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粉煤灰显微组织分选方案

改进的粉煤灰显微组织分选方案

一、Improved Sorting Scheme of Microstructure of Fly Ash(论文文献综述)

袁蔚景,凃杰松,李银华,徐宛星,段海涛[1](2021)在《回收工艺对再生铝合金性能影响述评》文中认为铝合金因其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加工性能好的优点,已经成为工业应用第二大金属材料。随着原铝产量下降和现役铝合金材料使用年限逐渐到期,具有节约矿产与能源、经济社会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的再生铝产业逐渐受到关注。然而,经过回收再生的铝材由于成分混杂等原因,性能往往有所下降。因此提升再生铝合金性能的方法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提升再生铝合金性能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废铝预处理、合金成分调配、熔体精炼、热加工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概述了提升固态回收再生铝合金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再生铝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唐睿[2](2021)在《利用固废陶粒砂替代铝源制备支撑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矾土是制备陶粒支撑剂的主要材料,而现阶段高品位铝土矿资源匮乏,致使价格上涨,所以寻求高品位铝矾土的替代品至关重要。固废陶粒砂是经过炉窑高温煅烧后产生的结块料以及过筛后粒径不符合规格的废弃陶粒,其化学组成中的Al2O3含量较高,收缩性小易于烧结,但未得到合理处理被废弃掉,既造成了铝资源浪费,又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固废陶粒砂,本实验利用两种固废陶粒砂替代铝源,与低品位铝矾土和钾长石作为混合原料制备陶粒支撑剂,通过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支撑剂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检测陶粒半成品和支撑剂性能指标,探究了烧结温度和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支撑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并结合陶粒成球难易程度和脱粉程度选择出最适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针对引入固废陶粒砂引起的难成球、易脱粉等问题,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粘结剂,研究CMC添加量对陶粒成球工艺、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选择出最佳的CMC添加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陶粒支撑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烧结温度为1260℃,此温度下制备出的陶粒支撑剂内部致密化程度较高,抗破碎性能良好。(2)结合固废陶粒砂的添加对支撑剂成球工艺的影响,并研究了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支撑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烧结温度为1260℃时,高铝固废陶粒砂的最适添加量为20 wt.%,脱粉率为14.16%,体积密度为1.37 g·cm-3,视密度为2.70 g·cm-3,满足35 MPa和42 MPa闭合压力下使用要求;类似的,低铝固废陶粒砂的最适添加量为30wt.%,脱粉率为9.42%,体积密度为1.45 g·cm-3,视密度为2.70 g·cm-3,满足35 MPa、42 MPa和52 MPa闭合压力下使用要求,均符合30/50目粒径下低密高强支撑剂行业标准要求。(3)针对固废陶粒砂难造粒、易脱粉的问题,添加粘结剂CMC改善陶粒成球过程,并研究了CMC添加量对支撑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当添加0.2 wt.%的CMC时,在烧结温度为1260℃时制备的支撑剂性能最优,陶粒断面气孔较少,体积密度为1.46g·cm-3,视密度为2.68 g·cm-3,满足35 MPa、42 MPa和52 MPa闭合压力下使用要求,符合低密高强支撑剂行业要求标准。

李睿[3](2018)在《钨粉颗粒粒度形貌优化及其近终成形》文中研究指明金属钨由于其高熔点、高沸点、低热膨胀系数等优异特性,在现代国防、原子能工业、电真空、电光源等工程应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金属钨硬度高,室温脆性大,复杂形状钨制品加工制备困难,传统方法制备复杂形状制品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成品率和一致性难以保证等问题,限制了金属钨的应用。粉末注射成形是将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而形成的一门粉末近净成形技术,非常适合制备三维复杂形状制品,并为解决难加工材料的直接成形问题提供新的方法。本论文将粉末的预处理与注射成形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复杂形状钨制品加工制备问题,而且实现了微观组织与性能的精确调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钨粉的气流粉碎处理与注射成形相结合,制备出高致密度和高性能复杂形状钨制品,解决了注射成形钨制品致密化困难的问题。利用气流磨处理钨粉,实现了对钨粉颗粒的粒度形貌优化,有效地消除或减少粉末颗粒团聚,处理后粉末粒度分布变窄,比表面积变大,松装、振实密度增加,制备出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的近球形钨粉,不仅可提高注射成形喂料的临界装载量,而且由于大量新鲜表面的产生,粉末活性增加,有效降低了致密化温度。以费氏粒度为3μm钨粉为原料,经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后,消除了粉末中团聚体,粉末的d10、d50、d90分别由处理前的1.89 μm、3.29 μm、5.58μm变为 1.36 μm、2.13 μm、3.19 μm,比表面积由 1.56 m2/g 增大到 2.64 m2/g,松装、振实密度由处理前的3.57g/cm3和4.64g/cm3增加到5.32g/cm3和8.73 g/cm3。因此,粉末临界装载量由处理前的54vol%提高到65vol%,在1900℃下烧结获得97.3%的相对密度,显微硬度达到496 Hv0.1,实现了注射成形钨制品的低温烧结致密化。(2).将气流磨粉碎分级和等离子球化相结合制备出细粒径窄粒度分布的球形钨粉,解决了市售钨粉直接等离子球化造成的粉末粒度分布不均匀及收得率低等问题。将市售费氏粒度为0.2μm、3μm、5μm及10μm钨粉直接进行等离子球化,由于颗粒团聚,无法得到细粒度或窄分布球形钨粉。将市售费氏粒度为10 μm钨粉通过气流磨进行粉碎、分级处理,处理后粉末粒度分布变窄,颗粒尺寸均匀,且颗粒分散性和形貌的改善提高了粉末的流动性,有助于保证球化过程中工艺的稳定性和提高粉末的收得率。将处理钨粉进行等离子体球化,制备得到粒度分布在6~11 μm、球形度好、窄粒度分布、球化率接近100%的球形钨粉。(3).将钨粉的分散、分级与注射成形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复杂形状多孔钨的制备难题,而且制备出多孔钨制品孔径大小及分布均匀。采用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前后费氏粒度为5 μm钨粉作为原料,注射成形临界装载量从处理前的54 vol%提高到处理后的60 vol%,经1800 ℃烧结,采用处理粉注射多孔钨开孔孔隙率为33.11%,平均孔径为1150.7nm。由于处理后粉末分散性好、粒度分布窄,多孔钨表面及内部孔隙分布均匀,晶粒大小和孔径分布均匀。随着温度升高至1900和2000℃,多孔钨基体内过烧结区的形成影响了孔隙分布的均匀性。(4).开发出一种分散性好、纯度高、表面圆滑、粒度分布窄的低活性钨粉的制备工艺,并制备得到均匀多孔钨。采用费氏粒度为5 μm的钨粉为原料,通过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及在800~1200 ℃的多步退火处理,处理后粉末颗粒保持分散、活性降低、纯度提高、颗粒形状变好,采用处理粉制备得到的多孔钨孔隙大小及分布均匀、孔隙连通度好并有着规则的孔形状,经1900℃烧结后开孔孔隙率为31.02%,比表面为0.071 m2/g,孔径大小及分布均匀,采用微观硬度和均匀性因子(HI)衡量内部孔结构的均匀性,经计算退火处理粉制备的多孔钨均匀性因子为1.7,小于原粉制备的多孔钨的均匀性因子为8.6,表明采用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结合多步退火处理的钨粉制备的多孔钨有着均匀的孔结构。(5).设计出一种具有梯度孔隙度的多孔钨的制备方法。通过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费氏粒度为8 μm钨粉,制备得到不同粒径大小、粒度分布窄、颗粒完全分散的钨粉。并以三种不同粒度大小的粉末为原料,进行叠层热压烧结制备梯度多孔钨。经温度为1600℃、压力为30MPa热压烧结后,梯度多孔钨开孔孔隙率为30.56%,比表面为0.038 m2/g。内部各层孔隙大小和分布均匀,且均为连通孔,层间界面结合好。孔径分布曲线表明多孔钨样品内部存在三种不同大小的孔,孔径大小分别为1.5 μm、2.5 μm和4.0 μm。

李佳双[4](2016)在《基体合金成分对SiCp/Al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要求工业材料要具有轻量化、高性能、低成本、耐蚀、安全和环保节能等优点。结构减重对于达到轻量化的飞行器、汽车制造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航空航天以及汽车工业中,低密度、高强度、高比刚度的SiCp/Al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本文采用实验设计与分析的方法,研究基体合金成分对SiC/Al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的影响。分别给定Si含量为7%、10%、12%、15%(百分含量,下同),Mg含量为3%、5%、7%、9%的Al-Mg-Si合金。利用Design-Expert中的析因设计,设计出十六组实验方案,根据设计的成分进行基体合金的熔铸并进行切割制样,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合金的微观形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基体合金的相组成,显微硬度计对基体合金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分析。再将制备的合金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与相同参数的SiC颗粒进行复合,将得到的复合材料进行切割。采用电子式液体密度测量仪DH-300来测量复合材料的密度,计算致密度,利用洛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测量,并用WDW-10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抗弯性能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体Al-Mg-Si合金中主要的物相为基体a-A1相、条片状共晶Si、板块状初生Si和黑色骨骼状的Mg2Si相。同时有灰色骨骼状相为Al8Si6Mg3Fe以及少量Al9Si、Al0.3Fe3Si0.7、Al0.5Fe3Si0.5。随着Si和Mg含量的变化,显微组织中强化相Mg2Si含量发生变化,晶粒尺寸发生变化,合金的硬度随之改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发生变化。当基体合金成分为Al-9Mg-15Si、 Al-3Mg-7Si、Al-3Mg-12Si、Al-7Mg-7Si、Al-3Mg-15Si、Al-7Mg-10Si时,基体合金对应的复合材料的硬度较高。当Mg含量为3%时,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随Si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当Mg含量为9%时,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Si含量为7%时,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随Mg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Si含量为10%时,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随Mg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当基体合金成分为Al-9Mg-12Si、Al-9Mg-15Si、 Al-3Mg-7Si、Al-7Mg-7Si、Al-5Mg-7Si、Al-5Mg-10Si时,基体合金对应的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较高,其中基体合金成分为Al-5Mg-7Si时,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最高。SiCp/Al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致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在基体合金成分为Al-9Mg-10Si, Al-9Mg-12Si, Al-9Mg-15Si, Al-3Mg-7Si, Al-3Mg-12Si时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与硬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综合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硬度与抗弯强度分析可知,当基体合金成分为Al-3Mg-7Si,Al-7Mg-7Si时,SiCp/Al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均较好。

黄志求[5](2012)在《AZ91D镁合金—漂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镁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可以改善镁合金的耐热和耐磨损性能,是汽车、电子工业及航空航天领域中最有希望采用的一种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增强相和制备工艺,针对不同工作条件的要求,研发高性能、低成本、易规模化生产的镁基复合材料仍是当前研究的主要任务。研究表明,采用廉价的增强相是降低镁基复合材料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寻找成本更低的增强相制备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使之满足不同工况的使用需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搅熔铸造法,以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粉煤灰漂珠为添加物,开发了一种新型的AZ91D镁合金-粉煤灰漂珠复合材料,并对其开展了室温准静态、动态和高温压缩变形行为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研究了铸态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界面结构;同时,以漂珠为反应物,通过调控制备工艺,原位制备出内生Mg2Si/AZ91D复合材料。在研究过程中,设计了用于镁合金熔体浇注的底注式低碳钢模具,有效地节省了镁合金原料,避免了在试样浇注过程中因熔体保护不好而出现氧化的情况,使试样制备简便易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计算了AZ91D镁合金-漂珠体系中各组元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建立了该体系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导出了漂珠在基体中沉降的速度方程。通过调控制备工艺参数,成功制得了漂珠/AZ91D复合材料,得到了有关参数对体系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规律。(2)系统地研究了在半固态温度区间内,搅拌温度、时间和速度对漂珠/AZ91D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获得了制备该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能以及硬度和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漂珠质量分数的增加,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密度增大、热膨胀系数降低;漂珠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越小。随着漂珠质量分数的增加,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布氏硬度增加,当漂珠质量分数超过12wt.%时,复合材料布氏硬度开始下降。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度因漂珠的加入而降低,它的屈服强度随漂珠的粒径减小和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其延伸率表现出与屈服强度相反的趋势。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因漂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3)利用MTS810-22M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压杆系统研究了漂珠/AZ91D复合材料在准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压缩性能,获得了复合材料在准静态条件下和高应变率下的压缩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在本试验条件下,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室温准静态压缩断裂强度高于基体,增加漂珠的质量分数或减小漂珠的粒径或降低应变率均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室温准静态压缩强度。室温动态压缩试验表明,漂珠/AZ91D复合材料具有显着的应变率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即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及漂珠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复合材料室温准静态压缩和动态压缩断口均为脆性断口。(4)利用Instron-5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高温压缩变形行为。采用幂指数方程计算得到其变形激活能的最小值为199.33kJ/mol、最大值为292.45kJ/mol。显微组织观察表明,低应变率较高温度下,复合材料发生了较充分的再结晶转变,而且再结晶晶粒的尺寸也随应变率增加而变大。高应变率下,在漂珠周围与基体中产生大量的条带状组织和孪晶,条带状组织由许多再结晶晶粒组成。透射电镜(TEM)证实了复合材料经高温压缩变形后发生动态再结晶和形成较高的位错密度。(5)研究了漂珠/AZ91D复合材料在干摩擦磨损条件下的磨损行为,获得了载荷、时间等外部试验参数以及漂珠含量等内部因素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表面存在大量的平行沟槽,表现为犁沟特征。在低载荷时复合材料的磨损方式以磨粒磨损为主;而在高载荷时,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转变为以粘着、氧化磨损为主。(6)在较高温度下对AZ91D-漂珠熔体进行长时间等温,并采用分离浇注的方法,原位制备出Mg2Si/AZ91D复合材料。探索了AZ91D-漂珠熔体等温温度、等温时间、熔体搅拌时间及固溶处理等因素对Mg2Si形貌的影响。Mg2Si/AZ91D复合材料经固溶处理后,抗拉强度显着提高,最高达到184MPa。挤压态Mg2Si/AZ91D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为302MPa,比铸态(123MPa)提高了2.45倍。铸态Mg2Si/AZ91D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高温拉伸强度,在200oC下,抗拉强度为132MPa,比基体提高了约24%。铸态、固溶处理以及高温拉伸条件下,Mg2Si/AZ91D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均表现为脆性断裂方式,挤压态Mg2Si/AZ91D复合材料拉伸断口表现为韧性断裂方式。

向平[6](2012)在《锌电解阳极泥锰铅银分离的技术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电解锌阳极泥是生产电解锌过程中产生的渣泥,是一种富含锰、铅、银等金属的二次资源。电解锌阳极泥作为氧化剂返回浸出作业可以实现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目前对于其中的铅银资源尚无行之有效的回收技术。本文在研究电解锌阳极泥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开发了“浮选-磁选-重选”联合选矿技术,实现了锰铅银矿物的分离富集与综合回收。通过对该矿浆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热力学分析,明确了锌阳极泥矿浆体系的电化学性质、组成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浮选剂的存在形式,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等研究手段,探讨了该矿浆体系中巯基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1)锌阳极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锰铅银矿物综合回收技术锌阳极泥中含锰铅银等主要有价元素,其中锰主要以隐钾锰矿(KMn8O16)存在,铅以铅矾(PbSO4)存在,银以氯银矿(AgCl)、氧化银(Ag203)和一硝代八氧化七银(Ag7NO11)存在,锌阳极泥的矿浆为pH值低于5的酸性矿浆,矿浆中Mn2+的浓度为5.8×10-2mol.L-1。巯基捕收剂对银矿物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捕收作用,硫化浮选法无法实现锌阳极泥中的铅矾的富集。采用“浮选-磁选-重选”联合流程方案,可以实现电解锌阳极泥中锰铅银矿物的分离与富集。对于锰、铅、银品位分别为37.48%、21.54%和1628g/t的电解锌阳极泥,采用该技术,获得了含银48515g/t的浮选银精矿,含铅60.89%的铅精矿和含锰50.17%的锰精矿,铅在铅精矿和银精矿中的总回收率为84.78%,银在铅精矿和银精矿中的总回收率为74.71%,锰回收率达到91.86%。(2)锌阳极泥矿浆体系的热力学分析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绘制了各种体系的Eh-pH图,以此作为基础讨论锌阳极泥的背景矿浆电位及其对铅、银矿物赋存状态、巯基捕收剂存在形式、硫化-黄药浮选铅矾等的影响。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锌阳极泥矿浆的电位受MnO2、Mn2+离子浓度和矿浆pH的控制,形成强氧化电位。在锌阳极泥背景矿浆电位下,铅的热力学稳定存在化合物为硫酸铅,银的热力学稳定存在化合物为单质Ag、Ag2O和AgCl等;矿浆中硫的热力学稳定产物不是S2-和SH-组分,而是S042-组分,因此,硫化钠和硫氢化钠会被氧化成S042-组分,不能实现对硫酸铅矿物表面的硫化改性;黄药、黑药、乙硫氮的热力学稳定产物分别为双黄药、双黑药和双乙硫氮,加入到锌阳极泥矿浆中的巯基捕收剂会被氧化为相应的二聚物。(3)锌阳极泥矿浆中铅银矿物的浮选行为硫酸铅与氯化银纯矿物浮选试验表明,以黄药和黑药为捕收剂,在pH3-7范围内,氯化银、硫酸铅可浮性良好,有二氧化锰存在体系氯化银仍保持较好的可浮性,但硫酸铅的浮选受到抑制。双黄药和双黑药对氯化银有较强的捕收能力,而对硫酸铅捕收能力较差。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用硫酸调浆的pH=4的酸条件下,戊基双黄药和戊基双黑药在氯化银矿物表面发生明显吸附,而难以在硫酸铅表面吸附。(4)锌阳极泥矿浆中含银矿物表面选择性吸附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的机理研究根据元素的离子化势能和电子亲和能数据和半经验量子力学方法中的PM6计算了Mn4+、Pb2+、Ag+及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的前线轨道HOMO和LUMO的能量。比较Mn4+、Pb2+、Ag+电子空隙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的能量与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的能量发现,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的HOMO的能量与Ag+的LUMO的能量非常接近,表明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与Ag+之间容易发生共价性配位健化学吸附。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的Adsorption Locater模块计算了氯化银、氧化银、硫酸铅、隐钾锰矿等四种矿物晶体吸附质与双黄药、双黑药、双乙硫氮分子、水分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吸附剂的作用能变化,结果表明,双黄药、双黑药、双乙硫氮分子等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无法吸附在隐钾锰矿表面,可以吸附在硫酸铅、氯化银、氧化银矿物表面,但在有硫酸根存在的条件下,上述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在氯化银、氧化银矿物表面仍然能发生吸附,而硫酸铅矿物表面对硫酸根离子的吸附比对上述巯基捕收剂二聚物的吸附强得多,表明双黄药、双黑药、双乙硫氮等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对含银矿物存在选择性吸附作用。

郭菁[7](2011)在《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和碳化硅的回收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成本较高的晶体硅材料供不应求,晶体硅除正常消耗外近50%在加工切割的过程中损耗而成为切割废料浆。国内外对废料浆中的聚乙二醇和碳化硅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回收利用,但对于其中价值最高的有价成分晶体硅的回收还没有实现。因此,合理开发、综合回收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特别是如能将废料浆中的晶体硅回收并再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这对缓解我国太阳能晶体硅的紧缺、减少晶体硅进口量及变废为宝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挪威REC公司提供的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为研究对象,研究探索了一条全新回收晶体硅和碳化硅的工艺路线。首先对料浆进行了物性和酸洗除杂的研究,探索用三种工艺对除杂料浆中的硅和碳化硅分别进行富集,再对富集得到的富含硅和碳化硅富集料进行精炼提纯,得到较高纯度的硅和碳化硅产品。1-研究了料浆的物性及酸洗除杂工艺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优质原料。通过对料浆的物性研究得到:料浆中主要含有硅(36.000%,质量分数,下同)、碳化硅(58.188%)、铁(4.170%)和少量的杂质(1.642%),其中硅和碳化硅均为微米级粉末,粒度在1.12~25.7μm之间;酸洗除杂的研究表明:利用盐酸除杂的最佳条件是:液固比为4:1,浸出时间为3h,浸出温度为70℃,浸出液浓度为15%;酸洗除杂后的料浆中碳化硅由58.188%(wt%,质量分数,下同)提高到60.204%,硅由36.000%提高到39.561%,铁由4.170%减少到0.210%,除铁率达到95%,杂质由1.642%降低到0.025%以下,除杂率为98%。2.通过水基液相法、双层有机试剂法和柱流分离法三种工艺对料浆中的硅和碳化硅进行了富集研究。工艺一(水基液相法):在水基液相法中通过对沉降时间、液固比、有无分散剂等对沉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沉降时间5h、液固比2:25及含聚乙二醇的水基液相中硅的富集效果最好;得到的样品中主要含硅80%、碳化硅19.0%,硅的回收率为40%,此工艺具有成本低、易工业化的优势,是一种富集硅的有效方法。工艺二(双层有机试剂法):双层有机试剂法主要研究了硅和碳化硅微粉在不同密度、极性的有机试剂中的沉降速度,找到了符合双层分离装置的最佳试剂。结果表明:上下层试剂分别为坏氧氯丙烷(密度小、极性大)及四氯化碳(密度大、极性小);得到硅富集样品中含硅95.040%,碳化硅为4.357%,硅的回收率达到90%,同时得到的碳化硅富集样品中碳化硅为94.730%,硅为5.027%,杂质总量均不超过0.033%;此工艺不但能够有效对硅和碳化硅进行分离,和水基液相法相比还提高了样品的纯度,具有设备简单、周期短,分离快的优点,下一步将向工业化推广。工艺三(柱流分离法):通过柱流分离工艺富集硅和碳化硅。从萃取的理论出发,利用自行设计的分离装置模拟逆流萃取,通过对柱流分离的可行性、单根分离柱中不同位置硅和碳化硅含量监测和实验验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样品中硅的含量为80.9%,碳化硅含量为18.8%,硅的回收率为60%,杂质总量不超过0.3%;利用经验公式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此工艺具有连续进料、耗能少的优点,适合大规模处理料浆。3.对得到的富集硅料进行了精炼提纯。结果表明:采用矿热炉对富集硅料进行精炼提纯,可将三种富集工艺得到的富硅料的纯度从含硅80%(水基液相)、95.040%(双层有机试剂)及80.9%(柱流分离)均提高到了99%以上;采用镁锌合金提纯硅的研究表明:提纯硅的最佳条件为:600℃下、镁-锌质量配比为3:2、1100℃下真空蒸馏,硅的含量从80%提高到96.79%,说明利用此工艺回收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的硅是可行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富集碳化硅底料进行了湿法提纯。结果表明:碳化硅微粉的纯度从82.12%提高到了99.61%,实现了有价成分碳化硅的回收。综上所述,论文所探索的新工艺能够有效地回收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的硅和碳化硅,既得到了较高纯度的硅和碳化硅产品,又在回收废料浆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符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废物污染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陈保廷[8](2010)在《利用磁珠制备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电磁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电磁污染问题,相应的电磁防护材料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吸波材料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其中,铁氧体吸波材料因具有吸收效率高、制备成本低的特性而成为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本文探索利用从工业废料粉煤灰中磁选得到的廉价的磁珠制备出一种具有良好吸波效能的铁氧体材料,以用于民用电磁辐射防护,为需要特殊防护的建筑物提供一种经济实惠的新型工程材料。此外,本课题主要原料——磁珠来源于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磁珠的重复利用必将使得粉煤灰大面积堆积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双重意义。根据铁氧体和吸波材料的基础理论,确定了Ni-Zn铁氧体为研究对象。试验以磁珠为主要原料制备合成了纯相Ni-Zn铁氧体材料,优化确定了制备工艺和基础配方,并进一步研究了添加CuO和TiO2对材料的宏观性能、微观形貌以及电磁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NiO、ZnO和磁珠制备了几种成分不同的Ni-Zn铁氧体,同时与分析纯Fe2O3替代磁珠作为主原料的试样进行对比。经检测知:所有试样的物相均为单一物相Ni-Zn铁氧体;以磁珠和纯Fe2O3为原料的试样的电磁参数值相近;不同成分配比的几个试样中,成分为Ni0.3Zn0.7Fe2O4的试样具有最大的复磁导率虚部。为改善材料的致密度和电磁性能,在以Ni0.3Zn0.7Fe2O4为基的配方中添加了助熔剂CuO。由烧结后的密度测试结果和SEM照片可见,试样的密度和致密度显着增大,显微结构也更加均匀致密。致密度的增幅为40%左右,其中添加x(CuO)=5%的试样最为致密。此外,由于密度的增加,材料的电导率亦有所增大,从而有效增大了复磁导率虚部和复介电常数虚部,磁损耗因子和介电损耗因子随之增大,因此掺杂CuO也增强了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能力。为改善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能力,进行了TiO2的掺杂试验。添加TiO2使得材料的复介电常数虚部值增大了4倍左右,从而有效提高了材料的介电损耗能力,但TiO2对材料的其他性能无明显改善。从微观形貌上看,添加0.3wt% TiO2的试样的晶粒较其它添加量的试样更加均匀。为了探索本试验所制备的Ni-Zn铁氧体作为工程材料的潜在应用性,对材料的吸波效能进行了仿真模拟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研究的以磁珠为原料制备的Ni-Zn铁氧体吸波材料对频率在750MHz1GHz范围内的入射电磁波具有较好的吸收损耗效果。

杨大锦[9](2010)在《2009年云南冶金年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有关云南的冶金资料,概述了2009年云南冶金的生产、科研及技术开发状况。

任玉森[10](2007)在《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基础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可以有效的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高炉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了解决我国高炉渣综合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拓展高炉渣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新的肥源,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进行了以高炉脱硅渣为原料改性合成缓释性硅钾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在铁水脱硅渣中添加不同量的K2CO3,制取K2O含量分别为15%、20%,25%和30%的硅钾肥,考察K2O含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渣系、冷却方式以及添加物等工艺条件对合成硅钾肥结晶性能、微观结构、溶出特性,以及对耐火材料的抗侵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工艺条件对硅钾肥的结晶性能及显微结构没有显着影响,含钾化合物均以非结晶相的形式存在,合成硅钾肥具有较为明显的缓释性能和侵蚀性能。其次,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与神经网络法相结合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新方法体系,并且采用初期终止法对数据进行弥补,明显提高了网络的泛化性能,对合成硅钾肥工艺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制取温度1400℃,氧化钾含量20%,保温时间15min条件下,对合成硅钾肥最为有利。再次,在硅钾肥合成最优工艺反应条件确定的前提下,运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合成硅钾肥工艺流程中的相关细节阶段进行逐一分析,以经济效益最好或经济损失最低为目标分别建立优化模型,并初步探讨模型的求解方法,对铁水脱硅渣工业化生产硅钾肥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最后,对合成的硅钾肥进行农艺栽培实验,考察硅钾肥对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的影响。农艺实验表明,施用硅钾肥不仅能够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提高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对土壤pH影响不大。采用绿色核算方法对合成硅钾肥的农用环境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若仅以经济产出来评估,由脱硅渣制成的缓释硅钾肥可以取代普通速效钾肥,并且具有更佳的效果。

二、Improved Sorting Scheme of Microstructure of Fly As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proved Sorting Scheme of Microstructure of Fly Ash(论文提纲范文)

(1)回收工艺对再生铝合金性能影响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铝合金产业背景
2 回收工艺对铸造再生铝合金性能影响
    2.1 废铝夹杂物的来源与危害
    2.2 国内外回收废铝预处理方式研究进展
    2.3 再生铝精炼调控合金元素对再生铸造铝合金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2.3.1 铁元素对再生铝性能的有害影响与处理方式
        2.3.2 其他合金元素对再生铝性能影响与调控
    2.4 再生铝精炼熔体净化与晶粒细化工艺对铸造再生铝合金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2.5 搅拌摩擦加工工艺对再生铝性能的影响
3 增强固态回收再生铝合金性能的研究进展
    3.1 原料选择和预制对再生铝性能的影响
    3.2 固态加工参数对再生铝性能的影响
4 结束语与展望

(2)利用固废陶粒砂替代铝源制备支撑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业固体废弃物
        1.1.1 工业固体废弃物概述
        1.1.2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和处理措施
        1.1.3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应用
    1.2 固废陶粒砂
        1.2.1 固废陶粒砂概述
        1.2.2 结块的因素
        1.2.3 固废陶粒砂现状和再利用
    1.3 支撑剂
        1.3.1 支撑剂概述
        1.3.2 支撑剂分类
        1.3.3 支撑剂制备工艺
        1.3.4 陶粒支撑剂研究现状
        1.3.5 陶粒支撑剂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意义
        1.4.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陶粒支撑剂实验
        2.2.1 实验设备
        2.2.2 制备工艺过程
        2.2.3 实验方案设计
    2.3 支撑剂成球工艺表征
        2.3.1 半成品含水率
        2.3.2 半成品脱粉率
        2.3.3 半成品圆球度
    2.4 陶粒支撑剂性能与结构检测
        2.4.1 烧灼失重率
        2.4.2 体积密度检测
        2.4.3 视密度检测
        2.4.4 破碎率检测
        2.4.5 收缩率检测
        2.4.6 物相组成检测和显微结构分析
第三章 利用固废陶粒砂制备陶粒支撑剂的研究
    3.1 两种固废陶粒砂原料特性对比
        3.1.1 原料成分分析
        3.1.2 混料成分分析
        3.1.3 物相组成分析
        3.1.4 显微结构分析
    3.2 添加固废陶粒砂对支撑剂成球工艺的影响
        3.2.1 半成品含水率分析
        3.2.2 半成品脱粉率分析
        3.2.3 半成品圆球度分析
    3.3 不同烧结温度对支撑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烧结温度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3.2 不同烧结温度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3.3.3 不同烧结温度对陶粒支撑剂孔隙变化和断裂行为的影响
        3.3.4 不同烧结温度对体积密度和视密度的影响
        3.3.5 不同烧结温度对破碎率的影响
    3.4 高铝固废陶粒砂的添加量对支撑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4.1 高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4.2 高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3.4.3 高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体积密度和视密度的影响
        3.4.4 高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破碎率的影响
    3.5 低铝固废陶粒砂的添加量对支撑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5.1 低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5.2 低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3.5.3 低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体积密度和视密度的影响
        3.5.4 低铝固废陶粒砂添加量对破碎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MC添加量对支撑剂成球工艺及性能的影响
    4.1 添加CMC对支撑剂成球工艺的影响
        4.1.1 添加CMC对造粒时间的影响
        4.1.2 添加CMC对半成品含水率的影响
        4.1.3 添加CMC对半成品脱粉率的影响
        4.1.4 添加CMC对半成品圆球度的影响
    4.2 添加CMC对支撑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2.1 添加CMC对支撑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4.2.2 添加CMC对支撑剂显微结构的影响
        4.2.3 添加CMC对支撑剂体积密度和视密度的影响
        4.2.4 添加CMC对支撑剂抗破碎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钨粉颗粒粒度形貌优化及其近终成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钨的性能
        2.1.1 钨的主要物理性质
        2.1.2 钨的化学性质
        2.1.3 钨材的塑性加工性能
    2.2 金属钨的加工方法
        2.2.1 粉末冶金法
        2.2.2 激光快速成形法
        2.2.3 化学气相沉积法
        2.2.4 物理气相沉积法
        2.2.5 热喷涂
    2.3 国内外钨材料应用及研究概况
    2.4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
        2.4.1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的原理和特点
        2.4.2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的发展现状和挑战
        2.4.3 粉末注射成形对粉末的要求
        2.4.4 粉末注射成形金属钨的研究现状
    2.5 气流粉碎分级技术
        2.5.1 气流粉碎分级的发展及主要特点
        2.5.2 气流粉碎分级技术的研究现状
    2.6 射频等离子体粉末处理技术
        2.6.1 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技术
        2.6.2 等离子体制备球形粉体的研究现状
    2.7 选题背景及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气流粉碎分级钨粉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工艺参数对粉末性能的影响
        4.2.1 研磨气体压力的影响
        4.2.2 分选轮转速的影响
        4.2.3 进料速率的影响
        4.2.4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前后粉末性能
        4.2.5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前后粉末物相及化学成分
    4.3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不同粒度钨粉的研究
        4.3.1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1μm FSSS钨粉的研究
        4.3.2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5μm FSSS钨粉的研究
        4.3.3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10μm FSSS钨粉的研究
        4.3.4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20μm FSSS钨粉的研究
    4.4 钨粉的气流粉碎机理及形貌控制
    4.5 本章小结
5 等离子球化制备细粒度窄分布球形钨粉的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市售钨粉直接等离子球化的研究
    5.3 粉末预处理
    5.4 等离子球化制备细粒度窄分布球形钨粉
    5.5 本章小结
6 气流磨粉碎分级对注射成形金属钨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方法
    6.2 纯钨主电极注射成形工艺及致密化研究
        6.2.1 原料
        6.2.2 装载量
        6.2.3 脱脂工艺研究
        6.2.4 纯钨显微组织及烧结致密化
    6.3 多孔钨基体注射成形及孔隙特性研究
        6.3.1 原料
        6.3.2 装载量
        6.3.3 脱脂工艺研究
        6.3.4 注射成形多孔钨基体显微组织
        6.3.5 注射成形多孔钨基体孔隙特性
    6.4 本章小结
7 均匀多孔钨基体及梯度多孔钨的制备及孔隙特性研究
    7.1 实验方法
    7.2 均匀多孔钨基体制备及孔隙性能研究
        7.2.1 原料粉末
        7.2.2 钨粉的退火处理研究
        7.2.3 多孔钨显微组织
        7.2.4 多孔钨孔隙特性
        7.2.5 多孔钨孔结构均匀性
    7.3 梯度多孔钨的制备
        7.3.1 气流磨粉碎分级处理8μm钨粉的研究
        7.3.2 热压烧结制备梯度多孔钨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9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体合金成分对SiCp/Al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SiCp/Al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
        1.2.1 SiCp/Al复合材料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
        1.2.2 SiCp/Al复合材料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
    1.3 Al-Mg-Si系铝合金相图及其合金相
        1.3.1 Al-Mg-Si系铝合金三元相图
        1.3.2 合金元素添加对Al-Mg-Si合金性能的影响
    1.4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t)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
        1.4.1 试验设计的理论研究
        1.4.2 试验设计在国外的发展
        1.4.3 试验设计在国内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4.4 基于Design Expert软件的实验设计分析与优化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设备及检测方法
        2.1.1 实验材料的准备
        2.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1.3 其它试剂
        2.1.4 实验前准备工作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显微硬度分析
        2.3.2 洛氏硬度分析
        2.3.3 金相组织观察
        2.3.4 扫描电镜分析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2.3.6 复合材料抗弯性能测试
        2.3.7 复合材料密度测量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不同Mg、Si成分的含量对Al-Mg-Si基体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Al-Mg-Si基体合金微观组织及XRD分析
    3.2 不同Si,Mg含量的变化对Al-Mg-Si基体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3.2.1 Mg含量不变,Si含量变化时Al-Mg-Si基体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3.2.2 Si含量不变,Mg含量变化时Al-Mg-Si基体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3.3 Al-Mg-Si基体合金显微硬度分析
        3.3.1 Mg不变,Si含量变化时Al-Mg-Si基体合金硬度的变化
        3.3.2 Si不变,Mg含量变化时Al-Mg-Si基体合金硬度的变化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不同成分的基体合金对SiCp/Al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SiCp/Al复合材料的密度与致密度
        4.1.1 SiCp/Al复合材料的密度
        4.1.2 SiCp/Al复合材料的致密度
    4.2 SiCp/Al复合材料的硬度测量
    4.3 SiCp/Al复合材料的抗弯性能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AZ91D镁合金—漂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镁基复合材料的颗粒增强相
        1.2.2 镁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1.3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粉末冶金法
        1.3.2 搅拌铸造法
        1.3.3 原位复合法
        1.3.4 熔体浸渗法
        1.3.5 喷射沉积法
    1.4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1.4.1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
        1.4.2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1.5 粉煤灰漂珠的研究现状
        1.5.1 粉煤灰漂珠的成分及物理性质
        1.5.2 空心漂珠的分选
        1.5.3 空心漂珠的应用
        1.5.4 空心漂珠在镁基材料中的应用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Z91D-漂珠体系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3 AZ91D-漂珠体系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4 AZ91D-漂珠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
        2.4.1 AZ91D-漂珠复合材料的制备
        2.4.2 试验所用模具设计
        2.4.3 AZ91D-漂珠复合材料的组织
    2.5 AZ91D-漂珠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分析
        2.5.1 AZ91D-漂珠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模型
        2.5.2 漂珠在AZ91D熔体中的沉降动力学模型
        2.5.3 影响AZ91D-漂珠体系反应动力学的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3.3 搅拌时间与搅拌速度对漂珠/AZ91D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3.3.1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组织
        3.3.3 漂珠的热应力计算
    3.4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界面
    3.5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3.5.1 密度
        3.5.2 热膨胀系数
    3.6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6.1 布氏硬度
        3.6.2 拉伸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压缩与动态压缩性能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3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室温准静态压缩性能
        4.3.1 漂珠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3.2 漂珠粒径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3.3 应变率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3.4 固溶处理对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4.3.5 复合材料压缩断裂机理
    4.4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
        4.4.1 试验基本原理和试验条件
        4.4.2 动态压缩应力-应变关系的基本方程
        4.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4 应变率效应分析
        4.4.5 复合材料动态压缩断口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漂珠/AZ91D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变形行为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5.3 漂珠/AZ91D复合材料高温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5.3.1 变形温度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5.3.2 应变率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5.4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激活能
    5.5 漂珠/AZ91D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变形组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漂珠/AZ91D复合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 漂珠/AZ91D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
        6.3.1 磨损时间对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6.3.2 载荷对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
        6.3.3 漂珠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6.4 漂珠/AZ91D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表面形貌分析
    6.5 漂珠/AZ91D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磨屑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AZ91D-漂珠体系制备Mg_2Si/AZ91D复合材料的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及方法
    7.3 Mg_2Si/AZ91D复合材料中Mg2Si颗粒形貌
        7.3.1 熔体等温温度与时间对Mg2Si形貌的影响
        7.3.2 漂珠粒径对Mg_2Si形貌的影响
        7.3.3 搅拌时间对Mg_2Si形貌的影响
        7.3.4 固溶处理对Mg_2Si/AZ91D组织的影响
    7.4 Mg_2Si/AZ91D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7.5 热挤压态Mg_2Si/AZ91D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7.6 铸态Mg_2Si/AZ91D复合材料的高温拉伸强度
    7.7 Mg_2Si/AZ91D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形貌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锌电解阳极泥锰铅银分离的技术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锰、铅、银资源特点及其矿物分选技术
        1.1.1 锰资源特点及分选技术
        1.1.2 铅资源特点及分选技术
        1.1.3 银资源特点及分选技术
    1.2 电解锌阳极泥的主要有价金属、成因及利用现状
        1.2.1 电解锌阳极泥的主要有价金属
        1.2.2 电解锌阳极泥的成因
        1.2.3 电解锌阳极泥的利用现状
    1.3 热力学计算电位-pH图和量子化学计算在浮选研究中的应用
        1.3.1 热力学计算电位-pH图在浮选研究中的应用
        1.3.2 量子化学计算在浮选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锌阳极泥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2.1 试验物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矿样
        2.1.2 研究方法
    2.2 锌阳极泥的产状与元素组成
        2.2.1 锌阳极泥的产状
        2.2.2 锌阳极泥元素组成分析
    2.3 锌阳极泥中主要有价金属的粒级分布分析
    2.4 锌阳极泥中主要有价金属的物相组成分析
    2.5 锌阳极泥洗矿矿浆溶液性质研究
        2.5.1 洗矿对矿浆pH值和锌锰离子浓度的影响
        2.5.2 洗矿对矿渣重量和品位的影响
    2.6 锌阳极泥中主要金属矿物的密度与磁性
        2.6.1 锌阳极泥中主要金属矿物的密度
        2.6.2 锌阳极泥中主要金属矿物的磁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锌阳极泥锰铅银分离技术研究
    3.1 试验物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物料
        3.1.2 试验药剂
        3.1.3 研究方法
    3.2 电解锌阳极泥的浮选分离研究
        3.2.1 巯基捕收剂直接浮银研究
        3.2.2 硫化-黄药浮选铅矾研究
    3.3 电解锌阳极泥的重选分离研究
    3.4 电解锌阳极泥的磁选分离研究
    3.5 电解锌阳极泥中锰铅银综合回收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阳极泥矿浆体系热力学分析
    4.1 Eh-pH图绘制原理
    4.2 酸性矿浆中Mn(Ⅳ)产生的背景氧化还原电位
    4.3 锌阳极泥中铅和银的热力学稳定存在产物分析
        4.3.1 锌阳极泥中铅的热力学稳定存在产物
        4.3.2 锌阳极泥中银的热力学稳定存在产物
    4.4 二氧化锰背景矿浆电位对铅矾矿物表面硫化改性的影响
        4.4.1 S-H_2O系的Eh-pH图
        4.4.2 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背景矿浆电位对硫化剂的影响
    4.5 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背景矿浆电位对巯基捕收剂的影响
        4.5.1 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背景矿浆电位对黄药的影响
        4.5.2 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背景矿浆电位对黑药的影响
        4.5.3 酸性条件下二氧化锰背景矿浆电位对乙硫氮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锌阳极泥中铅银矿物的浮选行为及其与巯基捕收剂的作用
    5.1 试验原料、试验药剂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药剂
        5.1.3 研究方法
    5.2 硫酸铅浮选行为
        5.2.1 MnO_2对黄药浮选硫酸铅的影响
        5.2.2 戊基双黄药与硫酸铅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
        5.2.3 MnO_2对黑药浮选硫酸铅的影响
        5.2.4 丁基双黑药与硫酸铅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
    5.3 氯化银浮选行为
        5.3.1 MnO_2对黄药浮选氯化银的影响
        5.3.2 戊基双黄药与氯化银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
        5.3.3 MnO_2对黑药浮选氯化银的影响
        5.3.4 丁基双黑药与氯化银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矿物表面选择性吸附巯基捕收剂二聚氧化物的作用机理
    6.1 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判据
        6.1.1 化学势μ、绝对硬度η与绝对电负性χ的概念
        6.1.2 基团电负性χ_g、绝对硬度η与分子前线轨道的关系
        6.1.3 锌阳极泥中矿物表面金属原子(离子)的χ_M和η_M计算
        6.1.4 硫代捕收剂及其二聚氧化物的χ_C和η_C计算
        6.1.5 Mn~(4+)、Pb~(2+)、Ag~+和捕收剂的分子前线轨道能量图
    6.2 分子力学模拟计算能量判据
        6.2.1 Adsorption Locator理论
        6.2.2 锌阳极泥体系吸附物与吸附剂构型的建立
        6.2.3 吸附物与吸附剂作用的吸附能计算
        6.2.4 分析讨论
    6.3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和碳化硅的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太阳能的发展状况
        1.2.1 太阳能的发展历程及国外太阳能发展状况
        1.2.2 中国太阳能发展状况
    1.3 太阳能级晶体硅材料的制备
        1.3.1 全球晶体硅生产概况
        1.3.2 传统制备方法
        1.3.3 晶体硅的制备研究新进展
    1.4 硅片切割和废料的产生
        1.4.1 晶体硅片的制造工艺
        1.4.2 太阳能级晶体硅废料浆的产生
    1.5 太阳能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回收
        1.5.1 国内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回收情况
        1.5.2 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的回收研究进展情况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颗粒沉降的基本原理
        2.1.1 分散体系及分散稳定性
        2.1.2 两相流的基本性质
        2.1.3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受力
        2.1.4 颗粒的重力沉降
    2.2 逆流萃取的基本原理
    2.3 硅的精炼提纯
    2.4 数学拟合
    2.5 样品的表征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2.5.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元素定量分析
        2.5.3 激光粒度仪原理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5 游离硅的测定原理
        2.5.6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物性研究
    3.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物相分析
    3.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定量分析
        3.2.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元素定量分析
        3.2.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的定量分析
        3.2.3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碳化硅及杂质的定量分析
        3.2.4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3.3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粒度分布
    3.4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形貌
    3.5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主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酸洗除杂的研究
    4.1 实验过程
        4.1.1 实验试剂及其设备
        4.1.2 实验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酸洗除铁
        4.2.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酸洗除杂后的定量分析
        4.2.3 废盐酸的回收利用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基液相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固比及沉降时间对硅富集的影响
        5.3.2 最佳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双层有机试剂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1.1 实验药品
        6.1.2 实验仪器及其设备
    6.2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重选的可行性
        6.3.2 有机试剂的选择
        6.3.3 双层有机试剂分离硅和碳化硅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柱流分离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7.1 实验仪器与药品
        7.1.1 实验原料
        7.1.2 实验仪器
    7.2 实验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柱流分离法分离硅和碳化硅微粉的可行性
        7.3.2 硅与碳化硅微粉在单个分离柱中的运动规律分析
        7.3.3 多根分离柱富集硅和碳化硅微粉的研究
        7.3.4 柱流分离工艺的数据拟合
        7.3.5 柱流分离工艺的实验验证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富集硅和碳化硅的精炼提纯
    8.1 富集硅微粉的精炼
        8.1.1 实验试剂及其仪器设备
        8.1.2 实验步骤
        8.1.3 结果与讨论
    8.2 富集碳化硅微粉的提纯
        8.2.1 实验试剂及其仪器
        8.2.2 实验步骤
        8.2.3 结果与讨论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全文总结论及其展望
    9.1 全文总结论
    9.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8)利用磁珠制备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波辐射
        1.1.1 电磁辐射的危害
    1.2 吸波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的概念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3 吸波材料的理论基础
        1.2.4 电磁波在吸波材料中的传播与损耗
        1.2.5 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
    1.3 铁氧体
        1.3.1 铁氧体的概念
        1.3.2 铁氧体的主要晶体结构及分类
        1.3.3 软磁材料
    1.4 粉煤灰概述
        1.4.1 粉煤灰及空心微珠
        1.4.2 粉煤灰空心微珠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的理论研究及分析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尖晶石型铁氧体晶体结构
        2.1.2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离子分布
        2.1.3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磁性
    2.2 Ni-Zn 铁氧体的主要性能
        2.2.1 磁导率
        2.2.2 损耗角正切tg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工艺与测试方法
    3.1 试验设备
    3.2 试验工艺概述
    3.3 Ni-Zn 铁氧体的原料选取及配料
        3.3.1 原料选取
        3.3.2 配料
    3.4 铁氧体粉料的制备
        3.4.1 混料
        3.4.2 干燥
        3.4.3 预烧
        3.4.4 研磨过筛
        3.4.5 掺杂、二次球磨
    3.5 铁氧体的造粒、成型
    3.6 铁氧体的烧结
    3.7 检测分析
        3.7.1 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磁性能测试
    3.8 其他性能测试
        3.8.1 宏观性能测试
        3.8.2 显微形貌及物相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Zn 铁氧体的制备
    4.1 试验的成分设计
    4.2 宏观性能测试
        4.2.1 径向收缩率
        4.2.2 烧结密度的测试
    4.3 X 射线衍射分析
    4.4 扫描电镜分析(SEM)
    4.5 电磁性能测试
        4.5.1 复磁导率
        4.5.2 复介电常数
    4.6 配方的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O 对Ni-Zn 铁氧体的性能影响
    5.1 试验方案
    5.2 CuO 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5.2.1 径向收缩率
        5.2.2 烧结密度
    5.3 X 射线衍射分析
    5.4 CuO 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5.5 CuO 对电磁性能的影响
        5.5.1 复磁导率
        5.5.2 复介电常数
        5.5.3 损耗因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iO_2对Ni-Zn 铁氧体的性能影响
    6.1 试验方案
    6.2 TiO_2 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6.2.1 径向收缩率
        6.2.2 烧结密度
    6.3 X 射线衍射分析
    6.4 TiO_2 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6.5 TiO_2 对电磁性能的影响
        6.5.1 TiO_2 对电导率的影响
        6.5.2 复磁导率
        6.5.3 复介电常数
        6.5.4 损耗因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材料的阻抗匹配分析与吸波效能仿真模拟
    7.1 阻抗匹配
    7.2 吸波效能的仿真模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9)2009年云南冶金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黑色金属冶金
    2.1 钢铁冶金
    2.2 铁合金冶金
    2.3 锰冶金
    2.4 铬冶金
3 有色金属冶金
    3.1 铜镍钴冶金
    3.2 铅锌冶金
    3.3 锡冶金
    3.4 锑镉铋冶金
    3.5 轻金属冶金
    3.6 贵金属冶金
    3.7 稀有金属冶金
    3.8 半金属冶金
    3.9 稀土金属冶金
    3.10 其他冶金相关过程
4 结 论

(10)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基础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
    1.3 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室缓释硅钾肥的合成及相关工艺参数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缓释性硅钾肥合成工艺的研究
    3.1 前言
    3.2 针对大型实验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新方法
    3.3 正交实验方案及数据弥补
    3.4 程序的编制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钾肥合成工艺流程的分析与选优
    4.1 前言
    4.2 可选工艺流程
    4.3 具体工艺的选优方法
    4.4 工艺流程优化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缓释性硅钾肥农艺栽培试验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脱硅渣制取缓释性硅钾肥的农用环境经济效益
    6.1 前言
    6.2 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体系
    6.3 农用环境经济效益核算的初步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1:原始实验数据
    附录2:BP 神经网络程序(一)
    附录3:BP 神经网络程序(二)
致谢

四、Improved Sorting Scheme of Microstructure of Fly Ash(论文参考文献)

  • [1]回收工艺对再生铝合金性能影响述评[J]. 袁蔚景,凃杰松,李银华,徐宛星,段海涛.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1
  • [2]利用固废陶粒砂替代铝源制备支撑剂的研究[D]. 唐睿. 太原科技大学, 2021
  • [3]钨粉颗粒粒度形貌优化及其近终成形[D]. 李睿.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7)
  • [4]基体合金成分对SiCp/Al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的影响[D]. 李佳双.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5]AZ91D镁合金—漂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黄志求. 吉林大学, 2012(09)
  • [6]锌电解阳极泥锰铅银分离的技术与理论研究[D]. 向平. 中南大学, 2012(02)
  • [7]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和碳化硅的回收研究[D]. 郭菁. 东北大学, 2011(07)
  • [8]利用磁珠制备铁氧体吸波材料的研究[D]. 陈保廷.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0(04)
  • [9]2009年云南冶金年评[J]. 杨大锦. 云南冶金, 2010(02)
  • [10]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基础技术研究[D]. 任玉森. 天津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改进的粉煤灰显微组织分选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