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方言指示代词

长治方言指示代词

一、长治方言的指示代词(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宇[1](2021)在《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文中提出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榆次方言属于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的典型代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类型学角度对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榆次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目前晋语语法的研究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然后据此确定自己的母语即榆次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阐明研究的意义;最后对本文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及体例作出说明。第一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进行探究。首先对名词的特殊小类即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三类词的类别和用法进行探讨,其中详细阐释榆次方言最有特色的时点时间词和合成方位词;然后分析名词的重叠和词缀两种重要的词法手段。第二部分对榆次方言的人称代词和领属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人称代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归纳为两大类六小类,并分析每类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然后对领属结构进行界定,阐释其领属标记,并对基本形式进行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数词、量词和数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数词进行分类,探讨榆次方言中一些数词的特殊用法,并分析数词的句法功能;其次对量词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几个特殊量词的用法,并描写数量结构的重叠式;最后对榆次方言中数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和句法功能以及其所表达的主观量进行探究。第四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指示词和指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榆次方言中指示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共分为六类,并对每类指示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对榆次方言中指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赵静[2](2021)在《山西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张谊生(2000)中的描摹性副词与高平方言相对应,选取七个具有高平方言特色的描摹性副词,即“稳稳儿”“直说”“一回”“单门儿”“安生生儿”“悄圪眯眯(儿)”“死眯圪出”,从三个平面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形式与意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将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与晋语并州片的代表——太原城区方言以及同普通话进行全面分析与比较,尽量挖掘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中存在的特色语法现象,揭示其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全文共有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高平市的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进行简单介绍,接着提出描摹性副词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普通话、高平方言以及太原城区方言中的描摹性副词研究概况,同时要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并对体例与语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进行说明。第二章为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的界定与共时描写。本文根据张谊生(2000)对普通话描摹性副词的界定标准,从高平方言中选取七个具有比较意义的描摹性副词,即“稳稳儿”“直说”“一回”“单门儿”“安生生儿”“悄圪眯眯(儿)”“死眯圪出”,对其进行句法、语义上的全面分析与描写。第三章为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与太原城区方言描摹性副词的比较。具体有“稳稳儿”与“款款儿子”、“直说”与“紧着”、“一回”与“捎带”、“单门儿”与“专门儿/专意股儿”、“安生生儿”与“老实些儿”、“悄圪眯眯(儿)”与“偷悄悄”、“死眯圪出”与“蔫儿呼呼”这几个描摹性副词,由于太原城区方言属于晋语的并州片的代表,具有晋语区典型的副词特点,并且在句法、语义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句法上着重比较两者在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和句法搭配上的异同;语义上则主要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第四章为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与普通话之间的比较,即“稳稳儿”与“稳稳”、“直说”与“一味”、“一回”与“顺便”、“安生生儿”与“安生”、“悄圪眯眯(儿)”与“悄悄”、“死眯圪出”与“死气沉沉”。主要比较两者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句法上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和与其他句法成分组合的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比较,语义上同样也是从语义特征的角度,重点描写和总结每一个副词的语义特征,从而找出两者在句法、语义上的异同。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与太原城区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较,概括出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自身的特点,同时指出本文的改进之处。

刘天琪[3](2020)在《屯留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屯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屯留方言归属晋语区上党片,方言极具地域特色。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屯留方言词汇,同时在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描写法、比较分析法、列举法,对搜集到的屯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进行共时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屯留方言词汇在词形、语义、词法等方面的特点。历时角度,对屯留方言中的承传词、创新词进行说明。试图发掘屯留方言词的特色和规律,为上党片方言研究提供语料,进而丰富山西方言词汇研究,为保护屯留方言尽绵薄之力。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交代了本文选题的缘由依据,梳理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概述,并对屯留方言音系进行说明。第一章在与普通话比较的基础上,从构词形式和造词理据两方面对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屯留方言词汇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且与普通话词汇存在音节不对称的现象。造词理据上,以显性理据为主,多根据事物的颜色、性状、特征等命名。隐性理据中运用了夸张、借代、比喻等手法,反映了屯留人民独特的造词能力。第二章从词义特点、义位的义域研究、语义场研究三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特点分析屯留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上的差异。义位研究包括义位的外延、语用域和义位的组合情况分析。语义场从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两个方面分析屯留方言的词汇类聚特征。第三章从重叠式、附加式两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屯留方言词有着丰富的重叠式,本章对形容词重叠、量词重叠、动词重叠等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加式中,特色词缀丰富且词缀有着极强的构词能力,如:“圪、不、忽”等,这些词缀有着区别词性、区分词义、表达感情的作用。儿化和子尾现象在屯留方言中也较为普遍。第四章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圪”头词、“咾”字以及民俗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进行专题研究。“圪”在词中可以做前缀、中缀,有时还可以重叠使用。“咾”在屯留方言中是一个虚词,用法也是灵活多变。本章还对屯留民俗文化中所反映的词汇进行分析,这些词汇作为方言中较稳定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记录屯留地区民俗的发展。这对于研究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第五章对屯留方言词的历时发展进行考察。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词、创新词作分析,还列举了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疫情应急词语。从历时角度探究屯留方言词的发展变化。结语部分对本论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李萍[4](2020)在《山西方山方言代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段。本文主要对方山方言代词的基本用法进行全面描写,并探究方山方言中特殊的代词和语法现象,力图在语言接触与融合的过程中,还原方山代词演变的实际,为山西方言代词研究和方言语法研究提供新的材料。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介绍方山县概况,方山方言的音系,概括出方山县境内各方言小片代词的基本特征,并梳理了代词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人称代词。本章对方山方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进行描写,通过全面地描写进一步分析方山方言人称代词不同于普通话的特色,并从语音形式等角度探讨方山方言第三人称代词“乃”与指示代词的关系。第三章,指示代词。本章描写了方山方言指示代词的表现形式与语法功能。着重对方山方言指示代词的“兀-那”混合型二分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方山方言远指代词“那”与“这、兀”不同质的结论。第四章,疑问代词。本章将方山方言疑问代词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对方山方言中的非疑问用法进行探讨。着重将方山方言的疑问代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发现方山方言疑问代词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归纳出方山方言疑问代词的特点。

孟璐[5](2020)在《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部分参考语法为框架,对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大同市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首先对大同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节研究动词,首先是动词内部特殊小类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动词内部三个特殊的小类:趋向动词、心理动词和虚义动词。接着从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两个角度对动词进行词法分析。第二节研究形容词,这里采用传统划分形容词的方法,将大同方言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关于性质形容词主要从同实异形和同名异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状态形容词由于具有描写性,能够表示生动义,因此本文从生动形式角度分析大同方言状态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包括重叠、附加以及其他一些固定形式。第二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动补短语进行描写与分析。主要研究大同方言里的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包括“起去”“来”“去”“转”;程度补语主要分析“见”“转”和“住”;而结果补语则根据其内部形式特征划分为粘合式与组合式两种类型。第三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状中短语进行描写与解释。第一节为介宾短语做状语,主要根据介词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关事和比事介词。第二节为副词作状语,这里首先对大同方言里存在的副词进行分类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包括程度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时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范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否定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描摹副词及其描状功能和语气副词及其评注功能。接着分析副词做状语的构形形态,其主要有重叠和儿化两种形式。结语部分对大同方言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刘天琪[6](2020)在《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晋语上党片方言有非常丰富的词汇资源,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从20世纪初,山西语言工作者开始陆续对晋语上党片进行研究描写。文章从词汇方面,围绕上党片词汇的研究现状对其进行论述,发现上党片词汇研究不足及空白之处,推进晋语上党片词汇发展。

张明辉,王晓宇[7](202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晋语语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从词法、词类和句法三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晋语语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较全面地显示出这些年晋语语法研究的情况。并指出了语法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晋语语法研究在哪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李学琴[8](2020)在《内蒙古化德方言的指示代词研究》文中提出化德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其指示代词在与晋语有相似之处的同时,也有一些特异之处。化德方言指示代词可分为近指和远指,就其所指类型而言,可以指代人、物、处所、方位、时间、次数、形状、方式、程度等。这些指示代词在语音上大多儿化,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形式上也有多种表达方式,而且不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不尽相同。

汤敬安,石毓智[9](2020)在《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演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语法系统是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的部分,从而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演化模式。量词的产生深刻地改变了汉语名词短语的结构,并且使得原来的指代词系统不再适合新的结构规则而遭到淘汰,从而诱发了最普遍的两个量词"只"和"个"语法化为指代词,从而形成了当今南北方言的近指代词的两大分野。文章的研究对语言类型学具有直接的贡献,目前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指示代词是语言的基本范畴,不可能是从其他词汇语法化而来的,然而来自汉语史的强有力证据说明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汉语的指示代词是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从量词语法化而来的。

徐静[10](2018)在《永修方言虚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修位于江西省北部,县域方言属于赣方言昌靖片。本文主要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以涂埠镇为代表的县域方言中的虚词进行描写和研究。全文共分6个部分,包括绪论、语气词、助词、介词、副词、连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各种原因,我们把代词放在了附录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永修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简要描写了永修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系统地梳理了赣方言语法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对本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的说明。第二部分语气词。永修方言语气词丰富,该部分选取了“啊、呢、哒1、哈、嗬、罢、啰、哩、也、唦、哦、么、个、话”这14个最常用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每个词的基本语气义及其语气功能变体。在关注语气词句末语气义的同时,也注重句中用法的探讨。多数语气词我们还进行了语法化分析和历时探源。通过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我们发现永修方言语气词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和普通话同源的,如“啊、呢、哦”;一类是本方言自身的,如“哒1、嗬、哈、啰、话”;还有一类是古汉语遗留的,如“么、罢、也”等。第三部分助词。本部分主要涉及的是结构助词和体貌助词。结构助词中定语标记有“个1”“滴”,状语标记有“个2”“里1”,转指标记是“个3”,补语标记是“得”,状态形容词标记包括“里2”“子”“个4”“里个”。“个”的功能最丰富,使用频率最高。补语标记“得”的用法和普通话中“得”完全一致。我们几乎穷尽性地研究了永修方言中体貌助词的用法和来源,这些助词有:“到、着、刮、哒2、来着、去着、来、去、得、过、看”。永修方言中绝大部分体貌助词有多个语法功能,同一个语法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助词来表现。同一语法范畴内的语法形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句法分布和细微的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从来源上看,很多体貌助词都由趋向动词虚化而来,如“来着、去着、来、去、过”。第四部分介词。这个部分选取了“得、跟、来、找、到、走、和、捉、等、驮、拿、哒到”这12个常用介词进行探讨。永修方言绝大部分介词都具有多功能性。在单个介词的研究中,我们把介词和特殊句式结合在一起,比如“跟”与比较句,“拿”与处置句和被动句,“驮”与被动句,“捉”与处置句等。第五部分副词。永修方言副词种类丰富,本部分系统地描写了总括副词、统计副词、限定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类同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频率副词、累加副词、情状副词中主要副词的用法。第六部分连词。永修方言连词的数量和类型比较少。这个部分简要地讨论了联合类和偏正类的主要连词的用法。“该”是永修方言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连词,它所表达的语义类型很丰富,我们对“该”由代词虚化为连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二、长治方言的指示代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治方言的指示代词(论文提纲范文)

(1)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榆次概况
        1.地理位置
        2.历史沿革
        3.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1.主要成果
        2.主要成就
        3.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1.研究对象
        2.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1.参考语法
        2.语言类型学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1.语料来源
        2.体例说明
一、名词
    (一)名词的特殊小类
        1.时间词
        2.方位词
        3.处所词
    (二)名词的词法分析
        1.重叠
        2.词缀
二、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
    (一)人称代词
        1.人称代词的形式
        2.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3.人称代词的特点
    (二)领属结构
        1.领属结构的界定
        2.领属结构的形式
三、数量词与数量名结构
    (一)数词
        1.数词的分类
        2.数词的特殊用法
    (二)量词
        1.量词的分类
        2.数量结构的重叠式
    (三)数量名结构
        1.数量名结构的功能
        2.数量名结构表达的主观量
四、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
    (一)指示词
        1.指示词的形式
        2.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3.指示词的特点
    (二)指量名结构
        1.指量名结构的形式
        2.指量名结构的句法功能
        3.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山西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山西高平与高平方言
        1.1.1 山西高平人文地理概况
        1.1.2 山西高平及其周边方言概况
        1.1.3 山西高平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1.2 描摹性副词相关研究
        1.2.1 现代汉语描摹性副词研究现状
        1.2.2 山西晋方言副词及其小类描摹性副词研究现状
        1.2.3 太原城区方言副词及其小类描摹性副词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1.4.1 语料来源
        1.4.2 体例说明
第二章 山西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的界定与共时考察
    2.1 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的界定与分类
    2.2 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的共时考察
        2.2.1 稳稳儿(稳稳)
        2.2.2 直说(一味、总是)
        2.2.3 一回(顺便)
        2.2.4 单门儿(专门儿/故意)
        2.2.5 安生生儿(安生)
        2.2.6 悄圪眯眯(儿)(悄悄/无精打采)
        2.2.7 死眯圪出(死气沉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平方言与太原城区方言描摹性副词的比较
    3.1 高平方言与太原城区方言描摹性副词句法对比研究
        3.1.1 句法成分比较
        3.1.2 句法搭配比较
    3.2 高平方言与太原城区方言描摹性副词语义对比研究
        3.2.1 “稳稳儿(高)”与“款款儿子(太)”
        3.2.2 “直说(高)”与“紧着(太)”
        3.2.3 “一回(高)”与“捎带(太)”
        3.2.4 “单门儿(高)”与“专门儿/专意股儿(太)”
        3.2.5 “安生生儿(高)”与“老实些儿(太)”
        3.2.6 “悄圪眯眯(儿)(高)”与“偷悄悄(太)”
        3.2.7 “死眯圪出(高)”与“蔫儿呼呼(太)”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平方言与普通话描摹性副词的比较
    4.1 高平方言与普通话描摹性副词的句法对比研究
        4.1.1 句法成分比较
        4.1.2 句法搭配比较
    4.2 高平方言与普通话描摹性副词的语义对比研究
        4.2.1 “稳稳儿(高)”与“稳稳(普)”
        4.2.2 “直说(高)”与“一味(普)”
        4.2.3 “一回(高)”与“顺便(普)”
        4.2.4 “单门儿(高)”与“特地/故意(普)”
        4.2.5 “安生生儿(高)”与“安生(普)”
        4.2.6 “悄圪眯眯(儿)(高)”与“悄悄(普)”
        4.2.7 “死眯圪出(高)”与“死气沉沉(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屯留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屯留及屯留方言研究概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及方言词界定
    四、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
    第一节 构词形式分析
        一、语音特点
        二、构词语素
    第二节 造词理据分析
        一、根据事物的显性特征造词
        二、根据事物的隐性特征造词
    小结
第二章 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词义特点
        一、词汇意义
        二、语法意义
        三、色彩意义
    第二节 屯留方言义位的义域研究
        一、屯留方言义位的外延研究
        二、屯留方言义位的语用域研究
        三、屯留方言义位的组合差异研究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的词义类聚特点
        一、同义义场
        二、反义义场
    小结
第三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
    第一节 重叠式
        一、形容词重叠
        二、动词重叠
        三、其他重叠
    第二节 附加式
        一、儿化
        二、子尾
        三、其他附加式
    小结
第四章 屯留方言词专题研究
    第一节 “圪”缀词
        一、构成名词
        二、构成形容词
        三、构成动词
        四、其他用法
    第二节 “咾”的用法
        一、作时态助词
        二、作语气助词
        三、构成时间状语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汇与民俗
        一、饮食文化
        二、屯留祭祀信仰文化
        三、屯留红白大事文化
    小结
第五章 屯留方言词历时考察
    第一节 承传词
    第二节 创新词
        一、无本字可考的创新词
        二、方言特殊语素新造词
        三、使感、分音新造词
        四、疫情应急词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屯留方言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山西方山方言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方山县概况
        1.1.1 方山县地理人口概况
        1.1.2 方山方言概况
    1.2 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1.2.1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1.2.2 山西方言代词研究概况
        1.2.3 方山方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方山方言的人称代词
    2.1 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
    2.2 主宾语位置上的三身代词
        2.2.1 三身代词的单数形式
        2.2.2 三身代词的复数形式
    2.3 领属位置上的三身代词
        2.3.1 第一人称代词
        2.3.2 第二人称代词
        2.3.3 第三人称代词
        2.3.4 复数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意义
    2.4 其他人称代词的表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2.4.1 反身代词
        2.4.2 他称代词
    2.5 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乃”与指示代词的关系
第三章 方山方言的指示代词
    3.1 基本读音形式
    3.2 具体表现形式
    3.3 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3.3.1 指代人、物
        3.3.2 指代处所、方位
        3.3.3 指代时间
        3.3.4 指代方式
        3.3.5 指代程度
        3.3.6 指代数量
    3.4 方山方言指示代词混合型二分模式的分析
第四章 方山方言的疑问代词
    4.1 表现形式
    4.2 表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4.2.1 问人的疑问代词
        4.2.2 问物的疑问代词
        4.2.3 问处所、方位的疑问代词
        4.2.4 问时间的疑问代词
        4.2.5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
        4.2.6 问性状的疑问代词
        4.2.7 问行为的疑问代词
        4.2.8 问原因的疑问代词
        4.2.9 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4.2.10 指别的疑问代词
    4.3 非疑问用法
        4.3.1 反诘
        4.3.2 任指
        4.3.3 虚指
    4.4 疑问代词与普通话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同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晋语语法研究现状
        (二)晋语大包片语法研究现状
        (三)晋语大同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四)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法化理论
    五、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分类
        二、动词的特殊小类
        三、动词的词法分析
    第二节 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
        二、状态形容词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见”
        二、结果补语“转”
        三、结果补语“住”
    第二节 程度补语
        一、粘合式程度补语
        二、组合式程度补语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趋向补语“起去”
        二、趋向补语“来”“去”
        三、趋向补语“转”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介词的分类
        二、介词的个例分析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及功能
        二、副词的构形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6)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晋语上党片划分
2 综述范围论域界定
3 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专着类
    3.1 方言志类
    3.2 单点方言类
4 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会议期刊文献类
    4.1 词汇与文化研究,注重地名文化解析
    4.2 熟语研究数量递增,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修辞特征
        4.2.1 俗语研究
        4.2.2 谚语研究
    4.3 词汇对比分析研究突出方言特征,研究数量较少
    4.4 构词方法描写较多,多集中于重叠式研究
        4.4.1 重叠式
        4.4.2 构词词缀
        4.4.3“圪”字研究
    4.5 词汇选择与运用着重从不同角度分析词类的语法现象
        4.5.1 代词研究
        4.5.2 语气词研究
        4.5.3 助词研究
        4.5.4 副词研究
    4.6 词汇的语义分析零星稀少
    4.7 特色方言词汇研究
        4.7.1 亲属词
        4.7.2 提顿词
        4.7.3 单字研究
5 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概况与展望

(7)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晋语语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晋语语法研究的定量分析
二、晋语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词法研究
        1.重叠
        (1)研究角度
        (2)研究内容
        2.词缀
        (1)“圪”缀研究
        (2)“子”缀研究
    (二)词类研究
        1.助词
        (1)助词单用
        (2)助词连用
        2.代词
    (三)句法研究
        1.句类
        2.句型
        (1)被动句
        (2)把字句
        (3)比较句
        3.体貌范畴
三、晋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成就与不足
    (一)成就
    (二)不足

(8)内蒙古化德方言的指示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表示人、物的指示代词
    (一)这、那和这个、那个
    (二)这些、那些;这伙、那伙和这圪嘟、那圪嘟
三、表示处所、方位的指示代词
    (一)表示处所的指示代词
    (二)表示方位的指示代词
四、表示时间、次数的指示代词
    (一)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
    (二)表示次数的指示代词
五、表示性状、程度、方式的指示代词
    (一)表示性状的指示代词
    (二)表示程度的指示代词
    (三)表示方式的指示代词
结语

(9)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目前学界关于指示代词“这”(1)等词源的探讨
    1)来自上古汉语的“者”。
    2)来自于上古汉语的“之”。
    3)来自指示代词“此”。
    4)来自中古时期其他词汇的合音形式。
    5)来自副词“适”(恰,正)。
3 指示代词“这”来自其原来量词的用法
4 从量词到指示代词的发展机制
5 指示代词与数词语法功能的一致性
6 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的影响
    1)“这+名”构式。
    2)“这+量+名”构式。
    3)“这+量”构式。
    4)“这里”用例。
    5)“这”单独使用例子。
7 结语

(10)永修方言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永修概况
    1.2 永修方言
        1.2.1 永修方言单字音系
        1.2.2 永修方言研究现状
    1.3 赣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1.3.1 赣方言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现状分析
        1.3.3 赣方言语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价值、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语料的来源
    1.6 体例说明
2 语气词
    2.1 啊[a~0]
        2.1.1 “啊”的句法分布
        2.1.2 “啊”的语气义
    2.2 呢[IE~(212)]/[IE~0]
        2.2.1 “呢”的句法分布
        2.2.2 “呢”的语气义
        2.2.3 “呢”的来源
    2.3 哒_1 [ta~0]
    2.4 哈[xa(?)~0]
        2.4.1 “哈”的句法分布
        2.4.2 “哈”的语气义
    2.5 嗬[xo(?)~0]
        2.5.1 “嗬”的句法分布
        2.5.2 “嗬”的语气义
    2.6 罢[pa~(33)]
        2.6.1 “罢”的句法分布
        2.6.2 “罢”的语气义
        2.6.3 “罢”的来源
    2.7 啰[luo~0]
        2.7.1 “啰”的句法分布
        2.7.2 “啰”的语气义
    2.8 哩[li~0][li~(33)]
        2.8.1 “哩”的句法分布
        2.8.2 “哩”的语气义
        2.8.3 “哩”的来源
    2.9 也[iE~0]
        2.9.1 “也”的句法分布
        2.9.2 “也”的语气义
        2.9.3 “也”的来源
    2.10 唦[sa~0]
        2.10.1 “唦”的句法分布
        2.10.2 “唦”的语气义
        2.10.3 “唦”的来源
    2.11 哦[o~0]
        2.11.1 “哦”的句法分布
        2.11.2 “哦”的语气义
    2.12 么[mo~0]
    2.13 个[ko~0]
    2.14 话[ua~0]
        2.14.1 “话”的句法分布
        2.14.2 “话”的语气义
        2.14.3 “话”的来源
    2.15 小结
        2.15.1 语气词的句法分布
        2.15.2 语气词的语气义
3 助词
    3.1 结构助词
        3.1.1 个[ko~0]
        3.1.2. 滴[ti~0]
        3.1.3 状语标记“里_1[li~0]”
        3.1.4 状态形容词后缀“里_2”“子”“里个”
        3.1.5 补语标记“得[tE~0]”
    3.2 体貌助词
        3.2.1 到[tau~(33)]
        3.2.2 着[to(?)~0]
        3.2.3 刮[kua(?)~0]
        3.2.4 哒_2[ta~0]
        3.2.5 来着[lai~(55)to(?)~0]
        3.2.6 去着[t(?)iε~(34)to(?)~0]
        3.2.7 来[lai~(55)]
        3.2.8 去[t(?)iε~(34)]
        3.2.9 得[tE~0]
        3.2.10 过[kuo~(34)]
        3.2.11 看[k~han~(34)]
    3.3 小结
4 介词
    4.1 介词的类型
    4.2 得[tE~0]
    4.3 跟[kEn~(33)]
    4.4 来[lai~(33)]
    4.5 找[tsau~(212)问[uen~(35)]
    4.6 到[tau~(33)]
    4.7 走[tsEu~(212)]
    4.8 哒到[ta~(33)tau~0]
    4.9 和[uo~(33)]
    4.10 拿[la~(35)]
        4.10.1 “拿”的介词用法
        4.10.2 “拿”字处置句
        4.10.3 “拿”字被动句
    4.11 捉[tsuo~(31)]
        4.11.1 “捉”的介词用法
        4.11.2 “捉”字句
    4.12 等[tEn~(212)]
        4.12.1 “等”的介词用法
        4.12.2 “等”字句
    4.13 驮[t~huo~(35)]
        4.13.1 “驮”的介词用法
        4.13.2 “驮”字句
5 副词
    5.1 总括副词
        5.1.1 一齐[i(?)~5t(?)i~(35)]
        5.1.2 一下[i(?)~5xa~(31)]
        5.1.3 一概[i(?)~5kai~(35)]
        5.1.4 尽[t(?)in~(33)]
    5.2 统计副词
    5.3 限定副词
        5.3.1 只_1[tsη~(33)]
        5.3.2 光[kuaη~(55)]
        5.3.3 就_1[t(?)i(?)u~(34)]
        5.3.4 “只_1”“光”“就_1”的比较
    5.4 类同副词
    5.5 程度副词
        5.5.1 稍微[s(?)u~(33)ui~(24)]
        5.5.2 蛮[man~(33)]
        5.5.3 好[xau~(212)]
        5.5.4 几[t(?)i~(212)]
        5.5.5 恶[ηo~(33)]
        5.5.6 伤[saη~(22)]
        5.5.7 死[sη~(212)]
        5.5.8 结撒好[ke(?)~5 sa~0 xau~(31)]
        5.5.9 更加[kEn~(31) ka~(212)]
        5.5.10 程度副词间的比较
    5.6 时间副词
        5.6.1 一径丫[i(?)~5t(?)iaη~(55)ηa~0]
        5.6.2 一了里[i(?)~5liau~(212)li~0]
        5.6.3 一向[i(?)~5(?)ioη~(22)]
        5.6.4 向来[(?)inη~(22)lai~(22)]
        5.6.5 紧[t(?)in~(212)]
        5.6.6 只_2[ts(?)~(31)]
        5.6.7 一将[i(?)~5t(?)iaη~(55)]
        5.6.8 裂时[liε~(31)s(?)~0]
        5.6.9 咂声下[tsaη~5saη~0η~0]
        5.6.10 眨巴眼[tsa~(31)pa(?)~5an~(212)]
        5.6.11 等丫子[tEn~(212)ηa~0ts(?)~0]
        5.6.12 晏滴[ηan~(31)ti~0]
        5.6.13 时间副词间的比较
    5.7 语气副词
        5.7.1 祈使语气
        5.7.2 肯定、强调语气
        5.7.3 推测语气
        5.7.4 庆幸语气
        5.7.5 质疑语气
        5.7.6 违逆语气
    5.8. 否定副词
        5.8.1 不[pu~(31)]
        5.8.2 有[mau~(34)]
        5.8.3 不消[pu~(31)(?)iau~(33)]
    5.9 频率副词
        5.9.1 总_2 总是_2□[xaη~(24)]丫[ηa~0]
        5.9.2 动不动
        5.9.3 再三
    5.10 累加副词
        5.10.1 还[xai~(24)]
        5.10.2 又[i(?)u~(34)]
        5.10.3 再[tsai~(33)]
    5.11 情状副词
        5.11.1 发丫[fa~5ηa~0]
        5.11.2 好生子[xau~(212)saη~(33)tsz(?)~0]
        5.11.3 一路[i(?)~5lu~(34)]
    5.12 小结
6 连词
    6.1 联合连词
        6.1.1 并列关系
        6.1.2 顺承关系
        6.1.3 解说关系
        6.1.4 递进关系
        6.1.5 选择关系
    6.2 偏正连词
        6.2.1 因果关系
        6.2.2 转折关系
        6.2.3 条件关系
        6.2.4 假设关系
        6.2.5 目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代词
    附录二 发音合作人情况简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长治方言的指示代词(论文参考文献)

  • [1]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D]. 王晓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山西高平方言描摹性副词研究[D]. 赵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屯留方言词汇研究[D]. 刘天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山西方山方言代词研究[D]. 李萍. 山西大学, 2020(12)
  • [5]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孟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晋语上党片词汇研究综述[J]. 刘天琪.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7]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晋语语法研究综述[J]. 张明辉,王晓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内蒙古化德方言的指示代词研究[J]. 李学琴.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9]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演化的影响[J]. 汤敬安,石毓智. 语言科学, 2020(01)
  • [10]永修方言虚词研究[D]. 徐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长治方言指示代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