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一、也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华天雪[1](2021)在《新时期山水画论建立的两个步骤》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画论经千余年发展,丰富且自成体系,反映着中国绘画的审美变迁以及所达到的文化水准。其中的山水画论尤为发达,形成了从学习到创作,从评价到鉴藏的完整而自为的系统。山水画论自成熟后,成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制约因素,

肖洒[2](2021)在《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标志性中国人物画家,杨之光(1930-2016)的历史题材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中国人物画长期以来不擅长表现宏大场面、揭示深刻主题、深入塑造人物形象等现实问题,本文从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变迁入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为背景引入,探讨历史题材创作的中国人物画家的审美意识、历史观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并分析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首先,论文阐述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了解杨之光艺术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针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就历史题材人物画主题的构思和提炼、笔墨与造型的兼容以及创作图样等具体性问题作出深入探讨.最后,重点对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展开讨论.结语部分,结合对当代语境下历史题材人物画创作的思考,阐释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开展图像记录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客观而言,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内容上表现出英雄人物于历史进程中的崇高意义.这种英雄主义的历史思想观,是毛泽东时代的主要特征,并为改革开放后文艺主旋律所积极倡导.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融合西方历史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种不同的题材类型,既注重历史场景的再现来激发观者对历史事件的感受与情绪,又注意对历史人物的细节刻画,彰显了历史事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引发观众思考画作所反映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在形式上,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在笔墨与造型的兼容、笔墨书写性与构图设计感的兼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丰富了笔墨造型语言,拓展了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认为,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作为新中国画的代表,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民族气派、传统特色有机结合,打破传统中国画的“避世主义”的主题倾向和“逸笔草草”的笔墨技法特点,基于生活化情思来进行历史画创作,突破简单仿效西方的形式主义,体现了历史主题创作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连,彰显出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现实价值.

毛莉莉[3](2021)在《傅抱石山水画写生观及技法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画开始面临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的严峻挑战。这一时期,写生之风的盛行为山水画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使山水画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在这一方面,以傅抱石为代表的山水画家通过自己成功的艺术实践,为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贡献,也证明了中国传统绘画在新时代背景下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傅抱石的山水画作品既包含了对传统文人画的延伸和扩展,又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风貌,他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本文通过对傅抱石写生观、写生技法的梳理和分析,概括出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二十世纪山水画写生的背景入手,分析傅抱石写生观形成的具体原因,并结合其作品来解读他的绘画思想;其次对傅抱石在写生中提出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之道做进一步阐述,从而探寻他对写生的理解;接着从他写生前后的创作态度和创作目的出发,分析其写生技法的形成和绘画风格的变化;最后,结合傅抱石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成功经验,探析他对当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及对本人创作的启发。傅抱石将古人诗意、时代气息及个人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推动了二十世纪山水画的发展。对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傅抱石对待写生的态度,更要学习他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写生的理解,把握写生的规律。

张民生[4](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张卫,张湫逸[5](2021)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美术》杂志关于中国画改造讨论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新创办的《人民美术》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画改造问题"的一系列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改造的论争。通过梳理和阐释当时语境下中国画改造的具体要求及方法,可以看出,此次论争是对中国画如何适应不断变化中的时代社会的一番讨论。它在中国画实践和思想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也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画论争的再延续。在这次论争的影响下,中国画表现的内容逐渐生活化,大批画家开始外出写生,从而使美术更进一步地走向了大众。美术大众化一方面加快了中国画转型的现代进程,另一方面确保了中国画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是解决当时相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此次讨论也对当下美术领域过度回避政治或过分强调艺术单向度追求的两种极端造成美术创作偏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启发意义。

葛玉君[6](2021)在《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新中国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期刊之一《美术》作为切入点。从其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文艺政策的推动者"、"艺术现象理论化的阐述者"与"审美理想学术话语的建构者"等角度展开对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嬗变的研究。进而提出,中国画分别在以"革命化"、"现代化"、"全球化"为文化想象范式的外部语境下,由"题材内容"、"笔墨语言"到"价值理念"的重心位移;对中国画的探讨也呈现出由"争议、争鸣"到"迷茫探寻"再到全球化语境的焦虑下,集体反思、积极建构的一个过程。并在新世纪"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关系中,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多样性"与"历史的总体性"共构的时代关联。

王建荣[7](2020)在《革故与鼎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1958-1965)》文中研究表明1958-196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经历了“一综二分”的波折变动,其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变革。变革产生的条件有:首先,在总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诉求下对艺术教育规模、教学计划与专业设置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其次,以“引西融中”为目的的中国画改造思潮的论争过程,呈现出历史环境中中国画题材内容和笔墨形式因袭变革的发展脉络,为1961年教学方案的形成埋下因果伏笔。最后,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建制初期师资队伍变更的探寻,研究师承对课程的间接影响。这一变革以时间发展为主脉具体表现为1958年课程改革以创作代基础;1959年-1960年稳定教学秩序时期,在教学组织上形成横纵立体的结构;1961年-1962年标准统一化,体现在《高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明确规定了“分科”的教学体制与“四写”的教学方法,从此将教学纳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1963年-1965年中国画、油画等专业暂停招生,凸显了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从这些变动来看,文章探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应当明确教学的主体作用,促使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其二,正确认识循序渐进与“发展跃进”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三,考量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的关系,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叶逸韵[8](2020)在《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画是由中国自古以来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是具有独特中国色彩的笔墨艺术,让中国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国画尤为重要,美术教材的中国画选材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从前中国画仅仅在中国以及少数亚洲国家传播,而现如今中国画逐渐具备成熟的美学观念,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其理论和画法也受到西方艺术家的推崇,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输出更为容易,中国的对外开放,也使得海外其他国家开始了中国画研究。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中国画的研究更是颇有成就,诞生了例如有罗樾、高居翰、何慕文等中国画研究学者。美国对中国画的研究与中国人对中国画的解读有所不同,在教育上也有区别。美国的艺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教材编写也具有先进之处,从美国教材看中国画选材,可以从美国视觉看中国画教学,也能够以小见大,对改进本国的教育和研究都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美国加州中学的艺术教材Art In Focus为例进行中国画选材的研究,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并非中国常见着名作品,拥有独特的选材方式,而且选材与国家博物馆及电子博物馆进行连接,还运用量化分析表及佛教思想鉴赏中国画,与中国传统中国画鉴赏有不同之处。本论文主要研究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的内容、特点和原因,利用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设计课程并应用于我国高中课堂,得出它的选材在中国课堂的应用拥有世界性和非熟识性优势,以及缺乏中国画史和取材范围小的劣势,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得出适合中国的中国画选材方式方法,能给我国教材的中国画选材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敏[9](2020)在《传统表现技法十八描在当代中国画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技法十八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在近现代的中国画作品中却很少能看到纯线描的作品,就部分大型的展览来看寥寥无几的和线描有关的作品。当代作品中由于近些年举办地全国线描展,我们才得以欣赏到线描的魅力。这就要求当代的画家应该对传统的文化进行重视,多借鉴优秀的文化,汲取传统的营养,更好地将传统运用到当代作品的创作中去。当然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传统的文化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画家们用线描去创造好的中国画作品,画家们对线描的重视正是说明了他们对十八描技法进行了很好传承,对传统的文化的弘扬。线描是绘画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技法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审美取向,线描的发展在当下这一美好的时代在不断前进与发展,使得画家们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题材的艺术作品。本篇论文主要以十八描为主线贯穿全文,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与创造。本文围绕着传统十八描在当代的发展来研究,并对线描发展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到“线”这一本质上,对十八描有更清晰地认知从而创作出成熟的作品。古人云简而愈备,意为越简单越周全。十八描技法中的每一种都是精简的描绘出物体的模样,多一笔太繁、少一笔太简,每种描法都有其特定旳意味。本文在研究中发现线描意趣,寻找新的展现方式达到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在继承传统十八描技法的同时,学习如何用传统十八描技法去表达当代中国画,体会不一样的表现方式所创作出来的新画面。更加深入了解传统线描技法的运用,发现其技法的魅力之处,使传统线描与当代绘画完美结合。展现出多样的绘画表现形式。本文将从传统技法十八描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学习。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十八描,对十八描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主要讲线描的艺术表现和线描的表达方式。第三方面主要讲线描在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与意义。文章主要对传统十八描的继承为主线,以线描在当代的运用进行研究,借鉴到了多方面的相关理论。并且对古代和当代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有利于汲取更多的绘画经验。在对线描探索的同时,了解传统线描并进行新的创作使表现出的作品达到不一样的绘画效果。

刘金霞[10](2020)在《建国初期工笔花鸟画研究 ——以北京画家于非闇为例展开》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新的政治氛围,文化体制和艺术规则,包括花鸟画在内的中国画面有着新的任务、目标和要求。中国画的发展处在古与今、中与西的文化交错局面之中。本文结合建国十七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立场、写生创作观念对花鸟画图式产生的影响,兼顾花鸟画古与今承变,分析建国十七年间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工笔花鸟画艺术本体产生的影响。梳理于非闇的学术背景、分析由社会生活、时代精神影响下表现语言。通过当时相关文献中对工笔花鸟画的相关信息不难看出,因工笔花鸟画写实性表现语言、逼真且优美的造型特点以及设色鲜艳、明快等,给人以美的感受,深受大众所喜爱。于非闇大量临习研究宋元绘画,体物入微观察和写生,注重观察和记录生活,绘画表现生活中熟悉的对象,在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去除细腻、微妙、含蓄的氛围,画面强调整体的气势和精神,以形色的“真实、生动、新鲜、茁壮、充满生意、健康”画面整体氛围,传递人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社会与时代的蓬勃精神。同时对其在建国初期的社会生活、创作心态进行探讨,顺应环境并积极寻找新中国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结合代表作品分析于非闇建国初期工笔花鸟画艺术特点。最后总结了于非闇工笔花鸟画的历史意义,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使得新时期的艺术创作从生活出发,由传统的消极避世转向积极的入世,呈现建国十七年特有的积极、健康、充满生意的时代特点。因此,本文以北京地区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剖析这一时期工笔花鸟画图式特点,客观的分析新中国工笔花鸟画家适应时代新要求的探索、突破及影响。

二、也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山水画论建立的两个步骤(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画的改造首先是题材内容的改造。
二、中国画是有阶级性的 。

(2)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术语阐释
        一、选题缘起
        二、术语阐释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杨之光研究情况
        二、杨之光相关美术史研究情况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运用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总体构思
        一、研究目的
        二、总体构思
第一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接受与改造:杨之光五十年代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人民的新文艺”创作理念的凸显
        二、政治理论的影响与改造
    第二节 转型与成熟:六七十年代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一、立足实践的笔墨转型
        二、从生活到创作的程式定型
    第三节 扩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杨之光的历史题材人物画
第二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若干艺术问题
    第一节 主题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二、主题的构思和提炼
        三、感性生活和思想创见
    第二节 造型与笔墨的兼容问题
        一、摒弃“逸笔草草”的传统创作观念
        二、中国人物画笔墨与素描的结合
        三、笔墨与造型的反复锤炼
    第三节 四平八稳与欹侧多变的构图特色
        一、从《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红日照征途》的构图变化
        二、《难忘的岁月》与《白求恩》构图比较分析
        三、《九八英雄颂》从手稿到创作的构图阐释
第三章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在生活中发现历史
        三、笔墨语言的突破
        四、画面构图的拓展
    第二节 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
        二、杨之光的局限性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1 杨之光年表
附录2 杨之光代表作品创作年表
致谢

(3)傅抱石山水画写生观及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傅抱石山水画写生观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传统山水画变革的需求
    第三节 写生观形成的具体原因
        一、民族文化的坚守
        二、道家“天道观”思想的探究
        三、日本“朦胧体”画风的影响
    第四节 写生观在其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动势”与“质感”的追求
        二、“情”“意”“景”相融的创作实践
第二章 傅抱石山水画写生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一节 傅抱石对写生的理解
    第二节 写生中提出的两大问题
        一、传统笔墨形式与新表现题材之间的矛盾
        二、全部写实对山水画发展的利弊
    第三节 写生中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突破传统皴法程式
        二、转变观察方式
        三、转换画面图式
第三章 傅抱石山水画写生技法的形成
    第一节 写生前——师学古法期
    第二节 写生后——风格形成期
        一、金刚坡写生——“抱石皴”技法的创用
        二、东欧写生——“块面渲染”手法的融入
        三、二万三千里写生——写实画风的形成
        四、东北写生——“留白”“泼墨”手法的融入
第四章 傅抱石山水画写生观及技法的意义与影响
    第一节 对当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第二节 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对本人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5)20世纪50年代《人民美术》杂志关于中国画改造讨论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论争
二、1950年《人民美术》杂志关于中国画问题的论争
    (一)关于中国画衰落的探讨
    (二)关于中国画改造的观点
    (三)《美术》杂志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争论
三、1950年《人民美术》杂志关于中国画改造论争的余波和现实意义
    (一)正确看待论争的影响
    (二)余波仍在回响

(6)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标准的创立——文艺政策的解读与推动(1949—1966)
    (一)“二为方针”指导下的“国画创作与接受遗产”运动
        1.“新、旧”之辩
        2.“国画改造问题”
        3.“谈新国画”
    (二)“中国式道路”语境中的“本体性”转向
        1. 去虚无主义
        2.“双反模式”
        3.“线是中国画的命根子”及“白描、素画”说
    (三)“再双百”契机里的“笔墨与创新”新定义
        1. 笔墨与创新
        2. 文人画
        3. 彩墨画——中国画
二、批判性反思与争鸣中的建构——艺术现象的理论化阐述(1975—1990)
    (一)对遗留问题的清理
        1.“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问题”的探讨
        2. 再论“牡丹丁香”
    (二)“文化热”语境下的“穷途末日论”
        1. 中国画哲学、美学等传统资源溯源
        2.西方理论参照下的对比性研究
        3.“穷途末日论”的提出
    (三)专栏《中国画问题讨论》《传统问题讨论》的几个层面
        1. 关于“传统”的再发现
        2.“中国画理论概念”的学术化梳理
        3.“绿色绘画论”和“球体说”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与重塑——审美理想的学术话语建构(1990—2020)
    (一)“文化身份”与“本体诉求”
        1.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
        2.传统研究再升温
        3.“等于零\底线论”、“笔墨\造型”的二律背反
    (二)“现代化——全球化”回眸与展望中的世纪审思
        1. 本土、民族和21世纪——百年中国画展
        2. 什么是好画?——艺术标准再探讨
        3. 正本清源与“传统整体观”
    (三)“拆除——守卫”:历史的总体性与内在的多样性
        1.“拆除——守卫”:内在的多样性
        2. 传统国学与绘画——一种可能的“历史总体性”
结语

(7)革故与鼎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1958-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论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2.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课程设置的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文艺方针的话语诉求
        一、破旧逐新
        二、调整充实
    第二节 引西融中:国画改造的论争
    第三节 百花齐放:教学集体的构成
第二章 课程设置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以创作代基础
    第二节 教学组织结构立体化
        一、纵向教研组
        二、横向研究会
    第三节 新方案:标准统一化
        一、分科与“分课”
        二、“四写”与素描
        三、油画民族化
    第四节 课程缩减与增补
第三章 课程设置变迁的思考
    第一节 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 循序与渐进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
结语
附录一:1958年——196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改革大事记
附录二:南京艺术学院校档案室档案目录(摘录)
附录三:南京艺术学院1958年——1965年教学科研创作主要成果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8)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假设与过程
第2章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概况
    2.1 Art In Focus教材的概况及特点
    2.2 Art In Focus教材中国画选材占比及出处
    2.3 美国不同教材中国画选材对比
第3章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对中国画的解析
    3.1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内容
        3.1.1 从开篇《照夜白图》谈中国画基本构成要素
        3.1.2 从《溪山秋霁图》谈中国画借景抒情
        3.1.3 从《王羲之观鹅图卷》谈中国画复古
        3.1.4 从《双松平远图》谈中国画以书入画
    3.2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特点
        3.2.1 数量少而内容形式丰富
        3.2.2 以学生艺术作品为特色
        3.2.3 整合技术资源
    3.3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原因
        3.3.1 学生对可识别的艺术作品反应最为积极
        3.3.2 促进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3.3.3 激励学生创造和欣赏艺术
第4章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评价
    4.1 基于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的中国画选材评价
    4.2 基于受众的中国画选材评价
    4.3 Art In Focus中国画鉴赏方法评价
        4.3.1 利用设计图表分析艺术
        4.3.2 电子博物馆艺术鉴赏
        4.3.3 利用佛教思想鉴赏中国画
第5章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意义
    5.1 面向世界的中国画艺术鉴赏
    5.2 博物馆和鉴赏方法在中国画鉴赏的有效利用
    5.3 主动探索动机的产生
第6章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在我国的实践研究及应用建议
    6.1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在我国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应用
        6.1.1 课程设计:走进美国中国画艺术博物馆
        6.1.2 课程实施
    6.2 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对我国中国画鉴赏课的应用建议
        6.2.1 建立图片档案
        6.2.2 应用量化分析表
        6.2.3 选择主要鉴赏作品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9)传统表现技法十八描在当代中国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十八描综述
    一、十八描的历史意义
    二、十八描的解析
第三章 线性表现是中国画的“灵魂”
    一、绘画中线的运用
        (一)线性语言
        (二)线的艺术表现
    二、线描的表达方式
    三、线条中的情感
    四、线描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当代线描艺术表现分析
    一、线描的形式意味
    二、线描的多样化
        (一)传承性的表现
        (二)拓展性的表现
    三、线描的艺术表现
第五章 传统技法十八描对创作的潜在影响
    一、十八描对创作指导意义
    二、十八描在创作中的应用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建国初期工笔花鸟画研究 ——以北京画家于非闇为例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建国十七年工笔花鸟画的写作缘起
    二、建国十七年工笔花鸟画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的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此课题的意义
第一章 建国十七年对工笔花鸟画的新要求
    第一节 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三节 写生、创作观念对图式的影响
第二章 分析于非闇的艺术历程
    第一节 书香门第八旗贵胄
    第二节 亦文亦匠广取博收
    第三节 复兴工笔花鸟写生一派
    第四节 写生的探寻
第三章 于非闇在建国初期的社会生活和创作心态
    第一节 普天同庆新时代
    第二节 重沾雨露的老花
    第三节 笔耕不辍 精研不止
    第四节 再生之恩永不忘
    第五节 巨星陨落
第四章 结合代表作品分析于非闇建国初期工笔花鸟画艺术特点
    第一节 万紫千红的时代感
    第二节 民间工谨富丽的装饰美
    第三节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四、也谈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山水画论建立的两个步骤[J]. 华天雪. 荣宝斋, 2021(09)
  • [2]杨之光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D]. 肖洒.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傅抱石山水画写生观及技法研究[D]. 毛莉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5]20世纪50年代《人民美术》杂志关于中国画改造讨论的再思考[J]. 张卫,张湫逸. 艺术百家, 2021(01)
  • [6]时代变迁与价值演进——由《美术》杂志窥新中国70年中国画思潮之嬗变[J]. 葛玉君. 美术, 2021(01)
  • [7]革故与鼎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1958-1965)[D]. 王建荣.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Art In Focus的中国画选材研究[D]. 叶逸韵. 集美大学, 2020(08)
  • [9]传统表现技法十八描在当代中国画中的意义[D]. 张敏.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建国初期工笔花鸟画研究 ——以北京画家于非闇为例展开[D]. 刘金霞.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