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

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

一、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江婷[2](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张珊[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苏玉婷[4](2021)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是最能满足和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化促使着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而主旋律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蜕变,成为了新时代发展势头迅猛且愈发获得人民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繁荣我国文化市场和文艺作品的同时,始终发挥着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尤其对于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研究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要厘清概念维度,筑牢思想根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有着崭新的内涵和特征,开宗明义,厘清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和德育功能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发挥德育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西方的艺术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以及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都能够找到理论溯源和思想遵循。认真审视和科学梳理这些思想理论是界定研究对象内容构成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研究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要探究内容构成,甄别现实困境。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内含一定价值的德育功能,包括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两个部分,并始终坚持着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目标旨归,在多维复杂的孕育环境中不断发挥着德育功能。从现实角度看,目前我国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发挥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内容表现失准、发挥力度有限、德育功能失向等问题,必须从国家、社会、电影本身和人民群众这个德育主体等方面多维度探寻原因,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新时代要充分彰显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宣教手段的道德教育功能,就要坚定主旋律电影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完善和改进主旋律电影现有的创作模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加强德育主体的受众素养,通过各方的协同配合,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要坚持始终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以其内在的德育功能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韩长袁[5](2021)在《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初探》文中指出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是一个大转型的时期。受西方教育传入的影响,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传统德育观念发生嬗变。在中国德育学科尚未创建之时,具有时代先进性和重要价值的杜威德育思想进入中国,并对中国德育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对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西方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研究较多,但是对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的专门研究却相对较少。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中外教育交流与比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本研究对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进行初步探究,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其时发表的期刊报纸文献、着作、学人日记和回忆录等多元化史料的发掘和利用,力图展现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早期图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对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进行概述,梳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思想背景,以及杜威德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为杜威德育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按照杜威来华之前、杜威在华期间、杜威离华之后的时间线索,通过对当时发表的期刊报纸文献、杜威在华讲演、出版的学术着作等揭示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路径与方式。再次,归纳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媒介多样、传播人员众多、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时间长和范围广。最后,总结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德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对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影响等方面。

赵立成[6](2020)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思想教育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我革命和党的自身建设,从而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坚持思想建党,也要坚持制度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问题,其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从思想上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历史上,我们党特别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党员开展思想教育,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思想教育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和思想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是对“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含义做了梳理,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教育;二是对思想教育的概念、功能进行了阐释和理论界定;三是从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四个维度,论述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论述了思想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一是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重要论述,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坚定的政治觉悟、无产阶级政党要接受政治考验和纪律约束、无产阶级政党要经常性接受教育、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与党内各种机会主义作斗争等内容;二是研究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加强共产党人思想教育的重要思想,包括共产党人要自觉接受群众教育、共产党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共产党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产党人要坚守人民立场、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等内容。这些重要论述和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加强党的思想教育的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第三,客观分析了思想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作用所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围绕思想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已取得的显着成效,从重要性凸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注重常态化日常教育与集中主题教育相结合四个方面,研究梳理了思想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党的建设历程中发挥作用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二是提出了思想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作用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各种错误思潮对党员干部的较大影响以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四风”问题依然突出等。第四,提出了思想教育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作用的实施对策。一是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章党规和党纪国法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四个方面完善教育内容;二是从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探索实践体验式教育和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三个维度探求教育方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从推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同时发挥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同向同行同心发力的作用。总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强化思想教育。只有通过思想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全体共产党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研究思想教育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丁胜[7](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这一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中坚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优秀文化基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个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心有所信,方得行远。因此,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理论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趣,为全文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全面把握和综合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融入困境及困境的产生的原因和融入启示,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目标和融入原则,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际系统提出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本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厘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全方位阐释。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全面发展理论、主体性需要理论和价值理论作为融入的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分别从“家国情怀”的凝聚价值、“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等方面开展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为后文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融入”这一问题。本文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和思想实际,基于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分析和样本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价值认知维度、融入内容维度、融入方式维度和接受效度维度等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本研究从施者角度和受者角度的实际出发,分别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困境、教育困境和支持困境。在产生困境的归因方面,结合以上实证结果和教育困境,分别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维度,从大学生群体因素、历史与现实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峙等方面逐一分析归纳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在融入启示方面,结合融入的困境及原因得出如下启示: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在目标方面,从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等角度明确融入目标问题,从引导大学生形成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生成实践自觉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在原则方面,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等原则。最后,本文系统性的回答了“如何融入”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路径。科学、有效和适当的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能够使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的重要保障。在融入方法方面,创造性的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提出将“闻道”思想、“诗乐”之教思想、“不言之教”思想、“励志”思想、“循循善诱”思想、“力行”思想分别与理论教育法、艺术感染法、隐性教育法、励志教育法、启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相结合。在融入路径方面,倡导建立多元立体的融入体系,分别从课程体系、自我教育体系、文化活动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体系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的体系构建。

欧阳鹏[8](2020)在《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家庭德育是在“家庭场域”中培育和发展孩子的道德、思想、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民族情怀、集体意识、民主理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家庭德育本身存在的许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因素、不合时宜的因素、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呼唤家庭德育变革。变革,是一个“变”的过程,又是一个“革”的过程。“变”,意味着家庭德育中原有积极因素的强化、匮乏因素的补全;“革”,意味着家庭德育中负面因素的消弭。变革既是刊谬与补缺的过程,又是强化与增益的过程。研究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除明晰其基本内涵外,亦需厘清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关系”。人们的“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个人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与儿童关系”的妥善建构与维持,各个家庭之“家格”的发展状况,人们对于“家庭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之耦合关系”的理解,都与家庭德育的存续和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为行动指南,从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近代以降中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中汲取充足“营养”,是新时代家庭德育实现科学、高效变革的必要前提。探赜新时代家庭德育为什么要变革,一方面,须揭示和正视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日益习见的特殊家庭现象。另一方面,须审视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引致家庭德育的诸多被动和无奈;在古今中外文化杂糅与冲突背景下,家庭德育面临文化选择与坚守之困局;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德育理论与方法自觉缺失;家庭“自我”发生疏离;德育智慧与家庭安全感缺位;“德育过度”;家长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家庭“德育爱”出现“二律背反”;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缺失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威权型”为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体认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是开展变革前最核心的准备工作。剖析制约因素,是因为变革会牵涉这些因素、变革活动将受到这些因素制约。唯有洞悉它们的本质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变革工作。制约因素主要涵括主体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等。明确基本原则,是为了充分保障变革的合理性、有序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是为了让变革活动的具体行为在秩序与“章法”的规范下更加有的放矢。变革过程应遵循方向正确与操作可行相结合、承继传统与前瞻未来相统一、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协调、时代共性与家庭个性相洽同等原则。开展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既要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又要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第一,在国家层面,创新与优化相关制度,完善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整治和重构家庭外围的社会环境与道德生态;第三,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对家庭德育的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第四,在家校及个体层面,洞悉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之道,打造协作相通且互不从属的共育格局。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其一,从优化父亲角色、强化亲职教育、深化家长参与、统摄德育影响等方面着手,提高家长的德育胜任力,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其二,建立兼具个适性与社会性、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实效性与综合性的家庭德育目标结构,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其三,创新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知识立场、时代立场、身份立场、生命立场和系统观导向;其四,在融贯并蓄、旁求博考、多元创生、用科技舆情之利、动“爱与关心”之情的方法求索中推动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综上,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含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等)、历史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变革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准备变革——开展变革”为研究思路和逻辑线索,对中国家庭德育及其变革的内涵与理论、问题及归因、因素与原则、生态外铄与质量内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李滢[9](2020)在《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切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当前,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外化为日常道德行为是培育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自然性、通俗性、感染性等特殊属性,承担了文化涵养、道德教育、价值导向、民族凝聚等多种功能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节日文化一脉相承,在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而来。因此,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孝悌为本、爱国爱家、仁爱友善、文明和谐等优秀内核,结合实践和理论双重视角探寻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为目的,探索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增强培育实效性的新路径,使培育工作能够真正落细、落实、落地。本文从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分析出发。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几个维度寻找理论基础;从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可行性研究出发。着重阐述传统节日自身的特别属性对增强培育实效的可行性,分析两者在思想与功能上具有内在关联作用,以此研究推动培育有效开展;从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研究为现实基础。旨在揭示以传统节日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机遇与挑战并存现状;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对应具体的有效路径。主要从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优质资源、创新传统节日形式以及增强培育合力,即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等方面,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和为传统节日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孟复[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二、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3)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一)政治性
        (二)历史性
        (三)物质性
        (四)精神性
        (五)时代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一)革命精神
        (二)建设精神
        (三)改革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一)传承红色基因
        (二)发扬红色传统
        (三)利用红色资源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4)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概述
    一、相关内涵概述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内涵
        (三)德育功能的内涵
    二、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嬗变过程
        (一)初现端倪:主旋律电影的萌芽时期(1930-1949)
        (二)崭露锋芒:主旋律电影的初创时期(1949-1966)
        (三)另类表现:主旋律电影的特殊时期(1966-1976)
        (四)不断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时期(1976-2012)
        (五)崭新局面:主旋律电影的繁荣时期(2012-至今)
    三、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一)是契合“电影育人”理念的应然之举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举措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理论溯源和思想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功能和价值的论述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发展
    二、中西方的艺术育德思想
        (一)中国文化中的艺术育德思想
        (二)西方文化中的艺术育德思想
        (三)与研究有关的其他学科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风貌
        (二)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
        (三)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四)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
        (五)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四、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
        (一)毛泽东的文艺育德思想
        (二)邓小平的文艺育德思想
        (三)江泽民的文艺育德思想
        (四)胡锦涛的文艺育德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主要构成
    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目标指向
        (一)举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二)聚民心: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
        (三)育新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兴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五)展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孕育环境
        (一)政治: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二)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文化: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
        (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五)网络:新媒体持续推动发酵
        (六)国际:国外电影的双重影响
    三、主旋律电影在社会层面的德育功能
        (一)形成、宣传和强化政治意识与行为
        (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促进良好生态思想和行为的养成
    四、主旋律电影在个体层面的德育功能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二)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三)理想信念教育功能
        (四)民主法治教育功能
        (五)社会公德教育功能
        (六)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七)家庭美德教育功能
        (八)个人品德教育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发挥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现实考察
    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发挥的成效
        (一)形成“电影育人”的德育方法
        (二)促进文艺作品德育内容的丰富
        (三)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程
        (四)提升全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意识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发挥的不足
        (一)内容表述失准
        (二)发挥力度有限
        (三)德育功能失向
    三、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发挥不足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不断冲击
        (二)电影资本持续异化
        (三)艺术创作欠缺共情
        (四)德育对象接受阻滞
        (五)多方合力影响较弱
第五章 提升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实施路径
    一、思想育德:保证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二)坚持“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艺术育德:增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情感共鸣
        (一)题材多样化——发掘德育的多维视角
        (二)内容层次化——满足德育的受众差异
        (三)形式丰富化——注重受众的现实需求
        (四)载体多元化——立足融媒体时代发展
    三、主体育德:彰显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受众素养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
        (二)完善科学观影的认知
        (三)提升电影审美的水平
        (四)促进媒介素养的形成
    四、联动育德:打造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场域
        (一)国家层面:不断优化创作环境
        (二)社会层面:着力扩大德育影响
        (三)学校层面:充分结合教育教学
        (四)家庭层面:自觉融入家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加强中外教育比较与交流的重要性
        2.近代中国传统德育观念的嬗变
        3.杜威德育思想与近代德育转型相契合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历史研究法
        4.生活史
    (五)研究目标、难点与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2.研究难点
        3.研究的拟创新点
一、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一)西方教育的传入
    (二)中国传统德育观念的嬗变与中国德育学科尚未建立
        1.中国传统德育观念的嬗变
        2.中国德育学科尚未建立
    (三)杜威德育思想具有先进性
    (四)小结
二、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杜威来华之前
    (二)杜威在华期间
    (三)杜威离华之后
        1.着作传播
        2.期刊报纸传播
    (四)小结
三、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媒介多样
        1.期刊报纸传播
        2.讲演传播
        3.着作传播
        4.教学传播
    (二)传播人员众多
    (三)传播内容丰富
    (四)传播时间长、范围广
四、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对德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1.吴俊升对杜威德育思想的吸收与传播
        2.学界对杜威德育思想的吸收与发扬
    (二)对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的影响
        1.对1922 年新学制的影响
        2.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思想教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研究方法
        1.3.1 历史分析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全面从严治党与思想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
    2.1 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2.1.1 “从严治党”内涵的演进
        2.1.2 “全面从严治党”概念的界定
        2.1.3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教育
    2.2 思想教育的内涵
        2.2.1 思想教育的概念
        2.2.2 思想教育的功能
    2.3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2.3.1 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
        2.3.2 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2.3.3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2.3.4 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第3章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教育的重要论述
        3.1.1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
        3.1.2 无产阶级政党要具有坚定的政治觉悟
        3.1.3 无产阶级政党要接受政治考验和纪律约束
        3.1.4 无产阶级政党要经常性接受教育
        3.1.5 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与党内各种机会主义作斗争
    3.2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共产党人思想教育的重要思想
        3.2.1 共产党人要接受群众教育
        3.2.2 共产党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2.3 共产党人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2.4 共产党人要坚守人民立场
        3.2.5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
第4章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发挥作用的现状
    4.1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发挥的作用成效显着
        4.1.1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4.1.2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4.1.3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4.1.4 常态化日常教育与集中主题教育相结合
    4.2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发挥作用所面临的挑战
        4.2.1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4.2.2 各种错误思潮对党员干部影响较大
        4.2.3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四风”问题依然突出
第5章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思想教育发挥作用的对策
    5.1 不断完善教育内容
        5.1.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1.2 加强党章党规和党纪国法教育
        5.1.3 加强道德修养教育
        5.1.4 弘扬伟大中国精神
    5.2 教育方法常态化制度化
        5.2.1 建立主题教育常态化机制
        5.2.2 探索实践体验式教育
        5.2.3 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
    5.3 推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5.3.1 思想教育为从严治党提供思想引领
        5.3.2 制度建设为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
        5.3.3 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相得益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功能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一)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具有显着的互补性
    注释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一)强化“家国情怀”的动力价值
        (二)发挥“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
        (三)彰显“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
        (四)形成“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需要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信念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阐释
    注释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三)调查样本差异性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困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支持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接受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大学生群体文化观念日趋复杂
        (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的对峙
    注释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原则及着力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三)激励大学生以“中国梦”为引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提高大学生生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自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四)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五)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三)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
    注释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和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理论教育法
        (二)艺术感染法
        (三)隐性教育法
        (四)激励教育法
        (五)启发教育法
        (六)实践教育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提高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四)构建高校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五)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共同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特别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论文的研究进路
        1.3.1 研究目标与逻辑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之内涵梳理及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家庭德育
        2.1.3 变革
    2.2 家庭德育变革的相关概念、因素或关系剖析
        2.2.1 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
        2.2.2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2.3 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
        2.2.4 家有“家格”
        2.2.5 家庭与个人幸福及社会和谐的耦合性
    2.3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3.1 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3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其涵育之道
        2.3.4 近代以降中国学界家庭德育相关思想
        2.3.5 近代以降国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第3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1 新时代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3.1.1 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
        3.1.2 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
        3.1.3 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
        3.1.4 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
        3.1.5 特殊家庭日益习见
    3.2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2.1 结构性难题
        3.2.2 文化杂糅与冲突
        3.2.3 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
        3.2.4 家庭自我的疏离
        3.2.5 智慧与安全感缺位
        3.2.6 德育“过度”
        3.2.7 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制约
        3.2.8 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
        3.2.9 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
    3.3 新时代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3.3.1 威权型家庭德育
        3.3.2 控制型家庭德育
        3.3.3 反面型家庭德育
        3.3.4 暴力型家庭德育
        3.3.5 缺失型家庭德育
第4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
    4.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结构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1.4 时间因素
        4.1.5 功能因素
    4.2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基本原则
        4.2.1 目标导向、系统有序与操作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传统、立足现实与前瞻未来相融合的原则
        4.2.3 高新技术、传统方法与德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4.2.4 借鉴国外经验与结合中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
        4.2.5 时代共性要求与家庭个性文化相洽同的原则
第5章 德育生态外铄: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宏观着力点及实践路向
    5.1 国家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加强党对德育制度变革的领导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5.1.3 价值取向转换
        5.1.4 制度内容嬗变
        5.1.5 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的体认与共生
        5.1.6 制度家庭德育与家庭德育制度互洽
    5.2 社会环境优化与整治
        5.2.1 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德育的关系
        5.2.2 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
        5.2.3 强化“互联网+”社会之家庭德育担当
        5.2.4 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
    5.3 社区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
        5.3.1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5.3.2 活用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5.3.3 空间重构与认同再造并济
        5.3.4 社区文化、环境、舆论建设
    5.4 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
        5.4.1 明晰家校德育联动分工之关系及边界
        5.4.2 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支持
        5.4.3 发展学校德育的个适性
        5.4.4 家校共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6章 德育质量内求: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微观着力点及实现方略
    6.1 家长德育胜任力提升
        6.1.1 深化家长参与和三向互通
        6.1.2 强化亲职教育与父母成长
        6.1.3 优化父亲角色投入
        6.1.4 统摄家庭德育影响
        6.1.5 创新多位一体家庭教育
    6.2 家庭德育目标变革
        6.2.1 协调个适性与社会性
        6.2.2 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6.2.3 讲求实效性与综合性
        6.2.4 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
    6.3 家庭德育内容变革
        6.3.1 内容设计求索
        6.3.2 时代特色彰显
        6.3.3 人与中国人身份体认
        6.3.4 内容衔接及阶段原则恪守
        6.3.5 系统观运用
    6.4 家庭德育方法变革
        6.4.1 把准德育方法的辩证与统一
        6.4.2 活用其它学科之育人方法
        6.4.3 促成家庭德育方法多元指向
        6.4.4 创生儿童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6.4.5 擅取时代科技与舆情之利
        6.4.6 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动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
附录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致谢

(9)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总结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总结述评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提供方向指引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提供方法指导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提供理论启示
    二、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一)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德育理念为培育提供原则遵循
        (二)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德育内容为培育提供思想源泉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为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为培育提供方法启示
第二章 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行性分析
    一、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优势
        (一)传统节日具有独特品性推动培育活动有效展开
        (二)传统节日具有独特属性实现培育具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思想共通性
        (一)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目标上具有共通性
        (二)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追求上具有一致性
        (三)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要求上具有契合性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
        (一)传统节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价值认同作用
        (二)传统节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文化涵养功能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民族凝聚功能
        (四)传统节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道德教育功能
第三章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说明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问卷设计
        (三)数据对比
    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对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现状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
        (一)传统节日延伸了培育内容但其自身价值内涵弱化
        (二)传统节日拓宽了培育平台但其现代转型乏力
        (三)传统节日增强培育活动的实效但外部环境重视与引导不足
第四章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深掘资源:深入挖掘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培育资源
        (一)提升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二)提炼传统节日文化主题
    二、创新形式:增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的吸引力
        (一)运用现代元素创新传统节日形式
        (二)借助互联网拓展传统节日平台
    三、增强合力:形成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培育的合力
        (一)形成以学校为主的培育主导力
        (二)形成以家庭为主的培育基础力
        (三)形成以社会为主的培育传播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
附录二
致谢

(10)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廉洁与廉政
        (二) 廉洁教育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一) 增强廉洁认知
        (二) 提升廉洁认同
        (三) 树立廉洁观念
        (四) 践行廉洁行为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3]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4]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研究[D]. 苏玉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5]20世纪上半期杜威德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初探[D]. 韩长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思想教育作用研究[D]. 赵立成. 辽宁大学, 2020(07)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丁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8]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D]. 欧阳鹏. 湖南大学, 2020(02)
  • [9]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 李滢. 暨南大学, 2020(04)
  • [10]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中国传统德育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