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一、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阳,张玉,刘霞,张升,谈孝凤[1](2021)在《贵州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贵州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的基本情况,采用白、黄、蓝3种颜色的色盆诱集法,于2019年5~10月对贵州两个重要茶叶产区核心地带的生态茶园开展了调查。在都匀毛尖产区的龙里茶园共诱集到6 537头节肢动物,分别属于15个目、104科、204种;在湄潭翠芽产区的湄潭茶园诱集到2 855头节肢动物,分别属于14个目、89科、146种。两个生态茶园的节肢动物物种均以昆虫纲的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主,其中龙里茶园诱集到膜翅目昆虫27种,双翅目昆虫24种;在湄潭茶园诱集到膜翅目昆虫25种,双翅目昆虫23种。大多数时候不同色盆诱集到的昆虫种类基本相似,但是不同颜色色盆在不同季节诱集到的物种类群有差异。相对于网捕、震落、目测等采集方法,色盆采集到的物种更为丰富,显示了色盆诱集法是研究多样性较为合适的研究方法。龙里、湄潭两地的香农指数差异性测验中,未发现有显着性差异,而且大多数时候指数值在2.0以上,总体来说,贵州生态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富且结构合理。

刘亚男[2](2021)在《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山东作为江北茶区的新型代表,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茶叶生产成为一项特色产业,但相对于条件优越的南方茶区,基础性的调查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泰安九曲白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通过系统调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特征,进行了害虫和天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明确了其时间格局,为更好地制定茶园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经过对茶园28次的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和天敌共42种,隶属于2纲、9目、32科。其中有害虫(包括害螨)2纲、5目、25科,共31种,占总种数的73.81%;天敌有2纲、5目、7科,共11种,占总种数的26.19%。茶园害虫(包括害螨)主要有黑刺粉虱、小贯小绿叶蝉、绿盲蝽、茶蚜、茶黄蓟马、茶细蛾、茶橙瘿螨以及茶叶瘿螨。调查发现茶园的主要天敌有桨角蚜小蜂、中华通草蛉、龟纹瓢虫、黑带食蚜蝇、异色瓢虫以及圆蛛、跳蛛等。2.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对多度。结果表明,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群落中的植食性类群占总个体数的93.55%,主要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分别占总个体数的75.59%和15.97%。刺吸式口器害虫中黑刺粉虱占总数的48.16%,捕食性天敌中的草蛉类、蜘蛛类、瓢虫类、食蚜蝇类分别占0.45%、0.59%、0.64%、0.84%,寄生性天敌中桨角蚜小蜂占寄生天敌总数的3.9%。3.根据优势度指数分析了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在整个茶园生长期内,主要害虫为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从6月至10月初,黑刺粉虱是茶园优势害虫,保持最明显的优势度;从6月9日调查开始到调查结束,除10月17日至11月5日三次调查中茶黄蓟马发生量达到高峰,黑刺粉虱和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一直都较为严重,是危害茶树的优势种害虫。从6月至8月,桨角蚜小蜂和黑带食蚜蝇是天敌优势种,其次是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9月份,异色瓢虫保持较高的优势度,9月底至11月,中华通草蛉在天敌类群中保持优势度,11月至12月,圆蛛成为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从12月到调查结束,温度骤降,天敌种类急剧减少,优势度最高的天敌为黑带食蚜蝇。4.分析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标。采用时间序列最优分割法,将茶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时间格局分为4个时段(6月9日-7月17日、7月25日-9月12日、9月20日-10月17日、10月27日-12月23日)。结合茶树生长期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分析了茶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冷杨,郭华伟,王志博,杨文,尚怀国,陈常兵,白岩,唐美君[3](2020)在《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我国生态茶园与普通茶园生物多样性的差异,采用生态学调查方法,于2019年对福建、云南、广东等8个省8组16个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天敌数量普遍高于普通茶园;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普遍高于普通茶园;优势度和优势集中度普遍低于普通茶园,证明生态茶园具有更高的生态优越性,为进一步推动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依据。

王正阳[4](2020)在《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提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一种豆科槐属小灌木,分布在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地。砂生槐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药用植物,也是西藏重要的饲用植物,还是西藏防风固沙的重要树种。然而砂生槐种实很容易遭受害虫啃食。目前对砂生槐害虫成灾机制研究不多,其害虫防治主要以喷洒农药为主。然而喷洒农药会带来严重的“3R”问题,会对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寻找砂生槐种实害虫生态防控机制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优化作物群落结构,可强化作物自然控制害虫力度,林业上有大量种植人工纯林导致虫害发生的例子。本研究受其启发,探究不同搭配种植模式(紫叶李与砂生槐搭配种植、油松与砂生槐搭配种植、纯砂生槐灌丛)对砂生槐灌丛节肢动物多样性、稳定性及砂生槐被害率的影响,寻找比较合适的种植模式。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研究不同样地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2.对不同样地不同类群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找出不同样地不同类群代表性物种;3.对不同样地整个采样期及每个月份进行相似性分析;4.不同样地不同类群的时间动态;5.研究不同样地中多样性综合指数时间动态与稳定性指数,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6.统计不同样地砂生槐果荚及种子被害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样地四个月共获得2400只节肢动物。其中紫叶李样地有节肢动物848只,对照样地有节肢动物803只,油松样地有节肢动物749只。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均匀度指数顺序为:紫叶李样地与油松样地大致相同,对照样地最低;优势集中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照样地、油松样地、紫叶李样地。多样性综合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与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排名相一致。在稳定性指数方面,油松样地St/Si比值最低,紫叶李样地和对照样地大体相同;Sn/Sp由大到小排序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三样地稳定性综合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与稳定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排名相一致。砂生槐种子和果荚被害率由小到大依次为:紫叶李样地、对照样地、油松样地。本研究表明节肢动物多样性越高的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越高,砂生槐被害率越低。紫叶李为本研究中最适合与砂生槐搭配种植的物种。有研究表明油松受到油松球果小卷蛾危害后,其挥发物对该害虫产生趋避作用。所以笔者猜想由于油松的趋避作用致使害虫转移到其他植物上,因此与其搭配种植的砂生槐受害率较高。具体两种植物对砂生槐种实害虫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明亮[5](2020)在《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圩坪寺村茶园为研究对象,探讨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015、153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合理认识覆盖作物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未知。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混播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EZ);黑麦草+早熟禾(Poa annua L)+红三叶+白三叶(Trifolium pratense)(SZ);黑麦草+红三叶+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毛苕子(Iicia villosa Roth)+波斯菊+白三叶+早熟禾(Cosmos bipinnata Cav)+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BZ),自然留草为对照(CK)。综合分析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总孔隙度、土壤酶活性、平均重量直径(MWD)、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田间持水量、几何平均直径(GMD)、含水量、微生物及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指数(Richness index)、均匀度指数(Shannon index)和优势度指数(McIntosh index)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有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适宜覆盖模式,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自然留草(CK)处理相比,4种不同覆盖作物混播(SZ)处理可明显降低015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0.05);2种不同作物混播(EZ)处理可提高015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0.05);8种不同作物作物(BZ)处理可明显减小在015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P<0.05);而覆盖作物对1530 cm影响较小。2、与自然留草(CK)处理相比,黑麦草+早熟禾(Poa annua L)+红三叶+白三叶(Trifolium pratense)(SZ)和混播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EZ)处理对015 cm土层处土壤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而黑麦草+红三叶+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毛苕子(Iicia villosa Roth)+波斯菊+白三叶+早熟禾(Cosmos bipinnata Cav)+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BZ)处理对015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在1530 cm土层,3种覆盖作物处理模式对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在015 cm土层,与自然留养杂草(CK)处理相比,混播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EZ);黑麦草+早熟禾(Poa annua L)+红三叶+白三叶(Trifolium pratense)(SZ);黑麦草+红三叶+紫羊茅(Festuca rubra L)+毛苕子(Iicia villosa Roth)+波斯菊+白三叶+早熟禾(Cosmosbipinnata Cav)+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BZ)处理提高了茶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AWCD)。在015 cm土层处,与自然留养杂草(CK)处理相比,3种覆盖作物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Richness index)、均匀度指数(Shannon index)和优势度指数(McIntosh index)均明显提高(P<0.05);而对1530 cm均没有差异性(P>0.05)。3、自然留草和覆盖作物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双翅目个体数最多,蜘蛛目个体数最少。与自然留养杂草(CK)相比,3种覆盖作物处理下茶园鳞翅目昆虫均显着增加,黑麦草+早熟禾+红三叶+白三叶(SZ)处理下茶园同翅目昆虫显着增加了48.04%(P<0.05)。与自然留养杂草(CK)相比,3种覆盖作物处理均显着提高了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P<0.05)。4种作物处理(SZ)的茶园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最大,且显着高于对照(CK)和8种作物处理(BZ),4种作物处理(SZ)和8种作物处理(BZ)的均匀度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CK)和2种作物处理(EZ)。综合分析4种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及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初步认为混播4种覆盖作物处理是该茶园较适宜的覆盖模式。

陈洪凡,梁玉勇,程正新,万鹏,王旭明,钟达士[6](2019)在《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量化评价指标,通过扫网法调查了2010年和2011年江西省万载县茭湖乡茭湖村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2种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并利用SAS 9.0软件对2种稻田中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个体数、物种数、优势集中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连续2年有机稻田物种数(102、145)和个体数(5 228、5 811)均高于化防稻田物种数(78、102)和个体数(2 222、2 329);在2010年水稻生长期,除个别调查日期外,有机稻田优势集中性指数(0.25、0.27、0.15、0.10、0.11、0.09)整体低于化防稻田(0.30、0.40、0.18、0.17、0.24、0.14),多样性指数(1.69、2.44、2.83、2.93、2.85)整体高于化防稻田(1.39、2.24、2.35、2.29、2.49);在2011年水稻生长前、中期,有机稻田优势集中性指数(0.38、0.33、0.27、0.63、0.40)大于化防稻田(0.27、0.32、0.17、0.58、0.20);水稻抽穗扬花期,有机稻田优势集中性指数(0.06、0.04、0.05)低于化防稻田(0.12、0.05、0.12),多样性指数恰好相反。2011—2012连续2年2种类型稻田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仅有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有机稻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回归系数(1.45、2.37)均小于化防稻田(3.37、3.16);有机稻田的常数(1.24、-0.37)均大于化防稻田(-0.64、-0.44)。表明以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常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回归系数可作为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测定指标。

顾松松[7](2019)在《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昆虫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茶叶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茶园害虫数量以及茶树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直接影响着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目前,伴随着国内管理模式不规范的现状,茶园土壤养分状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影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茶园宏观生态系统以及微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害虫的爆发以及病害的发生有较强的抗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对不同管理模式下的茶园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利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Illumina测序结合微生物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期不同的施肥处理(有机肥(OF)、化肥(CF)和不施肥(NF))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方式下的土壤相比,OF处理下的土壤具有更高的微生物多样性水平。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在三种施肥处理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分析表明,pH和NO3-N是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此外,网络分析表明,OF处理土壤的网络具有比CF处理更多功能相关的微生物模块(module),并且特征OTU和关键微生物物种的拓扑作用在CF和OF处理之间显着不同。此外,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茶园土壤中的化能异养、发酵、固氮和好氧亚硝酸盐氧化功能组微生物拥有较高的相对丰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OF处理可以改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改变茶园土壤微生物网络结构和潜在功能。本研究首次提供了不同施肥模式调控茶园土壤群落的微生态效应。2、植物栽培品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生长、健康和生产力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与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尚少见报道。利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Illumina测序,系统研究和比较了5个茶树品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茶树品种为碧香早(BXZ)、早逢春(ZFC)、肉桂(RG)、毛蟹(MX)和白毫早(BHZ)。在土壤群落中,BXZ、BHZ和其他三个品种之间6个优势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侯选师菌门(candidate division WPS-2)、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齐古菌门(Thaum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BXZ土壤中亚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其他茶树土壤。根据Chao1和Richness多样性指数,BXZ土壤具有最高的α多样性。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微生物群落的主坐标分析(PCo A)揭示了BXZ与其他栽培品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明显分离,而ZFC,RG,MX和BHZ品种土壤之间存在部分重叠。Pearson关系分析表明,pH值,含水率(Moisture)和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效磷(AP)含量是影响不同茶树品种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原核微生物分类的功能注释预测结果显示:BXZ品种土壤中好氧氨氧化、硝化和发酵功能菌的相对丰度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本研究系统地评价了不同茶树品种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茶园土壤群落的根际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3、茶园内害虫、天敌种类及数量是构成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湖南省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生境的节肢动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类茶园皆以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蜱螨目和啮虫目为优势类群,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的数量分别占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节肢动物总数的59.83%、56.17%和71.43%,天敌昆虫的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76%、7.59%和5.79%。有机茶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2和1.56,显着高于无公害茶园(82和1.31)和普通茶园(79和1.23),害虫发生的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两类茶园,主要天敌昆虫的发生频度明显高于其余两类茶园。本研究为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及茶树害虫可持续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依据。

林峰[8](2019)在《覆盖作物多样性对猕猴桃园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因为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越来越多的果农选择种植猕猴桃。目前我国一般采用清耕的方法来管理果园,这种传统的模式不仅让地表暴露在外从而引起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而在果园行间种植草本植物,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果园覆盖作物后提高了土壤的稳定性,改善土壤肥力,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对于果园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猕猴桃园设置了4种不同植物组合处理进行比较研究,为猕猴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湖北省十堰市农科院柳陂试验基地猕猴桃果园进行。2种草处理为白三叶和黑麦草复合种植,4种草处理为白三叶、黑麦草、红三叶和早熟禾复合种植,8种草处理为白三叶、黑麦草、红三叶、早熟禾、毛苕子、紫羊茅、百日草和波斯菊复合种植,对照处理(CK)为自然生草。分析比较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还能有效调节土壤pH。果园覆盖作物后还能降低土壤温度,以4种草处理降温效果最佳;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4种草处理最高提升了54.18%。2.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培养96h时,AWCD值顺序为:4种草>8种草>2种草>CK,表明4种草处理提高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最强。4种草处理和8种草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3.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提高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处理区的节肢动物丰富度和个体数都要高于自然生草处理,其中对个体数的提高有显着性影响,表现为4种草处理>8种草处理>2种草处理>自然生草处理;自然生草处理区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覆盖作物处理区的多样性指数大,而在不同处理之间也存在差异。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筛选出了最佳的种草组合:白三叶、黑麦草、红三叶和早熟禾复合种植。

顾松松,胡秋龙,龚志华,杨中侠,李娟,谭琳[9](2019)在《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文中研究指明为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法研究湖南省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生境的节肢动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类茶园皆以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蜱螨目和啮虫目为优势类群,黑刺粉虱、茶橙瘿螨、茶尺蠖和小绿叶蝉的数量分别占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和普通茶园节肢动物总数的59.83%、56.17%和71.43%,天敌昆虫的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76%、7.59%和5.79%。有机茶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2和1.56,显着高于无公害茶园(82和1.31)和普通茶园(79和1.23),害虫发生的数量明显低于其余两类茶园,主要天敌昆虫的发生频度明显高于其余两类茶园。

王昀[10](2017)在《黄色粘虫板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茶树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害虫引起的经济损失和使用化学防治而引起的农药残留超标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茶叶的正常生产和茶农的经济收入。使用黄色粘虫板是解决农残超标问题的方法之一。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对于控制害虫的种群变动及综合治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使用黄板防治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并探讨了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的茶园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板防治与非黄板防治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研究发现使用黄板防治的茶园与非黄板防治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在整个调查期内没有显着差异。黄板的使用可以微量提高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香农维纳多样性,益害比,可以降低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度。从取样的具体时期来看,八月份与其它月份的的取样结果有较大反差,黄板防治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香农维纳多样性,益害比高于非黄板防治茶园。结合取样的主要昆虫数量分析,推测这可能与七月份黄板诱杀较多的膜翅目昆虫有关,黄板的使用要注意这一时期。(2)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化学防治茶园和黄板防治茶园诱集的茶园节肢动物都以同翅目为主,分别占比84.130%和85.978%,其次是膜翅目昆虫,在化学防治茶园和黄板防治茶园分别占9.358%和5.500%.两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变化动态比较一致,七月初和十月份,茶园节肢动物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益害比等指数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优势度也较低。除去8月21日到9月6日的蚜虫迁飞期,黄板防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显着高于化学防治茶园,物种丰富度虽未达到显着水平,但也高于化学防治茶园。优势度在整个实验期显着低于化学防治茶园。7月3日至7月11日期间,两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都出现益害比大于1的现象,化学防治茶园最高可达2.095,黄板防治茶园最高达1.809,茶园害虫防治应特别注意这一时期。十月份后茶树进入开花期,害虫发生较少,中性昆虫和天敌偏多,茶园节肢动物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很高,这个时期也应谨慎使用防治措施。

二、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里、湄潭两地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总体情况比较
    2.2 3种色盆采集到的物种丰富度比较
    2.3 3种色盆的采集数量比较
    2.4 3种色盆的香农多样性指数比较
    2.5 不同采样方法的采集效果比较
3 讨论

(2)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我国茶树种植生产现状
    1.2 我国主要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1.3 山东茶区茶树害虫及天敌研究进展
    1.4 害虫及天敌种群与群落生态学研究
        1.4.1 害虫及天敌种群及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1.4.2 害虫及天敌群落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茶园概况
    2.2 调查方法
        2.2.1 震落调查及目测法
        2.2.2 扫网法
        2.2.3 黄板法
        2.2.4 室内观察法
    2.3 分类与鉴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和数量统计
        2.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2.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
        2.4.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3.1.1 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动态
        3.1.2 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动态
        3.1.3 茶蚜的种群数量动态
        3.1.4 绿盲蝽的种群数量动态
        3.1.5 天敌类种群数量动态
    3.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3.2.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3.2.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3.3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3.3.1 茶园主要害虫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3.2 茶园主要天敌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4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分析
        3.4.1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3.4.2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
        3.4.3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动态
    3.5 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4 讨论
    4.1 茶园害虫及天敌的物种组成
    4.2 茶园害虫及天敌优势种
    4.3 影响茶园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4.4 茶园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及简单管理措施
5 结论
    5.1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以及优势种
    5.2 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在时序上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时间格局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比较
    2.2 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比较
    2.3 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4)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砂生槐研究现状
        1.1.1 砂生槐形态特征
        1.1.2 砂生槐分布
        1.1.3 砂生槐利用价值
        1.1.4 砂生槐气孔特性及对干旱和低温胁迫的响应
        1.1.5 砂生槐种子萌发特性
        1.1.6 砂生槐种子化学成分
        1.1.7 砂生槐天然群体种实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1.2 砂生槐种实害虫研究现状
        1.2.1 刺槐种子小蜂形态特征
        1.2.2 豆荚螟形态特征
        1.2.3 豆荚螟幼虫及刺槐种子小蜂空间分布格局
        1.2.4 砂生槐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种子与萌发的影响
    1.3 防治砂生槐种实害虫的意义
    1.4 农药的负面影响
    1.5 生态控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1.6 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7 本研究的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节肢动物及砂生槐种实被害率调查统计方法
        2.2.1 样地选择
        2.2.2 节肢动物取样方法
        2.2.3 节肢动物鉴定及统计方法
        2.2.4 砂生槐种实被害率调查统计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EXCEL2007 软件处理部分
        2.3.2 SPSS22.0 软件处理部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1 紫叶李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2 对照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1.3 油松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
    3.2 不同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1 紫叶李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2 对照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2.3 油松样地不同节肢动物类群构成分析
    3.3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1 不同样地整个采样期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3.2 不同样地不同月份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4 不同样地中不同食性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
        3.4.1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个体数时间动态
        3.4.2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科数时间动态
        3.4.3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
        3.4.4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
        3.4.5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优势集中性指数时间动态
        3.4.6 不同食性不同样地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时间动态
    3.5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与稳定性指数主成分分析
        3.5.1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时间动态及主成分分析
        3.5.2 不同样地节肢动物稳定性指数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样地砂生槐果荚及种子被害率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覆盖作物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1.2.3 覆盖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影响稳定性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样品采集
        2.2.4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剖面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孔隙特性的影响
        3.1.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3.1.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的特征影响
        3.1.4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2.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2.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
    3.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3.3.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3.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3.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指数的影响
        3.3.4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指数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剖面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3 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6)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稻田生态系统设置
        1.2.2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
        1.2.3 结构特征指数计算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2.2 不同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
    2.3 稻田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7)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昆虫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1.2 植物品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1.3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1.4 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1.5 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土壤理化特征
        2.2.3 DNA提取和扩增自测序
        2.2.4 序列预处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2.2.5 生态和统计分析
        2.2.6 网络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2.3.3 OF和CF处理下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网络分析
        2.3.4 OF和CF处理下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茶树品种管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土壤理化性质
        3.2.3 DNA提取和扩增自测序
        3.2.4 序列预处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3.2.5 生态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茶树品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3.3.2 不同茶树品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
        3.3.3 不同茶树品种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
        3.3.4 不同茶树品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预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调查区茶园基本情况
        4.2.2 茶园昆虫调查取样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3种不同类型茶园主要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4.3.2 3种不同类型茶园害虫群落组成
        4.3.3 3种不同类型茶园天敌群落组成及其优势种评价
        4.3.4 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生态系统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覆盖作物多样性对猕猴桃园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覆盖作物研究进展
        1.2.1 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覆盖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3 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覆盖作物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设计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土壤取样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1.2 覆盖作物对猕猴桃园土壤温度影响
        3.1.3 覆盖作物对猕猴桃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覆盖作物对猕猴桃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3.1 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的影响
        3.3.2 覆盖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3.3 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
    3.4 覆盖作物对节肢动物的影响
        3.4.1 覆盖作物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4.2 猕猴桃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4.3 覆盖作物对猕猴桃园群落多样性季节性动态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3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4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季节性动态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9)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茶园基本情况
    1.2 调查取样方法
    1.3 天敌优势种群及物种丰富度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主要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
    2.2 茶园害虫群落的组成
    2.3 茶园天敌群落的组成及其优势种评价
    2.4 茶园生态系统昆虫的多样性
3 小结与讨论

(10)黄色粘虫板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粘虫色板简介
    1.2 黄板在茶园的应用
    1.3 黄板在茶园中的使用技术研究
    1.4 黄板对茶园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
        1.4.1 黄板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1.4.2 黄板对粉虱的防治效果
        1.4.3 黄板对茶蚜的防治效果
    1.5 黄板对于非标靶昆虫的诱杀影响
    1.6 茶园节肢动物的调查方法研究
        1.6.1 节肢动物取样的取样方法选择
        1.6.2 节肢动物取样的样本采集方法
    1.7 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使用黄板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3.1 实验地点
    3.2 实验时间
    3.3 实验材料
    3.4 实验设计
    3.5 数据处理
    3.6 结果与分析
        3.6.1 黄板防治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3.6.2 黄板防治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6.3 黄板防治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的影响
        3.6.4 黄板防治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的影响
        3.6.5 黄板防治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益害比的影响
        3.6.6 黄板防治对于同翅目昆虫的影响
        3.6.7 黄板防治对于寄生蜂的影响
    3.7 讨论
4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差异
    4.1 实验地点
    4.2 实验时间
    4.3 实验材料
    4.4 实验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两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4.5.2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量
        4.5.3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的粉虱发生量
        4.5.4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的蚜虫发生量
        4.5.5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的中性昆虫发生量
        4.5.6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的寄生蜂类发生量
        4.5.7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
        4.5.8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比较
        4.5.9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比较
        4.5.10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度比较
        4.5.11 黄板防治与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比较
    4.6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J]. 胡阳,张玉,刘霞,张升,谈孝凤. 中国农技推广, 2021(09)
  • [2]泰安有机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刘亚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生态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J]. 冷杨,郭华伟,王志博,杨文,尚怀国,陈常兵,白岩,唐美君. 中国植保导刊, 2020(10)
  • [4]不同种植模式对砂生槐林下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王正阳. 西藏大学, 2020(12)
  • [5]覆盖不同作物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D]. 王明亮.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6]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J]. 陈洪凡,梁玉勇,程正新,万鹏,王旭明,钟达士.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4)
  • [7]不同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昆虫群落的影响[D]. 顾松松.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 [8]覆盖作物多样性对猕猴桃园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D]. 林峰.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9]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J]. 顾松松,胡秋龙,龚志华,杨中侠,李娟,谭琳.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5)
  • [10]黄色粘虫板对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 王昀.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有机管理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