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纪念毛主席登上刊头35周年

难忘的记忆——纪念毛主席登上刊头35周年

一、难以忘怀的记忆——纪念毛主席为本刊题写刊头35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董瑞兰[1](2013)在《广义修辞学视野中《文艺学习》(1954-1957)话语的政治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文艺学习》(1954-1957)话语,选取其中四类政治性比较强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读者来信”、“编者的话”作为研究内容。本文借鉴广义修辞学理论,以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主体精神建构为脉络,分别从语词、语句、语篇层面探讨这四类话语的政治性面貌。希望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当代文学期刊话语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思路。

寓真[2](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指出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胡景敏[3](2007)在《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 ——巴金《随想录》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随想录》是巴金1978年12月至1986年8月所写随感的结集,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本文取思想史视角,将《随想录》视为以文学形式出现的思想史文本,梳理和探讨了这一文本内部主体的思想展开过程;文本外部主体自“五四”至文革结束的思想变迁过程。同时揭示出《随想录》文本与新时期思想解放过程的互动关系;分析了这一文本思想辐射效应的形成及其具有的精神实践意义。最后指出《随想录》的思想史意义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它的思想精神内涵仍有与当下思潮演进相链接的可能。《随想录》是论定巴金意义无法回避的重要文本。但过去的《随想录》研究更多是把它作为文学文本,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对《随想录》已有的思想史解读,多为静态的主题学归纳,多入于文本之内的本质叙述,而少出于文本之表的过程考察。因此在《随想录》研究中必须强调它与连带文本的互文性、传播学视野,以及精神实践的研究方法。《随想录》既是巴金个人一生思想和艺术探求的结晶,也可以说是自五四至新时期知识者群体思想历程的交汇点,兼具个人性和公共性。他继承五四观念并做了必要的发展,使之与新启蒙语境相调和。作者与五四以降思想史的关系体现在他的自我结构的形成和现代性话语实践两个方面。他的自我构成深受五四时期自我的意识形态神话影响,抽象自我压抑意识自我,《随想录》虽然回到了自我具体性,但结果是重塑新的抽象(目标)自我。他的革命现代性话语实践是五四知识者现代性言说的必然发展,《随想录》的现代性言说则采取稳健的文化姿态,从热衷历史理性到强调常识理性,并且重视个人性道德实践,希望以公共的伦理建构补激进的现代性实践之失。《随想录》谈艺内容体现的是巴金“非文学”的文学观,偏于强调文学的外在功用,在新时期倡导文学“去政治化”,主张“写作即生活”、追求“无技巧”境界,都是他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反映。《随想录》的写作与新时期思想史同步,是新启蒙思潮的一部分。它的批判性言说是主体摆脱奴隶哲学之后,对“十七年”创伤和当前思想文化现实的个人叙述,既有与国家意志相一致的一面,也有与意识形态异端的一面。主体为了有效介入思想史进程,必须保证话题的可说、可写、可传播,由此采取的言说策略影响到文本的质的构成和外部特征。巴金希望自己的言论在公众中传播并产生影响,他的后《随想录》写作、《大公报》的言论环境、他对文本的自我经典化,以及出版发行等都促成了文本在读者中的接受。《随想录》发挥了一个文学文本所可能具有的思想史效应,但是这种效应亦不能估计过高,尤其面对后现代语境,如何释放其文本蕴涵,使之融入民族伦理想像力的重建,仍是不易解决的难题。

王玉田,刘玉槐[4](2000)在《难以忘怀的记忆——纪念毛主席为本刊题写刊头35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见微而知着"。"温故而知新"。观察事物的萌芽状态,可以推断它的发展;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可以窥见它的广阔内涵。人们可以通过总结过去,温习历史,扶得新的启迪,新的智慧和新的力量。至精至深的哲理。自1964年11月29日毛主席为《实践》题写刊头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35年。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这件事,也许渐渐地淡忘了。但是,做为曾经在《实践》长期工作过和仍在《实践》工作的我们,却一刻也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这件事情及其深远意义。题写刊头,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小事,但意境却重大而深远。回想这段往事,不仅仅足追忆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汲取信心和力量,把今后的事情办好。

二、难以忘怀的记忆——纪念毛主席为本刊题写刊头35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以忘怀的记忆——纪念毛主席为本刊题写刊头3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广义修辞学视野中《文艺学习》(1954-1957)话语的政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文艺学习》文学创作话语的政治性分析
    第一节 “我”、“我们”、“他/她”:角色定位与政治阐释
        一、“我”的角色定位与政治阐释
        二、“我们”的角色定位与政治阐释
        三、“他/她”的角色定位与政治阐释
    第二节 “时间”与“空间”:语义分析与政治隐喻
        一、时间的语义分析与政治隐喻
        二、空间的语义分析与政治隐喻
    第三节 语篇个案:邓友梅《在悬崖上》
        一、标题话语与语篇关键词
        二、叙述要素与修辞结构
        三、人物关系与文本评价
        四、语篇政治化投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艺学习》文学批评话语的政治性分析
    第一节 作为政治事件的“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讨论”
        一、“真实”、“不真实”、“歪曲”:批评语词的政治升级
        二、“反问句”、“否定句”:批评语句的政治含量
        三、政治话语、教育意义、党性立场:批评维度的意识形态化
        四、文学批评,还是政治事件:批评的修辞语境分析
    第二节 《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批评话语的政治介入
        一、批评立场:政治规约下的个人话语
        二、批评转向:文学话语的政治特征
        三、批评升级:政治权力的强势介入
        四、批评终结:政治话语与人的精神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艺学习》“读者来信”话语的政治性分析
    第一节 “工农兵”:读者的身份符号与政治认证
        一、政治性/非政治性:工农兵读者的身份符号
        二、自我认证/编者认证:工农兵读者的政治认证
    第二节 “读者来信”的祈使句型与政治倾向
        一、“命令”句型结构与政治倾向
        二、“禁止”句型结构与政治倾向
    第三节 “读者来信”的语篇建构与政治修辞
        一、批判性:读者批评话语的政治策略
        二、功利性:读者批评话语的政治功能
        三、权威性:读者批评话语的政治地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艺学习》“编者的话”话语的政治性分析
    第一节 “普及”:“编者的话”关键语词的政治功能
        一、“普及”的语义指向与政治色彩
        二、“普及”文本的建构与政治功能
    第二节 “目的句”:“编者的话”句型模式和政治意图
        一、“目的句”的句型模式
        二、“目的句”的政治意图
    第三节 综述、评论、道歉:“编者的话”语篇类型与政治规约
        一、编者综述话语的角色设计与修辞策略
        二、编者评论话语的修辞方式与政治语境
        三、编者道歉话语的缘由分析与政治升级
    本章小结
结语 本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附录1 与《文艺学习》(1954-1957)相关度较高的成果目录
附录2 《文艺学习》(1954-1957)部分文章分类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 ——巴金《随想录》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巴金的意义
    一、巴金意义的释放
    二、巴金的意义作为学术话题
    三、赞誉与贬抑之争
    四、巴金: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历史
第一章 《随想录》研究反思
    一、《随想录》的发表与结集
    二、《随想录》研究的意义
    三、《随想录》研究反思
    四、《随想录》研究方法论
第二章 作为五四回响的《随想录》
    一、自我:一个“五四式”意识形态神话
    二、早年巴金:按照文本生活
    三、《随想录》:回到自我具体性
    四、重塑新的抽象自我
    五、卢梭与托尔斯泰:晚年巴金的目标自我
第三章 《随想录》与现代性话语实践
    一、知识分子与现代性
    二、巴金的革命现代性话语
    三、从历史理性到常识理性
    四、道德追求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五、稳健的文化姿态
第四章 作为文艺论的《随想录》
    一、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谈艺录”
    二、在“去政治化”的文学思潮中
    三、“非文学”的文学观
第五章 《随想录》与新启蒙——《随想录》效应研究之
    一、新时期的新启蒙
    二、《随想录》的言说策略
    三、《随想录》的十七年叙述
    四、摆脱“精神奴役的创伤”
    五、与新时期思想史同步
第六章 《随想录》意义的延伸——《随想录》效应研究之
    一、巴金的后《随想录》写作
    二、《随想录》的自我经典化
    三、《大公报》的言论环境与《随想录》的传播
    四、《随想录》的读者接受
结语:续“巴金的意义”
    一、面对后现代语境
    二、重建民族的伦理想像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难以忘怀的记忆——纪念毛主席为本刊题写刊头35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义修辞学视野中《文艺学习》(1954-1957)话语的政治性分析[D]. 董瑞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2]六十年史诗笔记[J]. 寓真. 黄河, 2010(05)
  • [3]现代知识者的忧思之旅 ——巴金《随想录》及其效应研究[D]. 胡景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05)
  • [4]难以忘怀的记忆——纪念毛主席为本刊题写刊头35周年[J]. 王玉田,刘玉槐. 实践, 2000(01)

标签:;  ;  ;  ;  ;  

难忘的记忆——纪念毛主席登上刊头35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