白组学研究[D]. 任相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三维可视化技术及3D打印技术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D]. 姜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2)
  • [5]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临床特点分析[D]. 张胜男.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儿童胸腔巨大肿瘤手术预后因素分析[D]. 李红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J]. 秦千子,黄顺荣,麦威. 广西医学, 2001(02)

标签:;  ;  ;  ;  ;  

儿童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