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一、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树威[1](2021)在《聚合物基复合纳米梭的制备及肿瘤诊疗应用》文中认为在肿瘤诊疗研究中,聚合物纳米粒子因其高生物相容性、低生物毒性、高胶体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聚合物纳米粒子中丰富的官能团能够为更多功能基元的负载、掺杂或修饰提供可能,有利于构筑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这正是聚合物基纳米诊疗试剂的发展方向。提高纳米材料的诊疗性能,一是要提高纳米粒子向肿瘤中的富集,二是要增强纳米粒子在肿瘤中的滞留和细胞内化,三是要充分利用肿瘤自身特性,利用纳米粒子在某些特殊理化性质下的特殊作用或特殊变化,提高诊疗效果。在本论文中,我们构筑了聚苯胺复合纳米梭和聚氨基酸复合纳米梭,利用类一维的梭形形貌在肿瘤富集上的优势,提高了肿瘤部位纳米材料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充分利用了肿瘤组织和肿瘤微环境的各种特性,实现了较好的肿瘤诊疗性能。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了肿瘤细胞耐药后细胞膜上唾液酸过表达引起的表面负电的增强实现了对耐药肿瘤更好的诊疗效果。我们制备的聚乙二醇(PEG)包覆的、载长春新碱(VCR)的、铜铁离子共掺杂的聚苯胺复合纳米梭(PEG-VCR-CuFePani NSs)兼具磁共振成像(MRI)、化疗和光热治疗功能。在人口腔上皮癌(KB)及长春新碱耐药的人口腔上皮癌(KBV)双肿瘤模型中,由于PEG的修饰,PEG-VCR-CuFePani NSs展现出更好的隐身效应,表现为血液循环半衰期的延长和肿瘤滞留率的增加。因为KBV细胞更强的表面负电,静电作用下,表面正电的PEG-VCR-CuFePani NSs在KBV肿瘤中的富集明显高于KB肿瘤。因此,MRI下,KBV肿瘤的信号更强、成像分辨率更高、肿瘤边界更明显。同样因为KBV肿瘤中更高的复合纳米梭含量,光热治疗时需要施加的光照时间可以更短,激光功率可以更低,对提升治疗手段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纳米材料的表面电荷在肿瘤微环境pH下的响应性转变构筑了分级靶向诊疗平台,实现了对肿瘤的定位和热化疗消除。我们制备的柠檬酸根修饰的、载长春新碱的、铜铁离子共掺杂的聚苯胺复合纳米梭(SC-VCR-CuFePani NSs)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兼具MRI、化疗和光热治疗功能。在KB肿瘤模型中,由于柠檬酸根的修饰,SC-VCR-CuFePani NSs表面带负电,展现出更好的隐身效应,表现为血液循环半衰期的延长和肿瘤滞留率的增加。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下,柠檬酸根质子化并脱落,复合纳米梭恢复正电表面,细胞内化能力明显增强。相较于柠檬酸根修饰前,分级靶向作用使得肿瘤中复合纳米梭的量显着提升,生物利用率提高。因此,MRI下肿瘤的信号更强,边界更明显,光热治疗时升温更快,治疗效果更好。并且,热刺激的化疗药物释放,可以发挥术后化疗的作用。在光热治疗和化疗的协同作用下,肿瘤被完全消除且没有复发。在第四章中,我们利用纳米材料在肿瘤微环境刺激下解体释放出的金属离子与肿瘤微环境组分间的化学反应,实现了对肿瘤的定位和治疗。我们选用了对生物体很安全的两种物质,Fe3+和酪氨酸,通过pH调控的一维组装,成功制备了毒性极低并且有利于细胞摄取的聚酪氨酸复合纳米梭。其表面正电和类一维的梭形形貌使其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摄取。同时,复合纳米梭中Fe3+与聚酪氨酸的配位使得复合纳米梭可以作为T1加权的MRI造影剂,β-FeOOH的存在使得复合纳米梭可以作为T2加权的MRI造影剂。此外,复合纳米梭在肿瘤微环境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的作用下,解体释放出Fe3+。Fe3+可以清除GSH,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活性,造成脂质过氧化物的堆积。反应生成的Fe2+还可以通过Fenton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二者都可以导致铁死亡。所以,我们制备的聚酪氨酸复合纳米梭具有很好的MRI成像功能和铁死亡治疗肿瘤效果,能够对膀胱肿瘤进行定位,并实现对膀胱肿瘤的治疗。

李飞[2](2021)在《基于柱芳烃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病原体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影响全人类健康安全的一大威胁,并且在第三世界国家范围内造成了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生素的发现及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细菌性疾病及感染的问题。然而,由于传统抗生素的长期和过度使用,促使了具有抗生素抗性的细菌的进化,并进一步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公共健康安全,例如水源、食物和牲畜等。因此,开发新型有效、安全且不易造成细菌耐药性的抗菌策略和方法是势在必行的。近些年来,随着纳米科学的发展,科研人员们通过合理的设计,利用超分子大环分子作为构筑基元通过自组装的策略构筑了一系列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其中共价自组装不仅具有合成步骤简便易行,过程中不需要模板的参与,制得的组装体结构稳定且尺寸可控等优点,而且诸多的外围具有多重反应基团的分子都能够作为构筑基元参与共价自组装。而超分子大环分子一方面具有优异的主客体化学性质,另一方面更可以通过化学修饰实现在不同位点的官能化基团的引入。因此可以作为共价自组装的理想构筑基元。依据这一设计理念,我们利用不同位点官能化修饰的柱[5]芳烃作为构筑基元,通过共价自组装的策略制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纳米组装体,并基于这些纳米组装体,进一步发展得到光动力学抗菌纳米材料、化学动力学抗菌纳米材料和高选择性光热抗菌纳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克服细菌感染的功能化材料。1.基于柱[5]芳烃构建光动力学抗菌纳米材料光动力学治疗(PDT)通过光敏剂在适当激发光源照射下产生活性氧(ROS)而发挥作用,近些年来在抗菌领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但大多数光敏剂都具有难溶于水、在生理条件中易聚集而使ROS产生效率减低等缺点,从而导致抗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在本章工作中,我们选用Zn-吡啶卟啉作为光敏剂,与苯环相连上下位置双位点溴基取代的柱[5]芳烃(BMCP5)作为连接基元,通过共价自组装构筑了带正电的单层聚合物纳米薄片。纳米薄片在生理条件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并且展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优异的结合能力。此外由于BMCP5的空间尺寸效应和片层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纳米片能够很好地抑制卟啉基元的分子间聚集。纳米薄片在白光光照下能够高效地产生单线态氧(1O2),展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光动力学杀灭效果。还可以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将修饰有乙二醇的季铵盐衍生物与柱[5]芳烃复合,从而使纳米片具有更优异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2.基于柱[5]芳烃构建化学动力学抗菌纳米材料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是一种通过引发芬顿或类芬顿反应将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高氧化性羟基自由基(·OH)的治方疗法。但芬顿或类芬顿反应常常会受到H2O2含量以及p H值的限制,内源的H2O2含量和p H环境常常无法达到最佳的反应条件,因此极大地影响了CDT的效果。葡萄糖氧化酶作为一种天然酶,能够高效地催化氧化葡萄糖产生H2O2和葡萄糖酸,通过纳米技术将CDT与葡萄糖氧化酶结合能够很好地克服H2O2含量以及p H值的限制。在本部分工作中,我们选用侧面桥连亚甲基部位全溴基修饰的柱[5]芳烃(BDMP5)作为构筑基元,二胺分子为柔性交联剂,通过共价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得到了聚合物微米胶囊,制备的聚合物微米胶囊不仅能够实现对Fe3O4纳米粒子的包覆,还可以进一步在胶囊外表面进行甲基化修饰而赋予其正电性。正电性的微米胶囊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对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吸附,葡萄糖氧化酶与Fe3O4纳米粒子能够协同组成具有级联催化性质的反应器。当葡萄糖存在时,反应器能够发生级联催化将生成的H2O2转化为·OH,从而实现对大肠杆菌的高效的化学动力学杀灭。此外,将修饰有甘露糖的季铵盐衍生物与柱[5]芳烃进行复合,能够进一步增加微米胶囊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并且由于甘露糖与大肠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对大肠杆菌的化学动力学杀灭效果。3.基于柱[5]芳烃构建高选择性光热抗菌纳米材料光热治疗(PTT)通过光热转换剂在光源照射下将光能转换为热能,引起局部产生高温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进而发挥作用。苝二酰亚胺(PDI)能够选择性地被大肠杆菌还原生成在近红外区具有良好吸收的自由基阴离子并实现光热转换。但由于PDI化学结构的原因,使得它极难溶于水,并且在溶液中会发生π-π堆积而导致自由基阴离子的淬灭,从而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在本章中我们同样选用BDMP5为构筑基元,两侧叔胺修饰的苝二酰亚胺作为交联剂,通过共价自组装构筑得到正电的单层纳米薄片。纳米片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能够吸附大肠杆菌被高效还原生成自由基阴离子。由于BDMP5的空间尺寸效应和片层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纳米薄片可以有效抑制PDI基元的π-π堆积并避免自由基阴离子的淬灭。由于自由基阴离子在近红外区的良好吸收,因此在808nm近红外光照射下能够实现有效光热转换并产生高温,实现对大肠杆菌的选择性光热杀灭。

孟志群[3](2021)在《混空轻烃燃气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对供暖和制冷需求的增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供求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正在积极建设新的能源结构和寻求对传统能源的综合利用。轻烃是油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戊烷,经气化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可作为燃料。这种混合气体称为混空轻烃燃气,具有热值高,利用效率高和用作独立气源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城市燃气。本文首先分析正戊烷点火情况的敏感性反应以及氧化过程中组分变化和燃烧特性参数,其次采用正戊烷详细机理研究不同混合度的混空轻烃燃气的燃烧特性和排放指数,最后研究因泄露而导致的戊烷爆炸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和自由基的变化,对于阻止爆炸的继续进行和防止爆炸引起的二次灾害提供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使用戊烷同分异构体模型研究正戊烷的影响点火延迟的重要基元反应,氧化裂解过程中关键组分和自由基的变化情况以及燃烧特性参数。结果表明,首先,计算点火延迟时间的标准化敏感性系数发现基元反应2HO2=H2O2+O2(-1)和2HO2=H2O2+O2(-2)仅在温度1000K下对点火具有抑制作用,所以在此温度下研究正戊烷点火延迟时间必须考虑这两个关键反应。其次,在距离出口为0.04cm处,四种关键组分浓度已为零或接近零,而三种自由基浓度均在上升阶段,CO浓度却在下降阶段,最终这四种氧化物的浓度趋于稳定水平。最后,正戊烷所有当量比的点火延迟时间存在一个温度交点,此温度交点的点火延迟时间是相同的。当量比为1.0时,正戊烷的层流火焰速度达到最大值39.88cm/s,熄停时间为0.0718ms,即C-曲线的拐点,而当量比为1.4时,熄灭温度达到最大值1796K。第二部分,在大气压力和室温下采用正戊烷详细化学机理研究在临界当量比下不同混合度的混空轻烃燃气的燃烧特性和排放指数,包括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火焰速度、熄停时间和CO排放物。结果表明,首先,在1000-1118K的温度下,混空轻烃燃气的点火延迟时间大于正戊烷的点火延迟时间,而在1118-1600K的温度下则相反。其次,通过对层流火焰速度和点火延迟时间综合分析,发现混空轻烃燃气的本质是其特性参数由燃烧时正戊烷与空气总量的比值所决定。再后,混空轻烃燃气的熄停时间和CO排放指数的变化不同步,也就是说,对于具有优异的熄停时间的混空轻烃燃气,CO排放指数不一定很小。最后,CO敏感性分析和CO生成速率(ROP)确定了主要负责一氧化碳生成和湮灭的关键组分和反应。混合度在混空轻烃燃气的CO排放指数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三部分,从化学动力学层面研究戊烷爆炸过程中反应物、生成物和自由基的变化,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浓度对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在所有戊烷泄漏情况下,环境中戊烷比例等于4.90%的爆炸情况是最危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发生爆炸,还会生成大量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即使不受到爆炸的影响,由于氧气的消耗和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人们可能会遭受重伤甚至在短时间内死亡。其次,H+O2=O+OH反应是戊烷爆炸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它不仅在一氧化碳的生成中而且在自由基的生成和链式反应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在实践中,含有CO32-和HCO3-的化合物可用于中和灭火。最后,在化学计量条件下,研究自由基的生成和湮灭的关键反应,对三大主要自由基的抑制作用最大反应是CH3+HO2<=>CH4+O2。

汪钰恒[4](2021)在《基于二茂铁功能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化学动力学治疗》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动力学治疗是利用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OH)来进行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相比于化疗、光学治疗等肿瘤治疗策略,化学动力学治疗具有选择安全性、不必考虑肿瘤深度、活性氧的产率高效、不必考虑耐药性等优势。但是肿瘤微环境中过氧化氢(H2O2)的浓度不足严重限制了化学动力学的治疗效果。同时,化学动力学治疗无法有效抑制肿瘤转移,这使得这种治疗策略的临床转化面临困境。本论文中,通过纳米递送策略,原位提高肿瘤中的H2O2含量,保证Fenton反应的持续进行,提高化学动力学治疗效果。同时,本论文也将化学动力学治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实现免疫协同增强,抑制肿瘤转移。论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Fenton反应的功能性纳米胶束用于肿瘤治疗。相比于正常组织细胞,肿瘤细胞抗氧化能力较弱。因此,增加肿瘤组织内活性氧浓度可以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的纳米胶束,可以选择性地增强肿瘤内的H2O2浓度,并进一步通过Fenton反应将H2O2转变为高氧化毒性的·OH实现肿瘤治愈。首先,合成含有聚乙二醇PEG和β-环糊精分子修饰的聚谷氨酸片段的嵌段聚合物。通过二茂铁和β-环糊精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共组装十二烷基二茂铁(DFc)和抗坏血酸棕榈脂(PA),制得多功能性纳米胶束(DFc/PA-micelles)。通过尾静脉注射,DFc/PA-micelles可以有效富集于在肿瘤部位。DFc/PA-micelles中的抗坏血酸在药理学浓度下通过电子转移促进H2O2的产生,而胶束中的二茂铁分子可以进一步引发Fenton反应产生大量·OH来清除肿瘤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这种纳米胶束体系在化学动力学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肿瘤酸响应的聚合物二茂铁纳米反应器协同增强化学动力学治疗。化学动力学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其核心是利用Fenton反应将肿瘤内的H2O2转变为高毒性·OH进行肿瘤清除。但是,这种肿瘤治疗策略被肿瘤内部H2O2浓度不足和分布不均所限制。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含有二茂铁分子的酸响应聚合物纳米囊泡,通过装载葡萄糖氧化酶(GOD)和乏氧响应前药替拉扎明(TPZ),制得可以进行化学动力学治疗的响应性纳米反应器。在尾静脉注射后,粒径大约在100纳米的聚合物纳米反应器在PEG外冠的保护下可以有效富集于肿瘤组织。肿瘤微酸性环境可以改变纳米反应器的通透性,TPZ可以从纳米反应器内部快速释放。同时,肿瘤内的葡萄糖和溶解氧也可以进入纳米反应器的内部。在纳米反应器内部GOD的催化下,可以产生大量的H2O2,H2O2在扩散的过程中会被纳米反应器膜上的二茂铁分子催化产生·OH。与此同时,随着Fenton反应的持续进行,溶解氧的消耗也会增加肿瘤内部的乏氧性,TPZ分子会被激活产生·OH协同增强化学动力学的治疗效果。第三部分:聚合物纳米囊泡诱导STING激活以实现化学动力学免疫联合治疗。通过STING激动剂激活STING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手段可以进行肿瘤治疗。但是,肿瘤的免疫抑制环境限制了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论文中将GOD和高效的STING激动剂(DiABZI)包载于聚合物纳米反应器中以实现化学动力学和免疫的联合增强治疗。通过尾静脉注射,PEG包裹的纳米反应器会富集于肿瘤部位。纳米反应器膜的通透性在肿瘤微酸性环境中会发生改变,肿瘤内部的葡萄糖和溶解氧会进入纳米反应器内部并在GOD的催化下产生H2O2,进而又被二茂铁催化产生大量的·OH对肿瘤细胞进行清除。高效的化学动力学治疗会诱导细胞凋亡并促使肿瘤相关抗原和受损DNA的原位释放,从而促进STING内源性激活并逆转肿瘤免疫抑制环境。而STING激动剂分子DiABZI会进一步及激活STING通路,引起高效的免疫应答。DIABZI结合化学动力学治疗可以协同促进肿瘤的免疫增强。原位瘤可以被完全清除,远端转移瘤的生长也会被有效抑制。这种聚合物纳米反应器介导的化学动力学免疫联合治疗可以实现原位和转移实体瘤的有效抑制。

杜冰[5](2021)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纳米粒子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依然存在副作用大、治疗效率低、易复发等不足。为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近年来,一些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新兴癌症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纳米金属有机框架(NMOFs)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调节的孔结构和多样的功能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NMOFs的衍生物不仅可以作为显像剂、药物载体,还可以利用其具备的类酶活性协助癌症治疗。针对此背景,本论文设计并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衍生物,探究其对客体分子的装载、有效释放、类酶活性等能力,从而为新型肿瘤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我们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纳米金属有机骨架—MIL101(Fe)纳米粒子,基于其大的表面积和孔结构,可以装载客体分子3,3ˊ,5,5ˊ-四甲基联苯胺(TMB)。MIL101(Fe)在肿瘤微酸环境(TME)中释放的Fe离子,通过芬顿(Fenton)效应催化肿瘤内源过氧化氢(H2O2)产生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进而诱导细胞凋亡;同时·OH进一步氧化负载的TMB,氧化态ox TMB可以吸收近红外光转换成热,造成肿瘤局部升温从而使肿瘤细胞消融,产生的热又进一步增强了·OH的产生。因此,基于MIL101(Fe)-TMB的纳米构建体利用化学动力学和光热(CDT/PTT)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癌症治疗的效率。(2)其次,我们通过激光雕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74-Co/Fe)快速地获得了双金属氧化物(CoFeOx)。我们采用透明质酸(HA)对其表面进行修饰(CoFeOx-HA),极大地提高了其亲水能力。CoFeOx-HA在TME下具有氧化物酶(OX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和过氧化物酶(POD酶)的催化性质。可通过OXD酶将氧气转换为超氧阴离子(·O2-),·O2-在SOD酶催化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2O2,而生成的H2O2又进一步被POD酶催化为高毒性的·OH,从而在低浓度H2O2的条件下仍有产生ROS的能力,从而实现抗癌治疗。

谭芯[6](2021)在《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下中美化学教材习题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是1986年引入中国的,这对我国当时笼统模糊的课程标准带来了巨大的启示,推动我国学者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提出了“三维目标”。至此,课程标准不再关注知识本位,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2020年新修订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关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当前国家发展“教育强国”的目标,教师教学更应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体现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仍然适用对新课标的分析。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科学检验过的具有科学性的研究工具,将其作为研究工具来研究习题,能帮助教师快速分析该习题的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从而指导教师教学。基于此,论文对中美高中化学教材习题、高中化学课程标准、IB化学指南在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论文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提炼选题背景,当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全球化的目标,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成果是确有必要的。且IBDP课程的创建目的、内容设置和培养目标与我国相似,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研究,了解目前一线化学教师对教材习题的使用情况和认知情况,以此作为从认知层面研究中美教材习题的现实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利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化学习题比较、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和IBDP课程及教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厘清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与我国课程标准的渊源,了解当前对中美化学教材比较的研究进展,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确定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采用对比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确定了中美高中化学教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IB化学指南进行对比的主题、具体章节和习题栏目,拟定研究思路并呈现分析示例。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和不足与展望。通过统计分析法统计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出现的频次和占比,以数据、表格和图形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总结概括出以下研究结论:(1)人教版教材在习题总量上优于IB化学教材,两版教材习题均重视对程序性知识和应用水平的考察;(2)人教版教材习题与课标考察的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不一致;(3)IB教材习题与IB化学指南考察的知识类型的侧重点一致;(4)课标与IB化学指南考察的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的侧重点不同。并据此对习题设计、课标编写和教师教学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建议教材:(1)增加概念性知识习题的比例;(2)适当调整认知水平习题的比例;(3)删减教材中的无效习题。建议课标:(1)细化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2)采用布卢姆的认知水平来描述内容要求。建议教师教学时:(1)合理布置习题作业;(2)根据认知水平设置层次性的习题;(3)依据知识类型选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因研究时间的局限性,在对教材习题归类时未进行系统的一致性分析研究,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二是研究内容并未囊括中美教材所有章节的习题,仅从频数和比例上分析习题的分布特点,对教材习题的定量分析层面还有待加强。

秦子振[7](2021)在《基于肿瘤的协同治疗的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之一。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作为三大传统的治疗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但都无法真正做到对癌症的治愈。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构建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已然成为当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其中,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以非侵入性、高特异性的优势在癌症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过渡金属硫化物因其光热性能优异而被广泛应用于光热治疗,但其制备过程复杂或引入有毒物质,需要改性修饰才能进一步应用。光动力治疗是一种依赖氧气浓度的治疗方法,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会削弱光动力治疗效果。此外,单一的光热或光动力治疗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多模态联合治疗手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当前研究趋势,本文以生物矿化策略为基础,通过简单、绿色、高效的一步法合成了:1)既具有化学动力学治疗能力又有光热治疗效果的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2)用于光动力-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肿瘤的多功能纳米酶。1)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由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硫化铜纳米材料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吸收能力,因而被广泛用于光热治疗中。但制备过程一般需要高温高压,反应条件苛刻复杂。此外,光热效率低,生物相容性差等缺点限制其进一步的生物应用。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基于生物矿化策略,以牛血清蛋白为模板和稳定剂,合成了银掺杂硫化铜纳米粒子(BSA-Ag:CuS,BACS),银的掺杂提高了硫化铜纳米粒子的近红外光吸收能力,增强其光热效率。BACS可以被用于1064 nm激光引导的光热治疗。二价铜离子还具有化学动力学治疗效果,能与光热治疗进行协同治疗,具有1+1>2的高效抑癌性能。BACS具有良好的材料稳定性、较低的生物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高效的抑制肿瘤的能力。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BACS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癌症治疗试剂。2)多功能纳米酶:基于肿瘤微环境中具有高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引入具有类过氧化氢酶(CAT)功能的纳米材料,分解H2O2提供氧气(O2),从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提高光动力治疗效果。而弱酸性的微环境又可以发挥类过氧化物酶(POD)的作用催化H2O2产生高效活性氧物质羟基自由基(·OH)杀死肿瘤细胞,实现化学动力学治疗。以牛血清蛋白为模板和稳定剂的生物矿化策略,设计合成了负载光敏剂Ce6的氧化铈多功能纳米酶(BSA-CeO2-Ce6,BCC)。BCC具有高效的CAT性能,能够将过表达的H2O2分解为O2,增强O2依赖的光动力治疗。此外,在较低p H下能发挥POD作用,进行化学动力学治疗。在NIR的引导下,BCC具有光动力-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性能,表现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BC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生物毒性。基于实验结果,BCC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刘新贺[8](2021)在《功能化纳米材料改善肿瘤微环境用于增强光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医学、药学和化学等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肿瘤的传统疗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疗效不足,特异性低,副作用严重等缺点,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光动力学治疗(PDT)和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它们拥有疗效高、选择性好、副作用小等优点。PDT和CDT这两种治疗方法依赖于反应产生的活性氧(ROS)成分,如单线态氧(1O2)、超氧阴离子(O2·-)和羟基自由基(·OH)等,一定量的ROS会导致核酸、蛋白质和线粒体产生不可逆的氧化损伤,进而影响其功能,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然而,肿瘤微环境的生物学特征如乏氧、有限含量过氧化氢(H2O2)和较高浓度谷胱甘肽(GSH)等极大地制约了PDT和CDT的治疗效果。PDT是利用光敏剂吸收光能跃迁到激发态,再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分子(O2),转变为具有生物毒性的1O2,以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O2是光动力学治疗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PDT的治疗效果,所以乏氧的肿瘤微环境限制了其功效。CDT是利用Fenton或类Fenton反应将内源性H2O2转化为具有强氧化能力的·OH,杀伤肿瘤细胞,诱导其凋亡,最终消除肿瘤。H2O2作为Fenton或类Fenton反应的底物,对化学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肿瘤微环境中有限的H2O2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CDT治疗效果。另外,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GSH是一种细胞内抗氧化剂,它可以与1O2和·OH等活性氧反应,进而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造成的氧化损伤,降低了PDT和CDT的治疗效果。以上疗法都有其固有的不足,加之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肿瘤治疗方法通常难以抑制肿瘤生长,因此将不同治疗方法联合起来以实现肿瘤协同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协同治疗不仅可以克服单一疗法的不足,还可以减弱治疗引起的副作用,从而极大地增强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可调的形貌尺寸和易于修饰的表面特征等优点,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饰上各种功能化基团或者靶向基团,以实现不同的性能。根据纳米材料以上特点,利用化学手段在纳米材料表面连接具有抗肿瘤能力的药物以及肿瘤微环境特异性响应的分子,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治疗。其中具有光热转化能力、光敏化作用、模拟酶活性以及催化性能的纳米材料为解决PDT和CDT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被广泛应用到肿瘤PDT和CDT研究之中。本论文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发展了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新型纳米治疗体系,用以改善并增强肿瘤的PDT和CDT疗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肿瘤微环境中的乏氧条件严重制约了PDT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合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材料(Ce O2-PEG-Ce6-GOx),它可以通过双路径调节H2O2的方式用于提高O2的产生,并增强光动力/饥饿协同治疗效果。首先将聚乙二醇(PEG)功能化的二氧化铈纳米颗粒(Ce O2)与光敏剂(Ce6)相结合,再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葡萄糖氧化酶(GOx)。基于Ce O2具有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性质,实现双路径调节H2O2,并进一步产生O2。其中第一种路径通过Ce O2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将超氧阴离子(O2·-)转化为H2O2;第二种路径是利用GOx的催化作用葡萄糖可以产生H2O2。随后,上述两种方式产生的H2O2可以通过Ce O2模拟过氧化氢酶活性进一步产生O2。此外,葡萄糖的消耗阻碍了营养供应,可以实现由葡萄糖消耗引起的肿瘤饥饿治疗。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通过催化反应改善了肿瘤乏氧,并获得较高的光动力/饥饿协同治疗效果。2.肿瘤微环境中有限的H2O2含量以及较慢的Fenton反应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CDT治疗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利用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NTs)、四氧化三铁(Fe3O4)和葡萄糖氧化酶(GOx)合成了PEG-MWNTs-Fe3O4-GOx复合材料,用以提高Fenton反应速率,进而获得增强的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其中,利用GOx催化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和H2O2,来提高肿瘤微环境的酸度和H2O2的含量,以此促进基于Fe3O4的Fenton反应产生大量的·OH,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再利用MWNTs产生的温热,运用温度升高可以加速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增强Fenton反应速率,进一步提高单位时间内·OH的产率。因此,温热增强的酶调节的策略提高了CDT效果,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3.肿瘤微环境中高含量的GSH会与·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大量的·OH,从而降低CDT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利用聚乙二醇(PEG)化的金纳米颗粒(Au NPs)与二茂铁(Fc)相连接合成了Au NPs-PEG-Fc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同时产生·OH和消耗GSH的特性,进而放大细胞氧化应激增强CDT疗效。利用Au NPs具有模拟葡萄糖氧化酶的性质,催化葡萄糖产生H2O2,进而为后续基于Fc的Fenton反应提供原料,产生大量的·OH,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更重要的是,Au NPs-PEG-Fc还能够消耗肿瘤细胞中较高浓度的GSH,抑制GSH对·OH的清除,协同放大氧化应激,从而进一步增强CDT的效果。因此,这种提高ROS生成和抑制ROS消除的协同策略能够打破氧化还原稳态,放大氧化应激,进而增强ROS介导的肿瘤CDT治疗效果。

王玉睿[9](2021)在《铜基纳米材料用于增强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化学动力学疗法(CDT)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其能通过芬顿或类芬顿反应,将肿瘤原位过表达的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来杀死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肿瘤选择性。然而,由于肿瘤区域的复杂性、异质性、H2O2反应性不足等,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因此,如何增强CDT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围绕这一科学难题,该论文通过增加催化剂反应位点、提高催化反应的温度等策略,设计高性能CDT试剂,提高CDT治疗效果。主要开展了以下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基于空心纳米材料能增加反应位点以及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原理,我们构建了一种中空Cu9S8纳米诊疗平台,其不仅具有光声成像(PAI)和光热治疗的功能,且能增加催化反应活性位点的数量。溶液实验结果表明,Cu9S8纳米诊疗平台的比表面积显着增加,且其光热转换功能能够有效升高类芬顿反应温度,使得其生成·OH的速率约为实心Cu9S8纳米材料的两倍,显着增加了类芬顿反应效率。更重要的是,体内体外实验均证明了中空Cu9S8纳米诊疗平台具有更为优异的CDT治疗性能,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第二部分:基于高温以及单原子有利于提高催化反应效率的原理,在本课题中构建了Fe@Fe3O4@HKUST-1纳米诊疗平台。其中,Fe@Fe3O4纳米材料具有优秀的磁热升温性能同时具有磁共振成像(MRI)属性,可以原位提高芬顿或类芬顿反应的温度,加快其反应速率,而金属外壳框架HKUST-1能释放铜离子,呈现单原子催化性能,提高类芬顿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e@Fe3O4@HKUST-1呈现了“1+1>2”的协同效应,相比单一Fe@Fe3O4和HKUST-1,具有更优秀的类芬顿催化性能。

田娅[10](2021)在《金属铁、锰掺杂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应用于声动力/气体协同治疗肿瘤的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超声触发声敏剂产生活性氧进而高效杀死肿瘤细胞的声动力学治疗(SDT)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由于其非侵入性、较高的组织穿透深度以及较低的毒副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肿瘤微环境的乏氧特性和高表达的谷胱甘肽限制了活性氧的生成效率和SDT的治疗效果。亟需联合气体治疗、化学动力学治疗等其它新型绿色治疗方式来弥补单一SDT的不足。因此,开发多功能声敏剂,集SDT/气体治疗/化学动力学治疗中的两种或三种模式于一体,获得兼具成像和治疗功能一体化的声敏剂,对肿瘤的及时精确诊断和安全高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金属元素掺杂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由于具有巨大的空腔结构、均一可调的介孔结构、易于化学修饰的内外表面、高效的客体分子担载效率、酸响应性骨架降解与金属离子和药物释放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一系列优点,为构建多功能纳米平台应用于SDT与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提供了策略。本论文以肿瘤便捷、安全、高效诊疗实际应用为导向,以金属元素掺杂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功能载体,围绕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与功能化修饰,开展了基于纳米粒子的MRI成像、SDT/气体/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应用及生物学效应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综述了SDT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机制,肿瘤微环境对声动力疗效的影响以及针对肿瘤微环境影响因素提出的改善方式,简要介绍了几种常见气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设想。第二章设计合成了铁掺杂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Fe-HMSNs),进一步在表面修饰SO2气体供体DNs并包裹细胞膜,构建了CCM@Fe-HMSNsDNs用于增强氧化应激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在生物体中,活性氧和抗氧化剂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尤其是抗氧化系统受损时,将引起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毒性。所构建的CCM@Fe-HMSNs-DNs纳米材料在同源靶向作用下增加了肿瘤部位纳米颗粒的聚集。在谷胱甘肽作用下,该纳米体系释放出SO2气体和铁离子。SO2气体通过影响细胞中的抗氧化系统,即减少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达到破坏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目的。另外,该纳米体系还具有声动力和化学动力学效果。纳米颗粒在超声照射后会产生大量ROS,同时肿瘤微环境促使铁离子的释放,铁离子与过氧化氢在肿瘤部位发生Fenton反应产生ROS。因此,CCM@FeHMSNs-DNs通过抑制抗氧化系统和增加ROS含量两个方面改变了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扩大了氧化应激作用,进而提高了SDT/气体/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效果。第三章设计合成了锰掺杂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H),进一步将声敏剂孟加拉玫瑰红(RB)和NO气体供体SNO分别修饰在其空腔和表面,构建了MH-SNO@RB用于SDT/NO气体协同治疗。近年来,SDT由于其无创性和深层组织穿透性,在癌症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SDT的治疗效果仍然受到实体瘤内在乏氧环境和高含量GSH的限制。协同治疗策略能有效提高治疗效率。本章中,MH-SNO@RB纳米平台通过SDT和一氧化氮(NO)气体疗法增强癌症治疗效果。微酸性和还原性的肿瘤微环境加速了Mn离子从骨架中的可持续释放,这使得MH-SNO@RB可用作肿瘤部位响应性的MRI造影剂。更重要的是,超声同时触发了ROS的产生和NO的释放。声动力治疗和NO气体治疗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杀死癌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另外,MH-SNO@RB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第四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二、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基复合纳米梭的制备及肿瘤诊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肿瘤诊疗应用
        1.1.1 聚苯胺纳米粒子的肿瘤诊疗应用
        1.1.2 聚吡咯纳米粒子的肿瘤诊疗应用
        1.1.3 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的肿瘤诊疗应用
        1.1.4 聚氨基酸纳米粒子的肿瘤诊疗应用
    1.2 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对诊疗功能的影响
        1.2.1 纳米粒子的表面电势对诊疗功能的影响
        1.2.2 纳米粒子的尺寸对诊疗功能的影响
        1.2.3 纳米粒子的形貌对诊疗功能的影响
    1.3 肿瘤微环境特性
        1.3.1 肿瘤微环境的弱酸性
        1.3.2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
        1.3.3 肿瘤微环境过表达的过氧化氢
        1.3.4 肿瘤微环境过表达的谷胱甘肽
        1.3.5 肿瘤微环境过表达的硫化氢
    1.4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诊疗
        1.4.1 肿瘤酸性微环境响应的诊疗
        1.4.2 肿瘤缺氧微环境响应的诊疗
        1.4.3 肿瘤微环境过氧化氢响应的诊疗
        1.4.4 肿瘤微环境谷胱甘肽响应的诊疗
        1.4.5 肿瘤微环境硫化氢响应的诊疗
    1.5 本文设计及选题思路
第二章 耐药细胞与聚苯胺复合纳米梭间的静电吸引用于增强耐药肿瘤诊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PEG-VCR-CuFePani NSs的制备
        2.2.2 细胞实验
        2.2.3 动物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G-VCR-CuFePaniNSs的合成、结构、体外成像和治疗功能
        2.3.2 对肿瘤细胞和耐药肿瘤细胞的治疗
        2.3.3 肿瘤-耐药肿瘤裸鼠双瘤模型中的成像和治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聚苯胺复合纳米梭通过分级靶向增强诊疗效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SC-VCR-CuFePani NSs的制备
        3.2.2 细胞实验
        3.2.3 动物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C-VCR-CuFePani NSs的合成、结构、体外成像和治疗功能
        3.3.2 肿瘤细胞中的协同治疗
        3.3.3 裸鼠肿瘤模型中的成像和协同治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酪氨酸复合纳米梭通过铁死亡治疗膀胱癌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聚酪氨酸复合纳米梭的制备
        4.2.2 细胞实验
        4.2.3 动物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酪氨酸复合纳米梭的合成与结构
        4.3.2 聚酪氨酸复合纳米梭的体外成像和治疗功能
        4.3.3 膀胱癌细胞内的协同治疗
        4.3.4 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中的协同治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柱芳烃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感染及抗菌材料概述
    1.2 抗菌材料分类
        1.2.1 抗生素
        1.2.2 阳离子聚合物
        1.2.3 壳聚糖
        1.2.4 多肽
        1.2.5 金属抗菌材料
        1.2.6 光动力学抗菌材料
        1.2.7 化学动力学抗菌材料
        1.2.8 光热抗菌材料
    1.3 自组装策略
        1.3.1 超分子自组装
        1.3.2 共价自组装
    1.4 柱芳烃
        1.4.1 柱芳烃的合成
        1.4.2 柱芳烃的官能化
        1.4.3 柱芳烃的主客体识别
        1.4.4 柱芳烃的自组装研究及抗菌应用
    1.5 立论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柱[5]芳烃构建光动力学抗菌纳米材料
    2.1 序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光动力学抗菌纳米片的构筑
        2.3.2 光动力学纳米片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2.3.3 光动力学纳米片的稳定性探究
        2.3.4 光动力学纳米片与细菌的结合
        2.3.5 光动力学纳米片光学性质和产生O_2能力
        2.3.6 纳米片的光动力学抗菌性能
        2.3.7 纳米片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柱[5]芳烃构建化学动力学抗菌纳米材料
    3.1 序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级联催化反应器的构筑
        3.3.2 微米胶囊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3.3.3 微米复合物的催化能力
        3.3.4 级联催化反应器产生·OH能力
        3.3.5 反应器的化学动力学抗菌效率
        3.3.6 微米胶囊的细胞毒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柱[5]芳烃构建高选择性光热抗菌纳米材料
    4.1 序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光热抗菌纳米片的构筑
        4.3.2 光热纳米片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4.3.3 光热纳米片与细菌的结合
        4.3.4 光热纳米片的光学性质
        4.3.5 自由基阴离子产生和光热转换
        4.3.6 纳米片的光热抗菌性能
        4.3.7 纳米片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混空轻烃燃气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混空轻烃燃气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空轻烃燃气化学机理的研究现状
        1.3.2 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现状
        1.3.3 燃料爆炸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6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化学动力学理论及计算模型
    2.1 计算软件简介
    2.2 化学动力学理论
        2.2.1 总包反应与基元反应
        2.2.2 化学反应速率
        2.2.3 反应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
    2.3 数值计算模型
        2.3.1 封闭均质反应器模型
        2.3.2 层流预混火焰速度模型
        2.3.3 PSR模型
    2.4 敏感性分析
    2.5 ROP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戊烷常温常压下燃烧特性研究
    3.1 数值模型与条件设定
    3.2 敏感性与组分分析
        3.2.1 温度敏感性分析
        3.2.2 组分变化分析
    3.3 燃烧特性参数
        3.3.1 点火延迟时间
        3.3.2 层流火焰速度
        3.3.3 熄停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空轻烃燃气的燃烧特性研究
    4.1 燃烧数值模型及计算案例
        4.1.1 数值模型与条件设定
        4.1.2 计算案例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4.2.1 点火延迟时间
        4.2.2 层流火焰速度
        4.2.3 熄停时间和CO排放物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空轻烃燃气的爆炸特性研究
    5.1 爆炸数值模型及计算案例
        5.1.1 数值模型与条件设定
        5.1.2 计算案例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
        5.2.1 反应物变化分析
        5.2.2 生成物变化分析
        5.2.3 自由基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二茂铁功能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化学动力学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肿瘤微环境
        1.1.2 肿瘤的纳米医学治疗
    1.2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
        1.2.1 化学动力学治疗的障碍
        1.2.2 化学动力学治疗的发展
    1.3 基于化学动力学的联合治疗
        1.3.1 CDT与化疗的联合治疗
        1.3.2 CDT与光学疗法的联合治疗
        1.3.3 CDT与免疫联合治疗
    1.4 STING激活的肿瘤免疫治疗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Fenton反应的功能性纳米胶束用于肿瘤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表征
        2.2.3 样品制备
        2.2.4 PA/Fc-micelles的制备
        2.2.5 药物释放
        2.2.6 H_2O_2的产生
        2.2.7 Fenton反应检测
        2.2.8 细胞毒性
        2.2.9 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2.2.10 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
        2.2.11 PA/Fc-micelles在体内的分布富集
        2.2.12 抗肿瘤效果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Fc-micelles的制备和表征
        2.3.2 H_2O_2和·OH的产生
        2.3.3 毒性实验
        2.3.4 抗肿瘤效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肿瘤酸响应的聚合物二茂铁纳米反应器协同增强化学动力学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表征
        3.2.3 两亲性聚合物PEG-b-P(PFcMA-co-PEMA)的合成
        3.2.4 GOD/TPZ@PFc纳米反应器的制备
        3.2.5 TPZ的释放
        3.2.6 氧气和葡萄糖的消耗
        3.2.7 ·OH的检测
        3.2.8 细胞毒性
        3.2.9 细胞毒性机制
        3.2.10 体内分布
        3.2.11 肿瘤乏氧和瘤内ROS的分析
        3.2.12 抗肿瘤效果
        3.2.1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聚合物的合成和GOD/TPZ@@PFc的制备
        3.3.2 pH响应的膜通透性和·OH的产生
        3.3.3 细胞毒性
        3.3.4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DNA损伤和caspase-3表达
        3.3.5 瘤内富集,乏氧增强和·OH的产生
        3.3.6 体内抗肿瘤效果
    3.4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合物纳米囊泡诱导STING激活以实现化学动力学免疫联合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表征
        4.2.3 DiABZI的合成
        4.2.4 聚合物合成
        4.2.5 D/G@PFc纳米反应器的制备
        4.2.6 ·OH的检测
        4.2.7 DiABZI的释放
        4.2.8 细胞毒性以及机理研究
        4.2.9 体内分布
        4.2.10 瘤内ROS的分析
        4.2.11 抗肿瘤效果
        4.2.12 体内的免疫响应
        4.2.13 生物安全检测
        4.2.14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聚合物合成和D/G@PFc的制备
        4.3.2 ·OH的产生以及DiABZI的释放
        4.3.3 细胞毒性以及胞内·OH的产生和DNA破坏
        4.3.4 抗肿瘤效果
        4.3.5 肿瘤富集和瘤内ROS的产生
        4.3.6 CDT增强STING激活
        4.3.7 生物安全检测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5)基于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纳米粒子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现状
    1.2 纳米金属有机框架(NMOFs)材料
        1.2.1 NMOFs概述
        1.2.2 NMOFs的生物相容性
        1.2.3 NMOFs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 纳米酶
        1.3.1 纳米酶概述
        1.3.2 纳米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具体研究内容
        1.4.1 论文依据
        1.4.2 具体研究内容
第二章 MIL101(Fe)-TMB纳米复合物用于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癌症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表征仪器
        2.2.3 MIL101(Fe)-TMB纳米粒子的制备
        2.2.4 MIL101(Fe)-TMB纳米粒子产生活性氧检测
        2.2.5 评估MIL101(Fe)-TMB纳米粒子对GSH的消耗能力
        2.2.6 MIL101(Fe)-TMB纳米粒子体外光热性质评估
        2.2.7 细胞培养和细胞毒性评估
        2.2.8 溶血实验
        2.2.9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2.2.10 线粒体膜电位(MMP)评估
        2.2.11 细胞GSH水平的测定
        2.2.12 体内光热-化学动力协同治疗及热成像
        2.2.13 药代动力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IL-101(Fe)-TMB的合成及表征
        2.3.3 MIL101(Fe)-TMB催化性能测定
        2.3.4 MIL101(Fe)-TMB纳米粒子体外光热性质的研究
        2.3.5 细胞毒性分析
        2.3.6 体内光热-化学动力联合治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雕刻快速合成双金属氧化物CoFeO_x用于癌症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表征仪器
        3.2.3 MOF-74 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CoFeO_x-HA纳米粒子的制备
        3.2.5 CoFeO_x-HA纳米粒子体外活性氧检测
        3.2.6 CoFeO_x-HA纳米粒子体外过氧化物酶(POD酶)性质检测
        3.2.7 CoFeO_x-HA纳米粒子体外检测超氧阴离子(·O_2~-)
        3.2.8 CoFeO_x-HA纳米粒子体外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性质的检测
        3.2.9 CoFeO_x-HA纳米粒子降解亚甲基蓝(MB)
        3.2.10 CoFeO_x-HA纳米粒子类过氧化物酶动力学活性
        3.2.11 CoFeO_x-HA纳米粒子对GSH的消耗水平
        3.2.12 GSH对 ROS水平的影响
        3.2.13 细胞GSH水平的测定
        3.2.14 细胞培养和细胞毒性
        3.2.15 溶血实验
        3.2.16 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
        3.2.17 线粒体膜电位(MMP)评估
        3.2.18 细胞内ATP水平测试
        3.2.19 CoFeO_x-HA纳米酶在体内治疗
        3.2.20 药代动力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FeO_x-HA的合成和表征
        3.3.2 CoFeO_x-HA纳米酶的催化性能测试
        3.3.3 GSH对 ROS水平的影响
        3.3.4 CoFeO_x-HA纳米酶在不同条件下的细胞毒性分析
        3.3.5 CoFeO_x-HA在体内的化学动力学治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总结
    4.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下中美化学教材习题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全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1.1.2 IBDP课程的借鉴优势
        1.1.3 教师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习题情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化学习题比较的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IBDP课程及教材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4 文献综述小结
        2.4.1 还未出现针对IBDP化学教材习题的研究
        2.4.2 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设置具有深远的影响
    2.5 概念界定
        2.5.1 IB化学教材
        2.5.2 习题
        2.5.3 化学教材习题
        2.5.4 IB化学指南
3 理论基础
    3.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3.2 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理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思路框架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分析法
        4.2.2 比较研究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统计分析法
        4.2.5 文本分析法
    4.3 研究对象的确定
        4.3.1 IB化学指南的介绍
        4.3.2 中美教材的选择
    4.4 研究内容
        4.4.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内容
        4.4.2 IB化学指南的研究内容
        4.4.3 中美教材习题的研究内容
    4.5 教材习题栏目的确定
        4.5.1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栏目
        4.5.2 IB化学教材栏目
    4.6 分析思路
        4.6.1 习题分析思路及示例
        4.6.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思路及示例
        4.6.3 IB化学指南的分析思路及示例
5 研究结果
    5.1 中美教材习题统计结果
        5.1.1 习题总量
        5.1.2 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二维框架下中美教材习题的分类结果
        5.1.3 各章节下中美教材习题知识类型的统计结果
        5.1.4 各章节下中美教材习题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
    5.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分类结果
    5.3 人教版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一致性比较结果
        5.3.1 学业质量与教材习题的比较结果
        5.3.2 课标与教材习题在具体章节中知识类型的比较结果
        5.3.3 课标与教材习题在具体章节中认知水平的比较结果
    5.4 IB化学指南分类结果
        5.4.1 IB化学指南与IB化学教材一致性比较结果
        5.4.2 IB教材习题与IB化学指南在具体章节下知识类型的比较结果
        5.4.3 IB教材习题与IB化学指南在具体章节下认知水平的比较结果
    5.5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IB化学指南的比较结果
        5.5.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IB化学指南在具体章节下知识类型的比较结果
        5.5.2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IB化学指南在具体章节下认知水平的比较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中美教材习题比较的结论
        6.1.2 人教版教材习题与课标考察的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的侧重点均不一致
        6.1.3 IB教材习题与IB化学指南的比较结论
        6.1.4 课标与IB化学指南考察的知识类型和认知水平的侧重点不同
    6.2 建议
        6.2.1 对人教版教材习题的建议
        6.2.2 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6.2.3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材习题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与IBDP化学教材内容目录

(7)基于肿瘤的协同治疗的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癌症的现状
    1.3 癌症传统的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1.3.2 放射治疗
        1.3.3 化学治疗
    1.4 新兴肿瘤治疗方法
        1.4.1 光热治疗
        1.4.2 光动力治疗
        1.4.3 化学动力学治疗
        1.4.4 其他新兴癌症治疗方法
    1.5 纳米材料用于多模态联合治疗癌症
        1.5.1 光热/光动力治疗与化疗联合治疗癌症
        1.5.2 光热/光动力治疗与化学动力学治疗联合治疗癌症
        1.5.3 光热/光动力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治疗
    1.6 生物矿化
    1.7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第2章 基于生物矿化法合成银掺杂硫化铜纳米粒子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测试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试剂提纯
        2.2.3 测试仪器
    2.3 BSA-Ag:CuS纳米粒子的制备
    2.4 结构和性能表征
        2.4.1 结构表征
        2.4.2 材料体外光热性能评估
        2.4.3 材料稳定性测试
        2.4.4 催化产生羟基自由基性能表征
        2.4.5 材料的溶血实验表征
        2.4.6 细胞模型的建立
        2.4.7 细胞毒性实验
        2.4.8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2.4.9 动物和肿瘤模型的构建
        2.4.10 血液半衰期的测定
        2.4.11 体内毒性和生物分布研究
        2.4.12 体内肿瘤抑制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5.2 材料光热性能表征
        2.5.3 材料稳定性表征
        2.5.4 催化生成羟基自由基性能表征
        2.5.5 细胞相容性实验表征
        2.5.6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2.5.7 血液循环和组织分布
        2.5.8 体内肿瘤抑制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生物矿化法制备氧化铈纳米酶在光动力-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测试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试剂提纯
        3.2.3 实验仪器
    3.3 BSA-CeO_2-Ce6 的制备
    3.4 结构与性能表征
        3.4.1 结构表征
        3.4.2 BSA-CeO_2-Ce6中Ce6 的负载量以及铈含量的测定
        3.4.3 材料稳定性测试
        3.4.4 BSA-CeO_2-Ce6 类过氧化氢酶性能的测定
        3.4.5 BSA-CeO_2-Ce6 类过氧化氢酶性能的测定
        3.4.6 单线态氧生成性能的测定
        3.4.7 细胞模型的建立
        3.4.8 材料的溶血实验表征
        3.4.9 细胞毒性实验
        3.4.10 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5.2 BSA-CeO_2-Ce6 纳米酶载药性能与含量分析
        3.5.3 类酶活性表征
        3.5.4 单线态氧生成的测定
        3.5.5 溶血实验表征
        3.5.6 细胞毒性实验表征
        3.5.7 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功能化纳米材料改善肿瘤微环境用于增强光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治疗
        1.1.1 肿瘤的传统疗法
        1.1.2 肿瘤的新兴疗法
        1.1.3 肿瘤微环境影响
    1.2 肿瘤光动力学治疗
        1.2.1 光动力学治疗原理
        1.2.2 光动力学治疗研究现状
    1.3 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
        1.3.1 化学动力学治疗原理
        1.3.2 化学动力学治疗研究现状
    1.4 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光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治疗
        1.4.1 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
        1.4.2 基于纳米材料的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双路径调节过氧化氢改善乏氧用于增强光动力/饥饿协同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合成CeO_2-PEG-NH_2
        2.2.4 制备CeO_2-PEG-Ce6-GO_x
        2.2.5 模拟酶活性
        2.2.6 氧气的产生和葡萄糖的消耗
        2.2.7 单线态氧的产生
        2.2.8 细胞培养
        2.2.9 细胞毒性实验
        2.2.10 细胞水平氧气和活性氧检测
        2.2.11 活/死细胞双染实验
        2.2.12 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
        2.2.13 活体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PCG的制备和表征
        2.3.2 CPCG模拟酶活性评估
        2.3.3 氧气产生和葡萄糖消耗评价
        2.3.4 单线态氧产生检测
        2.3.5 细胞毒性实验
        2.3.6 细胞氧气和活性氧产生研究分析
        2.3.7 细胞水平协同治疗效果评估
        2.3.8 活体水平的肿瘤治疗
    2.4 结论
第3章 温热增强酶调节的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合成Fe_3O_4@PEI
        3.2.4 合成PMF
        3.2.5 合成PMFG
        3.2.6 PMFG的光热性能
        3.2.7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
        3.2.8 细胞培养
        3.2.9 细胞毒性MTT实验
        3.2.10 细胞水平活性氧检测
        3.2.11 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凋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光热性质研究分析
        3.3.3 化学体系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3.3.4 细胞毒性实验
        3.3.5 细胞活性氧产生研究分析
        3.3.6 流式细胞凋亡研究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谷胱甘肽消耗和活性氧产生协同放大氧化应激增强化学动力学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合成AuNPs-PEG-COOH
        4.2.4 制备AuNPs-PEG-Fc
        4.2.5 模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
        4.2.6 谷胱甘肽消耗的检测
        4.2.7 羟基自由基产生以及谷胱甘肽的影响
        4.2.8 细胞培养
        4.2.9 细胞毒性实验
        4.2.10 细胞水平活性氧的测定
        4.2.11 活/死细胞双染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PF的制备和表征
        4.3.2 APF模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评估
        4.3.3 谷胱甘肽消耗分析
        4.3.4 羟基自由基产生以及谷胱甘肽影响分析
        4.3.5 细胞毒性实验
        4.3.6 细胞活性氧产生研究分析
        4.3.7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铜基纳米材料用于增强的化学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动力学治疗的研究进展
        1.1.1 引言
        1.1.2 增加反应性H_2O_2 的量
        1.1.2.1 增加肿瘤中内源性H_2O_2含量的策略2
        1.1.2.2 增加肿瘤中外源性H_2O_2输入的策略
        1.1.3 提高催化剂性能
        1.1.3.1 开发新的催化剂
        1.1.3.2 设计单原子催化剂
        1.1.3.3 设计具有富电子的纳米材料
        1.1.3.4 加速催化剂价转换
        1.1.4 优化反应条件
        1.1.4.1 光增强芬顿反应
        1.1.4.2 超声增强芬顿反应
        1.1.4.3 热增强芬顿反应
        1.1.5 化学领域协助
        1.1.5.1 气体分子协同反应
        1.1.5.2 免疫抑制剂协同反应
    1.2 硫化铜纳米材料用于诊疗试剂
        1.2.1 基于硫化铜的光热治疗和光声成像
        1.2.1.1 基于硫化铜的光热治疗
        1.2.1.2 基于硫化铜的光声成像
        1.2.2 基于硫化铜的光热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治疗
    1.3 本论文的主要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空心Cu_9S_8一体化纳米平台结合增加的活性位点和光热性能用于增强化学动力学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空心和实心硫化铜纳米粒子的合成
        2.2.4 材料表征
        2.2.5 Cu_9S_8 NPs溶液的光热和光声特性
        2.2.6 化学动力学性能测试
        2.2.7 生物相容性
        2.2.8 体外强化化学动力治疗
        2.2.9 动物和肿瘤模型
        2.2.10 体内光声成像
        2.2.11 体内强化化学动力治疗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硫化铜的合成与表征
        2.3.2 吸收、光热和光声性能
        2.3.3 综合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性能
        2.3.4 生物相容性
        2.3.5 体外强化化学动力联合治疗
        2.3.6 活体光声成像
        2.3.7 体内强化化学动力联合治疗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Fe@Fe_3O_4@HKUST-1 纳米材料用于磁热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治疗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Fe@Fe_3O_4@HKUST-1 纳米材料的制备
        3.2.4 Fe@Fe_3O_4@HKUST-1 纳米材料的表征
        3.2.5 Fe@Fe_3O_4@HKUST-1 NPs溶液磁热性能测试
        3.2.6 Fe@Fe_3O_4@HKUST-1 NPs生物相容性测试
        3.2.7 Fe@Fe_3O_4@HKUST-1 NPs体外生成羟基自由基能力评估
        3.2.8 Fe@Fe_3O_4@HKUST-1 NPs溶液MRI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Fe@Fe_3O_4@HKUST-1 NPs的表征
        3.3.2 Fe@Fe_3O_4@HKUST-1 NPs溶液磁热性能测试
        3.3.3 Fe@Fe_3O_4@HKUST-1 NPs细胞毒性
        3.3.4 Fe@Fe_3O_4@HKUST-1 NPs体外生成羟基自由基评估
        3.3.5 Fe@Fe_3O_4@HKUST-1 NPs溶液MRI测试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金属铁、锰掺杂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应用于声动力/气体协同治疗肿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的治疗手段
    1.2 声动力疗法
        1.2.1 声动力疗法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机制
        1.2.2 肿瘤微环境对声动力疗法的抑制
        1.2.3 改善声动力疗法的手段
    1.3 氧化应激
    1.4 气体治疗概述
        1.4.1 CO气体治疗
        1.4.2 H_2S气体治疗
        1.4.3 H_2气体治疗
        1.4.4 NO气体治疗
        1.4.5 SO_2气体治疗
    1.5 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第2章 铁掺杂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球用于化学动力学/声动力/SO_2气体的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CCM@Fe-HMSNs-DNs纳米材料的合成
        2.2.3 溶液水平ROS检测
        2.2.4 纳米材料CCM@Fe-HMSNs-DNs在体外的SO_2释放情况
        2.2.5 纳米材料消耗GSH
        2.2.6 细胞培养
        2.2.7 体外磁共振成像
        2.2.8 细胞毒性实验
        2.2.9 细胞摄取与同源靶向
        2.2.10 体外治疗
        2.2.11 氧化应激增强
        2.2.12 建立肿瘤模型
        2.2.13 活体磁共振成像与肿瘤的生物分布
        2.2.14 活体肿瘤治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O_2和Fe-HMSNs的制备与表征
        2.3.2 Fe-HMSNs的功能化修饰与表征
        2.3.3 纳米材料体外ROS释放
        2.3.4 纳米材料声动力效果探究
        2.3.5 CCM@Fe-HMSNs-DNs纳米材料的SO_2释放情况
        2.3.6 体外GSH消耗检测
        2.3.7 体外磁共振成像
        2.3.8 纳米材料细胞毒性
        2.3.9 纳米材料细胞摄取与同源靶向
        2.3.10 纳米材料体外化学动力/声动力/气体联合治疗
        2.3.11 纳米材料增强氧化应激
        2.3.12 活体磁共振成像与肿瘤生物分布
        2.3.13 小鼠体内化学动力/声动力/气体联合治疗
        2.3.14 血液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2.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锰掺杂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于SDT和NO气体协同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纳米材料制备
        3.2.3 pH与GSH触发锰离子与RB的释放
        3.2.4 纳米材料在体内外的磁共振成像
        3.2.5 细胞摄取
        3.2.6 超声触发NO与ROS释放
        3.2.7 体外协同治疗
        3.2.8 溶血实验
        3.2.9 活体治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材料降解与RB释放
        3.3.2 体内外磁共振成像
        3.3.3 细胞摄取
        3.3.4 超声触发ROS与NO在细胞内产生
        3.3.5 体外协同治疗
        3.3.6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3.3.7 活体治疗
    3.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基复合纳米梭的制备及肿瘤诊疗应用[D]. 刘树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柱芳烃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3]混空轻烃燃气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D]. 孟志群.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基于二茂铁功能性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化学动力学治疗[D]. 汪钰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基于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纳米粒子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杜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布卢姆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下中美化学教材习题的比较[D]. 谭芯. 西南大学, 2021(01)
  • [7]基于肿瘤的协同治疗的过渡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研究[D]. 秦子振. 湖北大学, 2021(01)
  • [8]功能化纳米材料改善肿瘤微环境用于增强光动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治疗[D]. 刘新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铜基纳米材料用于增强的化学动力学研究[D]. 王玉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金属铁、锰掺杂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球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应用于声动力/气体协同治疗肿瘤的研究[D]. 田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化学动力学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