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一、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薛晴[1](2021)在《基于纵向数据的护理工作量预测研究 ——以消化内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纵向测量消化内科患者住院期间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分析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构建科学、客观的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建立工作量预测模型,实现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的动态预测,为指导临床前瞻性精细化管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基础上,了解目前我国护理工作量预测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确定研究思路。(2)采用现场调查法,运用课题组研发的“护理信息采集与管理微信小程序”,纵向测量江苏省和云南省两家三甲中医院消化内科病区133例住院患者每日直接护理工时及影响因素。(3)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患者不同住院日直接护理工时的影响因素,筛选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简化数据结构,构建多维度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4)以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纵向数据为样本,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探索受时间、季节等外在因素影响的工作量预测模型;采用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构建基于内在影响因素的护理工作量预测模型,从不同角度实现消化科护理工作量的动态预测。[结果](1)不同住院日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分布情况:本研究共调查两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消化内科133例患者住院期间的直接护理工时,累计住院日1139天,平均住院天数(8.56±2.53)天。结果显示随着住院时间延长,直接护理工时整体趋势呈现倒U型关系,不同住院日每日平均直接护理工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8-10天每名患者日均直接护理工时最长,为61.54分钟,而出院日日均直接护理工时最短,为31.22分钟。(2)不同住院日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自理能力对入院日护理工作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护理工作量解释程度达40.3%;住院2-10天,护理单元、自理能力、疾病严重程度、职业、经济收入、既往史、合并慢病等因素可以共同解释工作量55.7%-78.4%的差异;而出院日自理能力、护理单元和经济收入仅可解释护理工作量26.3%差异。(3)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构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包含躯体疾病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组织环境因素、疾病种类因素、营养因素、时间因素维度,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模型构建: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的平稳R2值为0.654,具有良好精度和拟合度,可用于短期趋势预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拟合优度为0.615,每名患者日均直接护理工时(秒)=9490.183+1.958*年龄-83.271*体质指数-35.764*自理能力+59.146*疾病严重程度+294.030*病种+64.144*住院天数。[结论](1)本研究纵向调查护理工作量数据,动态分析随着影响因素变化的护理工作量趋势,对于评价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量预测精准性具有显着优势。(2)工作量预测指标是实现精准预测的前提,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主客观相结合,涵盖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临床护理工作量测量及后期建模预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3)本文使用时间序列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护理工作量进行动态预测。时间序列模型考虑时间、季节等外在因素,可用于对护理工作量周期性预测,如对科室一周整体护理工作量进行预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不同类别患者护理工作量预测计算公式,该公式指标涵盖了工作量关键内容,可实现对每日护理工作量的精准预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许敬华[2](2020)在《基于“加拿大分诊标尺”的急诊电子分诊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我国急诊医学总体起步较晚,地区差异明显。大陆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分诊工具,信息化系统仍有待规范完善。如何建立高效快捷、敏感可行的电子分诊系统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家医院参照国外标准逐步尝试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分诊标准,并依据标准建立信息化分诊系统。已有电子分诊系统是以2012版加拿大急诊分诊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台湾地区急诊检伤急迫度分级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为参照构建,但存在主诉参数不完整、主诉分诊依据选择繁琐、依靠单变量决定分诊分级、特异性不高等问题。研究目的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依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对本医院初步形成的急诊电子分诊系统(后简称“已有电子分诊系统”)进行测试、评价和优化,最终达到进一步提高已有电子分诊系统敏感性、特异性的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横断面研究,对已有电子分诊系统进行回顾性测试与评价。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3~2019.5的14787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已有电子分诊系统实施分诊。纳入标准:≥14岁急诊患者。排除标准:(1)灼伤患者;(2)创伤患者;(3)入院死亡患者;(4)拒绝采集生命体征者;(5)自动离院导致信息采集不全者。以患者是否进入抢救室作为观察指标(进入者判定为危重,反之则否),以特异性、敏感性、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已有电子分诊系统识别危重患者的效能。由分层抽样的6名医护人员使用该系统对30例案例实施分诊,采用加权Kappa系数检验与专家分诊间的一致性,采用Kendall W系数检验6名分诊人员间的一致性,以此评价已有电子分诊系统的信度。“专家分诊”为2名副主任医师使用分诊系统所得结果,如有差异由第3名副主任及以上医生参与讨论确定最终级别。(2)以2016版CTAS为基础,通过汉化加拿大急诊信息化系统(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formation System,CEDIS)主诉列表,增补已有电子分诊系统的主诉参数,使用与CEDIS一致的主诉代码。对CEDIS主诉列表的翻译遵循Brislin改良回译模型Ⅱ,形成中文主诉列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家函询(n=20),就评判依据、主诉条目对急诊的重要性、条目与分类的相关性、熟悉程度进行评判。明确汉化的准确性及各主诉条目对急诊的重要性,为后续构建分诊分级预测模型奠定主诉变量基础。(3)结合2016 CTAS和2018中国预检分诊专家共识,对已有分诊标准进行增补修订,形成急诊分诊标准修订版(主诉依据+客观指标)。以10978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急诊分诊标准修订版中所列主、客观指标作为研究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三步构建预测分诊分级的模型:(1)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将患者分为轻症患者(Ⅲ级/Ⅳ级)、重症患者(Ⅰ级/Ⅱ级)两类;(2)轻症应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区分Ⅲ、Ⅳ级。(3)重症患者应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区分Ⅰ、Ⅱ级。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变量组合下模型的预测效能,确定最优模型。(4)以10978例急诊患者的分诊数据作为数据库,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检验模型的效能;采用Kendall W系数比较医护人员使用优化后电子分诊系统实施分诊的一致性,以此检验分诊系统的信度;比较各预测级别与住院率、收治ICU率、死亡率的相关性,查看模型预测级别与标准分级的一致程度,以此检验优化后急诊电子分诊系统的效度。研究结果(1)已有电子分诊系统特异性为67.03%,敏感性为87.8%,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6名医护人员对30例急诊案例分诊结果与专家分诊间加权Kappa系数为0.844(P<0.001),医护人员间一致性Kendall W系数为0.871(P<0.001)。(2)中文主诉列表包含15大类,165项主诉条目。两轮专家咨询(n=20)的问卷回收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33、0.883,变异系数分别为0.489、0.442;Kendall W系数分别为0.856(χ2=2926.12,P<0.001)、0.858(χ2=2917.47,P<0.001);本次汉化主诉列表的总Cronbach’sα为0.977,专家咨询总内容效度S-CVI=0.56。(3)轻(Ⅲ级/Ⅳ级)-重(Ⅰ级/Ⅱ级)分级预测模型纳入14个变量,约登指数0.8375,敏感性84.26%,特异性99.49%,ROC曲线下工作面积0.9693;Ⅰ-Ⅱ分级模型纳入9个变量,约登指数0.9643,敏感性95.18%,特异性98.03%,AUC为0.9643;Ⅲ-Ⅳ分级模型纳入14个变量,敏感性94.44%,特异性92.63%,AUC为0.9331。提示模型的预测效能较高。(4)不同年龄、急诊工龄、学历、职称10名医护人员使用优化后电子分诊系统,对30例标准案例实施分诊,分级结果与标准分级间的加权Kappa系数为0.79(P<0.001),医护人员间一致性Kendall W系数为0.88(P<0.001)。轻症(Ⅲ级/Ⅳ级)与重症(Ⅰ级/Ⅱ级)在死亡率、住院率、收治ICU率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症患者显着高于轻症患者。I级与II级患者在死亡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级高于Ⅱ级。Ⅲ级与Ⅳ级患者相比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分诊标准信、效度较好。研究结论本次研究基于已有电子分诊系统评价性分析结果,通过增补和修订既往急诊分诊标准,将主诉与客观指标共同作为变量构建分诊分级预测模型。优化后的电子分诊系统能够全面采集患者分诊信息、准确预测急诊患者分诊级别,与初始急诊电子分诊系统相比,预测级别的效能、特异度等有大幅提升。此外,优化后模型对使用者更为“友好”,对使用者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依赖较小。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初步达到优化目的,但由于是单中心研究,在应用于临床前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外部效度验证,最终达到保障急诊患者安全有效分诊、节约急诊资源的目标。

陈悦[3](2020)在《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构建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为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培训提供参考,促进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提升。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4月选取8家公立医院482名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护理临床决策量表》进行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采取频数、百分比等作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两分类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分类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显着性水平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德尔菲专家咨询,于2019年11月~2020年1月采用邮件咨询和微信咨询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护理管理、急危重症临床护理、护理教育领域17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通过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专家意见咨询表实施2轮咨询,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修改,最终确立培训方案。结果1.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决策能力总均分为141.02±14.50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寻找可选择的方案得分最低34.25±4.07分,评价或多次评价结果最高36.73±4.83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自信应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参加急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培训对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自信应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参加急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是影响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独立因素(P<0.05)。2.专家平均年龄为42.47±7.81(33~57)岁;平均工作的年限是20.06±8.39(11~36)年,以硕士及以上学历为主(76.47%)。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7;两轮专家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331和0.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轮专家咨询后对每一项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为0.00~0.19均小于0.3。最终确立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学时、培训评价。其中,培训实施部分由培训模块、具体培训结构、时间安排、内容、形式、培训教师人数6部分构成。培训模块由培训准备、情景模拟、引导性反馈和培训后反思4部分组成。结论1.本研究所调查的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影响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自信应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参加急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培训。3.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学时、培训评价。为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在职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谢建雷[4](2020)在《遵义市主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现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遵义市主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现况;2.分析遵义市主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及利用存在的问题;3.为进一步优化遵义市主城区急救资源配置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1.应用自制《遵义市院前急救资源现状调查问卷》对遵义市主城区各急救机构官方原始数据(档案资料或电子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急救机构一般资料、急救车、急救设备等急救资源。2.运用《急救出诊数据统计表》从遵义市急救中心调度系统及主城区各急救站出诊数据库中收集2017~2019年院前急救出诊数据,包括出诊时间、地点、初步诊断、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3.运用《急救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急救人员姓名、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聘用方式等社会人口学特质及基本工作情况。4.对院前急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遵义市主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现状、剖析不足之处,并探讨相应的对策。结果:1.遵义市主城区120急救分站共计14家。2.院前急救资源配置:①救护车资源:院前急救车辆共计57辆。②人力资源:年龄小于40岁、本科以下学历、初级职称以下、工作年限小于10年等变量占较大比重;不同性别在编制、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方面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0,P=0.512;χ2=0.593,P=0.898;x2=3.104,P=0.212;x2=3.634,P=0.304;x2=0.357,P=0.873)。③急救设备:便携式呼吸机、心脏除颤仪、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装置、吸痰器、氧气瓶在四城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47,P=0.023;x2=7.911,P=0.048;x2=7.911,P=0.048;x2=7.911,P=0.048;x2=7.911,P=0.048;x2=9.391,P=0.025;x2=15.528,P=0.001),以上设备均在汇川区的比例最高。3.患者急救需求分布分析:①出诊高峰月份排序为7月、8月、5月。②每日出诊高峰时段排序为10:00~12:00(11.43%),08:00~10:00(10.21%),12:00~14:00(9.83%);每日出诊低谷时段排序最后三位分别为06:00~08:00(5.23%),02:00~04:00(5.14%),04:00~06:00(3.84%)。③院前急救接诊患者病种前六位为:创伤18052例(30.99%),神经系统疾病13805例(23.70%),心血管系统疾病7797例(13.38%),妇产科疾病3482例(5.98%),消化系统疾病3311例(5.23%),内分泌系统疾病1779例(3.05%)。④不同年份的急救需求分布各因素(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地区、季度、婚姻情况、出诊时段)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57,P=0.02;χ2=91.885,P<0.001;χ2=36.55,P<0.001;χ2=32.797,P<0.001;χ2=421.445,P<0.01,χ2=44.578,P<0.001;χ2=31.885,P<0.001;χ2=55.097,P<0.001)。4.公平性分析:遵义市主城区救护车资源和人力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1502和0.1332,救护车资源按照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1713,急救人力资源按照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2663。结论:1.遵义市主城区优化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取得了一定发展,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遵义市主城区急救站点分布欠均衡,导致救护车平均反应时间相应延长。2.当前遵义市主城区急救车数量、车载急救设备数量、急救人力资源存在一定不足。省、市、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急救车辆,补足车载急救设备;加强督查相关项目、经费是否落地,有效保障一线急救物力资源得到补充,提高急救人员待遇,设立岗位津贴,多措并举,稳定急救人才队伍。3.根据遵义市主城区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排序,按照不同时间、季节、地域等情况下急救需求的变化特点,对急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急救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有的放矢的对急救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朱殊殊[5](2020)在《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具有临床适用性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流程,为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安全实施与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确定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通过检索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科学研究进展,筛选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提取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应用的具体环节并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操作及内容分析结果拟定流程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流程初稿进行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流程并确立关键操作环节。在培训班中使用该流程并以理论、操作及案例反馈的方式进行考核,学员对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临床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共纳入44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经分析单元选择、分析维度确认及分析内容的量化处理后,确定了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腔内心电定位相关的用物、患者及环境准备、腔内心电定位PICC尖端位置、心电图记录、影像学定位共7个环节12项条目的内容。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第一轮与第二轮函询参与的专家数分别为35名和33名,问卷回收率分别为76.1%和94.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54和0.958。第一轮函询中一级与二级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48和0.168,提出建议的专家占比57.1%;第二轮函询中一级与二级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45和0.210,提出建议的专家占比为63.6%。函询后修订形成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共包含12个一级条目和32个二级条目。3.68名学员共提交置管案例196例,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准确率97.45%,流程临床适用性总体得分(8.57±0.60)分。结论1.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发现不同研究中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操作方法在适用范围、用物准备、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心电图记录等环节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推进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操作中的规范化实施与管理,亟需探索一套科学、规范且临床适用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2.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了专家意见一致性高、完整可靠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3.本研究构建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经初步地教学、实施、反馈与评价,流程应用状况良好、质量水平较高,能用于临床操作的指导。

唐蓉[6](2020)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普通病区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是涵盖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意识的病情评估工具,可通过早期、客观地评估患者病情,有效识别“潜在危重病”患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1]。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推荐将MEWS作为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工具,但目前MEWS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MEWS在普通病区的研究较少[2],其应用价值有待探究。目的通过诊断试验,对MEWS在普通病区的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MEWS在普通病区的应用价值,探究其应用于普通病区的最佳截断值。方法1.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终点事件:通过检索文献明确终点事件类型,查阅普通病区患者的医嘱构建终点事件条目池,借助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筛选、归类、定义终点事件。2.MEWS在普通病区的诊断试验: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4日10:00am至2019年2月28日10:00am在广东省深圳市某家三级甲等医院普通病区连续住院四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和护理记录,回顾研究对象每天(以每日10:00am~次日10:00am为时间段)的MEWS最高值,并获取MEWS相应时间段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MEWS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回顾MEWS最高值对终点事件的预测结果,对比终点事件的实际发生情况(金标准),进行诊断试验。绘制MEWS预测终点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 MEWS在普通病区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终点事件29项,包括潜在事件6项、危重事件10项、危殆事件13项。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93.33%,专家权威系数介于0.73~1.00,专家协调程度均值分别为0.372、0.374。2.纳入650例普通病区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住院四天期间每天的MEWS最高值,共收集2600次MEWS最高值,其中MEWS总分为1分者最多(2199例/84.58%)。回顾MEWS相应时间段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终点事件共发生187例次,潜在事件、危重事件、危殆事件分别发生99例次、67例次、21例次。3.终点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MEWS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潜在事件/危重事件/危殆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MEW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4.MEWS与终点事件的相关系数为0.312,MEWS与终点事件呈低度正相关关系(P≤0.001);MEWS与潜在事件、危重事件、危殆事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5、0.224、0.089,MEWS与潜在事件、危重事件、危殆事件均无相关性(P≤0.001)。5.MEWS的截断值选取为2时,其对普通病区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最好,此时MEWS预测终点事件的AUC为0.672(95%(CI=0.653~0.690,P≤0.001),灵敏度为45.45%,特异度为86.90%,预测潜在事件、危重事件、危殆事件的AUC分别为0.626、0.719、0.669,灵敏度分别为38.38%、55.22%、47.62%,特异度分别为 85.49%,85.63%,84.84%。6.MEWS应用于手术病区和非手术病区预测终点事件的AUC分别为0.704、0.639,预测潜在事件的AUC分别为0.585、0.670,预测危重事件的AUC分别为0.826、0.661,预测危殆事件的AUC分别为0.574、0.808。结论普通病区住院患者病情相对稳定,MEWS总分为1分者最多。MEWS的截断值选取为2时,其对普通病区住院患者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最好。但MEWS应用于普通病区对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不足,其中预测潜在事件、危重事件、危殆事件的效能均较低,故认为MEWS在普通病区应用价值不足。需调整评估指标区间赋值,并加入联合指标,如疼痛、舒张压、年龄、血氧饱和度等,以提高MEWS对普通病区住院患者终点事件的预测效能,方可应用于普通病区。

张艳红,邵丽香,郑晓丹,伦爱美,李婉凤[7](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订前瞻性护理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段、开通梗死血管时间、心肌梗死范围、罪犯血管位置、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等因素对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并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策略。结果 120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者55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5. 83%,以术中发生为最多见,其次为术后6 h内发生,较少发生在术后7~72 h。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时间<6 h内、梗死范围、局限性梗死、罪犯血管(RCA)血管病变均是PCI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P <0. 05)。结论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发生的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的紧急突发事件,也是冠脉再通的指标,因此要重视对心律失常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掌握其特点及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迅速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王能善[8](2019)在《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医护技协同工作模式构建的有效性,评价优化后报警应答工作模式对缩短心电监护报警应答时间、降低心电监护报警误报率、减少监护报警不良事件、提高心电监护红色报警应答率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心电监护报警应答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本研究采用类试验性研究设计,以2018年6月至12月在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CCU病房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医护技工作模式实施前(2018年6月至9月)后(2018年9月至12月)患者的监护不同报警应答时间;红色报警5s内处置比例;两组患者心电监护仪误报率;两组患者的心电监护报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评价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相关的仪器(GE心电监护仪)作为评价工具收集所有纳入患者连续7天的报警数据及报警处理记录资料,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管理和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采用均数±标准差,率或构成比分别对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进行描述统计;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对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优化前后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对照组红色、黄色、蓝色报警处置时间分别为(13.0±10.79)s、(23.67±3.32)s、(23.67±3.32)s;试验组红色、黄色、蓝色报警处置时间分别为(8.11±5.27)s、(13.10±2.50)s、(26.05±4.16)s。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红色报警处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色报警处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蓝色报警处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红色报警≤5s、610s、1115s、1620s、>20s应答处置比例分别是37.98%、20.02%、18.59%、16.09%、7.32%;试验组红色报警≤5s、6-10s、11-15s、16-20s、>20s应答处置比例分别是42.36%、22.58%、17.28%、12.60%、5.18%,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5s、6-10s、16-20s、>20s应答处置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5s应答处置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心电监护误报率是83.70%,试验组心电监护误报率是38.5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心电监护仪误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在心电监护过程中发生了两起不良事件,试验组在心电监护过程中没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优化后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通过医护技多学科协同,以心电技师作为监护报警管理的主体,缩短了报警应答处置时间,提高红色报警应答处置比例,降低了心电监护仪误报率和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了护士在监护报警应答上的工作负担,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护理工作,更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2)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的优化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根据各科室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施,从而更好促进患者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管理水平的提高。

黄家莲[9](2019)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腔内心电技术在置管应用中尖端最佳到位成功率、异位调管率、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腔内心电图定位尖端位置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今后替代患者PICC置管术后X线胸片,于置管术中准确完成定位,免除术后X线胸片定位提供理论支持。(2)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应用时患者的紧张焦虑、舒适度、置管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卫生经济学指标差异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综合使用效果,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补充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住院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肿瘤内科一病区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肿瘤内科二病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95例。两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置管,置管术后均行X线胸片定位验证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采取传统的体表预测量长度法和超声定位,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在传统的体表预测量长度法和超声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置管术中即时诊断尖端异位灵敏度、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尖端位置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舒适度、置管所需时间、满意度、卫生经济学效益和分阶段随访6个月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的190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后,剩余1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失访2例,n1=91;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失访2例,中途退出1例,n2=89。2.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胸片验证导管置入效果分析2.1两组患者置管术后X线胸片显示导管尖端对应解剖学位置分布: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不及第5胸椎水平(<T5,位置过浅)0例;平T5水平不超过第8胸椎(T8)间隙水平(T5~T8,正确位置)92例,其中平第6~7胸椎间隙及其上、下水平(T6~T7,最佳位置)80例;超过第8胸椎水平(>T8,位置过深)2例;颈内静脉异位1例。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不及T5水平1例;平T5水平不超过T8间隙水平83例,其中平第6~7胸椎间隙及其上、下水平67例;超过T8水平5例;颈内静脉异位5例,腋静脉返折1例。2.2两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的准确位置92例,准确率为96.84%,其中处于最佳位置占80例,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为84.21%;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的准确位置83例,准确率为87.37%,其中处于最佳位置占67例,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为70.53%,两组患者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验证共有92例患者尖端到位,3例需要行导管尖端异位调整,其中1例异位于左颈内静脉,2例位置过深,异位调管率为3.16%。对照组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验证共有83例患者尖端到位,12例需要行导管尖端异位调整,其中5例异位于颈内静脉,1例在上臂腋静脉处返折,5例位置过深,1例位置过浅,异位调管率为1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在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即时诊断异位灵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置管术中尖端异位确诊例数8例,漏诊例数3例,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为72.72%;对照组患者置管术中异位确诊例数4例,漏诊例数12例,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腔内心电图技术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比较:本研究以出现特征性P波作为判断导管尖端为阳性结果的标准,即出现特征性P波患者视为到位,未出现特征性P波患者视为异位。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95例患者中,最终出现了清晰可辨的特征性P波93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经X线验证1例患者异位于颈内静脉(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患者位置过深(其中一例出现特征性P波,另一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的灵敏度为98.92%,特异度为100%。两种方式定位尖端位置的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0(0.61<0.80<0.81),具有高度一致性。且经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两种定位方式在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结果无明显差异,一致性较高。3.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紧张焦虑程度的比较:两组患者于置管前紧张焦虑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的平均评分为(38.46±3.94)分,对照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的平均评分为(41.84±4.7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对置管舒适度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置管表示舒适58例(61.05%),表示一般32例(33.68%),表示不舒适5例(5.26%);对照组患者表示舒适33例(34.74%),表示一般51例(53.68%),表示不舒适11例(1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所需平均时间为(28.32±4.28)min,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所需平均时间为(42.47±5.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对PICC置管满意度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PICC置管的满意度评分为(34.34±6.98)分,对照组患者对置管的满意度评分为(30.17±6.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的卫生经济学差异的比较:置管术后观察组患者因异位调管产生的相关费用为99.5元,对照组患者因异位调管产生的相关费用为41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调管后再次复查X线胸片产生的费用为203.34元,对照组患者调管后再次复查X线胸片产生的费用为813.3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尖端异位产生的总费用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随访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栓、导管脱出、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较高,其定位结果与X线胸片定位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替代X线胸片于置管术中准确完成定位是可靠的。2.腔内心电图技术可提高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在PICC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较高,可减少术中尖端异位的漏诊率,并于术中及时完成调管,降低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使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替代术后X线于术中完成定位成为可能。3.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节省置管所需时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置管的工作效率。4.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减轻患者对置管的紧张焦虑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得到患者的认可。5.腔内心电图技术的应用可减少置管术后因异位调管产生的一系列相关费用,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切实给患者带来益处。6.腔内心电图技术对减少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穿刺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杨雪柯[10](2019)在《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基于知信行模式,编制《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调查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2.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3.探索影响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相关因素,为改善心电监护仪报警现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分析、质性访谈、小组讨论、德尔菲法形成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2.问卷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8年9月至11月抽取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381名,采用《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调查表》进行调查,了解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的知信行现况。3.采用SPSS23.0进行数据录入、统计与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1)(1)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是75.00%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2;(2)第一轮专家咨询中,条目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2.875.00,变异系数为0.00%49.11%,第二轮专家咨询中,条目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4.135.00,变异系数为0.00%17.37%。(2)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22个条目,其中包括7个知识条目,6个态度条目,9个行为条目。2.预调查结果:(1)信度分析:采用重测信度进行信度分析,知识部分的重测信度为0.755,态度部分的重测信度为0.763,行为部分的重测信度为0.960,且P值均小于0.001。(2)效度分析:采用内容效度指数进行效度分析,整个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5。3.正式调查结果:(1)共收回350份完整问卷,女性护士占比97.71%,初级护士占比76.85%。(2)知识得分为7.00(7.00,7.00)分,态度得分为30.00(30.00,30.00)分,行为得分为33.00(29.00,39.00)分。(3)单因素分析结果:(1)影响知识得分的因素包括年龄(P<0.001)、工作年限(P<0.001)、职称(P<0.001)、心电监护仪报警相关知识培训(P<0.001)、心电监护仪报警不良事件分析会议(P<0.001);(2)影响态度得分的因素包括年龄(P=0.005)、工作年限(P=0.020)、职称(P=0.026)、心电监护仪报警相关知识培训(P<0.001)、心电监护仪报警不良事件经历(P=0.002)、心电监护仪报警不良事件分析会议(P=0.011);(3)影响行为得分的因素包括科室(P<0.001)、性别(P=0.031)和年龄(P=0.012)。(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工作年限、心电监护仪报警相关知识培训、心电监护仪报警不良事件分析会议对知识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2)科室和心电监护仪报警相关知识培训对态度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3)科室对行为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并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2.各科室护士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的态度和行为存在差异,可能与医疗仪器的种类、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精神状态以及病房环境等有关。3.相较于知识、态度得分而言,行为得分相对较低,因此应制定相关策略,提高护士对报警的应答速度。

二、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纵向数据的护理工作量预测研究 ——以消化内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文献回顾
        1.1 相关概念
        1.2 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护理工作量预测研究现状
        1.4 现有护理工作量预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4.1 纵向调查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及影响因素
        4.2 构建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
        4.3 构建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模型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纵向调查及预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2 消化内科患者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分析情况
        2.3 消化内科患者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4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3. 讨论
        3.1 消化内科患者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现况分析
        3.2 消化内科患者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3.3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构建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纵向数据的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1.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护理工作量预测
        1.1 模型原理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结果
        1.4 讨论
    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护理工作量预测
        2.1 模型原理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结果
        2.4 讨论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1. 结论
        1.1 消化内科患者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1.2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与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1.3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量预测模型构建
    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2.1 纵向调查患者不同住院日护理工作量预测数据
        2.2 构建多维度的护理工作量预测指标体系
        2.3 创新护理工作量预测方法及管理思路
    3.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设想
        3.1 研究局限性
        3.2 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消化内科护理工时调查表
    附录二: Barthel指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
    附录三: SCS简单临床评分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加拿大分诊标尺”的急诊电子分诊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 概念界定
    2 国内急诊分诊的研究现状
        2.1 香港地区急诊分诊指南(Hong Kong accident and emergency triage guidelines,HKAETG)
        2.2 台湾地区急诊检伤急迫度分级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
        2.3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2.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2.5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急诊分诊标准
        2.6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2.7 小结
    3 国外急诊分诊的研究现状
        3.1 澳大利亚分诊量表(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
        3.2 加拿大急诊分诊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
        3.3 美国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
        3.4 英国曼彻斯特分诊系统(Manchester Triage System,MTS)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设计(含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工具
        3.3 统计学方法
        3.4 技术路线
    4 创新点、难点
        4.1 创新点
        4.2 难点
    5 质量控制
第四章 优化前急诊电子分诊系统应用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优化前电子分诊系统信度分析
        2.3 优化前电子分诊系统效度分析
    3 讨论
        3.1 优化前电子分诊系统一致性
        3.2 优化前电子分诊系统识别危重患者的效能
    4 小结
第五章 加拿大急诊信息化系统主诉列表的汉化修订
    1 加拿大急诊信息化系统主诉列表的汉化过程
        1.1 加拿大急诊信息化系统主诉列表介绍
        1.2 翻译与回译
        1.3 文化调试
        1.4 语义分析
    2 专家咨询
    3 讨论
        3.1 CEDIS主诉列表汉化与修订过程的科学性
        3.2 中文主诉列表的信效度情况
    4 小结
第六章 急诊分诊级别预测模型的建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不同变量组合及哑变量设置下模型预测效能的比较
        2.3 急诊预检分诊Logistic预测模型各类参数
    3 讨论
        3.1 不同变量组合及哑变量设置下模型的预测能力
        3.2 急诊预检分诊Logistic预测模型各类参数的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急诊预检分诊预测模型的验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
        2.3 建模优化后急诊分诊的信效度
    3 讨论
        3.1 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3.2 建模优化后急诊分诊的信度
        3.3 建模优化后急诊分诊的效度
        3.4 建模优化后使用的便捷程度
    4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
    1 结论
    2 局限性
    3 优化后电子分诊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3.1 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不断优化势在必行
        3.2 符合建立统一的急诊分诊标准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3 符合提高分诊系统分诊效能,提高急诊医疗效率的要求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3)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理论基础
    六、技术路线图
    七、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 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确立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水平现状
    二、影响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相关因素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评价
    四、模拟培训在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五、通过引导性反馈提高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
第五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性
    四、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式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4)遵义市主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与建议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致谢
作者简介

(5)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概述
    2.2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操作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德尔菲法构建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
    4.1 研究人员组成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应用评价
    5.1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 质量控制
    5.3 伦理学考虑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数据库检索策略及结果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函询(第一轮)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函询(第二轮)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普通病区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终点事件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构建终点事件条目池
    2.3 确定专家名单
    2.4 制订专家咨询函
    2.5 专家咨询过程
    2.6 统计分析
    2.7 专家咨询结果
    2.8 研究的偏倚
第3章 MEWS在普通病区的诊断试验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骤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3.6 伦理考虑
    3.7 研究结果
    3.8 讨论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4.1 本研究的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展望
综述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附件二 专家咨询函(第一轮)
    附件三 专家咨询函(第二轮)
    附件四 资料记录表
    附件五 MEWS在普通病区的应用指引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完善术前准备
        1.2.2 术中护理要点
        1.2.3 术后护理要点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2.2 两组STEMI患者行PCI术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且预后差的特点[3]
    3.2 STEMI患者行PCI术发生再灌注心率失常的原因分析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A发生情况分析
    3.4 不同类型RA的特点
4 护理对策
    4.1 重视术前护理评估及抢救用物准备
    4.2 术中护理
    4.3 术后护理
    4.4 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处理
        4.4.1 缓慢型心律失常观察及处理
        4.4.2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观察及处理

(8)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基础
    1.5 相关概念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回顾
    2.1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所需应对的各种报警
    2.2 医护技协同工作模式
    2.3 心电监护仪国内外报警应答现状
    2.4 心电监护仪报警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的计算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方法
    3.6 资料收集与分析
    3.7 质量控制
    3.8 伦理原则
4 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
    4.2 疾病相关特征
    4.3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报警反应时间的比较
    4.4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红色报警5s应答处置情况
    4.5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心电监护仪误报率比较
    4.6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5 讨论
    5.1 实施医护技协同工作模式后缩短了不同类别报警应答时间
    5.2 实施医护技协同工作模式后红色报警5s应答处置比例提高
    5.3 实施医护技协同工作模式后监护仪误报警率降低
    5.4 实施医护技协同工作模式因监护报警而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
    5.5 优化后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对护理质量的提高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6.3 研究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9)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与方法
    2.统计方法
    3.研究流程
第二章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1.文献分析和小组讨论
    2.质性研究
        2.1 访谈对象
        2.2 资料收集与分析
        2.3 访谈结果
        2.4 结论
    3.德尔菲法
        3.1 专家的选择
        3.2 专家咨询过程
        3.3 专家咨询结果
        3.4 结论
    4.预调查
        4.1 预调查对象
        4.2 预调查方法
        4.3 预调查结果
        4.4 预调查结论
第三章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调查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识得分情况及比较
        3.3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态度得分情况及比较
        3.4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行为得分情况及比较
        3.5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识得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态度得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行为得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4.5 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结论与建议
    2.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3.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2 质性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5 正式版调查问卷
致谢

四、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纵向数据的护理工作量预测研究 ——以消化内科为例[D]. 张薛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加拿大分诊标尺”的急诊电子分诊系统的优化研究[D]. 许敬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D]. 陈悦. 苏州大学, 2020(02)
  • [4]遵义市主城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现况调查[D]. 谢建雷.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D]. 朱殊殊. 山东大学, 2020(11)
  • [6]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普通病区的应用价值研究[D]. 唐蓉. 长江大学, 2020(04)
  • [7]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张艳红,邵丽香,郑晓丹,伦爱美,李婉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06)
  • [8]基于护理质量管理的心电监护报警应答工作模式的优化[D]. 王能善.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9]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D]. 黄家莲.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知信行的调查研究[D]. 杨雪柯.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影响急诊心电监护波形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