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

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

一、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员楷宸[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由此,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生活方式,是人类为了解决现今复杂环境问题提出的生活方式解答。新时代大学生虽然还身处校园,没有形成完整生活实践,但大学生却是学习能力强、生活方式逐渐定型的高素质人群,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群体能否普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经济的稳定高质前进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但大门敞开同时带来了一些西方不良思潮,使得大学生在选择生活方式时略显迷茫。因此,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若干路径,为社会输送按照绿色生活方式生活的大学生。本文主体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相关概念及培育路径的研究理论。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释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与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总结归纳既往理论,尤其突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活方式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形成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并提出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山西省太原市部分高校学生绿色生活方式调查报告结果,描绘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根据调查报告所显示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路径。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此助力我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公钰雪[2](2020)在《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立足于济南市在校大学生实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探索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通过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系统分析,阐述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体育活动主体、活动条件和活动形式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并为引导济南市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为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最终服务于济南市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8所高校901名自愿参加调查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评价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现状。以SPSS20.0为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通过本研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体育生活方式方面,济南市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类型以健康型、愉悦型为主,以健美型、社会型为辅,挑战型和学习型较少。体育参与行为活动差异表现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身体条件自评等方面。济南市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多以传统且不受场地限制的运动项目为主。2.心理健康方面,济南市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国家常模水平。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中呈阳性。心理健康差异表现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身体条件自评等方面。3.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方面,提高学生运动频率、单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在中等偏高的强度范围,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作用;运动动机为健康型和愉悦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少;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总体呈正相关,其中相关最高的是抑郁,参加体育活动不积极的人更有可能有抑郁倾向。与自身需求型体育生活方式相关最大的也是抑郁,与社会拓展型体育生活方式相关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敏感。

王平[3](2020)在《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影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干预,验证干预对提升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为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护生开展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采用现况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3月抽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6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对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进行现况调查。2.第二阶段采取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设计,从调查对象中选取一部分对象进行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纳入117人。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方法包括专题讲座(4次)、观看视频、微信群、同伴教育(1-2次/月)等,采用与第一阶段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对干预前后护生的健康素养及生活方式水平进行比较。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684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总分为56.00(52.00,60.00),基本知识和理念维度得分为24.00(22.00,26.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维度得分为19.00(17.00,21.00),健康技能维度得分为13.00(11.00,14.00)。2.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健康素养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年级、同伴影响抵抗、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健康知识关注度,共解释健康素养变异的11.2%。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总分较低年级高;同伴影响抵抗得分高者健康素养总分较高;女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男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其他学生;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3.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684名高职护生生活方式总分为120.26±16.11,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得分为6.83±2.38,规律生活行为维度得分为10.00±2.52,饮食营养行为维度得分为13.86±3.09,健康危害行为维度得分为9.31±1.29,健康责任行为维度得分为20.06±3.22,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得分为23.48±4.19,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为17.78±3.23,生命欣赏行为维度得分为18.95±3.77。4.高职护生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活方式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测健康状况、健康知识关注度、同伴影响抵抗、健康素养得分、性别,共解释生活方式变异的32.9%。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自测健康状况越好生活方式总分越高;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生活方式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同伴影响抵抗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健康素养得分越高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女生生活方式总分高于男生。5.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干预后护生健康素养总得分(Z=9950.500,P<0.05)、基本知识和理念(Z=10703.500,P<0.0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Z=9106.500,P<0.05)及健康技能(Z=8277.000,P<0.05)三个维度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护生生活方式总分(t=-2.649,P<0.05)、规律生活行为维度(t=-5.099,P<0.05)、饮食营养行为维度(t=-3.993,P<0.05)、健康责任行为维度(t=-2.401,P<0.05)及生命欣赏行为维度(t=-2.029,P<0.05)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健康危害行为维度、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2.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3.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各维度水平在干预前后效果不均衡,受多种因素影响。

李本大[4](2020)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其引导研究》文中提出休闲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步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简单来说,休闲生活方式是指人们进行休闲的工具、手段、方法和途径。参与的休闲活动内容不同,体现着参与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学生除了上课的时间外,都会面临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的问题。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关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更关乎国家和民族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新时代对大学生休闲生活进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关注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探寻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开展研究、并提出引导大学生健康休闲的应对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实体经济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引导问题展开研究。全文内容共分为绪论、理论阐释、现状分析、原因探寻、对策探讨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对休闲、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内涵进行阐释,并尝试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实证研究。对辽宁省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着重从休闲活动、休闲时间、休闲动机、休闲需要、休闲消费等五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现状进行调查的。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第四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尝试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别通过大学生日常的休闲活动形式、休闲时间、休闲需要满足、休闲动机与作用、休闲消费等五个方面总结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和问题。又从社会环境、高职院校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基于调查的结果和原因的分析,具体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的具体应对策略。首先,概括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次,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建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休闲观;优化、丰富校园休闲文化;完善大学生休闲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休闲教育体制;协同大学生父母重视休闲生活方式的家庭教育;锻炼和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龚亚荣[5](2020)在《互联网对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推动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网络媒体层出不穷。大学生思维敏捷,对新的事物充满兴趣。因为互联网具有自由度高、娱乐性强,信息便捷等优点,所以成为众多大学生喜爱的一种交流方式。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更新换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深受其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也不例外,比如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等。互联网催生了社会的变革,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人群,在享受互联网的便捷的同时,也要警惕网络的弊端。大学是健全人格、培养自我的重要时期。毋庸置疑,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未来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分析方法,对互联网对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化、科学化提出相关发展对策。经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大多数大学生拥有一种以上的上网设备。大学生上网时间偏长,上网频率较为频繁,少数的大学生有“网瘾”。从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喜好来看,男生集中在看电影和玩网络游戏这两个方面;女生则集中在网络购物方面。二、男生和女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差异较为明显,男生的体育价值观以强健体魄、舒缓减压等,体现了对体育的健身功能的认同;女生的体育价值观选择则集中在个人爱好、休闲娱乐上,说明女生大多重视体育的娱乐功能。三、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表现出显着的性别特征。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的提高,对体育锻炼有显着的影响。四、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跑步和羽毛球,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变得更为广泛,网球、瑜伽逐渐成为大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五、大学生崇拜体育明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体育明星的形体外貌;二是,个人运动能力。也有一些的大学生因为明星地位高、经济收入高而崇拜明星的。它们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六、互联网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将对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使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向科学化、理性化转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1、健全互联网信息管理制度,为学校的网络教育助力;2、净化和改善互联网环境;3、加大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4、理性对待网络游戏,提高学生自律水平;5、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张蕾[6](2020)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判断社会能否良好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活方式涉及个体的学习、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家庭作为个体接触社会、学习社交的首要环境和直接场所,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等不知不觉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同教养方式下个体会形成不同的性格、行为方式,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对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但是二者之间的机制尚不清楚。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需要个体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对未来结果敏感的洞察力,而且要能对不良诱惑进行自我控制。研究发现: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会让个体做好未来规划,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让个体未来的预见性降低,自控力下降。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控制两个方面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期提高大学生健康生活方面的意识,为大学生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和建议。本研究采用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我控制量表和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以833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现状,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间的链式中介。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是不同维度间差异较大。运动锻炼维度得分最低,健康责任维度得分最高。(2)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年级和月收入上存在差异显着,而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3)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间起到中介作用,未来时间洞察力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间起到中介作用。(4)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不仅可以单独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起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作用于自我控制最终链式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关于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持。

李雪锋[7](2020)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研究 ——以长江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我国最近几次国民体质监测的结果来看,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生体重超重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大学生身体耐力素质水平持续下降。大学生进入校园后,肥胖、体质差、近视、社交障碍、心理疾病等身心健康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的提出,把我国人民带入到了体育健身的大环境中,尤其把青少年列为重要群体,通过学校体育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终阶段。通过高校体育的教育,让大学生们把体育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体育和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成为终身体育的受益者。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是研究长江大学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定性研究是通过实地考察、个案访谈对本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调查的432名长江大学大学生,62.04%的学生平时参加体育活动,但真正算作体育人口的比例较低,比例约为24.07%,低于我国体育人口33.9%(2014年)比例,其中男生体育人口数比女生体育人口数多。2.最受长江大学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是跑步,最受欢迎的运动场所是校内的球馆、球场和操场;天气原因、场地器材原因对学生课余参加体育运动影响较大。长江大学大学生选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集中在晚上,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个人活动”、“同学朋友”为主。3.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阶段性,包含了小学体育兴趣阶段、初中的体育多样选择阶段、高中体育选择专一阶段、大学体育展示个性阶段。4.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与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关键的有体育兴趣、体育动机、运动体验、运动习惯。5.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中以“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这三个因素为主要因素。

邱海燕[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李君[9](2020)在《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优秀的生态文化,形成了良好的绿色生态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也将建设生态文明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健康、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实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养成大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美德,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绿色正能量。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侵蚀。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给民众的生态价值观念带来了消极影响,民众的绿色生活意识淡薄,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开始增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与日俱增。大学生由于思想还尚未成熟,易受到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在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探讨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本文以绿色生活习惯为研究视角,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现状进行分析,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养成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路径。本文共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进行概述,包括习惯、生活习惯和绿色生活习惯的基本概念,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应然指向。第三章对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上剖析了原因。第四章是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路径,从优化倡导大学生绿色生活的社会环境、探索高校培育大学生绿色生活的途径、营造家庭带动大学生绿色生活的氛围、强化大学生自主践行绿色生活的能力四个层面,为解决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缺失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蔡伟杰[10](2020)在《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状况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作为影响个人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与形成健康有关的习惯密切相关。饮食营养不均衡、经常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等,使得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健康问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促进行为处于中等及中低水平状态。医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工作者,健康促进的开拓者,拥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不但有利于维护自身健康,也有助于他们引领病人形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人人健康。本研究拟以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入学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跟踪观察3年,分析其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提升以及课业压力的增加,双重相反因素作用结果下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动态变化,探讨伴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的诸多影响因素情况,明确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2018年度在校的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与队列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获得更有力的证据。最终,掌握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情况,获知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预测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6、2017、2018三年中国医科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过程全程监督,调查问卷使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以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入学的1166名医学生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调查对象,从2016年到2018年连续观察随访3年。以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度7020名在校大学生为横断面调查的调查对象。2016年共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得到问卷4452份,回收率92.75%,排除问卷未完整填写者和填写不合格者共137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共4315份,整体有效率为89.90%。2017年共发放问卷6105份,回收率96.02%,整体有效率为90.04%。2018调查共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率95.08%,整体有效率为98.44%。使用EpiData 3.1、SPSS 26.0和Mplus7.4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2018年度在校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横断面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影响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多因素分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以及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以相关分析了解医学生睡眠质量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以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关系。对2015级连续三年的数据进行队列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无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了解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轨迹,个体间发展趋势差异,纳入影响因素,建立条件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1)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均分为143.12±5.25,单项均分为2.75±0.49;分量表得分排序,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精神成长、营养、健康责任、压力管理、体育运动得分最低。(2)横断面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F=11.623,P<0.001)、专业学制(t=-2.752,P=0.006)、专业(F=4.203,P<0.001)、父亲受教育程度(F=17.912,P<0.001)、母亲受教育程度(F=26.098,P<0.001)、生活费(F=14.696,P=0.012)、早餐(F=175.554,P=0.004)、夜晚过晚进食(t=25.663,P=0.01)、焦虑倾向(F=136.642,P=0.004)、忧郁倾向(F=133.607,P=0.004)、生活乐观(F=435.602,P=0.004)、控制力(F=125.823,P=0.004)的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横断面调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各维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及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r=-0.025--0.257,P<0.001)。(4)横断面调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的2个维度、生活乐观、早餐情况、控制力、母亲文化程度、焦虑倾向、生活费、年级、夜晚过晚进食进入了多元回归方程,共解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变异量的28.1%。(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队列研究无条件LGC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时间参数自由估计型无条件LGCM后一个时间点的因子载荷估计为0.797;模型拟合数据结果(χ2=0.000,df=0,P<0.001,CFI=1.000,TLI=1.000,RMSEA=0.000,SRMR=0.000,AIC=31707.103,BIC=31752.655);截距和斜率之间的相关系数(r=0.413,P>0.05),医学生的初始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140.043,(P<0.001),从2016年到2018年,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速度(斜率=3.448,P<0.001);截距和斜率的方差分别为212.891(P<0.05)与33.914(P>0.05)。(7)队列研究条件LGC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截距方程的变量包括,性别(B=3.526,P<0.05)、早餐频率(B=4.421,P<0.01)、焦虑倾向(B=-2.543,P<0.05)、忧郁倾向(B=-4.850,P<0.001)、控制力(B=-3.109,P<0.01);主观睡眠质量对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2016年预测系数B=-2.697,P<0.01,2017年预测系数B=-5.080,P<0.01,2018年预测系数B=-3.134,P<0.01,催眠药物使用情况对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2018年预测系数B=-5.115,P<0.05,日间功能障碍对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2017年预测系数B=-2.487,P<0.05。结论: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中高等水平;性别、年级、生活费、母亲文化程度、早餐频率、夜晚过晚进食是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焦虑倾向、忧郁倾向、控制力是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危险因素,生活乐观是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保护因素;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化轨迹为时间参数自由估计曲线,医学生的初始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有差异,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速度不同,变化的速度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初始水平无关,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存在个体间差异;医学生睡眠质量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及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睡眠质量差的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低,睡眠质量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有所不同。

二、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基本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活方式
        2.1.2 绿色生活方式
        2.1.3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
    2.2 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方式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生活方式的思想
        2.2.3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
    2.3 小结
第3章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3.1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3.1.1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
        3.1.3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
    3.2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3.2.1 有助于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形成
        3.2.2 有助于我国绿色生活方式的全面形成
        3.2.3 有助于我国美好生态环境形成
    3.3 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分析
        4.1.1 大学生基本了解绿色生活方式内涵
        4.1.2 大学生普遍认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
        4.1.3 多数大学生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2 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4.2.1 大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认知程度仍显不足
        4.2.2 大学生未能完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2.3 部分大学生存在奢侈浪费行为
        4.2.4 绿色生活方式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4.3 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当前社会绿色生活氛围不够理想
        4.3.2 部分高校的绿色生活培育体系不完善
        4.3.3 部分大学生自身的绿色生活意识不强
    4.4 小结
第5章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路径
    5.1 社会积极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5.1.1 正确引导舆论,为大学生营造绿色生活氛围
        5.1.2 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理论学习,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5.1.3 发挥新媒体优势,探索绿色生活方式培育新模式
    5.2 政府发挥职能,加强关注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工作
        5.2.1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绿色生活方式机制
        5.2.2 政府应当增加对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的资金支持
    5.3 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
        5.3.1 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理论教育
        5.3.2 广泛开展校园绿色生活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5.3.3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绿色生活方式文化氛围
        5.3.4 优化学生评价制度,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5.4 大学生提高修养,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5.4.1 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理论学习
        5.4.2 积极参与绿色生活实践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实践情况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生活方式
        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
        1.3.3 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3.1.1 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活动主体
        3.1.2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
        3.1.3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活动形式
        3.1.4 济南市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实际
    3.2 济南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3.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情况分析
        3.2.2 心理健康状况的群体差异分析
        3.2.3 严重心理症状情况分析
    3.3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3.3.1 体育活动参与与心理健康
        3.3.2 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分析
        3.3.3 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自评结果的相关分析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人群关注
        4.2.2 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3)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况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质量控制
        5 资料统计及分析
        6 伦理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2 高职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得分
        3 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4 高职护生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讨论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及方式
        4 资料收集
        5 质量控制
        6 资料统计及分析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干预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2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同伴影响抵抗得分比较
        3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比较
        4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得分比较
    讨论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
        2 对策及建议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其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概述
    2.1 休闲的基本内涵
    2.2 生活方式的内涵
    2.3 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涵
    2.4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内涵
    2.5 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意义
第3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现状的主要调查结果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结果
        3.1.1 休闲活动形式的调查
        3.1.2 休闲时间的调查
        3.1.3 休闲需要满足的调查
        3.1.4 休闲动机、作用的调查
        3.1.5 休闲消费的调查
    3.2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影响的调查结果
第4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休闲活动形式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4.1.2 休闲时间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4.1.3 休闲需要满足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4.1.4 休闲动机、作用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4.1.5 休闲消费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4.2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社会环境因素
        4.2.2 高职院校环境因素
        4.2.3 家庭环境因素
        4.2.4 个人因素
第5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对策
    5.1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休闲生活方式坚持的原则
        5.1.1 方向性原则
        5.1.2 主体性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1.4 开放性原则
    5.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具体路径
        5.2.1 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休闲观
        5.2.2 针对大学生休闲需求变化,丰富大学生休闲形式
        5.2.3 完善大学生休闲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休闲教育体制
        5.2.4 协同大学生的家庭成员加强休闲生活方式的家庭教育
        5.2.5 锻炼和提升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互联网对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2 国外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分析
        4.1.1 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2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设备调查分析
        4.1.3 大学生网龄构成分析
        4.1.4 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频率分析
        4.1.5 大学生互联网体育信息的内容调查分析
        4.1.6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认知状况
        4.1.7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条件分析
        4.1.8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行为现状分析
    4.2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4.2.1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4.2.2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分析
        4.2.3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分析
        4.2.4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影响分析
        4.2.5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影响分析
        4.2.6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参与体育活动频率的影响分析
        4.2.7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活动强度的影响分析
        4.2.8 互联网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影响分析
        4.2.9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分析
        4.2.10 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与观赏的影响
    4.3 负面影响的思考
        4.3.1 虚假网络体育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认知水平受限
        4.3.2 体育异常事件的片面解读与大学生道德观念误导
        4.3.3 体育暴力渲染与大学生忧虑及安全感丧失
        4.3.4 体育明星报道与大学生盲目崇拜
        4.3.5 网络游戏与大学生虚度及运动行为减少
    4.4 解决负面影响的建议
        4.4.1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体育信息的审查和监管
        4.4.2 提高网络体育自媒体的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
        4.4.3 广泛开展关于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信息的主题教育
        4.4.4 运用专家、权威的力量,对虚假网络体育信息进行管控和疏导
    4.5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对策研究
        4.5.1 健全互联网信息管理制度,为学校的网络教育助力
        4.5.2 净化和改善互联网的环境
        4.5.3 加大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4.5.4 理性对待体育网络游戏,提高学生自律水平
        4.5.5 培养大学生健康体育消费意识,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A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6)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健康生活方式
        1.1.1 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
        1.1.2 健康生活方式的测量
        1.1.3 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现状
    1.2 父母教养方式
        1.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2.2 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1.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1.2.4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现状
    1.3 自我控制
        1.3.1 自我控制的概念
        1.3.2 自我控制的测量
        1.3.3 自我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未来时间洞察力
        1.4.1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概念
        1.4.2 未来时间洞察力的测量
        1.4.3 未来时间洞察力研究现状
    1.5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1.5.1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1.5.2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现实意义
        2.2.2 理论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施测程序
    3.4 研究工具
        3.4.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
        3.4.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3.4.3 自我控制量表
        3.4.4 青少年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3.5 分析方法
4 数据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4.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 健康生活方式上的人口学差异
        4.3.1 性别上的差异
        4.3.2 年级上的差异
        4.3.3 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
        4.3.4 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4.4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5 中介效应检验
        4.5.1 未来时间洞察力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间的中介
        4.5.2 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间的中介
        4.5.3 链式中介
5 讨论
    5.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情况分析
        5.1.1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总体情况
        5.1.2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口学特点
    5.2 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5.2.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5.2.2 未来时间洞察力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5.2.3 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5.2.4 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间的链式中介
6 研究结论和建议展望
    6.1 结论
    6.2 教育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研究 ——以长江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1.1.2 国家政策的导向
        1.1.3 养成体育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生活方式
        1.5.2 体育生活方式
        1.5.3 体育人口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长江大学体育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3.1.1 体育场馆设施情况
        3.1.2 体育课开设情况
        3.1.3 校内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1.4 体育社团开展情况
        3.1.5 学校运动队设置情况
        3.1.6 体育有关政策
    3.2 长江大学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情况调查与分析
        3.2.1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整体情况及分析
        3.2.2 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情况与分析
    3.3 长江大学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与分析
        3.3.1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3.3.2 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3.3.3 体育活动时间、场所与参与形式的选择
        3.3.4 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强度、频度的分析
        3.3.5 体育锻炼活动的个人习惯
        3.3.6 体育消费情况
        3.3.7 参加体育活动体验分析
        3.3.8 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3.4 未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及影响因素分析
        3.4.1 课余时间安排
        3.4.2 影响因素分析
    3.5 长江大学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个案与分析
        3.5.1 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案及分析
        3.5.2 未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个案及原因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长江大学部分学生养成体育生活方式
        4.1.2 长江大学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
        4.1.3 养成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阶段性
        4.1.4 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与个人主体息息相关
        4.1.5 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与主客观因素密不可分
    4.2 建议
        4.2.1 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引导
        4.2.2 完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条件
        4.2.3 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4.2.4 营造健康的家庭体育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调查问卷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8)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习惯
        2.1.2 生活习惯
        2.1.3 绿色生活习惯
    2.2 理论基础
        2.2.1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2.2.2 马克思生态思想
        2.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应然指向
        2.3.1 勤俭节约
        2.3.2 绿色低碳
        2.3.3 文明健康
        2.3.4 简约适度
第3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的积极态势
        3.1.1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绿色生活观念
        3.1.2 大学生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的意愿倾向比较明显
    3.2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缺失的表现
        3.2.1 部分大学生饮食习惯不够健康节约
        3.2.2 部分大学生起居习惯不够文明合理
        3.2.3 部分大学生出行习惯不够环保低碳
        3.2.4 部分大学生消费习惯不够简约适度
    3.3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
        3.3.2 高校绿色教育针对性不强
        3.3.3 家庭绿色生活氛围不浓厚
        3.3.4 大学生绿色生活理念偏差
第4章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路径
    4.1 优化倡导大学生绿色生活的社会环境
        4.1.1 以媒体为手段加大倡导绿色生活的宣传
        4.1.2 以社区为基点组织开展绿色环保的活动
        4.1.3 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绿色生活法规的建设
        4.1.4 以企业为载体履行维护绿色生活的责任
    4.2 探索高校培育大学生绿色生活的途径
        4.2.1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树立大学生绿色生活理念
        4.2.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大学生绿色生活体验
        4.2.3 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形成大学生绿色生活氛围
        4.2.4 以高校制度为保障引导大学生绿色生活行为
    4.3 营造家庭带动大学生绿色生活的氛围
        4.3.1 家长要以绿色生活理念践行教育方式
        4.3.2 家长要发挥绿色生活的榜样示范作用
        4.3.3 家长要创设生态自觉的绿色家庭氛围
        4.3.4 家庭要加强与高校和社会的协作配合
    4.4 强化大学生自主践行绿色生活的能力
        4.4.1 增强学习绿色生活知识的主动性
        4.4.2 提升绿色生活情感体验的实效性
        4.4.3 提高践履绿色生活方式的积极性
        4.4.4 加强养成绿色生态人格的自觉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的计算
        2.1.4 问卷回收情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
        2.2.2 心理与行为特征
        2.2.3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中文版(HPLP-Ⅱ)
        2.2.4 睡眠质量
        2.2.5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的信效度检测
    2.3 调查过程
    2.4 质量控制
        2.4.1 调查设计阶段
        2.4.2 调查实施阶段
        2.4.3 数据整理阶段
    2.5 统计学处理
        2.5.1 横断面调查
        2.5.2 队列研究
3 结果
    3.1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评估
        3.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1.2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
        3.1.3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于队列研究的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评估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2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
        3.2.3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3.2.4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潜变量增长模型构建
4 讨论
    4.1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
        4.1.1 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高等水平
        4.1.2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情况不一致
        4.1.3 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基线水平及动态变化规律
    4.2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4.2.1 性别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2.2 年级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2.3 民族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2.4 父母学历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2.5 每月生活费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3 心理因素对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4.3.1 焦虑倾向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3.2 忧郁倾向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3.3 生活乐观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3.4 控制力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4 行为特征对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4.4.1 早餐、夜晚过晚饮食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
    4.5 睡眠质量与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
    4.6 改善医学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建议
    4.7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路径研究[D]. 员楷宸.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济南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研究[D]. 公钰雪.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3]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王平. 青岛大学, 2020(01)
  • [4]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其引导研究[D]. 李本大.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5]互联网对长春市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D]. 龚亚荣. 吉林大学, 2020(08)
  • [6]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D]. 张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研究 ——以长江大学为例[D]. 李雪锋. 长江大学, 2020(02)
  • [8]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9]大学生绿色生活习惯养成研究[D]. 李君.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10]医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状况评估[D]. 蔡伟杰.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