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新闻

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新闻

一、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产业经济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石阿茹娜[1](2020)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国家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增长动力进一步转换、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全国闻名的“鄂尔多斯现象”,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城市。但长期依靠资源粗放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鄂尔多斯短板的关键。本文首先对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同时,立足于鄂尔多斯市实际,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了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再次,根据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鄂尔多斯市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结构、绿色发展程度、开放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协调、绿色发展程度较低、开放水平有待提升和共享发展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完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提高农牧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

苏日娜[2](2020)在《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文明离不开蒙古马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就是“蒙古族马文化”,蒙古马是草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不深入挖掘宣传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传播就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许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难以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马文化资源形成马文化产业是提高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外的马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马匹数量开始减少,马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马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国内开始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蒙古族马文化的缘起脉络和蒙古人与蒙古马彼此的影响,强调了马文化资源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通过马文化资源和马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蒙古马文化资源丰富、马文化竞争优势极为凸显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阐述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马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分析马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探讨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马文化产业具有符号经济性,“蒙古马”成为一种符号带动消费,同时马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长、产业外部产业联动效应显着,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的文化产业,目前也初具规模。那么马文化产业到底值不值得发展?应该如何去发展呢?发展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来评价当前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产业内部结构及内蒙古区域内马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值得发展,对于广、散、杂的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应多以马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各盟市也应该借鉴锡林郭勒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结合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发展马文化产业,突出马文化内涵,另外要通过有效供给与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

吴疆[3](2019)在《能源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同时也加剧了大气污染。特别是2013年以来,北方地区大范围雾霾的出现,大气污染防治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持续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特别是不同地域因社会经济历史的不同,其防治难度、能力、水平等有着一定差距。鄂尔多斯市作为我国西部新兴的能源城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煤产量最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研究其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情况,对鄂尔多斯市以及其他能源型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公民环境权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采用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对鄂尔多斯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合理化、科学化的具体对策。大气污染防治重在于防。鄂尔多斯市政府应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工业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同时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投放,从源头上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毕治方[4](2019)在《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已然成为我国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一种趋势,但我国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发现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群是智慧城市群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是智慧城市与城市群的有机结合。呼包鄂榆城市群是2018年国务院批复成立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四市更是早于2012年便开启了智慧城市规划,具备成为智慧城市群的基础。本研究以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为研究内容,从智慧城市群的视角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慧城市群提供发展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探讨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包含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公共管理、智慧经济产业、智慧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共七个准则层的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研究思路的创新,探索性的运用智慧城市群理念去引导呼包鄂榆城市群实现智慧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评价应用的创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并预测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为地方政府掌握智慧城市群在经济方面的建设尺度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可归纳为四点:第一,2012—2017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呈波动中提高的趋势,城市群内四市排名由高到低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榆林市。第二,2012—2017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提升趋势,城市群内四市的排名由高到低为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榆林市。第三,2012—2017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两子系统呈现协调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内四市的排名由高到低为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榆林市。第四,预计2018—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两子系统协调度将继续呈上升趋势,到2020年城市群的两子系统相对发展度将趋近于1,表明城市群将实现智慧城市群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基于上述结论,以培育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为目标,实现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发展建议。

云中[5](2017)在《鄂尔多斯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当前发展经济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动能所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全国各地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和困难在民族地区也都存在,有时候表现更为突出。同时,民族地区自身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各民族长期生活、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立足新起点,努力取得新发展;要坚持以"四个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以人的城镇化为内涵,努力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同时要兼顾城乡与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着力注重提升农牧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最主要的是要契合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融入到地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中。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数量、资源存量等,以及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第三部分,鄂尔多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梳理了"鄂尔多斯"现象、模式,以及鄂尔多斯房地产泡沫、民间借贷、"资源换项目",并对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第五部分,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鄂尔多斯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是综合性的工程,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也要照顾旗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要以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人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坚持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的制定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统筹优势资源,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经济转型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三大产业的均衡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继而促进鄂尔多斯社会经济的稳步、持续、健康发展。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几个中心观点并对该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展望。

李月[6](2015)在《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信息互动的方式表达城市理念,吸引公众对该城市形成全面认知的过程。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利用大众媒介对城市形象进行有效传播就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媒介热点事件的影响,鄂尔多斯被贴上了信贷危机、民间借贷、房地产崩盘、老板跑路、工业鬼城等标签,本地媒体虽然努力扭转城市的负面形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笔者分析了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后发现,本地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以及网络舆情应对等五个方面存在问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传统纸媒与网络媒介两个方面,提出了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笔者认为,以地方党报为代表的传统纸媒,既要从整体上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也要改进其新闻报道方式;网络媒介方面,应加强网络主题宣传,拓展网络宣传平台,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笔者期望本研究可以为鄂尔多斯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提供应对策略,为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果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陈浩[7](2014)在《环北部湾地区省级党报经济报道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逐渐成为打造未来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助推器。环北部湾地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省继续发挥中国经济动力引擎的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华南经济带的一大亮点。在此背景下,经济报道逐渐成为当地受众关注的焦点,媒体也在大力地抢占经济报道的舆论引导权。深入对比研究该地区省级党报经济报道的发展状况,能更好地明晰我国各个发展阶段的省级党报经济报道的生存现状,为增强经济报道舆论引导力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本文从环北部湾地区省级三党报经济报道相关数据对比入手,以2013年全年的经济报道为样本,对省级三党报的媒介内外生态环境、经济报道的数量、消息来源、报道时效、版面设置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定量分析与从业人员访谈等方式,试图呈现出环北部湾地区省级党报经济报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省级党报经济报道的升级之路。在分析相关数据、明晰环北部湾地区省级党报经济报道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介时代报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总结了省级三党报发展中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并从业务操作、版面编排、报道理念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出拓展经济报道的信源、提升经济报道的版面设置、坚持经济报道的多元视角、坚持经济报道领域的平衡报道、坚持国际国内重大经济报道的本地化解读方向、增强经济报道的时效性、权威性等方面的建议,试图为中国各个发展阶段的省级党报经济报道提供理论和业务实操上可借鉴的演进对策与操作规范。

李光辉[8](2014)在《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科技革命并称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股潮流,二十一世纪伊始,中国便在城镇化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2012年的52.57%,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城镇化还将在城市的“引力”和农村的“推力”共同作用下,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城市可持续的吸引力已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在GDP指挥棒引导下以土地城镇化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建设在不断拓展城市疆域(新区、开发区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新城区公共服务的相对短缺和钟摆式的人口流动。一些巨型城市、特大城市的非常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现象,部分城市则频现“鬼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一些城市老城区衰落现象也同时存在。城市“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城市新城区,也存在于城市老城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更是“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任何脱离产业、脱离人的发展的城镇化构想都是不切实际的。产城融合发展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和价值融合,做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程度,笔者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287个地级市(不含拉萨)产城融合度进行了测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人的发展程度和产城人三者互动程度等四个方面,通过38项具体指标(数据选用每个地级市市辖区数据以反映“城区”特征)对287个城市产城融合度进行了具体测度。测度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产城融合程度平均水平为0.43113。这说明我国地级市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这与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现象基本一致。从总体上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度呈现出显着的地区特征和规模特征。地区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城市产城融合度显着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产城融合度平均水平分别为0.47496、0.43573、0.40632和0.43417),这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产城融合度也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产城融合度也偏低。东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人的发展程度和产城人三者互动程度等四个方面的平均表现均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城市产城融合度的差异性较大,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较高。规模特征主要表现为产城融合度较高的城市大多为市辖区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巨型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分别为0.49177、0.49193、0.43146、0.41772和0.41409。市辖区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产城融合度平均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度呈现以上规模特征是因为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集聚着更多的要素资源,从而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服务、人的发展和产城人三者互动方面表现相对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规模越大越好,中小城市在产城融合发展方面也可以做到很好。在产城融合度排名最靠前的20个城市中就有3个中等城市(如绍兴市等)。相反,城市规模过大则容易导致城市过度拥挤,人均享有资源量相对不足,则会影响到产城融合发展效果。产城融合度最高的城市组别是特大城市,而巨型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则略有下降。研究表明,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人的发展程度和产城人三者互动程度等四要素在影响城市产城融合度方面略有差异。产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一个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程度的首要因素。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还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和人的发展程度,是产城人三者互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发展是推动国家和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引擎。城市建设与服务水平往往与城市产业发展水平紧密相联,前者需要后者为其提供物质保障,但由于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差异性较大,两者的关联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人的发展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人的发展程度是影响城市产城融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人的全面发展,但就其外延而言,内容十分广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产城人互动融合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产城人三者互动程度”指标与其它单项指标的关联度较弱,其离散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单项指标。这说明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城市和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程度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发展。在对影响产城融合度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笔者构建了我国城市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一般路线图。该路线图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平台、两主体、三目标、四系统”。“一平台”是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产城融合型城区。将城市建成为先进的产城融合型城区,不仅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提升人们生活幸福度的客观需要。“两主体”是指市场和政府。市场和政府均在产城融合型城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三目标”是指产、城、人三者相互融合,即产-城融合,产-人融合,人-城融合。“四系统”是指城市建设运营系统、城市功能系统、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和城市要素系统。这四大支撑系统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石,只有不断提升这四大支撑系统的质量与水平,才能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在“一平台、两主体、三目标、四系统”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图实践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首先,政府应尽早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中央政府要倡导科学发展观,地方各级政府都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央政府应通过官员考核机制改革、鼓励民众更多参与等方式保证地方政府适当地行使公权力。鼓励各地根据市场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其次,要合理的界定中央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范围。在科学界定财权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最后,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新体制。要打破行政上条块分割,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保障转移接续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破除人的流动障碍,真正实现产城人融合互动发展。

常娜[9](2013)在《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开发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随着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资本、文化商品的自由流动,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安全问题,如何保护与继承少数民族自已的传统文化,走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显然是一个摆在面前又不容回避的民族命题①。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新的发展道路。内蒙古作为蒙古族聚居地一直以蒙元文化、草原文化着称,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背景下,草原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呼包鄂金三角”发展区域如今成为内蒙古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当地经济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文化也大繁荣大发展,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以“草原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门类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其他行业的发展,如节庆会展业、演出演艺业等,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以草原文化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如今成为“呼包鄂”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内蒙古文化产业行业做梳理,以文化旅游业作为本论文的切入点对于“呼包鄂”地区进行研究,在呼包鄂经济圈这样一个背景下来分析三个地方的文化旅游业各自呈现的状态,重点分析三个地方文化旅游业下不同的旅游特点、内容和形成的品牌形象,以及中间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探讨“呼包鄂”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是什么,进一步引发对于旅游业怎样在坚持当地特点的同时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问题思考。

云光中[10](2012)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让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走出一条产业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无论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对新兴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实施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类型和特征,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并指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2)阐明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创新的目标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3)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发展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内容、实现路径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4)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发展进行分析。阐明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与实现方法,并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进行评价。(5)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产业链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6)从资源城市的发展观念转变、体制机制支撑、政策和法律支撑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7)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对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展开实证研究。

二、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产业经济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产业经济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的文献综述
        (三)小结
    四、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的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观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高质量发展及其评价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三)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
        (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三)绿色发展评价指标
        (四)开放发展评价指标
        (五)共享发展评价指标
第二章 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三)煤炭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鄂尔多斯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四)应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挑战的需要
        (五)跨越“资源诅咒”陷阱的需要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短板
    一、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一)经济增长动力单一
        (二)创新能力不足
    二、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三、绿色发展水平较低
        (一)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二)能源消耗量较大
    四、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一)对外贸易不稳定
        (二)利用外资规模较小
    五、共享发展水平不高
        (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二)GDP含金量不高
第四章 鄂尔多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一)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三)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
    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
        (二)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多元化
        (三)加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五)推动发展文旅产业
        (六)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完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四)全面改善营商环境
    五、多措并举助力农牧民增收
        (一)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二)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三)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
    六、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二)实现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文化与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
    第一节 蒙古人的马文化
        一、“马背民族”的缘起
        二、蒙古族眼中的“马”
        三、“蒙古马”精神对蒙古族的影响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马的用途与功能
        二、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马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
        三、发展马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马文化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形成
        一、内蒙古马文化资源
        二、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
        三、马文化产业形成
第二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一、马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三、马文化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马文化产品具有符号经济的性质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三、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效应显着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在马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案例
        一、传承与保护并重:以歌舞演艺《千古马颂》为例
        二、市场需求引领:以草原夏季“8·18赛马节”为例
        三、政府规划推动:以蒙古族特色马文化小镇为例
第三章 基于竞争力模型对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层次结构
        三、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量化处理
        一、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
        二、马文化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要素
        三、马文化产业需求状况要素
        四、马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
        五、马文化产业政府要素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二、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各要素指标的衡量
        三、马文化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考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而散的马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
        二、马文化资源产业化缺乏内涵
        三、马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有效性供给与需求不足
        四、政策与法规滞后于马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促进马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重视马文化精神实质创造新型马文化产业
        三、依靠旅游供需激发马文化市场活力
        四、进一步优化马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第三节 结论
        一、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文化双重效益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可能发展的趋势与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能源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防治
        3.政府责任
        4.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责任
    (二)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协同治理理论
        3.公民环境权理论
二、鄂尔多斯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的举措与成效
    (一)鄂尔多斯大气污染防治举措
        1.政府有关部门大气污染防治的职责
        2.鄂尔多斯市政府所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治举措
    (二)鄂尔多斯市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进展
        1.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
        2.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
        3.移动污染源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
        4.城市大气点源和面源污染方面取得的进展
        5.其他方面取得的进展
    (三)鄂尔多斯市大气污染现状
        1.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2.全市大气质量变化情况
        3.工业重点区域大气质量变化情况
        4.鄂尔多斯市大气污染特点
三、鄂尔多斯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1.长期以燃煤为主导的工业排放加剧大气污染
        2.工业园区大气环境质量普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大气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彻底控制
        1.矿区扬尘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2.重点工业区域大气点源与面源复合污染突出
    (三)大气污染执法监管不足
        1.环境执法监管存在缺位现象
        2.环境执法不规范、公开程度不高
        3.环境执法人员执法不公
    (四)公民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效果不理想
        1.公民参与防治的制度保障不足
        2.公民参与防治的前提基础缺乏
        3.公民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参与防治
        4.公民参与防治的形式较为单一
四、鄂尔多斯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的制约因素
    (一)对大气污染防治认识深度不足
        1.经济发展优先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2.大气污染防治思维落后
        3.经济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加剧大气污染
    (二)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深度不足
        1.政府各部门间未建成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2.区域内政府间未建立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
    (三)大气污染执法监管力量薄弱
        1.环境执法人员数量少、任务重
        2.环境监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3.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健全
        4.执法监督问责机制缺乏
    (四)政府职责缺失致使公民参与不足
        1.政府对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缺失
        2.政府、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3.政府对公民参与的宣传教育缺失
        4.政府提供的参与形式缺乏与公众诉求渠道闭塞
五、优化鄂尔多斯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先进经验
        1.美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
        2.英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
        3.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先进经验
        4.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先进经验
    (二)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的启迪
        1.改革环境管理体制
        2.以法治统领大气污染治理
        3.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
        4.注重公众参与
        5.强化监管与问责
    (三)完善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治理思维
        2.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长效协同机制
        3.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效力
        4.引导和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防治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对鄂尔多斯市民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情况的调查

(4)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智慧城市群理论与建设研究
        1.2.2 智慧城市群评价与预测研究
        1.2.3 智慧城市群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
        1.2.4 呼包鄂榆城市群相关研究
        1.2.5 文献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分析
    2.1 智慧城市群相关概述
        2.1.1 智慧城市群概念界定
        2.1.2 智慧城市群内涵与外延
        2.1.3 我国智慧城市群相关政策研究
        2.1.4 智慧城市群顶层设计
    2.2 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的实践现状
        2.2.1 国外智慧城市群实践现状
        2.2.2 国内智慧城市群实践现状
        2.2.3 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实践差异
    2.3 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2.3.1 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间的相互关系
        2.3.2 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增长方式间的相互关系
        2.3.3 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聚集间的相互关系
    2.4 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理论
        2.4.1 协调发展理论
        2.4.2 系统科学理论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模型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特征简述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1.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3.2 研究模型构建
        3.2.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3.2.2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
        3.2.3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
    4.1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情况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1.1 智慧城市群建设情况分析
        4.1.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2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4.2.1 评价指标数据收集
        4.2.2 评价指标筛选与处理
    4.3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测度与分析
        4.3.1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时间演变
        4.3.2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空间分析
    4.4 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4.4.1 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时间演变
        4.4.2 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4.5 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5.1 协调结果分析
        4.5.2 协调类型分析
    4.6 呼包鄂榆城市群两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鄂尔多斯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基本情况概述
        一、地理环境概况
        二、资源概况
        三、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一、人的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契合
        二、由政府主导到全社会参与
        三、民族文化鲜明的城镇化
        四、经济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第三节 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一、制定专门的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文件
        二、"十个全覆盖"的农牧区建设工程
        三、棚户区改造与房地产去库存的有机结合
        四、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鄂尔多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鄂尔多斯发展现状
        一、煤炭经济带动下的"鄂尔多斯现象船
        二、鄂尔多斯房地产业带动下的城镇化建设的情况
        三、鄂尔多斯经济转型下的发展状况
        四、旗区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五、城镇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第二节 鄂尔多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
        二、环境治理任务重
        三、民间融资的监管难
        四、经济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五、城市文化塑造不够
第三章 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一、地理环境的制约
        二、生态环境的制约
    第二节 劳动力的制约
        一、劳动力成本高
        二、留不住人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制约
    第四节 思想观念的制约
        一、政府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
        二、农牧民的身份转换
    第五节 质量的制约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二、城镇特色不明显
第四章 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
        一、创新
        二、协调和绿色
        三、共享和开放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
        一、主推农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发展
        二、落实能源工业的高效益发展
        三、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加强人才支撑
        一、吸引人才集聚
        二、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的培育
        三、加强旗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四节 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一、要继续做大做强金融业
        二、加强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和监管
        三、加大外资引进力度
    第五节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二、"产城融合"是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点
一、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分析
    (一) 本地媒体与地区外媒体鄂尔多斯城市形象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
        1. 本地媒体鄂尔多斯城市形象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
        2. 地区外媒体鄂尔多斯城市形象报道的数据分析
    (二) 本地媒体与地区外媒体呈现出不同的鄂尔多斯城市形象
        1. 本地媒体呈现出的鄂尔多斯城市形象
        2. 地区外媒体呈现出的鄂尔多斯城市形象
    (三) 本地媒体及地区外媒体对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差异分析
        1. 新闻报道主题与倾向性选择差异
        2. 新闻报道体裁与话语形式差异
        3. 新闻报道表现手法差异
二、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 鄂尔多斯本地区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小
    (二) 鄂尔多斯本地区媒体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存在局限
    (三) 鄂尔多斯城市形象媒介传播渠道相对较窄
    (四) 鄂尔多斯本地区媒体城市形象传播效果不明显
    (五) 鄂尔多斯本地媒体及相关部门网络舆情应对不力
三、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
    (一) 传统纸媒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1.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
        2. 改进新闻报道方式,丰富新闻报道内容
    (二) 网络媒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1. 开展网络主题宣传,提升自身影响力
        2. 拓展网络传播新平台,拓宽传播渠道
        3.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4.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完善应对机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表1
附表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环北部湾地区省级党报经济报道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2. 调查座谈法
        3. 文献阅读法
        4. 对比分析法
    五、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环北部湾地区概述
    第二节 省级党报概述
    第三节 党报经济报道概述
        一、 经济新闻的含义与分类
        二、 党报经济报道的特征与功能
        三、 党报经济报道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环北部湾地区省级三党报的生态环境分析
    第一节 省级三党报的外部生态环境研究
        一、 经济发展水平
        二、 社会发展水平
    第二节 省级三党报报业生态环境研究
        一、 当地报业市场状况研究
        二、 内部机制状况研究
第三章 环北部湾地区省级三党报经济报道现状对比研究
    第一节 省级三党报经济报道内容对比研究
        一、 报道数量对比研究
        二、 报道体裁对比研究
        三、 报道时效性对比研究
        四、 报道信息来源对比研究
        五、 报道稿件来源对比分析
    第二节 省级三党报经济报道选题对比研究
        一、 报道选题对比研究
        二、 《南方日报》经济报道选题特点
        三、 《广西日报》经济报道选题特点
        四、 《海南日报》经济报道选题特点
    第三节 省级三党报经济新闻版版面对比研究
        一、 版面位置对比研究
        二、 版面图片的使用情况对比研究
    第四节 省级三党报经济报道特点分析
        一、 《南方日报》经济报道特点
        二、 《广西日报》经济报道特点
        三、 《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特点
第四章 环北部湾地区省级三党报经济报道的启示、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第一节 《南方日报》经济报道的启示、不足及建议
        一、 《南方日报》经济报道的启示
        二、 《南方日报》经济报道的不足与建议
    第二节 《广西日报》经济报道的启示、不足及建议
        一、 《广西日报》经济报道的启示
        二、 《广西日报》经济报道存在的不足
        三、 《广西日报》经济报道改进的建议
    第三节 《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的启示、不足及建议
        一、 《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的启示
        二、 《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的不足
        三、 《海南日报》经济报道改进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8)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城镇化发展迅速
        二、城镇化发展中问题凸显
        三、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恰逢其时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一节 相关概念研究述评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二、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城市发展理论述评
        一、城市发展阶段的研究
        二、城市化理论发展阶段的研究
    第三节 城市与产业相互关系理论述评
    第四节 产城融合发展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实践研究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基本概况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历史沿革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产城一体化实践
        一、我国产城一体化发展现状
        二、我国产城一体化实践的成绩与经验
        三、我国产城一体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产城融合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评价
    第一节 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产城融合发展程度的测度
        一、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介评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产城融合度的区域特征与规模特征
        二、产城融合度的省际比较
        三、不同组群城市的产城融合度比较分析
    本章附录
第五章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选择
    第一节 产城融合评价结果的启示
        一、产业发展是产城融合的物质基础
        二、城市建设是产城融合的重要前提
        三、人的发展是产城融合的应有之义
        四、产城人互动是产城融合的基本保证
        五、城市区位是产城融合的显着标尺
        六、人口规模是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第二节 产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二、非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三、中小城市(城镇)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四、资源型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实现路径
    第三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范围
        三、积极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新体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文中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第三节 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开发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呼包鄂”地区情况概述
    第一节 “呼包鄂”地区概述
        一、自然概况
        二、区位分析
        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第二节 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呼包鄂”地区特色文化资源
        一、草原文化资源
        二、走西口文化资源
        三、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章 “呼包鄂”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一节 “呼包鄂”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节庆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二、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刺激旅游业发展
    第二节 民族工艺品发展现状
        一、民族工艺品市场的形成
        二、市场资源浪费问题严重
        三、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缓解资源浪费问题
第三章 “呼包鄂”文化旅游业开发路径分析
    第一节 “呼包鄂”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
    第二节 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一、改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二、旅游产品组合出现
        三、利用旅游产品加强与其他产业互动的优化机制
    第三节 区域内旅游合作的运行机制下“共生”出现
        一、基于合作的旅游资源重组
        二、旅游区域统筹管理
    第四节 “呼包鄂”文化品牌的塑造
        一、“呼包鄂”文化旅游品牌的出现
        二、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与塑造
第四章 文化旅游业效应分析
    第一节 “呼包鄂”文化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文化旅游内容的调整
        二、人才培养和储备库的建立
        三、旅游形象定位和政策支持
    第二节 区域文化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呼包鄂”文化旅游业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的开放性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考验
        二、文化差异扩充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内容
        三、“跨文化”传播对民族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资源型城市演进特征
    2.4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集约发展
    4.1 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4.2 产业集约发展的内容
    4.3 产业集约发展的实现路径
    4.4 产业集约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发展
    5.1 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5.2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
    5.3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法
    5.4 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链网发展
    6.1 产业链网发展的内涵和内容
    6.2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1 观念转变
    7.2 体制机制支撑
    7.3 政策和法律支撑
    7.4 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第8章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8.1 鄂尔多斯市发展概况
    8.2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实施
    8.3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四、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产业经济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D]. 石阿茹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苏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能源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D]. 吴疆.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呼包鄂榆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毕治方.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鄂尔多斯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 云中.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6]鄂尔多斯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策略研究[D]. 李月. 内蒙古大学, 2015(01)
  • [7]环北部湾地区省级党报经济报道对比研究[D]. 陈浩.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
  • [8]我国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D]. 李光辉. 安徽大学, 2014(09)
  • [9]内蒙古“呼包鄂”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开发路径研究[D]. 常娜. 云南大学, 2013(02)
  • [10]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D]. 云光中.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2001年“鄂尔多斯杯”中国工业经济十大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