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预期与意外

操作系统预期与意外

一、操作系统意料中的与意料外的(论文文献综述)

潘波[1](2020)在《KECA在声发射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复杂的复合齿轮传动系统,行星齿轮箱具有体积小、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等优点。它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远洋船舶、风力发电机和汽车发动机等众多领域。由于行星齿轮箱本身结构复杂,在运行过程中,间隙、外力、碰撞、摩擦等因素与其动态行为产生相互作用,使其偏离理想运行状态,易导致故障的发生,甚至引起灾难性事故。因此,行星齿轮箱的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对于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降低维修成本、避免重大事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AE)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宽频响范围的动态无损检测技术,在故障诊断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故障检测技术(如振动分析和油样分析等)相比,AE在行星齿轮箱超低速运行状态和早期故障诊断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本文以行星齿轮箱为研究对象,结合AE检测技术,围绕行星齿轮箱故障状态识别和健康监测等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故障诊断的本质是模式识别的问题,而如何从复杂的故障信号中提取出对设备运行状态敏感、可分性好、规律性强的特征参数是关键一步。基于此,本文引入基于核熵成分分析算法(Kernel Entropy Component Analysis,KECA)的行星齿轮箱状态识别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算法(Improved Kernel Entropy Component Analysis,IKECA)。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行星齿轮箱AE信号中难以避免会混有噪声,从而对其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带来干扰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所采集AE信号中噪声的来源和成分,根据AE信号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和非高斯特性,以及噪声分布特点,采用小波包阈值降噪算法滤除AE信号中混有的噪声,提高信噪比。并且针对实测AE信号的特点,探究了小波基函数,分解层数,阈值,阈值函数等合适的选取方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2)针对从行星齿轮箱AE信号中提取的混合域高维特征数据集中存在的相关性和冗余性,会对后续的状态识别性能产生影响等问题,引入KECA算法来提取能表征设备状态的重要信息并降低维度。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算法,该改进算法直接寻找使数据二次Renyi熵值最大的方向作为投影方向,充分挖掘嵌入高维空间中的低维敏感特征参数,从而提升了故障诊断效率和状态识别准确率。且与不同的特征提取算法作对比,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3)考虑到经IKECA算法处理后的数据还需要输入到分类器中才能完成最终状态的智能识别,本文针对行星齿轮箱故障识别的非线性,高维度和小样本等问题,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识别算法。一方面以分类准确率为指标进一步验证了IKECA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另一方面,在综合上述算法的基础上,将WPD-IKECA-SVM故障诊断模型用于实测AE信号的分析处理,结果表明该诊断框架具有更高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和诊断效率。

段颖超[2](2016)在《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地图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交通发展至今,各地采集的数据浩如烟海,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亟待处理和挖掘。准确把握交通大数据的时代特征,深入分析智能交通对公众出行及交通决策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在新的高度和起点上改善我国的交通状况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又复杂的数据成为一项挑战。可视分析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交通数据及其分析结果通过可视化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并支持对结果的交互式筛选和浏览。此外,当人们从可视化产生的图像中发现一些意料中或者意料外得特征时,也可以启动分析算法来有针对性地自动深入挖掘交通信息。本文主要讨论交通大数据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理论,运用地图可视化分析方法来可视分析交通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大数据和地图可视化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解,提出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的方法对交通数据进行地图可视分析;(2)基于Boids算法原理运用js技术实现其动画效果,并应用于交通流量的仿真效果中。(3)基于Hadoop大数据技术,存储和处理公交车、出租车、地铁数据,建立数据仓库。(4)基于面向服务的SOA编程方式,运用开源框架MyBatis、Spring、Struts2编写了交通数据发布接口。(5)基于开源地图框架Leaflet,和开源图表框架d3.js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出租车GPS点速度的路况可视化效果;基于公交刷卡数据的站点客流量可视化效果;基于公交线路数据的流量和速度可视化效果;基于地铁数卡数据的站点流量可视化效果;基于交通OD流量的区域流量和出行时间可视化效果。本文通过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将出租车数据、公交车数据、地铁数据有效处理和存储并建立数据仓库,并运用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可视化交通数据,设计并实现了交通数据可视化效果,为交通大数据的地图可视化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黄毅[3](2011)在《支持RFID实时监控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以机械化和自动化为特征,以规模经济为战略的传统制造企业正逐步转型为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依托,能快速响应市场波动和技术创新的现代制造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是连接制造企业上层管理和底层生产的“信息枢纽”,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时监控能力,快速响应各类“意料中”的生产状态和生产异常;必须具备强大的快速重构能力,快速响应各类“意料外”的系统业务逻辑需求变化。因此,本文深入分析MES重构需求和监控需求,提出以模块粒度维和信息粒度维为主线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Architecture,RMESA),系统研究了MES实现快速重构和实时监控的理论和方法。模块粒度维的核心是跨粒度模块体系结构,将MES解构为代表数据的实体模块、代表业务逻辑的服务模块、代表人员参与的人机交互模块、代表流程逻辑的业务流程模块、代表功能划分的领域模块、以及代表外部系统通讯通道的接口模块,通过规范各类模块的组织、耦合与设计模式,通过使用元语言以及代码生成、代码复用、代码模板等方法,通过持续提炼模块通用元素,通过使用重构需求分解方法,提升MES构建与重构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其工作量和复杂度。信息粒度维的核心是基于复杂事件处理(CEP)和模型驱动诊断(MBD)的事件处理框架,近年来由于RFID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实时监控领域表现出极大潜力,因此本文专注于研究基于RFID技术及其事件处理的生产实时监控。事件处理框架按信息聚合量(粒度)从小到大定义4类事件:原始事件、简单事件、复杂事件和状态事件,基于ALE的简单事件处理模块将设备产生的RFID标签读取事件转化为代表对象时空状态的简单事件,基于CEP的复杂事件处理模块将简单事件转化为代表逻辑现象的复杂事件,基于MBD的系统状态诊断模块则综合系统组件模型、组件逻辑约束、复杂事件、简单事件等条件,实时推理系统组件状态,产生代表生产异常或关键状态的状态事件。同时,为了优化系统状态诊断模块,提出基于树分解的改进投射质蕴含项产生算法,极大提升了系统状态逻辑模型的知识编译性能。RMESA及其RMES原型系统已应用于多个实例,仍持续研发并产业化中。

申惠波[4](2010)在《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自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系统功能的逐渐完善,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目前已在我国各行业领域投入大量应用。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在基本完成数字化与网络化后,由集中式向分布式、集散式发展,由人工干涉的他组织系统转变为智能化、网格化的自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题从省域公路交通视频联网监控需求入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广域业务管理的自组织视频联网监控系统架构。以全网统一权限、网络资源调度协议、视频转发协议、全网数据库同步等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实现了系统对节点、端点管理以及路由路径选择等多方面的自组织协作。本文分析了现有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系统架构及应用状况,提出了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在我国各行业高速发展的局势下所面临的新挑战,从而引出系统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组织在网络架构系统中的应用。文章着重分析了系统中自组织机制的设计,以及实现该机制的技术手段。对权限管理、视频转发链路设计、数据库同步等技术要点做了详细分析研究,并以此提出了系统方法机制,摆脱了现行的手工静态配置方式。既可方便视频调用平台的扩张,也可对整个调用系统进行有效的工作管理。本系统中的视频转发路由路径自主选择功能已落实于江苏省交通厅对全省高速公路管理的实际应用,自投入使用以来,功能与性能均表现良好。同时该系统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通过适当调整可满足不同领域对视频监控的要求,可推广至各行业领域应用。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张冬梅[5](2008)在《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也在不断发展。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动态教学活动过程而产生的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态产生的各种情况以及教学活动中不断融入进来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这个过程中对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的资源。透过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认识、判断和捕捉这类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这不仅可以丰富课程资源研究的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而且再次强调了人在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对常州市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动态生成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了信息技术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状况,发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发挥生成性资源应有的教学价值,在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方面缺少实际的操作。故此,笔者结合叶澜教授提出的“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观,及教师对资源回应无力的现状,提出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方式探索资源的生成策略。分别提出了师生问题互动生成策略、生生合作互动生成策略、自我互动表现生成策略,以期在有效互动中构建行动策略,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李莉[6](2008)在《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Wireless Underground Sensor Network,WUSN)是指将大部分无线传感器节点埋在土壤中的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之间以及传感器节点与地上设备之间均通过无线电进行通信。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用来监测土壤成分、地下动物巢穴、地下建筑物状况以及地面上物体移动情况等,为农业、环保、科学研究以及安全监控等应用提供有用的信息。与现有的将传感器用有线方式连接起来,进行地下监测的手段相比,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具有隐藏性强、易于布设、数据及时、可靠性强、覆盖范围大,易升级等多个明显的优势。无线地下传感器技术是传感器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本论文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对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若干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电磁波在地下土壤中的传播情况、地下信道模型、土壤电气特性及其变化对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性能的影响以及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部署方案等。本论文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无线传感器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两种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一是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它能够及时获取道路信息,实时向驾驶者提供道路信息,并且具有自发学习功能;二是用于近地表土壤维护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它可以用于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室外高级场所,辅助管理员进行场地维护。并针对多种应用环境,提出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能够克服无线传感器网络专用性带来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方面的障碍,使传感器网络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2.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地下传感器网络中电磁波的各种传播模式。主要分析了在土壤中传感器节点信号的扩散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直射波、反射波以及侧面波。同时还分析了通过土壤界面进入空气中的传感器信号所产生的折射波和侧面波。对地下接收到的电磁波的能量损耗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数值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百兆频段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可行性。3.通过对地下环境的分析、总结以及与水下信道的类比,首次提出了以本征路径为基础,叠加了多径瑞利衰落效应的地下信道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了电磁波在地下传播的基本路径,还综合了地下环境的多径效应以及空变特性,能够较好地对地下环境进行模拟。在此信道模型基础上,对WUSN系统的误码率进行了数值仿真,为网络层及其以上层次的系统性能分析提供了参照标准。并结合干、湿两种类型的土壤实例,分析了土壤电气特性及其变化对WUSN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分析,得到了WUSN性能随土壤特性变化的规律。4.对WUSN的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案进行了研究。针对地下信道通信距离受限、通信质量具有空变特性的情况,给出WUSN的节点部署方案的框架,并提出用于建立初始网络拓扑的两种传感器节点选择算法。这两种算法能够选用尽可能少的传感器节点来实现预定的覆盖率门限,同时满足网络的全连通性。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布设算法相比,新算法所需的最少节点数目通常情况下可以减少50%以上。

二、操作系统意料中的与意料外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操作系统意料中的与意料外的(论文提纲范文)

(1)KECA在声发射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行星齿轮箱故障检测的研究进展
        1.2.1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
        1.2.2 基于信号的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
    1.3 声发射技术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3.1 声发射故障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2 AE信号分析处理方法
    1.4 本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声发射故障检测原理
    2.1 引言
    2.2 声发射检测技术
        2.2.1 声发射检测技术的概念
        2.2.2 声发射的产生机理
        2.2.3 声发射信号的传播特性
        2.2.4 声发射检测原理
    2.3 声发射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试验
        2.3.1 实验装置
        2.3.2 声发射信号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小波包的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噪声源分析
    3.3 小波分析基础理论
    3.4 小波包阈值降噪
        3.4.1 小波基选择
        3.4.2 分解层数选择
        3.4.3 阈值的选择
        3.4.4 阈值函数选择
    3.5 实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核熵成分分析的故障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主成分分析
    4.3 核主成分分析
        4.3.1 核方法
        4.3.2 核主成分分析
    4.4 核熵成分分析
    4.5 改进的核熵成分分析算法
    4.6 实验研究
        4.6.1 高维特征空间构造
        4.6.2 实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分类算法
    5.1 引言
    5.2 支持向量机理论
        5.2.1 线性支持向量机
        5.2.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5.2.3 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问题
    5.3 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地图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知识和研究工作
    2.1 交通大数据分析理论
        2.1.1 交通大数据
        2.1.2 大数据分析
        2.1.3 大数据技术
    2.2 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
        2.2.1 数据挖掘可视化简介
        2.2.2 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分类
    2.3 数据动态可视化方法(BOIDS算法)
    2.4 面向服务的开发模式SOA
第3章 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设计
    3.1 数据可视化基本框架
        3.1.1 数据可视化流程
        3.1.2 数据可视化设计
    3.2 可视化设计原则
        3.2.1 数据到可视化的直观映射
        3.2.2 视图选择与交互设计
        3.2.3 信息密度——数据的筛选
        3.2.4 美学因素
        3.2.5 动画与过渡
        3.2.6 可视化隐喻
        3.2.7 颜色与透明度
    3.3 点数据的可视化
    3.4 线数据的可视化
    3.5 区域数据的可视化
        3.5.1 Choropleth地图
        3.5.2 Cartogram
        3.5.3 规则形状地图
        3.5.4 多元关系地图
第4章 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地图可视化效果实现
    4.1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4.1.1 公交车数据
        4.1.2 出租车数据
        4.1.3 地铁数据
    4.2 技术架构
        4.2.1 大数据处理
        4.2.2 服务接口编程
        4.2.3 前端地图可视化编程
    4.3 BOIDS算法模型效果JS实现
    4.4 基于出租车GPS点速度的路况可视化
    4.5 基于公交刷卡数据的站点客流量可视化
    4.6 基于公交线路数据的流量和速度可视化
    4.7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站点流量可视化
    4.8 基于交通OD流量的区域流量和出行时间可视化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3)支持RFID实时监控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MES及其可重构性研究现状
        1.2.2 基于RFID的实时生产监控研究现状
        1.2.3 复杂软件系统可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2.4 模型驱动诊断与知识编译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题与结构
第2章 MES的重构需求与监控需求
    2.1 引言
    2.2 MES产业现状
        2.2.1 MES市场趋势
        2.2.2 MES领域定位
    2.3 MES重构需求分析
        2.3.1 生产方式驱动重构
        2.3.2 业务流程驱动重构
        2.3.3 生产柔性驱动重构
    2.4 MES监控需求分析
        2.4.1 生产监控对象
        2.4.2 生产监控任务
    2.5 小结
第3章 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RMESA)
    3.1 引言
    3.2 RMESA总体框架
        3.2.1 模块粒度维
        3.2.2 信息粒度维
    3.3 跨粒度模块设计
        3.3.1 实体模块
        3.3.2 服务模块
        3.3.3 人机交互模块
        3.3.4 业务流程模块
        3.3.5 领域模块
        3.3.6 接口模块
    3.4 基于模块粒度维的重构需求分解
        3.4.1 基本重构操作
        3.4.2 重构需求分解
    3.5 跨粒度模块系统实现
    3.6 小结
第4章 RFID生产监控的事件处理框架
    4.1 引言
    4.2 实时生产监控的 RFID 使用模式
        4.2.1 RFID标签嵌入模式
        4.2.2 RFID读写器布置模式
        4.2.3 生产监控任务 RFID 使用模式
    4.3 RFID事件模型
        4.3.1 标签读取事件
        4.3.2 简单事件
        4.3.3 复杂事件
        4.3.4 状态事件
    4.4 RFID事件处理系统
        4.4.1 生产监控任务相关事件
        4.4.2 RFID事件处理系统
        4.4.3 实验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RFID生产监控的系统状态诊断
    5.1 引言
    5.2 系统状态模型设计
        5.2.1 RFID观测变量
        5.2.2 基于监控对象的状态组件
        5.2.3 状态模型设计与编制
        5.2.4 状态模型编译
    5.3 模型驱动的系统状态诊断
        5.3.1 变量更新监控
        5.3.2 系统状态诊断
        5.3.3 系统状态管理
        5.3.4 性能测试与案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知识编译的系统状态诊断优化
    6.1 引言
    6.2 知识编译——投射质蕴涵项产生
        6.2.1 背景和意义
        6.2.2 相关概念
        6.2.3 基于冲突导向的投射质蕴涵式求解方法(PPI)
    6.3 基于树分解的改进投射质蕴涵项产生算法(DPPI)
        6.3.1 树分解模块
        6.3.2 子问题求解模块
        6.3.3 子问题合并模块
    6.4 实验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应用实践
    7.1 引言
    7.2 RFID辅助生产物流系统
    7.3 汽车零配件自动流水线
    7.4 制鞋加工车间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自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视频监控系统的衍生
        1.1.2 视频监控系统在行业中的应用
        1.1.3 视频监控平台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监控平台管理的技术分析
    2.1 传统视频监控平台管理分析
        2.1.1 传统视频监控平台管理方式
        2.1.2 传统视频监控平台管理现存问题
    2.2 自组织系统的管理特点和要求
        2.2.1 自组织系统的概念
        2.2.2 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自组织要求
    2.3 系统定义
        2.3.2 服务器
        2.3.3 节点
        2.3.4 端点
        2.3.5 功能网络
    2.4 流媒体特性分析
        2.4.1 流媒体特性
        2.4.2 实时流媒体特性及需求
        2.4.3 视频压缩技术
第三章 自组织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
    3.2 系统架构原则和技术路线
        3.2.1 构架原则
        3.2.2 技术路线
    3.3 系统层次结构
        3.3.1 业务及管理层次
        3.3.2 系统模型
第四章 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自组织方法
    4.1 平台的自组织机制设计
        4.1.1 节点的加入与标定
        4.1.2 端点的加入与标定
        4.1.3 视频转发的路由选择
    4.2 自组织实现的技术支撑
        4.2.1 统一权限设计
        4.2.2 基于自组织的资源调度方法
        4.2.3 基于自主定位的转发链表设计
        4.2.4 数据库同步设计
    4.3 系统容错性保证
        4.3.1 实时功能安全策略
        4.3.2 自组织机制的稳定保障
第五章 自组织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功能模块实现
        5.2.1 用户调用服务器
        5.2.2 流媒体转发服务器
        5.2.3 资源管理服务器
        5.2.4 数据库设计
        5.2.5 运行界面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价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内容及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理解
    二、为什么要研究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
    三、如何研究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
第一章 影响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1.1 调查目的与方法
    1.2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3 访谈纪录
    1.4 存在问题与所得启示
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以学生为本是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前提
    2.2 建构性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关键
    2.3 多元差异性是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的基石
第三章 师生问题互动开发策略
    3.1 TS问题提出策略
    3.2 ST问题提出策略
第四章 生生合作互动开发策略
    4.1 头脑风暴策略
    4.2 同侪互助策略
第五章 自我互动表现开发策略
    5.1 顺应需求促进生成
    5.2 思维创新促进生成
    5.3 关注质疑促进生成
    5.4 善待错误促进生成
    5.5 捕捉杂音促进生成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6)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1.1.1 概念和特点
        1.1.2 应用背景
        1.1.3 研究现状与趋势
    1.2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1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优势
        1.2.2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
        1.2.3 研究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挑战
    1.3 地下通信以及地下传感器应用的相关研究工作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参考文献
2 第二章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2.1 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
        2.1.1 应用背景
        2.1.2 网络构架
        2.1.3 传感器单元SU与移动台MS的设计
    2.2 用于近地表土壤维护的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2.2.1 应用背景
        2.2.2 体系结构简介
    2.3 用于传感器网络资源共享的信息集成系统
        2.3.1 背景简介
        2.3.2 系统构架
        2.3.3 网关的软件架构
        2.3.4 用户请求响应过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第三章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中的电磁波传播
    3.1 地下传感器节点发出的波
    3.2 地下两点间的电磁波
        3.2.1 直射波
        3.2.2 反射波
        3.2.3 侧面波
    3.3 传感器节点与地上设备之间的电磁波
        3.3.1 折射波
        3.3.2 折射情形中的侧面波
    3.4 地下环境中电磁波的能量损耗
        3.4.1 直射波
        3.4.2 反射波
        3.4.3 侧面波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4 第四章 地下无线信道
    4.1 地下信道特性
    4.2 地下信道模型
        4.2.1 区域模型简化
        4.2.2 路径时延
        4.2.3 等效分集
    4.3 WUSN系统可靠性
        4.3.1 调制方式
        4.3.2 信噪比(SNR)
        4.3.3 误码率(BER)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5 第五章 土壤电气特性
    5.1 概述
        5.1.1 土壤导电率
        5.1.2 土壤的介电常数
        5.1.3 土壤导磁率
    5.2 土壤电气特性测量法
        5.2.1 四级法
        5.2.2 “线-框”法
        5.2.3 场强比测试法
    5.3 Peplinski定律
    5.4 土壤电气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5.4.1 土壤温度变化
        5.4.2 土壤湿度变化
    5.5 土壤构成对电磁波能量损耗以及WUSN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5.5.1 地下电磁波能量损耗
        5.5.2 可靠性
    5.6 实例分析
        5.6.1 实例1:东北季节性冰冻黑土
        5.6.2 实例2:内蒙古浑善达克(Otindag)沙质土壤
        5.6.3 WUSN系统性能仿真结果
    5.7 WUSN设计考虑因素
        5.7.1 能量效率
        5.7.2 拓扑设计
        5.7.3 频率选择
        5.7.4 基于环境的自适应协议
    参考文献
6 第六章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部署问题
    6.1 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问题概述
        6.1.1 节点部署问题分类
        6.1.2 传感器网络扭盖性与连通性
    6.2 WUSN传感器节点部署方案
        6.2.1 WUSN中传感器节点部署问题的特点
        6.2.2 方案概述
    6.3 地下传感器网络活跃节点选择算法——MACOC和MMCOC
        6.3.1 区域建模
        6.3.2 传感器节点感知模型与连接模型
        6.3.3 算法步骤
        6.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5 三维区域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8 致谢
9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情况

四、操作系统意料中的与意料外的(论文参考文献)

  • [1]KECA在声发射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研究[D]. 潘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地图可视化研究[D]. 段颖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3]支持RFID实时监控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 黄毅. 清华大学, 2011(11)
  • [4]视频联网监控平台的自组织研究[D]. 申惠波. 长安大学, 2010(03)
  • [5]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D]. 张冬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1)
  • [6]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莉.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操作系统预期与意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