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将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

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将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

一、乌哈俄三国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孙源辰[1](2020)在《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从特朗普政府就任以来美国与朝鲜、伊朗在核问题的相关互动为着眼点来论述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尝试性地构建了美国对外核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将从美国国家安全、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维护国际核机制三个角度来解读美国对外核政策调整的原因,其中美国国家安全对应“国家”层次;美国的地缘战略需求对应“地区”层次;维护国际核机制对应“国际社会”层次,并将每一层次根据国家安全的主观、客观;地缘需求的战略、战术;维护国际核机制的纵向、横向各自划分出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围绕上述的六个维度以及特朗普政府的朝核政策、伊核政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进行述评。文章主体部分将分别对特朗普政府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相关表态及政策举措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利用上文确立的美国对外核政策的比较分析框架,从三个层次,六个维度来分别解析特朗普政府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的政策取向的成因。最后依据上文的研究成果,综合比较分析上述六个维度对特朗普政府制定及调整对外核政策的影响程度,找出其中的主导因素。通过纵向比较分析可得出:朝鲜实际核导能力在其就任后获得突破性进展是特朗普逆转以往美国政府朝核政策的主要因素;而伊朗发展核技术对中东其他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由此给美国的中东利益布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则是特朗普政府逆转奥巴马政府对伊核政策的显着动因。同时,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发现:正是由于朝鲜、伊朗实际核导能力以及朝伊两国拥核对域内其他国家影响程度的不同,使得特朗普政府的朝伊核政策产生分化。不过,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使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趋向温和,后者更多的是使特朗普政府对伊政策趋向强硬。以此为据进一步推演,可以预期的是由于在美国的强硬制裁下,伊朗的核导能力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提升的可能性极小,另一方面,鉴于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相对稳定,朝鲜拥核对域内其他国家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特朗普政府对朝偏克制、偏温和的政策,对伊偏激进、偏强硬的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下去。

张先革[2](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论述上,详细地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东方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地缘政治思想,并首次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该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视野定义为“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临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方便论述,该研究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周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称为“欧亚大陆内部”。“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地理区域上,该研究以欧亚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为考察背景,所以,“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包含了欧洲东部黑海西岸的一部分。这一地域范围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是19世纪英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区域,是当今国际反恐的主要区域,毗邻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世界大政治经济体,是周边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地缘政治,是指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学作为国家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自然物产、人文历史等因素,它关注的是地理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一国的地理因素,包含资源、交通、文化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富源因素。“地缘政治”在概念意义上等同于“地缘战略”,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意义的动态表述,比地缘政治更频繁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问题时,揭示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黑海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也是欧洲东北部破除封闭进入世界航道的通道,尤其是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控制黑海连接世界航道的锁钥。从种族宗教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交汇的地方,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交汇的地方,民族宗教冲突不断。从世界经济交往来看,此地是英属印度的商品销往欧洲东部和亚洲内陆地区的集散地。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控制亚洲内陆和欧洲东部联系的枢纽。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黑海沿岸沿陆路进入亚洲内陆和印度的通道,高加索地区是黑海的制高点,控制了高加索就可确立对黑海东部的主动权,同时,高加索还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里海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西面和北面进入阿富汗北部的便捷通道,通过里海就可以不必翻越波斯境内难以通行的沙漠。赫拉特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阿富汗-印度通道的交汇点,进入阿富汗和印度,无论从高加索-里海方向还是从中亚方向,赫拉特都是必经之地。中亚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印度和北面俄国的中间地带,在俄国征服哈萨克草原后,经中亚地区进入进入阿富汗的巴耳赫,进而进入印度成为了可能。而且,中亚地区远离英国的视野和控制,俄国的军事征服不致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按照当代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周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是连接欧亚大陆两端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中间地带,是俄国、欧盟、中国、印度的近邻,是世界霸权频繁干涉的地区,是周边大国施加影响的对象。欧亚大陆内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影响世界资源市场,欧亚大陆内部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影响周边大国和世界的安全。俄国和美国是该区域地缘政治角力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博弈对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俄国在经济上对该地区的影响持续下降,但仍拥有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市场的中国,跟该地区通联便利,未来在经济上将成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内部,各国均把保持新近获得的独立视作最高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均奉行多边外交。未来,欧亚大陆内部难以出现影响一支独大的域外大国,但区域分化将比较明显,高加索和黑海周边的国家将和欧盟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密切,中亚国家将同中国和印度联系密切。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对抗”、“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给欧亚大陆内部带来了长期战争和混乱。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人类关怀出发,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抛弃西方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和冷战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带来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倡议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提高区域和全球开放水平,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主权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彼此协商、平等参与、公平分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公正合理、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体系。

王思羽[3](2016)在《日本的中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冷战结束后,在国际体系呈现单极-多极格局的背景下,日本大规模开展中亚外交,以政府开发援助为主要手段,构建日本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政治互信机制,为其实现“全球政治大国”、“能源保障多元化”战略目标服务。日本在中亚的战略涵盖了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实用主义哲学,一方面,在中亚各国的国家转型问题上与西方国家产生分歧,较之美国推动的“中亚民主化改革”,日本更偏向于维持地区稳定和各国国内政治秩序;另一方面,日本在对待中亚地区事务中的另外两个非西方大国中国和俄罗斯时,则比美国和欧洲显得更为谨慎与缓和。日本在中亚大力推动经济市场化,提高日本企业对中亚能源领域的参与度,但收效并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引发国际体系结构性变化,中国在亚太地区彰显的综合优势使日本对外战略方针发生重大调整,其力量明显向亚太地区集中和收缩,同时,将大量的外交资源用于打造“美日印”防华战略同盟关系,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保持了高度同步性与协调性。依靠美国、拉拢印度并以此平衡中国,成了日本对外事务的核心,并凸显日本以海制陆的“海洋国家”地缘战略偏好与特点。在这一战略调整背景下,日本对中亚战略的目标、利益诉求、政治资源进行了弱化和削减,用以支撑其不佳经济状态下的新亚太战略。日本的中亚战略即在战术层面上存在先进性、实用性,又在战略层面上存在狭隘性、局限性,这为中国更好把握周边外交、发挥地区作用、调节大国关系发出了启示。

王海凡[4](2015)在《国际核秩序与朝鲜核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并使用,国际社会中形成了核秩序。核秩序是国际社会对核活动与核武器进行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有序状态。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是核秩序的行为主体,有核武器国家与无核武器国家是核秩序内主权国家的国家身份,国家身份的差别导致核秩序内主权国家在实力等级、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上存在差异;国际原子能法、核禁忌与核共识等是核秩序的规范,“不扩散核武器”、“和平利用原子能”与“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是其基本原则;主权国家的核活动与核武器是核秩序的规范对象。核不扩散体制以及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是现时国际核秩序的主要构成。自核秩序形成以来,核不扩散体制经历了由冷战时期的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向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历史转变。而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主要是在美、苏(俄)两国之间进行,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未参与其中。现时国际核秩序存在以不平等与不公正、能够逆转的可能以及体系结构僵化为代表的固有缺陷与历史局限。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核秩序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可供选择的应对和解决方案。无核武器世界是核秩序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建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世界”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切实可行的重要步骤。克服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的安全困境,是决定现时国际核秩序未来的关键。在当前的诸多核问题中,朝鲜核问题具有特殊的核秩序意义。朝鲜核问题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核秩序内核不扩散体制的变迁。冷战时期,在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下,苏联负责对朝鲜的核活动进行管控。通过情报分析,美国怀疑朝鲜秘密研制核武器,并将这一情况告知了苏联。在苏联的压力下,朝鲜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冷战结束以后,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随苏联解体而终结,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确立,美国成为现时国际核秩序的主导国家并随之开始全面而直接地介入朝鲜核问题。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成功拥有核武器,对现时国际核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朝鲜是第一个成功突破既有核秩序的国家,其成功拥有核武器不仅意味着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倒退甚至是失败,同时还意味着现时国际核秩序内部出现了“致命性的”松动。朝鲜核问题不仅暴露了现时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缺陷,同时也给现时国际核秩序带来了新的课题。其不但需要设法促使朝鲜回归现有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同时还要防止“核门槛国家”效仿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拥有核武器。“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是从核秩序层面为解决朝鲜核问题而设计的具有制度性特征的方案。该方案既考虑到朝鲜的安全关切,又考虑到其能源需要,体现了“不扩散核武器”与“和平利用原子能”之间的平衡。有核武器国家的实质性参与,是推动“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建立的重要保证。作为首个次区域性的包括有核武器国家在内的有限无核武器区,“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的实现对现时国际核秩序的巩固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东[5](2015)在《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和投资合作也呈现良好态势。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带来新机遇,这项倡议也得到了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共识。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贸易互补性较强,经济发展战略、能源战略、通道战略以及外交和安全战略都比较契合,加上地缘和人文优势,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然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为减少贸易障碍和降低贸易成本,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推进策略。本文以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沿着“为什么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具备的条件和发展现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思路,提出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内容模块建设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整体可以分为四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方面,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义和范围进行列明;厘清了贸易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关系;明确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便利化的关系。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国内外文献综述方面,总结、评价了国内外有关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推进条件和推进现状分析。首先介绍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其次,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概况;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并对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贸易便利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双边贸易流量的增长;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现状,并就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亚五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清廉指数、能矿资源对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有显着的正影响。第三部分为存在问题分析。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第一,从中亚安全局势和商业环境角度分析;第二,从合作领域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从合作制度机制角度分析;第四,从贸易投资合作主要执行环节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国际结算、融资保险、交通运输、通关商检、人员流动等五个环节;第五,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角度分析。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模块建设和注意问题。内容模块建设包括:第一,资金结算便利化;第二,融资保险便利化;第三,交通运输便利化;第四,通关商检便利化;第五,人员流动便利化;第六,完善合作机制,主要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角度分析;第七,其它便利化内容,包括完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的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以及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经验,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加强政治互信为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顺利推进提供前提;加强人文交流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远推进,并以农业合作与环保合作为切入点,阐述中国与中亚五国非资源领域合作的便利化推进问题。本文的主要新意。第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全面分析中亚国家的商业环境。通过文献查询发现,以往有关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是有关中亚或上海合作组织“双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在谈及中亚贸易或投资环境时,均从宏观角度笼统阐述商业环境欠佳,本文对中亚国家宏微观商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在缜密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模式建议:“中哈双边—上合多边”,即先由中哈做起,渐次扩展到全员参与。第三,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后续问题和对策分析提供前提。

江秋丽[6](2015)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是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中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哈萨克斯坦的能源通过俄罗斯的运输线路进入到世界市场;哈萨克斯坦对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哈萨克斯坦拥有强大的资源潜力、里海优势和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在哈萨克斯坦居住着有超过400万的俄罗斯侨民。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系的发展是后苏联空间国家间合作发展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俄哈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稳固的法律基础之上,有超过200个双边合作条约和协议。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协议是,1992年5月25日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1998年7月6日签署的《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永久友好和面向21世纪同盟关系的宣言》。双方在长久的历史传统、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本文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人文领域的合作,探讨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分为序言、正文六章和结语等共八个部分。序言部分说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第一章阐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必要性。本章分析了中亚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意义,论述了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是双方对外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优先方向。第二章分析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政治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政治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政治关系的探索阶段,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确立阶段和双边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和深化阶段。第三章论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本章首先分析了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指出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俄罗斯也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中,俄哈稳居首位,两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其次研究了双边在边境贸易领域和能源领域的合作。边境贸易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贸易合作的主要形式,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在石油天然气、核能和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规模日益扩大。第四章探讨了双方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本章在分析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所面临的安全方面威胁的基础上,指出双方在军事安全领域合作的具体内容。双方在加强国家和地区安全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交易和非法移民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第五章阐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人文科技领域的合作。本章首先分析了双方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合作经历了初级阶段、合作扩大和深化阶段,双边人文领域的合作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其次分析了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合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后分析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重点分析了双方在生物和纳米技术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双方在航空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在共同使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方面进行了紧密的合作。第六章主要探讨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前景。本章首先指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影响双边合作的大国因素,主要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对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两国合作的未来趋势。结语在对前文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对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前景进行展望,认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一直都是后苏联空间国家间合作的最稳定和最亲密的典范。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领域的合作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合作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分歧,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国战略同盟伙伴关系将继续深化。

李冉[7](2013)在《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文中指出里海—中亚地区既是一个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真空地带”,又是一个新兴的能源富集地区。欧盟出于地缘政治和能源需求的双重目的,推出了“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该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各相关国家、大国以及波及国之间的一场激烈而又旷日持久的能源地缘政治大博弈,影响到了复杂的双边、三边和多边国际关系的转变和演化。本文全面论述了“纳布科管道计划”的由来和进程,详尽探讨了有关各国之间围绕着该计划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外交战略和对策。具体地说,全文的结构和框架安排如下: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文章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正文包括四个板块,具体分述为以下6章:第一板块也就是第一章,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天然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揭示天然气为何会成为战略性能源,描述全球天然气的分布图景,然后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和博弈论,论述天然气地缘分布与地缘政治的互相影响及其天然气管道的政治博弈态势。第二板块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纳布科天然气管道计划”的背景、进程及其前景进行分析,其中第二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对“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进行论述,详细、全面地展现出该计划的出台背景以及酝酿和提出的经过。第三章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纳布科计划”的进展情况,既详细介绍了该计划提出之后所取得的成果,也分析了该计划进展缓慢和方案变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决定该计划命运的因素。第三个板块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国际关系各方围绕着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和天然气管道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其中第四章以里海—中亚5个天然气资源国为论述主体,论述了这些国家在天然气资源上的战略地位、在输出天然气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多元化途径以及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表现出来的外交博弈趋向。第五章以欧美俄三大政治力量为论述主体,论述了三方对里海—中亚资源的竞争态势和围绕着“纳布科计划”而展开的外交博弈。第四个板块即第六章,论述了“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分析利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能源战略和外交对策。

杨青[8](2013)在《中哈能源合作研究:问题与启示》文中认为当前中亚地区在不同领域已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纽带。在欧洲和中国停止大量双边协议的同时,它成为这两个地区重要的市场。对于在能源合作的框架中建立多边有效的能源合作机构,核能和各国的合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开始在中国、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地区能源合作已形成,石油天然气的运输渠道得以建立。中国和哈国的核能合作赋予这一渠道新的意义,使它成为广义上能源输送的渠道。经济条件和安全考虑决定中国做出扩大核能行业的选择。哈萨克斯坦有着丰富的铀资源储藏量和,就其开采量是世界铀资源生产大国之一。核能贸易利润逐年增长成功,再加之它的国家地理位置,这些都促进了中哈铀资源贸易的发展。虽然日本福岛事故对全球核能行业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这并没有阻挡核能行业的继续发展。铀资源不仅是能带来短期利益,更加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农业的工业化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已超过55%,2050年会达75%。在此背景下中国跟哈萨克斯坦和其他中亚国家发展能源合作和经济关系,能源来源国多元化是中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能源贸易方面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外,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核能合作也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和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中国是对哈萨克斯坦投资最大的国家之一,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虽然目前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对油气部门的投资,除了铀资源之外还存在一系列投资项目的机会,包括非传统能源,如太阳能资源。

张亮[9](2012)在《9·11事件以来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9·11事件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一件大事,它将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亚地区,中亚五国从世界政治的边缘地区走向了中心舞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俄罗斯曾经视其为包袱,弃之不顾。在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的早期,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国家,希望从其获得资金和技术来实现国家的复兴,遭到失败之后,俄罗斯谋求自强,重新审视以往政策,开始提升对中亚地区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重视,但是由于自身实力有限,俄罗斯的许多政策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付诸实施。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之后,通过对内改革,发展经济,俄罗斯增强了实现对外政策的手段,对中亚地区的各项投入开始增多。对俄罗斯而言,欧盟和北约的扩大已经逐渐削弱了俄罗斯在欧洲方向的优势,2008年爆发的俄格冲突更是表明美国与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中亚地区是俄罗斯最后的阵地,它是维护俄罗斯南部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俄罗斯重新崛起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支撑,俄罗斯决不允许外国在该地区占据优势地位。因此,进入21世纪,俄罗斯从经济、能源、军事等多方面深化了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基本上巩固了在本地区的优势地位:借助于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双边贸易额逐步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更是加大了对本地区的经济援助;能源产业是俄罗斯赖以崛起的支柱力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中亚国家的重要财富,利用前苏联遗留的油气管道,俄罗斯的能源巨头深入到了中亚国家油气产业的各个领域,实现了对中亚国家油气工业长久的掌控;中亚国家的军事力量一直较为薄弱,长期以来依靠俄罗斯的保护,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框架内,俄罗斯将中亚地区的防务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在中亚地区,美国势力的介入是对俄罗斯最大的威胁,美国在中亚取得反恐战争的初步胜利之后,开始转向对中亚国家的民主改造,从而导致了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恶化。俄罗斯抓住时机,极力排挤美国的军事存在,并增强了本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对美军的巨大优势。与美国相比而言,俄罗斯对待中国的态度较为温和,中国对中亚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两国的分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化解,俄罗斯对中国的利益也表示出相应地理解。此外,欧盟、土耳其、伊朗也越来越多地涉足中亚地区事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俄罗斯要实现国家复苏、重新整合前苏联地区的梦想,中亚地区的地位无可替代,俄罗斯已经从经济领域找到了突破口——建立统一经济空间,下一步的任务就是向建立欧亚联盟迈进。可以预见,俄罗斯将会面临很多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

杨洁[10](2011)在《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国的专制制度是在俄罗斯领土统一、对外扩张、扞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过程中形成的,集权制度在俄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俄罗斯国家强大的同时俄罗斯社会却在不断缩小,经济落后导致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极低,人民把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了“好沙皇”身上,而不是建立一个限制最高权力的法律机制。俄国历史上的大贵族杜马、缙绅会议和国家杜马从没在政治领域扮演过重大角色,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没有立法权或仅有有限的立法权。自古以来俄国的政治制度就缺乏权力分享机制。1993年俄罗斯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继承了这一传统。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利用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率和国家杜马中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把1993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变成了政治现实,在俄罗斯建立起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垂直权力体系。对外扩张是俄罗斯外交传统中的一条主线。沙皇俄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曾采用过合纵连横、外交讹诈等手段,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获得了在黑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的出海口,把偏居东欧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变成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超级帝国。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大国思想和国家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传统的一个突出特点。俄罗斯在国力衰弱时期,充分施展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等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惜牺牲他国的主权和利益,依然能够维护、甚至扩大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当然,世界各国也一次次见证了俄罗斯背叛盟友的历史。普京提出的“富民强国”战略目标就包含了爱国主义、大国思想和国家观念等内容,普京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以及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目标符合俄罗斯人心中对政治强人的期望。普京在实现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与俄罗斯历代统治者一样,在国力衰弱之时,采用与西方做交易的实用主义外交手段;而在国力恢复之后,开始转向咄咄逼人的大国外交,普京继承了俄国的地缘政治理论和传统安全观。“主权民主”理论集中体现了普京内政外交方针的历史文化继承性。与俄罗斯历史上的“莫斯科-第三罗马”、官方人民性理论一样,主权民主同样也强调俄罗斯的特殊性,强调集权政治制度在俄罗斯的合理性,反对西方在俄罗斯民主建设问题上指手画脚;与历史上支持俄罗斯谋求欧洲霸权的“武装中立宣言”和“神圣同盟”一样,主权民主强调俄罗斯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俄罗斯要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大量调查数据显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等政治权利并不是俄罗斯民众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对他们来说,稳定、秩序和提高生活水平才是第一位的需求。普京充分考虑到了俄罗斯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历史文化传统。普京的成功在于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合理扬弃。

二、乌哈俄三国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哈俄三国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美国国家安全的研究
        1.2.2 关于美国地缘战略需求的研究
        1.2.3 关于维护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
        1.2.4 关于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比较分析框架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的朝核政策
    2.1 特朗普政府朝核政策的梳理
        2.1.1 大选期间关于朝核问题的表态
        2.1.2 以“极限施压”为主
        2.1.3 “极限施压”与“接触”并存
    2.2 国家安全层次
        2.2.1 美国对朝鲜国家属性的归类
        2.2.2 朝鲜实际的核导能力
    2.3 地缘战略需求层次
        2.3.1 美国对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
        2.3.2 朝鲜拥核对域内国家的影响
    2.4 维护国际核机制层次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的伊核政策
    3.1 特朗普政府伊核政策的梳理
    3.2 国家安全层次
        3.2.1 美国对伊朗国家属性的归类
        3.2.2 伊朗实际的核导能力
    3.3 地缘战略需求层次
        3.3.1 美国对战略竞争对手的遏制
        3.3.2 伊朗发展核技术对域内国家的影响
    3.4 维护国际核机制层次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逆转性分化的主导因素
    4.1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逆转的主导因素
    4.2 特朗普政府朝伊核政策分化的主导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一、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成果综述
        一、核心概念
        (一)欧亚大陆内部
        (二)地缘政治
        (三)地缘战略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本研究应用的方法
    注释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海地缘政治的论述
    第一节 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一、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二、黑海的地缘战略意义
    第二节 英国和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土耳其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英国-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一、高加索—里海的地缘政治意义
        二、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在高加索、里海西海岸和赫拉特的地缘战略扩张
        二、英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
    第一节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英俄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博弈
        一、俄国对中亚的归并
        二、英国的反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民族、宗教、文化:对西方地缘政治扩张借口的分析:
    二、勾结、斗争、妥协: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三、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妥协的筹码:弱小国家的利益
    四、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博弈的热点:地缘战略要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
    第一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二节 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地缘战略
        一、美国/欧盟:挤压俄罗斯
        二、俄罗斯:致力一体化
        三、中国:一带一路
        四、印度:北南货运走廊战略
    第三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
        一、当代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内部的竞合关系
        (一)美/欧盟-俄罗斯:对抗
        (二)美-中:压制与崛起
        (三)美-印:握手
        (四)俄-中-印:合作中的平衡
        二、对抗与动荡: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与前景
        (一)独联体国家入盟入约无望
        (二)土、伊向俄战略靠近
        (三)经济上向中印靠近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窠臼
        一、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
        二、对抗、控制和战争: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下的国际关系
        三、掠夺、零和博弈: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本质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超越
        二、“一带一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日本的中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冷战后日本中亚战略的发展及特点
    2.1 从无到有:日本的中亚战略发展阶段
        2.1.1 冷战结束之前日本对中亚的接触和探索
        2.1.2 起步阶段(1991-1997)
        2.1.3 发展阶段(1997-2004)
        2.1.4 重新调整阶段(2005至今)
    2.2 冷战后日本的中亚战略利益和目标
        2.2.1 谋求在中亚地区的市场竞争优势
        2.2.2 增加地区影响力支撑“入常”愿景
        2.2.3 确保对中亚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2.3 日本中亚战略的制约因素
        2.3.1 中亚地区制约因素
        2.3.2 日本自身因素
3 日本的中亚战略的本体解析
    3.1 日本中亚战略所依托的战略文化
        3.1.1 日本的“海洋国家”地缘战略身份及实质
        3.1.2 大陆均衡原则
        3.1.3“以海制陆”手段
    3.2 日本中亚战略的战略环境剖析
        3.2.1 苏联解体对日本战略环境的影响
        3.2.2 中亚地区在日本亚洲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4 日本的中亚战略调整原因及趋势
    4.1 影响日本中亚战略调整的原因
        4.1.1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变化
        4.1.2 美国及其盟友的全球地缘争夺重心转移
    4.2 日本中亚战略调整的趋势
        4.2.1 日印关系升温使日本对中亚ODA大幅削减
        4.2.2 日美页岩气合作使日本的中亚能源策略削弱
        4.2.3 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安全领域合作
5 日本中亚战略调整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5.1 日本中亚战略调整后的影响
        5.1.1 日本中亚战略调整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5.1.2 日本中亚战略调整后对中国的机遇
    5.2 日本中亚战略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5.2.1 软实力对构筑中亚地区外交的作用
        5.2.2 注重睦邻外交和周边国家战略调整的重要性
        5.2.3 理性看待和解决中日矛盾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国际核秩序与朝鲜核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0.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关于核秩序的理论建构
    1.1 核秩序的含义
        1.1.1 国际秩序
        1.1.2 核秩序
    1.2 核秩序的行为主体
        1.2.1 主权国家
        1.2.1.1 国家身份
        1.2.1.2 实力等级划分
        1.2.1.3 责任、义务与权利
        1.2.2 国际组织
        1.2.2.1 政府间国际组织
        1.2.2.2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1.3 核秩序的规范
        1.3.1 国际原子能法
        1.3.1.1 关于国际原子能法的理论探讨
        1.3.1.2 基础性条约与协议
        1.3.1.3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重要地位
        1.3.2 核禁忌与核共识
    1.4 规范对象
        1.4.1 主权国家的核活动
        1.4.2 核武器
        1.4.2.1 核武器的合法性
        1.4.2.2 核武器的道德性
    1.5 核秩序的构成与状态
        1.5.1 现时核秩序的构成
        1.5.2 核秩序的现时状态
第二章 国际核秩序的历史演进
    2.1 国际核秩序的历史分期
        2.1.1 美国垄断时期(1945年8月-1949年8月)
        2.1.2 核技术扩散时期(1949年8月-1970年3月)
        2.1.3 不扩散核武器时期(1970年3月至今)
    2.2 冷战时期的国际核秩序
        2.2.1 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
        2.2.1.1 概念内涵
        2.2.1.2 体制形成
        2.2.1.3 体制运作
        2.2.1.4 体制终结
        2.2.2 美苏之间的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
        2.2.2.1 美苏核军备竞赛
        2.2.2.2 美苏核军备控制与核裁军
    2.3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核秩序
        2.3.1 核不扩散体制的内部变化与面临挑战
        2.3.1.1 内部变化
        2.3.1.2 面临挑战
        2.3.2 美俄核军控与核裁军的进展与挫折
第三章 国际核秩序视角下的朝鲜核问题
    3.1 朝鲜核问题与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
        3.1.1 冷战时期的朝鲜核活动
        3.1.1.1 20世纪50年代
        3.1.1.2 20世纪60年代
        3.1.1.3 20世纪70年代
        3.1.1.4 20世纪80年代
        3.1.1.5 取得的成就及其同南方的差距
        3.1.2 冷战后期美国对朝鲜核活动的关注
        3.1.3 美苏平行核不扩散体制对朝鲜核问题的影响
        3.1.3.1 对朝鲜核活动的影响
        3.1.3.2 对美国针对朝鲜核活动态度与政策的影响
    3.2 朝鲜违背并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策逻辑
        3.2.1 围绕《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交易
        3.2.2 对国家身份的自我认知
        3.2.3 谋求核武器的强烈意愿
        3.2.4 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态度
    3.3 六方会谈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
        3.3.1 对朝鲜核问题的性质与严重程度认识不足
        3.3.2 参与国之间的内在冲突与主导国家的缺失
        3.3.2.1 参与国身份与地位的差别
        3.3.2.2 地区战略冲突与参与初衷不同
        3.3.2.3 缺少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国家
        3.3.3 难以满足朝鲜在能源领域的长远需要
        3.3.4 没有厘清与现时国际核秩序之间的关系
        3.3.5 无法消除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根源
    3.4 朝鲜核问题对现时国际核秩序的冲击
        3.4.1 创建了与核秩序有关的新的国家身份
        3.4.2 暴露了现时国际核秩序的重要缺陷
        3.4.3 为现时国际核秩序带来了复杂的新课题
第四章 朝鲜核问题的解决与国际核秩序的未来
    4.1 现时国际核秩序存在的问题
        4.1.1 固有缺陷
        4.1.1.1 不平等与不公正
        4.1.1.2 存在逆转的可能
        4.1.1.3 缺少强制性约束力
        4.1.1.4 规范的模糊、不完全与内在矛盾
        4.1.1.5 体系结构的僵化
        4.1.2 时代局限
        4.1.2.1 忽视科学家作为个体的消极作用
        4.1.2.2 具有维护西方优势地位的明显倾向
    4.2 无核武器区的构建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
        4.2.1 朝鲜核问题与朝鲜半岛无核化再探讨
        4.2.1.1 朝鲜核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内容
        4.2.1.2 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内涵
        4.2.1.3 中国对于朝鲜半岛无核化的战略需求
        4.2.2 建立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的构想
        4.2.2.1 地区内关于建立无核武器区的以往方案
        4.2.2.2 有限无核武器区的概念
        4.2.2.3 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的内容安排
        4.2.2.4 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与六方会谈
        4.2.2.5 构建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的意义
        4.2.3 中国首先提出环日本海无核武器区构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3 对核秩序未来的思考与探讨
        4.3.1 “无核武器世界”与核秩序的未来
        4.3.2 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核秩序”
        4.3.2.1 核武器的有限扩散及其极限
        4.3.2.2 现时国际核秩序体系结构的调整
        4.3.3 首先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2 投资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1 贸易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2 投资便利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1.1 贸易便利化相关概念
        3.1.2 投资便利化相关概念
        3.1.3 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
    3.2 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理论
        3.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3.2.2 交易成本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条件分析
    4.1 地缘优势
    4.2 人文优势
    4.3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利益契合
        4.3.1 经济发展战略契合
        4.3.2 经济结构契合
        4.3.3 能源战略契合
        4.3.4 通道战略契合
    4.4 中国与中亚五国外交和安全战略契合
    4.5 上海合作组织为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合作平台
        4.5.1 制定贸易投资便利化相关政策
        4.5.2 初步建立官、民、学并举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发展状况分析
    5.1 中亚五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概况分析
        5.1.1 中亚五国对外贸易政策及发展概况
        5.1.2 中亚五国吸引外资政策及发展概况
    5.2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分析
        5.2.1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5.2.2 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贸易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5.3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分析
        5.3.1 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投资发展现状
        5.3.2 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1 从中亚安全局势和商业环境角度分析
        6.1.1 地区安全局势依然严峻
        6.1.2 中亚国家的商业环境总体欠佳
    6.2 从合作领域角度分析
        6.2.1 资源领域仍是贸易投资合作的主力
        6.2.2 非资源领域贸易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6.3 从合作制度和机制角度分析
        6.3.1 制度层面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合作协议落地困难
        6.3.2 上合组织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
    6.4 从贸易投资合作主要执行环节角度分析
        6.4.1 资金结算环节
        6.4.2 融资保险环节
        6.4.3 交通运输环节
        6.4.4 通关商检环节
        6.4.5 人员流动环节
    6.5 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角度分析
        6.5.1 除上合组织外,与中亚五国相关的主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介绍
        6.5.2 俄白哈关税同盟对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内容模块建设
    7.1 资金结算便利化
        7.1.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要性
        7.1.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行性
        7.1.3 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政策建议
    7.2 融资保险便利化
        7.2.1 国内融资支持
        7.2.2 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相关保险支持
    7.3 交通运输便利化
        7.3.1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合作的重要意义
        7.3.2 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7.3.3 推进交通运输便利化的对策建议
    7.4 通关商检便利化
        7.4.1 海关及边境管理方面
        7.4.2 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
    7.5 人员流动便利化
    7.6 其它便利化内容
        7.6.1 完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7.6.2 加强对外贸易投资的政策支持与信息服务
        7.6.3 借鉴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经验,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7.7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
        7.7.1 建立上合开发银行的必要性
        7.7.2 建立上合开发银行可行性
        7.7.3 上合开发银行的模式建议:中哈双边—上合多边
    7.8 本章小结
8 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8.1 加强政治互信为保障贸易投资便利化顺利推进提供前提
    8.2 加强人文交流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8.2.1 中国与中亚五国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的意义
        8.2.2 中国与中亚五国人文交流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8.2.3 中国与中亚五国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
    8.3 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有利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长远推进
        8.3.1 非资源领域合作是各方推进便利化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8.3.2 推进非资源领域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博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与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 关于俄罗斯与中亚关系的着作
        2. 关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系的着作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论文基本内容和结构
    结论
第一章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中亚地区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一、中亚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意义
        二、中亚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
        三、中亚对俄罗斯的人文意义
    第二节 俄罗斯对中亚的重要性
        一、俄罗斯对中亚的军事安全意义
        二、俄罗斯对中亚的经济意义
        三、俄罗斯对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三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是两国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一、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二、与俄罗斯的合作是哈萨克斯坦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政治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双边政治合作模式的探索阶段(1992年到1994年)
        一、独立之初的矛盾和摩擦
        (一) 俄罗斯人地位问题
        (二) 国籍问题
        (三) 语言问题
        (四) 拉德和哥萨克问题
        二、政治合作的表现
    第二节 双边政治合作的发展阶段(1995年到2000年)
        一、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化
        二、战略伙伴关系的确定
    第三节 双边政治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2000年至今)
        一、2000年到2008年双边政治合作的表现
        二、2008年至今双边政治合作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
        一、经济合作的条约法律基础
        二、两国间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
        (一) 两国对外贸易总体趋势
        (二)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
        (三)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贸易伙伴
        (四)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五)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相互投资
    第二节 双方在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
        一、两国间的边境论坛
        (一) 两国边界的确定
        (二) 边境论坛
        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地区间合作
    第三节 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一、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一) 油气产地开发方面的合作
        (二) 油气加工方面的合作
        (三) 油气管道项目的合作
        二、核能领域的合作
        (一) 在开采和初步加工铀原料、生产核燃料方面的合作
        (二) 建设核电站方面合作
        三、电力能源领域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军事安全领域面临的威胁
        一、恐怖主义的威胁
        二、毒品泛滥的威胁
    第二节 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条约法律基础和内容
        一、合作的条约法律基础
        二、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内容
        (一) 在军事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 军事技术和武器合作
        (三) 使用军事设施
        (四) 军事演习
        (五) 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毒品交易和非法移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人文科技领域的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文化领域的合作
        一、文化领域合作的初级阶段
        二、文化领域合作的扩大和深化
    第二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一、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双方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合作
    第三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科技领域的合作
        一、双方在生物和纳米技术领域的合作
        二、双方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第一节 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领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二、经济领域合作存在的问题
        三、在军事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
        四、人文科技领域合作的问题
    第二节 影响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大国因素
        一、来自中国方面的影响因素
        二、来自美国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合作的未来趋势
        一、政治领域合作前景
        二、经济领域合作前景
        三、军事安全领域合作前景
        四、人文科技领域合作前景
        五、应对大国竞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8

(7)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框架和篇章结构
    四、 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然气和天然气地缘政治
    第一节 世界天然气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 人类对天然气的利用和开发
        二、 世界天然气开发的现状与趋势
        三、 世界天然气的需求趋势和开采前景
    第二节 世界天然气的地缘格局与管道运输
        一、 世界天然气能源的地缘分布
        二、 国际间天然气管道运输
    第三节 天然气及其管道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一、 天然气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 管道成为天然气地缘政治的主要载体
        三、 围绕天然气管道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二章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提出过程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背景和起因
        一、 历史背景: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的日益加剧
        二、 深层动因:欧盟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酝酿和提出
        一、 酝酿阶段(1991—2002):欧盟构建前期框架
        二、 提出阶段(2002.2—2002.10):五国能源公司策定方案
        三、 合组阶段(2003.12—2005.6):五国公司合资成立跨国财团
第三章 “纳布科计划”的进展和前景分析
    第一节 “纳布科计划”的进程和成果
        一、 三起三落的进程
        二、 艰难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的现状与前景
        一、 现状
        二、 前景分析
第四章 “纳布科计划”与里海—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一节 里海—中亚国家天然气及其管道的战略地位
        一、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资源现状
        二、 里海—中亚五国的天然气管道现状
        三、 里海—中亚五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特点和焦点
    第二节 阿塞拜疆的博弈趋向
        一、 阿塞拜疆的能源概况和地缘政治地位
        二、 阿塞拜疆的能源博弈策略
        三、 阿塞拜疆初步确定为“纳布科管道”供气国
    第三节 土库曼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及其管道现状
        二、 土库曼斯坦的“中立”外交和能源博弈策略
        三、 土库曼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第四节 哈萨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
        二、 哈萨克斯坦的外交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
        三、 哈萨克斯坦对“纳布科计划”的博弈态势
    第五节 乌兹别克斯坦的博弈趋向
        一、 乌兹别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均势外交战略
        二、 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管道现状及博弈态势
    第六节 伊朗的博弈趋向
        一、 伊朗的油气资源现状和地缘政治地位
        二、 伊朗的里海能源地缘战略
        三、 伊朗围绕“纳布科计划”所进行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五章 “纳布科计划”与欧俄美的能源外交博弈
    第一节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推动
        一、 欧盟的里海—中亚能源战略
        二、 欧盟对“纳布科计划”的积极推动
        三、 欧盟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中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纳布科计划”的支持
        一、 美国支持“纳布科计划”的原因和目的
        二、 美国能源外交新变化及其对“纳布科计划”的影响
        三、 美国为促成“纳布科计划”所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
    第三节 俄罗斯对“纳布科计划”的反制
        一、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
        二、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能源外交博弈
        三、 俄罗斯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博弈
第六章 “纳布科计划”与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全球天然气格局中的中国
        一、 中国天然气发展的现状
        二、 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和机遇
        一、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造成的挑战
        二、 “纳布科计划”给中国天然气外交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外交对策
        一、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能源安全战略
        二、 中国应对“纳布科计划”的外交政策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哈能源合作研究:问题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
    一、中哈油气合作的历史
    二、中哈核能合作的形成
第二章 中哈能源合作现状
    一、中哈油气合作的现状
    二、中哈核能合作的现状
第三章 中哈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启示
    一、中哈能源合作的问题:高能耗、低能效、产品单一
    三、中哈核能合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9)9·11事件以来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俄罗斯中亚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中亚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
        一、 9·11事件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
        二、 中亚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第二节 9·11事件之前俄罗斯的中亚政策
        一、 俄罗斯独立初期的中亚政策
        二、 俄罗斯重启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第三节 9·11事件之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
        一、 强化合作机制
        二、 通过反恐问题强化凝聚力
        三、 反对颜色革命,维护中亚政治稳定
        四、 深化同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第二章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一、 9·11事件之前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
        二、 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加强经济一体化建设
        三、 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合作
        四、 加强合作,共克时艰
    第二节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加强能源合作的战略意图
        二、 石油的开发与运输
        三、 天然气的开采与运输通道建设
        四、 俄罗斯中亚能源政策的得失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与中亚安全的利益相关性
        二、 成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安全合作
    第四节 中亚国家对俄罗斯中亚政策的应对
        一、 哈萨克斯坦
        二、 乌兹别克斯坦
        三、 塔吉克斯坦
        四、 吉尔吉斯斯坦
        五、 土库曼斯坦
第三章 俄罗斯中亚政策的内在动力
    第一节 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复苏
        一、 经济实力的复兴
        二、 对外经济的扩张
    第二节 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复苏
        一、 整合国内油气工业
        二、 推行能源外交
    第三节 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复苏
        一、 通过军售拓展影响力
        二、 军事实力的显现
第四章 影响俄罗斯中亚政策的大国因素
    第一节 美国
        一、 美国中亚政策的演进
        二、 美国在中亚的利益
        三、 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竞争与合作
    第二节 中国
        一、 中亚在中国外交中的定位
        二、 中国在中亚的利益
        三、 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
        四、 中俄在中亚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其他大国
        一、 欧盟
        二、 土耳其
        三、 伊朗
第五章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一、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俄美关系的影响
        二、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俄中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地区政治的影响
        一、 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历程
        二、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
    第三节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一、 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奠定了未来增强世界影响力的手段
        二、 俄罗斯的强势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外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观点
    四、结构设计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难点
    六、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一节 专制集权—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核心理念
        一、集权政治—俄国自上而下改革的特点
        二、有名无实的代表机关
        三、“好沙皇”—俄罗斯人民的传统政治理念
    第二节 侵略扩张—俄罗斯强盛时期的外交利器
        一、沙皇俄国以出海口为目标的对外扩张
        二、苏联依靠武力在欧洲和亚洲强占势力范围
    第三节 实用主义—俄罗斯衰弱时期的外交手段
        一、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握手言和
        二、纵横捭阖、分化离间—亚历山大二世恢复俄国在黑海的利益
        三、斯大林与希特勒化敌为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京内政方针的历史文化继承性
    第一节 普京的政治制度建设—以加强总统权力为核心
        一、普京建设垂直权力体系的手段
        二、普京巩固“超级总统制”的举措
    第二节 垂直权力体系—总统集权制的保证
        一、垂直权力体系的背景
        二、别斯兰人质事件—完成垂直权力体系建设的契机
        三、可管理性--垂直权力体系的内涵
        四、垂直权力体系—得到人民支持的集权体制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社会院—自上而下的公民社会
        一、俄罗斯公民社会现状
        二、俄罗斯联邦社会院—总统任命的监督机关
        三、俄罗斯联邦社会院--垂直权力体系内的公民社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京外交政策的历史文化继承性
    第一节 普京的实用主义外交
        一、利用反导问题争得“八国集团”内的平等地位
        二、利用“9·11”事件取得北约内部的发言权
        三、借重法、德维护俄罗斯在伊拉克的经济利益
        四、俄罗斯“亲西方”外交背后的利益追求
    第二节 普京的大国外交
        一、普京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的领导地位
        二、普京针对独联体国家的大棒政策
        三、俄罗斯挑战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京治国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 “莫斯科-第三罗马”—俄罗斯大国思想的起源
        一、拜占庭—俄罗斯帝国思想的根源
        二、东正教信仰—“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的基石
        三、“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的集权和霸权内涵
    第二节 俄罗斯霸权外交的形成
        一、瓜分波兰—俄罗斯称霸欧洲的第一步
        二、武装中立宣言—俄罗斯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
        三、神圣同盟—俄罗斯主宰欧洲命运的平台
    第三节 官方人民性—俄罗斯专制制度的漂亮外衣
        一、乌瓦洛夫伯爵—官方人民性的始作俑者
        二、爱国主义—官方人民性理论的内涵
        三、官方人民性理论的核心—俄罗斯的特殊性
        四、官方人民性理论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 普京的治国理念—主权民主
        一、主权民主概念的提出
        二、集权政治—普京主权民主的内涵
        三、大国地位--主权民主在国际舞台上的目标
    本章小结
结语:普京道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扬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乌哈俄三国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朗普政府的朝核及伊核政策比较研究[D]. 孙源辰. 延边大学, 2020(08)
  • [2]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先革. 新疆大学, 2019(10)
  • [3]日本的中亚战略研究[D]. 王思羽.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4]国际核秩序与朝鲜核问题研究[D]. 王海凡. 延边大学, 2015(01)
  • [5]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研究[D]. 韩东. 新疆大学, 2015(03)
  • [6]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研究[D]. 江秋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7]里海—中亚天然气管道外交博弈研究 ——以“纳布科计划”为中心[D]. 李冉. 外交学院, 2013(12)
  • [8]中哈能源合作研究:问题与启示[D]. 杨青. 复旦大学, 2013(03)
  • [9]9·11事件以来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 张亮. 中共中央党校, 2012(02)
  • [10]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D]. 杨洁. 黑龙江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将组建核燃料生产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