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

六君子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

一、加味六君子汤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制用以治疗小柴胡证误下而致“心下痞”的一张千古名方。历代医家在使用本方的过程中,多用于“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谨守病机,辨证得当的情况下临床疗效十分显着。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疾病的加减配伍模式,并对与其相关度较高的胃部器质性病变的病案进行用药分析,以总结半夏泻心汤证的使用规律、适应指征、加减配伍规律。方法:收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医案170例,将临床数据分别录入Excel 2019表格,并对医案中性别、年龄、就诊月份、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用方等内容进行整理,并运用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探索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规律。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81人,占比为47.65%;女性89人,占比为52.35%;(2)年龄最大者为84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为55岁。(3)3、1月份就诊患者最多,占比分别为17.06%、14.71%,其次为4、6、5月份患者。2.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在录入的170病例资料中,主要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等胃肠道症状,排名前十的症状频数合计为391,占比为82.66%。半夏泻心汤患者口苦症状亦多见,可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32.35%。其中表述睡眠欠佳(眠差)之患者占到全部患者人数的20%。3.西医疾病分布:可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记录有104例。其中89例,占比85.58%都为胃肠道疾病,其余15例依次为肺癌、干燥综合征、乙肝、糖尿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冠心病、宫颈癌术后、肝硬化。未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经审核,主要为胃脘不适等胃肠道症状。4.舌脉情况:170例患者中共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脉象,通过脉象频数的降序分析可知弦脉、弦细脉、细脉、弦数脉为主要脉象,合计占比约为82.16%。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五位的舌质征象分别为:暗红舌37(23.57%)、淡暗舌28(17.83%)、淡舌21(13.38%)、淡胖舌(12.10%)、淡红舌(11.46%),合计占比约为78.34%。157例患者记录了详细舌质,通过降序分析发现频数排名前四位的舌苔征象分别为:白腻苔53(34.19%)、白苔41(26.45%)、厚白腻苔21(13.55%)、薄白苔20(12.90%),占比合计约为87.09%。5.半夏泻心汤用药情况:170例病案中,56例病案中使用了半夏泻心汤原方,占比为32.94%而且药物加减一般不超过3味;3例病案为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其余111例病案均为半夏泻心汤加味。与半夏泻心汤相配伍的药物一共21味。其中频数超过10次的药物有苍术、延胡索、海螵蛸、紫苏子、柴胡、紫苏子。其中苍术、延胡索、海螵蛸加味较为多用。含苍术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口苦、反酸、腹胀、眠差、消化差;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脘不适、胃痛、腹胀、口苦、反酸;含延胡索的半夏泻心汤中频数大于10(含10)的症状为:胃痛、反酸、腹胀、口苦、胃脘不适。6.联合方组应用情况:半夏泻心汤35例联用病例中,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11例,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自拟方、理中汤、麦门冬汤、四逆散、逍遥散各联用一次。疾病类型中只有1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余10例均为胃部器质性病变较重者如:胃癌相关7例;重度萎缩性胃炎1例;胃间质瘤1例;胃黏膜脱垂1例。非胃部器质性病变者联用24例,有1例病案联用3方,合计25方。其中与香砂六君子汤联用6例,与小柴胡汤联用2例,与逍遥散联用2例,与肾气汤联用2例,与补阳还五汤联用2例,与金匮肾气丸联用2例,与门氏养荣汤、生脉饮合玉屏风散、生脉饮口服液、栀黄颗粒、射干麻黄汤、芍药甘草汤、大柴胡汤、柴胡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各联用1例。结论:通过收集整理门九章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之病案,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层次聚类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以下结论:1.半夏泻心汤证之应用指征为:胃脘痞满气逆,脉弦舌暗红苔白腻。弦脉为半夏泻心汤证之核心脉象,随患者体质及功能状态与其他脉象相兼为弦细脉、弦数脉、弦细数脉。暗红舌及淡暗舌应为半夏泻心汤的典型舌象指征。适应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2.伤寒误下之痞或是未经攻下而成痞者,多是因为生冷油腻、酒水肥甘之品过食均易损伤脾胃,再加之饮食不节及精神因素,均可导致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泻心汤祛逆湿热、理气机,本方相关症状多集中在胃脘不适、反酸、腹胀、消化差、呃逆、胃痛、胃胀、烧心等胃肠道症状。3.门九章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时,最常配伍的药物为苍术、延胡索(元胡)、海螵蛸,患者兼见湿邪之时配伍苍术以祛湿运脾;胃痛、反酸明显或伴见局部糜烂、溃疡时配伍延胡索(元胡)、海螵蛸,且多见三药两两组合,其余加减则在遵循组方结构的基础上随刻下症状进行药证配伍,形成方证加药证之配伍,并会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功能状态及寒热表现而增减药物之剂量。4.半夏泻心汤应用中,处以联合方组者多为病情较为复杂者,且其中胃部器质性病变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联合方组之间协同增效,可有针对性进行治疗,利于医者理清治疗思路,观察愈后疗效。半夏泻心汤,组方以“辛开苦降甘缓”立法,治疗中焦升降失常、脾胃功能紊乱之病症,效如桴鼓,以上研究为半夏泻心汤在中西医脾胃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炳然[2](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刘光桥[3](2021)在《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PPI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主证积分、次证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证候积分、临床综合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观察,探讨“胃病从气论治”的治疗效果,从而为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本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符合诊断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使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在治疗的过程中门诊定期复诊;记录并比较前后两组主证积分、次症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证候积分、临床综合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情况,来评估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有6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符合终止标准,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为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主证、次证及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证、次证及总证候积分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单项证候积分分别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痛或胀、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及大便溏薄的证候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组内对胃痛或胀、胁胀或痛、食欲不振、嗳气、烦躁易怒及大便溏薄的证候积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经对胃痛或胀、食欲不振、嗳气、烦躁易怒及大便溏薄的证候积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能改善胃痛或胀、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及大便溏薄的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但治疗组在改善胃痛或胀、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及大便溏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复发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复发率7.4%,对照组复发率47.6%,两组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0.05),表明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确切,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智鹏[4](2021)在《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和相关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收集了左金丸加味治疗GERD的随机对照研究,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结果合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高强度的循证医学支持。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左金丸治疗GERD的潜在活性成分、关键靶点、主要通路,为后续理论、试验研究及新药开发等提供了参考。[方法]1.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等中外数据库,检索关于左金丸加味治疗GER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通过文献检索及数据库挖掘搜集左金丸化学成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ADME)参数筛选左金丸的活性成分,并进行作用靶点汇总。检索OMIM、DrugBank、GeneCard、TTD数据库中治疗GERD的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中的关联功能(Merge)将筛选得到的左金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相关靶点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交集靶点,进行映射挖掘,构建药材-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提取重要靶点模块。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以明确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以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明确反应发生的作用通路。[结果]1.Meta分析:最终分析纳入28项RCT,共2638例患者,为保证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对半夏厚朴汤联合左金丸、柴胡疏肝散联合左金丸、四逆散联合左金丸、旋覆代赭汤联合左金丸分别进行了 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左金丸加味治疗GERD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治疗GERD可明显改善反酸、烧心症状,四逆散合左金丸可提高胃镜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GERD症状。2.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设定口服吸收利用度(OB)、药物相似性(DL)的下限数值,左金丸中共筛选出中32种活性成分左金丸作用于ACHE、AKT1、EGFR、MAPK、PTGS2、DRD2等关键靶点,调控钙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等生物学通路,从而发挥治疗GERD的作用。[结论]本研究Meta分析显示,左金丸加味治疗GERD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其中合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方剂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胃镜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左金丸治疗GERD的有效成分、分子机制等,为药效物质基础分析、分子机制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孔海霞[5](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目的:已通过检索近十年文献得到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用药特点,活动期以清热药为主,缓解期以补虚药为主,而在药性的统计中,活动期以寒凉药物为主,缓解期以温热药为主。进一步明确我院中医药治疗UC不同疾病分期下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2015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和肛肠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录入其住院病历处方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对单药药味、药性及功效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到UC活动期重度共计用药100味,使用总频次共474次,中度用药110味,使用总频次共681次,轻度用药141味,使用总频次共977次,缓解期用药117味,使用总频次共496次;在药类分布上,UC活动期的重度和中度均以清热药为主,活动期的轻度及缓解期均以补虚药为主;在药性分布上,UC活动期重度使用的药物性味以寒凉药为主,频率41.77%;中度、轻度及缓解期使用的药物性味以温热药为主,频率分别为41.41%、40.94%、38.31%;聚类结果显示,UC活动期以白头翁汤为基础方,随着疾病的活动度下降,温热药物的应用逐渐增多,缓解期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结论:UC主要治疗原则以祛邪泻实、调和脾胃气机为主,活动期偏重清法和缓解期偏于补法,活动期随着病情活动度减轻,使用的药物药性偏于温热。第二部分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在基于疾病分期进行寒热辨证的基础上,观察经典寒热方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温度受体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寒热辨证施治法起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分组:将SD大鼠44只,体质量218~224 g,于实验开始前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4只大鼠留取肠道标本作为基线数据。剩余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模型组25只;对照组分别于造模第10天、17天、24天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留取数据;模型组大鼠于造模第10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清热组;模型组造模第17天随机处死5只,并随机分出5只作为温阳组。2.造模: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予蒸馏水自由饮用,模型组通过自由饮用4.5%硫酸葡聚糖钠盐溶液(DSS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第10天起,模型组大鼠继续自由饮用1%DSS溶液维持7天;造模第17天起,所有动物均自由饮用蒸馏水。3.给药:造模第10天起,清热组予以白头翁汤10.5 g/kg/d;造模第17天起,温阳组予以理中汤8.4g/kg/d,均予每日1次灌胃并持续治疗1周。4.每日记录大鼠一般情况、饮水量,每日称取体重记录。5.通过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对大鼠进行模型确认及疾病分期。6.使用Western-blot法检测温度受体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明确UC大肠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大鼠温度受体表达的特点,同时评价经典寒热方剂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TRPV1、TRPM8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1.由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在自由饮用4.5%DSS溶液第10天大鼠表现为易激惹、明显的粘液脓血便以及体重的下降,提示大鼠UC模型诱导成功。2.体重: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体重逐渐增加,无异常。造模第10天、第1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第24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上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同期模型组体重值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炎症评分: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评分显着上升,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予以白头翁汤、理中汤分别治疗1周后,炎症评分均有下降,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4.模型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V1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V1表达下调。基线及各对照组中均可见TRPM8的阳性表达,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D10)、模型组(D17)、模型组(D24)与同期空白对照组相比,TRPM8表达逐渐下调(P>0.05)。5.治疗组温度受体表达情况:清热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表达水平下调(P>0.05),温阳组较同期模型组TRPV1的表达上调(P>0.05)。清热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水平上调(P>0.05)。温阳组TRPM8较同期模型组表达上调(P>0.05)。6.发现了 rV1/M8变化曲线。基线组大鼠是寒温平衡,以此数据作为基线,用TRPV1及TRPM8表达量的比值(缩写为rV1/M8)可得到一条寒热相对变化曲线,可看出,在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极期时,rV1/M8表达上升,TRPM8快速下调,TRPV1下调不明显,与UC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的辨证相一致;在炎症后期,TRPV1表达快速下调,TRPM8下调趋势缓慢,rVl/M8表达下调,与UC缓解期的脾胃虚寒证的辨证相一致。经白头翁汤治疗后,rV1/M8较模型组同期下调明显,同时低于寒温平衡线;经理中汤治疗后,rV1/M8下调,且低于寒温平衡线。结论:1.DSS溶液可以诱导出的大鼠UC模型,具有良好的剂量-时间-病理相关性,能够基本模拟UC的大肠湿热及脾胃虚寒证,适合进行UC的寒热证研究。2.随着UC辨证阶段转化,温度受体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在大肠湿热阶段,TRPV1、TRPM8下调;在脾胃虚寒阶段,TRPV1下调,TRPM8下调。3.寒温方剂按照传统分阶段辨证使用能够有效减轻肠道组织炎症,同时可干预温度受体的表达水平。清热方剂可降低TRPV1表达,温阳方剂可提升TRPV1表达;清热方剂可提升TRPM8表达,但温阳方剂也可提升TRPM8表达。温度受体可能是传统寒热药物的疗效作用靶点之一。4.rV1/M8与UC的传统寒热辨证具有较好的契合性,需要进行进一步验证并深入研究。

王启明[6](2021)在《叶天士肝系病证治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叶天士医案及医论为素材,对其治疗肝系病证的治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探究阐明其治疗肝系病证的学术思想,确立常用的治法、方药及治疗忌宜,以期更好地传承叶天士学术经验并使之发扬光大。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叶氏医案,摘卡收集叶氏关于肝系病证的论述及临证案例;查阅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典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2.整理归纳法。对叶氏肝系病证的治法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以确立其治法分类、治法涵义、适应证、治法原理、典型案例、代表方及其他方。3.对比分析法。对同一治法下方剂的用药及症候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治法的核心要素及配伍技巧。结果:肝系病证内容庞大,病因涉及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诸多方面。叶氏在辨治肝病时,尤其重视节气对疾病的影响,或直接治肝,或隔脏而治,常用治法如下:(1)理气法包括疏肝行气法、降气制肝法,代表方为逍遥散加减方、降气通络方。(2)活血法包括活血通络法、活血行气法、育阴活血法、泻热逐瘀法,代表方为旋覆花汤加味方、地鳖延胡方、生地天冬方、桃仁承气汤。(3)清泄法包括清肝(胆)泻火法、清肝凉血法、泄木培土法、泄肝和胃法、清金制木法、利胆和胃法,其代表方为当归龙荟丸、丹皮山栀方、乌梅丸加减方、金铃子散加味方、杷叶苏子方、温胆汤加味方。(4)温肝法包括温肝暖胃法、温经通络法、温肝回厥法,其代表方为吴茱萸汤加减方、川楝包头方、川椒茴香方。(5)补益法包括养肝补血法、益肝养阴法,其代表方为枸杞柏子仁方、生地白芍方。(6)熄风法包括潜阳熄风法、凉肝熄风法、养阴熄风法、养血熄风法、培土熄风法,其代表方为孔圣枕中丹、苦辛酸降方、生地阿胶方、枸杞蒺藜方、归芪六君子汤加减方。结论:1.叶氏辨治肝系病证极具特色,常紧密结合天时、肝脏生理特性以及脏腑间的生克关系。2.叶氏关于肝系病证的治法较前人更为深入、全面,主要有理气、活血、清泄、温散、补益、熄风六大法。3.叶氏在传承前人治肝大法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完善、发展了相应治法理论。尤其对降气制肝法、育阴活血法、培土熄风法等,见解独到,制方用药,独具匠心,值得深入挖掘传扬。4.叶氏治疗肝系病证思想丰富,辨治用药规律各有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较大,为现代医家辨治肝系病证提供了借鉴。

胡曼婷[7](2021)在《化肝煎加味联合PPI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课题通过观察化肝煎加味联合PPI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化肝煎加味方各味药物进行理论分析,讨论以疏泄肝热、和胃降逆为法的化肝煎加味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的重要价值的体现,探索中医中药联合PPI制剂治疗前后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后期病情变化的影响。本文研究化肝煎加味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观察其临床表现,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得出积分进行比较,从而评分其疗效,为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提供更多创新思想。方法: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了与纳入标准相符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并依照就医的顺序随机将符合要求的患者分别归入中药配合西药的治疗组及单纯运用西药的对照组,各30例。治疗期间病例数无脱落病例、无剔除病例。经医学统计学进行分析,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证候总积分等方面统计学差异无意义,可进行比较。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化肝煎加味治疗(青皮10g,陈皮10g,白芍10g,泽泻10g,牡丹皮10g,栀子10g,川楝子20g,延胡索20g,黄连6g,白及10g,浙贝母15g,蒲公英10g)。具体的服用方法:日一剂,水煎服,分中晚饭后1袋,每次200ml。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4周一个疗程,在此期间,观测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Gerd 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并通过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后,将两组属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做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采取秩和检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6.67%,两组通过统计学分析,P=0.026<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Gerd Q量表积分、疗效比较:将两组属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的Gerd Q量表积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做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在西医主要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西医主要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西医主要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80.00%,经统计学分析,P=0.013<0.05,具有统计学的差异,说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3)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烧心、泛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等症状疗效积分均下降,与治疗前各症状疗效积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烧心、反酸、胸骨后方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等症状疗效积分下降,与对照组积分下降相比,前者较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化肝煎加味能明显改善患者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等症状。结论:化肝煎加味结合PPI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等,该方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可行有效的优质方剂之一,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陶雯佳[8](2021)在《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应用中药方剂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与荆花胃康胶丸联合西药标准三联对比,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下两组的Hp的根除率、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观察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探讨中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特殊干预组)以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人数均等各30例。观察组予加味青蒲饮+西药三联(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对照组予荆花胃康胶丸+西药三联,干预时间为两个星期,在实施干预前对各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分析,停药约4周后再次检查13C呼气试验,记录患者Hp根除率以及病症缓解情况。结果: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后,Hp根除率方面:观察组为80.0%,另外一组83.3%,两组数据接近,不具有可比性。在症状缓解方面:观察组90.0%,另外一组为86.7%。一段时间的干预后,经组间比较,观察组症状总积分(2.57±4.9)显着低于对照组(4.27±3.57)(P<0.01)。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干预后所有症状均有显着改善,而在胃胀、嗳气症状方面,观察组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另外一组26.7%,差异非常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表明:观察组药物安全性更高,可尝试用于临床治疗。结论: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疗法在根除Hp方面可以达到与荆花胃康联合西药三联同样的效果,同时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副作用小,功效突出,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童凤翔[9](2021)在《加味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根据导师徐艺的临证经验自拟方加味四逆散,观察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客观评价加味四逆散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补充现有的诊疗方案,使患者有更多的临床获益。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疗程为8周,分别在就诊首日、治疗2周、治疗8周及停药4周,对患者进行信息采集,比较两组受试者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SF-36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分情况,客观、全面评估加味四逆散对GERD重叠EPS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等情况。结果:1.RDQ积分:治疗2周时,两组RDQ积分均较治疗首日明显下降(P<0.01),两组下降程度相仿(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RDQ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2.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2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次症总积分(P<0.05)均较对照组下降,两组主症总积分改善情况相当(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停药4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均较治疗结束无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次症总积分无明显上升,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均治疗结束时明显上升(P<0.01)。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2周,两组除嗳气、恶心欲吐症状外均得到有效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两胁胀满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与治疗2周比较,治疗组各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除胸胁胀满症状外均较前有所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胸胁胀满、嗳气、纳差、胸闷善太息、心烦、恶心欲吐等症状疗效均优于治疗组(P<0.01)。停药4周,对照组与治疗结束时相比,反酸、烧心、胃脘疼痛等症状均较前明显(P<0.01),且对照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组明显(P<0.01)。4.SF-36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治疗结束后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健康状况均较前改善(P<0.01),治疗组在社会功能(P<0.01)、情感职能(P<0.05)、精神健康(P<0.01)3个维度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5.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而言,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远期疗效评价:停药4周后随访评估复发率,治疗组为6.90%,对照组为3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均较好。结论:加味四逆散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肝胃不和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率,说明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临床优势,为疾病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章宇环[10](2021)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炎症指标、营养指标、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症候疗效等数据,评估六君子汤加味在治疗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为中医在治疗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可靠临床依据,拓宽中医药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的应用范围。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03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的符合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成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更新的《ALI/ARDS诊断和治疗指南》和2008年欧洲危重病学会的腹部问题小组提出的《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胃肠功能:术语、定义和管理》中的治疗标准,对照组给予西医规范治疗,治疗组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早、晚加用六君子汤加味方100ml,以鼻饲给药的方式给药7天。经过7天治疗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讨论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对比,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数据资料(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Nutric评分、肠功能评分、GIF评分、WBC、CRP、PCT、TNF-α、IL-6、PA、ALB、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数据可比。2.治疗前、后各组的炎症指标、营养指标、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有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WBC、PCT、TNF-α、IL-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症状积分降低更明显,PA、ALB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RP水平、Nutric评分无差异(P>0.05)。3.两组病例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提示治疗组改善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更短(P<0.05)。结论:1.六君子汤加味联合西医治疗可降低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炎症水平,并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2.六君子汤加味联合西医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胃肠功能评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ICU住院天数。

二、加味六君子汤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味六君子汤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半夏泻心汤文献研究
    1.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
        1.1 方证源流
        1.2 药物组成
        1.3 方义分析
        1.4 剂量、服法
    2.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2.1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2.2 整方药理与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数据研究
    1.医案统计与数据挖掘准备
        1.1 研究资料
        1.2 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
    2.统计与数据挖掘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就诊月份分布
        2.3 疾病类型分布
        2.4 脉象分析
        2.5 舌象分析
        2.6 用药频数
        2.7 联合方组应用
        2.8 方剂组方规律研究
        2.9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10 症状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各医家及门九章教授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认识
    2.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
        2.1 应用人群及时间
        2.2 舌脉特点
        2.3 适用病证
    3. 用方特点
        3.1 随症加减特点
        3.2 组方规律分析
        3.3 联合方组运用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研究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3 中医治疗方法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特征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方法
        5 治疗手段
        6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4 病例纳入标准
        5 病例排除标准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2 GerdQ量表结果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6 复发率对比
        7 血清MTL、VIP结果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第五节 讨论
        1 组方思路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4 研究结果分析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PPI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CG的认识
        1.1 定义及诊断
        1.2 流行病学现状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CG的治疗
    2.中医对CG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4.肝郁脾虚型CG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治疗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
        2.3 方法
        2.4 观察内容
        2.5 临床疗效判定
        2.6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一般数据分析比较
        3.3 治疗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肝郁与脾虚,关系密切
    2.胃病从气论治
    3.强调中西互补
        3.1 中医对CG的认识
        3.2 西医对CG的认识
        3.3 注重中西并重
    4.药物分析
        4.1 中药组方、药理研究
        4.2 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依据
    5.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5.3 本研究对肝郁脾虚型CG患者的安全性
        5.4 复发率情况
        5.5 对比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和相关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左金丸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黄连、吴茱萸及不同配伍比例方剂的主要成分
        3 左金丸作用机制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左金丸类方梳理及临床应用探讨
        1 古代医家对左金丸的认识
        2 左金丸方剂演化
        3 左金丸的现代临床应用
        4 名家论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一 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的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参考文献
    讨论
        1 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Meta分析的结果讨论
        2 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结果分析
        3 导师以“同病异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撷要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5)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RPV1和TRPM8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表达特征及中药的调控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辨证用药的寒热规律分析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资料总计
        2.2 频数分布
        2.3 类别分布
        2.4 UC不同疾病分期聚类分析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药物频数
        3.2 药类药性分布
        3.3 聚类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典寒热方剂对肠道温度受体TRPV1、TRPM8的表达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2.2 DS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制备
        2.3 大鼠给药方法
        2.4 大鼠称重方法
        2.5 大鼠整体观察
        2.6 实验动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及处理
        2.7 结肠组织的固定、切片及HE染色
        2.8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RPV1、TRPM8蛋白表达
        2.9 统计学处理数据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状态观察
        3.2 大鼠体重变化(单位 g)
        3.3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切片下观察
        3.4 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特点
        3.5 白头翁汤、理中汤对DSS诱导的大鼠UC结肠组织TRPV1、TRPM8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发现rVl/M8与溃疡性结肠炎传统的寒热辨证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具有作为寒热证指标的潜力
    4. 讨论
        4.1 炎症不同时期温度受体变化的特点
        4.2 白头翁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4.3 理中汤调控温度受体的表达
        4.4 白头翁汤、理中汤调控rV1/M8的表达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附录2 综述一中筛选的文献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叶天士肝系病证治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肝系病证治法源流
    1.源于秦汉
    2.发展于隋唐至金元
    3.繁盛于明清
    4.完善于现代
第一部分 叶天士生平及治法成就
    1 叶天士生平
    2 叶天士治法成就
        2.1 治温须明三焦气血
        2.2 治湿须重分消走泄
        2.3 治肝尤重气血阴阳
        2.4 治中焦须脾胃分论
        2.5 治络病须辛香通络
第二部分 叶天士辨治肝系病证概述
    1 肝系病证的界定
        1.1 肝系的概念
        1.2 肝系病证的界定
    2 病因病机
        2.1 外感邪气
        2.2 内伤七情
        2.3 饮食劳倦
    3 叶氏辨治肝系病证特色
        3.1 辨治须分天时
        3.2 论治须调多脏
        3.3 用药宜柔慎刚
        3.4 注意病后护理
第三部分 肝系病证治法研究
    1 理气法
        1.1 疏肝行气法
        1.2 降气制肝法
    2 活血法
        2.1 活血通络法
        2.2 活血行气法
        2.3 育阴活血法
        2.4 泻热逐瘀法
    3 清泄法
        3.1 清肝(胆)泻火法
        3.2 清肝凉血法
        3.3 泄木培土法
        3.4 泄肝和胃法
        3.5 清金制木法
        3.6 利胆和胃法
    4 温散法
        4.1 温肝暖胃法
        4.2 温经通络法
        4.3 温肝回厥法
    5 补益法
        5.1 养肝补血法
        5.2 益肝养阴法
    6 熄风法
        6.1 潜阳熄风法
        6.2 凉肝熄风法
        6.3 养阴熄风法
        6.4 养血熄风法
        6.5 培土熄风法
讨论
    1 关于降气制肝法的讨论
    2 关于通络法的讨论
    3 关于泄木培土法的讨论
    4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4.1 创新点
        4.2 不足
        4.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化肝煎加味联合PPI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历史回顾
    1 祖国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治疗进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观察
    3.3 两组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 导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3.1 导师对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解
        3.2 导师对胃食管反流病西医发病机制的理解
    4 化肝煎的古今临床应用
    5 化肝煎加味的组方分析
        5.1 单个药分析
        5.2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疗效分析
        6.1 临床资料分析
        6.2 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分析
        6.3 治疗后GerdQ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6.4 中医证候疗效、GerdQ量表疗效、安全性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3 Hp的致病机制
        1.4 Hp的检测
        1.5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
        2.2 中医治疗
        2.2.1 中药口服
        2.2.2 其他中医疗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3.1 西药联合中成药
        3.2 西药联合中药复方
    4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指标
        4.1 中医症状评分
        4.2 疗效评定标准
        4.3 Hp根除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基线比较
        6.2 Hp根除率
        6.3 临床效果
        6.4 脱落及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2 加味青蒲饮选方理由及组方分析
    3 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症状积分表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疗效评定标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加味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1.1 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及重叠概念
        1.2 GERD与FD重叠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诊断方法
        1.5 治疗方法
    2.传统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法探讨
        2.4 加味四逆散
        2.5 中医外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及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测项目
    4.疗效评定标准
        4.1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2 远期疗效
    5.数据与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分析
        6.1 基线资料比较
        6.2 观测指标
        6.3 疗效评定标准
        6.4 远期疗效评定
        6.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意义及依据
    2.方药组成分析
    3.现代药理学研究
    4.加味四逆散疗效机制探讨
        4.1 调节胃肠动力
        4.2 减少胃酸分泌
        4.3 抗炎作用
        4.4 抗焦虑抑郁
    5.研究结果分析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定义及相关历史
        1.2 发病机制
        1.3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与分级
        1.4 胃肠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2 西医对呼吸衰竭的认识
        2.1 定义和诊断
        2.2 病因分类
        2.3 治疗
        2.4 呼吸衰竭对胃道功能的影响
    3 中医相关理论研究
        3.1 中医对呼吸衰竭的认识
        3.2 中医对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3.3 中医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
        3.4 中医对脏腑关系的认识
        3.5 病因病机
        3.6 培土生金法的运用
        3.7 中医治疗
        3.8 六君子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剔除标准
    3 研究分组
    4 观察指标
        4.1 基本信息资料
        4.2 评分表与检验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5 中医症状积分及症候疗效评判标准
    6 统计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8 实验结果
        8.1 基本资料比较
        8.2 客观观察指标比较
        8.3 主观观察指标比较
        8.4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基本资料分析
    2 相关观察指标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加味六君子汤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门九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D]. 赵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PPI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光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左金丸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和相关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智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溃疡性结肠炎中寒热药物临床使用规律及对温度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D]. 孔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叶天士肝系病证治法研究[D]. 王启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化肝煎加味联合PPI制剂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D]. 胡曼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加味青蒲饮联合西药三联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陶雯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加味四逆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观察[D]. 童凤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呼吸衰竭伴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章宇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六君子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