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分解在中点弦问题中的应用

微分分解在中点弦问题中的应用

一、差分解在中点弦问题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宗铭铭[1](2021)在《基于激光雷达点云的复杂地形DEM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集成了激光测距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是一种主动对地观测的新型技术,也是测量领域继GPS之后又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革命。它突破了传统逐点测量的方法,使测量工作呈现快速、高效、大范围的特点,使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具有空间三维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摄影测量获取三维信息不方便的问题。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现对各种大面积的三维地形数据快速采集、快速生成各种数字化地形产品等。数字高程模型在诸如水文、气象、地质、军事和国防建设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可以通过坡度、坡向和坡度变换率等因素对地貌进行分析。本文依托一个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五:数据一体化处理和示范应用)。根据该课题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的关键技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点云数据预处理、点云数据滤处理和点云数据插值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和点云数据管理方法。从机载激光雷达技术的组成出发研究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工作原理。对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格式特点进行了研究,继而引出了点云数据预处理的技术流程,提出了基于K-D树结构改进的K近邻距离算法去除点云数据中的噪点。2.研究了点云数据滤波的算法。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滤波的原理出发,研究了点云数据分布特征。点云数据滤波传统算法对单一地形特征进行滤波效果比较好,但针对于复杂地形滤波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顾及地形的布料模拟滤波算法,使滤波后的地面点云数据具有数据的场景信息和地形的结构特征。3.研究了点云数据插值算法。首先介绍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结构格式,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插值算法原理出发,介绍了点云数据插值算法的特性。在研究传统的点云数据插值算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TIN的前沿推进算法,以此来构建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

唐永杰[2](2021)在《声介质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及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重心也已由简单的构造成像转向更加复杂的岩性反演,如何获得地下精细的介质参数模型(如速度、密度、各向异性参数等)已成为目前勘探地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获得地下宽波数介质参数,第一种主要包括叠前深度偏移(PSDM)、偏移速度建模和振幅分析方法(如AVO/AVA)三大部分;第二种是全波形反演(FWI)方法。这两种途径都试图得到地下全(宽)波数的参数模型,然后进行储层的地震地质解释工作。虽然全波形反演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一种精细建模技术,但因其强非线性特点,反演结果严重依赖于初始模型,如何建立准确的初始模型对全波形反演至关重要。基于双程波传播算子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WEMVA)是一种利用反射地震信息来估计宏观背景速度场的成像域自动化建模技术,该方法通过衡量偏移后成像道集之间的一致性(如聚焦性和拉平程度)来进行速度更新。但该建模技术也面临一些问题:(1)常规逆时偏移(RTM)结果中含有假象,该假象不仅影响成像道集的质量,同时也对后续解释工作造成困扰;(2)基于RTM的成像道集输出计算量巨大,即使针对实际的二维情况,计算代价也难以承受,不容易拓展到三维;(3)传统基于微分相似最优化(DSO)目标函数的WEMVA容易受噪声影响,产生梯度假象。这些问题都限制了WEMVA在背景速度建模中的应用。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获得高质量的RTM成像结果、快速稳定地输出RTM成像道集以及构建具有凸函数特性的WEMVA目标函数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反射波成像的理论框架下,从成像和速度建模一体化出发,为了获得地下高质量成像和宏观背景速度场,本文基于双程波传播算子,首先利用逆时偏移得到高质量的成像结果(成像道集),进而以成像道集作为数据输入,通过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迭代反演得到地下宏观背景速度场。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在声介质假设下,围绕逆时偏移成像道集提取和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两个方面展开,重点研究了逆时偏移中假象的成因及回转波假象去除方法、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VTI介质中基于逆时偏移的角度道集快速提取、基于DSO目标函数的成像域WEMVA以及基于最佳输运(OT)目标泛函的WEMVA。论文通过成像域基于声介质逆时偏移的一系列工作,试图为后续的数据域波形反演给出一个合理且较好的初始速度,为全(宽)波数带速度建模提供低波数部分。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采用波场分解成像条件,分析了逆时偏移中低频假象及回转波假象产生原因,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假象去除方法的优缺点。针对逆时偏移中的回转波假象,采用基于解析波场的上下行波分解方法实现了该假象的去除,同时提出了基于波长平滑算子的逆时偏移回转波去除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地震波长的因素,通过对速度模型进行波长平滑,使得波场在强速度梯度处的传播特征更接近于真实速度中波场的传播特性。数值实验表明,提出的波长平滑算法能够很好地压制逆时偏移中的回转波假象,并且保持对高陡构造的成像,可在经典的逆时偏移成像框架下进行高效的成像。(2)针对基于局部平面波分解、拓展成像条件和方向矢量的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策略,分析了不同策略的优缺点。针对逆时偏移角度道集输出效率低、角度估计不准等问题,发展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基于旅行时梯度的角度道集提取方法。与局部慢度分析方法对比表明,旅行时梯度可以给出准确稳定的震源端传播方向,联合构造法向可直接获得地下反射/方位角信息,且具有很高的角度分辨率。理论与实际数据表明,该策略可快速稳定地输出角度域成像道集。(3)采用纯准纵(qP)波波场传播算子实现了具有垂向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逆时偏移,并将基于旅行时梯度的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策略从各向同性介质拓展到VTI介质,相较于各向异性弹性波方程,该方法无需波型分离,且计算量小。对传播方向分析表明,VTI介质旅行时场梯度同样可给出准确稳定的震源端传播方向。理论数据结果表明,基于旅行时梯度的角度道集提取策略针对VTI介质是可行的。(4)分析了基于微分相似最优化(DSO)目标函数的反演速度分析(IVA)。相较于传统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WEMVA),反演速度分析将偏移过程中Born正演算子的伴随算子替换为Born正演算子的近似逆,该方法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成像道集。(5)将最佳输运(OT)理论应用于成像域WEMVA目标函数的构建,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佳输运目标函数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对该目标函数特性分析可知,即使在较大速度范围内,目标函数仍具有良好的凸函数性质。理论数据与实际资料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地下宏观背景速度模型,可为后续的全波形反演提供良好的初始速度。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波长平滑算子的逆时偏移回转波假象去除方法。该方法无需波场显式分解后成像,通过引入波长平滑算子,使得波场在强速度梯度处的传播特征更接近于真实速度中波场的传播特性,进而压制回转波假象,可以较好的兼顾计算效率和高陡构造成像。(2)提出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声介质下基于旅行时梯度的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策略。该策略首先采用震源端旅行时梯度获得稳定的震源端局部平面波传播方向,通过稳定的成像结果估计反射界面法线方向,然后联合震源端传播方向与界面法向获得地下反射角和方位角信息,最后应用基于激励准则的角度域成像条件输出角度域成像道集,方法高效且稳定。(3)发展了基于最佳输运目标泛函的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该方法将最佳输运理论运用于成像域偏移速度分析目标函数的构建,首先将成像道集转换为符合最佳输运理论的可能性分布,然后通过Wasserstein距离衡量角度道集中相邻道对应的可能性分布差异来构建目标函数。该目标函数弱化了振幅的影响,在较大速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凸函数特性和单峰属性。

闫凯鑫[3](2020)在《基于海底节点观测系统的偏移速度分析》文中认为速度信息是贯穿地震勘探的核心内容,对于海底节点地震(OBN)来说也不例外。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节点地震将检波器封装在独立的节点中,布设在海底,相对于常规的海上拖缆地震具有检波器布设灵活、能够实现宽方位采集的优势,而且四分量检波器使采集到的地震信息更加丰富。独特的采集方式导致在进行偏移速度分析时需要首先做一定的处理。本文从波动方程出发,将波动方程延拓用于炮检点基准面的校正,使海底节点地震记录变为常规的炮检点位于同一基准面的观测系统。同时研究了利用波动方程对起伏海底进行校正的方法,两者结合为海底节点地震的偏移速度分析打好基础。偏移速度分析(MVA)利用叠前深度偏移(PSDM)对速度较为敏感的特性来修正速度模型,能够得到更适合于进行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场。PSDM是偏移速度分析的基础,本文首先研究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双平方根(DSR)偏移比单平方根(SSR)偏移具有无需提供震源子波,能够方便提取共成像点道集(CIG)的优势,更加适合用于偏移速度分析。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不存在多路径现象,且对速度较为敏感,是进行偏移速度分析的理想道集。本文从DSR偏移出发,通过零时间成像条件保留和偏移距相关的信息,提取出了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ODCIG),然后根据角度和局部偏移距波数的关系,成功将ODCIG转换为ADCIG。偏移速度分析通常有两种判别准则:深度聚焦准则和道集拉平准则,本文使用的剩余曲率分析(RCA)正是基于道集拉平准则,该准则认为如果偏移速度准确,共成像点道集中同相轴水平,偏移速度存在误差时,同相轴发生弯曲。提取出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之后,本文对基于ADCIG的偏移速度分析进行了研究。从ODCIG和偏移速度的关系出发,映射得到水平层状介质中ADCIG和偏移速度的关系,建立了剩余深度量公式,同时也推导了倾斜地层中的剩余深度量公式,通过比较发现倾斜地层的深度剩余量公式更接近于实际结果。之后对偏移速度分析的实现策略进行分析,指出初始速度模型对速度分析产生的约束,对初始速度模型策略进行改进,实现了一种新的分析策略——逐层建模策略,该策略不同于以往的首先给出初始速度场,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初始速度场进行迭代校正的方法,而是逐层从上到下的建立速度模型,避免了初始速度模型策略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通过模型测试和实际数据的处理,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廖小兵[4](2020)在《电力系统区间潮流分析的扩展仿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维持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两端(即源端和荷端)同时面临着不确定性的扰动,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准确分析与量化评估不确定性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影响,能减小源荷端双重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影响,提高新能源消纳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基于概率统计学的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难以获取大量准确的统计数据而导致模型精度不高,且需要进行大量概率计算而导致求解过程复杂繁琐,一直以来制约着基于概率统计学的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别利用仿射算术和扩展仿射算术来构建区间潮流的仿射优化模型和扩展仿射优化模型求解区间潮流分布,在此为基础上,将全局灵敏度分析思想引入,建立不确定性潮流、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估的解析化方差贡献分解模式,以此来量化不确性扰动源对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影响的重要性,即全局灵敏度指标排序。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为了避免区间迭代法的收敛性和对初值敏感的问题,利用仿射算术将区间潮流方程转化为仿射优化模型,系统性构造了两类非迭代的区间潮流计算的仿射优化模型:基于极坐标系的区间潮流仿射线性优化模型和基于直角坐标系的区间潮流仿射非线性优化模型。两类区间潮流仿射优化方法均是以区间变量中点的确定性潮流解为基点,进行仿射展开,得到系统状态量的仿射算子展开式,接着重构潮流方程,形成含噪声元的待求量优化模型,以压缩噪声元范围,改变了传统迭代类区间潮流算法的计算模式,提高了区间潮流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2)基于传统仿射算术(或称为一阶仿射算术)的区间潮流仿射优化方法本质为区间潮流方程的一阶区间泰勒展开,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部截断误差而导致区间扩张。利用区间泰勒展开将传统的仿射算术进行推广得到扩展仿射算术(或称为二阶仿射算术),基于扩展仿射算术构建了节点电压幅值/相角的扩展仿射二次规划模型和支路有功/无功功率的扩展仿射二次规划模型;结合直角坐标系区间潮流方程的二次型特征,将扩展仿射系数的求解等效转化为三个确定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基于直角坐标系的区间潮流扩展仿射二次规划方法也是非迭代方法,不存在收敛性和初值敏感性问题;其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上均比基于直角坐标系的区间潮流仿射非线性优化方法要高。(3)区间潮流分布只能反映多个输入区间变量的共同作用结果,而无法量化各输入区间变量对系统输出区间结果影响的重要性,不利于辨识出影响电力系统静态安全的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通过将扩展仿射潮流模型输出总方差进行方差贡献分解,得到每个输入量的方差贡献,即可得到每个输入量的重要性指标—全局灵敏度指标,提出了基于解析化方差分解框架的全局灵敏性分析方法。基于扩展仿射潮流模型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可以获得与蒙特卡洛方法相接近的结果,由于解析化计算模式,其计算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可适用于输入变量相关性和不相关的场景。(4)静态电压稳定性概率评估需要精确的输入变量概率模型,而统计数据的缺失往往导致模型精度问题。通过将区间-仿射方法引入不确定性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估,利用区间泰勒展开推导了基于L指标的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估扩展仿射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解析化方差分解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对影响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输入变量进行重要性测度,提出了基于扩展仿射模型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基于扩展仿射模型的静态电压稳定性评估结果较传统仿射方法更为接近蒙特卡洛方法,基于扩展仿射模型的全局灵敏度分析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出影响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关键输入变量。

徐晓迪[5](2019)在《轨道短波病害时频特征提取和动态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轨道的状态直接决定轨道-车辆系统是否能够平稳安全运行。高/低接头、钢轨擦伤、波磨等轨道短波病害容易引起轨道-车辆系统的高频激振,高频激振不仅降低旅客舒适度,而且致使高速列车轮轨系统相互作用加剧,增加轮轨系统部件损伤的可能性,严重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为缓解轨道短波病害带来的异常振动、噪声、转向架及线路零部件故障问题,各路局不得不增加轨道维修的投入。但是大规模的维修给各路局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经济成本。为了预防短波问题引起的高频激振给轨道-车辆系统带来的严重问题,减轻人工检查的工作压力,合理安排工务维修的计划,开展轨道短波问题的动态诊断方法研究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轨道短波病害时频特征提取和动态诊断方法,具体包括: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分析方法、冲击性和周期性轨道短波病害诊断方法、以及车轮非圆化磨耗诊断方法。为了对车辆经过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处时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时频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提出了结合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EMD)和Wigner Ville分布(简称WVD)的时频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动态响应信号进行EEMD分解,然后利用WVD计算得到的各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简称IMF)的时频分布,最后将各个成分的时频分布进行叠加,得到信号最终的时频分布。该方法综合了EEMD分解和WVD方法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刻画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的时频特征,同时能够为冲击性轨道短波不平顺的评判、诊断提供依据。分析了钢轨冲击性病害对应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得出高/低接头、钢轨擦伤、掉块等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引起的车辆动态响应振动数据的能量较大的成分一般都分布在500Hz以下。同时,研究了不同高度的焊接接头的车辆动态响应频率分布差异,当焊接接头区域未出现短波病害时,车辆运行较平稳,频域上,车辆动态响应信号主要分布在一个较宽的频带范围内;当接头开始出现短波病害时,车辆动态响应信号振动幅值增大,并开始往一个带宽有限的频带上集中;当接头病害进一步发展时,振动信号的成分也进一步变得更加集中,最后固定在一个频率附近。最终在长时间千万次累积磨损作用下,在接头后方形成波磨。该过程即为接触滤波的过程。为了诊断高/低接头、钢轨擦伤、掉块等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根据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频率响应特征,给出了带通滤波选取范围,提出了利用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轨道冲击指数刻画钢轨表面短波病害的诊断方法。将高频振动数据解调成为稳定的低频信号,方法避免了利用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幅值评判轨道短波冲击病害时的随机性,并解决了阈值难以确定的问题。经过研究计算发现,在钢轨接头表面的粗糙度相对光滑的条件下,接头的高度与轨道冲击指数的大小满足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为了研究钢轨波磨引起的车辆动态响应特征,得到响应信号的时频聚集性较高的时频分布,同时将其瞬时频率提取出来,研究了同步压缩小波变换以及同步压缩STFT(Short Time Fourier Transform)变换。并将基于同步压缩STFT变换的瞬时频率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提出了窗函数开窗长度自适应的同步压缩STFT变换的瞬时频率提取方法。该方法可以得到相对连续的瞬时频率曲线,以便观察车辆动态响应信号的特征。研究发现在钢轨波磨区段,车辆动态响应信号的成分较单一,信号周期性较强;在打磨痕迹存在的区段,车辆动态响应信号呈现明显的非线性谐波共振特性,其响应频率主要表现为所在区段钢轨波磨频率的倍频或者次倍频。为了诊断钢轨波磨等周期性轨道短波病害,提出了利用波磨指数和能量因子刻画钢轨表面短波病害的诊断方法。根据频率、速度和波长的换算关系,确定计算波磨指数的带通滤波频率,根据波磨影响长度确定计算窗长,根据计算区段能量指标得到波磨指数。由于波磨呈现拟周期性,提出利用能量因子刻画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能量集中在疑似波磨波长对应的频率附近的特性。在匀速区段,能量因子由主频率附近3Hz范围内的能量与总能量的比率计算得到;在加速或者减速区段,能量因子由主频率脊线上下浮动3Hz范围内的能量与总能量的比率计算得到。能量因子越大,说明轨道短波不平顺周期性越强,即波磨特征越明显。钢轨波磨波长根据速度和频率确定,在匀速区段,为速度和主频的比值;在变速区段,为速度曲线(行或列矩阵)和第一频率脊线(行或列矩阵)点除的结果的1-范数的n分之一。结合轴箱垂向加速度、轮轨力以及轮轨噪声数据等车辆动态响应数据,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钢轨波磨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了一个成对比较矩阵,得到了轴箱垂向加速度、轮轨力以及轮轨噪声数据相应的权重比例,用于对带通滤波后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的波磨指数进行加权计算,并最终得到了利用几种数据联合评判钢轨波磨状态方法。相对于单一的数据源,该方法可以钢轨波磨发展早期进行诊断,完善了评价体系。当列车高速运行时,车轮非圆化磨耗会导致高频轮轨冲击,对车轴、车轮、钢轨等轨道-车辆系统零部件疲劳寿命产生恶劣的影响,同时会对检测数据产生干扰。为了及时发现车轮非圆化磨耗带来的影响,降低检测数据的无效性,基于车辆动态响应,利用基于同步压缩STFT变换的广义共振解调方法实现了车轮非圆化磨耗诊断。该方法首先利用同步压缩短时Fourier变换得到信号的高分辨率时频谱,然后从时频谱上自动提取时间-能量信息,用于冲击引起的高频振动和低频信号分离;通过范数准则确定带通滤波范围之后,利用广义Hilbert包络解调方法对带通车辆动态响应信号进行解调,提取其中隐含的车轮非圆化磨耗信息。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诊断车轮非圆化磨耗。

李柄奎[6](2019)在《轨道波磨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轨列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然而由于轨道长期受到轮轨之间作用力的影响,轨面上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波浪形磨耗,这不仅降低了列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更对列车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有效的轨道波磨检测方法,及时发现轨道波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分析轨道波磨的成因及形成机理。根据波磨的两大重要属性,对波磨进行分类。对比了轨道波磨检测两大基本方法:弦测法和惯性测量法。(2)从轮轨动力学关系对波磨的成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利用轴箱振动加速度信号对波磨进行检测。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列车车辆模型,以波磨为激励输入,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轴箱垂向振动信号。(3)本文提出参数优化的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不仅抑制了信号分解中的模态混叠问题,而且解决了VMD中模态数K和惩罚参数?的难以确定的问题。并应用此方法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计算分解信号的包络熵。根据设定的波磨阈值,进行波磨故障诊断。利用平滑伪-魏格纳威尔分布(SPWVD)方法对含有故障的信号进行时频分析,计算波磨波长。(4)本文设计轨道波磨在线检测系统,分析检测系统的组成,介绍系统中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具体型号,并在现场进行安装调试,采集轴箱垂向振动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了波磨故障诊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李哲[7](2018)在《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研究》文中认为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是通过剪力连接件将钢梁和混凝土板连接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二者相互作用能够使材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所以具有力学性能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和使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作为组合箱形梁其翼板明显会存在剪力滞效应,多数情况下抗剪连接构件几乎无法做到完全刚性,从而无法避免的导致组合箱梁结构中混凝土板和钢梁的接触界面在受力变形时发生界面滑移现象,使得组合箱梁内的应力重新分布,因此本文考虑界面滑移效应对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钢-混凝土组合箱梁进行理论分析,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能量变分法,在换算截面的基础上应用了位移叠加法建立了控制微分方程组,根据典型边界条件及荷载工况从而推导出考虑界面滑移和剪力滞双重效应下的应力与挠度解析式。(2)结合具体算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简支组合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及悬臂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考虑滑移效应和不考虑滑移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求解出简支组合箱梁和悬臂组合箱梁在特定荷载工况下不考虑滑移效应和考虑滑移效应的翼板纵向应力的有限元数值解,通过与公式解对比分析表明组合箱梁上、下翼板存在明显的剪力滞后现象且符合剪力滞分布规律,解析解与数值解基本吻合,验证了所推导的计算不考虑滑移和考虑滑移效应下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解析解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3)结合算例,对考虑滑移和不考虑滑移情况下组合箱梁中混凝土板、钢底板中应力解析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考虑滑移时简支组合箱梁跨中截面混凝土顶板和钢底板的应力最大值与不考虑滑移时相比,降低了18.28%和6.24%;考虑滑移时悬臂组合箱梁固定端截面混凝土顶板和钢底板的应力最大值与不考虑滑移时相比,降低了4.81%和3.21%。综合可见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组合箱梁在受力变形时滑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内部的应力发生了重新分布,使钢腹板和混凝土板之间的约束作用减弱,进而导致了剪力滞效应降低。

白兰[8](2017)在《余额宝的收益风险分析及其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文中认为2013年5月余额宝正式发行,余额宝自发行以来一直发展迅速,人们对余额宝的关注度只增不减。余额宝作为金融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一次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带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余额宝之后越来越多类似产品推出,这些产品的存在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从我们的支付方式到我们的理财观点。同时余额宝的存在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冲击。通过对余额宝收益率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余额宝的风险,给余额宝客户提供实践价值。分析余额宝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判断余额宝的风险是否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结果表明余额宝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余额宝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市场。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余额宝收益风险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余额宝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然后比较分位数回归和最小二乘估计的区别,再利用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模型优化分位数回归结果,探究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上海同业拆借率、国债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前后模型的拟合结果,发现贝叶斯分位数回归更适合表达余额宝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通过多次迭代,各解释变量在余额宝收益率各分位数上对其影响趋势更加明显。利用贝叶斯分位数回归的结果,可知余额宝收益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分别为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同时余额宝还面临着同类竞争。余额宝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资金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组合比率、和优化资资产组合项目来适当降低风险。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余额宝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的探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具有内生关系的一组变量建立两阶滞后向量自回归模型,做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余额宝对衡量金融市场利率的指标同业拆解率有一定的影响,反之则不成立,说明余额宝推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可以利用余额宝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促进作用,完成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型,同时为了稳定我国金融市场,需要加强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

梁耀哲,褚少辉,赵存宝,张涛,张艳玲[9](2016)在《变截面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变截面梁具有等强度、质量分布优化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在桥梁工程中。按照2种边界条件(两端固支、一端简支一端弹性支撑),分别给出系统的控制方程,研究变截面梁承受移动荷载时的动力响应,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得到的精确理论解进行验证,分析相关参数。结果显示,两者吻合良好。

徐金辉[10](2016)在《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及轨道不平顺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轨道不平顺是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振动的主要激扰源,对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也是限制行车速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铁路向高速化的发展,对轨道平顺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轨道不平顺与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轨道平顺状态的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和轨道平顺状态评价方法开展了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无穷周期结构随机振动分析无穷周期结构是指由相同的子结构以周期方式连接而成的无穷长结构,轨道结构就是典型的无穷周期结构。将波谱单元法应用于无穷周期结构随机振动分析中,并以轨道结构为例建立了无穷周期结构的波谱-辛运动方程。该方法是以受力子结构为对象,采用波谱单元法建立其动刚度矩阵,并应用辛数学方法求解简谐波在子结构之间的传播。该方法既保留了辛方法自由度低的特点,又具有波谱单元法的高频振动精度高的特点,为分析轨道结构随机振动提供了新的思路。2.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车辆-有砟轨道和车辆-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耦合系统的随机振动模型,用于分析轨道不平顺与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之间的关系。车辆系统视为多刚体系统,并利用哈密尔顿原理建立其运动方程。有砟轨道视为三层点支承模型,利用辛方法和波谱-辛方法建立其运动方程。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视为三层支承结构,其中钢轨为离散支承,轨道板和支承层采用连续支承,利用辛方法建立其运动方程。根据线性简化的轮轨相互作用关系组建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采用频率分析方法计算耦合系统的频率响应,并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3.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基于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模型,分析了轨道高低、水平、轨向、轨距不平顺对耦合系统振动的影响;分析了轨道不平顺与车辆-有砟轨道、车辆-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耦合系统振动响应之间的幅频特性曲线,根据这些幅频特性曲线计算了轨道不平顺的敏感波长,并进一步探讨了行车速度、列车类型、轨道刚度对轨道不平顺与耦合系统振动响应之间的幅频特性曲线及轨道不平顺敏感波长的影响。4.基于动力学的轨道平顺状态评价方法根据轨道不平顺与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振动响应之间的关系,在轨道不平顺中引入波长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新的轨道平顺状态评价指标:轨道加权质量指数(TWQI)。根据不同的波长权重系数将该指标分为轨道加权质量指数-舒适性指数(TWQI-C)和轨道加权质量指数-安全性指数(TWQI-S)。文中以昌九城际上行动检车检测数据样本为例,验证了TWQI的合理性,并进一步研究了TWQI的分布特征和发展恶化规律,为TWQI的应用提供参考。5.轨道平顺状态评估软件的开发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轨道平顺状态评估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动力学计算、轨道不平顺加权、轨道不平顺评价等功能。通过输入车辆系统参数、轨道结构参数、轮轨接触参数、行车速度和实测轨道不平顺,利用该评估软件的动力学计算功能得到轨道不平顺波长权重系数;根据预处理后的实测轨道不平顺以及轨道不平顺波长权重系数计算得到加权轨道不平顺;再由加权轨道不平顺计算TWQI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

二、差分解在中点弦问题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差分解在中点弦问题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雷达点云的复杂地形DEM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点云滤波算法研究现状
        1.2.2 构建DEM插值算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与点云数据管理
    2.1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组成
        2.1.1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概况
        2.1.2 激光雷达测距系统
        2.1.3 POS系统
        2.1.4 控制单元
        2.1.5 数码相机
    2.2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测量原理
    2.3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
        2.3.1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格式
        2.3.2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管理
    2.4 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流程
        2.4.1 点云数据去噪
        2.4.2 点云数据去噪结果分析
        2.4.3 点云数据滤波
        2.4.4 点云数据插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滤波
    3.1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滤波原理
    3.2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3.3.1 三角网渐进滤波算法
        3.3.2 数学形态滤波算法
        3.3.3 坡度滤波算法
    3.4 顾及地形的布料模拟滤波算法
        3.4.1 点云数据的场景分类
        3.4.2 顾及地形特征的布料模拟滤波算法
    3.5 滤波精度评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生成DEM研究
    4.1 数字高程模型
        4.1.1 规则格网数据结构
        4.1.2 不规则格网数据结构
        4.1.3 混合数据结构
    4.2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插值算法原理
    4.3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插值算法特性
    4.4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插值算法
        4.4.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4.5 基于TIN改进的前沿推进算法
        4.5.1 不规则三角网的概念
        4.5.2 Delaunay三角网
        4.5.3 基于地形特征的前沿推进算法
    4.6 DEM精度评定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总体设计
    5.3 开发工具简介
        5.3.1 点云数据PCL库
        5.3.2 基于QT界面的图形显示
        5.3.3 LibLAS库
    5.4 机载激光雷达实验数据
    5.5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一体化系统
        5.5.1 点云系统界面
        5.5.2 点云数据显示和点云数据赋色
        5.5.3 点云数据的编辑
        5.5.4 点云数据格式转换
        5.5.5 点云数据去噪
        5.5.6 点云数据滤波
    5.6 点云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声介质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及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逆时偏移研究现状
        1.2.2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3 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声介质逆时偏移成像
    2.1 逆时偏移基础
    2.2 声介质波场外推
        2.2.1 各向同性介质声波方程
        2.2.2 VTI介质拟声波方程
        2.2.3 吸收边界与震源子波
    2.3 逆时偏移成像条件
        2.3.1 互相关成像条件
        2.3.2 反褶积成像条件
        2.3.3 基于激励准则的成像条件
    2.4 逆时偏移实现策略
        2.4.1 波场重建方法
        2.4.2 数值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时偏移成像假象去除方法研究
    3.1 基于波场分解的逆时偏移
        3.1.1 波场分解成像条件
        3.1.2 基于解析信号的波场方向分解
        3.1.3 数值实验
    3.2 偏移假象成因分析
        3.2.1 基于波场分解的逆时偏移假象成因分析
        3.2.2 逆时偏移假象成因数值分析
    3.3 逆时偏移假象去除方法
        3.3.1 逆时偏移假象去除方法
        3.3.2 基于波长平滑算子的逆时偏移回转波假象去除
        3.3.3 数值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介质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
    4.1 逆时偏移角度域成像道集输出策略
        4.1.1 基于拓展成像条件的角度道集输出
        4.1.2 基于局部平面波分解的角度道集输出
        4.1.3 基于方向矢量的角度道集输出
    4.2 基于旅行时梯度的角度道集提取
        4.2.1 基于旅行时梯度的传播角计算
        4.2.2 基于旅行时梯度的角度道集提取策略
        4.2.3 基于旅行时梯度的传播方向分析
    4.3 数值实验
        4.3.1 各向同性介质逆时偏移角度道集输出
        4.3.2 VTI介质逆时偏移角度道集输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
    5.1 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
        5.1.1 WEMVA概述
        5.1.2 WEMVA目标泛函
    5.2 基于微分相似最优化的WEMVA
        5.2.1 基于DSO目标函数的WEMVA
        5.2.2 基于DSO目标函数的梯度计算
    5.3 基于最佳输运目标函数的WEMVA
        5.3.1 基于最佳输运的目标函数构建
        5.3.2 基于最佳输运的目标函数梯度计算
        5.3.3 基于最佳输运的目标函数特性分析
    5.4 数值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海底节点观测系统的偏移速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偏移成像概述
        1.2.2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1.2.3 偏移速度分析研究现状
        1.2.4 海洋观测系统下的偏移成像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崎岖海底OBN观测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
    2.1 水平基准面校正
        2.1.1 波动方程单平方根延拓
        2.1.2 模型试算
    2.2 起伏基准面校正
        2.2.1 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法
        2.2.2 零速度层法
        2.2.3 逐步累加法
        2.2.4 模型试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移速度分析基本原理
    3.1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3.1.1 单平方根叠前深度偏移
        3.1.2 双平方根叠前深度偏移
    3.2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
        3.2.1 角度与局部偏移距波数关系的建立
        3.2.2 基于DSR波动方程偏移提取ADCIGs
    3.3 偏移速度分析判别准则
    3.4 偏移速度分析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角道集的偏移速度分析
    4.1 偏移速度与ODCIG
    4.2 偏移速度与ADCIG
        4.2.1 水平地层剩余深度量公式
        4.2.2 倾斜地层剩余深度量公式
    4.3 速度分析实现策略
        4.3.1 初始速度模型策略
        4.3.2 层剥离速度分析策略
    4.4 初始速度模型策略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试算
    5.1 海洋凹陷模型速度分析
        5.1.1 基准面校正
        5.1.2 基于逐层建模的速度分析
    5.2 岩丘模型速度分析
    5.3 实际资料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电力系统区间潮流分析的扩展仿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间潮流模型与算法研究现状
        1.2.2 全局灵敏度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力系统区间潮流计算的仿射优化模型
    2.1 区间理论与仿射算术
        2.1.1 区间理论
        2.1.2 仿射算术
    2.2 基于极坐标系的区间潮流仿射优化模型
        2.2.1 节点电压幅值/相角仿射模型
        2.2.2 重构极坐标系潮流方程的仿射模型
        2.2.3 基于线性优化的仿射潮流模型
    2.3 基于直角坐标系的区间潮流仿射优化模型
        2.3.1 节点电压实部/虚部仿射模型
        2.3.2 重构直角坐标系潮流方程的仿射模型
        2.3.3 基于非线性优化的仿射潮流模型
    2.4 算例测试与分析
        2.4.1 计算精度比较
        2.4.2 不同波动幅值下性能分析
        2.4.3 计算效率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电力系统区间潮流计算的扩展仿射优化模型
    3.1 区间泰勒展开与扩展仿射算术
        3.1.1 区间泰勒展开
        3.1.2 扩展仿射算术
    3.2 基于直角坐标系的区间潮流扩展仿射优化模型
        3.2.1 节点电压实部/虚部扩展仿射模型
        3.2.2 节点电压幅值/相角的扩展仿射优化模型
        3.2.3 支路有功/无功功率的扩展仿射优化模型
    3.3 基于区间泰勒展开的灵敏度系数求解
    3.4 算例测试与分析
        3.4.1 计算精度比较
        3.4.2 不同波动幅值下性能分析
        3.4.3 计算效率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扩展仿射模型的潮流全局灵敏度分析
    4.1 基于方差分解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4.1.1 输入变量独立情况下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4.1.2 输入变量相关情况下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
    4.2 基于解析化方差分解的全局灵敏度分析
        4.2.1 解析化总方差求解方法
        4.2.2 总方差贡献分解框架
        4.2.3 全局灵敏度指标新定义
    4.3 算例测试与分析
        4.3.1 有效性验证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计算效率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扩展仿射模型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全局灵敏度分析
    5.1 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的扩展仿射模型
        5.1.1 基于潮流解的L指标定义
        5.1.2 L指标的扩展仿射模型
    5.2 基于L指标的静态电压稳定性全局灵敏度分析
        5.2.1 L指标的解析化总方差计算
        5.2.2 L指标的总方差贡献分解
    5.3 算例测试与分析
        5.3.1 有效性验证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计算效率比较
        5.3.4 含海水抽水蓄能系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轨道短波病害时频特征提取和动态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短波病害时频特征分析及提取研究现状
        1.2.2 轨道短波病害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车轮短波病害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非线性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及瞬时频率提取方法
    2.1 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
        2.1.1 同步压缩变换
        2.1.2 结合EEMD分解和WVD分布的分析方法
    2.2 非平稳信号瞬时频率提取方法
        2.2.1 基于同步压缩STFT变换的瞬时频率提取方法
        2.2.2 改进的基于同步压缩STFT变换的瞬时频率提取方法
        2.2.3 计算实例
        2.2.4 基于自适应同步压缩STFT的瞬时频率提取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动态诊断方法
    3.1 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数据特征分析
        3.1.1 钢轨接头附近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
        3.1.2 钢轨擦伤区域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
        3.1.3 钢轨硌伤区域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
        3.1.4 钢轨肥边区域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
        3.1.5 钢轨表面掉块区域的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
    3.2 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诊断方法
        3.2.1 冲击性轨道短波病害诊断方法
        3.2.2 基于Fourier变换和逆Fourier变换的带通滤波方法
        3.2.3 移动有效值快速计算方法
        3.2.4 移动有效值的规一化及其规一化效果
        3.2.5 轨道冲击指数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3.3 应用实例
        3.3.1 钢轨接头不良诊断
        3.3.2 钢轨擦伤诊断
        3.3.3 钢轨硌伤
        3.3.4 钢轨肥边
        3.3.5 钢轨表面剥离掉块
    3.4 冲击性钢轨短波病害出现位置特征统计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周期性轨道短波病害动态诊断方法
    4.1 周期性轨道短波病害数据特征分析
        4.1.1 钢轨波磨区段车辆动态响应数据特性分析
        4.1.2 打磨痕迹区段车辆动态响应数据分析
    4.2 周期性轨道短波病害智能诊断方法
        4.2.1 周期性轨道短波病害动态诊断方法
        4.2.2 基于等间隔能量极值的焊接接头自动识别和滤波方法
        4.2.3 基于波磨指数的钢轨波磨特性的定量刻画方法
        4.2.4 基于能量因子的钢轨波磨周期性的定量刻画方法
    4.3 应用实例
        4.3.1 钢轨波磨诊断
        4.3.2 打磨痕迹诊断
        4.3.3 波磨伴随打磨痕迹诊断
        4.3.4 钢轨波磨诊断重复性统计
    4.4 钢轨波磨出现位置特征统计
    4.5 本章小结
5 多源数据融合的钢轨波磨综合评价方法
    5.1 振动数据与噪声数据特性分析
    5.2 多源数据融合的钢轨波磨综合评价方法
        5.2.1 多源数据融合的钢轨波磨综合评价方法
        5.2.2 成对比较矩阵的构造方法
        5.2.3 权系数的计算方法
        5.2.4 权系数一致性检验
        5.2.5 多源数据融合的钢轨波磨综合评价方法中权系数的确定
    5.3 多源数据融合的钢轨波磨诊断实例
    5.4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车轮非圆化磨耗诊断方法
    6.1 车轮非圆化磨耗数据特征分析
        6.1.1 基于同步压缩短时Fourier变换的广义共振解调方法
        6.1.2 车轮非圆化磨耗数据特性
    6.2 基于车辆动态响应的车轮非圆化磨耗诊断方法
    6.3 诊断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轨道波磨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波磨研究现状
        1.2.1 轨道波磨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轨道波磨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及研究内容
2 轨道波磨及检测方法
    2.1 轨道波磨的分类
        2.1.1 按波长分类
        2.1.2 按磨耗类型分类
        2.1.3 其他分类
    2.2 轨道波磨形成机理及危害
        2.2.1 波磨形成机理
        2.2.2 波磨的危害
    2.3 轨道波磨检测基本原理
        2.3.1 弦测法
        2.3.2 惯性测量法
    2.4 轨道波磨与轴箱振动加速度的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车辆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信号处理常用方法
    3.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
        3.1.1 车辆子系统
        3.1.2 轨道子系统
        3.1.3 轮轨垂向动力学
        3.1.4 动力学模型仿真
    3.2 基于SIMPACK的轨道波磨动力学仿真
        3.2.1 SIMPACK软件介绍
        3.2.2 SIMPACK软件列车建模
        3.2.3 SIMPACK的轨道波磨仿真
    3.3 振动信号常用提取方法
        3.3.1 经验模态分解
        3.3.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3.3.3 局部经验分解
    3.4 振动信号滤波方法
        3.4.1 形态学滤波
        3.4.2 自适应滤波
        3.4.3 小波去燥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参数优化VMD和平滑伪-WVD的轨道波磨诊断方法
    4.1 变步长LMS滤波器
        4.1.1 LMS算法基本原理
        4.1.2 变步长的LMS算法
    4.2 VMD算法及其改进
        4.2.1 Hibert变换及其性质
        4.2.2 VMD基本原理
        4.2.3 EMD与 VMD方法对比
        4.2.4 参数优化VMD
    4.3 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的原理
    4.4 轨道波磨仿真实验分析
        4.4.1 算法流程
        4.4.2 波磨仿真数据分析
        4.4.3 波磨故障诊断
    4.5 本章小结
5 轨道波磨在线检测系统搭建及现场数据处理
    5.1 系统总体设计及功能分析
        5.1.1 系统总体设计
        5.1.2 系统功能分析
    5.2 系统平台搭建
        5.2.1 主要设备选型
        5.2.2 现场设备安装
    5.3 轨道波磨实测数据分析
        5.3.1 采集现场数据
        5.3.2 振动信号滤波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结构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
        1.3.2 钢-混凝土组合梁滑移效应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能量法的钢-混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
    2.1 基本假定
    2.2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2.3 简支梁集中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2.4 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2.5 悬臂梁集中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2.6 悬臂梁均布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能量变分法的钢-混组合箱梁滑移和剪力滞双重效应
    3.1 基本假定
    3.2 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3.3 简支梁集中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3.4 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3.5 悬臂梁集中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3.6 悬臂梁均布荷载作用下解析解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有限元分析
    4.1 基于ANSYS的空间有限元模型
    4.2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模型的建立
    4.3 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对比
        4.3.1 不考虑滑移时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对比
        4.3.2 考虑滑移时组合箱梁的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对比
    4.4 滑移对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余额宝的收益风险分析及其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框架
    1.4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余额宝收益风险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1 余额宝的特点
        2.1.1 高风险
        2.1.2 高收益
        2.1.3 高流动性
    2.2 余额宝的收益来源
        2.2.1 余额宝的发展历程
        2.2.2 余额宝的资产组合情况
        2.2.3 余额宝的各方收益比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余额宝的收益风险分析
    3.1 贝叶斯分位数模回归模型
        3.1.1 分位数回归方法
        3.1.2 贝叶斯思想
        3.1.3 贝叶斯分位数回归
    3.2 变量的选择与检验
        3.2.1 影响因素的选择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对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的初步探究
        3.2.4 余额宝收益率的正态性检验
        3.2.5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3.1 模型的估计
        3.3.2 模型结果分析
    3.4 余额宝的风险分析
    3.5 政策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余额宝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 对利率市场化衡量指标的选取
    4.3 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4 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
    4.5 方差分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变截面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2 振动方程求解
3 两端固支梁弯曲振动响应
    3.1 理论解
    3.2 算例
    3.3 有限差分法数值验证
    3.4 参数分析
        1)速度c不变,非均匀系数δ变化的情况(图3)。
        2)非均匀系数δ不变,速度c变化的情况(图4)。
4 一端简支、一端弹性支承梁弯曲振动响应
    4.1 模型简化及理论解
    4.2 算例
    4.3 有限差分法数值验证
    4.4 参数分析
        1)速度c不变,非均匀系数δ变化的情况(图7)。
        2)非均匀系数δ不变,速度c变化的情况(图8)。
5 结论

(10)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及轨道不平顺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的研究现状
        1.2.1 随机振动发展概况
        1.2.2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研究综述
    1.3 轨道不平顺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时域评价方法
        1.3.2 频域评价方法
        1.3.3 时频域评价方法
        1.3.4 基于车辆动力学响应评价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无穷周期结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
    2.1 周期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的辛数学方法
        2.1.1 周期结构的运动方程
        2.1.2 周期结构随机动力响应的求解
    2.2 波谱单元法
        2.2.1 杆单元的波谱刚度矩阵
        2.2.2 梁单元的波谱刚度矩阵
        2.2.3 周期结构的波谱-辛运动方程
    2.3 小结
第3章 车辆-轨道耦合振动模型建立及求解
    3.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3.1.1 车辆系统模型
        3.1.2 轨道系统模型
    3.2 车辆系统的运动方程
        3.2.1 哈密尔顿原理
        3.2.2 车辆系统运动方程
    3.3 轨道结构的运动方程
        3.3.1 有砟轨道的辛运动方程
        3.3.2 CRTS Ⅱ型板式轨道的辛运动方程
        3.3.3 有砟轨道的波谱-辛运动方程
    3.4 轮轨相互作用关系
        3.4.1 轮轨空间耦合关系简介
        3.4.2 轮轨空间耦合关系的线性简化
    3.5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求解方法
    3.6 模型验证
        3.6.1 计算参数
        3.6.2 线性简化的验证
        3.6.3 与密贴式耦合模型的对比
        3.6.4 经典辛方法与波谱-辛方法的对比
    3.7 小结
第4章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频响特性及敏感波长分析
    4.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4.2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幅频特性及敏感波长的分布特征
        4.2.1 耦合系统的幅频特性
        4.2.2 敏感波长的分布特征
    4.3 计算参数对系统幅频特性及敏感波长的影响
        4.3.1 行车速度的影响
        4.3.2 车辆类型的影响
        4.3.3 轨道刚度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动力学的轨道平顺状态评价方法
    5.1 轨道加权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
        5.1.1 轨道不平顺的波长权重
        5.1.2 轨道不平顺的加权计算
        5.1.3 轨道加权质量指数
    5.2 轨道加权质量指数的管理值研究
    5.3 轨道加权质量指数的应用分析
        5.3.1 评价效果分析
        5.3.2 轨道加权质量指数的分布特征
        5.3.3 轨道加权质量指数的发展恶化规律
    5.4 小结
第6章 轨道平顺状态评估软件的研究
    6.1 软件的功能介绍
        6.1.1 软件运行流程
        6.1.2 软件功能划分
    6.2 轨道不平顺预处理
        6.2.1 异常值修正
        6.2.2 趋势项修正
    6.3 软件界面简介
        6.3.1 参数设置
        6.3.2 参数文件和结果文件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车辆系统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四、差分解在中点弦问题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雷达点云的复杂地形DEM构建研究[D]. 宗铭铭.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声介质逆时偏移角度道集提取及波动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研究[D]. 唐永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基于海底节点观测系统的偏移速度分析[D]. 闫凯鑫. 长安大学, 2020(06)
  • [4]电力系统区间潮流分析的扩展仿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廖小兵. 武汉大学, 2020
  • [5]轨道短波病害时频特征提取和动态诊断方法研究[D]. 徐晓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6]轨道波磨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 李柄奎.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箱梁剪力滞研究[D]. 李哲.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余额宝的收益风险分析及其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D]. 白兰. 南京财经大学, 2017(03)
  • [9]变截面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J]. 梁耀哲,褚少辉,赵存宝,张涛,张艳玲.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2)
  • [10]高速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及轨道不平顺评价方法研究[D]. 徐金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微分分解在中点弦问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