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关于视听教材的管理

一点关于视听教材的管理

一、电教教材管理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刘祥超[1](2021)在《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创客运动影响下诞生的创客教育,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对创客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持续火热,创客教育本身有着强调创新、实践、造物与分享等理念,被作为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创客教育对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及地方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创客教育的开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地中小学迅速开展创客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重视创客教育,各地许多学校建立创客空间,开展创客课程,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下的创客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是目前中小学在创客课程建设上的情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大部分学校经验并不足,围绕有着丰富创客课程建设成果的个案进行深度分析,将有助于中小学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此背景下,选取G市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有着丰富成果的F中学作为个案,驻校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田野工作,通过访谈、直接观察、课堂记录、问卷调查、文本收集、査阅档案记录等多种调研形式开展个案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创客教育、创客课程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创客教育”、“创客课程”进行概念界定,关注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二,基于访谈法,得出个案的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对F中学创客课程的建设参与者展开访谈,利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逐步形成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的归纳,包括: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创客课程的建设强调学校的大力支持;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发展,坚持开展,创客课程能够给学生未来带来有益影响,教师要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情怀,全身心投入其中;形成任课教师团队核心非常重要,团队核心牢牢把握着课程发展走向,凝聚着团队力量;课程设计与开发上,注重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融入多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迭代、优化和更新,开展表现性评价;课程成果的持续产出、政策和学校的持续支持,对创客课程建设有巨大影响,不可或缺。第三,基于观察法,形成F中学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了解到课程实施成果。从ADDIE模型视角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和讨论,得到个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在这门创客课程中的学习感受、收获等反馈;结合观察和对学生反馈的调查,得出结论包括: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参与度非常高;以作品创作为导向的创客课程开发方式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为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新的思路;课程实施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创意;大多数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表现性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合理评价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分享、交流创意的机会;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教师团队核心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第四,结合围绕个案展开调查获得的结果,对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建议内容包括: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创客课程的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在创客项目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创客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重视教师团队核心人物。最后,总结和归纳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F中学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较为注重的内容;第二,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的评价;第三,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期望能对中学创客课程建设带来帮助,并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王优[2](2019)在《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Q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我国对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总体实力达到更高要求的目标,必须把教育中心投向乡村地区,以补短补弱求协调持续发展。早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尤其是师资建设。纵观国际世界的变革和我国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经济科技方面的竞争,以至综合国力的博弈,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比拼,而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农村人口比例高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以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教育为主的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需求较大的部分,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关键所在。优先发展教育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先行条件,而乡村小学教育发展应摆在各类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事关乡村教育的发展。因此,笔者以H省Q县为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力求为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全文共四章:第一章,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梳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依托《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成和途径三方面,阐述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分析《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通过政策文本了解我国乡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要求。第二章结合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展开实证研究。问卷以Q县乡村小学教师的基本信息为背景变量,划分为教师和学校层次的分类方式。同时,抽取三位乡村小学校长、一位教导主任和三位教龄不同的专任乡村小学教师,设计实施深度访谈,掌握Q县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第三章,重点分析Q县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的整理,挖掘Q县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现实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问题以政府、学校、教师自身和社会四个层面,提出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吕宝华[3](2018)在《萧树滋对我国电化教育贡献的研究》文中指出1947年萧树滋前往美国学习视听教育,1949年毅然回国投身电化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然而从目前来看,知道萧树滋的很少,尤其是80后、90后年轻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印象。笔者查阅了研究萧树滋的文献,大部分仅限于零散的概述与列举说明,对萧树滋所作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形成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萧树滋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查证史料,理清脉络,剖析其电化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回归其在我国早期电化教育领域的奠基地位与深远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人物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梳理萧树滋生平简介,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萧树滋的为人、敬业、爱国的精神。其次,通过收集到的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梳理萧树滋所做的实践活动。最后,整理萧树滋发表的文章和着作,对影响力较大的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总结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的形成。本研究总结了萧树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所作的贡献,实践方面:萧树滋在早期电化教育处以幻灯工作为重点推动电教工作,参与了一系列座谈会,培训班,制定幻灯教育规章制度;参与制造了两用幻灯机,同时在辅仁大学开设了电化教育课,并草拟了设课办法。在西北师大工作时期,开设电化教育课,进行电化教育实验,举办电化教育培训班,指导全国电化教育工作。在河北大学工作时期,开设电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主办期刊,建设教育技术学硕士点。理论方面:发表了文章和着作,包括六十多篇论文和十多部专着。本研究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阶段,将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分为:电化教育概念与内涵、电化教育理论基础、电化教育媒体观以及电化教育的管理与评估。

李欢[4](2017)在《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网络学习空间正是在国家政策驱动、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教与学方式变革等多种需求下出现的,它的广泛应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环境。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感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和写作是三个重要领域。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课前备课,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存储,个性化评价以及家校互通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本研究主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并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与优势,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构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主要定位于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实施效果的检验。通过总结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与优势,并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写作教学模式。然后设计了课堂教学应用案例,并以兰州市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践。最后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师生访谈法以及网络学习空间使用情况的分析等方式验证了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以下是具体的研究过程: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然后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对网络学习空间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接着通过梳理网络学习空间的类型,分析后选择出支持小学语文教学的网络学习空间,总结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与优势,并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最后设计了课堂教学应用案例,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过程中,观察师生对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情况;实施结束后,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和对师生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与学习的影响,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使模式得到了初步的检验和修正。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课堂教学应用案例的设计、实施以及应用效果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以下结论:(1)网络学习空间能有效支持教师的课前备课;(2)网络学习空间便利师生建立个人云端资源库;(3)网络学习空间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4)网络学习空间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了一种可能;(5)网络学习空间优化了识字教学模式、改变了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式。希望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能为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们提供参考的依据。

陈玳玮[5](2012)在《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文中指出无线电广播技术传入中国以后,《申报》、《东方杂志》、《晨报》、《大公报》、《滨江时报》、《大北新报》等媒体的积极宣传,使得无线电广播逐渐为普通国人所认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年刊》开我国广播专业书刊的先河。随着无线电广播在我国的发展,上海和东北地区相继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和收音群体。中央广播电台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收音计划,早期广播电台的播音内容中,已经设有教育节目,但时间还不固定、内容亦有缺陷,不成体系。随着各地广播电台的发展以及播音对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播音在各种教育机关如学校及民众教育馆在得到推广,教育性质的播音逐渐增多,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广播电台和北平育英广播电台等教育电台开始出现。中央广播电台及各省地方广播电台担负起了早期播音人才培养的任务,中央广播电台管理处先后开办三期训练班,人才培养逐步完善。早期教育播音零散的发展为后来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广播电台的逐渐增多、收音机的普遍装设使得教育播音具备物质上的基础,广播在宣扬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使得教育播音的观念深入人心。1935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正式在全国范围推广播音教育,教育播音事业在全国获得了良好发展,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教育播音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抗战爆发后,形势对教育播音的发展很不利,建立不久的广播电台部分遭到日本的破坏,收音机也受到很大损失,教育播音的物质基础受到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政府的西迁,西部地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抗战胜利后,教育播音事业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和提倡,教育播音的基础设施开始恢复,节目设置也有所调整,与此前教育播音节目的不同体现在参与教育播音的广播电台在地域范围、在经营性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教育播音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推进十分有限。早期教育播音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中央培养为主,地方及其他机构培养为辅的格局,并且形成由学校、国民党支部、民众教育馆等收音单位出入、教育部、中央广播电台、各地方电台等播音机关组织训练的培养模式。教育播音事业的推行需要相关的政策来保证实施,同时又需要相关的法规规范其发展,教育部及国民政府相继颁布相关的政策法令,这些政策法令可以按内容分为人才培养、实施办法、节目改进等,对教育播音各个方面进行指导。民国时期出版的电化教育刊物有《广播周报》、《播音教育月刊》、《电化教育》、《电影与播音》等,另外教育部根据教育播音的内容,出版了一套《播音教育小丛书》。广播电台和收音装置构成了广播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教育播音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完善程度和科技含量也是无线电广播技术生动体现。镇江民众教育馆持续开展了“定位电播教学”和“巡回电播教学”活动,成效明显,后建立起空中学校,通过播音的形式开展系统的民众教育工作。教育播音在普通中学中的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推行民众教育的依托机构,地方上民众教育的推行多由高校负责,高校自然成为教育播音的积极参与者,高校成立教育广播电台,积极利用广播电台进行教育播音,不仅教育播音的讲师大部分来自高校,而且各高校还设置相关的专业,培养教育播音的专业人才。陶行知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手段,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教育播音作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落后社会的利器。陈果夫作为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创始人,为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教育播音的发展。陈礼江1936年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积极推动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大力倡导播音教育,为教育播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元任在中国播音教育的起步时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和有益的尝试,为民国时期播音教育乃至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纵观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在不断的反思与检讨中取得发展的,时人注意对当时教育部及各地推行的教育播音进行总结与回顾,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此促进教育播音的不断发展完善。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二是播音教育性的增强,从民国时期的教训经验可以反思当前教育播音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政治局势的稳定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教育播音事业的发展要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提倡推广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民众的积极参与则直接影响着教育播音的成效,教育播音民国时期的教育播音在先驱工作者们有目的、有计划的不懈尝试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国家、民族与自身需求的发展道路。

黄林凯[6](2010)在《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 ——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国农先生是中国电化教育和教育传播学的启蒙先驱和开拓者,是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他提出的“七论”,奠定了我国电化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为了推动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他从未停止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努力。南国农先生一生几乎亲历了中国电化教育的全部时期,堪称一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鲜活宝库。他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电化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一个写照,福泽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化教育工作者。本文梳理了南国农先生自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以来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电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他博大恢宏的学术思想做一个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揭示先生的思想对中国本土电化教育建设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李蔚[7](2002)在《电教教材管理点滴》文中指出

周作明[8](1998)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许淑琴[9](1997)在《提高教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方兴[10](1996)在《访问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科技中心初步印象与简记(下)》文中研究说明 二、电教装备及技术开发现状与规划点滴 约克大学ITC在电教技术上的特点,除了我们熟悉的常规电教设备服务方式先进和量大普及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建设了“校园教学与信息网”及“远距离教育网”等多种用途和方式的网络与信息交互传递的新技术,同

二、电教教材管理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教教材管理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一)创客教育在国内兴起并持续火热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广泛开展但有待提高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观察法
        (四)调查法
        (五)扎根理论
    四、研究思路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创客教育起源
        (二)国外创客教育发展现状
        (三)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四)研究综述评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创客教育
        (二)创客课程
    二、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二)泰勒经典课程开发理论
        (三)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
第三章 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一、个案的选择及其概况
        (一)个案的选择
        (二)F中学概况
        (三)课程概况
        (四)课程建设成果概况
    二、基于访谈法对个案开展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
        (二)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过程
        (三)访谈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四)编码参考点可视化分析
    三、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一)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外部驱动
        (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内因动力
        (三)课程任课教师团队建设
        (四)课程设计与开发
        (五)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四、本章结论
第四章 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基于观察法的研究设计
        (一)观察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
        (三)观察内容、经过以及观察记录收集
        (四)研究资料的补充
        (五)观察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二、ADDIE模型视角下“Arduino创意纸雕灯”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一)分析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二)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规划课程内容
        (三)开发课程资源
        (四)课程的实施过程
        (五)课程的评价
        (六)观察总结
    三、学生对新创客课程学习的反馈情况
        (一)问卷调查情况
        (二)访谈调查情况
        (三)调查总结
    四、本章结论
第五章 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讨论与建议
    一、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
    二、创客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
    三、创客项目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跨学科的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五、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
    六、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
    七、要重视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3:Arduino系列课程学习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4:学生在问卷中对Arduino系列课程所提建议汇总
    附录5: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件6:田野日志
致谢

(2)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Q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概念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一章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概述
        一、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构成
        三、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二节 政策分析
        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年-2020 年)》的文本分析
        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年-2020 年)》的内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Q县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设计
        三、调查实施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Q县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的分析
        二、Q县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访谈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二、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三、学校引导力不强
        四、政府支持保障不力
        五、乡村社会环境落后
    第二节 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教师自身因素
        四、社会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第一节 政府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
        一、完善乡村教师相关制度
        二、增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实效
        三、充实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四、搭建信息教育网络平台
    第二节 强化校级专业发展引导力
        一、转变校长观念
        二、加大校本培训及教研的力度
        三、提高学校管理的人本化水平
        四、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第三节 激发教师自身的努力
        一、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二、提升教育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有效的自我反思
        四、加强教师团体的合作学习
    第四节 形成尊师重教家校合作的社会氛围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二、激活家庭教育的配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萧树滋对我国电化教育贡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萧树滋生平简介
    2.1 少年求学,立志报效国家
        2.1.1 艰难求学校长资助
        2.1.2 参加抗日考入西师
        2.1.3 治学严谨展露才华
    2.2 出国留学,参加爱国运动
        2.2.1 出国留学追随冯玉祥
        2.2.2 参加爱国运动
    2.3 毅然回国,终生投入电化教育事业
        2.3.1 毅然回国,参加开国大典
        2.3.2 就职电化教育处
        2.3.3 受聘西北师范学院
        2.3.4 调任河北大学
    2.4 小结
3 萧树滋电化教育实践研究
    3.1 电化教育处工作阶段
        3.1.1 科普局开展电化教育工作
        3.1.2 制造两用幻灯机
        3.1.3 辅仁大学开设电化教育课
    3.2 西北师大工作阶段
        3.2.1 开设电化教育课
        3.2.2 举办电化教育培训班
        3.2.3 指导全国电化教育工作
    3.3 河北大学工作阶段
        3.3.1 学科教学工作
        3.3.2 指导全国电化教育工作
        3.3.3 主办期刊
        3.3.4 建设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3.4 小结
4 萧树滋电化教育理论的研究
    4.1 发表的文章
        4.1.1 幻灯及其教学应用
        4.1.2 录音、电影及其教学应用
        4.1.3 电化教育概念与理论基础
        4.1.4 电化教育的管理与发展
    4.2 发表的着作
        4.2.1 电影教学
        4.2.2 幻灯教学
        4.2.3 电化教育
        4.2.4 电化教育概论
    4.3 小结
5 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的形成
    5.1 对电化教育基本概念的探讨
    5.2 对电化教育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
    5.3 电化教育媒体观的提升
        5.3.1 电化教育媒体概念
        5.3.2 电化教育媒体应用原则
        5.3.3 电化教育媒体应用方法
    5.4 电化教育管理的发展
    5.5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实践方面
        6.1.2 理论体系方面
    6.2 本研究对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
        1.1.2 网络学习空间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1.1.3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空间
        2.1.2 网络学习空间
        2.1.3 教学模式
        2.1.4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2.2.2 移动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网络学习空间的研究现状
        2.3.2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3.3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3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3.1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3.1.1 网络学习空间的类型
        3.1.2 畅言教学通在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3.2 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分析
        3.2.1 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3.2.2 小学语文课的类型
        3.2.3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3.3 网络学习空间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4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4.1.1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4.1.2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4.2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构建
        4.2.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4.2.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2.3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4.2.4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2.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4.2.6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优势
    4.3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4.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4.3.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3.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4.3.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3.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4.3.6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
    4.4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4.4.1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4.4.2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4.4.3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4.4.4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4.4.5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4.4.6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5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实施与效果分析
    5.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实施与效果分析
        5.1.1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5.1.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的案例实施与效果分析
    5.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实施与效果分析
        5.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5.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实施与效果分析
    5.3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实施与效果分析
        5.3.1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5.3.2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案例实施与效果分析
    5.4 反思与总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教育播音的传入与教育播音在中国的诞生
    1.1 无线电广播技术的传入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1 无线电广播技术的早期传入
        1.1.2 无线电广播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1.1.3 无线电广播在我国教育上的最初应用
    1.2 教育播音的早期发展
        1.2.1 对西方教育播音成果的引介
        1.2.2 早期电化教育中的播音教育(1935年以前)
        1.2.3 教育电台的出现
        1.2.4 早期教育播音人才的培养
        1.2.5 中国教育播音早期发展阶段的特点
2 教育播音的一度繁荣与曲折发展
    2.1 国民政府对教育播音的提倡与推行
        2.1.1 教育部组织的着名科学家、学者播音讲演工作
        2.1.2 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2.1.3 教育部教育播音委员会的建立
    2.2 教育播音的迅速发展与一度繁荣
        2.2.1 教育播音事业的迅速发展(1935年——抗日战争前)
        2.2.2 部分省、市电化教育组织的建立
        2.2.3 部分地区教育播音的繁荣——以江苏和浙江为例
    2.3 抗战期间教育播音的曲折发展
        2.3.1 抗战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
        2.3.2 抗战对教育播音发展的影响
        2.3.3 抗战时期教育播音的发展
    2.4 抗战胜利后的教育播音
        2.4.1 播音教育的重建
        2.4.2 内战对教育播音的影响
    2.5 民国时期教育播音人才培养
    2.6 解放区教育播音的发展
3 民国时期教育播音专题与案例研究
    3.1 教育播音的相关政策法令
        3.1.1 实施办法方面
        3.1.2 全国实施电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育播音方面)
        3.1.3 人才培养方面
        3.1.4 节目改进方面
    3.2 教育播音相关书刊与知识传播
        3.2.1 《广播周报》
        3.2.2 《播音教育月刊》
        3.2.3 《电化教育》
    3.3 关于民国时期教育播音技术的探讨
    3.4 以镇江民众教育馆为代表的教育播音实践
    3.5 教育播音在普通中学教育的应用
    3.6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中的播音教育
        3.6.1 高校设置的相关专业
        3.6.2 高校中其他教育播音活动
4 民国时期教育播音重要人物研究
    4.1 陶行知对播音教育的倡导
    4.2 陈果夫对教育播音的推动
    4.3 陈礼江对播音教育的探索和推广
    4.4 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对教育播音的积极参与
5 结论与启示
    5.1 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的反思与检讨
    5.2 民国时期教育播音对教育的影响
        5.2.1 社会需求是教育播音发展的原动力
        5.2.2 教育播音的发展对教育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3 民国时期教育播音发展的历史启示
        5.3.1 制度建设是教育播音发展的机制保障
        5.3.2 杰出人物的参与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教育播音发展的重要保证
    5.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 ——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志向高远坚持刻苦学习,心系祖国矢志电化教育
二、继承优良传统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建设与发展道路,立足现实国情指出发展电教是解决我国教育难题的方式途径
    (一) 20 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对电化教育的启蒙意义
    (二) 救亡促使视听技术与教育迅速结合
    (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电化教育的影响
    (四) 我国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
三、联系实践深入认识电化教育本质内涵,兼容并包界定完善中国电化教育定义
    (一) 关于中国电化教育名称的意见和态度
    (二) 深入认识电化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三) 对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界定和完善
四、提出“七论”构建中国电教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
    (一) 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国情需要
    (二) 创建中国特色电教理论体系——“七论”
    (三) 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中国电教理论体系
    (四) 新时期对中国电教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五、为创建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学科发展办出自身特色走出了国门
    (一) 编写教材,培训队伍,为电化教育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坚持电化教育学科建设摆脱依附,走自己的道路
    (三) 电教学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六、提出“大电教”的概念、拓展了电化教育应用与研究的视野
七、剖析电化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电化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八、电教与实践和教改结合,关注中国电化教育实验
    (一) 指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目标
    (二) 明确了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目标的方法、手段和理论基础
    (三) 积极弘扬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精神
    (四)总结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成功经验
九、对电教工作者的角色进行时代的定位,? 为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建立了理性的参照坐标
    (一)新型电教者的角色定位与基本素质结构
    (二)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看电教者的使命和任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电教教材管理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D]. 刘祥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Q县为例[D]. 王优.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3]萧树滋对我国电化教育贡献的研究[D]. 吕宝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4]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D]. 李欢.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6)
  • [5]民国时期教育播音研究(1928-1949)[D]. 陈玳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6]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 ——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研究[D]. 黄林凯.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3)
  • [7]电教教材管理点滴[J]. 李蔚.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01)
  • [8]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
  • [9]提高教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J]. 许淑琴. 中国电化教育, 1997(10)
  • [10]访问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科技中心初步印象与简记(下)[J]. 胡方兴. 现代教育技术, 1996(03)

标签:;  ;  ;  ;  

一点关于视听教材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