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航空航天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21世纪的航空航天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一、21世纪的航天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朱香英,黄定华[1](2021)在《太空探索中的人类医学保障》文中认为近10年国外对太空探索中人身健康与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失重生理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上,有关在微重力条件下人体发生的心血管功能障碍、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空间运动病等生理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晚,但随着中国空间探索和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加速,在航天重力生理学、航天员医监医保、物理化学再生式环境控制医保和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涉及空间人类安全与发展的相关课题上,中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在针对失重性骨丢失开展的分子医学研究中,针对microRNA-214小核酸分子开发了治疗药物,成功减缓了模拟失重和增龄导致的成骨能力下降以及骨丢失速率,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为人类太空探索提供了重要医学保障。

李莹辉,孙野青,郑慧琼,商澎,曲丽娜,雷晓华,刘红,刘敏,赫荣乔,龙勉,孙喜庆,王俊峰,周光明,孙联文[2](2021)在《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探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81年随着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依托此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空间生命科学进入多学科并进多机构建设的新阶段.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及空间探索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分支学科或重大问题为牵引,我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成果.本文从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平台模型、重大项目与后续展望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的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成果,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赵雁[3](2020)在《空间站在召唤》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0月19日,随着最后一名志愿者顺利结束卧床,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再次创下航天新纪录——国际上同步实施规模最大,国内时间最长的"地星二号"36人9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获得圆满成功。面对即将建成的中国空间站,满足航天员在太空驻留180天的任务需求,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长期飞行的失重效应是怎样的?健康风险在哪里?怎样实行有效的防护措施?而这项实验正是为此展开的。

李晓琼,冷坤,朱宇晴,李堃杰,樊云龙,高彬彬,邓玉林[4](2018)在《航天医学保障中的生物传感器技术》文中认为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任务中,宇航员受到特殊环境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影响生命健康的不良症状,这也是目前航天医学的重要问题。宇航员长期在轨的健康状态很大程度依赖于目标高效预防、疾病早期诊断、健康状态管理以及就地医疗干预,而其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可以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技术,近年来,因其具有高灵敏及微型化的特点,被认为在航天医学保障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对航天医学所涉及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可为宇航员提供医学保障的生物传感器进行综述,并对面向未来的空间医学进行讨论。

陈善广,邓一兵,李莹辉[5](2018)在《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航天医学工程学是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基础学科,为我国载人航天实现里程碑跨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概述了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学科特点,平台体系和近10年来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后续发展展望。

王林杰,曲丽娜,李英贤,陈晓萍,李莹辉[6](2018)在《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6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已经全面进入地面结合航天实验阶段。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交会对接任务阶段自主开展的系列卧床实验结果,飞行任务人体生理影响,以及在失重生理机制上取得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简要从防护目标,防护措施研制模式,防护方案以及评估技术几个方面介绍了面向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的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提出了未来长期载人航天以及深空探测我国失重生理学的发展方向。

黄丽丽[7](2016)在《模拟微重力效应鼠脑中P-gp表达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载人航天飞行实践次数逐渐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航天医学的发展。失重是航天员飞行过程中无法摆脱的不利因素,可以引起机体广泛的生理变化,如体液头向分布、血容量变化等,这些改变或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或药物在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变化。P-gp(Permeability glycoprotein,P-gp)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药物外排蛋白,其广泛表达于药物处置相关器官和血脑屏障,可维持脑内环境稳定,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Morey-Holton大鼠尾悬吊模型,以不同模拟微重力周期鼠脑中P-gp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3、7、14、21 d模拟微重力对鼠脑P-gp表达及MDR1基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3 d大鼠脑组织P-gp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表达量增加了36.4%,模拟微重力7 d大鼠脑组织中P-gp表达与地面组相比表达有所增加,增加量为17.9%,但无显着性差异;中长期模拟微重力14、21 d大鼠脑组织中P-gp表达量逐步趋于正常水平,与正常组相比蛋白增加量仅为8.0%(14 d组)和5.45%(21 d组),且无显着性差异。模拟微重力下MDR1基因表达情况与P-gp蛋白表达相似,3、7、14 d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升高,且3 d具有显着性。随着吊尾时间的延长,吊尾21 d时,MDR1的基因表达又趋于正常水平。可能是短期模拟微重力效应使大鼠脑内产生了急性应激,MDR1基因调控P-gp大量表达或与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有关。随着模拟微重力效应时间的延长,大鼠适应微重力状态,应激减弱,P-gp趋于正常水平。2)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结合质谱筛选与P-gp相互作用蛋白采用非标定量IBAQ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模拟微重力周期大鼠脑CO-IP复合物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到4组共有的P-gp相互作用差异蛋白66个。通过PANTHER、DAVID、STRING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这66个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大部分蛋白为磷酸酶或磷酸二酯酶,提示磷酸化在调控P-gp通路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过程分析中这66个P-gp相互作用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药物应答、钾/钙离子转运、糖苷应答、ATP水解偶联转运、cAMP的催化过程等过程;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细胞质溶胶、外泌体、线粒体、蛋白复合物、细胞外囊泡等;分子功能上主要能与钙离子蛋白激酶、ATP、泛素蛋白连接酶、糖蛋白、错误折叠蛋白等结合,具有鸟苷酸激酶、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ATP酶等活性。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在cGMP-PKG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间隙连接、雌激素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等通路显着富集。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组学数据的富集归类,得到14个较典型的P-gp相互作用差异蛋白;谷氨酸脱羧酶2、谷氨酰胺合成酶、磷酸二酯酶3A、微管蛋白4a、微管相关蛋白1b、囊泡融合ATP酶、钠/钾ATP酶(Atp1a1/Atp1b1)热休克蛋白(78kDa/60kDa)、ATP-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钙调蛋白、三肽基肽酶2,将这14个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并结合STRING相互作用分析软件,探究其可能P-gp调控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提示与P-gp相互作用的蛋白大致可在这几个信号通路与P-gp相互作用:(1)P-gp主动转运的ATP能量供应(2)P-gp在细胞内的合成、运输和降解(3)cAMP/PKA介导的P-gp磷酸化(4)谷氨酸诱导COX-2级联的P-gp表达。3)Western-blot验证P-gp相互作用蛋白P-gp是一种能量依赖型药物外排蛋白,通过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发现Atp1b1与P-gp存在显着相互作用,或与P-gp主动转运能量供应有关。采用Western-blot对CO-IP复合物中的Atp1b1进行了验证,与质谱结果一致,提示质谱结果的可靠性。

商澎,呼延霆,杨周岐,武祥龙,赵玉芬,赵国屏,顾逸东[8](2015)在《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空间生命科学是随着人类空间探索活动,特别是载人空间探索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范围.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国际上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不仅支撑了载人空间探索任务,同时也服务了地球人类的生活.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索活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启动,未来20年将是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基于我国的载人空间站和返回式科学卫星实验平台,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获取新知识、创新新技术,进一步服务于人类空间探索活动、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思考.在全面回顾国内外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战略需求、发展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李谨,耿金鹏,曹天光,韩英荣,李多芳,展永[9](2015)在《太空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太空诱变育种研究是利用太空搭载等综合技术进行的诱变育种研究工作,是集空间技术、现代化农业技术以及分子生物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的交叉新技术,是近几十年来产生的一种崭新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性,创造出大批优质种质资源,是缓解植物及农作物种质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生物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现对太空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生物学效应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周维军[10](2014)在《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发展分析与启示》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技术日臻成熟,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论理研究技术和成果,其中航天育种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空间生物医学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研究技术相对落后,研究领域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完善,信息不流畅,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美国自开展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以来,也曾在一段时间内暴露出许多不足,如制定的研究计划缺乏连贯性、资金供应不足等,以至于研究技术发展缓慢,迫使美国进行机构改革,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了航天商业化的发展模式。199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与12所学术机构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成立了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主要研究宇航员长时间飞行任务将面临的与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对策。为响应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决定,重点减轻航天员在太空探索中面临的最高健康风险及提高探索任务的能力,2005年10月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制定了“人体研究计划”。为加强国际合作,NASA将一些主要的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都放在国际空间站开展,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迄今为止,美国的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技术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特别是人体研究技术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管理经验,可为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采用了文献计量、文献调研、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组织管理、运行模式、保障机制、重点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归纳总结美国相关组织机构建设、运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人体研究方面的取得成就和国际空间站的管理经验,为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均衡发展和空间站的运行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法,总结梳理了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背景,空间生物医学的基本概念并总结了其特性,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历程,美国自开展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以来实施的5项重要的航天飞行计划。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机构(如约翰逊航天中心、美国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运行模式等;归纳了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管理特点即决策集权化、科研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多样化、运行模式商业化等特点。第三部分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分析了《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2000-2014年收录的文献,以了解美国空间生物医学研究主要方向。分析了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主要研究机构实施的主要研究计划,重点分析了“人体研究计划”的研究特点,总结归纳了美国空间生物医学的研究领域、发展方向,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在分析了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发展现状和我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2020年我国空间站建成运行的实际需求,借鉴美国在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就以及国际空间站成功运行的经验,对我国的发展提出启示: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平衡发展;加强合作交流、提升研究水平;强调队伍建设、积累能力和经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保障能力。

二、21世纪的航天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的航天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太空探索中的人类医学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失重生理效应影响
    1.2 空间辐射效应影响
    1.3 太空环境对人体近日节律的影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航天重力生理学与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
    2.2 航天员医监医保
    2.3 物理化学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
    2.4 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3 结论

(2)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历程
2 中国空间生命科学重要成果
    2.1 失重效应与生命适应能力研究
        2.1.1 航天医学基础研究
        2.1.2 空间干细胞与胚胎发育研究
        2.1.3 空间生物节律研究
        2.1.4 高等植物研究
        2.1.5 空间微生物学研究
        2.1.6 空间蛋白质结晶
    2.2 辐射效应与辐射风险研究
    2.3 亚磁世界与模拟技术研究
    2.4 面向深空探测研究地外生存技术
        2.4.1 受控生态生保综合集成试验系统
        2.4.2 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系统
3 重大研究项目布局与进展
    3.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3.2 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
4 展望

(3)空间站在召唤(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迷人的“网”
战绩不俗的新兵
敢想才有敢为
跑步跨入国家队
痛并快乐着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挑战前沿是最好的爱国

(4)航天医学保障中的生物传感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航天医学保障与生物标志物
    2.1 心血管疾病相关标志物
    2.2 骨代谢疾病相关标志物
    2.3 神经-内分泌疾病相关标志物
    2.4 消化与泌尿系统疾病相关标志物
3 与宇航员健康相关的生物传感器
    3.1 基于侧向层析法与干化学法的生物传感器
    3.2 基于电化学法的生物传感器
    3.3 基于核酸方法的生物传感器
        3.3.1 核酸扩增技术
        3.3.2 核酸提取检测技术
        3.3.3 核酸测序技术
        3.3.4 核酸适配体
    3.4 基于芯片技术的生物传感器
        3.4.1 微流控芯片
        3.4.2 微阵列芯片
    3.5 植入式生物传感器
4 课题组在航天分子生物传感器领域的经验
5 总结与展望

(5)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2 学科特点
    2.1 任务牵引特性
    2.2 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2.3 医工结合特色
    2.4 学科目标明晰
    2.5 坚持系统论为指导
3 近十年主要进展
    3.1 发展了面向长期飞行的医学研究技术方法体系
        3.1.1 航天员选拔训练标准与方法不断扩展完善
        3.1.2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研究为空间站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基础
        3.1.3 面向长期飞行的特色实施医学体系日趋完善
        3.1.4 发展了面向长期驻留的健康监测新技术
    3.2 突破了系列重大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了在轨安全、生活保障能力
        3.2.1 新一代环控生保技术获得新突破
        3.2.2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功能性能全面提升
        3.2.3 风味丰富的长保质期食品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3.3 航天环境医学和工效学为保障载人航天器适人性做出新贡献
    3.4 学科研究能力日益增强, 实施了系列开创性大科学试/实验
    3.5 通过多次载人飞行, 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在轨实验数据, 深化了对人的认识
        3.5.1 生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3.5.2 健康监测与心理支持技术研究
        3.5.3 人在空间的能力研究
    3.6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获得新突破
    3.7 建设完善了地基试/实验平台, 发展了学科方法体系
4 展望
    4.1 利用空间站平台, 获取新发现积累新知识
    4.2 面向载人深空探测, 加强学科前瞻性研究
    4.3 发挥传统医学优势, 积极吸纳并发展新技术
    4.4 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 推动学科深入发展
5 结语

(6)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失重生理效应研究
    1.1 不同尺度失重生理效应规律
    1.2 防护措施防护效果
    1.3 我国6次载人飞行失重生理效应数据积累
2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
    2.1 长期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建设思路
    2.2 长期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建立
    2.3 长期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评价
    2.4 防护措施失重模拟平台体系
    2.5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方案建立
    2.6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评估体系
3 失重生理效应机制
    3.1 失重心血管功能失调机制研究
    3.2 失重骨丢失分子机制研究
    3.3 失重性肌萎缩机制研究
    3.4 空间免疫功能研究
    3.5 失重神经内分泌研究
4 展望
5 结语

(7)模拟微重力效应鼠脑中P-gp表达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重力的生物效应研究
        1.1.1 载人航天与微重力
        1.1.2 微重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1.3 微重力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1.2 P-糖蛋白
        1.2.1 P-gp的结构
        1.2.2 P-gp与血脑屏障
        1.2.3 与P-gp表达相关通路
    1.3 蛋白质组学在空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3 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脑组织P-gp表达的影响
        2.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2 动物处置
        2.3.3 蛋白提取和蛋白浓度测定
        2.3.4 Western-blot检测蛋白含量变化
    2.4 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脑组织MDR1 基因水平的影响
        2.4.1 总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2.4.2 Real-Time PCR检测MDR1 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2.5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筛选大鼠脑组织P-gp相互作用蛋白
        2.5.1 样品收集
        2.5.2 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5.3 P-gp抗体免疫共沉淀模拟微重力大鼠脑组织总蛋白
        2.5.4 P-gp免疫共沉淀复合物的SDS-PAGE分离
        2.5.5 P-gp免疫共沉淀复合物的Western-blot检测
        2.5.6 P-gp免疫共沉淀复合物的考马斯亮蓝检测
        2.5.7 P-gp免疫共沉淀复合物的质谱分析
        2.5.8 数据分析
        2.5.9 与P-gp相互作用蛋白Atp1b1的Western-blot验证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脑组织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脑组织MDR1 基因水平影响
    3.3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筛选脑内P-gp相互作用蛋白
        3.3.1 免疫共沉淀复合物中P-gp蛋白的表达检测
        3.3.2 SDS-PAGE电泳分离P-gp免疫共沉淀复合物
        3.3.3 模拟微重力大鼠脑内P-gp相关蛋白组学研究
        3.3.4 Western-blot 法验证 P-gp 相互作用蛋白 Atp1b1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空间生命科学概述
3 空间生命科学发展历程
    3.1 国内外空间生命科学历史及现状
        3.1.1国际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
        1) 20世纪40~60年代初——面向载人航天准备的起步阶段
        2) 20世纪60~80年代——载人航天活动取得重大突破的发展阶段
        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利用空间站平台开展大规模实验研究的持续发展阶段
        3.1.2 国际空间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3.1.3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工作
    3.2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2.1 我国与国际空间生命科学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
        3.2.2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目标及关键科学问题
    4.1 我国未来空间生命科学的战略需求
    4.2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目标
    4.3 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5 优先发展方向和路线图
6 空间生命科学发展途径建议
    6.1 学科建设与研究队伍建设
    6.2 研究平台与基地建设
    6.3 国家政策与投入支持
    6.4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5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7 结语

(9)太空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太空诱变育种的概念和特点
2太空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2.1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2对生物体形态学的影响
    2.3对生物体细胞学效应的影响
    2.4对生物体生理生化的影响
    2.5对生物体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3太空诱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太空诱变育种的国外研究现状
    3.2太空诱变育种的国内研究现状
4展望

(10)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发展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问题提出
        (一) 美国在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二) 空间生物医学是我国的发展重点与难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技术路线
    六、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七、 创新点
第一部分 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基本问题
    一、 空间生物医学基本概念
    二、 空间生物医学与基础生物医学的关系
        (一) 区别
        (二) 联系
    三、 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内涵与外延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影响因素
        (三) 研究特点
    四、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历程与计划
        (一)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发展历程
        (二) 美国主要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飞行计划
第二部分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组织管理体系
    一、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管理体系现状与特点
        (一) 在联邦政府设立空间生物医学的最高领导机构
        (二) 建立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机构
        (三) 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四) 制定基本的指导策略
    二、 科研机构和组织及其目标任务
        (一) 人体研究机构
        (二) 空间基础生物研究机构
        (三) 非政府实体机构
        (五) 国际空间站
    三、 实验研究运行模式与管理
        (一) 研究内容选择注重科学性
        (二) 成立专门机构保护受试对象的权利
        (三) 整合实验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四) 对整个实验流程定期评估
        (五) 制定政策规范实验数据收集与出版
    四、 保障措施
        (一) 制度保障
        (二) 经费保障
        (三) 人才保障
    五、 小结
第三部分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
    一、 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 数据与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二、 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特点分析
        (一) 研究重点随优先发展计划变化
        (二) 在系统评估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
        (三) 通过空间生物医学路线图规划优先研究顺序
    三、 开展人体和空间基础生物研究计划
        (一) 人体研究计划
        (二) 空间基础生物学研究计划
    四、 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方向与重点
    五、 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方向
    六、 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领域分析
        (一) 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对抗防护方法研究
        (二) 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与对抗防护措施研究
        (三) 航天员健康维护技术及在轨作业能力研究
        (四) 先进的在轨生物医学技术实验研究
    七、 空间探索任务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风险
        (一) 空间探索医学因素风险
        (二) 空间探索医学因素知识差距
    八、 成果推广与应用
        (一) 提高医疗保健能力
        (二) 生物遥测技术的应用与医学监护
        (三) 促进医用诊断仪和治疗仪的发展
        (四) 推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发展
    九、 小结
第四部分 提升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启示
    一、 我国空间生物医学的起步与历程
        (一) 成立宇宙生物学研究室
        (二) 组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二、 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特点
        (一)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二) 文件纲领促进发展
        (三) 纲要确立重点研究方向
        (四) 利用实验平台开展研究
        (五) “航天育种”技术世界领先
        (六) 建立我国特色的医学防护措施
    三、 我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技术缺乏创新
        (二)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四) 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四、 启示与建议
        (一)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二) 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平衡发展
        (三) 加强合作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四) 强调队伍建设、积累能力经验
        (五)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21世纪的航天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太空探索中的人类医学保障[J]. 朱香英,黄定华. 科技导报, 2021(11)
  • [2]中国空间生命科学40年回顾与展望[J]. 李莹辉,孙野青,郑慧琼,商澎,曲丽娜,雷晓华,刘红,刘敏,赫荣乔,龙勉,孙喜庆,王俊峰,周光明,孙联文. 空间科学学报, 2021(01)
  • [3]空间站在召唤[J]. 赵雁. 神剑, 2020(04)
  • [4]航天医学保障中的生物传感器技术[J]. 李晓琼,冷坤,朱宇晴,李堃杰,樊云龙,高彬彬,邓玉林. 生命科学仪器, 2018(Z1)
  • [5]航天医学工程学主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陈善广,邓一兵,李莹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
  • [6]我国失重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林杰,曲丽娜,李英贤,陈晓萍,李莹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8(02)
  • [7]模拟微重力效应鼠脑中P-gp表达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研究[D]. 黄丽丽.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8]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J]. 商澎,呼延霆,杨周岐,武祥龙,赵玉芬,赵国屏,顾逸东.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5(08)
  • [9]太空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 李谨,耿金鹏,曹天光,韩英荣,李多芳,展永. 北方园艺, 2015(14)
  • [10]美国空间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发展分析与启示[D]. 周维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2)

标签:;  ;  ;  ;  ;  

21世纪的航空航天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