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校正建议

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校正建议

一、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定标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平[1](2019)在《农产品激光探针检测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果蔬等生活必须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加剧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传统农产品分析方法存在样品制备繁琐、耗时长、易引入二次污染、不易操作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在线、大批量检测的需求。激光探针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是一种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制样简单、分析快速、操作便捷和非接触式检测等优点,逐渐成为农产品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激光探针技术在进行农产品检测时,存在着检测效率低、检测灵敏度差、定量分析精度不高等问题,尚不能达到农业应用的需求。因此,亟需对农产品激光探针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针对目前农产品产地鉴别检测效率低的问题,采用激光探针技术对农产品产地进行鉴别,研究了制样方式与统计学算法对大米产地鉴别的影响。以20个不同产地的大米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大米粉末硼酸镶嵌压片、大米粉末直接压片、米粒直接压片和米粒直接采集四种制样方式对鉴别结果的影响,发现米粒直接采集激光探针无需破坏被测样品即可以快速鉴别大米产地,结果优于其余3种制样方式。对比了主成分分析、决策树、随机森林、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等统计学算法,结果表明,线性判别分析算法模型训练时间最短,更适合在线监测;支持向量机算法模型识别率最高,可达99.20%。在此基础上,基于Matlab 2015 b平台自主开发了识别软件,实现了农产品产地激光探针快速鉴别。针对农产品激光探针痕量元素检测灵敏度差的问题,采用超声萃取结合固-液-固物相转化的制样方法,对大米中痕量元素Cd和Pb进行检测。通过优化样品制备工艺和光谱采集参数,Cd和Pb元素检测极限分别达到0.0028和0.0437 mg/kg,显着优于食品污染限量的国家标准(0.2 mg/kg),实现了农产品痕量元素激光探针高灵敏度检测。针对农产品激光探针定量分析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Partial Least Squares-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PLS-ANN)混合模型,对58个农产品标准样品中的Mg、Fe、N、Al、B、Ca、K、Mn和P元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将PLS降低自变量多重共线性优点与ANN处理非线性能力的优势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激光探针定量分析的精度。结果表明,Mg、Fe、N、Al、B、Ca、K、Mn和P元素平均相对误差由校准曲线法的5.66%、155.58%、137.08%、52.51%、57.19%、37.15%、9.12%、33.91%、4.92%降低至4.22%、13.29%、2.61%、19.02%、8.72%、12.37%、4.12%、7.91%、3.87%,实现了农产品激光探针多元素同时高精度检测。针对农产品激光探针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了解甚少的问题,以实验室栽培蒜苗样品和实地采集的土壤、脐橙为检测对象,采用激光探针技术对果蔬根茎叶主量与痕量元素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由重金属胁迫实验可知,蒜苗种植在土壤Pb浓度为0、50、100、150、200、250、300 mg/kg和Cd浓度为0、0.2、0.4、0.8、1、5、10 mg/kg下,当Pb浓度≤200 mg/kg或Cd≤1 mg/kg时,重金属对蒜苗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与其浓度的高低没有明显相关性;当Pb浓度>200 mg/kg或Cd>1 mg/kg时,重金属对蒜苗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蒜苗受到重金属胁迫时,Pb元素会抑制蒜苗中Fe、K、Mn营养元素吸收,而Cd元素则对Zn、P、Fe元素的吸收造成抑制。由脐橙元素迁移转化检测结果可知,脐橙感染黄龙病后,其元素间吸收受到抑制;为了提高检测效率,结合SVM模型对正常脐橙和黄龙病脐橙进行识别,分类识别率分别为100%和92%,初步实现了农作物污染与病害激光探针早期实时监测。本文所研究的产地追踪制样方式与统计学算法、超声萃取技术与固-液-固物相转化方法、PLS-ANN混合模型,显着提高了激光探针技术在农产品成分分析准确度和探测灵敏度;采用激光探针技术对农作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为探索元素-植物生长关联规律、脐橙黄龙病诊断提供了方法和依据。这些结果将有力推进激光探针技术在农业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李金[2](2018)在《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因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而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抑制肥胖是饮茶的多种保健功能之一,且肥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关于饮茶调节肠道微生物控制肥胖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关于绿茶不同剂量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绿茶的三种主要功能成分茶多酚、咖啡碱和L-茶氛酸对肠道菌群调节的机制及贡献也不十分明确,被茶树主要病原菌—茶树炭疽菌污染的茶汁是否影响绿茶汁原有的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目前也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绿茶、绿茶中三种功能成分以及炭疽菌污染茶汁对高脂饮食小鼠的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明确绿茶对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的剂量效应,阐明三种功能成分对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并评估炭疽菌污染对茶汁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影响。本研究对进一步明确绿茶保健功效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以高脂饮食饲喂C57BL/6J小鼠,同时以1%、2%和4%三种浓度绿茶处理8周后,检测小鼠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构成。结果显示,三种浓度的绿茶均可以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脂质代谢并改善肠绒毛形态,预防小鼠肥胖发生,但只有2%和4%绿茶饮用组的肠道菌群聚类与高脂组完全分离,并抑制了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且4%绿茶饮用恢复了肠道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Firmicutes/Bacteroidetes)。同时,与高脂饮食组相比,Allobaculum等14个属在饮茶组显着降低,Intestinimonas等18个属在饮茶组显着升高。总之,在1%~4%浓度范围内,2%以上浓度饮茶对于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发挥作用显着。2.以高脂饮食饲喂C57BL/6J小鼠,将三种组分按照绿茶中的比例饲喂高脂饮食小鼠,处理8周后检测小鼠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构成。结果发现,三种成分都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其中茶多酚和茶氨酸处理对于控制体重具有显着的效果,茶多酚对于改善肥胖小鼠小肠绒毛形态效果最明显,茶氨酸对于提高肥胖小鼠糖耐量效果最显着。肠道菌群调节方面,饮用茶多酚显着降低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以及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含量、肠道菌群聚类与高脂组完全分离,而茶氨酸和咖啡碱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未完全分离。茶多酚、茶氨酸与咖啡碱分别显着改变的肠道菌属是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Saccharofermentans和Allobaculum。在体内环境中茶多酚摄入促进Akkermansia菌生长,同时茶多酚摄入量与肠道杯状细胞数量呈显着正相关,而杯状细胞数量与Akkermansia菌量呈显着正相关;但在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茶多酚并未促进Akkermansia生长。由此,茶多酚不会直接促进Akkermansia菌的生长,但会通过促进肠道中杯状细胞的形成,增加黏蛋白分泌—Akkermansia的食物来源,进而促进Akkermansia生长。总之,茶多酚对预防肥胖及改善肥胖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作用最显着,而茶氨酸和咖啡碱起到辅助的功能。3.在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及分析绿茶提取物和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组分会被肠道细菌发生不同程度地降解,同时,绿茶提取物或茶多酚也会显着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绿茶提取物和茶多酚的添加都会使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Firmicutes/Bacteroidetes)显着降低,但梭菌门(Fusobacteria)显着增加。通过 Lefse分析发现,绿茶提取物会使梭菌属(Fuso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显着增加,Lachnoclostridium属、氨基酸球菌科(Acidaminococcaceae)和韦荣球菌可(Veillonellaceae)显着降低;茶多酚会显着促进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梭菌属(Fusobacterium),但显着抑制Lachnoclostridium属、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的肠道微生物。4.在茶浸提汁中添加茶树炭疽菌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放大模拟炭疽菌的潜伏侵染对茶汁产品的污染。培养48h后,发酵液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分别下降了31.0%、26.2%和8.3%,发酵液颜色发生褐变,并新产生少量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有毒物质。动物研究表明,炭疽菌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茶汁原有的降脂功能,同时对小鼠肾脏造成潜在的威胁。但炭疽菌污染茶的摄入使小鼠肠道微生物发现了显着的改变,增加了肠道细菌的丰度和部分有益微生物的相对含量,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ceae)、乳酸菌(Lactobacillus)、Coriobacterineae 和 Faecalibacterium,还降低了厚壁菌门以及部分病原肠道细菌的相对含量,如颤杆菌克属(Oscillibacter)、Stomatobaculum、Anaerotruncus。该现象可能由于异源微生物入侵激发了宿主的肠道粘膜免疫。综上,本研究明确了绿茶饮用对调节肠道菌群的剂量效应,阐明了绿茶不同功能成分对调节肠道菌群的协同与互补作用,确定了茶多酚在绿茶中对预防肥胖和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最显着,揭示了茶多酚对于促进Akkermansia生长的机理;评价了茶树炭疽菌污染对茶汁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总之,本研究探讨了绿茶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调控机理,为更好地发挥绿茶保健功效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杨琴[3](2016)在《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引起泡椒凤爪胀袋的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以经辐照杀菌处理后的市售泡椒凤爪为原料,采用厌氧袋培养法、碱性连苯三酚法、液体石蜡蜡封法对胀袋后的产品进行兼性厌氧微生物分离,经过初步筛选,结合微生物的培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分离得到的4种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同时优化了泡椒凤爪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以期对上述分离得到的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产生更好的抑菌效果。具体工作如下:1.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分离。采用厌氧袋培养法、碱性连苯三酚法、液体石蜡蜡封法三种方法对胀袋泡椒凤爪中的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进行分离,共计分离得到19株微生物,其中马铃薯培养基分离得到11株,营养琼脂固体培养基分离得到8株。接种于斜面用液体石蜡蜡封后,发现从马铃薯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的11株微生物中有4株菌种属于兼性厌氧产气型微生物,分别编号为①、②、③和④。2.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初步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分别对上述分离得到的4种微生物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观察。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的培养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在形态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微生物②和③具有一定的运动特性。4种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均在30℃左右,但它们对pH和盐浓度的敏感性不尽相同。结合4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参考文献[105,110-112],初步鉴定它们分别是微生物解脂耶氏酵母(Y.lipolytica)、毕赤氏酵母(P.guilliermondii)、肠膜明串珠菌(L.mesenteroides)、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3.泡椒凤爪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抑菌试验。为了研究泡椒凤爪中常用食品防腐剂对4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并优化最佳配方,在单因素试验(不同食品防腐剂)的基础上,选择抑菌作用较好的山梨酸钾、脱氧乙酸钠、乳酸链素菌素和溶菌酶为试验因素,以4种微生物混合菌悬液生长24h后于600nm处的吸光度为响应值,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优化4种食品防腐剂的最佳抑菌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对4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次序为:乳酸链球菌素>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溶菌酶,4种食品防腐剂的最佳抑菌配方为:山梨酸钾66.8mg/L、脱氢乙酸钠2470mg/L、乳酸链球菌素392mg/L和溶菌酶397mg/L。在此条件下4种微生物混合菌悬液培养24h后在λ=600nm处的吸光度为0.177(n=3),与预测值0.172相近,相对误差为2.82%。因此,该回归模型能真实的反应实际过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唐海芹,兰建彬[4](2014)在《我国茶叶安全状况及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茶叶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从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有害微生物三大类分别陈述当前茶叶安全的状况和检测技术研究的程度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茶叶安全检测的仪器也不断更新,新的科学、方便、普适性广的前处理方法不断涌现,使茶叶安全检测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文章通过对茶叶安全状况和控制研究进展的初步分析,为今后从各个环节上找出新的突破口奠定基础,为研发新的检测手段和制定新的标准做准备。

许凌,周卫龙,宿迷菊[5](2012)在《茶叶微生物指标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茶叶中有害微生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并会对饮茶人的健康带来直接或潜在的危害。通过与其他的卫生标准相对比,建议在现行的茶叶卫生标准基础上,增加微生物指标项目,并设定相应的限量指标。

周婀,丁胜,王金菊,王艳萍[6](2010)在《茶叶中污染微生物分析及茶多酚抑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茶饮料中茶叶原料的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并对茶多酚对茶叶中污染微生物的抑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主要污染微生物是枯草芽孢杆菌、阴沟肠杆菌和黑曲霉。当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大于0.6g/L时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茶多酚含量小于1.2g/L时对阴沟肠杆菌、黑曲霉无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正常的杀菌条件可将阴沟肠杆菌和黑曲霉杀死。因此为保障产品安全,建议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大于0.6g/L。

张晓方[7](2009)在《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生产率是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决定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所以员工的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员工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而其中,工作效率低下(在此定义为“员工因健康问题而导致工作时效率下降”)比缺勤和残疾导致了更多的生产率降低和经济损失。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可干预性以及对其干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比,许多学者把重点放在了对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研究上,并均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但是在国内,笔者尚未见到有关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其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目的通过本研究检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其中包括: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有关联?二、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三、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与工作效率低下是否有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Quasi-experiment)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外的《健康和绩效调查问卷》(HPQ,Health and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工作能力快速调查问卷》(WPSI,Work Productivity Short Inventory)、《健康和工作问卷》(HWQ,Health and Work Questionnaire)和密歇根大学的健康风险估卷基础上开发出本研究所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对某市交响乐团131名员工进行了三次横断面调查,并根据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健康危险因素分布和小组访谈结果对其进行了6个月的健康干预,通过基线调查以及干预后调查与基线调查的对比,来检验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计算工作效率低下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其在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中所占的比例。结果一、在基线调查的员工的12个健康危险因素中,压力大占69.4%,其次分别为自我感觉健康差(60.3%)、吸烟(57.0%)、身体活动少(43.8%)、血压高(38.8%)和超重/月巴胖(37.2%)。员工拥有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0-8个不等。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53名,占43.8%;拥有中等健康危险的员工有46名,占38.0%。干预后,所有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其中,干预3个月后,有5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自我感觉健康差(P=0.031)、超重/肥胖(P=0.021)、胆固醇高(P<0.001)和工作满意度差(P=0.003)。干预6个月后,有3个健康危险因素在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分别为血压高(P<0.001)、超重/肥胖(P=0.002)和胆固醇高(P<0.001)。干预后和基线相比,员工拥有的最多的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从8个降到了6个,中期时(干预3个月后)有65.9%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末期时(干预6个月后)有66.7%的员工出现了健康危险因素个数的减少,并且健康危险因素减少2个或2个以上的员工人数连续增加,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增加的员工人数连续减少。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x2=6.629,P=0.010)、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比从事演奏指挥的员工(x2=6.629,P=0.010)、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x2=5.873,P=0.016)更多地自我报告了具有工作效率低下。女性比男性(Z=-2.117,P=0.034)、年龄≤38岁的员工比年龄>38岁的员工(Z=-2.748,P=0.006)、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比学历在大学以下的员工(Z=-2.151,P=0.032)的工作效率低下等级要高。干预后和基线相比,无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增多,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的员工比例减少。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通过横断面调查,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和生活满意度差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压力大,OR=7.045,95%CI:627-30.507;生活满意度,OR=7.229,95%CI:1.455-35.921);本研究末期和基线相比较时,发现身体活动少的改变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级的改变之间存在关联(Z=-2.308,P=0.021)。基线时,压力大和无压力大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5.11%和0.95%,生活满意度差和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8.80%和2.79%,身体活动少和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分别为4.60%和3.25%。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月薪酬均值约为6,361元,按此计算,有压力大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者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者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者多出86元。如果按2周有80个工作小时计算,有压力大者比无压力大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3.3小时的工作时间:生活满意度差者比无生活满意度差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4.8小时的工作时间:身体活动少者比无身体活动少者2周内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要多损失1.1小时的工作时间。本研究未发现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与工作效率低下之间的关联,但发现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为383,98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每年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为219,988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某市交响乐团2008年为其员工总共支付员工个人医疗保险费用101,640元,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以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结论一、某市交响乐团员工最普遍的健康危险因素有压力大、自我感觉健康差、吸烟、身体活动少、血压高和超重/肥胖,其中压力大、吸烟、血压高、超重/肥胖率均高于普通人群。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有43.8%的员工处于中健康危险等级,38.0%的员工处于高健康危险等级。干预后,12个健康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均出现了降低,中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01个;末期和基线相比,员工的平均健康危险因素个数减少了1.22个。中期和基线相比,49.5%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末期和基线相比,47.6%的员工的健康危险等级出现降低。二、基线调查显示,某市交响乐团中有52.1%的员工自我报告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年龄≤38岁、女性、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学历大学及以上的员工自我报告了较多的工作效率低下。干预后,某市交响乐团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情况出现了好转。3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3%左右,6个月的干预可使工作效率低下平均值降低2.5%左右。3个月或6个月的干预可使该乐团每人每月可避免因工作效率低下而带来的隐形损失约159元~190元。三、压力大、生活满意度差和身体活动少与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关联,即跟心理/感觉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与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较强。有压力大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压力大的员工多出265元左右: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生活满意度差的员工多出382元;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因工作效率低下每月给企业带来隐形损失要比无身体活动少的员工多出86元。健康危险等级越高的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程度越大,每增加一个健康危险等级,工作效率低下值约升高2%。四、工作效率低下导致的隐形损失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54.4%,而因病缺勤和医疗保险费用分别占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31.2%和14.4%。6个月的健康干预可使某市交响乐团减少经济损失297,989元,其中减少因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的经济损失249,987元,减少因病缺勤造成的经济损失47,998元。

尹春英,刘乾刚[8](2008)在《福建预出口乌龙茶微生物污染情况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对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预出口的(常规仓藏半年)安溪铁观音(一到四级)、闽南色种(一到四级)、永春水仙(一到三级)和建瓯水仙(一到四级)的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含量以一级色种最高,且相应的含水量也是该次检测的所有茶样中最高的。

黄建琴,丁勇,王宏树,徐奕鼎,袁自春,胡善国[9](2008)在《工夫红茶加工中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对茶叶微生物和铅、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发酵工序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初制过程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与机具均可造成茶叶铅、铜的污染。

王立波[10](2008)在《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体系主要由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大类构成。大肠菌群是指在37℃,24h内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既是细菌总量指数——菌落总数的一部分,又与肠道致病菌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大肠菌群在食品微生物指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叶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农副产品,不仅为国内销售的大宗产品,而且为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然而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遭遇到严重的“绿色壁垒”,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家不断地制定更加严格和更广泛的标准。我国暂还未将有害微生物列为茶叶标准中的强制性指标,但欧盟、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已作为试检项目,俄罗斯要求对中国茶叶检测黄曲霉毒素和霉菌(<1000cfu/g)。根据美国和日本对我国出口茶叶的检验结果,我国茶叶中有害微生物主要表现为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肠道感染细菌超标,出口茶叶中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索均时有检出茶叶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这应引起茶叶生产和销售单位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本文以绿茶、花茶、普洱茶和康砖茶为研究对象,对茶叶细菌总数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研究了大肠杆菌在茶叶中的存活规律;对茶叶污染大肠菌群进行初步调查并进行了各种检测方法在茶叶检测上的初步比较;研究探讨了适合于茶叶检测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对试验所得茶叶大肠菌群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对茶叶中的大肠菌群进行了初步鉴定。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所测茶叶菌落总数在2000~200000cfu/ml,各种茶叶污染程度的依次递增顺序为包装绿茶<散装绿茶<花茶<普洱<康砖,茶叶水分含量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对茶叶的菌落总数有一定的影响,茶叶多酚类物质含量与菌落总数多少呈显着负相关性。此外,大肠杆菌在茶叶中有一段时间的存活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生长繁殖状态,可出现细菌数回升的情况,说明了检测茶叶中的大肠菌群,将其作为衡量茶叶微生物卫生状况一个指标有一定的必要性。(2)从茶叶大肠菌群检测结果来看,茶叶大肠菌群污染范围在<30~70MPN/100g之间,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再加工茶(花茶)>砖茶>包装绿茶>散装绿茶,由此看来茶叶受大肠菌群的污染程度与茶叶的加工工序及一些人为的污染途径密切相关。经不同方法检测茶叶中大肠菌群的比较得出:LST法较国标法和荧光法的检出效果好,检出灵敏度高,LST法较适于检测茶叶大肠菌群。但LST法和国标法的操作过程烦琐,耗时长,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更加适合茶叶大肠菌群检测,检出率更高,操作简便快捷的检验方法。(3)经一般常用大肠菌群检测三种初发酵培养基在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的试用比较发现LST相对于GB和BGLB较适合于茶叶检测,同时本试验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良得出结论: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最佳初发酵培养基为LST+0.3%吐温培养基,发酵培养时间为36小时左右,同时发现LST+0.3%吐温培养基一步发酵检测对茶叶大肠菌群的检测起决定性作用,与最终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0%左右,在茶叶大批量检测中完全可以达到大肠菌群一步发酵检测的效果。由于茶叶自身特殊的原料、本身特性及其加工工艺,为更加准确的测定其大肠菌群值,需要对茶叶中损伤的大肠菌群进行修复,研究发现用营养肉汤修复茶叶损伤大肠菌群的修复时间为1.5小时。通过对改良发酵管(LST+0.3%吐温培养基)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测试发现:本实验研制的改良发酵管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抗干扰性,其中检测灵敏度可达0~5cfu/ml。最终通过以上试验得到我们茶叶大肠菌群检测的新方法:营养肉汤修复茶叶损伤大肠菌群1.5小时——接种茶样于改良培养基(LST+0.3%吐温)培养36小时左右——产气为阳性——查MPN表得茶叶大肠菌群值。(4)此外,对茶叶大肠菌群的鉴定说明茶叶大肠菌群中存在产气克雷伯氏菌Ⅲ型、产气克雷白氏菌Ⅳ型、大肠埃希氏菌Ⅱ型和大肠埃希氏菌Ⅳ型四类细菌。

二、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定标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定标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激光探针检测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农产品成分传统检测技术
    1.3 激光探针技术简介
    1.4 激光探针技术用于农业领域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激光探针实验装置、等离子体特性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激光探针实验装置
    2.3 激光探针等离子体基本特性
    2.4 激光探针研究方法
    2.5 激光探针分析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3 大米产地识别激光探针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设计和搭建及样品信息
    3.3 制样方式对大米产地鉴别影响
    3.4 统计学算法对大米产地鉴别影响
    3.5 产地识别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大米痕量元素高灵敏度激光探针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及样品制备
    4.3 制样方式对比及参数优化
    4.4 大米痕量元素定量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蔬菜主量元素高精度激光探针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及样品制备方法
    5.3 PLS-ANN的算法原理
    5.4 主量元素激光探针定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果蔬根茎叶元素迁移转化激光探针检测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装置及样品制备方法
    6.3 蒜苗重金属胁迫生理特性规律研究
    6.4 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在脐橙黄龙病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及获得奖励

(2)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绿茶对健康的影响
    1.2 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2.1 肠道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
        1.2.2 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2.3 膳食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
    1.3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1.4 绿茶对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影响
        1.4.1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与健康的关联
        1.4.2 绿茶对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影响
    1.5 茶树炭疽菌对茶产品食品安全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本研究主要内容
        1.6.3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剂量绿茶对高脂饮食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预防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绿茶浸提汁的制备
        2.1.3 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
        2.1.4 组织形态学观测
        2.1.5 生物标志物测定
        2.1.6 二代测序法检测小鼠肠道微生物
        2.1.7 试验材料
        2.1.8 主要仪器
        2.1.9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茶预防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
        2.2.2 绿茶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2.3 讨论
第三章 绿茶功能成分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绿茶成分预防高脂饮食诱发的肥胖
        3.2.2 绿茶成分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3.2.3 茶多酚对阿克曼氏菌体外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体外厌氧培养条件下茶多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材料及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肠道微生物对儿茶素组分的降解
        4.2.2 绿茶提取物及茶多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炭疽菌污染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主要仪器
        5.1.3 炭疽菌的分离和鉴定
        5.1.4 炭疽菌污染茶汤的制备
        5.1.5 茶汁中成分的检测
        5.1.6 小鼠生理、生化、组织形态及肠道微生物检测
        5.1.7 qPCR方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表达量
        5.1.8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炭疽菌污染对茶汁成分的影响
        5.2.2 炭疽菌污染茶汁对小鼠健康的影响
        5.2.3 炭疽菌污染茶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改变
    5.3 讨论
全文结论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3)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食品(熟肉制品中)微生物研究现状
        1.1.1 熟肉制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1.1.2 微生物污染导致熟肉制品腐败变质的现象
        1.1.3 熟肉制品的保藏
    1.2 肉制品的微生物检验
    1.3 食品中(熟肉制品中)微生物的分离
        1.3.1 好氧微生物的分离
        1.3.2 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1.3.3 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1.4 泡椒凤爪的研究现状
        1.4.1 泡椒凤爪简介
        1.4.2 泡椒凤爪的微生物污染
        1.4.3 泡椒凤爪的杀(抑)菌方法
        1.4.4 泡椒凤爪的防腐保藏
        1.4.5 泡椒凤爪的微生物分离
    1.5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泡椒凤爪中产气微生物的分离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泡椒凤爪中微生物的分离
        2.2.2 泡椒凤爪中分离所得微生物产气验证试验
第三章 泡椒凤爪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初步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特征观察
        3.2.2 培养特征研究
第四章 泡椒凤爪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抑菌试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食品防腐剂对4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4.2.2 食品防腐剂组合的响应面法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分离
    5.2 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初步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5.3 泡椒凤爪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抑菌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6)茶叶中污染微生物分析及茶多酚抑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原料及编号
        1.1.2 菌种
        1.1.3 培养基
        1.1.4 供试茶多酚
        1.1.5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茶饮料中茶多酚的测定
        1.2.2 茶饮料中茶多酚的最小抑菌浓度
        1.2.2.1 纸片法
        1.2.2.2 平板计数法
        1.2.2.3 产品液增殖实验
        1.2.3 热灌装接菌实验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茶饮料原料中微生物的研究
        2.1.1 不同品项原料茶叶微生物的测定
        2.1.2 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菌种鉴定
    2.2 茶多酚抑菌的定性研究
        2.2.1 茶多酚对细菌、霉菌、酵母菌抑制效果比较
        2.2.2 茶多酚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2.3 茶饮料中茶多酚最小抑菌浓度的研究
    2.4 热灌装接菌实验
3 结论

(7)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定义(按论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假说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二)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三) 伦理学考虑
    第二节 资料收集方法
        (一) 躯体健康检查
        (二) 问卷调查
        (三) 小组访谈
    第三节 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一) 研究指标
        (二) 主要研究指标及其定义
    第四节 健康干预方案
    第五节 质量控制
        (一) 研究设计
        (二) 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六节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基线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人口统计学情况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分布情况
        (四)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分析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中期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中期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末期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基线和末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三期调查结果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
        (三)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三期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变化与工作效率低下情况的变化的关联分析
    第五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的计算
        (一)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带来的隐形损失测算
        (二)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因病缺勤带来的损失测算
        (三) 某市交响乐团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
        (四) 健康相关经济损失及各方面所占比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第二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分布和变化
    第三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和工作效率低下的关联
    第四节 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相关经济损失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附录二: 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三: 健康危险因素及工作效率评估调查问卷
    附录四: 小组访谈1提纲
    附录五: 小组访谈2提纲
    附录六: 致乐团员工的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北京协和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八: 健康干预记录
    附录九: 研究时间表
致谢
个人简历
索引

(8)福建预出口乌龙茶微生物污染情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茶叶原料
    2.2 培养基
    2.3 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10)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菌群及其检测意义
    1.2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制定茶叶大肠菌群检测方法标准的必要性
    1.4 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的可能影响因素
第2章 绪论
    2.1 理论意义及研究特色
    2.2 研究内容
    2.3 拟解决的问题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茶叶细菌总数的调查以及大肠杆菌在茶叶中的存活规律
    4.2 茶叶大肠菌群的调查以及检测方法的初步比较
    4.3 茶叶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
    4.4 试验所得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在茶叶中检测的分析与评价
    4.5 茶叶中大肠菌群的初步鉴定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四、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定标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激光探针检测应用基础研究[D]. 杨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绿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机理研究[D]. 李金.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泡椒凤爪中兼性厌氧产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控制研究[D]. 杨琴.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4]我国茶叶安全状况及控制的研究进展[J]. 唐海芹,兰建彬.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9)
  • [5]茶叶微生物指标的现状与展望[J]. 许凌,周卫龙,宿迷菊. 中国茶叶, 2012(07)
  • [6]茶叶中污染微生物分析及茶多酚抑菌性研究[J]. 周婀,丁胜,王金菊,王艳萍. 饮料工业, 2010(05)
  • [7]某市交响乐团员工健康危险因素与健康相关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D]. 张晓方.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8]福建预出口乌龙茶微生物污染情况初探[J]. 尹春英,刘乾刚. 茶叶科学技术, 2008(03)
  • [9]工夫红茶加工中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研究[J]. 黄建琴,丁勇,王宏树,徐奕鼎,袁自春,胡善国. 福建茶叶, 2008(03)
  • [10]茶叶中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的研究[D]. 王立波. 西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茶叶微生物污染调查及校正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