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

浅谈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

一、浅谈建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曲明[1](2013)在《政府绩效审计:沿革、框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经济停滞以及公众对政府满意度逐渐降低等政府危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将私人企业的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引进政府管理,希望以企业的形式来改造政府,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政府管理的一项工具和手段,这就是新公共管理运动!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蓬勃兴起,存在了近百年的传统政府管理模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权利至上发展到责任至上的进化过程,最终其核心特征就是要高度关注政府的绩效及其责任,即强调政府的透明度、民众的知情权及政府的问责性。政府管理引入了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绩效审计这个工具和手段,也就意味着政府要注重绩效,着手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实践证明,管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制度选择的优劣,一套好的制度安排能促进先进和合理行为的产生,同时降低和抑制落后和不合理行为的产生。审计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对加强政府权力的监督,约束政府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原则,用以提高管理绩效,促进政府改善公共管理的审计活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经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长期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积累的问题,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浪费严重、收入分配不均、区域发展失衡等,上述问题严重威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针对这种情况适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自主创新、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落实、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政府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职能,特别是要重视推进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高级阶段,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可以很好的促进政府公共权力的实施和应用,这恰好与我国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要求相吻合,政府绩效审计是实现政府治理最终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好的做法,顺利开展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构建审计理论框架的视角来研究政府绩效审计。首先介绍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接着聚焦到对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及框架体系的构建上,进而选取国外有广泛政府绩效审计经验的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之路。针对存在的大量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查找缘由。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进行积极的展望。本文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提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从政府面临如何确保最有效地使用公共资金,以及如何使公众确信政府是对公共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方面入手,引出了本文的目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另外,本部分还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框架结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职能、规范、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了多角度的文献综述。最后,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评述,并对文献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确认本文的写作意义。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国家治理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与动因。首先从全球范围内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接着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最后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第五部分是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首先,介绍政府绩效理论框架构建原则;其次,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接着,进行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界定;再次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进行了设定;最后从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内容、准则、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设计。第六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准则。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制定情况;其次,将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与国外的准则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再次,制定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原则;最后,尝试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进行设计。第七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首先,简单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含义与质量特征:其次,对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进行了评析;再次,介绍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并进行了问题分析;再次次,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类型,制定了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最后,系统阐述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第八部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然后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并分析了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九部分是找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展望。首先,介绍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现状;其次,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前景进行了积极的展望。第十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在这里简单的概括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的创新观点和文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王韶华[2](2013)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政府绩效问题。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绩效管理”理念被引入公共财政领域,正引领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新方向,即我们常说的“绩效预算”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改革实践证明,绩效预算在促进政府改革,提升政府整体绩效,制止财政资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等方面的效果相当显着。近年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思路已初步确立,而财政支出绩效作为“绩效预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施政纲领得以具体实现的首要途径,也是影响政府部门组织行为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而然地被日益提升议程。绩效预算和政府绩效管理,最终都要体现在财政支出绩效上,并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其进行反向调解。温家宝总理在2012政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已进入改革深水区,这一阶段也是矛盾的集中爆发期,许多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二是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也是深化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出是政府对财政资源的分配,是国家工具对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因而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直接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进程和改革成效。现代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职能,因此,效率、公平和稳定,就成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强调“结果导向”的绩效财政是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加强公共资源管理和有效配置的客观选择,它强调责任和效率,增强了财政资源分配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和高效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在以上国家财政职能理论解释基础上回顾我国财政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组织财政收入上,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重视不够。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收支矛盾却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不高。重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本已紧张的财力愈显紧迫。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突破财政绩效评价这一“瓶颈”;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促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而各项改革的不断完善,有使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条件日趋成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尝试性地构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体系。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而成本收益评价法也只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理论。如何衡量、如何评价成本和收益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众所周知,财政支出项目多数都是纯公共产品,存在着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等,而财政支出项目的收益也同样的难以把握。再者,成本收益法在付诸使用时,也会因指标的千差万别而各不相同,几乎没有可比性。当然也有从其他角度(如福利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但都因受到种种因素制约无功而返。成本收益分析法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基本分析工具。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成本和收益都是内部化的,因此成本—收益状况是反映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模拟市场的方法,但财政支出是非市场机制的,其成本和收益存在外部性的状况,因此,把成本—收益内部化是绩效评估的关键。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用市场经济中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对公共部门的项目投资效益进行绩效评价。有的国家甚至从法律上确立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在评价政府公共建设项目绩效方面的效果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曾尝试利用数理知识构建经济模型,力求将公共支出问题量化,但这些尝试大部分都是在一定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更充分的考证。当前,政府对专项资金分配的制度安排强化了部分货币效益,应予改革。政府是公众的代表,是利他主义的即没有自身的利益。政府预算就是适应这一特征的资金分配制度,即政府的支出与其收入来源无关。但政府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采用专项资金的分配办法。首先,专项资金不可能太多,否则违背政府的“中性”原则。其次。专项资金的建立必须在技术上可以使成本、收益内部化,在此基础上的专款专用才是成立的。再次,政府的专项资金通常是协调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因此在政府资助和项目受益之间应尽可能减少行政层次。结合以上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借助相关经济理论,由浅入深地揭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埋论依据、评价万法、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等内容,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当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体系化格局之时,笔者想用这篇文章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进行有益探索,与此同时想引起读者的思考。本文的写作中,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突破:1、将传统与现代经济理论与财政支出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并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作深层剖析。2、借鉴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先进之处,吸取有益经验,来构建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3、重新框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与内容。尤其是对我国中央乃至地方进行财政支出项目的五大类:公共行政、公共安全、公共建设、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划分,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绩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4、选择湖北省新农保2012补助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为典型案例。该项目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且较为科学规范,是本文第6章第7章提出建议的实践依据。

杨洪[3](2012)在《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代替。201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作为农业技术发挥的“前沿阵地”,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企业是都市农业的载体,对都市农业企业绩效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是都市农业能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企业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评价与非财务绩效评价两部分,其中,财务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果进行分析,重在短期绩效;而非财务绩效评价更加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关注的长期绩效。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等原因,非财务绩效评价应用在都市农业企业上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全方位监督企业经营过程,从而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恰当的建议。目前,财政部发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并不包含都市农业企业这一类新兴企业。因此,构建一套符合都市农业特点的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本文重点对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展开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进行了回顾,发现目前中国比较公认的评价体系有两个,分别为平衡计分卡体系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二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在具体应用时都有不足之处。本文以此为基础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和平衡计分卡理论相结合,通过模型改进后构建出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的基础框架。该基础框架将原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中的八个非计量指标(定性指标)转换成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八个子目标。另外,本文引入了社会回馈维度,丰富了平衡计分卡的模型并且使8个子目标更容易归类和评价。八个子目标分属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社会回馈四个维度。其次,以改进的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框架为基础,根据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现状来选取关键非财务绩效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多位行业内专家的经验和国家通用农业类企业标准作为评价标准,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方法。最后选取一家大型都市农业企业(即黑龙江省嘉峰集团)作为模拟评价对象,通过上述方法,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嘉峰集团非财务绩效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体系研究,有助于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预防都市农业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逐步提高企业绩效,也对日后哈尔滨市以及其他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而都市农业企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其研究结果也必将助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于杨[4](2010)在《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越加认识到林业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人们用合理绩效评估的方式来促进林业的发展,但传统的绩效评估是以简单的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模式,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尤其是对处于“两危”的黑龙江森工林业局来讲,其工作目标应是更多的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考核还不能避免森工林业局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森林的效益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本文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为指导,在综合考虑森工林业局多种属性的基础上,以其提供公共产品为主,满足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公共需求,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将森工林业局定位为公共事业组织。本文根据森工林业局的工作目标,主要从其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展开评估,这就要求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原则也是以符合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和前提。首先,利用频度分析法,初步选取了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随后选取了因子分析法作为筛选绩效评估指标的量化方法,将初步选定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筛选,以便于从众多的绩效指标中筛选出相关度较低的、能代表森工林业局公共部门性质的绩效指标。将精简后的指标列为对森工林业局的主要考核指标,构建森工林业局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最后选择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依次确定指标权重,开展对森工林业局的综合绩效评估。为了检验指标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本文以黑龙江清河林业局为例,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并从影响绩效评估的几个主要因素,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分别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利于提高黑龙江森工林业局整体绩效,实现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谭华[5](2009)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业绩评价作为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工具,其评价结果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是促进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管理系统和创新的业绩评价工具,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平衡计分卡来评价企业业绩,包括一些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并且很多企业都取得了成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行,其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实体。高校后勤集团由此产生。相对于一般社会企业,高校后勤集团作为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企业组织,由于其产生的时间不长,其在财务管理和经营业绩评价机制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校后勤集团经营特性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有效业绩评价工具,是否适用于高校后勤集团,值得研究。本文首先对平衡计分卡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并重点对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研究文献进行了概述,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出了我国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其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性质,设置社会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第二,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理论框架和高校后勤集团性质特点的具体分析,指出了平衡计分卡在高校后勤集团应用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认为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无法对高校后勤集团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因此需要扩展平衡计分卡评价内容。第三,依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高校后勤集团的社会责任涵盖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社会责任相关指标与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内容的比较,指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差异,由此提出:增加一个层面——社会贡献层面以评价高校后勤集团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高校后勤集团五层面业绩评价基本模型,并对五层面涉及的指标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列举了各层面可能涉及的指标。最后,以X大学后勤集团业绩评价为案例进行了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及运用,其路径为:X大学后勤集团业绩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战略分析—关键业绩指标选择—确定指标权重及目标值—指标计分及评价。同时,通过案例的运用分析,就高校后勤集团运用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些建议,以期能给后勤同行业的应用提供例证。本文主要贡献在于将平衡计分卡扩展为五个层面,新增了社会贡献层面。本文的不足主要在针对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提出将平衡计分卡扩展为五个层面以及其各层面可能涉及的指标,仅就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提供一个基本思路,列举的指标并不全面。同时本文只对平衡计分卡分解到后勤集团二级单位层面进行了讨论,未设计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指标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薪酬体系。

杨远[6](2009)在《企业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文中指出企业评价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是处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中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指导系统设计。本文从价值论的视角建立了企业评价体系理论框架,并分析了企业评价体系要素间的逻辑作用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对评价体系的影响,希望能为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王冬晶[7](2009)在《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林业新定位和林业新的发展思路的确定,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面对林业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是否存在有效的体现林业新定位要求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体系,如何合理评价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从而充分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是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有森工企业发展的状况。然而,目前我国对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估还主要停留在经济效益评价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科学、必要的考核和监督,大多数林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重采轻育,森林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林业“两危”日益严重。本文以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出发点,对目前我国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平衡计分卡方法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平衡观、战略观等启示,与现代社会责任观、现代林业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森工企业的特殊性和经营目标相结合,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构建了一套体现林业新定位要求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即“六维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三重业绩维度和三大效率维度,综合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业绩与动因效率,对森工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业绩、短期与长期业绩、结果与过程业绩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评价,实现了基本评价功能与战略管控功能的有机结合。并且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构建了具体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在丰富和发展我国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理论的同时,也为森工企业的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尽早实现林业及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周伟红,王玉梅[8](2008)在《构建科学完整的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概括总结现有企业的效绩评价系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效绩评价系统理论框架的组成及逻辑结构;同时,揭示了效绩评价与相关问题的相互影响。

安中涛[9](2007)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管理控制和资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价在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集团战略有效实施、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不同于单体企业绩效评价。已有有关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多着眼于评价指标、标准等“表象性”评价要素,忽略了影响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绩效评价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构建了战略控制型、战略导向型和财务控制型三种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其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集团战略管理、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等的不同,分析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构建出三种不同于已有模式的绩效评价模式:战略控制型绩效评价模式、战略导向型绩效评价模式和财务控制型绩效评价模式。(2)阐述了构建不同评价模式时评价主体、客体和评价目标等评价要素内容表现的不同,其中着重讲述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和选取,并通过一个出版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案例分析进行了印证。(3)通过分析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产品特征、行业因素、技术特征等权变因素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从权变因素作用类型和作用方式两个方面,总结归纳了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作用机制,以解决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的“逆向影响”问题。(4)重构了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这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三大支持理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要素研究及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系统特征研究组成的核心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

余海涛[10](2007)在《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行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实现,我国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形成了发电侧电力市场。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企业效绩评价,是当前电力企业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对经营单位的效绩评价等同于对经营者团体的效绩评价,这样反映不出经营者在任职期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做的主观努力,对经营者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同时,现行的评价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对结果效绩的评价上,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缺乏密切的联系。针对现行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形成与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效绩形成和效绩管理为主线,通过研究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目标的协同机理以及两者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发电集团内部效绩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发电企业的行业特性和经营特点,为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改善发电集团公司下属的发电企业子公司整体效绩管理水平,提高其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监管手段,为下属发电企业经营者的选择、监管、约束和有效激励提供可靠依据,为促进发电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和效绩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这套体系包括财务效绩评价体系和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评价体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过程效绩评价与结果效绩评价的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的统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并重。

二、浅谈建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建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绩效审计:沿革、框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框架结构
        1.2.1 研究目标
        1.2.2 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2.1.2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
        2.1.3 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
        2.1.4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2.1.5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2.2.2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
        2.2.3 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
        2.2.4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2.2.5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3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3.1 委托代理理论
        3.1.1 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3.1.2 政府治理下的委托代理关系
        3.1.3 委托代理对政府绩效审计产生发展的影响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3.2.1 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的背景
        3.2.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特征
        3.2.3 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发展的影响
    3.3 国家治理理论
        3.3.1 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3.3.2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
        3.3.3 国家治理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在联系
    3.4 绩效管理理论
        3.4.1 绩效管理产生的背景
        3.4.2 绩效管理对政府绩效发展的影响
        3.4.3 绩效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4 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与动因分析
    4.1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4.1.1 政府绩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4.1.2 政府绩效审计体系的创立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4.1.3 新公共管理运动下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
    4.2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4.2.1 理论萌芽阶段——1982年至1989年
        4.2.2 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4.2.3 高度重视阶段——21世纪
    4.3 政府绩效审计的动因分析
        4.3.1 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动因——受托责任
        4.3.2 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动因——公共受托责任
        4.3.3 政府绩效审计的具体动因——政府绩效责任关系
5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5.1 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5.2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研究
        5.2.1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5.2.2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5.3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构建
        5.3.1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特征
        5.3.2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的构建
    5.4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界定
        5.4.1 政府绩效审计总目标——3E分析
        5.4.2 政府绩效审计具体目标
    5.5 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设定
        5.5.1 政府绩效审计的固有功能
        5.5.2 政府绩效审计的衍生功能
    5.6 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设计
        5.6.1 政府绩效审计的主体
        5.6.2 政府绩效审计的客体
        5.6.3 政府绩效审计内容
        5.6.4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5.6.5 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5.6.6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6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设计
    6.1 国外绩效审计准则的借鉴分析
        6.1.1 INTOSAI审计准则
        6.1.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
    6.2 我国现行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及其与国外准则体系的比较
        6.2.1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
        6.2.2 中外政府审计准则的比较
        6.2.3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不足
    6.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原则
    6.4 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的内容设计
        6.4.1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准则
        6.4.2 审计计划准则
        6.4.3 审计实施准则
        6.4.4 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
7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
    7.1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含义与质量特征
        7.1.1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含义
        7.1.2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质量特征
    7.2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评析
        7.2.1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析
        7.2.2 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3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及分析
        7.3.1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
        7.3.2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7.4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和选择原则
        7.4.1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类型
        7.4.2 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
    7.5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7.5.1 政府总体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7.5.2 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7.5.3 项目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
8 政府绩效审计程序与方法的研究
    8.1 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
        8.1.1 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
        8.1.2 审计准备阶段
        8.1.3 审计实施阶段
        8.1.4 审计报告阶段
        8.1.5 审计后续阶段
    8.2 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8.2.1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8.2.2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
        8.2.3 影响政府绩效审计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9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9.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
        9.1.1 审计体制滞后
        9.1.2 法律法规欠缺
        9.1.3 评价指标体系模糊
        9.1.4 技术方法落后
        9.1.5 审计信息闭塞
    9.2 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9.2.1 政治环境的挑战
        9.2.2 经济环境的挑战
        9.2.3 技术环境的挑战
        9.2.4 社会环境的挑战
    9.3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展望
        9.3.1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的逐步好转
        9.3.2 政府绩效审计的自我完善
        9.3.3 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
        9.3.4 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公开及对其价值发掘与应用的重视
10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
    10.4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2)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1.1.1 选题的理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2.1 财政支出绩效的定义与构成
        2.1.1 财政支出绩效的定义
        2.1.2 财政支出绩效的构成
    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范围与内容
        2.2.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2.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2.3 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特征
        2.3.1 总体性
        2.3.2 多样性
        2.3.3 外在性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原则与方法
    3.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3.1.1 公共经济论
        3.1.2 成本收益论
        3.1.3 财政支出增长论
        3.1.4 国家契约论和委托代理论
    3.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规范原则
        3.2.2 公正公开原则
        3.2.3 分级分类原则
        3.2.4 绩效相关原则
    3.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3.1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3.2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4 我国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索
    4.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1.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的发展历程
        4.1.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状
        4.1.3 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
    4.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2.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
    4.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4.3.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况
        4.3.2 湖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典型案例
        4.3.3 湖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5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国际经验
    5.1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况
    5.2 典型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践
        5.2.1 美国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2.2 欧盟各国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2.3 世界银行的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3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5.3.1 推进评价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
        5.3.2 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5.3.3 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规范性
        5.3.4 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并举
        5.3.5 发挥公共支出效果评价的监督约束功能
6 构建起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6.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设计
        6.1.1 设计构架的基本原则
        6.1.2 设计构架的指标选取
        6.1.3 设计构架的指标确定
    6.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设计
        6.2.1 评价标准的要求
        6.2.2 评价标准的取值基础
        6.2.3 评价标准的难点问题
    6.3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程序设计
        6.3.1 制订工作计划,确立评价对象
        6.3.2 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咨询专家
        6.3.3 设计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
        6.3.4 督促内部自评,分析数据资料
        6.3.5 分步具体实施,形成评价报告
        6.3.6 反馈评价结果,做好工作总结
7 构建我国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
    7.1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立足点
        7.1.1 优化资源配置
        7.1.2 转变政府职能
    7.2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着眼点
        7.2.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7.2.2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7.3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切入点
        7.3.1 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创新
        7.3.2 强化财政监督
    7.4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着重点
        7.4.1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7.4.2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调控机制
    7.5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技术路线
        7.5.1 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的指标
        7.5.2 反映财政资金适度水平的指标
        7.5.3 反映预算管理水平的指标
        7.5.4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的创新点
2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都市农业企业
        2.1.2 企业绩效评价
        2.1.3 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2.2.3 战略管理理论
        2.2.4 权变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的现状分析
    3.1 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的概况
    3.2 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的SWOT分析
        3.2.1 内部优势(Strengths)
        3.2.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3.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3.2.4 外部威胁(Threats)
    3.3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1 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现状
    4.2 现行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4.2.1 平衡计分卡模型
        4.2.2 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4.3 操作细则中非财务指标基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改进
        4.3.1 改进方法
        4.3.2 非财务绩效的因果关系
    4.4 构建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
        4.4.1 评价原则
        4.4.2 评价方法
        4.4.3 评价标准
    4.5 构建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5.1 指标选取方法
        4.5.2 指标结构及说明
        4.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4 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判
    4.6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选取公司简介-黑龙江嘉峰集团
    5.2 实证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5.2.1 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数据的获取
        5.2.2 实际调研过程
        5.2.3 数据的处理
    5.3 黑龙江省嘉峰集团非财务绩效评价分析
        5.3.1 确定各层次指标隶属度
        5.3.2 评价结果分析
    5.4 提高黑龙江省嘉峰集团非财务绩效的对策建议
        5.4.1 提高客户满意度
        5.4.2 提升普通员工任职资格率
        5.4.3 培育都市农业特色企业文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绩效与绩效评估
        2.1.2 绩效评估指标
    2.2 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3 公共产品理论
        2.3.1 公共产品的概念
        2.3.2 公共产品的特性
        2.3.3 公共产品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现状
        3.1.1 森工林业局效绩评估的改革
        3.1.2 森工林业局现行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
    3.2 现行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价做法存在问题分析
    3.3 建立黑龙江森工林业局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3.3.1 黑龙江森工林业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
        3.3.2 黑龙江森工林业局保育工作中存在问题
        3.3.3 黑龙江建立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构建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4.1 森工林业局的职能定位
        4.1.1 森工林业局的性质
        4.1.2 森工林业局的目标
    4.2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4.2.1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2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4.3 因子分析法
        4.3.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一般因子分析模型
    4.4 评价方法的选择—AHP层次分析法
    4.5 本章小结
5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绩效评估指标的初选
    5.2 指标的内涵
        5.2.1 生态效益评估指标的内涵
        5.2.2 经济效益评估指标的内涵
        5.2.3 社会效益评估指标的内涵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
        5.3.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3.2 问卷设计的程序
    5.4 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的筛选
        5.4.1 森工林业局生态效益筛选
        5.4.2 森工林业局经济效益筛选
        5.4.3 森工林业局社会效益筛选
    5.5 指标的评价方法
        5.5.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5.2 森工林业局的绩效评分标准
        5.5.3 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标准
    5.6 本章小结
6 清河林业局的实证研究
    6.1 清河林业局的简介
        6.1.1 基本情况
        6.1.2 社会经济状况
    6.2 清河林业局绩效评估综合得分
    6.3 启示
        6.3.1 提高生态效益
        6.3.2 稳定经济效益
        6.3.3 加强社会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章研究思路
        1.2.1 研究路线图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对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文献概况
        1.3.2 国内业绩评价研究概况
        1.3.3 对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研究文献概况
        1.3.4 对文献研究的总结
2. 平衡计分卡与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
    2.1 绩评价的涵义及发展概况
        2.1.1 业绩评价的涵义
        2.1.2 业绩评价发展概况
    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2.2.1 平衡计分卡理论框架
        2.2.2 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因果关系
        2.2.3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的构成要素
        2.2.4 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步骤
    2.3 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现状
        2.3.1 高校后勤集团的产生、概念及性质界定
        2.3.2 高校后勤集团的特点
        2.3.3 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现状
    2.4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
        2.4.1 平衡计分卡在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状况
        2.4.2 适用性分析
        2.4.3 局限性分析
3. 社会责任与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
    3.1 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概念
    3.2 高校后勤集团的社会责任
    3.3 增加社会贡献层面评价高校后勤集团社会责任
        3.3.1 企业社会责任与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内容的融合
        3.3.2 增加一个新的评价层面——社会贡献层面
4. 高校后勤集团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成
    4.1 高校后勤集团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型及内涵
        4.1.1 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型
        4.1.2 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
    4.2 高校后勤集团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指标内容
        4.2.1 财务层面指标
        4.2.2 客户层面指标
        4.2.3 内部业务流程层面指标
        4.2.4 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
        4.2.5 社会贡献层面指标
    4.3 高校后勤集团五层面业绩评价体系指标的几点说明
        4.3.1 根据高校后勤集团的战略具体设计指标
        4.3.2 根据高校后勤集团所处的生命周期设计指标
        4.3.3 指标选择的原则
5. X大学后勤集团业绩评价应用案例
    5.1 X大学后勤集团概况
    5.2 X大学后勤集团业绩评价现状
    5.3 X大学后勤集团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问题分析
    5.4 X大学后勤集团战略分析
        5.4.1 X大学后勤集团SWOT分析
        5.4.2 X大学后勤集团战略分析
        5.4.3 X大学后勤集团的战略地图
    5.5 X大学后勤集团关键业绩指标的确定
    5.6 X大学后勤集团业绩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X大学后勤集团业绩指标目标值设置
    5.8 X大学后勤集团二级单位饮食中心二***年业绩考核举例
        5.8.1 饮食中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5.8.2 饮食中心业绩指标计分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主要贡献
        6.1.1 结论及应重视的问题
        6.1.2 主要贡献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6)企业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评价体系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 评价主体
    2. 评价客体
    3. 评价指标
    4. 评价标准
    5. 评价方法
三、评价体系外部环境
四、结束语

(7)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西方国家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研究动态
        1.2.2 原苏联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
        1.2.3 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概述
        2.1.1 绩效评估的内涵
        2.1.2 经营者绩效评估的概念
        2.1.3 经营者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
    2.2 国有森工企业的相关概念
        2.2.1 林业企业
        2.2.2 国有森工企业
        2.2.3 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
    2.3 林业新定位的一般理论
        2.3.1 林业新定位的思想渊源
        2.3.2 林业新定位的含义及本质
    2.4 本章小结
3 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演变
    3.1 国外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效绩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3.1.1 原苏联森工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指标
        3.1.2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森工企业经营者的传统财务效绩考核
        3.1.3 平衡计分卡思想在国外林业企业中的应用
    3.2 我国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发展进程
        3.2.1 20世纪6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经营者的考核
        3.2.2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经营者的考核
        3.2.3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经营者的考核
        3.2.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有林业企业经营者效绩评价
    3.3 我国森工企业现行的主要绩效评估方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3.3.1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3.3.2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优点
        3.3.3 我国森工企业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
        3.3.4 我国建立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4.1.1 体现林业行业特点
        4.1.2 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林情
        4.1.3 突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
        4.1.4 突出林业新定位的客观要求
        4.1.5 为国有出资者服务
    4.2 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六维平衡计分卡”思想框架的提出
        4.2.1 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进行责任与绩效的有效关联
        4.2.2 通过六大模块平衡设置实施业绩与效率的综合考量
    4.3 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六维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参照
        4.3.1 GRI报告指标体系
        4.3.2 KLD社会指数体系
        4.3.3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4.4 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六维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设置
        4.4.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4.2 业绩类三维指标的设置
        4.4.3 效率类三维指标的设置
    4.5 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4.5.1 “六维平衡计分卡”评估方法的选择
        4.5.2 评估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计量
    5.2 层次分析法赋权及有关综合评价向量的计算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构建科学完整的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科学完整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1.利润最大化
    2.企业价值 (股东财富) 最大化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一般原则
    2.特殊原则
四、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定量指标体系
    2.定性指标体系
    3.计分方法
    4.评价标准的选择

(9)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不足
        1.2.4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应用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企业集团的概念和特征
        2.1.2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概念
    2.2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2.2.1 已有的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的研究成果
        2.2.2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2.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支持理论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系统理论
        2.3.3 权变理论
        2.3.4 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2.4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核心理论
        2.4.1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系统的要素
        2.4.2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系统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3.1 已有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成果
        3.1.1 指标评价模式
        3.1.2 责任中心评价模式
        3.1.3 预算单位和战略经营单位结合评价模式
        3.1.4 管理控制模式评价模式
        3.1.5 已有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研究的评价
    3.2 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内部治理和绩效评价
        3.2.1 集团战略及管理
        3.2.2 管理模式
        3.2.3 组织架构
        3.2.4 企业集团内部治理
        3.2.5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内部治理和绩效评价
    3.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3.3.1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3.3.2 构建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基本原则
        3.3.3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4.1 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与评价目标
        4.1.1 评价主体
        4.1.2 评价客体
        4.1.3 评价目标
    4.2 评价指标
        4.2.1 评价指标的研究
        4.2.2 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绩效评价模式下的指标分析
    4.3 评价标准
        4.3.1 评价标准的研究
        4.3.2 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绩效评价模式下的标准分析
    4.4 评价方法
        4.4.1 评价方法的研究
        4.4.2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4.5 评价报告
        4.5.1 评价报告的含义
        4.5.2 评价报告的内容和书写注意事项
        4.5.3 评价报告的形式
        4.5.4 绩效评价报告制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权变因素分析
    5.1 集团战略
        5.1.1 集团战略
        5.1.2 集团战略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2 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内部治理
    5.3 外部环境
        5.3.1 外部环境
        5.3.2 外部环境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4 产品特征
        5.4.1 产品特征
        5.4.2 产品特征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5 企业文化
        5.5.1 企业文化
        5.5.2 企业文化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6 所处行业
        5.6.1 行业
        5.6.2 行业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7 技术变量
        5.7.1 技术变量
        5.7.2 技术变量对评价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5.8 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影响
        5.8.1 作用机制
        5.8.2 权变因素对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6.1 前期工作
        6.1.1 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机构
        6.1.2 构建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
        6.1.3 设计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成要素
        6.1.4 建议或健全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制度或办法
        6.1.5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实施方案并进行宣传
        6.1.6 获取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支持
    6.2 组织实施
        6.2.1 建立日常报告制度,搜集相关基础信息资料
        6.2.2 在基础数据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定量定性评价
    6.3 评价报告
        6.3.1 编制绩效评价报告,得出评价结论
        6.3.2 反馈与提高
    6.4 组织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6.4.1 评价数据的调整
        6.4.2 与其他集团内部运作子系统的衔接
        6.4.3 其他注意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构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7.1 S 出版集团的基本情况
        7.1.1 基本情况
        7.1.2 S 集团的整体战略
    7.2 S 出版集团现行评价考核办法
        7.2.1 年度经营业绩评价考核
        7.2.2 任期经营业绩评价考核计分办法
        7.2.3 现行评价考核结果
        7.2.4 现行评价考核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S 出版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7.3.1 集团战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权变因素分析
        7.3.2 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
        7.3.3 评价模式构建后的评价考核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回顾与展望
    8.1 本文总结
    8.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附录一 **省省管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应用调查分析
附录二 **省省管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10)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1.2.2 我国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1.2.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1.2.4 国内外效绩评价理论发展的启示
        1.2.5 我国电力企业效绩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委托代理理论与效绩评价
    2.2 系统论与效绩评价
    2.3 企业效绩评价相关理论
        2.3.1 企业效绩评价的概念
        2.3.2 企业效绩评价系统的要素
    2.4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相关理论
        2.4.1 企业集团及其效绩评价模式
        2.4.2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2.4.3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意义
    2.5 有关概念内涵的界定
        2.5.1 发电集团内涵的界定
        2.5.2 下属企业内涵的界定
        2.5.3 财务效绩内涵的界定
        2.5.4 经营者效绩内涵的界定
第3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特性分析
    3.1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和发电集团组建
    3.2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因素
        3.2.2 内部因素
    3.3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理论分析
        3.3.1 效绩形成投入要素分析
        3.3.2 效绩形成产出要素分析
    3.4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的特殊性分析
        3.4.1 发电集团下属企业技术特性和管理特性分析
        3.4.2 技术特性决定和影响效绩形成的特殊性
        3.4.3 管理特性决定和影响效绩形成的特殊性
第4章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关系研究
    4.1 发电集团下属企业责权利关系分析
        4.1.1 体制变革前后发电企业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4.1.2 发电企业责权利关系分析
    4.2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目标确定
        4.2.1 财务效绩目标确定
        4.2.2 经营者效绩目标确定
    4.3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作用关系分析
        4.3.1 财务效绩形成分析
        4.3.2 经营者效绩形成分析
        4.3.3 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关系
第5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5.1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5.2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5.2.1 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财务效绩评价标准的选取
        5.2.3 财务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选择
    5.3 发电集团内部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5.3.1 经营者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经营者效绩评价标准的选取
        5.3.3 关于经营者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说明
第6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案例研究
    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6.2 评价实施过程
        6.2.1 评价所需数据的收集
        6.2.2 评价标准的选择
        6.2.3 财务成果指标评价计分
        6.2.4 非财务指标评价计分
        6.2.5 财务效绩评价总得分的计算
    6.3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求证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详 细 摘 要

四、浅谈建立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绩效审计:沿革、框架与展望[D]. 曲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2]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王韶华. 武汉大学, 2013(07)
  •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企业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杨洪.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4]黑龙江森工林业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于杨.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 谭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6]企业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J]. 杨远. 商场现代化, 2009(12)
  • [7]基于林业新定位的国有森工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估问题研究[D]. 王冬晶.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8]构建科学完整的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J]. 周伟红,王玉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 [9]企业集团内部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研究[D]. 安中涛.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D]. 余海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浅谈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