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志教授从肝脏角度治疗冠心病经验

孙建志教授从肝脏角度治疗冠心病经验

一、孙建芝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康骏[1](2021)在《刘中勇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导师刘中勇教授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Jianpi Huazhuo Tiaozhi Granules,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以及观察JHTG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而总结导师运用本方的临床经验。通过阅读脾、心、浊的相关文献以及导师的论文论着,提炼理论依据;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评价本方的临床疗效,并由此入手领会导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从而深化中医思维,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学校图书馆及知网、万方数据库、刘中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平台查询相关文献、论着,参考历代医家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和辨治特色,研究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部分:按随机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1次,睡前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1.875-95mg(根据心率及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每日1次,晨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晨服;并根据患者基础病情况给予降血压药、降血糖药、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JHTG(组成:党参15g茯苓15g陈皮10g丝瓜络10g砂仁5g荷叶10g白术10g薏苡仁20g木香10g丹参15g麦芽10g山楂10g炒泽泻10g,均为颗粒剂含量)开水冲服,上午、下午各一次。两组均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部分:分别阐述了脾、浊、稳定型心绞痛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脾失健运是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始动因素,浊邪是重要标实,浊邪伏脉是发病关键,从而总结了“脾失健运,浊邪伏脉”是病机核心,进而提出健脾为本,化浊贯穿全过程的治疗方案,较为详细的论述了导师运用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2.临床研究部分:(1)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riglycerides,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P<0.0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心绞痛疗效比较: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安全性比较:两组均进行了三次安全性指标监测,结果均是正常范围;研究结论:1.JHTG治疗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依据是:脾虚痰浊型稳定型心绞痛是以脾失健运为始动因素,以浊邪为重要标实,浊邪伏脉是发病关键,脾与浊难舍难离、密切相关,其病机核心为“脾失健运,浊邪伏脉”。2.JHTG联合常规西药不仅能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心电图的ST-T段,而且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绞痛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导师运用JHTG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是:以健脾胃为本,化浊邪、调脂质齐头并进,气血、双心兼顾,预防为先,衷中参西。

魏路路[2](2021)在《郭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郭书文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药处方展开研究,归纳总结郭书文教授的用药规律;同时对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的核心用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究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1.收集郭书文教授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国医堂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制定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纳排标准,将筛选后的病例进行数据预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录入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断完善其本底数据库,利用系统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导出研究结果。2.对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其作用的蛋白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以及TTD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靶点,利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将上述蛋白质靶点进行统一规范,将药物的作用靶点和疾病的靶点取交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 11.0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对药物和疾病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 3.7.1构建相关网络,筛选出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生物学通路。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析显示,男女比例为1.41:1。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50-70,大于40岁的患者占总人数的90%。证候统计显示,病例主要集中在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和心肾阳虚型。2.药物频次分析显示,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黄芪、山楂、当归、龙骨、牡蛎、茯苓、川芎、柴胡、麦冬、地龙等。3.药效统计发现,总体药物主要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消食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4.四气统计分析显示,郭书文教授用药以温性药和寒性药居多;五味中重点使用甘味药、苦味药和辛味药;归经依次为肝经、脾经、心经、胃经、肺经、肾经等。5.基于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为90,置信度为0.8是得出的药物组合为①黄芪、山楂;②龙骨、牡蛎;③黄芪、当归;④当归、山楂;⑤黄芪、龙骨;⑥黄芪、龙骨、牡蛎;⑦黄芪、牡蛎;⑧黄芪、当归、山楂;⑨山楂、龙骨、牡蛎;⑩山楂、牡蛎。通过不同支持度的对比,我们发现药物逐渐向“黄芪-当归-川芎-茯苓-龙骨-牡蛎-山楂”聚拢,得到郭书文教授治疗本病的核心用药,将其命名为“养心通络安神方”。6.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时,按照关联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①当归、地骨皮;②当归、桔梗;③红花、柏子仁;④升麻、川芎;⑤麦冬、桃仁;⑥桃仁、柏子仁;⑦桃仁、炒白术;⑧柴胡、知母;⑨柴胡、炒白术;⑩升麻、柴胡等。以关联系数为基准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共得到32个药物组合和16个新处方。7.养心通络安神方中川芎共计10个活性成分、当归共计5个活性成分、黄芪共计21个活性成分、茯苓共计14个活性成分、山楂共计6个活性成分、龙骨共计2个活性成分、牡蛎共计2个活性成分,合并去重后得到养心通络安神方共计54个活性成分,692个作用靶点。8.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相关靶点共计1006个,与药物靶点取交集后共得到潜在靶点215个。9.GO富集分析共得到2858个条目,其中包含210条分子功能、2507个生物过程、141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369条生物学通路,最终得到养心通络安神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结论:1.郭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养心通络安神方,方中黄芪-当归补血养心,川芎-山楂活血通络,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始终抓住其“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遣方用药注重形神一体,心神同调。用药多入肝经,重视脏腑经络,整体论治。善于把握药性,寒温并用。2.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养心通络安神方作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养心通络安神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系统作用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干预和调节,筛选出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啤酒甾醇、华良姜素、异鼠李素、猪苓酸C、美迪紫檀素、二氢异黄酮,核心作用靶点为AR、ESR2、PTGS1、ESR1、ALOX5、NOS2、PPARG、PTGS2,主要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改善脂质代谢、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等途径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赵梦成[3](2021)在《调脾通络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针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上属于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采用调脾通络方进行治疗及展开观察性研究,对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作出评估,为后续此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安全的医学研究证据。方法:本试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市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及胸痹气虚血瘀证诊断的患者,共收集到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数据具有可比性。在治疗方面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与此同时,治疗组还采用调脾通络方口服治疗,剂量为1剂/天,煎水300mL,分早晚服用,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积分、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血脂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优于对照组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降低心绞痛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有显着差异(P<0.05)。3、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4.3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经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4、治疗后患者血脂TC、LDL-C、Lp-PLA2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患者血脂TC、LDL-C、Lp-PLA2水平的降幅更加明显(P<005)。结论:1.调脾通络方能降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缺血状态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2.调脾通络方可降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磷脂酶A2的水平。

杨宗豪[4](2020)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口腔部血链球菌的初步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口腔唾液采集,对唾液中血链球菌菌株进行纯化、培养,测定菌株总菌落数,初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非心力衰竭对照组之间、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的差异性。方法:全部病例来自于2019年03月至2020年0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就诊的心血管科患者,选取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4例为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组,根据辨证结果,最终气阴两虚血瘀证组31例、阳气亏虚血瘀证组33例。另纳入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吸烟等一般资料,以及心脏超声检测LVEF、血NT-proBNP、慢性心力衰竭相关危险因素等,并留取患者唾液进行血链球菌培养,观察口腔部血链球菌菌落数的检测结果,初步探研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之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对照组之间口腔部血链球菌含量是否具有差异性。结果:本次课题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心衰病例64例;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两组,(1)气阴两虚血瘀证组31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9.84±8.97)岁;(2)阳气亏虚血瘀证组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7.12±7.42)岁。另纳入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73.33±4.73)岁。临床初步观察结果显示: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高于非心衰对照组,其中阳气亏虚血瘀证组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353.52±13.43*108cfu/L)高于气阴两虚血瘀证组(345.81±12.29*108cf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冠心病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352.77±1 1.46*1 08cfu/L)高于冠心病心衰患者(345.12±14.96*108cf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与患者血NT-proBNP存在一定正相关性。而与血WBC、血小板计数等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CRP>10mg/L的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353.61±9.52*108cfu/L)高于CRP≤10mg/L的慢性心衰患者(346.18±15.47*108cfu/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链球菌与血清CRP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1)64例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高于30例非心衰对照组,中医辨证34例阳气亏虚血瘀证组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高于31例气阴两虚血瘀证组。(2)本次课题纳入研究的64例慢性心衰患者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占比较高,冠心病与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9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高于25例非冠心病心衰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分析该结果可能与血链球菌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有关。(3)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与血NT-proBNP呈正相关性,初步反映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与心衰严重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相关,心衰程度重的患者可能更易存在口腔微生物紊乱。(4)在慢性心衰患者中血CRP>10mg/L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高于CRP≤10mg/L者,初步分析其结果与文献所述炎症介质学说有关,口腔血链球菌升高的慢性心衰患者其血CRP值异常风险增高。

王杨淑怡,郑刚,林洁,张治祥[5](2020)在《探析疏肝解郁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的常见病,其发病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属于中医"心痛""胸痹"范畴,病位在心,与肝、脾密切相关。本文从疏肝解郁之法出发,探析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本病的病理因素为气、痰、瘀,虽后期可由实转虚,发展为其他虚证,但其发生和发展的病机关键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失调、痰浊内生,以致气、痰、瘀单独或相互交结痹阻于心脉,发为胸痹。故在临床治病时应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着重运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气条达、气血得运、脾运得健、痰瘀得消、心脉得畅,病因得除,病理因素得消,疾病自然得愈。

闫奎坡,牛嫚嫚,朱翠玲,朱明军,孙彦琴[6](2020)在《孙建芝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和总结孙建芝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以"孙建芝"等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2年1月~2017年12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年1月~2017年12月)、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月~2017年12月),搜集其治疗心系疾病医案文章,并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临床常用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的138个处方中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川芎、甘草、桂枝、红花、茯苓、赤芍、红参。结论:孙建芝教授临证治疗心系疾病重视血瘀理论,善用活血化瘀法且不拘一法,体现了治疗心系疾病的"瘀血学说"理论和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于心系疾病领域的学术思想,聚类分析结果客观反映其临床用药规律。

卓志芳,靳利利[7](2019)在《从肝论治胸痹》文中指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肝心二脏的生理病理联系,并结合临床案例论述从肝治疗胸痹疾病的理论依据,探讨其临床意义。

胡楠[8](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张玉[9](2016)在《冠心病胸痹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关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冠心病的中医证素、涉及脏腑进行研究,探索冠心病胸痹心痛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模式,对2013年05月至2014年05月之间,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三家三级甲等医院,通过冠脉造影或冠脉CT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400例进行调查,建立数据库分析冠心病胸痹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0例病例,对其进行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1.性别年龄五脏分布差异:①冠心病患者性别分布在各涉及脏腑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差异脏腑在脾,男性冠心病患者较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脾失健运的问题。②冠心病患者年龄分布在各涉及脏腑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差异脏腑在肝,随着年龄增长,病位涉及肝的可能性越大。2.冠心病危险因素在五脏分布差异:①腹型肥胖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即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肝和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更容易出现腹型肥胖。②高血压与脾关系密切。可以推测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概率更小。③糖尿病与肺关系密切。可以推测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肺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概率更高。④与高脂血症相关性较大脏腑是心、肾。可以推测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心、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概率更高。3.冠心病各证素在五脏间分布差异:①病位涉及到心的证素有:阳虚、水饮;②病位涉及到肝的证素主要有:阴虚、气滞、痰浊、水饮:③病位涉及到脾的证素主要有痰浊、水饮;④病位涉及到肺的证素主要有:痰浊、水饮;⑤病位涉及到肾的证素主要有:阴虚、阳虚、水饮。4.冠心病中医证型与五脏相关性:本研究共纳入研究病例400份,按照证素组合可分为26个中医证型。对冠心病胸痹中医证型与五脏相关性进行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①气虚血瘀型与脾关系密切。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气虚血瘀的可能性更高。②气虚痰瘀型与肾关系密切。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气虚痰瘀的可能性更高。③气阴两虚血瘀型与脾关系密切。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气阴两虚痰瘀。④气滞血瘀型与肝、脾关系密切。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肝、脾两脏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气滞血瘀的可能性更高。⑤气阳两虚型与脾、肾关系密切。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脾、肾两脏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气阳两虚的可能性更高。⑥气虚血瘀水停与肾关系密切。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气虚血瘀水停的可能性更大。5.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在五脏分布差异:本研究共纳入研究病例400份,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状况与五脏进行逐一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如下:①前降支病变与脾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推测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前降支的病变。②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分级与肝、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肝、脾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心绞痛分级较低。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在五脏分布存在差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与心具有明显相关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与肝具有明显相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推测,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心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病位涉及到肝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病位涉及到脾的患者较其他患者出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结论:本研究共纳入400份冠心病病例,其中病位涉及到心的病例有395例(98.75%),病位涉及到肝的病例有101例(25.25%),病位涉及到脾的病例有203例(50.75%),病位涉及到肺的病例有12例(3%),病位涉及到肾的病例有117例(29.3%)。五脏与冠心病胸痹心痛发病关系密切程度依次是心>脾>肾>肝>肺。1.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心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①更容易合并高脂血症;②出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③常伴有阳虚和水饮内停的症状。2.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肝的患者①更容易合并腹型肥胖;②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③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分级往往较低;④常伴有阴虚、气滞、痰浊阻滞和水饮内停的症状。3.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脾的患者①更容易合并腹型肥胖,而合并高血压病的可能性较小:②其前降支发生病变的可能性较大;③出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概率更高;④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分级往往较低;⑤常见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阳两虚型;⑥常伴有痰浊阻滞、水饮内停的症状。4.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肺的患者①合并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②常伴有水饮内停的症状。5.冠心病胸痹患者中病位涉及到肾的患者①更容易合并高脂血症的可能性较大;②常见中医证型有气虚痰瘀型、气阳两虚型、气虚血瘀水停型;③常伴有阴虚、阳虚、阴寒凝滞和水饮内停的症状。

梁东辉[10](2015)在《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心病从肝论治,是基于五脏相关、七情致病的机理内涵探析和研究所提出的。临床上治疗各类心病,除了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之外,重视心肝同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疏肝理气中药的运用,常常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文中还将"心病从肝论治"的原则拓展应用,提出"心身同治"疗法,即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孙建芝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建芝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刘中勇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一、理论研究
    1 脾与浊的关系
        1.1 脾健则浊运
        1.2 脾虚则浊停
        1.3 浊停则恋脾
    2 脾与稳定型心绞痛
        2.1 心脾相关
        2.2 脾失健运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始动因素
    3 浊邪与稳定型心绞痛
        3.1 浊邪是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标实
        3.2 浊邪伏脉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关键
    4 健脾化浊的内涵
        4.1 健脾为根本
        4.2 化浊贯穿始终
二、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赋分标准
        1.4 纳排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及入组宣教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3 统计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治疗前资料比较
    5 研究结果
        5.1 疗效指标比较
        5.2 安全性指标比较
    6 分析与讨论
        6.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2 健脾化浊调脂颗粒的组方特色
        6.3 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的临证经验
        6.4 课题自我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答辩委员会名单

(2)郭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
        2.发病机制
        3.诊断
        4.治疗
        5.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病名的认识
        2.病因病机
        3.辨证分型
        4.治疗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郭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引言
    研究一 郭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研究二 养心通络安神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调脾通络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与现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诊断标准
        1.4 现代医家的认识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及现状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及病例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不良事件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
        3.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心绞痛积分比较
        3.4 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3.5 血脂变化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胸痹心痛与气虚血瘀
    2 调脾通络方方药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2 心绞痛疗效分析
        3.3 心电图疗效分析
        3.4 血脂调节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不同中医证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口腔部血链球菌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1.1 心力衰竭中医病名概述
        1.2 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
        1.4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2.0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
        2.1 心力衰竭的病因
        2.2 慢性心力衰竭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3 口腔血链球菌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
        3.1 口腔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3.2 口腔血链球菌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选取及资料采集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采集及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慢性心力衰竭两个中医证型组与非心衰对照组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
        3.3 慢性心力衰竭两个中医证型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比较
        3.4 心衰气阴两虚血瘀证组、阳气亏虚血瘀证组及非心衰对照组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情况比较
        3.5 血链球菌与心衰患者基础疾病相关性分析
        3.6 慢性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菌落数与血CRP、NT-proBNP、WBC、血小板计数关系
        3.7 慢性心力衰竭两个中医证型组患者血NT-proBNP 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与微生物学的联系
        1.1 中医学理论与微生物学的联系
        1.2 中医学微观辨证研究进展
        1.3 中医学辨证与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2.1 患者口腔血链球菌检测与心衰相关性分析
        2.2 患者口腔血链球菌检测与心衰证型相关性分析
        2.3 患者口腔血链球菌检测与心衰基础疾病相关性结果分析
        2.4 心衰患者口腔血链球菌与血CRP相关性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探析疏肝解郁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论文提纲范文)

1 疏肝解郁法的临床应用
    1.1 回顾疏肝解郁法源流
    1.2 疏肝解郁法方药梳理
2 冠心病病机与肝郁密切相关
    2.1 现代医家对疏肝解郁法的临床应用
    2.2 疏肝解郁法治疗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3 结语

(6)孙建芝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文献
    1.4 处方来源及筛选
    1.5 统计学方法
    1.6 数据分析目标及方法的确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频数统计
    2.3 中药聚类分析
    2.4 聚类分析结果
3 分析
    3.1 单味药使用频率分析
    3.2 药物聚类分析

(7)从肝论治胸痹(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肝二脏的生理病理联系
    1.1 气血运行方面
    1.2 精神情志方面
2 从肝辨证论治胸痹
3 病案举例
4 小 结

(8)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冠心病胸痹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关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冠心病胸痹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关系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于冠心病的认识
        3 冠心病与五脏的关系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关系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研究
        2 解剖及病理生理基础
        3 冠心病危险因素
        4 冠心病与各器官系统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1. 1肝和心经脉相连,为木火相生关系
    1. 2肝和心在气血调节方面关系密切
    1.3肝和心在调节情志方面密切相关。
2心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现代认识
3心病从肝论治的临床实践
    3. 1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3. 2心悸( 心律失常)
    3. 3慢性心力衰竭
4结语

四、孙建芝教授从肝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刘中勇运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理论与临床研究[D]. 康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郭书文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魏路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调脾通络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赵梦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不同中医证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口腔部血链球菌的初步观察[D]. 杨宗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探析疏肝解郁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 王杨淑怡,郑刚,林洁,张治祥. 环球中医药, 2020(03)
  • [6]孙建芝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探讨[J]. 闫奎坡,牛嫚嫚,朱翠玲,朱明军,孙彦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1)
  • [7]从肝论治胸痹[J]. 卓志芳,靳利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09)
  • [8]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胡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冠心病胸痹发病相关因素与五脏关系初探[D]. 张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J]. 梁东辉. 环球中医药, 2015(11)

标签:;  ;  ;  ;  ;  

孙建志教授从肝脏角度治疗冠心病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