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向定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测向定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测向定位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指出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邱硕丰[2](2021)在《多要素评估在无源定位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现代军事应用中,对目标的定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目标的定位,能够了解对方的坐标和活动轨迹,掌握其参数和规律,有助于把握先机,做到知己知彼,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情报支撑。定位方式有多种,包括有源定位和无源定位等。有源定位设备在工作时,需要向外发射信号,以对目标进行定位,在探测目标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容易被反向定位。无源定位自身不向外发射辐射信号,只接受截获对方信号,因此以其隐蔽性好、探测距离远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无源定位方式包括三角定位和二次定位等。定位精度,是无源定位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如何评价定位精度,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评估要素对实际应用起到指导,则是其中最值得探究的课题之一。多要素评估在无源定位评价中的应用,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重点研究了多种评估要素在无源定位评价中的应用,包括定位模糊面积、圆概率误差和几何精度因子等。首先,本文研究了无源定位中的测向原理和定位原理。介绍和推导了相位法测向、比幅法测向、三角定位和二次定位的原理。其次,本文研究了三种评估要素的数学原理。定位模糊面积是一种基础评估要素,能够直观地评价无源定位的效能;圆概率误差是一种经典评估要素,能够准确反映定位误差,对引导火力打击等行动有着明确的指示意义;几何精度因子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评估要素,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全面、准确地评价定位精度,适合于进行全局评价。最后,本文通过模拟仿真,将多要素评估应用到典型场景中,得到无源定位评价结果,并对无源定位的实际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蒋俊,张静,冉晓旻[3](2020)在《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短波测向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文中认为针对枚举法求解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短波测向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基本思想是根据测向站示向线分布越均匀和夹角越接近90度、定位精度越高的特点,自适应调整蚁群算法中的信息启发式因子,并根据组网方案的多样性动态调整影响信息素更新的组网方案的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与穷举法相比,求解最优组网方案的时间平均减小28秒;与基本蚁群算法相比,进化代数减少6~60代。

石岩[4](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增加和完善,各种监测设施在日常无线电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无线电频谱监测数据,如何将海量的无线电监测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分析和挖掘,发挥数据的价值,将“数据”变为“资源”,从而获取更加有价值的信息来科学指导频谱管理、频率规划和指配、无线电台站管理、无线电干扰査处、无线电安全保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等工作,是当前无线电频谱管理和监测的工作重点,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主要从赤峰市无线电管理工作实际出发,对所建设的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从无线电监测的工作原理入手,深入分析了无线电监测的概念,原理、目标任务,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技术,比对了传统无线电监测的实现方式和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系统的优缺点;根据系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系统的组成进行了设计,着重设计了大数据分析平台,最后对系统的实际应用功能进行了验证和测试,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案例验证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无线电管理工作。本论文通过对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工作成果,这些成果可为赤峰市今后的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何朝鑫[5](2019)在《对多运动辐射源的测向融合定位跟踪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源定位跟踪技术利用截获的辐射源发射的信号来确定该辐射源的位置和速度,自身不需要发射电磁信号,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能提升探测系统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是近年来探测、侦察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各种无源定位跟踪体制中,基于测向的无源定位跟踪技术利用辐射源来波到达角实现对辐射源的定位跟踪,在单站及多站组网观测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在超视距观测和异步观测多目标跟踪场景,传统的测向定位跟踪技术面临定位误差大、易产生虚假定位等问题。针对基于无源传感器测向定位跟踪技术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在测向定位偏差补偿、多无源传感器超视距测向交叉定位、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二章研究了对已知高程辐射源测向融合定位与偏差补偿方法。首先建立了目标观测模型,并推导了目标位置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解析解做三阶泰勒级数展开,提出了一种测向定位偏差估计及补偿方法。该方法能保留更高阶的泰勒级数展开项,偏差估计精度更高。随后,针对多次测向融合定位问题,分析了基于原始角度量测和基于单次定位结果的两种融合定位方式的性能。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第三章研究了多无源传感器超视距测向交叉定位方法。针对大气折射引起的超视距定位问题,建立了无源传感器超视距观测模型,能适应超视距和视距观测共存的场景。针对已知高程目标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约束伪线性最小二乘初始化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展示了其相比于约束伪线性最小二乘法的优越性。针对超视距定位偏差对定位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差补偿的高斯-牛顿迭代定位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消除定位偏差的有效性。第四章研究了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观测域的传统数据关联算法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得出了传统数据关联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观测站和目标个数呈指数关系的结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域的直接数据关联方法,并对算法的框架、代价函数模型、候选目标初始化方法、算法终止条件、时间复杂度做了详细分析。该方法将数据关联问题从观测域转换到了状态域,时间复杂度从原来的与观测站和目标个数呈指数关系变为现在的线性关系,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关联的效率。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第五章研究了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建立了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观测模型,并推导了大地坐标系下等高程匀速巡航目标运动模型。然后,分析了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条件下多目标跟踪的难点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的算法,将多目标跟踪问题转换为量测与角轨迹关联、角轨迹与角轨迹关联、量测与航迹关联等问题,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此外,该算法使用基于状态域的直接数据关联算法实现航迹起始和航迹更新,其时效性更高。随后,针对异步观测中可能出现同步观测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通用条件下变维观测航迹更新算法。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龙健[6](2019)在《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线电管理的任务就是对区域内的无线电频率和设台进行管理,但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管理手段和监测能力都难以满足任务需求。提高空中无线电秩序的管理能力,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提高无线电监测的整体能力,对无线电技术发展具有预判性,无线电监测系统具有可扩展性;第二、完善无线电管理各系统的集成度,将频率台站数据、无线电监测、设备监测等多项工作进行整合;第三、降低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合理利用各项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消耗。本文针对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进行以下研究工作:研究国内网无线电监测网的现状,结合现有监测网的缺点和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要求,分析智能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将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分为频谱感知分系统、监测中心分系统、数据处理分系统和应用支撑分系统等多个分系统,明确系统具有的各项功能。选择适当的电波传输模型,并对广播业务、航空移动业务、移动通信业务和无线接入业等几种典型的无线电业务传播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确定合适的监测定位技术,制定监测系统选址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参数对监测覆盖范围进行预测,按照业务需求对网格化监测站的选址进行规划设计。研究监测站与移动通信基站共址建设的必要性和困难,提出理论解决方案,设计监测站系统组成,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共址建设的可行性,解决监测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提高整体建设效率。本文主要对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规划布局和站点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目前我国的网格化监测技术仍在试验阶段,旨在通过对系统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对于系统的正式应用给出可行的建议。通过对不同业务类型的无线电信号传播范围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相应的网格化监测站点的相对距离,网格化监测系统在部署时按照监测业务的不同采用对应的组网方案。基站共址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监测站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对于站址的选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减少了智能网格化监测系统站址规划的难度。

陈棋[7](2019)在《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黑广播”的现象日益猖獗,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国31个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与公安、广电、民航等部门协同配合,启用大量无线电监测定位设备、监测人员和监测车,常年打击治理“黑广播”。明显遏制“黑广播”犯罪势头,监测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查处经验,能够准确地查找干扰,保障频率使用的正常秩序,有效遏制犯罪势头,但是在查处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黑广播”发射机多安装于城市的密集建筑群当中,电磁环境和地理情况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射、绕射等现象,形成多径效应,导致测向准确度低,定位“黑广播”的位置误差较大。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提高“黑广播”的测向定位精度,帮助无线电监测技术人员快速查处“黑广播”,是当前“黑广播”干扰查找中存在最大问题。针对传统“黑广播”查处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困难,课题参考“黑广播”发射规律以及借鉴“黑广播”查处的工作经验,论文根据“黑广播”干扰监测实际需求,本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贡献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历年“黑广播”干扰监测实际数据,对“黑广播”产生背景、根本原因、干扰发射规律等情况进行介绍,深度剖析“黑广播”发射本质特征,作为后文分析的理论支撑。二是针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使用传统干扰查处方法,定位“黑广播”准确度低的问题,深度剖析定位数据的组成和特性,提出使用DDF007测向系统的“黑广播”干扰查处方法和定位数据采集的技术手段。新方法能快速查找干扰,提高定位精确度,操作简单,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可自动持续采集高质量定位数据,为下一步分析做准备。三是为进一步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干扰定位准确性,以“黑广播”定位数据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聚类算法在“黑广播”定位数据分析的应用。通过算法仿真,对比K-means和DBSCAN聚类算法在定位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劣,针对定位数据特点和实际工作需求,最终提出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方法,为“黑广播”干扰源查找提供依据,这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部分。

黄启量[8](2019)在《城域无线电监测网及TDOA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各类无线电设备不断涌现,如何科学高效地对无线电台站进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建设高水平的无线电监测网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完善的无线电监测网不仅能够保障合法无线电台站正常稳定地运转,还可以对违规的黑电台进行查处打击,这对于通信技术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基于城市环境下的无线电监测网覆盖与TDOA组网定位技术,为南京市无线电监测站点科学部署,提供监测网覆盖率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南京市现有大间距无线电监测站点TDOA组网可行性。论文调研了国内外无线电监测系统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其他城市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的特点,结合城市环境无线电定位场景,分析了南京市无线电监测网组网架构,对各监测站点的灵敏度和电磁背景水平进行了计算,对常用电磁传播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选取适合本文的国际电联地面半经验传播模型(ITU-R P.1546-5)。接着,本文讨论了城市环境下的无线电监测网覆盖范围,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关于无线电监测网功能和能力评估规范要求,使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无线电监测网覆盖可视化分析软件依据国际电联地面半经验传播模型(ITU-R P.1546-5)和各监测站点性能参数及目标参数对南京市无线电监测网覆盖率进行了仿真,找到了现有监测网覆盖盲区,并根据盲区所在区域电磁环境路测数据和地形、周边辐射源情况,提出了增加10%覆盖率的新增站点部署方案。接着,论文对比分析了TDOA和AOA相应的工作原理以及两者的组网覆盖率,论证了TDOA组网技术在覆盖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改造现有无线电监测站点,开展了真实城市环境下的TDOA组网定位实验。通过不同组网方式TDOA定位误差仿真分析和组网定位实验,论文分析了站点数量、目标性质和定位误差的关系,论证了南京市现有大间距无线电监测网实现TDOA组网的可行性。

张丽宏[9](2017)在《对微型无人机信号的无源探测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各种微型多旋翼无人机因其诸多优点在摄影娱乐、农林作业、地理测绘、应急救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暴露出由于目前无人机监管不善带来的大量安全隐患问题。针对民用微型无人机监控管理的急迫需求,为实现对重点区域无人机的探测、测向和定位,本文研究了通过无人机图传和遥控信号实现对无人机进行无源探测与定位的相关技术,并研制了一套对微型无人机的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样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微型无人机图传和遥控信号的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对实测多型无人机信号数据的分析,总结得到了无人机信号的参数特征;然后针对其信号特点研究了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改进ZFFT的低信噪比载频估计方法,实现了无人机信号载频的快速精确估计;改进了适用于无人机信号的动态门限脉冲检测方法,从而实现了无人机信号的脉冲参数测量;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信号检测算法的可行性。(2)研究了对无人机信号的圆阵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首先从圆阵相关干涉仪测向模型出发,分析了相位差模糊的原因;然后针对模糊问题提出了基于比幅测向的圆阵相关干涉仪解模糊方法,分析了利用比幅测向结果实现相位差解模糊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提出了基于比幅测向解模糊的圆阵相关干涉仪测向算法,并对算法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信噪比等参数对解模糊概率和测向精度的影响。(3)研究了对无人机目标的测向交叉定位算法。首先建立了多站测向交叉定位模型;然后分别介绍了高斯牛顿迭代算法和伪线性最小二乘法实现定位的过程,并分析了其优缺点;然后融合两种算法,提出了基于伪线性最小二乘法的多初值高斯牛顿迭代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伪线性最小二乘定位结果获取多初值,从而通过高斯牛顿迭代实现精确定位,该算法综合了前两种算法的优点,定位精度高,能满足实时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性能。(4)研制并实现了一套对微型无人机的无源探测与定位系统样机。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构成,而后根据各组件完成的工作梳理了信号处理流程,并总结了系统可实现的功能;最后通过几组实测试验研究和验证了系统的功能、测向精度和探测距离。

李立峰,江漫,陈兵[10](2017)在《单星卫星通信终端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的双星或三星定位技术主要应用于地面固定站,需要存在重叠的主邻星波束覆盖范围,必须有匹配的邻星等局限,提出了单星定位技术,主要对无匹配邻星以及处在点波束内的目标进行定位。将观测平台抵近目标波束,同时接收目标上行旁瓣信号和卫星下行信号,利用方向信息和时差信息,解算目标位置,将结果进行扩展卡尔曼非线性滤波,实现对卫星通信终端的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大大提升了测向/时差联合定位的精度。

二、测向定位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向定位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2)多要素评估在无源定位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算法基础
    2.1 测向算法原理
        2.1.1 说明
        2.1.2 相位法测向原理
        2.1.3 比幅法测向原理
    2.2 定位算法原理
        2.2.1 说明
        2.2.2 三角定位
        2.2.3 二次定位
    2.3 本章小结
3 定位精度评价要素分析
    3.1 定位模糊面积
    3.2 圆概率误差
    3.3 几何精度因子
    3.4 本章小结
4 定位精度评价要素应用
    4.1 定位模糊面积在定位精度评价中的应用
    4.2 圆概率误差在定位精度评价中的应用
    4.3 几何精度因子在定位精度评价中的应用
        4.3.1 评价布站方式的效果
        4.3.2 评价时间测量精度
        4.3.3 评价站址误差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短波测向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数学模型
2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短波测向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
    2.1 状态转移概率
    2.2 信息素更新机制
    2.3 状态选择机制
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对比改进蚁群算法与ACO和PSO的性能
    3.2 对比改进蚁群算法得到的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与枚举法得到的最优组网方案
4 结束语

(4)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无线电监测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2.1 传统无线电监测基本概念
        2.1.1 无线电监测的概念
        2.1.2 无线电监测目的
        2.1.3 无线电监测的主要功能
    2.2 传统无线电监测实现方式和关键技术
        2.2.1 监测系统的部署和数据的获取
        2.2.2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展示
        2.2.3 无线电监测网传输协议(RMTP)
    2.3 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技术
        2.3.1 数据采集技术
        2.3.2 分布式存储技术
        2.3.3 数据计算与分析技术
    2.4 优势对比
        2.4.1 传统无线电监测的局限
        2.4.2 基于大数据技术无线电监测分析的优势
第三章 总体设计与实现
    3.1 现状分析
        3.1.1 赤峰市概况
        3.1.2 现有监测系统情况
        3.1.3 现有业务需求分析
        3.1.4 可行性分析
    3.2 设计目标
    3.3 系统组成
        3.3.1 频谱感知分系统
        3.3.2 监测数据分析分系统
        3.3.3 监测数据展示分系统
    3.4 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3.4.1 系统任务和概述
        3.4.2 系统功能模块
        3.4.3 功能模块解决方案
        3.4.4 Web模块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4.1 系统测试环境
    4.2 系统功能测试
        4.2.1 监测网设备联网控制测试
        4.2.2 数据采集上传及存储测试
        4.2.3 数据回放测试
        4.2.4 频率台站管理测试
        4.2.5 公众基站分析功能测试
        4.2.6 频谱评估分析功能测试
        4.2.7 设备资源分析测试
    4.3 实际案例应用
        4.3.1 查处非法设台案例
        4.3.2 运营商违规用频案例
    4.4 系统运行结果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对多运动辐射源的测向融合定位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向定位系统及技术研究现状
        1.2.2 测向定位偏差补偿研究现状
        1.2.3 超视距探测系统研究现状
        1.2.4 数据关联技术研究现状
        1.2.5 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对已知高程目标测向融合定位与偏差补偿方法
    2.1 引言
    2.2 测向定位观测模型与解算方法
        2.2.1 测向定位观测模型
        2.2.2 测向定位解算方法
        2.2.3 定位误差CRLB
        2.2.4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2.3 基于解析解泰勒级数展开的测向定位偏差估计与补偿
        2.3.1 基于解析解泰勒级数展开的偏差估计与补偿
        2.3.2 偏差性能分析
        2.3.3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2.4 测向融合定位与偏差补偿
        2.4.1 基于原始角度量测与基于单次定位结果的融合定位
        2.4.2 融合定位的定位误差CRLB
        2.4.3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多无源传感器超视距测向交叉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超视距观测模型
        3.2.1 超视距定位问题
        3.2.2 超视距观测模型
    3.3 超视距定位解算方法
        3.3.1 无高程约束定位解算方法
        3.3.2 高程约束下最小二乘定位解算方法(CPLS)
        3.3.3 基于CPLS初始化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3.3.4 定位误差CRLB
        3.3.5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3.4 基于偏差补偿的超视距定位方法
        3.4.1 基于代价函数泰勒级数展开的理论定位偏差
        3.4.2 基于偏差补偿的高斯-牛顿迭代定位方法
        3.4.3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方法
    4.1 引言
    4.2 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问题
    4.3 基于观测域的传统数据关联算法
        4.3.1 构建多维分配问题
        4.3.2 解决多维分配问题
        4.3.3 时间复杂度分析
    4.4 基于状态域的直接数据关联方法
        4.4.1 直接数据关联原理几何解释
        4.4.2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框架
        4.4.3 代价函数模型
        4.4.4 候选目标初始化方法
        4.4.5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终止条件
        4.4.6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实现过程
        4.4.7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4.5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4.5.1 不同代价函数仿真结果
        4.5.2 不同候选目标间距仿真结果
        4.5.3 与SDA算法对比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方法
    5.1 引言
    5.2 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观测模型和运动模型
        5.2.1 观测模型
        5.2.2 大地坐标系下等高程匀速巡航目标运动模型
    5.3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算法框架
        5.3.1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问题分析
        5.3.2 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算法原理
    5.4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算法
        5.4.1 角轨迹构建与更新
        5.4.2 航迹起始
        5.4.3 航迹更新
    5.5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5.5.1 单目标场景
        5.5.2 多目标场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A 二维测向定位CRLB

(6)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重要发展方向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2.3 重要发展方向
    1.3 课题的研究工作
2 智能无线电网格化监测系统
    2.1 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原理
    2.2 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意义
        2.2.1 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需求
        2.2.2 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的目标
    2.3 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构成
        2.3.1 频谱感知分系统
        2.3.2 监测中心分系统
        2.3.3 数据处理分系统和业务分系统
        2.3.4 应用支撑分系统
        2.3.5 考试保障分系统
    2.4 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2.4.1 信号智能扫描功能
        2.4.2 频率资源分析评估
        2.4.3 智能统计报表功能
        2.4.4 联合测向定位功能
        2.4.5 其他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监测测向技术和电波传播模型
    3.1 TDOA定位原理和测试
        3.1.1 TDOA定位原理
        3.1.2 时延估计过程
        3.1.3 TDOA在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应用
        3.1.4 定位性能的测试分析
    3.2 电波传播模型
        3.2.1 Okumura-Hata电波传播模型
        3.2.2 Cost231-Hata电波传播模型
    3.3 典型无线电业务传播模型
        3.3.1 广播业务传播模型
        3.3.2 航空业务传播模型
        3.3.3 公众移动通信业务传播模型
        3.3.4 无线接入业务传播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站点部署
    4.1 网格化监测站布置原则
    4.2 网格化监测站覆盖预测
    4.3 典型无线电业务的监测范围预测
        4.3.1 广播业务覆盖范围
        4.3.2 航空业务覆盖范围
        4.3.3 公众移动业务覆盖范围
        4.3.4 无线业务覆盖范围
    4.4 网格化监测站的规划
        4.4.1 机场网格化监测站规划
        4.4.2 依托中小学的网格化监测站部署
    4.5 本章小结
5 网格化监测站共址建设
    5.1 基站共址的需求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基站共址的优势
        5.1.3 基站共址的难点
    5.2 基站共址解决方案
        5.2.1 方案总体设计
        5.2.2 移动通信信号抑制措施
        5.2.3 其他类别强信号抑制措施
    5.3 监测站系统组成
    5.4 典型案例测试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无线电管理工作现状
        1.2.2 位置数据挖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黑广播”干扰情况
    2.1 引言
    2.2 “黑广播”干扰产生原因
    2.3 “黑广播”干扰情况概述
        2.3.1 “黑广播”简介
        2.3.2 “黑广播”干扰造成影响
        2.3.3 “黑广播”传播特性
        2.3.4 “黑广播”干扰发展趋势
        2.3.5 昆明市区“黑广播”实测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DF007 测向系统的“黑广播”查找及数据采集方法
    3.1 引言
    3.2 “黑广播”干扰查处方法概述
        3.2.1 “黑广播”干扰测向定位原理
        3.2.2 传统“黑广播”干扰查找方法
        3.2.3 “黑广播”干扰查找中存在问题
    3.3 基于DDF007 测向系统的“黑广播”查找方法
        3.3.1 DDF007 测向系统
        3.3.2 基于DDF007 测向系统的“黑广播”查处方法
        3.3.3 昆明市区“黑广播”干扰查找实际案例分析
    3.4 基于DDF007 测向系统的“黑广播”定位数据采集方法
        3.4.1 “黑广播”定位数据组成及特征分析
        3.4.2 基于DDF007 测向系统的“黑广播”定位数据采集方法
        3.4.3 昆明市区“黑广播”定位数据实际采集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
    4.1 引言
    4.2 聚类分析
        4.2.1 聚类算法概述
        4.2.2 聚类算法分类
        4.2.3 聚类分析研究面临的问题
    4.3 算法选择
    4.4 K-means聚类算法
        4.4.1 K-means聚类算法概述
        4.4.2 重要定义及公式
        4.4.3 算法实现及处理流程
        4.4.4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
        4.4.5 仿真实验与结论
    4.5 DBSCAN聚类算法
        4.5.1 DBSCAN聚类算法概述
        4.5.2 重要概念及定义
        4.5.3 算法实现及处理流程
        4.5.4 基于DBSCAN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基于Java语言的DBSCAN聚类算法代码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参加项目
致谢

(8)城域无线电监测网及TDOA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电监测网概述
    2.1 传播模型分析
    2.2 监测网站点部署分析
        2.2.1 监测站点分布
        2.2.2 监测站点架设条件分析
    2.3 监测站点灵敏度及背景噪声分析
        2.3.1 监测站点灵敏度分析
        2.3.2 监测站点背景噪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电监测网覆盖能力分析
    3.1 无线电监测覆盖可视化分析软件设计
        3.1.1 软件总体架构
        3.1.2 软件功能及计算流程
    3.2 监测覆盖能力分析
    3.3 监测网覆盖盲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DOA系统组网技术研究
    4.1 无线电监测网定位原理分析
        4.1.1 基于到达角度(AOA)的定位原理
        4.1.2 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的定位原理
    4.2 AOA组网和TDOA组网覆盖率对比分析
    4.3 TDOA组网技术分析
        4.3.1 TDOA定位仿真
        4.3.2 TDOA定位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对微型无人机信号的无源探测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无人机系统发展现状
        1.2.2 无人机信号检测与特征提取算法研究现状
        1.2.3 无源测向与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微型无人机信号特点及其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无人机信号特征
        2.2.1 无人机工作原理
        2.2.2 无人机图传信号特征
        2.2.3 无人机遥控信号特征
    2.3 无人机信号检测方法
        2.3.1 基于改进ZFFT的低信噪比载频估计方法
        2.3.2 包络检波及脉冲检测方法
        2.3.3 基于单点DTFT的相位和幅度估计技术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2.4.1 基于改进ZFFT的无人机信号载频估计方法实现
        2.4.2 相关参数对载频估计性能的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人机信号的测向方法
    3.1 引言
    3.2 圆阵相关干涉仪相位模糊分析
    3.3 基于比幅测向的圆阵相关干涉仪解模糊方法
        3.3.1 比幅测向解模糊的可行性分析
        3.3.2 基于相关比幅测向的圆阵相关干涉仪解模糊方法
        3.3.3 算法性能分析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相关参数对解模糊概率的影响研究
        3.4.2 相关参数对角度估计误差的影响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人机测向交叉定位技术
    4.1 引言
    4.2 测向交叉定位模型
        4.2.1 非线性模型
        4.2.2 模型伪线性化
    4.3 测向定位交叉定位算法
        4.3.1 高斯牛顿迭代方法
        4.3.2 伪线性最小二乘法
        4.3.3 基于伪线性最小二乘的高斯牛顿迭代法
        4.3.4 算法性能分析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GDOP分析
        4.4.2 各算法定位误差分析
        4.4.3 计算复杂度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人机无源探测定位系统实现
    5.1 引言
    5.2 无人机无源探测定位系统
        5.2.1 系统构成
        5.2.2 系统处理流程
        5.2.3 系统功能
    5.3 实测数据分析示例
        5.3.1 系统测向精度测试试验
        5.3.2 外场实测无人机数据分析
        5.3.3 系统远距离测试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单星卫星通信终端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定位原理
    ①方位角方程:
    ②俯仰角方程:
    ③时差方程:
2 基于Chan算法的时差/方位联合定位解算算法
3 对定位结果的非线性滤波
4 仿真实验
5 结束语

四、测向定位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2]多要素评估在无源定位评价中的应用[D]. 邱硕丰. 扬州大学, 2021(08)
  • [3]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短波测向限定站数灵活组网方案[J]. 蒋俊,张静,冉晓旻.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03)
  • [4]基于大数据的无线电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和实现[D]. 石岩.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5]对多运动辐射源的测向融合定位跟踪技术研究[D]. 何朝鑫.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6]智能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规划设计[D]. 龙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7]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黑广播”定位数据的监测参考点分析[D]. 陈棋. 云南大学, 2019(02)
  • [8]城域无线电监测网及TDOA定位技术研究[D]. 黄启量. 东南大学, 2019(01)
  • [9]对微型无人机信号的无源探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 张丽宏.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单星卫星通信终端定位技术研究[J]. 李立峰,江漫,陈兵.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7(04)

标签:;  ;  ;  

测向定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