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用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

基于通用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

一、一个基于普通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飞[1](2021)在《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航空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飞机帮助人类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互联网直接让人类跨越了时空维度。如今,民航已经成为许多人首要的交通选择,人们对于空中机舱上的服务体验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仅机组人员需要更简便、稳定、可靠的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乘客们也对音频网络系统的有了更多娱乐、多样化的需求,而原有的传统客舱音频网络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习惯于日常生活多种多样互联网娱乐体验的需求,因此如何研制出更能贴近人们专业和娱乐需求的音频网络架构已经成为了客舱生成商和系统研发商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飞机设备设计的高安全可靠的极致要求,需要去完成理论模拟仿真、模拟软件系统试制分析、实体机载性能测试、长期循环验证等步骤,其结果是过程时间周期长、投入大。之前的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仍然搭建在传统总线技术上,它的网络工作方式仍然使用电路交换传输数据,带宽和扩展性都有限,而随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革新,如基于以太网的交换技术、光纤技术等的航空应用,以及网络优化、语音编解码等技术的成熟,为将相关技术如基于分组交换的VOIP网络通话技术应用到音频网络内话系统中去提供了可能。本文就将思考将目前发展正盛的基于SIP协议的软电话技术协议栈应用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系统的设计中去,实现一套应用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模拟软件系统,分析其性能优缺点,为航空设备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所做的工作就是完成飞机设备设计步骤中的模拟软件系统试制分析步骤,以民航客舱为背景环境,吸收利用互联网发展中相关技术优势,思考转化应用到民航领域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上,设计并实现一套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软件系统。本文将在分析阐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软件系统发展的背景和需求上,思考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和适用性后,对客舱音频网络涉及到的核心功能如客舱内话广播及其应用场景进行详细需求分析,然后给出通信技术应用到民航客舱音频网络系统上的架构和功能详细设计方案,并按照以上技术方案编写实现了本模拟软件系统。在本文的最后在普通PC搭建的LINUX的环网环境上,测试本文完成的模拟软件系统,通过对系统核心功能的通话时延性能分析,验证得出分组交换VOIP通话技术应用到客舱环境的可行性。

王磊[2](2020)在《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通用发射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与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趋势,导弹的指挥控制系统作为其中一部分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导弹指挥控制系统中,很多关键技术和关键器件受制于人,而且存在着数据节点比较少、可扩展性不高、不能及时和有效采集战场和武器的信息等缺陷,同时也存在着影响指挥人员操控效率的人为因素、无法满足信息化作战的需求等问题。为了实现自主可控以及保障信息安全的目标,在未来战争中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国产化平台以及设备呼之欲出。基于国产化平台的指挥控制系统是一种新的尝试与趋势,数据的采集、传输都运行于国产化设备上。本文采用系统集成、软硬件开发相融合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挥控制系统。利用openDDS中间件在指挥控制系统中引入了分布式概念,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改善了以往利用CPU和接口直接采集、计算、传输传感器的数据的模式。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结合现有指挥舱内实际布局,充分考虑了人因工程,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错误操作。在使用国产化器件的前提下,保障了数据的稳定、快速交互。论文主要工作:(1)研究了DDS(数据分发服务)的网络通信模型,将openDDS的发布/订阅模型应用于指控系统中。(2)参与搭建了系统的整体硬件平台,并利用国产化器件参与设计了符合系统的数据采集板卡。(3)针对整个系统的数据交互,参考openDDS的数据协议格式,结合底层以太网,设计了部分数据协议,保障数据的快速交互。(4)根据人因工程的相关理论,设计、计算了控制台的相关参数。最后在龙芯和中标麒麟平台上设计了指挥人员和作战人员操作的综合控制终端、指挥终端、驾驶终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监控以及指挥。现阶段,本文基本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可以正常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数据交换,相比于目前某型号车载指挥控制系统,系统在性能和使用效率中均有提升和改善。

郑晨明[3](2020)在《无人机编队对地目标跟踪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研究了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的分布式仿真技术。在深入理解无人机编队目标跟踪仿真系统的技术背景和仿真任务需求的基础上,基于现有单机飞行控制仿真模型,对多无人机仿真成员间的数据交互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编队跟踪仿真系统联邦模型,开发了仿真成员与运行支撑系统(RTI—Run-Time Infrastructure)之间的接口程序,完成了由多台PC机和以太网组成的仿真系统设计,并对所开发的编队跟踪仿真系统进行了综合试验验证。论文首先介绍了HLA分布式仿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并对运行支撑系统和联邦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然后规划了无人机编队目标跟踪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确定了各个仿真成员的功能与接口,给出了仿真系统的软硬件开发环境。其次,建立了无人机六自由度模型和地面目标运动模型,在假定目标识别和高度通道制导方案已经完成设计的基础上,把三维空间的编队协同和目标跟踪问题简化为在二维平面内的研究。在分析了典型无人机编队方式和航路规划策略后,采用“长机-僚机”的编队方式和相应的编队控制结构。针对不同空域的集结、跟踪任务,研究了基于Dubins路径规划的无人机编队算法、队形保持算法和目标跟踪制导律。再次,在完成仿真任务流程和仿真成员建模后,提出了基于HLA分布式仿真技术的联邦模型数据交互方案,对仿真系统中的上行数据、下行数据和机间链数据通讯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使用联邦模型开发工具开发出仿真系统的联邦模型,生成了联邦执行文件,并且针对仿真联邦中的多架无人机成员设计了相应的模型同步方案。最后,开发了仿真成员与运行支撑系统的接口程序,搭建起基于BH-RTI2.3的联邦验证平台,对仿真系统的通讯性能、编队协同和目标跟踪性能进行了综合仿真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仿真系统通讯性能良好,能够实现无人机仿真成员模型的同步,此外编队集结算法能为无人机集结生成可执行航路,队形保持算法可以有效抑制编队保持阶段出现的偏差,目标跟踪制导律能够实现无人机编队对地面目标的稳定跟踪,满足各项设计要求。

张奇[4](2019)在《水下机械臂轨迹规划及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核电、风电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迅猛发展,针对水下大型装备关键部件性能的在役定期检查与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海洋及核电等极端环境中的无损检测作业难度大、危险性高,是公认的技术难题。本文为了提高水下关键部件的无损检测效率,降低作业风险,研制了水下无损检测作业机械臂,并围绕对机械臂作业性能影响较大的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验证和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对水下无损检测作业机械臂的研究,设计了一种轻量化、模块化机器人关节结构。关节采用分体式力矩电机和谐波减速器作为传动机构,使关节结构紧凑功率密度比高,设计了电磁铁加制动盘的失电制动机构,提高关机在紧急状况中的安全性。作业机械臂整体由模块化关节和轻质连杆组成,可快速拆卸与组装,便于故障维修与快速布置;分析了作业机械臂的运动学,并通过编写MATLAB程序验证;针对陆上及水下环境对作业机械臂动力学建模分析,通过ADAMS仿真验证动力学模型正确,编写MATLAB程序验证电机减速器选型满足设计要求。针对水下综合无损检测作业方案要求,研究了基于主从控制引导避障和离线轨迹规划检测的半自主遥控策略。介绍主臂选型并分析了其正运动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对主、从机械臂的作业空间进行仿真分析,提出笛卡尔增量式主从映射方案,介绍主从控制具体实现方案;通过S型曲线速度规划对作业机械臂进行直线、圆弧位置规划、姿态规划,使期望轨迹位置、速度、加速度连续平滑,作业机械臂运动平稳,减少对关节电机的冲击。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水下无损检测作业任务,本文提出了基于实时以太网总线的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了介绍;对具有强耦合非线性特点的作业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进行研究,分析了分散和集中控制方案优缺点,考虑水下作业环境,设计了基于等效重力补偿的模糊PID控制策略,并通过搭建MATLAB/Simulink模型进行仿真,证明该方法可改善关节动态响应,提高轨迹跟踪精度。为了使操作者更加直观地控制作业机械臂,高效完成检测任务,本文基于“LabView Robotics+MATLAB”平台,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设计开发了上位机仿真交互控制程序,实现了作业臂离线运动仿真与在线状态监视仿真、单关节控制、离线轨迹编程、主从遥控等功能。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离线轨迹规划写字实验,验证轨迹规划算法运动平稳,重力前馈控制策略能够提高轨迹跟踪精度;进行了主从控制跟随试验,证明了主从遥控策略可使从臂按照映射要求跟随主臂运动。

栾丽[5](2019)在《面向卫星信息流的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卫星研制过程十分复杂,设备精密,质量要求高,卫星设计中,信息流仿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卫星信息流仿真大多基于数学模型简单建模,不能有效描述层次化的结构,而且对于星载软件的验证不够充分,难以适应当前卫星设计周期短、测试时间少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真实单机建模,加强全数字和半实物仿真相结合的研究,并在半实物仿真中充分对星载数管软件进行修改与验证。本文围绕卫星信息流数管分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的实现,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介绍了卫星组成与数管分系统,重点说明了数管分系统在整星中的结构与作用。其次,通过分析卫星信息流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的需求和性能要求,提出了分布式模块化仿真的总体设计方案,该方案中将分布的单机仿真进行模块化,通过网络将多个仿真主体连接起来,对不同单机实体之间信息进行交换和协调,实现多主体在同一环境下进行仿真。然后,设计并实现了全数字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的各个功能模块。全数字仿真着重实现了以单机设备为对象建模与接口的统一,并论述了实现过程;半实物仿真着重设计通过CTU仿真工控机和定制CTU仿真板卡的方法,运行了星载软件,并完成了仿真验证。最后,对系统进行了调试测试,并对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与真实卫星产生的各种遥测参数进行了比对。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该验证平台的设计可以真实的仿真数管分系统,并且可对星载软件进行验证,为提高研制卫星的快速反应能力奠定技术基础。本文的成果可以用于提前测试卫星各分系统(设备)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缩短卫星联试的时间、节约联试成本。所提出的从仿真向测试验证进行过渡的应用模式,成为卫星设计与联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张宪彪[6](2016)在《基于RTX与反射内存网的实时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仿真技术由于具有易于实现、高可靠性、可多次重复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期的仿真大多以单机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实现,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分布式仿真开始出现。与单机仿真相比,分布式仿真具有执行效率高、适应地理分布及容错性好等优点。随着仿真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强,实时仿真也进入了分布式时代。本课题“基于RTX与反射内网的实时仿真技术研究”在研究了Windows系统实时性特点及RTX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基于RTX的实时仿真原型系统,并引入反射内存实时通信网络,实现了实时仿真系统的强实时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分析了Windows操作系统在实时性方面的缺点,深入研究了RTX原理,并对比了RTX与Windows在实时性方面的差异。然后对实时仿真系统的调度策略及调度算法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集中式调度、分布式调度及分层式调度三种调度策略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了集中式调度策略作为实时仿真系统的调度策略,最后针对RTX和实时仿真系统的特性,设计了基于RTX高精度定时器的实时调度算法。其次分析了以太网在实时通信上的缺点,提出了采用反射内存网作为实时仿真系统的通信网络,研究了反射内存网的实时性特点和原理,阐述了反射内存卡的寄存器操作说明和驱动程序设计。然后分析TCP/IP以太网四层通信网络中重要通信协议的实现原理,参照TCP/IP四层通信协议设计了基于TCP/IP四层通信协议的反射内存网通信协议,最后通过实例验证证明反射内存网通信协议的高速度、实时性、可移植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得出其完全适用于实时仿真系统的结论。最后,通过搭建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并建立具体的仿真应用实例,通过对仿真结果数据的测试分析,验证了基于RTX与反射内存网的实时仿真系统的正确性、实时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的优点。

黎柏春[7](2016)在《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制造技术的进步。然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持,而计算机仿真和监控是目前获得数据的主要方式,因此仿真和监控研究一直是制造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由于计算资源的限制,制造领域的计算机仿真多以单个部件或设备为研究对象。而制造系统已成为了当今的主要制造形式,因此针对整个制造系统的仿真已势在必行。随着近年来网络化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构建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实时分布交互仿真系统已成为可能。同时作为获取数据重要方式的监控,长期以来,监控的人机交互主要以图表、二维界面、音频、视频等作为交互手段。然而图表和二维界面的真实感和交互感都较差,视频和音频的信息数据量又较大,不利于信息通信。因而寻求一种形象直观、交互性强、数据量小的监控形式一直是监控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虚拟环境为基础的虚拟监控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发展趋势,结合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都以虚拟环境为基础的特点,针对去除材料的制造系统,进行了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关键技术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最基本的制造系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功能分析,按照分布交互仿真标准IEEE 1516e和主体(Agent)的基本结构设计了面向制造系统的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系统结构,并针对该系统结构选择了相应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模型。(2)以构建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系统为目的,针对机床的可视化仿真和虚拟监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 DMG-DMU50机床的运动学模型,并验证了所建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为了保证制造系统仿真和虚拟监控时机床加工过程的实时动态显示,研究了基于GPU并行计算能力的材料去除仿真算法,实现了 NC代码编译和基于GPU计算的材料去除仿真,并通过与Vericut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文中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为了将以上的研究成果开发实现为制造系统仿真和虚拟监控的仿真实体或监控主体,设计了五轴数控机床可视化环境、仿真控制实体和监控管理主体的类图。(3)以构建面向多轴铣削的球头铣刀铣削力仿真预测实体为目的,从铣削力的基本理论模型出发,推导了适用于多轴铣削的球头铣刀铣削力模型,给出了如何利用文中的几何仿真求解铣削力模型积分边界的方法,推导了铣削力系数辨识模型,进行了铣削力系数辨识实验和验证铣削力仿真的多轴铣削实验。为了将铣削力仿真开发实现为制造系统仿真的仿真实体,结合第3章的几何仿真研究设计了铣削力仿真预测实体类图。(4)以构建工业6R机器人的仿真实体和监控主体为目的,建立了 6R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推导了逆运动学的解析解,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在分析了机器人控制指令,建立了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以及设计了控制指令的编译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机器人的仿真实体类图,开发实现了其中的核心模块。同时,为了构建机器人的监控主体,在免费开源的网络通信开发包JOpenShowVar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机器人监控的通信接口,设计了监控主体类图,开发实现了其中的核心模块,进行了监控实验测试。(5)以为虚拟监控提供运动数据为目的,研究了一种针对运动数据采集的视觉测量方法。以Kinect作为基本的传感器节点,建立了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架构的运动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对深度图像和颜色图像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设计了求解被跟踪对象位置坐标的算法,开发实现了算法中的关键模块,通过在机床上进行坐标测量实验验证了运动数据采集的正确性。(6)在全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设计的程序类图,并借助一些免费的软件开发包,开发实现了面向制造系统的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系统。通过系统的试运行实验,验证了文中理论研究和程序开发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武侃[8](2016)在《面向雷达网分布式仿真的多线程交互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雷达网仿真是雷达网的整体性能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达网分布式仿真架构能全面地展示雷达网的实时态势,对于雷达网整体性能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分布式仿真架构的通信交互问题,设计能够实现并发通信的多线程交互接口具有重要意义。面向雷达网性能评估需求,本文对雷达网分布式仿真的整体架构和交互技术进行了设计与研究。首先,我们提出了一种雷达网分布式仿真架构,该架构包括雷达网络仿真、仿真进程干预、单节点态势分析、整体网络态势观测四大模块。其次,我们介绍了一种基于QualNet仿真软件的雷达探测模型的建模原理与扩展设计,它能够合理地模拟雷达站的工作过程。然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多线程实时交互接口,该接口可实现网络仿真服务器的并发处理机制与多类信息交互,能满足分布式仿真架构的交互需求。最后,为实现分布式架构中仿真进程干预、单节点态势分析、整体网络态势观测的相应模块,我们利用Qt图形化界面开发框架设计了一套雷达网仿真交互软件。本论文对所提出的雷达网分布式仿真架构和多线程交互接口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雷达网分布式仿真架构能够实现对雷达网仿真进程干预、单节点情报态势分析以及雷达网整体态势的观测。多线程交互接口能够实现仿真服务器的并发处理机制,确保雷达网分布式架构中通信的实时性与可靠性。以上技术的研究为雷达网性能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能够为组网雷达的参数与系统优化提供可靠途径。

严琳[9](2013)在《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中软总线及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进行大规模系统的研制,从而有效地减少报废损失、节约研发经费、缩短开发周期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由于当今的系统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需要各个不同领域的工程人员参与其中,市面上常见的单学科的商用仿真软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系统的仿真需求,使用分布式实时平台进行多学科联合仿真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本文以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的软件项目为研究背景,针对HLA高层体系结构规范以及联合仿真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的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在分析已有的RTI软件架构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系统实时性和软件成本,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反射内存网和千兆以太网的满足HLA规范的轻量级LooseRTI软总线平台。为了统一仿真系统中各个仿真节点的接口,本文在分析现有的主流商用仿真软件的基础之上,选取ADAMS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DAMS/MATLAB联合仿真的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经过大量的测试和实践验证,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实时性,并可以应用于大型系统的设计开发中。

蒋元兵[10](2012)在《基于分布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网络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网络日趋复杂庞大,依靠构建实际网络完成网络规划、设计、验证和测试已不太可能,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络模拟系统完成这些功能。网络模拟系统的广泛使用对网络模拟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技术与网络模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网络模拟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应用需求。分布式仿真技术使用网络连接不同的仿真系统,扩大网络模拟规模;半实物仿真技术能够接入实际设备,通过模拟系统与实际设备交互,增强网络模拟系统的真实性。论文研究分析了基于各种仿真工具的网络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理论及实现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用户需求和设备研制要求,依托局域网、Linux操作系统和样机研制成果,完成网络模拟系统的分布式仿真框架、半实物仿真网关和模拟节点设计。首先分析提出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一般性要求;然后根据实现分布式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功能的需要,使用样机的研制成果,设计完成由半实物仿真单元和接口单元组成的半实物仿真网关;设计完成基于PC架构的仿真板;通过以太网总线连接半实物仿真网关和仿真板,构成网络模拟系统的硬件框架。最后重点完成网络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软件总体架构设计、人机交互软件设计、分布式仿真框架设计、半实物仿真框架设计和模拟节点设计。课题实现了人机交互软件和网络模拟系统。简单介绍人机交互软件的界面和命令实现;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网关、分布式仿真代理和模拟节点的实现,从实现原理、数据流程、伪代码和数据结构方面描述各模块的实现思路。对网络模拟系统完成全面测试分析。测试人机交互软件的网络规划和配置管理功能,完成网络规划、参数下发、启动试验和配置管理的测试;充分测试模拟节点之间、模拟节点与实装设备之间的路由协议交互,测试了EIGRP和OSPF路由协议在各种网络拓扑下的路由收敛和数据通信;测试模拟节点之间、模拟节点与实装设备之间的MPLS协议,包括LSP管理、标签分配和基于LSP的数据通信。完成的网络模拟系统能够模拟模拟网络规划、开通、管理和测试分析的全过程,与实际网络连接完成大规模网络的协议性能测试,作为新研设备的协议一致性测试分析,也可以作为新协议开发验证的平台。

二、一个基于普通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基于普通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 VOIP语音通话技术
        2.1.1 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的SIP方案
        2.1.2 RTP/RTCP协议
    2.2 高级Linux音频架构ALSA
    2.3 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方案PTP
    2.4 现有客舱网络的音频通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整体结构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客舱广播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2.2 客舱内话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2.3 音频数据组包解包功能需求分析
        3.2.4 内话广播实时时延统计功能需求分析
        3.2.5 对外交互仿真功能需求分析
    3.3 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总体架构详细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群组通话功能详细设计
        4.2.2 点对点通话功能详细设计
        4.2.3 广播功能详细设计
        4.2.4 优先级控制功能详细设计
        4.2.5 谐音播放功能详细设计
    4.3 关键技术功能设计
        4.3.1 声卡切换功能详细设计
        4.3.2 时延统计功能详细设计
        4.3.3 系统混音功能详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实现
    5.1 客舱网络音频处理模拟软件实现
        5.1.1 音频服务子系统功能实现
        5.1.2 音频处理子系统功能实现
    5.2 客舱音频分布单元模拟软件功能实现
    5.3 客舱控制终端模拟软件功能实现
        5.3.1 客舱控制终端控制功能模块实现
        5.3.2 客舱控制终端UI界面操作模块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点对点通话功能测试
        6.2.2 群组会议通话功能测试
        6.2.3 广播通话功能测试
        6.2.4 优先级控制功能测试
        6.2.5 CMT预录制音频文件控制功能测试
        6.2.6 谐音播放功能测试
        6.2.7 声卡切换功能测试
    6.3 时延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通用发射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指控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1.1.2 现代战争中的指挥控制系统
        1.1.3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指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产化平台研究现状
        1.2.3 人因工程在指控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导弹通用指控系统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数据分发服务(DDS)技术研究
        2.1.1 数据分发服务(DDS)概述
        2.1.2 DDS简单发现协议
        2.1.3 基于Bloom Filter的自动发现算法
        2.1.4 基于Compressed Bloom Filter的自动发现算法
    2.2 导弹指控系统中的实时以太网技术
        2.2.1 几种主流以太网的比较
        2.2.2 EtherCAT关键技术研究
    2.3 面向人因工程的指控系统设计研究
        2.3.1 导弹指控系统中的人因工程概述
        2.3.2 导弹指控系统人因工程分析框架模型
        2.3.3 导弹指控系统中的人因工程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
    3.1 系统平台设计
    3.2 系统硬件设计
        3.2.1 通用接口模块机箱设计与实现
        3.2.2 1553B板设计
        3.2.3 CAN板设计
        3.2.4 AD板设计
        3.2.5 DA板设计
    3.3 以太网通讯协议设计
        3.3.1 IP地址及端口号
        3.3.2 数据发送速度
        3.3.3 应用软件层报文格式
    3.4 总线控制要求和通讯协议设计
        3.4.1 控制要求以及通讯约定
        3.4.2 发射箱驱动模组CAN总线通讯协议
    3.5 综合控制终端设计
        3.5.1 工作模式及软件流程
        3.5.2 综合控制终端功能需求
        3.5.3 开发环境
        3.5.4 界面布局设计
    3.6 指挥终端设计
        3.6.1 工作模式及软件流程
        3.6.2 指挥终端功能需求
        3.6.3 开发环境
        3.6.4 界面布局设计
    3.7 驾驶终端设计
        3.7.1 工作模式及软件流程
        3.7.2 驾驶终端功能需求
        3.7.3 开发环境
        3.7.4 界面布局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分系统实现
    4.1 系统通信流程实现
        4.1.1 发送端流程
        4.1.2 接收端流程
    4.2 基于DDS的数据分发实现
        4.2.1 数据发送流程
        4.2.2 数据接收流程
    4.3 综合控制终端实现
        4.3.1 综合控制终端功能
        4.3.2 运行环境
        4.3.3 界面布局实现
        4.3.4 输入/输出
        4.3.5 接口示意图
    4.4 指挥终端实现
        4.4.1 指挥终端功能
        4.4.2 运行环境
        4.4.3 界面布局实现
        4.4.4 输入/输出
        4.4.5 人机接口
    4.5 驾驶终端实现
        4.5.1 驾驶终端功能
        4.5.2 运行环境
        4.5.3 界面布局实现
        4.5.4 输入/输出
        4.5.5 人机接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指控系统分系统验证
    5.1 综合控制终端技术要求实现和验证
    5.2 指挥终端功能和技术要求实现和验证
    5.3 驾驶终端功能和技术要求实现和验证
    5.4 DDS结合千兆以太网传输性能验证
    5.5 系统实物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无人机编队对地目标跟踪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编队目标跟踪仿真系统框架
    2.1 引言
    2.2 高层体系结构
        2.2.1 HLA概念
        2.2.2 HLA结构
        2.2.3 HLA特点
    2.3 HLA组成
        2.3.1 HLA规则
        2.3.2 HLA对象模型
        2.3.3 HLA接口规范
    2.4 HLA联邦开发和执行过程
    2.5 仿真系统组成结构
    2.6 仿真系统成员介绍
    2.7 仿真系统开发环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编队建模及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坐标系的定义
    3.3 无人机建模
        3.3.1 无人机六自由度模型
        3.3.2 无人机飞行控制逻辑
    3.4 地面运动目标建模
    3.5 无人机编队航路规划算法
        3.5.1 Dubins路径
        3.5.2 编队集结规划算法
        3.5.3 队形保持规划算法
    3.6 目标跟踪制导律研究
        3.6.1 编队跟踪固定目标制导律
        3.6.2 编队跟踪移动目标制导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编队目标跟踪仿真系统联邦模型设计
    4.1 引言
    4.2 无人机编队跟踪仿真系统数据通讯
        4.2.1 上行航路数据
        4.2.2 上行指令数据
        4.2.3 下行遥测数据
        4.2.4 机间链数据
    4.3 基于HLA的仿真系统联邦模型设计
        4.3.1 对象类结构表
        4.3.2 交互类结构表
        4.3.3 参数表
    4.4 Fed文件生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编队目标跟踪仿真系统联邦功能实现
    5.1 引言
    5.2 联邦管理功能实现
        5.2.1 创建联邦
        5.2.2 加入联邦
        5.2.3 退出联邦
        5.2.4 删除联邦
    5.3 声明管理功能实现
    5.4 时间管理功能实现
        5.4.1 时间管理策略
        5.4.2 时间推进机制
        5.4.3 消息传递机制
    5.5 对象管理功能实现
        5.5.1 交互实例的发送
        5.5.2 交互实例的接收
    5.6 模型同步功能实现
        5.6.1 基于同步点的模型同步
        5.6.2 模型同步流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人机编队目标跟踪仿真系统综合试验验证
    6.1 引言
    6.2 系统开发平台
        6.2.1 BH-RTI2.3 简介
        6.2.2 联邦系统开发平台配置
    6.3 联邦集成与运行
    6.4 仿真系统通讯性能验证
        6.4.1 数据收发
        6.4.2 数据延迟
        6.4.3 模型同步
    6.5 无人机编队效果验证
        6.5.1 编队集结
        6.5.2 队形保持
    6.6 目标跟踪效果验证
        6.6.1 固定目标跟踪
        6.6.2 移动目标跟踪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总结
    7.2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水下机械臂轨迹规划及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作业机械臂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作业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综述
    1.4 离线编程及仿真系统研究概况
    1.5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作业机械臂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2.1 作业机械臂的总体结构方案
        2.1.1 技术指标及需求分析
        2.1.2 检测作业机械臂总体结构方案
    2.2 模块化关节设计
        2.2.1 关节结构
        2.2.2 关节最大力矩估算
        2.2.3 主要零部件选型
    2.3 作业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2.3.1 作业机械臂坐标系的建立
        2.3.2 作业机械臂正运动学分析
        2.3.3 作业机械臂逆运动学分析
        2.3.4 作业机械臂运动学MATLAB仿真
    2.4 作业机械臂动力学建模及关键部件选型验证
        2.4.1 陆上环境作业机械臂动力学建模
        2.4.2 水环境作业机械臂动力学分析
        2.4.3 动力学仿真及关键部件选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业机械臂遥控策略及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3.1 半自主遥控策略
    3.2 主从控制研究
        3.2.1 主臂介绍与正运动学分析
        3.2.2 主从尺度映射
        3.2.3 主从引导控制的实现方案
    3.3 任务空间位置规划
        3.3.1 直线轨迹规划
        3.3.2 圆弧轨迹规划
    3.4 任务空间姿态规划
        3.4.1 传统的姿态描述与规划方法
        3.4.2 四元数基本概念及姿态描述
        3.4.3 四元数球面线性插值方法
    3.5 S型曲线速度规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作业机械臂控制系统设计与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4.1 作业机械臂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1.1 作业臂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4.1.2 作业机械臂控制系统整体方案
    4.2 作业机械臂控制系统平台搭建
        4.2.1 硬件选型
        4.2.2 主控系统软件架构
    4.3 作业机械臂水下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4.3.1 关节驱动数学模型建立
        4.3.2 控制方案选择
        4.3.3 考虑非线性耦合的PID轨迹跟踪控制
        4.3.4 模糊嵌套PID控制算法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作业机械臂仿真控制程序开发与实验研究
    5.1 交互仿真控制程序系统设计
        5.1.1 程序主要组成部分与架构设计
        5.1.2 开发语言与平台
    5.2 交互仿真控制程序实现
        5.2.1 仿真显示模块的实现
        5.2.2 算法模块的实现
        5.2.3 通讯模块的实现
        5.2.4 状态监测模块的实现
        5.2.5 仿真控制主程序
    5.3 轨迹规划仿真
        5.3.1 直线轨迹规划
        5.3.2 圆弧轨迹规划
    5.4 轨迹规划算法、主从遥控算法验证实验
        5.4.1 主从控制算法验证实验
        5.4.2 轨迹规划算法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面向卫星信息流的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航天器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2.2 信息流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1 卫星和数管分系统组成简介
    2.2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功能要求
    2.3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需求分析
    2.4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2.4.1 架构设计方案
        2.4.2 开发环境设计方案
    2.5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子系统总体设计
        2.5.1 全数字仿真系统设计
        2.5.2 半实物仿真系统设计
        2.5.3 信息流监视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全数字仿真设计
    3.1 软件关键模型设计
        3.1.1 指令处理模型设计
        3.1.2 遥测处理模型设计
        3.1.3 故障注入模型设计
    3.2 全数字仿真接口统一标准设计
        3.2.1 接口关系设计
        3.2.2 信息流流向设计
        3.2.3 接口交互信息设计
    3.3 CTU全数字仿真
        3.3.1 CTU全数字仿真软件模块设计
        3.3.2 全数字仿真软件的代码实现
        3.3.3 界面设计
    3.4 RTU与其他分系统全数字仿真软件
        3.4.1 软件模块设计
        3.4.2 软件实现
        3.4.3 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半实物仿真设计
    4.1 半实物仿真硬件设计
        4.1.1 工控计算机选择
        4.1.2 CTU仿真板卡设计
    4.2 半实物仿真接口设计
        4.2.1 接口关系设计
        4.2.2 信息流流向设计
        4.2.3 接口信息交互设计
    4.3 CTU半实物仿真软件设计
        4.3.1 工控计算机控制软件设计
        4.3.2 半实物仿真定时设计
    4.4 监控台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及验证
    5.1 软件调试与单元测试
    5.2 联试条件
    5.3 全数字仿真测试
        5.3.1 测试目的
        5.3.2 测试条件
        5.3.3 测试项目
        5.3.4 测试项完成情况
    5.4 CTU半实物仿真下测试
        5.4.1 测试目的
        5.4.2 测试条件
        5.4.3 测试项目
        5.4.4 测试项完成情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RTX与反射内存网的实时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分布式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2.2 实时仿真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1.2.3 反射内存网研究和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2章 RTX实时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引言
    2.2 Windows系统实时性概述
    2.3 RTX实时系统概述
        2.3.1 实时操作系统的发展
        2.3.2 RTX概述
        2.3.3 RTX实时系统结构
        2.3.4 RTX时钟与定时机制
        2.3.5 基于RTX扩展的Windows系统实时性分析
    2.4 RTX实时仿真系统任务调度研究
        2.4.1 RTX实时仿真系统调度策略分析
        2.4.2 RTX实时仿真系统调度算法分析
    2.5 RTX实时仿真系统框架实现
        2.5.1 RTX实时仿真系统架构总体设计
        2.5.2 RTX实时仿真系统模型集成
        2.5.3 RTX实时仿真计算程序
        2.5.4 RTX实时仿真流程
        2.5.5 RTX实时程序的数据交互方式
        2.5.6 RTX实时调度驱动时钟实现
    2.6 RTX实时模块调度耗时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射内存网实时性研究
    3.1 引言
    3.2 传统以太网的实时性缺陷
    3.3 反射内存卡概述
        3.3.1 PCI-5565 反射内存卡简介
        3.3.2 反射内存网通信原理
    3.4 反射内存卡硬件和寄存器设置操作说明
        3.4.1 反射内存卡硬件说明
        3.4.2 PCI配置寄存器组
        3.4.3 本地配置寄存器组
        3.4.4 反射内存控制和状态寄存器组
    3.5 反射内存卡驱动程序
        3.5.1 反射内存卡的打开与关闭
        3.5.2 反射内存卡的功能配置
        3.5.3 反射内存卡的数据传输
        3.5.4 反射内存卡中断事件
    3.6 反射内存网络性能比较与测试
        3.6.1 反射内存网络传输可靠性测试
        3.6.2 反射内存网络传输速率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射内存网络通信协议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分布式仿真系统中反射内存空间的管理与划分
    4.3 TCP/IP通信协议分析
        4.3.1 网络接口层协议分析
        4.3.2 网络层协议分析
        4.3.3 传输层协议分析
        4.3.4 应用层协议分析
    4.4 反射内存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4.4.1 反射内存网络协议栈的总体结构
        4.4.2 反射内存网网络接口的实现
        4.4.3 ARP协议设计
        4.4.4 IP协议设计
        4.4.5 ICMP协议设计
        4.4.6 TCP协议设计
    4.5 反射内存网络通信协议实现与测试
        4.5.1 反射内存网协议功能测试
        4.5.2 反射内存网协议性能测试
    4.6 双网传输技术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时仿真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验证
    5.1 引言
    5.2 实时仿真系统总体架构
        5.2.1 实时仿真系统模型集成
        5.2.2 实时仿真系统试验任务设计
        5.2.3 实时仿真系统试验运行控制
    5.3 仿真系统性能分析及实时性验证
        5.3.1 以太网与反射内存网仿真通信时间比较分析
        5.3.2 Windows环境下使用以太网和反射内存网通信仿真时间比较分析
        5.3.3 Windows与RTX环境下使用反射内存网通信仿真时间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的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3 制造系统虚拟监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造系统虚拟监控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制造系统虚拟监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系统设计
    2.1 制造系统的基本单元与功能
    2.2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系统结构
        2.2.1 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分析
        2.2.2 分布交互仿真国际标准IEEE 1516e
        2.2.3 主体(Agent)技术
        2.2.4 基于IEEE 1516e标准和主体技术的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2.2.5 通信协议和网络模型
    2.3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关键技术分析
        2.3.1 仿真实体和监控主体构建
        2.3.2 虚拟环境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造系统中五轴数控机床铣削加工并行实体几何仿真和虚拟监控的研究
    3.1 DMG-DMU50五轴数控机床的运动学模型
        3.1.1 建立运动学模型的数学理论
        3.1.2 DMG-DMU50五轴数控机床的运动学模型
        3.1.3 机床运动学模型的验证
    3.2 基于GPU的五轴铣削加工过程并行实时仿真
        3.2.1 多轴加工的几何仿真
        3.2.2 基于GPU的通用计算
        3.2.3 基于GPU的五轴铣削加工过程仿真并行算法
        3.2.4 五轴铣削加工过程的仿真效果分析
    3.3 制造系统中五轴数控机床的几何仿真实体和监控主体构建
        3.3.1 五轴数控机床的可视化
        3.3.2 五轴数控机床的仿真控制实体
        3.3.3 五轴数控机床的监控管理主体类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造系统中五轴数控机床的球头铣刀铣削力仿真预测研究
    4.1 球头铣刀铣削力仿真预测实体研究的技术路线
    4.2 五轴数控机床的球头铣刀铣削力模型的建立
        4.2.1 球头铣刀的铣削力模型
        4.2.2 基于几何仿真的切触区域和切削刃切触区间求解
    4.3 面向多轴铣削加工的球头铣刀铣削力系数辨识
        4.3.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球头铣刀铣削力系数辨识模型
        4.3.2 面向多轴铣削加工的球头铣刀铣削力系数辨识的实验研究
    4.4 球头铣刀铣削力模型和系数辨识模型的实验验证
    4.5 面向多轴铣削的球头铣刀铣削力仿真预测实体类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造系统中工业6R机器人的仿真和虚拟监控研究
    5.1 工业6R机器人仿真实体和虚拟监控主体研究的技术路线
    5.2 工业6R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
        5.2.1 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模型
        5.2.2 机器人逆运动学的解析解
        5.2.3 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实验验证
        5.2.4 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
    5.3 工业6R机器人的仿真实体
        5.3.1 机器人的可视化环境
        5.3.2 机器人的控制指令编译
        5.3.3 机器人的仿真实体类图
        5.3.4 机器人的仿真实例
    5.4 工业6R机器人的虚拟监控主体
        5.4.1 机器人监控的通信接口
        5.4.2 机器人的虚拟监控主体类图
        5.4.3 机器人在线实时的虚拟监控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制造系统虚拟监控的运动数据采集研究
    6.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架构下的运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6.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
        6.1.2 Kinect
        6.1.3 运动数据采集系统的体系结构
    6.2 运动数据采集方法
        6.2.1 基于Camshift算法的窗口中心像素位置搜索
        6.2.2 窗口中心像素位置和深度图像融合下的空间坐标求解
    6.3 运动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验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系统的开发与运行
    7.1 开发工具和平台
    7.2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的运行实例
        7.2.1 交互仿真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
        7.2.2 仿真实体的设置
        7.2.3 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的运行效果
    7.3 制造系统虚拟监控的运行实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8)面向雷达网分布式仿真的多线程交互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雷达网分布式仿真架构与建模
    2.1 分布式架构设计
    2.2 雷达网建模方法
        2.2.1 离散事件仿真
        2.2.2 雷达探测模型的事件处理
        2.2.3 雷达探测模型的计算方法
    2.3 雷达网仿真场景的实现
        2.3.1 QualNet仿真流程
        2.3.2 配置通信网络模型
        2.3.3 配置雷达探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线程交互接口设计
    3.1 接口框架
        3.1.1 RTUI概述
        3.1.2 接口的功能设计
    3.2 接口报文交互
        3.2.1 初始化报文
        3.2.2 Get类报文
        3.2.3 Set类报文
        3.2.4 其他类型报文
    3.3 接口的多线程处理设计
        3.3.1 进程与线程概述
        3.3.2 并发机制的实现方法
        3.3.3 接口的内部处理结构
        3.3.4 接口多线程处理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雷达网仿真交互软件设计
    4.1 Qt概述
    4.2 仿真交互软件的多线程设计模式
        4.2.1 设计模式
        4.2.2 多线程机制的实现
    4.3 动态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动态控制软件的功能框架
        4.3.2 动态控制软件的工作流程
        4.3.3 动态控制软件的实现
    4.4 节点态势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节点态势软件的功能框架
        4.4.2 节点态势软件的工作流程
        4.4.3 节点态势软件的实现
    4.5 全局态势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全局态势软件的功能框架
        4.5.2 全局态势软件的工作流程
        4.5.3 全局态势软件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测试
    5.1 测试用例
    5.2 功能测试
        5.2.1 修改雷达参数
        5.2.2 修改通信参数
        5.2.3 雷达干扰加载
        5.2.4 通信干扰加载
    5.3 接口可靠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中软总线及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HLA 体系规范
        2.1.1 HLA 简介
        2.1.2 HLA 规则
        2.1.3 HLA 对象模型模板
        2.1.4 HLA 六大管理服务
    2.2 仿真运行支撑平台 RTI
        2.2.1 RTI 简介
        2.2.2 RTI 通信方式
        2.2.3 RTI 配置文件
    2.3 联合仿真技术
        2.3.1 联合仿真技术概述
        2.3.2 ADAMS 控制模块
    2.4 反射内存卡
第三章 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的总体框架分析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与设计目标
        3.1.1 功能需求
        3.1.2 非功能需求
        3.1.3 设计目标
    3.2 已有 RTI 软件架构的分析
        3.2.1 集中式 RTI
        3.2.2 全分式 RTI
        3.2.3 层次式 RTI
    3.3 系统的整体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软总线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的总体数据流与控制流
    4.2 软总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2.1 底层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2 Loose_RTI 的设计与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逻辑架构及部署方案
    5.2 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系统流程
    5.3 ADAMS/MATLAB 协同仿真
        5.3.1 C++控制 MATLAB
        5.3.2 MATLAB 控制 ADAMS
        5.3.3 ADAMS/MATLAB 协同仿真的实现
    5.4 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实现
        5.4.1 输入输出模块
        5.4.2 初始化模块
        5.4.3 仿真控制与状态监视模块
        5.4.4 仿真协议控制模块
        5.4.5 数据库管理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具验证与测试
    6.1 实例验证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分布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网络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设计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技术研究
    2.1 网络模拟技术
    2.2 分布式仿真
    2.3 半实物仿真
    2.4 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
        3.1.2 性能需求
        3.1.3 一般性要求
    3.2 硬件设计
        3.2.1 总体框架
        3.2.2 半实物仿真板
        3.2.3 仿真板
    3.3 软件设计
        3.3.1 总体框架
        3.3.2 人机交互软件
        3.3.3 分布式仿真设计
        3.3.4 半实物仿真设计
        3.3.5 模拟节点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概述
    4.2 人机交互软件
        4.2.1 总体实现
        4.2.2 主界面
        4.2.3 网络操作界面
        4.2.4 命令操作界面
    4.3 半实物仿真网关软件
        4.3.1 总体实现
        4.3.2 系统初始化
        4.3.3 参数管理及配置管理
        4.3.4 控制通道及消息处理
        4.3.5 业务通道及数据处理
    4.4 分布式仿真代理模块
    4.5 模拟节点
        4.5.1 总体实现
        4.5.2 初始化及配置管理模块
        4.5.3 虚拟接口
        4.5.4 跨平台移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人机交互软件
        5.1.1 测试项目
        5.1.2 测试步骤
        5.1.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路由协议
        5.2.1 测试项目
        5.2.2 测试步骤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MPLS 协议
        5.3.1 测试项目
        5.3.2 测试步骤
        5.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一个基于普通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航客舱音频网络模拟系统设计及实现[D]. 李云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国产化平台的导弹通用发射指控系统分系统设计与研制[D]. 王磊.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无人机编队对地目标跟踪分布式仿真系统研究[D]. 郑晨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水下机械臂轨迹规划及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面向卫星信息流的数管分系统验证平台设计与仿真[D]. 栾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基于RTX与反射内存网的实时仿真技术研究[D]. 张宪彪.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7]制造系统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监控的关键技术研究[D]. 黎柏春. 东北大学, 2016(07)
  • [8]面向雷达网分布式仿真的多线程交互技术[D]. 武侃. 北京理工大学, 2016(11)
  • [9]分布式实时仿真系统中软总线及仿真节点接口代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D]. 严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10]基于分布式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网络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D]. 蒋元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基于通用以太网的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