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已在中国定居

比目鱼已在中国定居

一、漠斑牙鲆落户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吕继洲,吴绍强,袁向芬,林祥梅[1](2017)在《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现状与生物资源保护》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遭受动物入侵极为严重的国家,入侵形势非常严峻。本文总结了有明确记载的74种外来入侵动物物种,并详细分析了其传入时间、传入方式及国内分布等重要信息,并对典型案例埃及胡子鲶及雀鳝进行了详细介绍。掌握外来动物入侵我国的规律,防控外来动物物种,对于保护国内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微波[2](2016)在《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中国渔业乃至世界渔业中的地位都迅速提高。作为中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鱼类养殖的重要代表,鲆鲽类养殖业在海水养殖第四次浪潮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起来。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种业提供的有力支撑。有数据表明,仅就鲆鲽类中的鲆鱼,已于2013年达到3.35亿尾,相较于上一年增长22.66%,在海水鱼苗产量中仅次于大黄鱼。随着工厂化养殖的推广,鲆鲽类种业开始蓬勃发展,其产业化研究与发展水平均高于常规鱼类种业的平均水平。因此,研究鲆鲽类种业对我国水产种业的发展亦有借鉴作用。然而,本文通过对中国鲆鲽类养殖业的实地调研发现,随着产量提升的同时,虽然出现了比较低级的社会化分工,降低了部分生产成本。但是,鲆鲽类产业链简单而脆弱,尤其是在种业环节,与国外各项指标完善的鱼苗鱼种管理尚有差距,且在实际生产中各经济组织往往各自为政,无法通过整合来实现技术集成和创新,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影响了整个鲆鲽类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将鲆鲽类种业生产置于产业链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剖析。因此,本文以产业链为视角,专业化分工为切入点,研究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机制,找到问题,设立理论模型并优化其生产模式,以此提高经济效益。以专业化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中间性组织理论以及产业链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先结合农业部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在2014-2015年调研所得的数据,从整体上分析鲆鲽类种业的概况,阐述现实中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剖析该现象的促进机制,在此理论基础上引入中间性组织,设立优化模型,得到更优的生产模式,并通过实证所得数据进一步验证。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鲆鲽鱼类种业的逐步发展得益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需求拉动,供给技术的革新,以及资源政策等的补给,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性。从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天津、河北、辽宁、福建等沿海城市。山东产量份额最大,占比高达67%,其次为天津,占总产量21%;从产量上看,从2003-2013年,产量稳中有升,整体趋势呈现上升状态,近十年中最大产量达到32785万尾。大菱鲆销量最大,为19924万尾,牙鲆次之为3783.5万尾,半滑舌鳎相对前两者较少,为1846.9万尾。从销售情况来看,不同鲆鲽类苗种品种销售旺季不同,且呈季节性变动;从苗种价格来看,近年来虽偶有上升,但呈整体下滑趋势。2013鲆鲽类苗种价格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大菱鲆降了48.6%,牙鲆下降36.8%,半滑舌鳎同比下降34.0%。从苗种价格的稳定性来看,半滑舌鳎最稳定,其次是大菱鲆,最后是牙鲆。第二,当前中国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存在两种情况:(1)亲本→育卵→“育苗+成鱼养殖”模式(企业内组织交易);(2)亲本→育卵→“仅育苗”模式→“仅成鱼养殖”模式(企业间组织交易)。在该种共存的情况下,引入中间性组织后,提出假设为理性人,且只有风险和收益率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比率,通过价格机制或权威机构的方式来协调组织市场交易,设立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在当前资本回报率及风险情况下,如果收益率较大的部门中,风险率对收益率的影响小于收益率较小的部门时,偏好规避风险,能得到的更大投资回报率;如果当收益率较大的部门中,风险率对收益率的影响大于收益率较小的部门时,更偏好高收益,能得到的最大投资回报率。第三,实证结果表明,当在一个企业内部同时进行育苗与养殖成鱼时,该种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成本的分摊,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成本,尤其是可以有效降低可变成本,对养殖企业来说,在资金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资产专用性上的优势;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的生产模式,即仅成鱼养殖或者仅育苗的企业,相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生产模式来说,单位净收益显着增高,同时,资本回报率也较高,即对资本的利用率更高,企业更有经济价值。从整个市场角度来看,当前养殖环境下,由于高资本和回报率,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的生产模式将会是一个趋势;针对专业化分工高的企业,随机组合一组“仅育苗”企业和“仅成鱼养殖”企业,同样成本,在中间性组织介入投资情况下,31.43%的养殖户较多投资考虑避免风险因素,68.57%的养殖户较多投资考虑高资本回报率,可提高收益率,且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可得,优化后的养殖模式的资本回报率与当前市场上存在的三种模式的资本回报率相比有显着差异,优化后的生产模式资本回报率更大。针对本文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或者行业组织的权威机制来协同市场价格机制共同建立中间性组织参与各种市场交易活动,以求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产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产种业作为产业链前端的特殊性,对于亲本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且有效监督苗种的交易过程,防止道德风险及信息不对称带来交易成本的加大,适当宣传水产种业产业转型相关优势,稳定养殖生产者投资心理。

李辉[3](2015)在《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经济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就开发海洋空间、发展海洋产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2012年,国务院编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要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提到“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发展”。河北省努力建设“沿海经济强省”,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伴随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布局调整,河北省海洋渔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本研究以河北省海洋渔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为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情况和渔业互助保险建设情况,以支持海洋渔业的发展,降低渔业生产的风险;最后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省扇贝养殖发展较快,已经确立扇贝的主导地位,但是扇贝育苗环节落后、养殖品种老化、病虫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扇贝养殖的发展;河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增加,但存在着企业开工不足、加工工艺简单、加工产品单一等问题;河北省海洋渔业流通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现有四种水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包括:分别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专卖店”和“网络直销”为主导的水产品流通模式。第二,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特征:河北省海洋渔业总体发展较为落后,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水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河北省海洋渔业的发展;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效率的变动及构成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河北省海洋渔业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通过对现有四种流通模式的比较,结合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提出以“大型超市”为主导的水产品流通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第三,河北省海洋渔业技术推广主要表现为技术推广经费支持、渔民技术培训、渔民自身再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河北省渔业财政补贴基本和国家渔业财政补贴方向一致,主要包括渔业柴油财政补贴、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渔民转产转业、渔业资源保护等方面;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提高收益型补贴和降低成本型补贴对资源既定下的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不同影响:既定资源下的海洋捕捞业中会增加渔民的捕捞量,加剧渔业资源的恶化;在海水养殖业上,则会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刺激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第四,由于渔业生产的特性,决定渔业保险相对于其他农业保险来说,经营过程中呈现出高风险性、高赔付率和高运行成本的特征,保险理赔上呈现出责任认定难、定损理赔难、道德防范难的特征。渔业保险的特征决定渔业保险必须实施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日本的“渔业共济制度”、“渔协共济制度”、韩国的“水协共济”渔业保险为我国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第五,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要素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现有海洋渔业发展规模较小,企业竞争力较弱,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大对海水养殖业的补贴、推进渔业保险制度的建设,重点发展扇贝养殖产业、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发展循环渔业等对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的发展。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函数,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的发展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通过征收近海渔业资源税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问题;在海水养殖业中开展渔业补贴,以刺激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增加海水产品产量。

王妍,季延滨,高金伟,王晓梅[4](2015)在《饥饿对漠斑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等技术,观察了漠斑牙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对饥饿前后漠斑牙鲆的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食道、肠道杯状细胞大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消化道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胃本体和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除胃本体外,从食道到直肠粘膜上皮中均有杯状细胞分布,但其数量呈减少趋势。粘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胃本体、肠道及直肠肌肉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漠斑牙鲆饥饿10 d后各段消化道的褶皱高度降低,纹状缘边界不光滑,甚至局部断裂,肌层和粘膜下层连接疏松。消化道显微结构的测量结果显示,饥饿后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显着变小,胃、肠、直肠的柱状上皮细胞高度显着下降,肠前段和中段肌肉层厚和壁厚度呈显着下降。

王夕源[5](2013)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长达3345千米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海湾200多个,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生产是半岛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山东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掀起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热潮。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半岛蓝色经济重要组成的近海渔业生产,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山东半岛要合理解决海洋环境、渔业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保证现有渔业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海洋生态渔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渔业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条件和优势。本文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方法探讨,首先从蓝色经济和海洋生态渔业的基本概念及其现代涵义入手,结合山东半岛海洋渔业及生态渔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蓝色经济与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SWOT分析,依据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模式选择,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研究提出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创新概念,建立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发展理论模型与途径。还提出了创建“禁渔区”或“海洋生态渔业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措施等。

宋蔚[6](2009)在《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海洋渔业转型的相关概念及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现状入手,通过确定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目标体系,从而构建了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在阐明影响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目标实现的问题与障碍之后,详细研究了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内部运行策略和外部运行策略。利用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渔业、海洋渔业的概念与内涵,指出了海洋渔业转型的含义和特点。介绍了系统动力学和评估目标体系,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海洋渔业的现状,提出中国实行海洋渔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介绍了国外对于转型的相关经验。第三部分,对于中国海洋渔业转型进行全面规划,明确转型的总体目标和各子目标及其具体内容,设计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体系。第四部分,根据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有关研究,构建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主要因素,构建转型系统的总体框架及转型系统的因果反馈图,建立系统流图及方程。第五部分,分别从转型的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考虑,阐述了实现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目标的问题与障碍。接下来,研究中国海洋渔业转型体系的内部运行策略。针对实现转型内部目标的问题与障碍,对中国海洋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原有传统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同时提出发展远洋渔业、第三产业的思路。探讨了中国海洋渔业企业重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外部运行策略。着重探讨了海洋渔业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海洋渔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海洋渔业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能力的增强、海洋渔业科技的发展等问题。第六部分,结合海洋渔业转型体系的框架,构建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立的指导思想,设计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第七部分,根据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基本目标和评估指标体系,以山东省的海洋渔业转型状况作为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对象,并以实调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考证和完善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目标体系与转型模型。最后,进行总结指出文章的不足,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第一,较为系统的对中国海洋渔业转型进行了研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而不是以表面的渔民转产转业为主要内容,将渔民转产转业视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来研究海洋渔业转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第二,根据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转型目标体系,以此作为深入分析,建立量化模型的基础。并依据系统动力学模型框架结合分析实现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目标的问题与障碍,得出较为详尽完整的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策略。为实际中海洋渔业转型和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第三,论文通过分析海洋渔业转型的制约因素,探讨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在分析系统动力学与海洋渔业发展研究的关系基础上,基于Vensim-PLE系统仿真建模软件建立了海洋渔业转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开创了用新的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工具研究海洋渔业转型的新局面。第四,论文在分析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内涵的基础上,对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海洋渔业转型体系的复杂程度,分四个层次,构建了相应的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讨论了指标标准化与赋权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林超[7](2009)在《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府都加快了海洋开发得步伐。作为东营市的海洋经济大县(区),河口区具有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资源及区位优势,因此,笔者选取河口区作为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生态学方法、实地调查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效结合,进一步探讨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形成及演变规律,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构建特色海洋产业区域。鉴于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关于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区域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研究、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及对策实施研究等都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另外,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多重分析方法,即历史与现状分析、产业结构-功能分析与评价、产业布局模式和效果分析等,也将为海洋经济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海洋产业布局一经形成很难改变,一旦改变必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海洋产业布局是否合理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有关,它反映了对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开发利用程度。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是发挥海洋功能价值和实现海域整体效益的最佳选择。不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将影响海洋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对沿海区域进行整治规划,有效集聚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充分利用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重组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新课题。河口区作为东营市的海洋经济大县(区),具有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资源及区位优势,选取河口区作为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案例,对进一步探讨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形成及演变规律,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构建特色海洋产业区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的优化应充分发挥其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以港口为龙头,以现代渔业、盐化工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为主要支点,构筑“三带六区”的特色海洋经济区,形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海洋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把河口区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海洋经济强区,将是河口区未来一段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丁洁[8](2009)在《养殖多宝鱼的细菌菌相分析及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首先对新鲜多宝鱼体表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后,采用细菌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自动化鉴定仪器相结合的的方法,对分离纯化所得到的鱼体菌种进行鉴定,完成新鲜多宝鱼的细菌菌相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06株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占菌株总数的18.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菌株总数的12.6%,微球菌属占菌株总数的6.3%;革兰氏阴性菌占菌株总数的72.3%,其中的优势菌株为肠杆菌属(19.4%)、液化沙雷氏菌(10.7%)、莫拉氏菌属(8.3%)、弧菌属(7.8%)、产碱菌属(7.3%)和腐败希瓦氏菌(6.8%)。其中肠杆菌的数量较多,说明养殖鱼所用海水受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以上研究结果将为后期研究冷藏过程中多宝鱼的特定腐败菌提供理论依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分别放在4℃和0℃冷藏的多宝鱼的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同样采用细菌的传统鉴定方法与自动化细菌系统鉴定仪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在冷藏过程中指示多宝鱼腐败变质的感官指标、微生物学指标、营养学指标、鲜度指标和化学指标的测定比较,从多角度确定多宝鱼的货架期,确定养殖多宝鱼在冷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实验结果为:0℃和4℃冷藏多宝鱼的特定腐败菌均为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二者和在0℃和4℃占腐败菌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3%和81.2%;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量分别为66.92mg/100g和70.45mg/100g;pH值分别为7.87和7.60;并且确定0℃和4℃时冷藏多宝鱼的货架期分别为12天和8天。以上研究结果将为客观了解多宝鱼养殖环境的卫生状况,确定相应改进措施,为进一步采取有效的保鲜措施,生鲜多宝鱼冷藏工艺的优化和新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产品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及研究特定腐败菌,对监控产品品质及预测产品货架期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王宁[9](2008)在《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有关国际法的规定,我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按管辖海域面积排列,我国在世界海洋经济大国中名列第五位。海洋大国并不意味着海洋强国,21世纪如何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将会是未来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与落脚点。从长远看,发展我国的海洋经济已经不仅仅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的完善等传统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大环境中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使得相关的海洋产业活动在特定的区域发挥最大效应正在逐渐成为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上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由于先天具备的资源优势使得该区在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新兴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在整合、创新、求变中的劣势开始日益显现,尤其是能否形成相对完善、成熟的海洋产业集群将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未来的发展。

秦志清[10](2008)在《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绕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研究了漠斑牙鲆仔、稚、幼鱼各阶段的形态发育特征,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光照度对漠斑牙鲆仔鱼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以及温度和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6年12月~2007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对漠斑牙鲆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73±0.211mm。在培育水温20.5±2.5℃,盐度为33.5±0.5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7日龄为早期仔鱼,6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8日龄至30日龄为晚期仔鱼;孵化后31日龄至45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46日龄进入幼鱼期。冠状幼鳍的消长、右眼的移位以及体色的左右不对称是漠斑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形态变化。此外,探讨了漠斑牙鲆与同属其它牙鲆的部分形态特征比较以及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期。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5±2.5℃时,仔鱼在孵出第6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对288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83.0%,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6%之间,日摄食指数在6.8%~29.6%;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一昼夜中仔鱼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和翌日8: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0:00~14:00,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但12:00~20:00均保持较高的摄食水平,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有少量摄食。2007年11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对光照对漠斑牙鲆仔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摄食的较适宜光照范围为10-600lx。在适宜光照下,仔鱼生长较快,存活率较高,饵料转换期较短。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均不利于仔鱼的生长发育。黑暗条件下15日龄仔鱼到27日龄时大部分因饥饿而死亡。在生产上,夜间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缩短育苗周期。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初步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漠斑牙鲆幼鱼适宜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范围为1827℃;适宜盐度范围为036,最适盐度范围为630。在适宜温度下,漠斑牙鲆幼鱼生长快,存活率高。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幼鱼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较低的盐度(6-18)似乎更有利于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在生产上,当培育水体温度低于15℃时应进行人为加温,这对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与存活有积极意义。

二、漠斑牙鲆落户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漠斑牙鲆落户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现状与生物资源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入时间分析
二、传入方式分析
三、国内分布情况
四、潜在传入风险的物种
五、典型案例

(2)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问题提出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国外研究
        2.1.1 国外水产种业经济研究
        2.1.2 国外产业链研究
    2.2 国内研究
        2.2.1 国内水产种业经济研究
        2.2.2 国内产业链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概况
    3.1 中国鲆鲽类种业演化历程
        3.1.1 需求方面影响因素分析
        3.1.2 供给方面影响因素分析
    3.2 中国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现状
        3.2.1 鲆鲽类苗种生产区域现状
        3.2.2 鲆鲽类苗种产量现状
        3.2.3 鲆鲽类苗种价格变动情况
    3.3 中国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企业良种意识薄弱
        3.3.2 生产环节技术有待提升
        3.3.3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优化理论分析
    4.1 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形成的促进机制
    4.2 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的选择和整合
        4.2.1 基本模型:“苗”与“成鱼”完全分开的生产模式
        4.2.2 拓展模型:考虑风险率和净收益率下的生产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优化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背景
    5.2 实证研究对象、方法及数据来源
        5.2.1 研究对象的描述
        5.2.2 研究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5.2.3 数据来源
        5.2.4 基本信息描述
    5.3 初步研究:鲆鲽类种业不同生产模式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3.1 成本分析
        5.3.2 收益及资本回报率分析
    5.4 进一步研究: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优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渔业的内涵
    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3 交易成本理论
    2.4 波特钻石理论
3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分析
    3.1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现状分析
        3.1.1 海洋渔业资源现状
        3.1.2 海洋捕捞业现状
        3.1.3 海水养殖业现状
    3.2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比较分析
        3.2.1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历史发展分析
        3.2.2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省际比较分析
    3.3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问题分析
        3.3.1 城市发展定位挤压了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
        3.3.2 管理体制限制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3.3.3 资源污染制约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3.3.4 要素投入不足制约了海洋渔业产业素质的提升
        3.3.5 扶持力度不到位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效率分析
    4.1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投入产出分析
        4.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4.1.2 数据选取
        4.1.3 河北省渔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结果
        4.1.4 辽宁省渔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
    4.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海洋渔业生产效率分析
        4.2.1 DEA模型与数据说明
        4.2.2 DEA分析结果
        4.2.3 DEA研究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分析
    5.1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现状分析
        5.1.1 加工总量
        5.1.2 加工业产值
        5.1.3 加工品种
        5.1.4 水产品贸易
    5.2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比较分析
        5.2.1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历史发展分析
        5.2.2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省际比较分析
    5.3 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关键节点分析
        5.3.1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贡献率分析
        5.3.2 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业产量的偏离—份额分析
        5.3.3 河北省水产品产业链条节点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海洋渔业流通分析
    6.1 河北省海洋渔业流通现状分析
        6.1.1 渔业流通与服务业产值
        6.1.2 河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6.2 河北省水产品流通模式
        6.2.1“批发市场”主导的流通模式
        6.2.2“大型超市”主导的流通模式
        6.2.3“专卖店”主导的流通模式
        6.2.4“网络直销”主导的流通模式
    6.3 河北省水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
        6.3.1 影响水产品流通模式选择的因素
        6.3.2 水产品“大型超市”主导流通模式的优势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分析
    7.1 渔业补贴的含义和种类
        7.1.1 渔业补贴的含义
        7.1.2 渔业补贴的主体
        7.1.3 渔业补贴的种类
    7.2 河北省海洋渔业技术推广情况
        7.2.1 技术推广经费
        7.2.2 渔民技术培训和自身再教育
    7.3 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现状
        7.3.1 渔业柴油财政补贴
        7.3.2 渔船成品油价格补助
        7.3.3 渔民转产转业
        7.3.4 渔业资源保护
        7.3.5 渔业可持续发展
    7.4 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4.1 海洋捕捞渔业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4.2 海水养殖渔业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海洋渔业保险分析
    8.1 河北省海洋渔业保险必要性分析
    8.2 河北省海洋渔业保险特征分析
        8.2.1 渔业保险运行特征分析
        8.2.2 渔业保险理赔特征分析
    8.3 河北省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发展分析
        8.3.1 互助保险
        8.3.2 政策性渔业保险
        8.3.3 河北省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发展情况
    8.4 日韩渔业互助保险制度的先进经验
        8.4.1 日本渔业保险制度
        8.4.2 韩国“水协共济”渔业保险
    8.5 本章小结
9 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对策分析
    9.1 政府加大对渔业的监管与扶持力度
    9.2 重点推进扇贝养殖的发展
    9.3 提高海水加工产品附加值
    9.4 发展水产品“互联网+”流通模式
    9.5 本章小结
10结论
    10.1 基本结论
    10.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河北省___县(区)渔业资源及生产情况调查说明
附录B河北省___县(区)渔业资源及生产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___县(区)___村___养殖场(户)水产品养殖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D___县(区)___村___公司水产品加工情况调查
附录E回收问卷分布情况
附录F重点走访水产品养殖场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名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4)饥饿对漠斑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显微观察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消化道外部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2.2 饥饿对漠斑牙鲆消化道显微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3.1 饥饿对漠斑牙鲆食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2 饥饿对漠斑牙鲆胃组织结构的影响
    3.3 饥饿对漠斑牙鲆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图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2.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地位
        2.1.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2.1.2 海洋渔业的产业地位
    2.2 海洋渔业的科技研发与生态需求
        2.2.1 科技研发的基础
        2.2.2 生态发展的需求
3 海洋生态渔业的相关理论与发展必然
    3.1 海洋生态渔业的概念及内涵与外延
        3.1.1 概念的提出
        3.1.2 内涵与外延
    3.2 海洋生态渔业的研究理论与发展必然
        3.2.1 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
        3.2.2 蓝色经济的发展必然
4 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1.1 海洋资源丰富
        4.1.2 区位优势突出
        4.1.3 产业优势明显
        4.1.4 科研力量集中
    4.2 发展劣势
        4.2.1 生态渔业发展意识不强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落后
        4.2.3 渔政管理分散规划滞后
        4.2.4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3 发展机遇
        4.3.1 国际市场广阔
        4.3.2 国家战略支持
        4.3.3 地方政策扶持
        4.3.4 消费市场需求
    4.4 发展威胁
        4.4.1 填海造地侵吞水域
        4.4.2 近海生态环境破坏
        4.4.3 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4.4.4 邻海可捕渔场萎缩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目标与模式
    5.1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
    5.2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判别基准
    5.3 海洋生态渔业生产的模式选择
        5.3.1 自然型生产模式
        5.3.2 集约型生产模式
        5.3.3 低投入型生产模式
        5.3.4 高科技型生产模式
    5.4 海洋渔业组织运作的模式分析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5.4.2 政府引导扶持型
        5.4.3 生态基地示范型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6.1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思路更新与方式创新
        6.1.1 更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思路
        6.1.2 创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式
    6.2 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6.2.1 产业的结构调整
        6.2.2 产业的优化升级
    6.3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体制建设
        6.3.1 借鉴完善管理制度
        6.3.2 强化科技先导机制
        6.3.3 创建生态补偿制度
        6.3.4 构建市场发展体系
        6.3.5 创新生产经营形式
        6.3.6 建立生态环保体系
    6.4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对策建议
        6.4.1 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6.4.2 发展远洋捕捞渔业
        6.4.3 完善休渔禁渔制度
        6.4.4 实施海洋生态养殖
        6.4.5 提高从业渔民素质
        6.4.6 建立科海示范基地
        6.4.7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
        6.4.8 建设海洋蓝色粮仓
        6.4.9 发展滨海休闲渔业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内容和结构
    0.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0.4 论文创新点
1 相关理论与方法
    1.1 海洋渔业及其转型
        1.1.1 渔业的概念与内涵
        1.1.2 海洋渔业的界定
        1.1.3 海洋渔业转型的含义
        1.1.4 海洋渔业转型的特点
    1.2 系统动力学
        1.2.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1.2.2 系统动力学概述
        1.2.3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
    1.3 评估指标体系
        1.3.1 指标的特性与功能
        1.3.2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 海洋渔业转型的相关基础研究
    2.1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2.2 实施海洋渔业转型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2.3 国外海洋渔业转型的相关进展
        2.3.1 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
        2.3.2 国外减船政策的实施
        2.3.3 渔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3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目标体系
    3.1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总体目标
    3.2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内部目标
    3.3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外部目标
4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模型的构建
    4.1 海洋渔业转型研究与系统动力学的关系
        4.1.1 海洋渔业转型的系统特征
        4.1.2 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海洋渔业转型的过程
    4.2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4.2.1 影响海洋渔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4.2.2 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框架
        4.2.3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因果反馈图分析
        4.2.4 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流图分析及方程的建立
    4.3 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海洋渔业转型的作用与局限
5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运行策略
    5.1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运行的问题与障碍
        5.1.1 实现中国海洋渔业系统内部转型的问题与障碍
        5.1.2 实现中国海洋渔业系统外部转型的问题与障碍
    5.2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内部运行策略
        5.2.1 原有海洋渔业产业的保留
        5.2.2 传统海洋渔业作业的剥离
        5.2.3 海洋渔业企业转型的推进
        5.2.4 海洋渔业剩余人员的安置
    5.3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系统的外部运行策略
        5.3.1 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
        5.3.2 政府管理政策方式的转变
        5.3.3 渔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5.3.4 海洋渔业科技创新的强化
6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评估指标体系
    6.1 海洋渔业转型指标体系设立的指导思想
    6.2 海洋渔业转型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设置
    6.3 中国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3.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3.2 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的描述
    6.4 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方法的确定
        6.4.1 评价的具体步骤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6.4.4 综合评估值的计算
7 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问题分析
    7.1 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7.1.1 山东省海洋生物资源拥有状况
        7.1.2 山东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情况
    7.2 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的现状
        7.2.1 渔民转产转业的基本情况
        7.2.2 渔民转产的专业培训状况
    7.3 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的评价与分析
        7.3.1 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7.3.2 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7.4 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1.3.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海洋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
    2.1 海洋产业的涵义及分类
        2.1.1 海洋产业的涵义
        2.1.2 海洋产业的分类
    2.2 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性
        2.2.1 海陆产业相互联系的自然基础
        2.2.2 海陆空间的依存性
        2.2.3 海陆之间的产品联系
        2.2.4 海陆之间的技术联系
        2.2.5 海陆开发的资金联系
    2.3 海洋产业布局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2.3.1 海洋产业布局的涵义
        2.3.2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4 海洋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
        2.4.1 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一般规律
        2.4.2 海洋产业布局演进规律特殊性的原因分析
3 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及优势条件
        3.1.1 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
        3.1.2 东营市河口区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的优势条件
    3.2 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3.2.1 海洋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组织化程度低
        3.2.2 海洋类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
        3.2.3 海洋科技力量薄弱,产业和科研之间结合不够紧密
        3.2.4 区域发展不平衡
        3.2.5 不同海洋产业之间出现海域使用冲突
        3.2.6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较重
    3.3 东营市河口区各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现代渔业
        3.3.2 盐及盐化工业
        3.3.3 滨海旅游业
        3.3.4 港口物流业
        3.3.5 临港工业
        3.3.6 海上油气业
4 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1 东营市河口区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
    4.2 东营市河口区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的主要目标
        4.2.1 2008—2012 年:中短期发展目标
        4.2.2 2013—2020 年:长期发展目标
    4.3 东营市河口区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的指导原则
        4.3.1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
        4.3.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
        4.3.3 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3.4 突出重点的原则
        4.3.5 陆海一体发展原则
        4.3.6 统筹协调原则
5 构筑河口区独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布局
    5.1 “三带”布局
        5.1.1 蓝色产业带
        5.1.2 银色产业带
        5.1.3 绿色产业带
    5.2 “六区”分布
        5.2.1 浅海、滩涂养殖区
        5.2.2 港口物流及临港工业区
        5.2.3 渔盐结合及盐化工区
        5.2.4 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度假区
        5.2.5 淡水养殖及休闲渔业区
        5.2.6 海上油气工业区
    5.3 河口区各海洋产业的发展目标及思路
        5.3.1 现代渔业
        5.3.2 盐及盐化工业
        5.3.3 滨海旅游业
        5.3.4 港口物流业
        5.3.5 临港工业
        3.3.6 海上油气业
6 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6.1.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和环境合作机制
        6.1.2 努力防治海洋油气污染
        6.1.3 限制污水及废弃物的入海排放
    6.2 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6.2.1 交通设施
        6.2.2 能源设施
        6.2.3 水利设施
        6.2.4 信息网络
    6.3 促进海洋产业投资多元化
    6.4 构建海洋经济发展平台
        6.4.1 金融保险平台
        6.4.2 人力资源支撑平台
        6.4.3 现代物流平台
        6.4.4 海洋科技支撑平台
    6.5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机运行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养殖多宝鱼的细菌菌相分析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产品概况
        1.1.1 我国水产品概况
        1.1.2 国内外水产品微生物研究现况
    1.2 多宝鱼的相关介绍
    1.3 水产品细菌菌相的研究
        1.3.1 水产品常见菌种概况
        1.3.2 水产品菌种的鉴定
        1.3.2.1 形态特征观察
        1.3.2.2 生理生化特征
        1.3.2.3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
    1.4 鱼类的腐败和腐败微生物
        1.4.1 鱼类的腐败
        1.4.1.1 腐败过程
        1.4.1.2 影响鱼类腐败的因素
        1.4.2 鱼类腐败变质的判断标准和测定方法
        1.4.2.1 感官指标
        1.4.2.2 微生物指标
        1.4.2.3 理化指标
        1.4.2.3.1 营养指标
        1.4.2.3.2 鲜度指标
        1.4.3 腐败微生物
        1.4.4 特定腐败菌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品处理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细菌分离用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的选择
        2.2.1.1 细菌分离用培养基配方
        2.2.1.2 分离用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的确定
        2.2.2 感官评价
        2.2.3 蛋白质测定
        2.2.4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2.2.5 酸价测定
        2.2.6 硫化氢实验
        2.2.7 鱼的细菌菌落总数
        2.2.7.1 新鲜鱼的细菌菌落总数
        2.2.7.2 鱼在冷藏过程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2.2.8 分离纯化菌种
        2.2.9 细菌分离鉴定
        2.2.9.1 细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试验
        2.2.9.2 全自动细菌系统鉴定仪鉴定菌种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分离用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的确定
    3.2 分离菌种的来源及细菌总数计数
    3.3 细菌分离与鉴定
        3.3.1 细菌菌落形态
        3.3.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3.3.3 全自动细菌系统鉴定仪对菌种的鉴定
    3.4 新鲜多宝鱼细菌菌群组成
    3.5 冷藏多宝鱼腐败菌菌落计数
    3.6 不同温度和不同培养基上的腐败菌菌落总数
    3.7 感官鉴定
    3.8 化学指标
        3.8.1 挥发性盐基氮、蛋白质含量和pH值的变化
        3.8.1.1 4℃冷藏鱼TVBN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比较
        3.8.1.2 0℃冷藏鱼TVBN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比较
        3.8.2 pH值的变化
        3.8.3 硫化氢的产生
    3.9 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组成
    3.10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海洋产业及其分类
        1.2.1 海洋产业
        1.2.2 海洋产业的分类
        1.3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概况
        1.3.1 区位概况
        1.3.2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资源概况
        1.3.3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人地、人海关系现状
        1.3.4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3.5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实力评价
        1.3.6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预测
下篇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第2章 产业集群及其特征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辨析
        2.2 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3.1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3.2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3.3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3.4 产业集群的分类
        3.5 产业集群的类型
        3.6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3.7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3.8 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
        3.9 海洋产业集群的概念
    第4章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产业集群分析
        4.1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发展海洋产业集群的 SWOT 分析
        4.2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4.3 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4.4 大连在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4.4.1 船舶修造业产业集群
        4.4.2 海洋交通运输业产业集群
    第5章 建议与结语
        5.1 建议
        5.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漠斑牙鲆的生物学特性
    1.2 漠斑牙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2.1 出膜前期
        2.2.2 仔鱼期(孵化出膜至鳍膜即将消失)根据卵黄囊消失与否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两个阶段
        2.2.2.1 前期仔鱼(孵化出膜至卵黄囊和油球即将被完全吸收)
        2.2.2.2 后期仔鱼(从卵黄囊完全消失、油球被完全吸收至鳍膜即将完全消失)..
        2.2.3 稚鱼期(鳍膜完全消失至鳞被即将形成)
        2.2.4 幼鱼期(鳞被完全形成以后)
    2.3 讨论
        2.3.1 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发育时期划分
        2.3.2 仔、稚、幼鱼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死亡危险期
        2.3.3 漠斑牙鲆与同属其它牙鲆的部分形态特征比较
        2.3.4 变态期间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 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2.1 摄食率和消化道饱满度
        3.2.2 摄食量和消化道饱满系数
        3.2.3 饱食时间、消化时间和饱食量
        3.2.4 日摄食节律
        3.2.5 日摄食量
        3.2.6 生长特性
    3.3 讨论
第四章 光照度对漠斑牙鲆仔鱼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温度和盐度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来源
        5.1.2 方法
        5.1.2.1 温度渐变试验
        5.1.2.2 温度突变试验
        5.1.2.3 盐度渐变试验
        5.1.2.4 盐度突变试验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温度渐变对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的影响
        5.2.2 温度渐变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
        5.2.3 温度突变对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的影响
        5.2.4 盐度渐变对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的影响
        5.2.5 盐度渐变对漠斑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
        5.2.6 盐度突变对漠斑牙鲆幼鱼存活的影响
    5.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漠斑牙鲆落户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现状与生物资源保护[A]. 吕继洲,吴绍强,袁向芬,林祥梅.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2017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7
  • [2]产业链视角下鲆鲽类种业生产模式优化研究[D]. 王微波.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3]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研究[D]. 李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4]饥饿对漠斑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影响[J]. 王妍,季延滨,高金伟,王晓梅.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5(01)
  •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夕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6]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 宋蔚.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7]东营市河口区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 林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养殖多宝鱼的细菌菌相分析及鉴定[D]. 丁洁.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4)
  • [9]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研究[D]. 王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10]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研究[D]. 秦志清. 集美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比目鱼已在中国定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