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

一、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毛俊莉[1](2020)在《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辽河西部凹陷是我国重要含油气盆地--渤海湾盆地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也是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领域。针对西部凹陷湖盆构造控制沉积特点,论文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断陷湖盆沉降-沉积迁移变化规律,探讨了构造和沉积对页岩油气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改进了陆相页岩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西部凹陷页岩油气富集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是辽河西部凹陷最有潜力形成页岩油气的目的层段,同沉积时期的断裂活动对沉积和页岩分布产生了明显的控制作用,沙三和沙四段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碳酸盐含量高是半封闭、半咸水湖湾相对页岩矿物成分控制作用的结果;沙三期断裂活动较强,且分段性明显,同沉积水体较深,页岩沉降-沉积中心发生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地明显迁移,黏土矿物含量逐渐减少,页岩沉积剖面表现为向西减薄的楔形。沙三和沙四段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有利条件,沉积作用控制了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物性条件。沉积环境约束了页岩有机质类型和丰度的分布,在平面上形成了围绕深湖中心为中心的环带状有机质类型分布特点,有机质丰度发生相应变化。连续的沉降作用过程为页岩油气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西部凹陷沙三-沙四段页岩可划分为连续纹层型、断续纹层型及分散纹层型纹层结构,分别代表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有机质赋存特点。热演化历史控制页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导致了西部凹陷南部和北部烃源岩产物差异。研究揭示了西部凹陷页岩含油气性变化规律,明确了平面上“北油南气”,纵向上“下气上油”的油气分布格局。碳酸盐岩矿物含量对页岩油的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碳酸盐岩含量与页岩含油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具有促进低成熟度有机质加速生油气的作用。沉降-沉积中心转移控制了页岩油气形成和分布,继承性的湖相沉积作用使得沙四和沙三有相似的有机质类型,但后期沉降迁移控制热演化成熟度中心的迁移。沙四段以页岩油为主,沙三段以页岩气为主,据此分别建立了沙四段页岩油和沙三段页岩气富集模式。研究结论对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评价及勘探提供了重要指导,可推广应用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凹陷),对其他陆相盆地也可具有参考意义。

张斌[2](2020)在《辽河坳陷曙103区块杜家台油层储层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凹陷清水洼陷为辽河坳陷最大的生烃洼陷,在油气的侧向运移中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形成多个富油气区带。近年来辽河油田增储和稳产形势越来越严峻;而辽河油田已上报的地质储量中有部分地质储量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动用,被划分为未动用储量区块;这些区块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及开发调整部署,已成为辽河千万吨稳产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力量。曙光油田为辽河油田开采时间最长,油气产能贡献程度最高的老油区,曙103区块杜家台油藏为曙光油田内部储量动用程度较低的区块之一,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本论文以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学和油藏描述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针对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曙103区块沙四段杜家台油层,在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及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之上,开展了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储层电性特征及非均质性的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沉积储层对油层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下步进行开发挖潜提供地质依据。在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对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根据研究区杜家台油层层序地层、沉积演化及测井曲线特征,共识别出了2个标志层和2个辅助标志层,将杜家台油层划分为杜Ⅰ、杜Ⅱ、杜Ⅲ共3个油层组。各对比标志层岩电特征在研究区内较为清楚,为开展沉积储层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杜家台油层的沉积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来自研究区的西南部。储层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微相为主,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为最好的储层。砂体的展布受水下分流河道相带控制,主要呈北东向条带状发育,由分流河道中心向侧缘砂体厚度迅速减薄。根据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该区杜家台油层储层岩石学特征和储集性能特征。认为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以含泥细砂岩、中-细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不等粒砂岩为主,碎屑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杜家台油层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0%,渗透率平均为82.44×10-3μm2,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溶蚀孔、胶结物或充填物的晶间微孔,其中对油气起主要储集作用的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隙。根据压汞曲线形态特征,可将储层分为三种类型。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溶蚀作用使本区储层孔隙增大,物性变好,而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变小,物性变差。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均有影响。通过开展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及油水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油层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别从砂体厚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其对油层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本区杜家台油层有利储层纵向上主要在杜Ⅰ和杜Ⅱ油层组发育,其中杜Ⅱ油层组最发育,平面上主要在研究区中部曙103井沉积条带发育,并呈北东向展布。上述部位可作为下一步进行开发挖潜的有利目标。

姜新雨[3](2019)在《辽西凹陷双台子背斜双6储气库沉积微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6储气库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南部,构造上位于双台子背斜断裂带上,形成的圈闭面积约7.1km2,上覆盖层厚度约200-400m,周围的边界断层都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为扩大储气库面积,需要将周围5个区块容纳进来,建立双6储气库群。因此需要对双6储气库进行地层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精细描述,这对于双6储气库群的后续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主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基础,运用INPEFA技术等多种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对双6储气库沙河街组兴隆台油层进行了地层划分。针对双6储气库区域面积广、底部厚砂层发育的特点,本文利用地震识别来控制油组界面、属性分析来划分不同砂组、岩心-测井综合分析来确定界面、根据旋回对比分析来划分小层等一系列技术分析方法,识别并划分出了三级、四级和五级层序基准面旋回,并对其进行了统层对比。通过建立标准井,对比单井井间测井曲线和岩性砂体发育特征,对单井钻遇断层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地震剖面进行互相验证,对原始分层数据进行了校正与划分。依据单井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结果,建立了双6储气库兴隆台油层中期高分辨率地层格架。通过对双6储气库兴隆台油层的泥岩颜色指数平面图、陆生孢粉分布数量平面图、砂厚和砂地比平面图等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单井相资料、岩芯资料和辽西凹陷沉积背景,综合分析认为双6储气库兴隆台油层物源来自于西北方向的西部凸起。研究区内泥岩发育的颜色类型以浅灰色和灰色为主,反映了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地层岩性以砂砾岩、泥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砂岩类型主要分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两种,长石与岩屑的含量较高,搬运距离较近;碎屑颗粒的磨圆程度比较差,表现为次棱-次圆,分选性差,风化程度较弱,以线接触和颗粒支撑为主要的接触和支撑关系,说明研究区沉积物源较近、碎屑颗粒受改造作用较小。研究区内发育强水动力环境下生成的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粒度概率曲线以三段式和两段式为主,结合砂砾岩发育较多的特点,综上分析认为双6储气库兴隆台油层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结合测井相标志,对双6储气库兴隆台油层18个小层的砂体平面展布特征、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总结了研究区内水进的沉积演化规律,并最终建立了双6储气库兴隆台油层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丁晨[4](2018)在《辽河西部凹陷沙二段层序格架下沉积建造及岩性油气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河西部凹陷是富油凹陷之一,走滑断层形成多级坡折和多期湖平面上升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早期勘探主要集中在第一坡折的上部,随着勘探研究的深入及油田千万吨稳产的需求,坡折带下部及斜坡区逐渐成为下步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对辽河西部凹陷沙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在精细准层序组划分的基础上开展沉积建造研究,落实砂体展布,并结合有利储层、储盖组合研究和成藏分析,预测岩性油气藏有利分布区,为辽河油田勘探生产提供依据。通过开展对辽河西部凹陷沙二段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建造和储层综合评价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钻、测井和地震资料将西部凹陷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沙二段位于低位域。然后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沙二段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准层序组。(2)通过古地貌法、地震资料分析法等判断物源方向,认为物源来自西部缓坡带和东部陡坡带两大方向,但以西部方向为主。通过岩心相分析、测井相分析、单井相划分、连井相划分、砂体平面展布到平面相展布等一系列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由扇三角洲、湖泊、滑塌扇三元沉积相构成的沉积体系。平面分布上看,西侧扇三角洲扇体规模比东部大。其中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在研究区最为发育。湖泊相分布于凹陷湖盆中央部位。垂向演化规律为自下而上,扇三角洲前缘砂体规模继承性减小。沙二段后期达到最小,由于不稳定因素增多,开始出现滑塌扇沉积。(3)研究区沙二段沉积物呈现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征,因此无论是成分成熟度还是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次之,属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层。沙二段储层主控因素包括岩相、埋深和泥质含量。(4)在储层综合评价过程中,将研究区沙二段储集砂体划分为4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工作成果对岩性有利区进行了预测,主要标准是分布于Ⅰ、Ⅱ类储层范围内,且孔隙度>15%,渗透率>10mD,周围有产油气井分布的区域。具体来看,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凹陷西部缓坡区域,所属相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滑塌扇相,位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体部位及其侧翼,并分布在部分扇体前缘的滑塌扇中。

郑国庆[5](2018)在《辽河西部凹陷曙光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沉积岩石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多种研究手段,对辽河西部凹陷曙光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的层序地层划分、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曙光地区现有的大量钻井、测井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将沙四段地层划分为一个三级旋回层序、两个四级旋回层序以及四个五级旋回层序。并且,在研究区范围内设计了多条纵横向交错的连井对比剖面进行地层对比,建立了曙光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地层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多口井岩心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岩心相标志及测井相特征,在沙四段共识别出湖泊、三角洲两种相类型及其相应的亚相和微相,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单井沉积相分析及全区沉积相连井剖面对比,认为研究区中部主要以湖泊相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为主,西部缓坡带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并且分析了沙四段各层序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建立了沙四段沉积相模式。研究区沙四段碳酸盐岩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古地貌、古气候、陆源碎屑物质供应量、剥蚀区岩性等均对碳酸盐的沉积有一定的影响。

张林林[6](2018)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河火成岩的勘探研究历时四十多年,研究发现下辽河断陷具有典型的中新生带裂谷系中走滑拉张盆地特征,其中新生界内火成岩储层普遍发育,钻遇火成岩储层的井数约占总数的45%,并且部分钻遇高产火成岩工业油流储层,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随着近年来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勘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火成岩储层有望成为辽河油田新的增储上产领域。本文通过研究概述了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地球化学性质,提出了沙三段火成岩的岩性分类方案和测井识别方法,研究分析了东部凹陷典型的火成岩岩相类型及特点,分析了火成岩的喷发旋回和地震相特征,总结概述了火成岩储集空间的类型、特征及分布特点,并对各类储集空间的发育岩性与旋回特征进行研究。重点选取粗面岩、玄武岩以及灰绿岩,从生储盖、构造、储层演化、钻探工程及试油等资料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火成岩物性与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等要素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该地区火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单井、连井和地震连片,开展火山岩体及有利相带预测,对于扩大该地区的火成岩勘探成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史海涛[7](2017)在《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盆地构造,以及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发育特征是制约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以多技术手段和多种资料相结合确定地层和沉积特征为基础,利用相干体技术、蚂蚁体技术等断层识别技术,在杜66块沙四段识别出2条III级断裂和7条IV级断裂,并划分出4类断层组合样式。根据杜66块构造特征、储层分布规律,以及两者对后期油藏精细开发的影响,将杜66块沙四段储层划分为北部陡坡带、东部陡坡带、垒堑构造带和褶皱构造带等4个区带。通过平衡剖面和沉降史分析,定量确定了西部凹陷自古近纪以来的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对西部凹陷裂后期的盆地异常沉降分析表明,裂后期盆地的整体坳陷主要受岩石圈热衰减因素影响,裂后期末期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时期异常加速沉降,异常沉降量达250m,推测该地区异常沉降与西太平洋俯冲形成的动力地形有关。杜66块构造演化特征与辽河西部凹陷整体构造演化特征相比,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杜66块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初始裂陷、深陷、再陷、衰减及坳陷等五个主要过程,与西部凹陷基本一致并大致同时。但由于杜66块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边部,因此其伸展作用和沉降幅度要弱于洼陷区。在构造解析基础上,利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杜66块沙四段精细三维构造、沉积和储层模型,分析了构造对沉积和储层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西部边界同沉积断层为油气成藏提供通道,研究区内部小断层遮挡了油气的平面运移,导致储层纵向和平面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油气沿西部边界断层方向富集,储层由下至上含油性逐渐变好。油气在地垒和背斜核部高度聚集,可作为勘探和开发的有利区带。杜66块沙四段构造、沉积和储层模型为西部凹陷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方向。深入分析构造、沉积、储层厚度、储层非均质性等地质因素对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的影响,通过优化组合开发层段和合理的井网部署,降低火驱段储层差异程度,大大提高了火线纵向波及程度。在构造模型指导下,编制了杜66块沙四段储层I砂组多层火驱开发方案,多层火驱开发取得良好效果。杜66块沙四段储层多层火驱开发的成功实施,指导了锦91块、齐108块等层状稠油油藏的多层火驱开发,为推进多层火驱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辽河油田多层火驱开发技术工业化推广,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陈俊杰[8](2017)在《论辽河区块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辽河盆地西部的凹陷是含油气凹陷,其堆积厚度大、分布领域广泛,乃重要的深层储层。据相关研究显示,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期气候暖湿,属于较深水还原的湖泊环境;沉积砂体为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有扇根、扇中及扇端三大亚相带。西侧物源对砂体发育的影响比较深,多个扇三角洲砂体由此发育,与烃源岩直接发生接触,且与生油洼陷邻近,因此十分有利于油气富集。本文主要针对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浅要分析。

王夏斌[9](2017)在《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研究》文中指出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储层油气产量在中国东部油田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正成为勘探重点。但由于对沉积相认识上的局限性,影响了勘探进展。本文针对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沉积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多种技术手段,建立了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各级次层序内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相平面展布与演化规律。本文首先根据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层序边界特征,确定了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层序划分方案。将沙四上亚段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层序一和层序二。进而对体系域和准层序组进行划分,建立起研究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西部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类型和分布规律。在西部凹陷识别出两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分别是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其中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地区;湖泊相分为滨浅湖和半深湖-深湖亚相,广泛分布于全区,滨浅湖亚相主要发育滩坝沉积,分布于曙北地区、中南部沿岸弱物源区和远岸区,半深湖-深湖亚相分布于曙北深洼区。滩坝是本次研究新发现的沉积相类型,是下一步勘探重点领域。根据沉积特征,将滩坝分为侧缘改造型滩坝、前缘改造型滩坝、基岩改造型滩坝、淹没改造型滩坝和风暴改造型滩坝五种沉积模式。滩坝的控制因素包括古地貌、古水深、古物源和古风场等。本文以曙北滩坝发育区为例,提出了定量恢复“四古”的方法。古地貌采用“印模法”恢复,滩坝主要发育于水下低隆起部位;古水深采用“波痕法”和“坝厚法”恢复,形成滩坝水深大约8m;古物源采用镜下岩屑对比法分析,主力滩坝是由三角洲改造、古潜山剥蚀和岸线基岩侵蚀所形成的混源滩坝;古风场通过滩坝展布特征进行倒推分析,形成滩坝受南北季风影响,风力可达8级。关于滩坝的控制因素总结为“风-源-盆”三端元控制系统。古地貌对滩坝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古地貌特征将曙北滩坝发育区分为沿岸带、潜山带、潜山披覆带、北部斜坡带和深洼带五个带,阐述“风-源-盆”系统中各因素对每一个带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并对滩坝分布进行预测。

满欣欣,王红亮,单俊峰[10](2017)在《辽河坳陷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层序格架内沉积特征及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辽河坳陷双台子地区勘探程度低、物源类型多、沉积条件复杂等问题,以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进行研究。通过岩心相标志分析,结合钻、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了研究区沙三段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技术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三段划分为沙三下层序、沙三中层序和沙三上层序3个三级层序。沙三下层序和沙三中层序上升半旋回时期以大规模发育湖底扇为主;沙三中层序下降半旋回和沙三上层序时期北部发育扇三角洲,南部发育湖底扇。总体上,湖底扇呈现不断向凹陷中心迁移的特征,规模上呈现由小到大、再变小的沉积格局。

二、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页岩油气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国内页岩油气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3)辽河探区页岩油气相关研究进展
        1.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创新点
2 西部凹陷地质背景
    2.1 西部凹陷地质概况
    2.2 地层发育
    2.3 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
        2.3.1 沙四段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
        2.3.2 沙三段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
    2.4 沉积相
        2.4.1 单井相分析及连井对比
        2.4.2 泥地比展布特征
        2.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5 构造演化
        2.5.1 构造样式
        2.5.2 构造演化
        2.5.3 沉降沉积中心迁移
3 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3.1 页岩岩石矿物与页岩类型
        3.1.1 页岩矿物学组成
        3.1.2 页岩岩石矿物相
        3.1.3 页岩沉积结构
        3.1.4 页岩分类
    3.2 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
        3.2.1 有机质类型
        3.2.2 有机碳含量
        3.2.3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3 页岩储集物性
        3.3.1 页岩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
        3.3.2 页岩裂缝与分布
        3.3.3 孔隙度与渗透率
4 页岩含气量与含油率影响因素
    4.1 页岩含气性及含气量
        4.1.1 气测异常
        4.1.2 现场解析
        4.1.3 等温吸附
        4.1.4 页岩含气量影响因素
    4.2 页岩含油性及含油率
        4.2.1 页岩油显示
        4.2.2 页岩含油率
        4.2.3 含油率的影响因素
5 页岩油气成藏机理
    5.1 构造沉降与储层物性
        5.1.1 构造沉降与页岩厚度
        5.1.2 构造运动与页岩埋藏深度
        5.1.3 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
    5.2 沉积环境与有机地球化学
        5.2.1 有机质类型
        5.2.2 有机质丰度
    5.3 地热历史与油气生成
        5.3.1 页岩油气生成热模拟
        5.3.2 地热史与时温指数
        5.3.3 埋藏史与页岩油气生成
    5.4 低熟生烃与页岩油气分布
        5.4.1 碳酸盐与页岩油生成
        5.4.2 沉降沉积中心迁移与页岩油气分布
    5.5 页岩油气成藏机理
        5.5.1 页岩油气藏类型
        5.5.2 页岩油气成藏机理
6 西部凹陷页岩油气富集模式
    6.1 富有机质页岩空间分布
        6.1.1 富有机质页岩
        6.1.2 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和深度
        6.1.3 富有机质页岩空间分布模式
    6.2 富有机质页岩地化参数分布模式
    6.3 页岩油气富集模式
        6.3.1 页岩气富集模式
        6.3.2 页岩油富集模式
    6.4 页岩油气发育有利方向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辽河坳陷曙103区块杜家台油层储层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选题依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0.2.1 沉积储层研究现状
        0.2.2 曙103区块杜家台油层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5 主要完成工作量及成果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地层划分
    1.1 区域地层特征
    1.2 区域构造特征
    1.3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顶面构造
        1.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1.3.2 目的层顶面构造
第二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2.1 沉积背景
    2.2 沉积相标志
        2.2.1 岩相标志
        2.2.2 沉积构造
        2.2.3 沉积物粒度
        2.2.4 电性曲线特征
    2.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2.3.1 沉积微相类型
        2.3.2 沉积微相特征
        2.3.3 典型井单井相分析
    2.4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4.1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4.2 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2.4.3 砂体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集性能特征
        3.2.1 储层物性特征
        3.2.2 孔隙结构特征
    3.3 储层成岩特征
    3.4 储层非均质特征
        3.4.1 “四性”关系研究
        3.4.2 储层参数模型
        3.4.3 油水层识别
        3.4.4 储层非均质性
        3.4.5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
第四章 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4.1 沉积相带对储层的影响
        4.1.1 沉积相带与砂体厚度关系
        4.1.2 沉积相带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4.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4.2.1 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
        4.2.2 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 储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5.1 油层分布特征
        5.1.1 平面分布特征
        5.1.2 剖面分布特征
    5.2 储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5.2.1 砂体厚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5.2.2 储层物性是控制油层发育的重要因素
        5.2.3 不同孔隙结构对储层含油性及油层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5.3 有利储层的纵横向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辽西凹陷双台子背斜双6储气库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
2. 油田地质与开发现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兴隆台油层地层及储层特征
    2.3 油田开发现状
3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兴隆台油层顶底界面识别
    3.2 兴隆台油层油组界面识别
    3.3 小层划分与对比
    3.4 地层划分方法与结果
    3.5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 沉积微相研究
    4.1 沉积环境与物源分析
    4.2 相类型与相层序
    4.3 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
    4.4 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4.5 沉积演化规律
    4.6 研究区沉积模式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辽河西部凹陷沙二段层序格架下沉积建造及岩性油气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1.4.2 沉积建造研究
        1.4.3 岩性油气藏研究
        1.4.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三级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3.2 层序划分方案
    3.3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3.4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第4章 沉积建造研究
    4.1 物源分析
        4.1.1 古地貌法
        4.1.2 地震分析法
    4.2 沉积相类型分析
        4.2.1 岩心相分析
        4.2.2 测井相分析
        4.2.3 单井相分析
        4.2.4 连井相分析
    4.3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
        4.3.1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4.3.2 沉积相演化规律
第5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储层基本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物性特征
    5.2 储层主控因素
        5.2.1 沉积作用
        5.2.2 成岩作用
    5.3 储层综合评价
        5.3.1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5.3.2 储层综合评价
第6章 岩性油气藏有利区预测
    6.1 岩性油气藏类型
    6.2 有利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辽河西部凹陷曙光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研究概况
        1.2.2 断陷湖盆沉积相研究
        1.2.3 层序地层学研究概况
        1.2.4 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研究
        1.2.5 研究工区相关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工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概述
    3.2 沙河街组四段顶底特征
        3.2.1 沙河街组四段与房身泡组界线
        3.2.2 沙四段与沙三段界线
    3.3 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3.3.1 Ⅳ级旋回层序
        3.3.2 Ⅴ级旋回层序
    3.4 层序对比与层序地层格架
    3.5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相标志特征
        4.1.2 沉积岩石类型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
        4.2.1 三角洲相
        4.2.2 湖泊相
    4.3 单井沉积相分析
    4.4 沉积相横向对比分析
    4.5 层序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6 沉积相模式
第5章 有利沉积相带预测
    5.1 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规律
    5.2 湖相碳酸盐岩的受控因素
    5.3 有利沉积相带预测
第六章 论文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Ⅰ
图版 Ⅱ
图版 Ⅲ

(6)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辽河盆地火成岩研究概述
    1.1 工区概况
    1.2 辽河盆地火山岩的纵向序列
    1.3 辽河盆地火山岩的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
        1.3.1 火山岩的时空展布特征
        1.3.2 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二章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性及其测井识别
    2.1 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分类
        2.1.1 东部凹陷火成岩段岩心/岩屑观测、取样和样品描述
        2.1.2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性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
    2.2 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2.3 东部凹陷火成岩测井识别
第三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沙三段火山岩相研究
    3.1 本区火山岩相研究概述
    3.2 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和亚相类型及其储集空间特征
    3.3 东部凹陷火成岩典型火成岩岩相和亚相及其分布特征
第四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喷发旋回和地震岩相/旋回识别
    4.1 火山喷发旋回划分和特征
        4.1.1 东部凹陷火山岩旋回划分
        4.1.2 东部凹陷沙三段火山岩喷发旋回岩性岩相分布特征
    4.2 火山岩相和火山喷发旋回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4.2.1 火山岩相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4.2.2 火山喷发旋回的地震相特征与识别刻画
第五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储集空间和成岩作用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特征及成因
        5.1.1 原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5.1.2 次生储集空间类型、特征与分布
    5.2 火山岩储层的成岩作用
第六章 火成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6.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概述
        6.1.1 储集空间类型与控制因素
        6.1.2 成岩作用储集空间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6.1.3 火成岩储层控制因素综合研究
    6.2 东部凹陷火山岩典型油气藏储层主控因素
        6.2.1 黄沙坨构造小23井单井分析
        6.2.2 欧利坨子构造欧51井单井分析
        6.2.3 铁匠炉构造铁9井单井分析
    6.3 东部凹陷含火成岩探井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6.3.1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烃源岩特征
        6.3.2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储集层特征
        6.3.3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盖层分布特征
        6.3.4 东部凹陷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特征
    6.4 火山岩储层及其油气藏控制因素
        6.4.1 油气源条件
        6.4.2 储集条件
        6.4.3 运移条件
        6.4.4 保存条件
        6.4.5 断裂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盆地构造及断块建模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应力场
        2.2.2 区域构造演化
3 杜66块新生代地层、沉积和沙四段储层特征
    3.1 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技术综述
    3.2 杜66块新生代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1 杜66块地层划分及地层特征
        3.2.2 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3.2.3 沉积旋回研究
    3.3 杜66块沙四段储层沉积特征
        3.3.1 平面沉积特征
        3.3.2 连井相分析
        3.3.3 单井相分析
        3.3.4 岩相类型
        3.3.5 矿物成分
    3.4 杜66块沙四段砂体特征
        3.4.1 砂体发育特征
        3.4.2 砂体地震反射特征
    3.5 油层特征
4 杜66块构造解析
    4.1 主要构造线索
        4.1.1 断层识别技术
        4.1.2 杜66块断裂体系
        4.1.3 基底构造特征
    4.2 构造演化分析
        4.2.1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概述
        4.2.2 平衡剖面分析
    4.3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5 杜66块沉积盆地分析
    5.1 构造运动对沉积控制作用
    5.2 沉降史分析
        5.2.1 总沉降与构造沉降史分析
        5.2.2 伸展速率反演与裂后期沉降异常加速分析
6 杜66块沙四段三维构造建模
    6.1 构造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6.2 构造建模流程和数据准备
        6.2.1 构造建模流程
        6.2.2 数据准备
    6.3 杜66块构造-沉积建模
        6.3.1 建模数据库建立
        6.3.2 网格骨架
        6.3.3 三维构造模型
    6.4 构造—沉积建模及其意义
        6.4.1 构造-沉积模型
        6.4.2 构造-沉积建模意义
        6.4.3 精细三维沉积构造模型与实际储层的差异
7 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开发研究
    7.1 储层开发方式优选
        7.1.1 开发方式筛选
        7.1.2 开发(试验)效果分析
    7.2 构造和储层对火驱开发的影响
        7.2.1 断层
        7.2.2 地层倾角
        7.2.3 储层厚度
        7.2.4 沉积微相
        7.2.5 纵向非均质性
        7.2.6 渗透率级差
    7.3 沙四段储层开发方案优化部署
        7.3.1 开发层系优选与层段组合
        7.3.2 开发方案部署原则
        7.3.3 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效果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论辽河区块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1 沉积环境
    2.2 沉积相类型
3 演化特征
    3.1 盆地演化模式
    3.2 沉积相及演化
4 结语

(9)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陆相断陷盆地研究现状
        1.2.2 滩坝砂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3 辫状河三角洲研究进展
        1.2.4 辽河西部凹陷层序与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认识
        1.5.1 论文研究成果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基本构造格局
    2.2 地层分布情况
    2.3 构造演化特征
        2.3.1 拱张阶段(古新世)
        2.3.2 裂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
        2.3.3 坳陷阶段(新近纪至今)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界面的划分原则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3.2.1 地震反射标志
        3.2.2 岩性识别标志
        3.2.3 测井曲线识别标志
        3.2.4 层序划分的意义和需注意的问题
    3.3 体系域界面识别
    3.4 准层序组界面识别
    3.5 层序单元的划分结果
第4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心相标志特征
        4.1.2 测井相特征
        4.1.3 地震相特征
    4.2 沉积相类型
        4.2.1 辫状河三角洲
        4.2.2 湖泊
    4.3 单井沉积相分析
    4.4 连井剖面相分析
    4.5 地震属性分析
    4.6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特征
        4.6.1 SQ2-LST-PSS5沉积相平面展布
        4.6.2 SQ2-LST-PSS6沉积相平面展布
        4.6.3 SQ2-TST-PSS7沉积相平面展布
        4.6.4 SQ2-TST-PSS8沉积相平面展布
    4.7 辽河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分布控制因素
第5章 曙北地区滩坝砂体精细描述及控制因素
    5.1 曙北地区滩坝沉积特征
        5.1.1 曙北地区单井相分析
        5.1.2 曙北地区滩坝砂体剖面对比
        5.1.3 曙北地区滩坝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5.2 曙北地区滩坝控制因素研究
        5.2.1 古地貌恢复
        5.2.2 古水深恢复
        5.2.3 古物源恢复
        5.2.4 古风场恢复
        5.2.5“风-源-盆”系统对滩坝的控制与分布预测
第6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辽河坳陷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层序格架内沉积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岩心相标志
    1.1 颜色
    1.2 岩性结构
    1.3 构造
2 沉积相类型
    2.1 扇三角洲相
        2.1.1 水下分流河道
        2.1.2 河口坝
        2.1.3 席状砂
        2.1.4 前扇三角洲
    2.2 湖底扇相
        2.2.1 扇根主水道
        2.2.2 扇中辫状水道及水道间
        2.2.3 扇中前缘
        2.2.4 扇端
    2.3 湖泊相
3 层序格架下沉积相展布
    3.1 层序地层特征
    3.2 沉积相平面展布
        3.2.1 沙三下层序
        3.2.2 沙三中层序
        3.2.3 沙三上层序
    3.3 沉积相演化规律
4 结论

四、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D]. 毛俊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辽河坳陷曙103区块杜家台油层储层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D]. 张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辽西凹陷双台子背斜双6储气库沉积微相研究[D]. 姜新雨.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辽河西部凹陷沙二段层序格架下沉积建造及岩性油气藏[D]. 丁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辽河西部凹陷曙光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D]. 郑国庆.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8)
  • [6]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岩相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分析[D]. 张林林.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D]. 史海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8]论辽河区块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研究[J]. 陈俊杰. 化工管理, 2017(18)
  • [9]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研究[D]. 王夏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10]辽河坳陷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层序格架内沉积特征及演化[J]. 满欣欣,王红亮,单俊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01)

标签:;  ;  ;  ;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