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邵陈斌,胡小梅,陈崇德[1](2021)在《漳河水库灌区建设与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是大型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介绍了漳河水库灌区自然、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现状,灌区建设对农田、水、林草与自然等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漳河水库灌区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的主要措施和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鲍钰[2](2020)在《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渠道与渡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标准化、施工装配化对于提高设计、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促进节能环保、水利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建筑物发展迅速,但同时存在着预制构件尺寸不合理、质量要求不过关、强度等级不满足等问题。因此,对于小型农田水利的相关装配式建筑物定型设计、构件结构分析和砂浆材料等进行研究,对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具有较高的意义。本论文根据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建筑物建设情况,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灌区面积划分和灌水率等条件,对渠道和渡槽断面进行定型设计,以此来确定小型农田水利中常见的渠道和渡槽断面尺寸。(2)对装配式渡槽的布置和构造进行结构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接缝连接和防渗处理措施。以灌水时间1d、控制面积为300~500亩的矩形渡槽作为典型渡槽,采用工程中常见的带拉杆、不带拉杆两种不同形式的渡槽断面,在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条件下,采用ANYSIS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建模复核,结合工程造价比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带拉杆的装配式渡槽结构无论从结构受力还是经济方面均优于不带拉杆的装配式渡槽断面。(3)装配式渡槽砂浆材料的研究。从保证装配式渡槽的连接要求出发,进行了一种强度等级不低于M20、抗渗等级不低于P8的砂浆配合比研究,在传统砂浆的基础上,掺入不同量的硅粉(5%、7%、9%)和不同量的偏高岭土(1%、3%、5%)等量代替砂浆中的胶凝材料水泥。同时改变砂浆中的灰砂比(1:3、1:4、1:5)。以砂浆28d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作为试验指标。以灰砂比、硅粉、偏高岭土作为试验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强度等级不低于M20、抗渗等级不低于P8砂浆的配合比。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优配合比:灰砂比为1:3,硅粉掺量为9%,偏高岭土掺量为3%。在试验室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比下的砂浆强度等级可达到M25,抗渗等级达到P10,具备一定的强度和抗渗的特点,完全能够满足小型农田渡槽连接所需。

王小玲[3](2019)在《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洋县居江汉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结合部,西北高东南低,干旱频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旱南涝,是鄂中受旱涝威胁最严重区域之一。基于县域内洪涝干旱自然灾害的防治,沙洋县历来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丰富的水旱灾害治理经验。沙洋县水务局是沙洋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导力量,在沙洋县水利发展与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特殊的自然水文出发,分析沙洋在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旱灾害历史。尝试运用历史文献法、社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依托沙洋县水务局档案室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沙洋县水务局的成立、机构设置、职责等进行调研与分析,探讨其在1988年至2017年间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关水利管理单位的沿革,通过对这一县级水利事业发展的论述,力图对沙洋水利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988年,成立沙洋区水利局,负责沙洋地区水利建设管理和日常工作。通过对沙洋水利三十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虽然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制约,沙洋县水务局许多规划未能实施,但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经过多方努力,沙洋水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总之,沙洋县水务局在沙洋水利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水利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为该县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沙洋水利事业近30年的考察,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沙洋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预期,为当代水利事业发展、后期水利机构改革及职能完善,提供参考与指导,具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陈龙[4](2018)在《集体产权视域下我国农业水权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短缺正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水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其中,农业水权制度建设是水权制度的核心环节。我国农业用水一直占据用水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但用水效率不高。在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还将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降低农业用水份额是必然的选择。农业用水又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根本福祉,必须保障农业用水安全,防止农业和农民的利益被无偿的侵害。因此,研究农业水权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水权制度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以“确权+交易”为核心的水权制度改革正在广泛的开展。目前理论界对流域水权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研究较少。本研究从集体产权的视角对我国农业水权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对农业水权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综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等多种学说,概括出了产权理论三大命题:1)产权制度具有“情景依赖”特征,不存在任何情况下总是高效的产权形式。2)产权制度具有“非中性”特征,产权界定给谁总是十分重要的。3)产权制度具有“嵌套性”特征,产权权属可在不同层级进行结构性划分。第二,对国际农业水权制度建设进行了概览,阐述了沿岸权、先占权、比例水权、公共水权和可交易水权五种农业水权制度。对美国西部水银行制度、澳大利亚流域准市场制度、智利完全自由水市场制度、墨西哥用水者协会水权交易制度、日本政府主导水权交易制度五种水权市场建设进行了介绍,概括出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一般经验。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变迁的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将其概括为公共福利农业水权制度、公共商品农业水权制度和公共可交易农业水权制度三个阶段。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存在的农业水权界定不清、价格杠杆失灵、水权交易机制不健全、农户参与不足等四大问题。第四,对我国农业水权初始界定方式进行论述,构建了基于集体产权的农业水权界定模式。并从水资源特性、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水权交易和农田水利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实施农业集体水权的理由。最后通过黑河和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进行了案例验证。第五,对农业集体水权初始分配制度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农业水权权属的分配、农业水权量的分配以及农业集体水权制度下农业水权定价与分担机制。第六,对农业集体水权交易制度进行了设计,分为政府监督的农业内部水权交易、政府参与的农转非水权交易和政府主导的农业水权回购三个方面。本文认为:(1)私有水权并不总是最优的。主张私有产权万能的观点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偏见,得不到理论上的支持。产权理论表明,任何产权制度都具有“情景依赖”性,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生改变。(2)水权交易并不是简单市场化。从世界水权制度改革经验看,成功建立水市场并运行良好的只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大部分国家并没有建立水市场,水资源配置仍由国家主导。实施自由水市场制度的国家问题严重,并出现了政府作用的回归。多数国家都对水权交易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审核、论证和监督十分严格。(3)农业集体水权制度是我国水权制度建设的主要方向。农业水权界定给单个农户,会导致农业水权过度“细碎化”,不符合当前的国情。从资源特性上看,农业水权界定给个人不仅界定成本高,而且单个农户无法保护自己的水权,导致水权弱化。从农业生产方式上看,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更加灵活,能够较好适应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水权交易上看,农业集体水权交易不仅能够提高水权交易的规模化收益,还能够降低农业水权交易的成本。从农田水利维护上看,农业集体水权能够克服因产权私有化而产生的“反公地悲剧”。(4)水权银行和水权市场是我国农业水权交易的重要实现形式。政府监督的农业内部水权交易,一般通过交易主体平等协商交易;当水权交易主体众多时,由政府在水权交易中心协助匹配。政府参与的农转非水权交易,主要通过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实施。政府主导的农业水权回购,主要包括农业水权直接购买和农业水权租赁两种方式。农业内部水权交易在灌区农业水权交易中心进行,农转非水权交易在区域/流域农业水权交易所进行,政府水权回购在农业水权银行进行。

吴秋菊[5](2016)在《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文中认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后为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制度所确立的制度理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于1999年被写入《宪法》,成为了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理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范畴。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却并未真正走向完善。事实上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制度的争论就已经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曲折式发展埋下了伏笔。199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八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农业发展是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应当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9年双层经营体制被写入《宪法》,然而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失去了其重要位置,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取而代之成为发展重点。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是对我国小规模经营农业的基本描述,小规模经营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背景和条件。因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需要回答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小规模经营农业如何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不论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还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基本的理念都是要实现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的对接。然而,单纯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并不足以解决小规模农业与大生产对接的问题,近年来农田水利发展中曝露出的问题即是说明。本文对中部地区农业与农田水利发展典型县——沙洋县——的考察发现,随着小型农田水利治理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沙洋县农田水利的发展反而陷入了困境——高成本并高风险的井堰式微型灌溉系统兴起,以及低成本且低风险的规模水利遭遇瓦解。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的意涵也包含了农业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面向,它表明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生产性公共事务治理的可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相比一般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一方面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生产性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公共事务治理主体,但是组织与其成员之问的经济关系已经相当明晰;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自治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转化成为其治理资源。所以,农田水利的治理制度建设依然应当选择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其理论依据。本文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为依据探索了农田水利的治理之道,这部分的内容也相当于是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现实意义的阐述。所以,在我国健全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当下,应当认识到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制度规范建设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理论完善的基本路径:一是要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建设。

吴淼,黄倩[6](2013)在《农村水利的性质及其治理模式回应》文中研究表明农村水利是保证农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农村水利的脆弱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农村水利系统具有多户共用性、建设管理投入大以及毁损累积性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水利在治理上需要明确各方权责,维护农民之间的公平,在投入上应采取农民可承受和常态化的水利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水利的账户基金制治理模式,即从水利账户系统、账户基金来源、使用分配、制度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来确保水利账户基金制度的运行,最终保证农村水利的健康发展。

黄倩[7](2013)在《漳河灌区农村水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并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却普遍存在着水利供需不匹配的难题,农村水利建设滞后,水旱灾害频发,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村水利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因此,探讨农村水利供需不匹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漳河灌区是我国九大灌区之一,灌区范围广、水利工程设施众多。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漳河灌区内的农村水利为例,深入分析了以漳河灌区农村水利为代表的水利性质,认为农村水利是一个系统性的事业,在使用上具有多户共用性、建设管理上所需资金量大以及水利的毁损破坏具有累积性的特点。这些水利性质决定了农村水利在建设管理上具有多方面的需求,具体包括要明确各方权责,维护用水农户之间的公平,建设投入上要使农民可承担以及实行常态化的管理。接着,通过考察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水利的三种治理模式,认为这些模式忽视了农村水利的性质,从而无法解决水利难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农村水利的账户基金制治理模式,并从水利账户系统、账户基金来源、使用分配、制度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来确保水利账户基金制度的运行,最终保证农村水利的健康发展。

崔世彬[8](2012)在《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与考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规模小、面广量大,工程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未能根本解决,致使这些工程不能持续运行,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本论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与存在问题,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为目标,建立工程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提出政府的职能与管理方法,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为:(1)分析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为六个方面:监督机制缺失、管理组织与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能力低、资金缺乏、重建轻管、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找出了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主要因素为“自然条件”、“政府”、“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资金投入”。(2)结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定义和特征,指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了符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机制、建立工程管理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扶持机制、落实农民自主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完善水利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3)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征和管理特征研究入手,提出了政府部门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县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县级政府管理的方式应采用监督管理、技术指导,人才引进、经济扶持以及分级分类管理等。乡镇政府管理的方式应采用组织实施、落实责任、监督检查等。(4)构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三级指标共45个,其中定性指标28个,定量指标17个。通过D-S证据理论将定性指标量化,用AHP法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考核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

袁松[9](2010)在《“买水之争”:农业灌区的水市场运作和水利体制改革——鄂中拾桥镇水事纠纷考察》文中认为税改后,农业灌区开始用市场机制配置日益稀缺的水资源。拾桥镇的田野调查发现,水市场引入之初纠纷频发,此后又逐渐平息。纠纷表现为水库承包者与农户在交易中的利益争端,以及农户之间在灌溉时产生的对抗;纠纷渐息的原因是农民以自建堰塘、机井等方式退出了市场。然而,无巨型水源注入的微型水利并不能应对干旱,且超采地下水的打井竞赛将危及生态环境。分析表明,农业水市场的改革初衷与运行效果之间的悖论,起因于局部垄断的供给者与高度分散的需求者之间交易成本过高。在税改后集体虚置的背景下,以个体或联户组织为单位"买水"的农民难以保证水在渠系间流动时的排他性,无法在灌溉过程中克服集体行动的合作困境。为了恢复基层用水秩序,国家应适度介入,通过组织途径强化农田用水过程中的统筹与协调。

韩东[10](2009)在《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必须履行公共职能才能保证政治统治上的稳固,也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国家权力才具备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公共服务是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是国家权力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国家必然走向消亡,所以由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非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国家最初因为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拥有的权力也将逐步回归社会。在政体层面,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表现是人民民主的实现,而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公民参与。在此基础上,如果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社会化,就会发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的基本途径就是结社,实现社团参与,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就是民间组织,因此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构成了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可以说,研究公共服务社会化问题在认识国家本质和民主的实现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农业灌溉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农业灌溉服务体制改革中普遍将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确立为基本的目标模式。由于参与式灌溉管理从内容上看,实现了农业灌溉服务组织机构的社会化、运行管理的社会化、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绩效评估与问责的社会化。所以,参与式灌溉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探索上要领先于我国。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经验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是各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共识。当代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首先出现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公共财政明显不足,因此大幅度削减对国有灌区的投入,进而造成农业灌溉服务效率的低下,这也是近30年以来各发展中国家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当然,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援助机构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下,墨西哥、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陆续走上参与式灌溉管理之路。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早于大陆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模式。总体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有得也有失,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一次与改革之前的灌溉管理体制之间有着承接关系的制度变革。要理解我国为什么会走向参与式灌溉管理,就必须了解在此之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封建时期的灌溉管理中就已经存在有民间自主治理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农田水利管理中依然延续了封建时期民间自主治理的传统。尽管在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统一全国水政,试图通过法制建设将旧有的民间自主治理机制纳入到国家管控制之下,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封建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民间水利组织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遭到全面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主导建立的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当然,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民公社更是明确具备了“政社合一”的制度特征。这就导致了人民公社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意志,用水户不再具有自主参与的环境和能力。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呈现出国家化的基本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导旋律。为了增添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在这一历史时期被引进到灌溉管理中来,一般被称之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被承包给个别村民或联户。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与之前的国家化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开始呈现出民营化的特点。上述三个历史阶段从总体上构成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1994年开始,通过世界银行的援助项目,我国得以正式引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序幕。试点工作首先在湖北和湖南两地展开。但是2000年以前,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主要还是依附于外援项目,外援项目决定了实施改革的具体地区。也就是说,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基本的政策导向。2000年以后,由于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开始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中央政府支持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具体表征就是各项为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有利环境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2万多个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些协会所管理的灌溉面积近667万hm2,参与农户6000多万人,在大型灌区由协会管理的田间工程控制面积达到32%。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就组建民间组织性质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1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而在这些表面困境的背后其实在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析了制约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之后,论文的着重点正在于对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出总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二、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漳河水库灌区建设与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自然概况
2 灌区水利工程与土地利用概况
3 生态环境概况
4 水库灌区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5.1 敏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
    5.2 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
    5.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
    5.4 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5.5 水景观建设
    5.6 水利工程及河湖管理
6 灌区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7 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8 结语

(2)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渠道与渡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渠道断面研究进展
        1.2.2 装配式渡槽研究进展
        1.2.3 砂浆研究进展
    1.3 存在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小型农田水利混凝土渠道及渡槽断面定型设计
    2.1 渠道定型断面设计
        2.1.1 设计参数
        2.1.2 定型设计成果
    2.2 渡槽断面定型设计
        2.2.1 设计参数确定
        2.2.2 定型设计成果
3 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渡槽研究
    3.1 装配式渡槽断面结构
        3.1.1 布置和构造
        3.1.2 防渗处理
    3.2 渡槽荷载
    3.3 典型渡槽结构设计与分析
        3.3.1 渡槽尺寸拟定
        3.3.2 典型渡槽有限元分析
        3.3.3 横梁配筋计算
        3.3.4 造价比较
    3.4 结论
4 装配式渡槽砂浆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原材料选取
        4.2.2 基准配合比的确定
        4.2.3 因素水平设计
    4.3 试验测试方法
        4.3.1 试件制作
        4.3.2 试件养护
        4.3.3 抗压强度测定
        4.3.4 抗渗压力测定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试验结果
        4.4.2 试验数据分析
    4.5 验证试验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生产项目

(3)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基本概念辨析
        (一)水利与水利管理
        (二)农田水利工程
        (三)公共水利管理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沙洋县水利基本情况
    第一节 沙洋自然水文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象
        四、水系
    第二节 沙洋水患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前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三节 人民政府兴修水利的设想
        一、治理水利,变水害为水利
        二、主抓工程兴建
        三、把水利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上来
第二章 沙洋县水务局机构沿革
    第一节 沙洋区水利局的成立
        一、成立前的管理概况
        二、筹建沙洋区水利局
    第二节 沙洋区水利局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
        一、成立初机构设置
        二、沙洋区水利局主要职责
    第三节 沙洋县水利管理机构沿革
        一、名称变更与职责调整
        二、其他机构成立与撤消
        三、水利事业单位发展
第三章 沙洋县水利工程与管理三十年
    第一节 防洪抗旱减灾
        一、组织体系
        二、防汛抗旱调度
    第二节 水政水资源主要工作
        一、水行政法律法规
        二、水资源管理
        三、水行政执法
        四、水利规费征收
        五、水利经济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
        一、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五、小农水项目建设
        六、中小河流治理
        七、水利补短板重点项目
    第四节 水利改革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三、河湖长制
第四章 沙洋县水务局三十年历史评析与现实预期
    第一节 沙洋水利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一、防汛救灾能力显着提升
        二、抗旱灌溉条件明显改善
        三、水利建设投入持续加强
        四、水利改革工作深入推进
    第二节 沙洋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依然滞后
        二、水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三、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第三节 沙洋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预期
        一、水利资源条件优势
        二、水利改革发展机遇
        三、沙洋县水利发展规划
        四、沙洋水利现实预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集体产权视域下我国农业水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水权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内水权研究综述
        1.2.2 国外水权研究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视角、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视角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及创新点
        1.4.1 论文章节安排
        1.4.2 主要创新点
2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的“情景依赖性”
        2.1.1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对产权“情景依赖性”的阐述
        2.1.2 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对产权“情景依赖性”的阐述
        2.1.3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对产权“情景依赖性”的阐述
    2.2 产权的“非中性”特征
        2.2.1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对产权“非中性”的阐述
        2.2.2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对产权“非中性”的阐述
    2.3 产权的“嵌套性”特征
        2.3.1 产权的结构理论
        2.3.2 产权分层理论
    2.4 产权命题在农业水权制度建设中的引申
        2.4.1 水权制度是“情景依赖”的,农业水权制度建设要结合中国国情
        2.4.2 水权制度是“非中性”的,农业水权制度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
        2.4.3 水权制度是“嵌套”的,农业水权权属可以在不同层次划分
3 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国际概览
    3.1 国际农业水权制度的基本格局
        3.1.1 沿岸权制度
        3.1.2 先占权制度
        3.1.3 比例水权制度
        3.1.4 公共水权制度
        3.1.5 可交易水权制度
    3.2 农业水权市场建设的主要模式
        3.2.1 美国西部水银行模式
        3.2.2 智利自由水权市场模式
        3.2.3 澳大利亚流域水权准市场模式
        3.2.4 墨西哥用水者协会水权交易模式
        3.2.5 日本政府主导水权交易模式
    3.3 世界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
        3.3.1 世界水权制度正在走向综合化
        3.3.2 政府在水权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现实透视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变迁
        4.1.1 公共福利农业水权制度(1949-1984)
        4.1.2 公共商品农业水权制度(1985-2002)
        4.1.3 公共可交易农业水权制度(2003年至今)
    4.2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与绩效评估
        4.2.1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绩效的一般分析框架
        4.2.2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与绩效评估
    4.3 当前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农业水权初始界定不清
        4.3.2 农业水价杠杆失灵
        4.3.3 农业水权交易机制不健全
        4.3.4 农业水权管理民众参与不足
5 基于集体产权的农业水权制度选择
    5.1 农业集体水权的界定
        5.1.1 农业水权的内涵
        5.1.2 农业集体水权的结构与属性
    5.2 农业水权界定模式的理论透视
        5.2.1 农业水资源属性与水权制度选择
        5.2.2 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水权制度选择
        5.2.3 农业水权交易与农业水权制度选择
        5.2.4 农田水利与农业水权制度选择
    5.3 我国农业水权界定模式的案例解析
        5.3.1 农业水权界定的“黑河模式”
        5.3.2 农业水权界定的“疏勒河模式”
        5.3.3 案例小结
6 农业集体水权初始分配制度设计
    6.1 农业集体水权主体的划分与职能
        6.1.1 农业集体水权制度中'集体”的界定
        6.1.2 农业集体水权主体的职能分配
    6.2 农业集体水权客体分配:水权量的分配
        6.2.1 农业水权量初始分配的基本原则
        6.2.2 农业水权量初始分配的步骤
        6.2.3 农业集体水权初始分配的方式
        6.2.4 集体农业水权初始分配补充制度
    6.3 农业集体水权价格界定:初始水权定价制度
        6.3.1 农业集体初始水权价格形成机制
        6.3.2 农业集体水权初始水价征收机制
        6.3.3 农业集体水权初始水价分担机制
7 农业集体水权交易制度设计
    7.1 政府监督的农业内部水权交易
        7.1.1 农业内部水权交易模式
        7.1.2 农业内部水权交易模型
    7.2 政府参与的“农转非”水权交易
        7.2.1 农转非水权交易模式
        7.2.2 “农转非”水权交易模型
    7.3 政府主导的农业水权回购制度
        7.3.1 农业水权“政府回购”的主要功能
        7.3.2 农业集体水权政府回购模式——政府主导
        7.3.3 农业水权“政府回购”的现实载体——农业水权银行
        7.3.4 农业集体水权银行运行规则与定价机制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建设应该以集体水权制度为核心
        8.1.2 农业水权交易市场是以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水权交易市场
        8.1.3 政策性农业水权银行是水权市场的有效补充
    8.2 相关政策建议
        8.2.1 加快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8.2.2 加强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技术支撑
        8.2.3 加强农业水权制度基层组织建设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8.3.1 加强对农业水权制度的实证研究,追踪水权实践进展
        8.3.2 加强农业水权制度的历史分析,理解农业水权制度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结构布置与研究方法
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与理论意涵
    2.1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探索
    2.2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设计
    2.3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阐释
    2.4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功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与农田水利治理模式之变
    3.1 集体经营体制时期的“统管统用”模式
    3.2 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共用”模式
    3.3 新双层经营体制时期的“公有私用”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中的农田水利治理困境
    4.1 沙洋县农田水利情况简述
    4.2 农田水利的系统困境
    4.3 农田水利的工程困境
    4.4 农田水利困境的机制分析
    4.5 农田水利困境的体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集体统筹经营的农田水利治理模式
    5.1 农田水利的公共物品属性
    5.2 农田水利的统筹治理模式
    5.3 农田水利的统筹主体
    5.4 启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建设
    6.1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基础
    6.2 巩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建设
    6.3 坚持农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改革底线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全文总结
    7.2 若干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二:沙洋县水务局《关于在全省试行农业灌溉水费统筹的建议》

(6)农村水利的性质及其治理模式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水利的性质
    1.农村水利具有多户共用性
    2.农村水利具有系统性
    3.农田水利建设维护投入大
    4.农村水利的毁损具有累积性
二、农村水利的治理需求
    1.治理机制必须权责明确以防搭便车
    2.管护机制要求维护农民间的公平性
    3.水利建设投入要求农民可承担
    4.农村水利的管理要常态化
三、基于性质的农村水利治理模式回应
    1.建立农村水利账户体系
    2.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3.建立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
    4.健全水利账户基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结论

(7)漳河灌区农村水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漳河灌区农村水利概况
2 漳河灌区农村水利的性质
    2.1 农村水利具有多户共用性
    2.2 农村水利具有系统性
    2.3 农田水利建设维护投入大
    2.4 农村水利的毁损具有累积性
3 漳河流域农村水利的治理需求
    3.1 治理机制必须权责明确以防搭便车
    3.2 管护机制要求维护农民间的公平性
    3.3 水利建设投入要求农民可承担
    3.4 农村水利的管理要常态化
4 我国农村水利治理模式及绩效评估
    4.1 农村水利的集体治理模式及绩效
    4.2 农村水利的市场化治理模式及绩效
    4.3 农村水利的农户参与式治理模式及绩效
5 基于性质的农村水利治理模式回应
    5.1 建立农村水利账户体系
    5.2 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5.3 建立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
    5.4 健全水利账户基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结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与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创新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分析
    2.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2.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2.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2.2 存在问题
        2.2.1 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2.2 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3 原因分析
    2.4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因素
        2.4.2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2.5 小结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管理机制
    3.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内涵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内涵
        3.1.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3.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涉及的因素分析
        3.2.1 可持续运行涉及的因素及功能
        3.2.2 可持续运行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3.3.1 管理层次
        3.3.2 组织结构
        3.3.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机制
    3.4 小结
4 县乡政府的职能与管理方式
    4.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征
        4.1.1 小型农田水利的工程特征
        4.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特征
    4.2 县级政府的职能、职责与管理方式
        4.2.1 县级政府的职能与职责
        4.2.2 县级政府的管理方式
    4.3 乡(镇)政府的职能与管理方式
        4.3.1 乡(镇)政府的职能与职责
        4.3.2 乡(镇)政府的管理方式
    4.4 小结
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考核
    5.1 可持续运行考核的目的与必要性
        5.1.1 可持续运行考核的目的
        5.1.2 可持续运行考核的必要性
    5.2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原则与依据
        5.2.1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原则
        5.2.2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依据
    5.3 可持续运行的考核指标体系
        5.3.1 可持续运行考核的内容
        5.3.2 可持续运行考核的指标体系
        5.3.3 考核的指标量化
    5.4 可持续运行的考核方法
        5.4.1 考核模型的建立
        5.4.2 考核模型中指标的取值
        5.4.3 考核模型中指标的权重
        5.4.4 考核方法
    5.5 考核实例
        5.5.1 工程简介
        5.5.2 考核评价
    5.6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9)“买水之争”:农业灌区的水市场运作和水利体制改革——鄂中拾桥镇水事纠纷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水之变:农田灌溉中“水市场”的引入
二、纠纷之起:灌溉模式变迁中的痉挛
    (一) 拾桥镇水事纠纷的四种类型
        1. 农户与大水库管理段的纠纷
        2. 农户与小水库承包人的纠纷
        3. 农户之间的纠纷
    (二) 纠纷的平息:“伤心塘”与“怄气井”
三、失效之因:交易成本的视角
    (一) 纠纷渐息的实质:退出交易
    (二) 水市场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分析
    (三) 增强排他性与退出水市场
四、方向之辩:细分水权还是找回集体
    (一) 水权细分是否可行
    (二) 重建组织网络:完善水市场的现实选择

(10)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一) 公共服务
    (二) 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
    (四) 农民用水户协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设置 第一章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服务: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
    (一) 公共服务:早期国家权力产生的基础
    (二) 公共服务:现代国家权力扩张的借口
二、国家权力回归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
    (二) 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
    (三) 国家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形式
    (一) 人民民主: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
    (三) 公共服务社会化: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
四、参与式灌溉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 农业灌溉是农村社区最为典型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农业灌溉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第二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美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以哥伦比亚流域工程为例
    (二) 日本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土地改良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墨西哥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二) 土耳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 哥伦比亚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四) 菲律宾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农田水利会
    (一) 台湾农田水利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组织结构
    (三)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运行管理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 相关启示:保障权力转移是改革的关键 第三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
一、建国以前我国灌溉系统管理中的民间自主治理传统
    (一) 封建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 民国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国家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确立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组织基础
    (三) 我国在灌溉管理国家化条件下所取得的农田水利成就
    (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所产生的弊端
三、民营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初始选择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基本模式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所取得的成效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从历史前提中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一)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我国民间灌溉自治传统的扬弃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国家化的超越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民营化的补充 第四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 世行"长江水资源开发项目"与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试点的启动
    (二) 2000年以来:中央支持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全面铺开
二、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农民用水户协会
    (一)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程序
    (二)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结构
    (三)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
三、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
    (二)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四、出现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 原因一: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
    (二) 原因二:灌区专管机构改革的滞后
    (三) 原因三:相关法律框架建设的滞后
    (四) 原因四:政治文化基础建设的滞后 第五章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与政策建议
一、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有效节约农业用水,促进两型社会构建
    (二) 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 有效实现增收减负,改善农民经济面貌
    (四) 有效促进基层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目标设定
    (三)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法律框架建设
    (二) 加大国家对灌区末级渠系的财政投入
    (三) 加快推进农业终端水价改革
    (四) 加快推进灌区专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五) 其他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漳河水库灌区建设与发展探析[J]. 邵陈斌,胡小梅,陈崇德. 水利发展研究, 2021(01)
  • [2]小型农田水利装配式渠道与渡槽研究[D]. 鲍钰. 扬州大学, 2020(06)
  • [3]一个县级水务局的历史 ——沙洋水利30年[D]. 王小玲. 三峡大学, 2019(06)
  • [4]集体产权视域下我国农业水权制度研究[D]. 陈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5]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完善 ——基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经验考察[D]. 吴秋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6]农村水利的性质及其治理模式回应[J]. 吴淼,黄倩. 农村经济, 2013(05)
  • [7]漳河灌区农村水利研究[D]. 黄倩.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8]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与考核研究[D]. 崔世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6)
  • [9]“买水之争”:农业灌区的水市场运作和水利体制改革——鄂中拾桥镇水事纠纷考察[J]. 袁松.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06)
  • [10]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D]. 韩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漳河水库灌区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