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洲滩群方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江西洲滩群方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一、江西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程进雄,李武显[1](2021)在《赣中地区周潭群斜长角闪岩年龄、成因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赣中周潭地区发育的周潭群为一套高角闪岩相变质且强烈变形的火山-沉积岩组合,其形成年龄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对周潭群中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母片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斜长角闪岩有两种类型的锆石,第一种变质锆石的定年结果为(417±47) Ma,第二种捕获锆石206Pb/238U表观年龄在873~716 Ma之间。黑云母片岩中全部为碎屑锆石,锆石206Pb/238U表观年龄在861~658 Ma之间。斜长角闪岩具有平坦型的稀土分布模式和正的εNd(t)值(1.72~2.69),其Nb/La(0.73~0.94)、Nb/Y(0.10~0.12)以及Zr/Y(1.61~2.54)比值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N-MORB);在Nb/Yb与TiO2/Yb、La与La/Nb构造判别图解中,斜长角闪岩全部落在N-MORB区域,表明斜长角闪岩来自亏损地幔。对比扬子东南缘850~760 Ma的N-MORB型基性岩的εNd(t)值、Zr/Y和Sm/Nd比值,斜长角闪岩类似于皖南铺岭组约760 Ma的基性岩,暗示它们形成于相同岩浆岩事件。结合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母片岩中小于820 Ma的捕获锆石年龄,表明周潭群的顶界年龄小于760 Ma,因此周潭群不仅包含了类似于四堡群和冷家溪群等相应地层,还应该包含类似于板溪群或丹洲群等相应地层。综合本次报道的周潭群N-MORB型斜长角闪岩和前人报道的850~760 Ma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超基性岩墙以及低δ18O锆石,表明华南地块从约900 Ma闭合完毕之后一直处于陆内伸展环境中。

吴迪[2](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陈敏[3](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提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卢可佳[4](2020)在《浙江陈蔡岩群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属性研究》文中提出陈蔡岩群是华夏地块东北部的重要地质体,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对于揭示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陈蔡地区的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对4件片麻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共获得342组介于2974-501Ma之间的碎屑锆石年龄,年龄峰值在820 Ma左右。其中最年轻的年龄指示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早古生代中期。新元古代年龄的碎屑物质可能来自江南造山带。此外,少部分的古-中元古代碎屑物质可能来自古老的武夷地体。碎屑锆石的εHf(t)值范围从-20.6到+20.9,指示原岩中的碎屑物质由古老的地壳物质和新生物质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片麻岩的原岩主要为杂砂岩,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3件斜长角闪岩样品的变质年龄分别为428±4 Ma、430±4 Ma和438±3 Ma,表明其经历的变质作用发生在加里东期。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可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类具有N-MORB的特征,岩石稀土总量∑REE较低,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及(La/Yb)N比值较小,微量元素显示Nb、Ta亏损,且具有轻稀土亏损、轻微左倾的稀土配分模式,与N-MORB类似。第二类具有E-MORB的特征,稀土总量较高,LREE/HREE及(La/Yb)N比值较大,部分样品显示弱铕负异常。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明显右倾,与E-MORB类似。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陈蔡岩群是由不同构造属性的洋壳残块和陆壳物质组成的俯冲增生杂岩,而不是变质沉积地层,华夏地块可能并不存在统一的前寒武纪基底。

周永智,王岳军,张玉芝[5](2019)在《江西崇仁新元古代岛弧型斜长角闪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提出为了解赣中周潭群的构造属性和华夏陆块的演化历史,本文对崇仁地区的斜长角闪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崇仁地区斜长角闪岩形成年龄为(870±9) Ma,其SiO2含量为51. 22%~53. 11%,MgO为6. 16%~6. 74%,TiO2为1. 23%~1. 40%,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崇仁地区斜长角闪岩LaN/YbN值为1. 85~2. 12,GdN/YbN值为1. 10~1. 17,与E-MORB相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样品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异常、Nb/La=0. 50~0. 72。样品的εNd(t)值为5. 1~6. 0,其源区为受俯冲组分改造的地幔楔,其构造背景为弧后盆地。结合前人在华夏陆块的工作,推测崇仁相山新元古代~870 Ma斜长角闪岩与北侧的弋阳周潭群火山岩指示了华夏内部新元古代弧后盆地的存在。

马比阿伟[6](2019)在《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文中认为扬子陆块西缘是研究中国三大克拉通之一的华南克拉通的关键地区之一,广泛分布于其上的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是理解扬子陆块及华南克拉通前寒武纪时期构造—岩浆演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解剖窗口。同时,扬子陆块西缘在超大陆的聚合、裂解过程中形成了多期瞩目的成矿作用,在中段形成了会理岔河锡矿床、冕宁泸沽铁锡矿床等一系列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由于对扬子陆块西缘古老基底的组成、演化及相关成矿机理等一系列问题还不明朗,使得这一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问题长期以来备受瞩目。本论文在详细阅读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获得第一手地质资料,进而对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出露的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体系等的研究,探讨了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岩的时代、成因、构造背景和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同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分析相关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阐释了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在前寒武纪时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并进行了相关成矿远景区优选。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对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存在三期前寒武纪岩浆记录,时代分别为中元古代晚期(1055 Ma1006 Ma)、新元古代早期(842 Ma772 Ma)和新元古代中期(750 Ma728 Ma)。首次将摩挲营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划归为中元古代,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康定岩群中存在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变质地层。研究并获取了摩挲营花岗岩体和兴隆辉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等数据。认为中元古代摩挲营花岗岩形成于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引起地壳加厚的动力学背景,源岩为上地壳泥岩和其它碎屑岩。新元古代兴隆辉长岩形成于陆缘弧上,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是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混染早先存在的前寒武纪基底物质的结果。认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四堡/江南造山带西缘的碰撞拼合时限为中元古代晚期,时间上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一致。重新厘定了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钾质花岗岩,将四川省冕宁—石棉交界处原认为陆陆碰撞形成的S型花岗岩识别为A型花岗岩。基于从地质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关联、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和系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认识到这些A型花岗岩与―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并首次提出了用―洋脊俯冲‖和―板片窗‖的概念来解释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研究区内摩挲营花岗岩体和泸沽花岗岩体分别与会理岔河锡矿和冕宁泸沽铁矿紧密相关。本次研究对两个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类型、构造背景等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将岔河锡矿和泸沽式铁矿划分为分别在不同成矿时代,不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岩浆汽成—高中温热液型硫化物锡矿床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按照相关成矿区带划分依据与原则,结合本文对扬子陆块西缘前寒武纪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取得的研究进展,对扬子陆块西缘锡钨铁花岗岩成矿带进行了划分。通过进一步对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的分析研究,圈定了―与中元古代陆陆碰撞背景下S型花岗岩有关的锡钨成矿区‖和―与新元古代洋脊俯冲背景下A型花岗岩有关的铁锡成矿区‖两个成矿远景区。

刘松峰[7](2018)在《华南云开隆起西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成因及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华南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带大地构造属性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热点科学问题。云开隆起地区位于华夏地块西南段,是研究华南早古生代造山运动的关键地区之一。云开隆起区广泛出露早古生代深熔花岗岩,局部出露紫苏花岗岩和麻粒岩包体,其西北缘主要发育早古生代复理石建造,夹中-基性构造岩片、岩块,为探讨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带构造属性以及华南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本文重点对云开隆起西北缘北东-北东东向弧形展布的早古生代变形变质复理石沉积岩建造,以及夹于其中的早古生代中性、基性岩构造岩片、岩块和早古生代花岗岩,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构造观察、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综合研究,探讨其构造属性、成因、时代及形成大地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新成果和新认识:(1)厘定了云开隆起西北缘增生构造混杂岩带,并根据其岩石组成、形成时代、变形变质特征,以陆川-岑溪-罗定-广宁断裂带为界分为两个次级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自北西向南东分别是:奥陶系-泥盆系浅变质深海-半深海硅泥质构造岩石单元和寒武系-奥陶系绿片岩-角闪岩相变形变质半深海复理石构造岩石单元。构造混杂岩带由南东向北西构造岩石地层形成时代逐渐变新,并发育由南东向北西逆冲推覆断层系,构造变形由深层次韧性变形向浅层次脆性变形迁移过渡,变质程度由中-深变质麻粒岩-角闪岩相变为浅变质绿片岩相。(2)云开隆起西北缘早古生代增生构造混杂岩带,主要由早古生代复理石建造,以及所夹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和弧前蛇绿岩残片(岩片、岩块)构成。岛弧火山岩残片主要为赞岐岩类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系和富Nb玄武岩,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Pb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前或岛弧构造环境。蛇绿岩残片主要为MORB-like变枕状熔岩、变玄武岩、变辉绿-辉长岩,具有轻稀土平坦-略亏损稀土配分形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前构造环境。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岛弧火山岩和弧前蛇绿岩残片形成时代分别为460–443 Ma和455–437 Ma,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赞歧岩类火山岩和弧前蛇绿岩均具有负的到正的εHf(t)值(–11.0到+2.3),暗示其源于受俯冲流/熔体不同程度交代的弧下古老地幔楔,可能与早古生代年轻热大洋板片对上覆大陆边缘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相关。(3)首次报道云开隆起区早古生代石窝斜长花岗岩,野外呈块状或脉状与蚀变斜长角闪岩共生。该斜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含量(75.08–80.10 wt.%),低Al2O3含量(11.70–13.25 wt.%),低K2O/Na2O比值(0.03–0.04)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15,属低钾拉斑系列弱过铝质斜长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表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斜长花岗岩具有相对低TiO2、La含量,在La-SiO2和TiO2-SiO2图解上均显示部分熔融成因,并结合其低Sr、高Yb和低Sr/Y值的特点,暗示其可能由洋壳辉长岩运移过程中剪切部分熔融形成。LA-ICP锆石U-Pb年代学获得斜长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年龄分别是459 Ma和442 Ma。斜长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均具有富集-略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值分别是–6.0–0.7和–3.6+2.9),表明它们可能源于古老地幔源区,在形成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受壳源流/熔体的交代作用。早古生代石窝斜长花岗岩的识别,并结合石窝、糯垌等地区早古生代SSZ型蛇绿岩残片,暗示云开隆起西北缘存在晚奥陶世(459 Ma)洋盆。(4)锆石U-Pb定年获得云开隆起地区贵子糜棱状花岗岩、平政片麻状花岗岩和回龙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454 Ma、440 Ma和442 Ma,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分别属I-S过渡型、S型和高分异I型花岗岩。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如(La/Yb)N-YbN,Rb-Y+Nb)表明它们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锆石Hf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εHf(t)值分别为–2.9+5.2、–12.8–7.2和–6.4–2.4,表明花岗岩的源区不均一,并且在形成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幔源物质加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早古生代花岗岩以S型二长花岗岩为主,主要源于中-新元古代砂屑物质的部分熔融;少量花岗岩具有典型TTG(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合特征,属于I型或I-S过渡型花岗岩,主要来自壳源物质的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云开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成因与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及造山后伸展-垮塌-拆沉作用密切相关。(5)综合华南云开地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事件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云开地区早古生代主要经历了以下构造-岩浆-变质演化过程:(1)俯冲初始阶段(≥460 Ma),华南残余洋盆在约460 Ma(或更早)开始由北西向南东云开地体下俯冲。(2)俯冲阶段(460–440 Ma),年轻热洋板片及上覆沉积物在不同深度发生脱水及熔融,产生不同特征的流/熔体同上覆弧下地幔楔发生交代反应,导致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赞岐岩类火山岩(460–443 Ma)和富Nb玄武岩(453Ma)。随后,由于板片回撤作用导致软流圈地幔上涌形成弧前洋壳(455–437 Ma)。俯冲过程中少量岛弧火山岩、洋壳和复理石建造等残片构造就位于弧前增生楔形成混杂岩带。(3)碰撞和后碰撞阶段(≤440 Ma),扬子地块(或滇桂-北越地体)和云开岛弧(地体)碰撞导致地壳增厚和后造山伸展-垮塌-拆沉作用,形成云开岛弧地体大量TTG深熔花岗岩以及高温泥质麻粒岩、紫苏花岗岩,晚期在伸展环境下形成辉长岩侵入体(如423 Ma龙虎岗、石板辉长岩)。早古生代蛇绿岩残片、岛弧火山岩、TTG花岗岩组合、高级变质岩和俯冲增生杂岩(包括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发现,揭示华南早古生代构造属性是俯冲-增生碰撞造山带,钦防残余海槽一直延续到早中生代印支期。(6)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群)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480–400 Ma)东南亚大量陆块/微陆块通过俯冲-增生-碰撞作用拼贴到东岗瓦纳大陆北缘,导致原特提斯洋的闭合。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早古生代(约460–400 Ma)向南(南东)俯冲-增生-碰撞造山机制与早古生代东南亚陆块/微陆块群总体向南俯冲-增生造山的构造背景一致。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8](2018)在《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着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内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王静强[9](2017)在《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由位于江绍断裂带北西侧的扬子地块(包括其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和南东侧的华夏地块组成;每个块体内部由若干个地体构造组成。前人在1990年代就已经提出,这两个块体在新元古代通过俯冲-碰撞形成了江南造山带;经20多年实践验证,这一认识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由于受当时研究的技术和测试手段限制,两个块体的碰撞时间、机制以及在显生宙的再造等问题尚存在诸多研究空间;近10年突飞猛进的先进分析测试手段为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本论文选取华南新元古代-晚中生代多阶段构造演化过程中遗留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和新认识。第一个问题涉及两个块体拼合带特别是萍乡以西区段拼合带位置的厘定及其与造山作用有关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运用沉积大地构造方法,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和走向追索,根据拼合带两侧反差明显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特征,确定了湖南境内扬子与华夏拼合带南界的位置,为萍乡-祁东-茶林断裂。通过对绍兴-江山-萍乡-祁东-茶林新元古代拼合带和赣东北地体拼贴带韧性变形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研究,以及若干区段变质-变形剖面的连续观察,系统测量了剪切面理、拉伸线理等产状要素,观察了XZ面上的野外运动学标志,并系统观察定向薄片XZ面上的非同轴不对称矿物与岩石组构,拍摄了显微照片,进而在研究区确定出前南华系至少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剪切动向,分别是早期朝SE方向运移和晚期沿NE-SW方向左旋走滑。第二个问题涉及江南造山带中段扬子和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时间问题。通过对江南中段发育较为完好的新元古代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野外观察和系统采样,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Lu-Hf同位素研究,从中获得江南中段湘北地区冷家溪群和望城地区板溪群的最大沉积年龄值,分别是~825 Ma和797±14 Ma。结合前人在邻区对板溪群的分析结果,我们推测板溪群的沉积底界年龄为800 Ma。据此,将华夏与扬子地块在江南中段的碰撞造山时间限定于825到800 Ma。自形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揭示,板溪群与冷家溪都具有单一的新元古代年龄峰(968-820 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上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早期弧岩浆岩及蛇绿混杂岩年龄数据,我们推测江南造山带是这些自形碎屑锆石的主要源区,而其少量的古元古代及新太古代碎屑锆石则分别源自华夏和扬子地块。同时,对华夏和杨子两个块体的年龄谱与全球其他块体年龄谱进行了对比,明确了这两个块体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第三个问题是有关江南造山带东段伏川蛇绿岩的形成时间、机制和演化过程的问题。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我们在伏川蛇绿岩中识别出了若干条发育于皖南歙县伏川蛇纹石化超镁铁岩中的长英质花岗岩墙。经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两个岩墙的锆石U-Pb年龄分别是841.2±5.5 Ma和839.7±4.6 Ma;主量元素上具有过铝质、高硅、高钾、高K2O/Na2O比,以及低MgO、Fe2O3和CaO的特征;微量元素上,轻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Eu、P、Ti负异常与Pb正异常,分异指数很高,锆石饱和结晶温度低等特征,表明其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此外,该岩墙中的锆石普遍具有正的εHf(t)值,一阶段模式年龄揭示其源岩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新生大陆地壳。根据前人研究,认为伏川蛇绿岩中这套花岗岩墙的成因最可能是蛇绿岩在运移过程中,位于推覆岩片之下的洋壳物质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花岗岩。定向薄片观察表明,伏川蛇绿混杂岩中发育顶朝SE的运动学动向。我们认为,伏川蛇绿混杂岩与围岩在野外的SE倾向是由于830-~800 Ma期间发生的碰撞挤压与褶皱变形的产物,顶朝SE的运动学动向指示怀玉地体朝九岭地体的下冲。我们的运动学研究结果否定了新元古代扬子地块向华夏地块俯冲的假想模式。第四个问题涉及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成因机制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通过近10年大量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火成岩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东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属于板内构造作用,不存在大洋板块俯冲的物质证据。这一认识也被本研究所证实。然而,近年国内部分学者根据出露于江绍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龙游地区的石榴角闪岩所做的少量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将其解释为华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成因。鉴于此,在详细的野外观察、采样的基础上,我们对该石榴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并利用先进的P-T视剖面图法,算得了进变质(0.67~0.75 GPa/685~719℃)、峰期变质(0.9-1.1 GPa/760-778℃)和退变质(~0.68 GPa/~767℃)三阶段的变质温压条件。年代学研究表明,龙游石榴角闪岩中的锆石普遍发育核环构造,其核部的锆石U-Pb为879±11 Ma,对应的Th/U值大于0.1;亮白色变质成因的环部和细小颗粒锆石的年龄为446±5 Ma,对应的Th/U比值多数小于0.1;表明龙游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879 Ma),而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446 Ma)。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龙游石榴角闪岩的原岩是E-MORB型的基性岩浆岩。EPMA分析表明,以包裹体状存在于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变晶内部的长石为钙长石,而分布于石榴子石和单斜辉石外围附近的斜长石An值在44~66之间;没有发现指示绿辉石分解形成的富钠长石(钠长石或更长石),指示龙游石榴角闪岩不是由高压榴辉岩退变而来。三期变质温压条件共同构成一个顺时针演变的P-T轨迹,指示龙游榴闪岩的原岩经历了一个造山期挤压→被埋藏→折返抬升的动力学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重建了该岩石的形成过程:新元古代古华南洋向扬子陆块俯冲→引发弧后拉张和幔源岩浆上涌结晶,形成E-MORB型基性岩→志留纪期间,遭受了板内中高级变质作用,形成石榴角闪岩。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时代、类型和形成机制问题。我们重点对研究相对薄弱的赣西武功山变质核杂岩、湘北连云山花岗岩穹窿、湘赣鄂边界花岗岩群、粤西北连山岩体等花岗质岩体进行了研究。通过构造运动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地质学、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的研究,揭示了武功山质核杂岩的核部岩体侵位时间为晚侏罗世(158~154 Ma),而湘赣鄂边界地区花岗质岩体群和粤西北连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也都属于晚侏罗世(153~145 Ma)。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显示,除了粤西北连山岩体为埃达克质花岗岩外,其余3个地区的花岗岩都属壳源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或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源自古-中元古代大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通过对花岗岩及其围岩的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及物源投图,确定武功山岩体和湘赣鄂边界地区花岗岩不是源自其围岩(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岩)的部分熔融,而是源自更深层次壳源物质的部分熔融,而粤西北连山埃达克质花岗岩则是在正常大陆地壳深度(30-40 km)和相对低压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源自一个高Sr/Y比值的源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华南板块俯冲的前锋(大陆岩浆弧)位置在湘南的长城岭-宁远一带,而出露于此带北西方向的大面积燕山期岩体则属于壳源S型花岗岩,其成因机制很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或多板块汇聚作用下的板内岩浆作用有关。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10](2017)在《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处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的江南造山带是理解华南地壳演化、岩浆过程和成矿效应的关键。近年来,围绕江南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产生了较大争论,因而影响到对华南显生宙岩浆-成矿事件内在联系及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江南造山带研究大量资料,对有关江南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讨论,明确了江南造山带是一个稍晚于世界典型Grenville期造山事件的新元古代的造山带,具有完整的蛇绿岩、岛弧火山岩、高压变质岩、同碰撞岩浆岩、造山磨拉石、碰撞后岩浆岩和造山后岩浆岩等与造山过程相吻合的岩石组合,经历了从洋洋俯冲、弧-陆碰撞到洋-陆俯冲、弧后盆地打开再到造山后伸展的构造过程,在华南中部形成了大量中元古代末到新元古代早期的新生地壳,很可能是显生宙成岩-成矿作用的重要物源。

二、江西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赣中地区周潭群斜长角闪岩年龄、成因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特征
2 分析方法
    2.1 锆石U-Pb定年
    2.2 主元素、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U-Pb年代学
    3.2 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
4 讨论
    4.1 周潭群斜长角闪岩成因
    4.2 周潭群的沉积年龄
5 地质意义
6 结论

(2)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2.2.1 参数特征
        2.2.2 放射性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3.3.1 宏观变形特征
        3.3.2 微观变形特征
        3.3.3 有限应变测量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4.1.1 连山关铀矿床
        4.1.2 黄沟铀矿床
        4.1.3 玄岭后铀矿床
    4.2 铀矿石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4.3.1 铀矿体围岩
        4.3.2 围岩蚀变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4.4 铀成矿作用
        4.4.1 铀成矿时代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4.4.4 铀的活化迁移
        4.4.5 铀的沉淀机制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3.1.1 地层岩石单元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3.2.2 分析方法
        3.2.3 分析结果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3.2.5 成岩构造环境
    3.3 变形变质特征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4.1.4 矿床成因分析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4.3 控矿要素分析
第五章 矿产预测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5.2 成矿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4)浙江陈蔡岩群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4 拟解决科学问题
    1.5 研究依托项目及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变质作用
    2.4 区域岩浆岩
    2.5 研究区地层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测试方法
        3.2.1 样品处理与锆石分选
        3.2.2 锆石U-Pb年代学测试
        3.2.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2.4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岩石学特征
    4.1 片麻岩岩石学特征
    4.2 斜长角闪岩岩石学特征
第五章 年代学特征
    5.1 片麻岩年代学特征
    5.2 斜长角闪岩年代学特征
第六章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第七章 片麻岩与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
    7.1 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
    7.2 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
        7.2.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7.2.2 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第八章 讨论
    8.1 片麻岩原岩的形成时代和变质年龄
    8.2 片麻岩物源及构造意义
    8.3 斜长角闪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第九章 构造意义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江西崇仁新元古代岛弧型斜长角闪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及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2 分析方法及结果
    2.1 锆石U-Pb定年
    2.2 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 讨论
    3.1 岩石成因
    3.2 构造意义
4 结论

(6)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会理群
        3.1.2 登相营群
        3.1.3 康定群(Qb_2K)
        3.1.4 苏雄组(Qb_2s)
        3.1.5 开建桥组(Nh_2k)
        3.1.6 列古六组(Nh_3lg)
        3.1.7 观音崖组(Z_(1-2)g)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中元古代岩浆岩
        3.3.2 新元古代岩浆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动力变质岩
        3.4.2 区域动热变质岩
    3.5 矿产
第4章 采样地质体及样品岩相学特征
    4.1 摩挲营岩体
    4.2 会理群天宝山组火山岩
    4.3 兴隆岩体
    4.4 苏雄组
    4.5 康定岩群
    4.6 泸沽岩体
    4.7 石棉岩体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5.1 概述
    5.2 分析方法
        5.2.1 样品靶制作和阴极发光(CL)图像
        5.2.2 锆石U-Pb定年
    5.3 分析结果
        5.3.1 摩挲营岩体
        5.3.2 会理群天宝山组
        5.3.3 兴隆岩体
        5.3.4 苏雄组
        5.3.5 康定岩群
        5.3.6 泸沽岩体
        5.3.7 石棉岩体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中—新元古代成岩构造动力学背景
    6.1 概述
    6.2 地质背景
    6.3 分析方法
        6.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6.3.2 Sm-Nd同位素分析
    6.4 分析结果
        6.4.1 主量元素
        6.4.2 微量元素
        6.4.3 Sm-Nd同位素体系
        6.4.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5 讨论
        6.5.1 岩石成因
        6.5.2 构造环境
        6.5.3 中—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
    6.6 小结
第7章 新元古代钾质花岗岩的重新厘定
    7.1 概述
    7.2 地质特征及样品描述
    7.3 分析结果
        7.3.1 主量元素
        7.3.2 微量元素
        7.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4 讨论
        7.4.1 岩石成因
        7.4.2 构造意义
    7.5 小结
第8章 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过程及成矿预测
    8.1 概述
    8.2 扬子陆块西缘锡钨花岗岩成矿带
    8.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8.3.1 岔河锡矿床
        8.3.2 泸沽式铁矿床
    8.4 成岩成矿动力学
    8.5 成矿远景区预测
        8.5.1 成矿区带划分依据与原则
        8.5.2 成矿远景区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华南云开隆起西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成因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混杂岩研究现状
        1.2.2 俯冲带岛弧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1.2.3 华南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1.2.4 云开隆起地区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方法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南区域地质概况
    2.2 云开隆起地区地质概述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LA-ICP-MS 锆石 U-Pb 年代学分析
    3.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5 构造数据解析
第四章 云开隆起西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
    4.1 引言
    4.2 混杂岩带野外地质构造特征
    4.3 岩相学特征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5 锆石U-Pb年代学
    4.6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4.7 讨论
        4.7.1 变质蚀变、结晶分异和地壳混染的影响
        4.7.2 变中-基性岩岩片(岩块)成因
        4.7.3 云开隆起西北缘构造混杂岩带形成及演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开隆起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成因
    5.1 引言
    5.2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2.1 野外地质特征
        5.2.2 岩石学特征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 锆石U-Pb年代学
    5.5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6 讨论
        5.6.1 云开隆起地区花岗岩成因、源区及形成构造环境
        5.6.2 云开隆起地区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时代特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南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
    6.1 云开隆起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6.2 华南早古生代俯冲-碰撞造山作用
    6.3 扬子和华夏之间的界线
    6.4 华南陆块加里东/印支期造山与超大陆聚合的关系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8)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北克拉通主要地质特征简述
二、冥古宙期的地幔柱构造样式
三、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太古代地壳增生与地幔柱构造
四、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多期裂谷群和岩脉群与地幔柱构造
    (一) 多期裂谷 (坳拉谷) 事件
    (二) 多期岩墙群展布
    (三) 火山-岩浆活动剧烈
五、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地幔柱构造
六、华北东部变质核杂岩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表征
七、建立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复合地幔柱模型的讨论
    (一) 华北东部显生宙—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二) 深部高速块体是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的“古遗迹”
    (三) 华北东部大火岩省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重要标志
八、华北东部复合地幔柱构造对成矿及成藏作用的制约初析
    (一) 成矿作用的独特性
    (二) 成矿作用的继承性
    (三) 成矿与成藏作用的复杂性
九、结语

(9)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
    2.1 华夏古元古代活动陆缘岩浆弧
    2.2 华夏-江南新元古代早期板块构造沟弧盆
    2.3 新元古代中期碰撞造山
    2.4 华夏-江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内稳定沉积环境
    2.5 早古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事件
    2.6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统一的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
    2.7 早中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事件与构造体制转换
    2.8 晚中生代太平洋体制下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层、岩浆活动与变质-变形特征
    3.1 地层序列
        3.1.1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早、中新元古代地层序列
        3.1.2 华夏地块前寒武纪地层序列
        3.1.3 中国东南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3.1.4 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地层序列
        3.1.5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地层序列
    3.2 岩浆活动
        3.2.1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3.2.2 早古生代晚期岩浆作用
        3.2.3 早中生代岩浆活动
        3.2.4 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3.3 变质-变形构造
        3.3.1 新元古代变质变形构造
        3.3.2 早古生代同构造变质-变形构造
        3.3.3 早中生代同构造变质-变形构造
        3.3.4 晚中生代变质-变形构造
第四章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4.1 区域地质概况
        4.1.1 湘东北地区
        4.1.2 皖南地区
        4.1.3 浙西龙游地区
    4.2 江南造山带的界线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4.2.1 拼合带位置
        4.2.2 江南新元古代拼合带的几何学特征
        4.2.3 九岭与怀玉块体新元古代拼合带几何学特征
        4.2.4 江南新元古代增生型造山带运动学特征
        4.2.5 赣东北新元古代地体拼合带运动学特征
    4.3 沉积角度不整合面
    4.4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4.2 讨论
        4.4.3 结论
    4.5 华夏与扬子两个块体的基底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
    4.6 伏川蛇绿岩中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4.6.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6.2 讨论
        4.6.3 结论
    4.7 扬子-华夏碰撞缝合带龙游段-新元古代俯冲基性岩、志留纪中高级变质岩
        4.7.1 样品描述、采集与测试分析结果
        4.7.2 讨论
        4.7.3 结论
    4.8 江南造山带中东段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
    5.1 区域地质背景
        5.1.1 江西武功山变质核杂岩
        5.1.2 湘赣鄂边界花岗质岩基/岩珠群
        5.1.3 广东连山花岗岩
    5.2 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5.3 样品采集、测试分析与实验结果
        5.3.1 武功山岩体
        5.3.2 湖南连云山岩体
        5.3.3 湘赣鄂边界和广东连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5.4 讨论
        5.4.1 武功山燕山期岩体的成因、物源与区域构造演化
        5.4.2 连云山燕山期两阶段花岗岩的成因、相互关系与物源
        5.4.3 湘赣鄂边界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时代、成因与物源
        5.4.4 粤西北连山埃达克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和成因
    5.5 华南内陆地区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参加学术会议与地质考察情况
附表

(10)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江南造山带的定义和范围
2 造山带的蛇绿岩
3 造山带的岛弧火山岩
4 造山带的基底
5 造山带的变质作用
6 造山带的新元古代花岗岩
7 造山后岩浆作用的过程
8 与新元古代超大陆演化的关系
9 结语

四、江西周潭群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赣中地区周潭群斜长角闪岩年龄、成因及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地质意义[J]. 程进雄,李武显. 地球化学, 2021
  • [2]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3]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浙江陈蔡岩群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属性研究[D]. 卢可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5]江西崇仁新元古代岛弧型斜长角闪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J]. 周永智,王岳军,张玉芝.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4)
  • [6]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D]. 马比阿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华南云开隆起西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成因及构造演化[D]. 刘松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8]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J].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1)
  • [9]华南构造演化有关的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研究[D]. 王静强. 南京大学, 2017(05)
  • [10]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王孝磊,周金城,陈昕,张凤凤,孙梓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标签:;  ;  ;  ;  ;  

江西洲滩群方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