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艺的第一原则

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艺的第一原则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盛[1](2022)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语境性学理阐释和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问题意识和理论目标。"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一些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家对时代提出的理论问题做出的一种探索和解答,它已经成为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本质问题最具有竞争力的理论命题之一。从这个命题的提出到其理论建构并在对话中丰富和深化已有30多年的时间,从历史和理论语境考察这一理论命题的产生和形成,从学术上分析其对问题的理论回答,从学理上评估其学术影响,对理解和评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和理论合理性,展望其理论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未来,推动中国文学理论创新发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

梁玉水[2](2021)在《“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美学发展》文中提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是一次有组织的文艺、美学批判及批评实践,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和文化单位的组织下,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为确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艺工作指导思想、文艺政策,进行了文艺理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路线的讨论。作为一个有特殊发生学意义的文化事件,"美学大讨论"被不断地提及,不断地"当代化"。考察"美学大讨论"的发生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事件发酵和理论准备,及其作为"美学"自觉而对之后文艺理论、美学领域的学术回响与意义影响,有助于我们历史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的时代进程。

郑惠生[3](2021)在《以“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书写看文艺学学术史书写的遮蔽与去遮蔽》文中研究指明文艺学学术史的书写存在遮蔽问题。首先,从主体行为效果的性质看,文艺学学术史的遮蔽可分为"正向遮蔽"和"反向遮蔽"两种形态。其次,从主体书写意识的状态看,文艺学学术史的遮蔽可分为"无意遮蔽""有意遮蔽"和"随意遮蔽"三种类型。去遮蔽的三条路径为:1.坚守"时序",2.细读"文本",3.借助"引用"。尽管文艺学学术史书写艰难且不易于完善,但由于其对学术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仍需要有敢于"攀登"的学人。只是"攀登者"应该有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在最大限度地还给文艺学学术史以"客观性"的同时,为后继者展现出可以期待的创新前景和努力方向。

李雪峰[4](20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审美意识形态是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指导下,对文学艺术本质论研究领域的一次理论革新。该理论在创建及发展过程中引起了文学艺术理论界很大反响,诸多学者通过对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争鸣、反思与延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对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争鸣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新理解与新认识。

王顺[5](2020)在《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初,为了打破“文学工具论”这一僵化的文学本质观念,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吸收苏联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有益成分,提出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被多数学者接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赞同此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对前一时期僵化的文学观念进行了纠正,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并且肯定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所做出的贡献。质疑的声音则主要集中在文学是意识形式还是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对文学审美性的强调导致审美主义倾向等问题上。论争意味着学术氛围的正常和学术研究的进展,经过学者们的不断讨论,不仅审美意识形态论得到了完善,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本文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展进行研究,意在描述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观念变化和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以期在文学本质的探寻上引发更深入、更开阔的思考。本文在第一章梳理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产生的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即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时代针对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继承性。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在新时期改革文学观念的迫切需要下应运而生的,这一文学观念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外,还借鉴了苏联文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益成果,以及吸收了新时期初期的审美反映理论。其次在第二章中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历时性考察。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分为萌芽期、探索期以及成熟期三个阶段,围绕“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此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审美意识形态论者是如何看待此问题,其他学者又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在学者们的赞同与质疑声中,审美意识形态论逐步完善和成熟,也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学本质观点。最后在第三章中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共时性分析。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不仅仅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多理论贡献,其中包括了对文学审美属性的概念化以及改变了人们在研究文学本质时的思考方式,使得文学本质全面化、立体化。另外研究它与以往强调文学工具论的不同,凸显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语境贡献。同时分析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处理方式,指出这一理论的历史局限以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在结语部分对文章的正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自己对于新的文学本质问题研究的理解。

谭诗民[6](2019)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社会政治、审美和文化研究三种主导型的理论范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思想根基和知识讲述的基本模式。三种范式的独立存在、相互连接或理论转型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整体的理论景观,折射出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总体的时代风貌。无论是从理论的完备程度,逻辑的严密程度,还是影响的范围广度,以及研究者对理论的热衷态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都占有显着的位置,具有突出的优势。因而也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回溯和反思的热点话题和关键论域。新时期以来,一大批学者就文学审美问题或文学审美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业绩,但从范式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作本体研究和系统阐释的成果还相对略显单薄和滞后。本文选取“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此一文学理论范式的基本内涵、历史形成、理论类型和实践范例。文章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主要是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熟于80年代中后期,于90年代在消费社会建立和大众文化崛起中被文化研究所替代的一种文学理论研究模式和话语模型。它主张从文学审美特性角度切入阐释文学活动,构建文学理论知识系统,突出文学活动与美或审美的深刻关联与内在贯通,将文学理论的知识讲述限定在文学审美特性的具体阐释和理论说明上。审美范式肯定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审美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人类精神产品的重要特征和关键因素。文学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文学自身的情感特性、语言特性、形式构造和符号创造等方面。其中,文学的情感性是审美范式的关键性特征。文学的是表现情感的,以情感人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评价就是情感评价,即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范式是一种主情的文学理论范式。基于文献的梳理和理论的思考,文章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主要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对“范式”“文学理论范式”与“文学理论审美范式”概念的梳理和阐释。“范式”是“一个科学集体所共有的全部规定”,是特定集体成员所共同的理论信仰、公认的价值规范和固定的技术路线的总和。它是某一时期内人们普遍认同的某种自明性的“精神景观”类型,是人们进行某种思想和理论活动不自觉的深层预设。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深度、宽度和范围,也是特定的话语系统产生的理论模型。“范式”次一级的意义是指“范例”,即科学共同体在研究中所处理的具体谜题及其解答所形成的具体实例。“审美范式”是一定时期内作为艺术整体所呈现出来的共同遵循的普遍审美价值取向的原则。在某种审美范式之下,共同体成员会一再反复地遵循相同的美学价值取向和一再重复使用相同的美学概念,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表达是在某种自明性的预设和前提的控制下完成的。第二章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兴起是建立在反思文学理论社会政治范式的基础上的。“为文艺正名”重新审视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确定了文学的独立性地位,为审美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前提;人道主义讨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伸张,文学的情感性得以突出,为审美范式的建立提供了哲学基础;而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为审美范式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支持和学科参照。第三章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类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存在三种主要的理论类型,即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观、语言形式论的文学审美观和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意识形态论的文学审美观包括文学“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前提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程正反两方面经验,根据文学艺术发展实际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主导理论形态。语言形式论的文学观念受西方“语言论”转向大潮下形成的形式主义、“新批评”研究以及结构主义影响,主要关注文学的语言结构、形式特征和符号创造等问题,可分为语言本体的文学审美观、形式本体的文学审美观和符号本体的文学审美观。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生命哲学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种文学审美观。它主要关注文学在超越现实生活、构建理想王国、实现个人自由和体现终极关怀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超越论文学审美观更加注重文学在人的精神层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对文学审美观念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文学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分离,文学审美逐渐走向极端,成为新兴的文化研究对文学审美论反驳和攻击的主要突破口。第四章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实践范例。本章认为,童庆炳先生为代表的文学“审美派”所开创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典型范例。它以其理论的完备性、解释的有效性、操作的实用性和传播的广泛性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审美建构和文学作品的审美阐释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案例。“文学审美特征论”将文学审美放在人类特有的生活活动进程中定位,认为审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独有方式,文学审美贯穿人类活动始终。审美本质上是文学各个部分相互综合联系整体生成的一种“格式塔质”。在此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文学审美特征论”系统地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审美过程。将文学观念构成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语言形式论和内在超越论统一于“文学活动审美特征论”。结语主要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局限,进而希望在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多元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系探索中,找到一条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构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模式的思路。即在坚持审美阐释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既坚持文学理论的思辨性,又发展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既坚持文学理论的知识讲授性,又发展文学审美的价值创造性。

张清民[7](2011)在《审美意识形态:历史贡献与理论局限》文中研究表明"审美意识形态"是上个世纪后期中国学者创发的一个概念,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特殊阶段的产物,"审美意识形态"论突破了当时极左思想的束缚,给步履维艰的文学走向独立和自由打开了一条通路,这是文学基础理论的一次创新,也是文学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它只是社会过渡期产生的一个过渡观念,在逻辑上是文学意识形态论的学理延续,属于理论改良而非革命。该命题具有五种逻辑缺陷:认识出发点欠妥、语法关系含混、内涵自相矛盾、外延空无所指、经验与逻辑无效,无论从本质论或原理论的角度都难以立足。

邱纯伟[8](2011)在《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文中提出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不断引起论争,凸显出其作为文艺学基本问题在当代文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文艺意识形态”作为文艺理论的基础性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个敏感、含混的字眼,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又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因而,学界对它的研究也变得更加复杂化。作为基础性的概念,“文艺意识形态”在新时期被重新讨论,特别是21世纪初围绕“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形成的论争,显示出了这一概念的基础性地位和前提性价值,更彰显出文艺意识形态问题在文艺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论文从意识形态内涵的演变出发,梳理了新时期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所产生的不同观点,重点探讨从“文艺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中得到的启示,以期在某种层面上推进对文艺意识形态问题较为客观的理论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引言。主要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揭示出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作为基础性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及价值。二、正文。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阐释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流变,以及文革时期以后文艺意识形态论的审美转向,来阐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当代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文艺本质奠定基础。首先,以新时期之初重新探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为基点,主要阐述文艺意识形态问题在新时期重新提及的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性;其次,通过梳理文艺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流变,从特拉西的“观念学”到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使用这一概念,再到阿尔都塞的文艺与意识形态的特殊的想象性关系,发展到伊格尔顿的“文学文本生产”的观点,都进一步揭示出“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再次,文革时期以后,学界对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逐渐转向审美领域,从审美的层面研究文艺本质,纠正了“工具论”的某些弊端,摆脱了研究文艺的单一维度。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产生的论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艺是意识形态还是社会意识形式、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哪个居于主导地位、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还是审美意识形式等问题,本部分重点对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形成及其合理性与不足之处给予了阐述与评析。第三部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争得出一定的启示:首先,新时期文艺理论的研究呈现多元化格局,形成一元与多元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局面,但是,没有主体的多元化、抑或是没有多元化的主体,都是不科学的,一元化格局还应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的有机统一。文艺本质的研究应该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其一;其次,任何一种随意扩大其自身适用范围的理论,都是不可取的。这种片面的理论不会科学地、完整地揭示文艺的本质问题,因此,对文艺本质问题的研究,坚持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统一才是题中之义,要防止流于片面;最后,文艺问题有自己的现实语境,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不同,无疑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状况的制约,文学研究也只有阶段性,没有永恒性。三、结语。文艺的本质属性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对文艺本质的探讨应放到一种关系性结构——审美关系中去认识,即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所形成的审美反映与审美建构的动态关系结构之中,这种反映与建构的统一方法才能形成对文艺独特本质比较科学的认识。

张亚骥[9](2009)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生以来,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深化、挑战与出路三个阶段,引发了文论界激烈的争论,推动了文论工作者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

李志宏[10](2008)在《新时期的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进行的文学本性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这一过程及表现态势加以梳理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学术论争的面貌和理论研究的进展状态,有助于把握住实质性的问题,将研究引向深入。

二、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语境性学理阐释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语境与问题意识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问题解答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评估及其未来

(2)“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美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文艺理论与批评问题的“美学大讨论”
二、“美学”大讨论的发生逻辑及对“美学大讨论”的讨论
三、“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中的美学自觉
结 语

(3)以“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书写看文艺学学术史书写的遮蔽与去遮蔽(论文提纲范文)

一、被遮蔽的两个个案
    (一)王淑秧先生的《论文学的本质特征》
    (二)陈传才先生的《艺术本质特征新论》
二、遮蔽的二态三型
三、去遮蔽的三路径
    (一)坚守“时序”
    (二)细读“文本”
    (三)借助“引用”
四、结语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
二、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争鸣
    (一)支持和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
    (二)质疑审美意识形态论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争鸣的意义
四、结语

(5)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内在调适
        一、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拨
        二、建构新时期的文学理论
        三、对审美反映论的继承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外来吸纳
        一、对苏联文论的借鉴
        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借鉴
        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萌芽期(1982年—1988年)
        一、文学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觉醒的产物
        二、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融合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探索期(1989年—2002年)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双重本质
        二、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熟期(2003年—2008年)
        一、文学的本源性质与衍生性质
        二、实践是审美与意识形态融合的中介
        三、文学本质是“结构链”和“系统质”
        四、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实践”
        五、文学的“本体性质”与“功能性质”划分
第三章 审美意识形态论共时性分析
    第一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反思
        一、文学审美属性的抽象化
        二、文学本质的创新解读
        三、文学本质的多元立体探寻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自身的矛盾
        二、解构主义的挑战
        三、与大众文化时代的不适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创新
        (一)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
        (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范式”与文学理论范式
        一、“范式”概念及其理论内涵
        二、文学理论范式的内涵与演变
        三、范式创造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核心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
        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为文艺正名:审美范式建立的理论前提
        一、社会政治范式:理论来源、特征与局限
        二、为文艺正名: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审视
    第二节 人道主义理论:审美范式建立的哲学基础
        一、文学是人学:早期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人学思想
        二、《手稿》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基础
    第三节 美学大讨论:审美范式建立的学科参照
        一、20世纪中国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影响
        二、美学讨论与文学审美主体性原则的建立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类型
    第一节 意识形态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争
        二、“审美反映论”的文学观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观
    第二节 语言形式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形式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二、语言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三、符号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第三节 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超越论文学审美观的理论基础
        二、审美超越与自由生存
        三、审美超越与终极关怀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实践范例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一、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二、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三、审美贯穿文学活动始终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一、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二、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阐释
        一、文学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
        二、文学审美接受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复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审美意识形态:历史贡献与理论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时俱进的文学命题
二、漏洞百出的理论话语
    逻辑缺陷一:认识出发点欠妥
    逻辑缺陷二:语法关系含混
    逻辑缺陷三:内涵意义自相矛盾
    逻辑缺陷四:外延宽泛空无所指
    逻辑缺陷五:经验与逻辑无效
三、生命之途还有多远?

(8)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概况
    第一节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范畴的流变
        一、特拉西的“观念学”
        二、“意识形态”范畴的创造性改造
        三、“意识形态”范畴的主体性
        四、“意识形态”范畴的功能转化
    第三节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审美转向
第二章 新时期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
    第一节 文艺意识形态问题论争的概况
        一、关于文艺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
        二、文艺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问题
        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问题的论争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形成及其理论阐述
        二、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疑
    第三节 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评析
第三章 新时期关于文艺意识形态问题论争的启示
    第一节 新时期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新时期文艺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和科学方法论
    第三节 新时期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展和深化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挑战与出路

四、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语境性学理阐释和评估[J]. 李建盛. 中国文学研究, 2022(01)
  • [2]“美学大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美学发展[J]. 梁玉水. 学习与探索, 2021(06)
  • [3]以“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书写看文艺学学术史书写的遮蔽与去遮蔽[J]. 郑惠生. 美与时代(下), 2021(03)
  • [4]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综述[J]. 李雪峰. 甘肃高师学报, 2020(03)
  • [5]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发展研究[D]. 王顺.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D]. 谭诗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审美意识形态:历史贡献与理论局限[J]. 张清民.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5)
  • [8]新时期以来文艺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及启示[D]. 邱纯伟. 济南大学, 2011(10)
  •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J]. 张亚骥.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10]新时期的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A]. 李志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08

标签:;  ;  ;  ;  ;  

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艺的第一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