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二氢钾对不同pH值杨树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磷酸二氢钾对不同pH值杨树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一、磷酸二氢钾对杨树菇不同pH液体培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营[1](2019)在《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茶饼粕是油茶榨油后的副产物,其产量高但利用率低,大量被直接丢弃或用做燃料,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对油茶饼粕综合利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拓展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研究廉价高产的栽培配方已成为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将油茶饼粕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可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栽培基质、满足食用菌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变废为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了使油茶饼粕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通过对若干食用菌菌株对茶皂素耐受性的筛选,得到三株长势较好的食用菌菌株,并探究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采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油茶饼粕进行成分分析,油茶饼粕中含有茶皂素12.81%,水分9.80%,脂肪5.01%,总糖36.28%,蛋白质13.98%,粗纤维13.05%,其他9.07%;以脱皂率,蛋白质损失率及总糖损失率为参考指标,对比6种脱皂方法,得出超声辅助法为最佳脱皂方法,脱皂率可达97.74%,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油茶饼粕中的营养物质。2.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茶皂素耐受率为指标,对实验室的7种食用菌菌株做耐受茶皂素的筛选实验,研究发现平菇能在含8%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金针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茶薪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3.先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出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的最佳基础栽培配方;在最佳基础栽培配方的基础上,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在基础配方中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及最佳限定配比,其中平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60%、10.14%;茶薪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70%、11.85%;金针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0%、4.10%;同样在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和限定配比的基础上,以生物学效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油茶饼粕代料栽培平菇、茶薪菇、金针菇,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平菇最佳栽培配方是:16.1%油茶粕,34.5%棉籽壳,37.4%木屑,10%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茶薪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20%油茶粕,42.4%棉籽壳,30%木屑,10%麦麸,0.6%白砂糖,1.5%石膏粉,0.4%磷酸二氢钾;金针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15%油茶粕,63.2%棉籽壳,19.8%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4.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探究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对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筛选,结果为平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13?0.05)g/100mL;茶薪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72?0.05)g/100 mL;然而金针菇在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中生长效果较差,菌丝体干重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对生长最好的茶薪菇做单因素试验并运用Design-Expert8.0软件程序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以菌丝体干重为响应值,对茶薪菇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pH为5.4、转速117 r/min、温度25℃、发酵周期6 d。

侯立娟,林金盛,刘少华,李瑞祥,马林,蒋宁,曲绍轩,李辉平[2](2018)在《醋酸钠及复配4种矿物质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测定菌丝DNA含量,检测不同浓度梯度醋酸钠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醋酸钠浓度的升高,菌丝生物量呈线性增加,当达到0.7 g·L-1时,生物量达到一个高峰值,DNA的含量为468.9±4.10μg·g-1,极显着地高于对照组,随着醋酸钠浓度继续增加到0.9 g·L-1和1.1 g·L-1时,生物量则呈减少的趋势,但均比对照的生物量高,说明适宜的醋酸钠浓度能极显着地增加草菇菌丝生物量。在筛选出最佳醋酸钠浓度(0.7 g·L-1)的基础上,进一步复配Cu、Zn、K、Mn元素,以醋酸钠为对照,比较复配微量元素及同一微量元素不同浓度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矿物质K和Cu元素效果较好,各浓度均能使菌丝生物量有所增加,其中添加8 g·L-1KH2PO4处理的菌丝生物量比对照的高84.32%(P<0.05);添加0.04 g·L-1Cu SO4处理的菌丝生物量比对照高73.19%,达到5%显着水平;Zn SO4添加量为0.25 g·L-1和0.20 g·L-1两处理的菌丝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2.69%和20.34%;添加0.35 g·L-1Mn SO4处理的菌丝生物量比对照提高25.23%以上。Zn和Mn元素的各浓度处理与对照的菌丝体生物量无显着差异。

方新新[3](2017)在《印度丽蘑生物学特性及适应性栽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度丽蘑(Calocybe india),又名奶白蘑菇,是原产于印度的一种典型高温型珍稀食用菌。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栽培适应性进行研究,考察不同培养基质和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还测试了不同碳氮源及栽培配方对其胞外酶活的影响,以及6种不同外源激素对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为印度丽蘑在我国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印度丽蘑菌丝生长最适宜的碳源、氮源分别为果糖和酵母膏,菌丝体生长速度分别为4.25mm/d和5.52mm/d,最适碳氮比为30/1。菌丝可在25℃~35℃正常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2℃,菌丝生长速度达到3.41 mm/d;菌丝生长pH值为5.0~9.0,最适pH值为7.0。2.设置8种不同的栽培配方进行印度丽蘑栽培试验,其中配方H的生物转化率最高,达到69.2%,现蕾时间为32.3 d,而配方C现蕾时间最早,为31.3 d。3.印度丽蘑营养成分与栽培配方有一定的相关性,配方E子实体粗多糖含量最高,为43.43 g/100g;配方C子实体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7.24 g/100g;配方G子实体中粗脂肪含量最低,为6.04g/100g。配方D子实体灰分含量最高,达到14.26g/100g;配方A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最高,为5.41 g/100g。综合各方面考虑,配方G、C、H栽培印度丽蘑子实体营养价值较高。4.采用固体和液体两种接种方式栽培印度丽蘑,液体接种后23.1 d即现蕾,比固体接种方式现蕾提早9.2 d,平均每袋产量比固体接种方式提高了 12.6%。5.分别以蔗田土、滤泥、煤渣以及三者1:1:1混合作为覆土材料进行覆土,其中以3种材料按1:1:1混合作为覆土材料产量最高,生物转化率达到65.3%。6.探索培养基质与印度丽蘑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以果糖为碳源时淀粉酶和CMC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7.12 U和18.62 U,漆酶在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含量最高,为34.99 U,半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在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时活性最高,分别为19.33和0.35 U。CMC酶在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酶活性最高为27.44 U,半纤维素酶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酶活性最高为14.30U,漆酶在以牛肉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中酶活性最高达12.03 U,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则在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中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7.42U和23.54 U;当以硫酸铵为氮源时,半纤维素酶、漆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较低。不同配方栽培印度丽蘑时胞外酶活性变化存在规律性。。7.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对印度丽蘑菌丝体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激素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A浓度为1.5 mg/100ml的培养基中胞外粗多糖含量和菌丝生物量最高分别为6.75 mg和1.07g。2,4-D浓度为1.0 mg/100ml时菌丝蛋白质含量含量最高,为188.2μg/g,浓度为2.0mg/100ml时还原糖含量最高,达到5.54mg/100ml,均显着高于不添加激素的对照组。

杨云静[4](2017)在《金针菇“江山一号”营养要素筛选及其液体菌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沙县金农菌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金针菇"江山一号"菌株,进行了营养要素的筛选和液体菌种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并完成了液体菌种与常规固体菌种栽培对比试验。首先,本文对金针菇"江山一号"菌株的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并从GenBank中下载国内不同地区主栽金针菇品种的ITS序列,分析"江山一号"与国内主栽金针菇品种的遗传差异;运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了最适合金针菇"江山一号"生长的碳氮源、碳氮比以及生长所需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再从三种防腐剂中筛选出了能有效促进菌丝生长的双乙酸钠,然后采用L9(34)型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各组分含量,得到一个适合"江山一号"菌株液体发酵的营养配方;在得到营养配方的基础上,以生物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装瓶量、摇床转速以及初始pH值进行优化,得出了"江山一号"菌株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最后在沙县金农菌业有限公司进行初步应用,并和传统固体菌种生产进行比较。为推广"江山一号"菌株液体菌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江山一号"菌株与国内主栽的金针菇品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其它品种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8,最大遗传距离为0.017。(2)"江山一号"生长营养要素:最适碳源为面粉,其次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黄豆粉,其次为酵母粉;菌丝在碳氮比30:1的培养基生长速度最快;常量元素中,钾、磷、钙、镁离子能显着地影响金针菇菌丝的生长,其中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影响最大的是钾离子;微量元素中锌、铁离子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6种维生素(生物素、核黄素、叶酸、抗坏血酸、硫胺素、尼克酸)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影响不显着;促进剂中浓度为0.02%的双乙酸钠能够极显着地促进菌丝生长。(3)经正交实验优化后,"江山一号"生长最佳营养配方为:玉米粉2%、黄豆粉0.1%、酵母粉0.1%、磷酸二氢钾0.15%、双乙酸钠0.02%。(4)"江山一号"液体菌种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装液量100mL(三角瓶容量250mL)、接种量10%、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周期6 d、起始pH 6.0。(5)"江山一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出菇试验对比结果: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菌丝的萌发时间提前2d左右,菌丝满袋时间提前10 d左右,子实体现蕾时间提前9 d左右。子实体的平均单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方面,液体菌种均优于固体菌种。

王燕云[5](2016)在《青海高原野生大肥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肥菇[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蘑菇科(Agaricaceae)、蘑菇属(Agaricus)。大肥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大型珍稀食用菌资源。本文选用大肥菇为研究对象,对其固体平板培养条件、液体发酵工艺、固体基质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大肥菇固体平板培养条件的研究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大肥菇固体平板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即:麦芽糖30.0g,硝酸钾8.0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5g,琼脂18.0g,水1000mL。日生长量达到9.4mm/d。2.大肥菇液体发酵营养条件及发酵工艺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大肥菇生物量较佳的液体发酵培养工艺,即以营养条件为:麦芽糖30.0g,蛋白胨5.0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25g,维生素15.0mg,水1000mL;发酵工艺条件为:装液量140mL/250mL,温度25℃,摇床转速210r/min,接种量5%,玻璃珠数5颗,pH值6,培养6d,在此工艺时生物量较高,达到1.3g/100mL。通过试验,确定了大肥菇胞外多糖产量较佳的发酵培养工艺,即以营养条件为麦芽糖30.0g,蛋白胨5.0g,磷酸二氢钾0.5g,硫酸镁0.25g,维生素15.0mg;发酵工艺条件为:装液量140mL/250mL,温度25℃,摇床转速210r/min,接种量5%,玻璃珠数5颗,pH值6,培养6d,在此工艺时胞外多糖产量较高,达到0.80g/100mL。3.大肥菇二级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通过试验,确定大肥菇二级菌种最适的培养条件,即:棉籽壳培养基:小麦70%,棉籽壳30%,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25%,葡萄糖3.0%;木屑培养基:小麦90%,木屑10%,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25%,葡萄糖3.0%;麦草培养基:小麦80%,麦草20%,磷酸二氢钾0.5%,硫酸镁0.25%,葡萄糖3.0%。4.大肥菇固体基质培养条件研究通过试验,确定大肥菇固体基质最适的培养条件,即:小麦为固体基质,营养液配方为:葡萄糖20.0g,牛肉膏5.0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1.0g,维生素B110.0mg,水1000mL。

刘雪英[6](2015)在《杨树灰斑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Sporocadus populinus(Bres.)Orsenigo,Rodondi&B.Sutton=Coryneum populinum Bres.)引起的杨树灰斑病是杨树苗圃常见严重病害之一,对于该病防治目前为止还未见到相关生物防治的报道。植物体内存在着一些微生物的自然群体,它们中的某些种类,例如链霉菌等对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因此可用来作为生防菌来开发利用。评估拮抗菌的防病潜力是开发利用拮抗菌的前提,然而了解拮抗菌防病效果是增强其防病能力的基础。本研究从健康杨树叶片内分离得到一株对杨树灰斑病菌、杨树叶枯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Syjd3。在此基础上对菌株Syjd3的分类鉴定、防病潜力和防病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孢分离得到了杨树灰斑病菌,并筛选出杨树灰斑病菌产孢培养基,培养25d时每毫升培养中产2.05x106个孢子。与此同时,从杨树叶片内分离得到192株内生微生物,综合平板对峙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得到一株对杨树灰斑病菌有显着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Syjd3。2.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传统分类学鉴定方法相结合,菌株Syjd3鉴定为卡伍尔链霉菌Syjd3(Streptomycess cavourensis Syjd3)。其 16S rDNA 序列已在 GenBank 中注册,登陆号为 KJ918749。3.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链霉菌Syjd3生长及其产生抗菌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中,LB最有利于菌体生长,G1最有利于产生抗菌物质。Syjd3在G1中培养生长至7d时菌丝干重达到最大,10d时抑菌活性达最大值。Syjd3在10-35℃范围内均可生长并产生抗菌物质,28℃为菌体生长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适合温度。适宜于Syjd3生长及产生抗菌物质的pH范围分别为7-9和6-8。4.研究了链霉菌Syjd3产生的抗菌物质的稳定性。发酵液在温度30-80℃、pH6-8的范围内抑菌活性稳定。贮藏时间和紫外线对其抑菌活性无明显影响。5.研究了链霉菌Syjd3对杨树灰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病效果,发现链霉菌Syjd3的发酵液能抑制杨树灰斑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附着胞形成。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原液对杨树灰斑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分别为61.5%和73.3%,均高于50%多菌灵600倍液,预防效果比治疗效果好。6.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技术,运用大孔树脂NKA-9吸附、10-90%无水乙醇洗脱等方法对Syjd3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对杨树灰斑菌孢子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综合IR、GC-MS、LC-MC、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此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19H40O,分子量:284.52,化学名称为正十九醇。

刘淼[7](2014)在《新疆野生分布的黄伞和褐顶环柄菇的生长适应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的黄伞(Phonliota adiposa (Fr.) Quél.)主要分布于天山、阿勒泰山区的河谷阔叶林,是食药兼优且具有较高商品价值的珍稀食用菌。新疆褐顶环柄菇(Lepiota promineus (Fr.) Sacc)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各林区。本研究以新疆特殊环境下分布的珍稀野生黄伞和褐顶环柄菇为研究对象,较全面的对其营养代谢特征和逆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掌握了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子,为新疆特色野生菌的驯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为生产推广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菌丝体菌落形态特征、菌丝体显微特征、锁状联合数量与菌丝体生长总量、平均生长速度、最大日生长量出现时间以及达到50%总生长量的平均生长天数研究阐明,黄伞和褐顶环柄菇对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选择性适用特征。黄伞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红糖和甘露醇;氮源为蛋白胨、硝酸铵和谷氨酰胺;碳氮比30:1;天然物质为1%杨树汁;激素为6%6-BA。褐顶环柄菇的最佳碳源为纤维素钠盐;氮源为谷氨酰胺;碳氮比30:1;天然物质为6%棉籽壳汁,激素为15%赤霉素。黄伞和褐顶环柄菇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黄伞的最宜pH值为6,温度为30℃,含水量为60%,黑暗培养极显着促进黄伞菌丝体的生长。褐顶环柄菇最宜pH值为7,温度为30℃。逆境条件下黄伞菌种生长适应性研究表明,菌丝体逆境下恢复速度快、活力强、长势整齐、菌落与菌丝体形态结构完整,阐明了黄伞具有一定的高低温耐受能力。淀粉、蛋白胨、碳氮比30:1、麦粒、硫酸镁和核黄素极显着地促进了高温胁迫下菌丝体的恢复生长;淀粉、蛋白胨、碳氮比15:1、胡萝卜、磷酸二氢钾和核黄素极显着地促进了低温处理后菌丝体的恢复生长。菌丝体活力特征研究表明,通过不同菌种保藏时间和营养因子对生殖生长关系研究,对比分析了菌丝体吃料的能力、原基形成以及子实体生长,进一步阐明黄伞具有较强的活力适应性,对生殖生长无抑制作用。建议黄伞菌种保藏时间为90d,营养因子中酵母膏处理后菌丝体吃料能力强,形成原基的时间短,子实体质量高。

刘倩[8](2014)在《复分解法与结晶法联合制备磷酸二氢钾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湿法磷酸和氯化钾直接反应制备磷酸二氢钾(KDP)工艺过程,该工艺利用气提脱除氯化氢而实现磷酸和氯化钾的直接复分解反应。然后结合结晶法中KDP在磷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得到KDP。磷酸和氯化钾直接反应产物是HCl和KDP,为了保证反应物的高转化率,需要移出反应中产生的HCl气体,而HC1-H2O具有共沸点108.6℃,为最高共沸物,所以HCl气体的移出必然伴随着水蒸气,本文提出水蒸气气提带出反应中产生的HCl气体,使反应向生成KDP的方向移动,且得到有价值的副产物盐酸。本文研究了各工艺条件原料配比(H3P04与KCl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通入水蒸气的量、真空度等对KCl转化率的影响。针对产物中KCl含量过高,采用重结晶法提纯,提纯后产品中KDP的含量可以达到98%以上,且过滤后的母液可以作为原料循环利用。本文涉及的反应体系比较复杂,含有KH2PO4、KCl、H3PO4、HCl、H2O,本文针对KCl和KDP两种盐在水、磷酸、盐酸中的溶解度及所组成体系的平衡相图,对K+、H+//Cl-、H2PO4—H2O体系的水盐相图进行研究,得到相应的水盐平衡相图,用于指导工艺条件的选择和优化。此工艺结合复分解法和结晶法制备KDP,然后对产品进行重结晶得到纯度高的KDP固体,母液循环利用,具有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成本低且环保的特点。

吴萍民[9](2014)在《几种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鉴定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野生食用菌的资源分布、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驯化栽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目前野生食用菌的概况。针对目前野生食用菌存在资源广、利用少的状态,对祁连山几种野生食用菌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期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并为它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野生食用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通过组织分离获得供试菌菌丝纯培养物,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ITS片段的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供试菌菌丝生长进行最适温度、最适pH、最佳碳氮源和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传统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确认QL-1、QL-2和QL-3菌株均属于蘑菇属中的绵毛蘑菇;QL-4菌株属于蘑菇属中的浅灰白蘑菇;QL-5、QL-7和QL-10菌株初步确定为田头菇属中的三个新种;QL-6菌株属于离褶伞属中的荷叶离褶伞;QL-8和QL-9菌株均属于鬼伞属中的毛头鬼伞;QL-11菌株属于侧耳属中的粗皮侧耳。2.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各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pH值、碳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QL-4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最优pH值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最适无机盐和维生素分别为硫酸镁和Vb12;QL-5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4℃,最优pH值为6.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甘露醇和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和维生素分别为硫酸锰和Vb5;QL-6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4℃,最优pH值为6.0~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淀粉和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和维生素分别为硫酸钙和Vb合;QL-7、QL-8和QL-9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均为24℃,最优pH值均为7.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均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分别为硫酸锰、硫酸镁和硫酸锰,最适维生素分别为Vb合、Vb6、Vb12;QL-10、QL-11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分别为30℃和28℃,最优pH值均为7.0,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均为硫酸锰,最适维生素分别为Vb2和Vb5。并通过多因素正交设计得出了各菌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3.通过研究供试菌在不同栽培料中的吃料能力,得出木屑栽培料和棉籽壳栽培料是各供试菌的较佳栽培料。同时,栽培试验也得出了部分菌株出菇的条件。其中QL-11菌株在温度为18-24℃、湿度为75-85%、弱光照射条件下出菇;QL-10菌株在温度为24℃、湿度为75-85%、黑暗处理条件下出菇;QL-8和QL-9菌株均在温度为24-30℃、湿度为75-90%、散光照射、覆土条件下出菇。

刘红霞[10](2014)在《大型真菌ITS鉴定及8种野生蕈菌的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野生菌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用菌(包括药用菌)约2000余种,其中已驯化成功的有50余种,主栽品种20多个,支撑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首先采用18S rDNA和28S 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鉴定技术,对从河北省野生菌产区采集到的27种野生高等真菌子实体及17种来自子实体的菌丝体(分离菌种)进行了鉴定。随后,对其中8种具有一定食用或药用价值的野生菌种开展了驯化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ITS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了27种野生菌的分类地位。2.对17个来自子实体分离菌种的ITS分析结果表明,除1种为污染杂菌外,其余菌种身份均得到确认。3.对8种野生菌的驯化研究结果如下:(1)碳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最适宜肉色香蘑、水粉杯伞、小白蘑和紫丁香蘑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宜树舌灵芝和香杏丽蘑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2)氮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树舌灵芝、水粉杯伞、小白蘑、紫丁香蘑生长的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宜朱红栓菌生长的氮源为牛肉膏和硫酸铵;最适宜肉色香蘑生长的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宜香杏丽蘑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3)无机盐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朱红栓菌生长的无机盐为磷酸二氢钾,其次是硫酸镁;最适宜树舌灵芝生长的无机盐为硫酸镁,其次是磷酸二氢钾。(4)正交实验结果:橘黄裸伞最适宜的营养因子最佳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酵母粉8g/L,磷酸二氢钾4g/L,硫酸镁2g/L;朱红栓菌最佳营养因子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牛肉膏5g/L,磷酸二氢钾3g/L,硫酸镁1g/L。(5)pH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紫丁香蘑生长的pH为5.5;最适宜朱红栓菌、肉色香蘑、树舌灵芝生长的pH为5.0。(6)温度筛选:最适宜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生长的温度均为25℃。(7)光照筛选:橘黄裸伞、朱红栓菌两个菌株生长过程中均不需要光照,过多的光照还可能抑制橘黄裸伞菌丝的生长。(8)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最适合橘黄裸伞、树舌灵芝、水粉杯伞生长的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最适合朱红栓菌生长的培养基为木屑+麸皮煮汁培养基;最适合肉色香蘑、香杏丽蘑、紫丁香蘑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牛粪煮汁培养基;最适合小白蘑生长的培养基为PDA+蘑菇煮汁培养基。(9)原种培养基配方筛选:最适合橘黄裸伞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麸皮培养基(棉籽壳83%,麸皮15%,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最适合朱红栓菌、树舌灵芝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棉籽壳培养基(木屑40%,棉籽壳43%,麸皮15%,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最适合肉色香蘑生长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牛粪培养基(麦粒78%,干牛粪10%,麸皮10%,葡萄糖1%,石膏1%,含水量65%,pH6~7)。(10)出菇试验:成功获得了橘黄裸伞和朱红栓菌的子实体,橘黄裸伞第一潮菇产量为50g,生物学效率为13.3%;朱红栓菌第一潮菇产量为73g,生物学效率为16.2%。

二、磷酸二氢钾对杨树菇不同pH液体培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酸二氢钾对杨树菇不同pH液体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茶饼粕概述
    1.2 平菇、金针菇、茶薪菇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栽培方式
    1.3 液体发酵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油茶饼粕组成成分的测定
    2.4 油茶饼粕最佳脱皂方法的筛选
    2.5 脱皂后油茶饼粕的若干营养成分及茶皂素残留量的测定
    2.6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的筛选
    2.7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2.8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饼粕成分分析
    3.2 不同脱皂方法对油茶饼粕的脱皂效果及若干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实验的筛选结果
    3.4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3.5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醋酸钠及复配4种矿物质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菌种的活化
        1.3.2 不同浓度醋酸钠液体培养试验
        1.3.3 添加不同浓度醋酸钠的菌丝生物量定量评价指标DNA提取及含量测定
        1.3.4 醋酸钠复配4种微量元素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醋酸钠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 醋酸钠复配4种微量元素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1 醋酸钠复配不同浓度的Cu SO4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2 醋酸钠复配不同浓度的KH2PO4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3 醋酸钠复配不同浓度的Mn SO4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2.2.4 醋酸钠复配不同浓度的Zn SO4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3)印度丽蘑生物学特性及适应性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印度丽蘑
        1.1.1 概况
        1.1.2 营养价值及药效
        1.1.3 生物学特性
        1.1.4 印度丽蘑栽培条件
        1.1.5 栽培基质
        1.1.6 覆土材料
    1.2 食用菌胞外酶
        1.2.1 纤维素酶系
        1.2.2 木质素分解酶
        1.2.3 淀粉酶
        1.2.4 果胶酶
        1.2.5 蛋白酶
        1.2.6 食用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3 外源激素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供试碳源及氮源
        2.1.4 覆土材料
        2.1.5 外源激素
        2.1.6 栽培配方
        2.1.7 主要试验仪器
        2.1.8 数据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印度丽蘑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栽培配方试验
        2.2.3 不同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生长发育的影响
        2.2.4 不同接种方式对印度丽蘑生长发育的影响
        2.2.5 培养基质对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2.6 外源激素对印度丽蘑液体培养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印度丽蘑生物学特性
        3.1.1 不同碳源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1.2 氮源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碳氮比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1.4 温度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1.5 pH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配方对印度丽蘑生长发育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3.2.1 不同配方对印度丽蘑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不同配方对印度丽蘑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4 固体及液体接种方式对印度丽蘑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5 培养基质对印度丽蘑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6 外源激素对印度丽蘑液体培养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碳源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4.1.2 氮源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4.1.3 碳氮比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适影响
        4.1.4 温度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4.1.5 pH对印度丽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4.1.6 不同栽培配方及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生长发育的影响
        4.1.7 不同接种方式对印度丽蘑产量的影响
        4.1.8 培养基对印度丽蘑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4.1.9 添加外源激素印度丽蘑液体培养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金针菇“江山一号”营养要素筛选及其液体菌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金针菇概述
        1.1 分类地位及资源分布
        1.2 子实体特征
        1.3 金针菇栽培现状
    2 金针菇生长营养要素概述
        2.1 碳源和氮源
        2.2 矿质元素
        2.3 维生素
        2.4 促进剂
    3 液体菌种概述
        3.1 液体菌种的培养方法
        3.2 液体菌种的优缺点
        3.3 金针菇液体菌种的研究概况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江山一号"菌株评价及rDNA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配方
        1.1.3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与分析方法
        1.3.1 菌丝培养及形态观察
        1.3.2 菌丝收集
        1.3.3 DNA提取
        1.3.4 PCR扩增
        1.3.5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形态观察及生长曲线测定
        2.2 菌株ITS序列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山一号"菌株生长营养要素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配方
        1.1.3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试验与分析方法
        1.3.1 菌种活化
        1.3.2 液体菌种制备
        1.3.3 菌丝生长状况测定
        1.3.4 菌丝干重测定
        1.3.5 测量与统计
        1.3.6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不同碳源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碳氮比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主要常量元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5 主要微量元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6 维生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7 促进剂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8 液体菌种优化正交实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针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1.2.2 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1.2.3 接种量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1.2.4 瓶装液量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1.2.5 摇床转速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1.2.6 pH值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2.2 装液量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2.3 接种量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2.4 摇床转速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2.5 培养时间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2.6 pH值对金针菇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针菇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出菇试验对比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配料装袋
        1.3.2 接种
        1.3.3 发菌培养
        1.3.4 出菇管理
        1.3.5 采摘
        1.4 数据测定方法
        1.4.1 菌丝萌发时间
        1.4.2 满袋时间
        1.4.3 生产周期
        1.4.4 平均单产量和生物学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青海高原野生大肥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概述
        1.1.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1.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1.1.3 食用菌的开发利用
    1.2 食用菌的液体深层发酵
    1.3 大肥菇概述
        1.3.1 大肥菇形态特征
        1.3.2 大肥菇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
        1.3.3 大肥菇培养特性
        1.3.4 大肥菇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肥菇固体平板培养条件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固体平板培养
        2.2.3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2.2.4 大肥菇基础培养基的优化
        2.2.4.1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2.2.4.2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2.2.4.3 不同碳源浓度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2.2.4.4 不同氮源浓度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2.2.4.5 不同无机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2.2.5 结果与分析
        2.2.5.1 大肥菇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2.5.2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2.5.3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2.5.4 不同碳源浓度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2.5.5 不同氮源浓度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2.5.6 不同无机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2.5.7 大肥菇基础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第三章 大肥菇液体发酵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
        3.1.2 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液体菌种的培养
        3.2.3 测定方法
        3.2.3.1 pH值的测定
        3.2.3.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2.3.3 DNS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3.2.3.4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3.2.4 大肥菇液体发酵营养条件的优化
        3.2.4.1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4.2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4.3 不同无机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4.4 不同生长因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5 结果分析
        3.2.5.1 DNS法测定还原糖标准曲线
        3.2.5.2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5.3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5.4 不同无机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5.5 不同生长因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5.6 影响大肥菇发酵生物量的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
        3.2.6 大肥菇液体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3.2.6.1 初始pH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6.2 培养温度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6.3 接种量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6.4 摇瓶转速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6.5 玻璃珠数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6.6 装液量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的影响试验
        3.2.7 结果与分析
        3.2.7.1 初始pH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7.2 培养温度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7.3 接种量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7.4 摇瓶转速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7.5 玻璃珠数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7.6 装液量对大肥菇液体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3.2.7.7 影响生物量大肥菇发酵工艺条件正交试验
        3.2.7.8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9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0 不同无机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1 不同生长因子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2 初始pH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3 培养温度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4 接种量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5 摇瓶转速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6 玻璃株数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7 装液量对大肥菇液体发酵胞外多糖的影响
        3.2.7.18 大肥菇液体发酵过程中pH变化
        3.2.7.19 大肥菇液体发酵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
        3.2.7.20 大肥菇液体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第四章 大肥菇二级菌种培养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培养基
        4.2.2 测定方法
    4.3 结果及分析
        4.3.1 不同棉籽壳培养基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木屑培养基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3.3 不同麦草培养基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大肥菇固体基质培养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菌种
        5.1.2 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不同固体基质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5.2.2 固体基质中营养液配方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2.2.1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5.2.2.2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固体基质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碳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5.3.3 不同氮源对大肥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大肥菇固体平板培养条件的研究
        6.1.2 大肥菇液体发酵营养条件及发酵工艺的研究
        6.1.3 大肥菇二级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
        6.1.4 大肥菇固体基质培养条件的研究
    6.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6)杨树灰斑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杨树灰斑病研究进展
        1.1.1 杨树的主要病害
        1.1.2 杨树灰斑病的症状和发病规律
        1.1.3 杨树灰斑病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1.1.4 杨树灰斑病菌的防治和研究
    1.2 利用链霉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
        1.2.1 链霉菌的分类鉴定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1.2.2 生防链霉菌的来源
        1.2.3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杨树灰斑病菌的分离及生防菌的筛选
    2.1 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杨树灰斑病病原菌相关研究
        2.2.2 杨树叶片内生菌的分离和杨树灰斑病拮抗菌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杨树灰斑病菌分类验证及产孢培养基的研究
        2.3.2 杨树灰斑病菌rDNA ITS序列的PCR扩增、测序及分析
        2.3.3 杨树灰斑病菌产孢培养基的研究
        2.3.4 杨树叶片内生微生物的分离及杨树灰斑菌拮抗菌的筛选
    2.4 讨论
3 拮抗菌Syjd3的鉴定
    3.1 仪器与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Syjd3的形态特征观察
        3.2.2 Syjd3的生理生化特征
        3.2.3 Syjd3的生长特征
        3.2.4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3.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Syjd3的形态观察
        3.3.2 菌株Syjd3的培养特征
        3.3.3 菌株Syjd3的生理生化及培养特性
        3.3.4 细胞壁类型分析
        3.3.5 16S rDNA序列分析
        3.3.6 菌株Syjd3的定名
    3.4 讨论
4 链霉菌Syjd3培养条件的优化
    4.1 仪器与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菌种
        4.1.3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环境对链霉菌Syjd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4.2.2 链霉菌Syjd3次生代谢产物稳定性的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环境因素对链霉菌Syjd3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4.3.2 链霉菌Syjd3次生代谢产物稳定性的研究
    4.4 讨论
5 链霉菌Syjd3对杨树灰斑病防效测定及对杨树灰斑病菌抑制作用
    5.1 仪器与材料
        5.1.1 试验仪器
        5.1.2 菌种
    5.2 试验方法
        5.2.1 拮抗菌株Syjd3对其他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5.2.2 菌株Syjd3小区防治杨树灰斑病试验
        5.2.3 链霉菌Syjd3对杨树灰斑病菌抑菌作用观察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链霉菌Syjd3对其他植物病害的抑制作用
        5.3.2 链霉菌Syjd3发酵滤液对杨树灰斑病的小区防治效果
        5.3.3 链霉菌Syjd3对杨树灰斑病菌抑菌作用观察
    5.4 讨论
6 Syjd3发酵液中抑菌物质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的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链霉菌Syjd3的发酵
        6.2.2 链霉菌Syjd3抑菌活性成分的富集
        6.2.3 大孔树脂NKA-9对链霉菌Syjd3抑菌活性成分的吸附和解吸
        6.2.4 抑菌粗提活性化合物的获得
        6.2.5 白色晶体的鉴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吸附活性成分最佳分离树脂的确定
        6.3.2 有效活性粗提液最佳乙醇洗脱浓度的确定
        6.3.3 分离物HJ-2的结构鉴定
    6.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疆野生分布的黄伞和褐顶环柄菇的生长适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食用菌的生长适应性
    1.1 食用菌生长营养因子特性
        1.1.1 碳源
        1.1.2 氮源
        1.1.3 碳氮比
        1.1.4 激素
        1.1.5 无机盐
        1.1.6 维生素
    1.2 食用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因子
        1.2.1 pH
        1.2.2 温度
        1.2.3 光照
        1.2.4 含水量
    1.3 菌种的保藏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菌种生长营养因子
    2.1 碳源
        2.1.1 黄伞对碳源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1.1.1 材料与方法
        2.1.1.2 结果分析
        2.1.2 褐顶环柄菇对碳源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1.2.1 材料与方法
        2.1.2.2 结果分析
        2.1.3 讨论
    2.2 氮源
        2.2.1 黄伞对氮源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2.1.1 材料与方法
        2.2.1.2 结果与分析
        2.2.2 褐顶环柄菇对氮源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2.2.1 材料方法
        2.2.2.2 结果分析
        2.2.3 讨论
    2.3 碳氮比
        2.3.1 黄伞对碳氮比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3.1.1 材料与方法
        2.3.1.2 结果分析
        2.3.2 褐顶环柄菇对碳氮比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3.2.1 材料与方法
        2.3.2.2 结果分析
        2.3.3 讨论
    2.4 天然物质
        2.4.1 黄伞对天然物质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4.1.1 材料与方法
        2.4.1.2 结果分析
        2.4.2 褐顶环柄菇对天然物质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4.2.1 材料与方法
        2.4.2.2 结果分析
        2.4.3 讨论
    2.5 激素
        2.5.1 黄伞对激素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5.1.1 材料与方法
        2.5.1.2 结果分析
        2.5.2 褐顶环柄菇对激素的选择性利用特征
        2.5.2.1 材料与方法
        2.5.2.2 结果分析
        2.5.3 讨论
第3章 菌种生长的环境因子
    3.1 pH
        3.1.1 黄伞对 pH 的适应性特点
        3.1.1.1 材料与方法
        3.1.1.2 结果分析
        3.1.2 褐顶环柄菇对 pH 的适应性特点
        3.1.2.1 材料与方法
        3.1.2.2 结果分析
        3.1.3 讨论
    3.2 温度
        3.2.1 黄伞对温度的适应性特点
        3.2.1.1 材料与方法
        3.2.1.2 结果分析
        3.2.2 褐顶环柄菇对温度的适应性特点
        3.2.2.1 材料与方法
        3.2.2.2 结果分析
        3.2.3 讨论
    3.3 光照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4 含水量
        3.4.1 结果分析
        3.4.2 讨论
第4章 逆境条件下菌种的生长适应性特征
    4.1 高温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分析
    4.2 低温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菌种的活力特征
    5.1 常规保藏条件下菌种活力
        5.1.1 材料方法
        5.1.2 结果分析
    5.2 菌种生殖生长
        5.2.1 材料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营养因子选择性利用
        6.1.1 碳源的选择性利用
        6.1.2 氮源的选择性利用
        6.1.3 碳氮比的选择性利用
        6.1.4 天然物质的选择性利用
        6.1.5 激素的选择性利用
    6.2 环境因子适应性特点
        6.2.1 pH 适应性
        6.2.2 温度适应性
        6.2.3 光照适应性
        6.2.4 含水量适应性
    6.3 逆境条件下菌种生长适应性特征
    6.4 菌种的活力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复分解法与结晶法联合制备磷酸二氢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磷酸二氢钾的性质
    1.2 磷酸二氢钾的用途
    1.3 磷酸二氢钾的生产方法概述
        1.3.1 中和法
        1.3.2 结晶法
        1.3.3 直接法
        1.3.4 萃取法
        1.3.5 离子交换法
        1.3.6 电解法
        1.3.7 复分解法
    1.4 磷酸二氢钾的生产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喹钼柠酮重量法测磷
        2.3.2 硫氰酸铵容量法测氯
        2.3.3 四苯硼钾重量法测钾
        2.3.4 KH_2PO_4、H_3PO_4、HCl混合液中H~+含量的测定
第3章 湿法H_3PO_4与KCl反应制备KH_2PO_4的实验研究
    3.1 各因素对氯化钾转化率的影响
        3.1.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1.3 原料配比(n(H_3PO_4):n(KCl))的影响
        3.1.4 真空度的影响
        3.1.5 通入水蒸气的量的影响
    3.2 产品纯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2 原料配比的影响
        3.2.3 洗涤方式的影响
        3.2.4 重结晶脱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KDP制备过程相关相平衡研究
    4.1 四元相图的基本理论
    4.2 KH_2PO_4-KCl-H_2O体系的三元相图
        4.2.1 KH_2PO_4-KCl-H_2O共饱和点的测定
        4.2.2 平衡线的测定
    4.3 KH_2PO_4-KCl-H_3PO_4体系的研究
        4.3.1 25℃时KH_2PO_4在不同浓度的H_3PO_4中的溶解度
        4.3.2 25℃时KCl在不同浓度的H_3PO_4中的溶解度
        4.3.3 KH_2PO_4-H_3PO_4-KCl三元相图
    4.4 KCl-KH_2PO_4-HCl体系的研究
        4.4.1 25℃时磷酸二氢钾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溶解度
        4.4.2 25℃时氯化钾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溶解度
        4.4.3 KH_2PO_4-KCl-HCl体系的研究
    4.5 25℃时,K~+、H~+//Cl~-、H_2PO_4~-—H_2O体系的水盐相图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母液循环制备磷酸二氢钾的工艺研究
    5.1 不同原料配比下母液及固体产物的组成
    5.2 磷酸二氢钾提纯
        5.2.1 洗涤脱氯
        5.2.2 重结晶脱氯
    5.3 母液循环的工艺路线
    5.4 母液作为循环原料液的配料方式
        5.4.1 母液循环时根据n(H_2PO_4~-):n(Cl~-)配料
        5.4.2 母液循环时根据n(H~+):n(Cl~-)进料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几种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鉴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食用菌简介
    1.2 野生食用菌研究现状
        1.2.1 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1.2.2 对营养条件的要求研究
        1.2.3 分类系统与分子生物学
        1.2.4 化学成分与营养和药效作用的研究
    1.3 野生食用菌的开发现状
        1.3.1 栽培料的研究
        1.3.2 栽培模式和出菇方式的研究
    1.4 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研究和开发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
        2.1.4 培养基(料)的配制和溶剂的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以及制备
        2.2.2 形态学观察
    2.3 DNA 的提取和测定
        2.3.1 菌丝体 DNA 的提取
        2.3.2 DNA 纯度及浓度分析
    2.4 ITS 技术
        2.4.1 PCR 扩增的引物设计和合成
        2.4.2 PCR 扩增反应及扩增产物检测
        2.4.3 PCR 产物的纯化和 DNA 测序
        2.4.4 DNA 序列分析
    2.5 生物学特性
        2.5.1 温度试验
        2.5.2 pH 试验
        2.5.3 碳氮源试验
        2.5.4 无机盐和维生素试验
        2.5.5 菌丝的长速和干重的测量
        2.5.6 栽培种原种及栽培料的配制
        2.5.7 菌袋的制作及覆土的配制和过程
        2.5.8 出菇管理
        2.5.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种的分离纯化
    3.2 形态学描述
    3.3 DNA 的检测
        3.3.1 基因组 DNA 的电泳检测
        3.3.2 D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3.4 ITS-PCR 分析
        3.4.1 扩增产物电泳图谱
        3.4.2 系统发育分析
    3.5 生物学研究
        3.5.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2 p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3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4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5 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6 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5.7 供试菌株培养基的优化
    3.6 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3.6.1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供试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6.2 不同菌株的出菇试验
4 讨论
    4.1 QL-1、QL-2、QL-3 的形态学描述
    4.2 QL-5、QL-7、QL-10 的 ITS 鉴定
    4.3 温度适应性问题
    4.4 碳氮源利用性问题
    4.5 栽培料实验中的问题
    4.6 出菇实验中的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序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大型真菌ITS鉴定及8种野生蕈菌的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野生蕈菌概况
    2 野生菌的价值
        2.1 野生菌的食用价值
        2.2 野生菌的药用价值
        2.3 野生菌的其他价值
    3 野生菌开发利用情况
    4 野生菌驯化的目的及意义
    5 野生菌驯化研究进展
        5.1 国外野生菌驯化研究进展
        5.2 国内野生菌驯化研究进展
    6 野生菌驯化方法
        6.1 野生菌鉴定
        6.2 菌丝体生理研究
        6.3 驯化栽培
    7 与本实验有关的 8 种野生菌研究进展
第一章 27 种大型真菌及 17 种野生菌种的 ITS 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子实体、菌种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实验药品
        1.1.4 实验仪器
        1.1.5 试剂配方
        1.2 实验方法
        1.2.1 野生菌种的分离
        1.2.2 菌丝体的培养
        1.2.3 子实体、菌丝体 DNA 的提取
        1.2.4 ITS 片段的 PCR 扩增
        1.2.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ITS 扩增片段
        1.2.6 ITS 测序及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27 种野生大型真菌的采集及初步鉴定
        2.2 27 种野生大型真菌的 ITS 片段扩增
        2.3 27 种野生大型真菌的 ITS 鉴定结果
        2.4 17 种野生菌种的 ITS 鉴定
    3 讨论
第二章 8 种野生食药用菌的驯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基础培养基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药品
        1.2 实验方法
        1.2.1 技术路线
        1.2.2 野生菌种营养特性研究
        1.2.3 野生菌种生长环境条件研究
        1.2.4 野生菌种人工驯化栽培研究
        1.2.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菌种营养条件研究
        2.1.1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3 不同无机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1.4 菌丝生长的最佳营养因子组合筛选
        2.2 野生菌种生长环境条件研究
        2.2.1 不同 pH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野生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
        2.3.1 不同母种培养基配方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原种培养基配方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3 栽培试验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科研成果

四、磷酸二氢钾对杨树菇不同pH液体培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D]. 王海营. 贵州大学, 2019(09)
  • [2]醋酸钠及复配4种矿物质对草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J]. 侯立娟,林金盛,刘少华,李瑞祥,马林,蒋宁,曲绍轩,李辉平.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2)
  • [3]印度丽蘑生物学特性及适应性栽培研究[D]. 方新新. 广西大学, 2017(01)
  • [4]金针菇“江山一号”营养要素筛选及其液体菌种培养研究[D]. 杨云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5]青海高原野生大肥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王燕云.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
  • [6]杨树灰斑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评价的研究[D]. 刘雪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7]新疆野生分布的黄伞和褐顶环柄菇的生长适应特征[D]. 刘淼.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8]复分解法与结晶法联合制备磷酸二氢钾的研究[D]. 刘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9]几种祁连山野生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分类鉴定的研究[D]. 吴萍民.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10]大型真菌ITS鉴定及8种野生蕈菌的驯化研究[D]. 刘红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磷酸二氢钾对不同pH值杨树菇液体培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