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乌兰察布盟地区“两化率”的措施

谈提高乌兰察布盟地区“两化率”的措施

一、浅谈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1](2010)在《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是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实施的生态工程。论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阐述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基础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6月开始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以植树(灌木)、种草等林业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公益效益开始显现。同时,在许多地区,建立在国家公共投资、政府管理基础上的公益事业还没有与参与工程建设的农牧民生产和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如何改善管理方式和建设思路,调整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持续发挥工程建设效益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主要对象,探讨在保证持续发挥工程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在项目区建立以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基础的产业链,形成与当地的资源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和经济循环,提高项目区内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管理效率。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综合效益长效发挥。论文在以往调查研究基础上,收集试验点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生产方式、资源状况等的基础数据,运用典型分析方法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各个试验点探讨新型生产和经济循环系统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右后旗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后,通过科技支撑手段,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物量,通过改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成为提高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对于内蒙古林业科学院开展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实施5年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定性评价研究和生态足迹方法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出科技支撑项目在82万元投入的情况下,在14.67万亩土地建设以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工程建设,在发挥显着生态效益的同时,有效地促使更多户农(牧)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可以产生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论文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今后实施和管理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调整管理模式,使工程区广大农牧民深层次地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第二,将工程建设由公共事业性建设工程转变为经营性工程项目投资,实行具有经营性质的投资项目管理;第三,由大规模的面上投入转变为有目的的重点项目投入,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基地建设;第四,随着工程建设的继续深入,通过经营性组织从事生态环境建设。

张启昌[2](2010)在《蓝靛果忍冬生态适应性及高效繁育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inn.)具有极高的食用、医疗保健、药用和观赏价值,倍受俄罗斯、日本及美国等国家的高度重视,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果树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野生蓝靛果忍冬资源丰富,但在群落、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在栽培生理生态基础、品种选育和定量化的培育技术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从2004年到2009年,以长白山北坡野生蓝靛果忍冬分布区为主要研究地点,以吉林省蛟河实验管理局苗圃和北华大学树木园为辅助研究地点。在个体、种群和群落三个层次上,从微观到宏观入手,运用物候学、生态学、植物解剖学和森林培育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野外样地调查,定点观测,对蓝靛果忍冬在海拔梯度上生态适应性及高效繁育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此项研究,为蓝靛果忍冬引种驯化,遗传多样保护,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种群的生产力等方面的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对长白山北坡海拔梯度上的蓝靛果忍冬物种多样性,种间联结性,干扰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开展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种群生命表,绘制了种群的存活曲线,深入地研究的蓝靛果忍冬种群的结构与动态,剖析了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长白山北坡蓝靛果忍冬群落13个样地的调查表明,这些样地共有植物187种,其中:乔木42种、灌木37种、草本108种。群落生活型组成复杂,其中:高位芽植物77种(41.2%)、地上芽植物6种(3.2%)、地面芽植物54种(28.9%)、隐芽植物47种(25.1%)、一年生植物3中(1.6%)。蓝靛果忍冬是其所在群落中灌木层的优势种群,亚优势种为越橘、大叶蔷薇、牛皮杜鹃和单花忍冬等。其盖度在海拔1200 m左右甚至达到90%以上,灌丛高度在0.2~2 m范围内波动。通过对海拔梯度上蓝靛果忍冬形态变异,叶片形态学指标、生态学指标、解剖构造、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的综合研究,并将叶片特征指标与环境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及林分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剖析了叶片特征指标变化的真正原因,深入研究了蓝靛果忍冬海拔梯度上生态适应性。随海拔高度变化,各环境因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蓝靛果忍冬形态结构和生态学特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海拔梯度上蓝靛果忍冬的不同组织发生的多种形式的变化,这既是环境因子影响的结果,也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结果。为适应高山环境,蓝靛果忍冬调整了自身结构,其形态、生态指标、热值和主要物质含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蓝靛果忍冬生物学零度为0.3℃,花序初现时花中GA含量较高,而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高含量的GA不利于花的形成;低比值ABA/IAA有利于花的形成。果实生长后期,低含量的IAA、GA、ZR,高含量的ABA导致了蓝靛果忍冬落果。通过芽体和愈伤组织两种途径对蓝靛果忍冬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的适宜培养方案是MS+6-BA 1.0 mg/L+IBA 0.2 mg/L,继代增殖培养的适宜培养方案是MS+6-BA 0.5 mg/L+IBA 0.3 mg/L+KT 1.5 mg/L,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MS+6-BA0.10 mg/L+NAA1.0 mg/L,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MS+6-BA3.0mg/L+NAA0.01mg/L+KT1.5 mg/L。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方案是1/4MS+IBA 1.5 mg/L;生根试管苗在驯化、移栽后成活率可达97.8%。发现6-BA、IBA和KT配合使用,可以增加蓝靛果忍冬继代培养的丛生芽数量;MS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物质浓度降低,有利于蓝靛果忍冬生根培养。6-BA与IBA配合使用有利于芽体诱导,而NAA与6-BA配合使用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并对蓝靛果忍冬的硬枝扦插技术及插穗生根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该树种快速繁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蓝靛果忍冬种子萌发的最佳环境温度为21℃,浸种时间为4 d。赤霉素处理对发芽率没有明显作用,而对发芽势有极显着作用(P<0.01),适合提高蓝靛果忍冬发芽势的赤霉素含量为100~500 mg/L。层积处理对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有显着影响,春季播种前常温层积10 d种子的发芽势达最高(44.3%),发芽率也比较高(84.0%)。

颉根元,赵培珍,王琰,苏志成[3](2003)在《浅谈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的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结合乌兰察布盟的具体实际,对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提出了具体措施。

张银虎,吴彤,常江[4](2003)在《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探讨当前生态建设中,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发展乡土树种是关键,可加快林业建设的步伐。

李日胜[5](2003)在《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林木种苗》文中指出文章就西部地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分析,以促进西部地区林木种苗业的发展。

张振风,王国辉,张立江[6](2002)在《浅谈如何在乌盟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针对乌兰察布盟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较低的现状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 ,总结了提高两率的实用措施。

苏文昊[7](2001)在《提高造林两率 保证工程质量》文中研究说明

二、浅谈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工程目前取得的成就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1.3.1 意义
        1.3.2 研究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的内容
        1.4.1 新型可持续生产与经济系统形成的途径
        1.4.2 新型生产和经济循环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1.4.3 项目区在新型生产系统运行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的途径和方法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方案
    1.6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的进展情况
    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背景
        2.1.1 我国的草原资源
        2.1.2 草原粗放掠夺式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的生态环境状况
        2.1.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退耕还林(草)工程
        2.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与成效
    2.2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情况
        2.2.1 基本情况
        2.2.2 工程下达任务及实际完成任务
        2.2.3 工程资金管理
        2.2.4 实施阶段工程管理情况
        2.2.4.1 工程组织管理
        2.2.4.2 工程计划管理
        2.2.4.3 工程质量管理
        2.2.5 工程运营阶段管理情况
    2.3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1 植被管护问题
        2.3.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的产业发展问题
        2.3.3 对于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分析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科学发展观
        3.1.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1.2 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3.1.2.1 人与自然的关系
        3.1.2.2 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
    3.2 区域协调发展
        3.2.1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3.2.2 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志
        3.2.2.1 各区域经济都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潜力
        3.2.2.2 区际差异保持在一个社会可容忍限度内或逐步呈现缩小趋势
        3.2.2.3 区域间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
        3.2.2.4 区域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合得到广泛的发展
        3.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3.2.3.1 市场调节模式
        3.2.3.2 政府干预模式
    3.3 均衡发展理论
        3.3.1 非均衡发展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3.3.1.1 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3.3.1.2 增长极理论
        3.3.2 梯度推移理论
        3.3.3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3.3.1 胡佛—费雪的标准阶段次序理论
        3.3.3.2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3.3.4 区域分工理论
        3.3.4.1 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3.3.4.2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
        3.3.4.3 要素享赋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能力
        3.4.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进展
        3.4.1.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
        3.4.1.2 绿色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3.4.1.3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度量
        3.4.1.4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系统
        3.4.1.5 对于自然资本量的认识
        3.4.1.6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3.4.2 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4.2.1 生态足迹的研究内容
        3.4.2.2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3.4.2.3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3.4.2.4 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
        3.4.2.5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实践
4 京津风沙源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框架
    4.1 几个问题的界定
        4.1.1 工程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4.1.1.1 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成为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4.1.1.2 落后的、粗放生产方式是上述基本矛盾的根源
        4.1.2 改变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1.2.1 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PRED的协调
        4.1.2.2 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4.1.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项目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4.1.3.1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1.3.2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系统
        4.2.1 原有社会生产系统的基本框架
        4.2.2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以后的社会生产系统
        4.2.3 新型社会生产系统
        4.2.4 工程项目区转变生产方式的条件
    4.3 项目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4.3.1 项目区的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能力
        4.3.1.1 政府部门必须肩负起建立和启动新型社会生产系统的责任
        4.3.1.2 努力提高政府生态环境资金投入的效率
        4.3.2 项目区内的产业建设与产业组织经营能力
        4.3.2.1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区农牧经济产业化
        4.3.2.2 产业组织类型和方式
        4.3.2.3 项目区推进产业化的主要环节
        4.3.3 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4.3.3.1 草原牧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3.3.2 草原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4.3.3.3 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4.3.3.4 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
        4.3.3.5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5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案例研究
    5.1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基本情况
        5.1.1 自然条件
        5.1.1.1 地理位置
        5.1.1.2 地形地貌
        5.1.1.3 气候
        5.1.1.4 土壤
        5.1.1.5 植被
        5.1.2 自然资源
        5.1.2.1 土地资源
        5.1.2.2 光热资源
        5.1.2.3 水资源
        5.1.2.4 矿产资源
        5.1.2.5 生物资源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1.3.1 行政区划及人口、劳动力资源
        5.1.3.2 经济发展
        5.1.3.3 土利用现状
        5.1.3.4 交通通讯
        5.1.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5.1.5 生态治理情况
        5.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察右后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的实践
        5.2.1 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区的必要性和目标
        5.2.2 科技支撑建设总体布局
        5.2.3 项目建设内容
        5.2.3.1 退化草牧场防护林营建及小流域治理
        5.2.3.2 高产灌草饲料加工高效利用
        5.2.3.3 四位一体生态日光温室
        5.2.3.4 舍饲圈养现代化畜牧业及特色养殖建设
        5.2.3.5 人工草地建植和轮封轮牧天然草场可持续利用
        5.2.3.6 生态旅游业建设
        5.2.3.7 村屯绿化
        5.2.3.8 培植高效流通和社区式分工协作运行机制
    5.3 科技支撑提高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案例研究
        5.3.1 科技支撑项目及其应用推广的关键技术
        5.3.2 社会经济评价方法
        5.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3.2.2 研究样本及其数据来源
        5.3.2.3 数据来源
        5.3.3 效益评价
        5.3.3.1 生态效益与整体经济效益评价
        5.3.3.2 农户受益核算
        5.3.4 研究结论与启示
        5.3.4.1 研究结论
        5.3.4.2 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6.2.1 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再认识
        6.2.2 尊重规律,提高工程建设实效
        6.2.3 采取综合措施,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6.2.4 建立完善区域生态协调发展的长效补偿机制
    6.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6.4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蓝靛果忍冬生态适应性及高效繁育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蓝靛果忍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分类与分布
        1.1.2 生物生态学特性
        1.1.3 蓝靛果忍冬引种驯化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1.1.4 蓝靛果忍冬营养成分及医疗保健价值的研究
        1.1.5 蓝靛果忍冬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
    1.2 蓝靛果忍冬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
第一篇 蓝靛果忍冬生态适应性研究
    2 研究地区概况及野外调查样线、样地的设置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质与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野外调查样线、样地设置及试验地环境条件
    3 不同海拔样地环境条件
        3.1 样地环境条件的调查与实验分析方法
        3.2 样地的环境条件分析
    4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种间联结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地设置及调查指标
        4.1.2 数据整理
        4.1.3 数据分析
        4.2 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4.3 蓝靛果忍冬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的组成
        4.4 群落的垂直结构
        4.5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5.1 乔、灌、草三个层次各项多样性指标差异
        4.5.2 各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
        4.6 干扰对蓝靛果忍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7 林分郁闭度对蓝靛果忍冬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4.7.1 不同郁闭度下蓝靛果忍冬果实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
        4.7.2 林分郁闭度、蓝靛果忍冬果实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全相关分析
        4.7.3 林分郁闭度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对果实产量的回归分析
        4.8 蓝靛果忍冬群落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
        4.8.1 主要灌木种群间联结X~2检验
        4.8.2 主要灌木种群间联结系数
        4.8.3 主要灌木种群共同出现百分率
        4.9 小结与讨论
        4.9.1 群落的物种组成
        4.9.2 群落物种多样性
        4.9.3 干扰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9.4 群落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
    5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种群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5.1 研究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数据整理
        5.2 蓝靛果忍冬种群年龄金字塔
        5.3 蓝靛果忍冬种群年龄结构分布
        5.4 蓝靛果忍冬种群存活曲线
        5.5 蓝靛果忍冬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5.1 蓝靛果忍冬灌丛基株及克隆分株种群沿海拔梯度分布类型判断
        5.5.2 蓝靛果忍冬灌丛基株及克隆分株种群聚集强度沿海拔梯度变化
        5.5.3 蓝靛果忍冬灌丛基株及克隆分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规模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5.6.1 种群年龄结构变化
        5.6.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6 海拔梯度上蓝靛果忍冬形态特征的变异
        6.1 材料和方法
        6.1.1 研究材料
        6.1.2 形态特征参数的测定
        6.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6.2 野生蓝靛果忍冬植株的形态特征
        6.3 蓝靛果忍冬种群形态变异
        6.4 蓝靛果忍冬种群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6.5 各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6.6 小结与讨论
    7 海拔梯度上蓝靛果忍冬叶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材料
        7.1.2 测定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叶形态特征
        7.2.1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形态特征差异
        7.2.2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7.2.3 叶片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7.3 叶的空间位置与叶片结构特征
        7.3.1 叶的空间位置
        7.3.2 叶的表皮特征
        7.3.3 叶的解剖构造
        7.3.4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各海拔的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7.3.5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7.4 生态学特征
        7.4.1 不同海拔叶片生态特征差异
        7.4.2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形态特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7.4.3 海拔蓝靛果忍冬叶生态指标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7.5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7.5.1 不同海拔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7.5.2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7.5.3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7.6 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
        7.6.1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片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差异
        7.6.2 叶片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7.6.3 叶片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7.6.4 蓝靛果忍冬叶片热值与叶片主要物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7.7 小结与讨论
        7.7.1 叶片形态特征
        7.7.2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7.7.3 叶片生态特征适应
        7.7.4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7.7.5 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
    8 蓝靛果忍冬物候及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8.1 蓝靛果忍冬物候与生长节律
        8.1.1 材料与方法
        8.1.2 物候学特征
        8.1.3 生长节律
        8.2 蓝靛果忍冬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8.2.1 植物激素研究概述
        8.2.2 内源激素实验材料与方法
        8.2.3 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8.2.4 蓝靛果忍冬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8.2.5 蓝靛果忍冬叶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8.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篇 蓝靛果忍冬高效繁育体系的构建
    9 蓝靛果忍冬扦插影响因素及扦插生根原理
        9.1 试验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材料
        9.1.2 扦插试验设计
        9.1.3 插穗样品的采集及形态结构实验方法
        9.2 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影响因素
        9.3 插穗生根的解剖学理论
        9.4 蓝靛果忍冬插穗的解剖构造
        9.5 蓝靛果忍冬插穗的生根原理
        9.5.1 扦插至根原基形成
        9.5.2 不定根的形成
        9.6 小结与讨论
    10 蓝靛果忍冬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实验材料
        10.1.2 组织培养实验方法
        10.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0.2 芽体组织培养
        10.2.1 基本培养基对外植体诱导分化的影响
        10.2.2 外植体的筛选
        10.2.3 消毒方法的选择
        10.2.4 初代培养外植体诱导分化的影响
        10.2.5 激素配比对继代培养芽增殖的影响
        10.2.6 糖源对继代培养的外植体生长和丛生芽数的影响
        10.3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10.3.1 外植体的筛选
        10.3.2 激素配比对产生愈伤组织的影响
        10.3.3 愈伤组织芽的诱导
        10.4 生根培养方案的筛选
        10.5 炼苗及移栽
        10.6 小结与讨论
    11 蓝靛果忍冬种子萌发生理的研究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实验材料
        11.1.2 种子萌发实验方法
        11.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1.2 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1.2.2 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1.2.3 赤霉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1.2.4 层积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11.3 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1.1 海拔梯度上群落的结构特征
        12.1.2 种群结构与动态
        12.1.3 形态特征的变异
        12.1.4 叶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1.5 物候及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12.1.6 高效繁育技术体系
        12.2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12.2.1 论文主要创新点
        12.2.2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Ⅰ 图版
附录Ⅱ 汉语-拉丁语植物名称对照
附录Ⅲ 蓝靛果忍冬群落沿海拔梯度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附录Ⅳ 蓝靛果忍冬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指标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造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乡土灌木树种的生态、经济价值
3 乡土灌木树种造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浅谈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李昊.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2]蓝靛果忍冬生态适应性及高效繁育体系的研究[D]. 张启昌.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3]浅谈乌兰察布盟地区提高"造林两率"的措施[J]. 颉根元,赵培珍,王琰,苏志成.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3(S1)
  • [4]发展乡土灌木树种 夯实林业建设基础[J]. 张银虎,吴彤,常江.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3(S1)
  • [5]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林木种苗[J]. 李日胜.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3(03)
  • [6]浅谈如何在乌盟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J]. 张振风,王国辉,张立江.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2(S1)
  • [7]提高造林两率 保证工程质量[J]. 苏文昊.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S1)

标签:;  ;  ;  ;  ;  

谈提高乌兰察布盟地区“两化率”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