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羊八井地热开发环境问题及对策

西藏羊八井地热开发环境问题及对策

一、Environmental Issues of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n Yangbajing, Tibe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光[1](2021)在《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对地热能的利用人们却还在不断探索,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研究表明,以氨水等溶液为工质的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将成为一种有效利用地热资源的新途径。羊八井地热田随着使用年份的增长,其储藏的地热资源随之减少,如何提高地热能的利用率成为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地热资源异常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以及技术积累,地热发电的效益得到显着提升,已成为自然资源发电的中坚力量。而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在就是我国地热发电的代表性项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双工质地热发电系统的建设以及电站管理系统的设计。其中第一部分,详细讲述了热水型地热发电的双工质循环系统,并探讨了该系统在羊八井电站实施的可行性。通过抽样验证发现,羊八井地热能源在经过现有的发电设备运转之后,依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必要进行双工质发电站的改造。本文详细描述了双工质发电站的工作原理,并计算了其预期收益,为双工质发电站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第二个部分,详细讲解了电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利用vue.js框架制作前端页面,使用微信小程序建设移动端页面,使用PHP语言开发服务器API,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站管理系统。本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两方面对西藏羊八井电站提出了可行的建设计划,同时,实现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最新现状及生产中的难题做出了介绍及解决。

王成福[2](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陈翠娟[3](2019)在《西藏拉孜县锡钦地热物源分析》文中指出本课题选取西藏拉孜县锡钦地热田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等已有成果,系统分析锡钦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采集地热流体并进行水化学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结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施工探采测井资料、抽水试验与动态监测数据等已有综合勘查技术成果,查明锡钦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等特征,研究分析地热水的“储”、“盖”、“通”、“源”,探讨其成因模式。综合评价研究区的地热资源储量和地热流体质量,为科学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依据。锡钦地热显示区构造上位于申扎—谢通门南北向活动构造带的南延部分,是区内新构造活动的典型代表。它是由一系列活动断层、带状断陷盆地(断陷带)和断块山地(隆起带)及与之相伴产出的水热(温泉)、地震活动组成的,对热储形态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该区位于萨迦冲曲河谷地带,分布有大面积第四系河流冲积层。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活动强烈,岩石裂隙发育,大气降水易入渗并径流,是继那曲—尼木地热带之后发现的又一个极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地热带。显示区内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Ca水,通过对显示区SiO2地球化学温标计算平均热储温度范围为66.3~96.6℃,为中低温地热显示区。地下热水中可能有不同比例的冷水混入,热水PH值介于7.08~7.39之间,属于中性、淡水HCO3-Na·Ca型热水。SiO2、F、Sr与Cl大体上存在负相关关系可能显示不同程度的冷水的混入。根据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O值,主要用于分析热水的补给来源于当地的大气降水,温度较低时地下水的水-岩同位素交换反应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发生轻微的18O漂移。进一步估算补给区的高程为4100~4608m,补给区的平均温度为8.7℃。与其他西藏着名地热田比较分析锡钦温泉属于中低温地热系统,同时采用不同地热温标计算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区SiO2、Na/K、K/Mg与1000/T关系图解可以看出,地下热水落在Na/K平衡线的下方,表明地下热水受到比例不等的冷水混入的影响,水-岩反应未达到完全平衡。因此综合考虑采用石英二氧化硅温标法估算热储温度为96.6℃。锡钦地热流体的热源、水源、热储层及运移通道分析,锡钦温泉的热源可能来源于西北侧地壳深部的已冷凝定位的岩浆熔体,以热田西北侧基岩山地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为补给,主要沿深部近EW向大断裂F1,是区域上的构造带裂隙入渗地下,沿断层径流,经深循环下渗流至基底热源加热,热水在静水压力和热对流的综合作用转为向上运动。然后沿次一级的NNW向断裂破碎带F2控热构造通道升流形成热储层,F2断层既是地下水深部径流的通道,同时又是中深层的热储层。受到F4逆断层的顶托在河谷南侧山前一带,同时热水在升流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冷水掺混及地下发生水岩反应,改变地下最初热水离子化学成分,最后以温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魏鑫[4](2019)在《断层模式干热岩地热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干热岩地热能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干热岩地热能开采大多使用增强型地热系统,在该系统中,建造人工储层非常困难且局限性较大,致使全世界至今未建成商业规模的干热岩电站。本文针对团队2008年提出的断层模式干热岩地热开发方案,以中国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田深层大倾角断层带作为天然的人工储层,采用三维固-流-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断层模式干热岩地热开发过程中温度场、渗流场、固体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及出力与寿命。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用于干热岩地热开发的拟连续介质固-流-热耦合计算模型,即温度场、固体应力场、渗流场的控制方程。分别采用有限单元法和有限体积法给出了离散方程。2.在Visual Studio2015环境下使用C++、QT、OpenGL编制了THM-FF软件,该软件用于固-流-热耦合数值计算,还具备网格划分、材料赋值、施加边界条件及指定节点或单元的数据提取等功能。3.根据西藏羊八井的断层结构,沿水平走向,间隔6000m布置一个注水井和两个生产井,形成一个独立的干热岩地热开采系统。通过THM-FF软件进行干热岩地热开发的固-流-热耦合数值计算,得到以下结论:(1)注水初期,注水井迅速周围形成了温度降低区,随开采时间增加,低温区主要向生产井方向扩展,在断层埋深越浅的位置,扩展越突出,22年后,沿断层走向扩展2.5km,并未影响到其他地热开采系统的运行。1#生产井在系统运行22年内,持续产出450℃的高温水;2#生产井出水温度在系统运行第8年时开始,从450℃随运行时间呈指数规律降低,第14年时,出水温度降低至200℃以下。随开采时间的增加,水温沿断层带升高的速率逐渐减小。(2)随着地层温度的降低,岩体的挤压应力逐渐减小,致使岩体的渗透性能提高,为流体在断层中的渗流创造了有利条件。(3)开采初期,因为注水井周围的高压力梯度和倾斜断层带在开采初期存在的渗透性差异,致使注入水在注水井周围积留,随开采时间的增加,注水井周围岩体因与注入水发生热交换,挤压应力降低,渗透性能提高,水流突破了渗透阻碍,渗流通道逐渐通畅。第166天,2#生产井开始出水,第397天,1#生产井开始出水。随开采时间增加,两口生产井周围较大的压力梯度致使四周断层带中大部分的水流入到了生产井中,出水流量逐渐增大。(4)两个生产井的出水温度和质量流量均已满足经济需求,其中2#生产井最高平均流量可达335kg/s左右,并可以保持200℃以上的温度,1#生产井平均流量最多可达245kg/s左右,水温高达445℃,可维持10年以上;2#生产井第15年的平均水温已降低至200℃以下,实际生产时,可在第15年时关闭2#生产井,待岩体温度回升后继续开采;该系统运行的22年内,有效热产量高达13130MW·a,可使地表装机容量为500MW的地热电站工作25年。

王转转,欧成华,王红印,靳平平,李丹,张玉萍[5](2019)在《国内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热是一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可再生资源。系统梳理我国悠久的地热资源研究历程,发现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类型众多,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地热资源的分类是评价和开发地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地热分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地热资源系统分类方案。依照赋存埋深和温度将地热资源划分为浅层地热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三个大类;再从地热资源富集赋存的关键要素出发,依照源(热源和水源)、通(通道及传输)、储(储集体)、盖(盖层)等地质要素将水热型地热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岩浆型(Ⅱ1)、隆起断裂型(Ⅱ2)和沉降盆地型(Ⅱ3)三亚类,将干热岩细分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Ⅲ1)、沉积盆地型(Ⅲ2)、高放射性产热型(Ⅲ3)和近代火山型(Ⅲ4)四亚类。通过系统划分地热资源类型,总结各亚类特征,结合对当前国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技术难点的分析总结,形成对地热资源研究的有益认识,以期为今后地热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王一萱[6](2019)在《西藏察隅地区明期和吉公温泉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在察隅地区的野外勘查结合遥感地质解译得出岩石特征、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明确了区域性深大断裂与浅部活动构造、温泉之间的内在成因关系,并对研究区13个水样的水化学及气体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到了水化学类型、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数据及相关性,明确地热流体的运移、径流、水岩反应及混合作用的过程。再结合水化学数据,综合温标经验公式的限制条件选出最适宜的水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最后结合地质构造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通过构造、热源、水源综合分析,得出了温泉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两种不同的温泉成因模式。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温泉的形成与分布受深大断裂(F1)、浅部活动构造(F2、F3、F4)与裂隙破碎带共同控制。F1断裂与F2断裂在深部交汇,为深部物质的参与提供通道;新构造运动强烈,断层的发育在空间发育上继承了老断层,断块间歇性差异抬升,破碎带发育为温泉在地表出露提供条件。(2)研究区地热系统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明期温泉与英雄坡温泉还存在深部岩浆水;热储类型以以带状裂隙型热储为主;盖层条件较差,温泉在上涌过程中受到混合作用影响;热储的传热导水通道主要是带状裂隙或断裂交汇的部位。(3)明期温泉、英雄坡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型、HCO3-Cl-Na型,此类水化学类型由深部成因的Cl-Na型演化而来。B、Li、Rb、Cs、Cl以及地热气体CO2同位素δ13C指示明期温泉、英雄坡温度的流体具有深部来源组分。(4)利用Na-K、Na-K-Ca、K-Mg阳离子温标、SiO2温标及Na-K-Mg三角图解等热储温度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认为SiO2温标为最适宜的方法,根据主要矿物玉髓及石英的温标经验计算公式得出明期温泉的热储温度范围在99.5-138.30°C,吉公温泉的热储温度范围在63.14-113.15°C;英雄坡温泉的热储温度范围在121.03-146.65°C。(5)明期温泉及英雄坡温泉的主要热源为较高的区域热背景、局部熔融体及携带能量的深部物质流,水源为大气降水和深部岩浆水;吉公温泉的热源为较高的区域热背景,无附加热源,水源为大气降水,为花岗岩裂隙中循环的中低温对流型系统。

骆春会[7](2018)在《牦牛粪生物炭制备及其去除水中砷和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砷和氟是西藏地热水中两种典型的高浓度元素,地热利用过程中尾水直接排放至地表会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人身健康。本文以西藏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牦牛粪为原料通过热解方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一系列生物炭(BC500、BC600、BC700、BC800),同时用FeCl2对吸附效果最好的生物炭(BC600)进行改性制得改性生物炭(Fe-BC600),对制得的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对砷和氟的吸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BC600在pH=7,温度为80℃,吸附剂添加量为10 g/L时,对砷的去除率为64.99%(初始砷浓度为4.0 mg/L);吸附剂添加量为4 g/L时,对氟的去除率为99.36%(初始氟浓度为19.0 mg/L)。改性生物炭Fe-BC600在pH=7,温度为80℃,吸附剂添加量为3 g/L时,对砷的去除率为99.44%;吸附剂添加量为4 g/L时,对氟的去除率为98.77%。与BC600相比,Fe-BC600对砷的饱和吸附量增加了6倍,对氟的饱和吸附量没变。对于生物炭BC600来说,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能较好地描述其对砷的吸附,准一级动力学更能较好地描述其对氟的吸附;不同温度下,其对砷的吸附过程均能用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吸附等温方程较好的拟合,对氟的吸附过程能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更好的拟合;其吸附砷和氟的反应均为吸热、自发反应。对于改性生物炭Fe-BC600来说,准二级动力学更适用于描述其对砷和氟的吸附过程;不同温度下其对砷和氟的吸附过程能用Freundlich等温方程很好的拟合;其吸附砷和氟的反应均为吸热、自发反应。在pH为7、温度为80℃、Fe-BC600的投加量为4 g/L时,同时吸附溶液中4.0 mg/L的砷和19.0 mg/L的氟后,氟的去除率为97.88%,砷的去除率为98.79%,与单独吸附时效果一致,在其它离子Ca2+、Mg2+、Cl-、SO42-和HCO3-的存在下,改性生物炭对砷和氟的吸附效果没有降低,去除率均在98%以上,表明这五种离子对砷和氟的吸附没有影响。将0.2 g吸附饱和的改性生物炭置于10 mL浓度为0.1 mol/L的HCl溶液中脱附40 min后,改性生物炭对砷和氟的去除率分别为97.33%和94.26%,在脱附-吸附5次后,其对砷的去除率仍在95%左右,对氟的去除率在70%左右,表明改性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为了更好地了解吸附过程,对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分别进行了BET、FTIR、XRD、SEM、XRF表征。本研究为西藏地区利用本地资源解决当地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王思琪[8](2017)在《西藏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形成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古堆地热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带中东部,该区域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一部分。古堆地热田地热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同等深度温度最高的地热田。但是,由于该区域研究程度较低,造成热田资源开发利用非常困难。其瓶颈在于该热田热储成因尚不清楚,亟须揭示热田源、运、储、盖的形成机制。本文从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入手,选取典型区实地采样,根据室内外监测测试结果,厘定了深部地热流体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利用地球化学温度计估算了深部地热母流体温度,依据流体化学及同位素成果,识别了地热流体化学组分来源,选取典型温泉点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分析温泉水化学组分来源;同时,联合地球物理勘查、地热钻探等技术成果,佐证模拟结果;最后,综合分析前述成果提出了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以Cl·HCO3-Na、Cl-Na水为主,TDS、Na、F、Li、SiO2、As与Cl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指示古堆地热显示区存在深部热流体的混入。通过地热水同位素分析,其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热水就近接受融雪水补给;地热水中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硫酸盐主要来源于沉积层的淋滤作用;利用氚同位素值定性判断地热水仍残留一些核爆3H,循环深度不深。通过地热气体主要成分分析,表明CO2为深部无机来源,N2主要为大气成因;利用气体三角图及He同位素比值,揭示了研究区地热气体中氦主要为壳源,地热流体运移到浅部不断有大气成分的混入。利用流体化学地温计估算区内深部最高的热储温度260℃左右。本文提出的古堆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认为:古堆地区经历了剧烈构造活动,可能形成埋藏较浅的局部熔融体、高温岩体或热流体,成为良好的热源;南北向区域性的沃卡-古堆-错那深大断裂带为深部热能传递至较浅地层提供了大通道,局部较小断裂与大断裂相互切割形成水热通道,其中范围体积较大的破碎带形成高温热储。古堆地热田的浅部地热资源丰富,利用积存热量的方法预测年开发潜力为9.83×1015J。

孙红丽,马峰,刘昭,刘志明,王贵玲,男达瓦[9](2015)在《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氟分布及富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内12个主要地热田采集的地热、地表水样共30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氟含量0.3419.2mg/L,地下热水中氟含量均高于2.0mg/L,研究区南部氟含量较北区偏高.氟含量高区,地热显示较明显.氟离子在水化学类型为Cl-Na或Cl?SO4-Na等Na型水中富集程度高于HCO3-Na?Ca或HCO3-Ca等Ca型水.研究区高氟地热水的富集机制主要有:深部地热流体的升流混合作用,补给水向下渗流过程中含氟硅酸盐矿物、萤石的溶滤作用.两种机制相比,深部热流的混合作用对地下水形成高浓度F-的贡献更大,但矿物的溶滤作用相对而言更为普遍些.研究区砷的富集机制与氟相似,这也使得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共生性.应加强高氟高砷区地热水的管理与防护,防止其污染地表水环境.

翟海珍,苏正,吴能友[10](2014)在《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经验及对我国地热开发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增强型地热系统是采用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采出相当数量深层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法国苏尔士(Soultz)地热项目已有20多年开发研究历史,但前人尚未对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其成功经验也未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本文通过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该项目在钻井、储层激发、水力循环测试和储层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提炼出地热开发中遇到的储层建设和井下泵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并指出数值模拟在地热开发过程应用方面的启示。苏尔士地热项目开发吸取了其他早期地热田的经验和教训,成功地建造了商业规模的人工激发储层,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对后续开发的地热项目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Environmental Issues of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n Yangbajing, Tibe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vironmental Issues of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n Yangbajing, Tibe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论文提纲范文)

(1)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 国内发展现状
        1.4.2 国外发展现状
    1.5 本文内容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项目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
    2.1 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可行性分析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
    3.1 数据采集
        3.1.1 羊八井发电站简介
        3.1.2 尾水参数收集
    3.2 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结构
    3.3 发电站数据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站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业务流程图
    4.3 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站管理系统实现
    5.1 开发技术选型
    5.2 系统技术简介
        5.2.1 B/S模式
        5.2.2 Vue.js简介
        5.2.3 PHP简介
        5.2.4 My SQL简介
    5.3 电脑端页面实现
    5.4 移动端页面实现
    5.5 服务器端开发
    5.6 硬件配套建设
    5.7 运行与测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5.5 “地热能+”模式
    5.6 区块链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3)西藏拉孜县锡钦地热物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锡钦地热显示区研究程度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社会经济及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地层
        2.2.3 构造
        2.2.4 岩浆岩
第三章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地质条件
        3.1.1 地层
        3.1.2 构造
    3.2 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
    3.3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第四章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 锡钦温泉分布特征
    4.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与化验分析
        4.2.2 温泉水常量组分特征
        4.2.3 温泉水微量组分特征
        4.2.4 冷热水的化学类型及组分特征
        4.2.5 温泉Q1各离子时间轴上的组分特征
        4.2.6 地热流体组分与其他地热田对比分析
    4.3 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
        4.3.1 氢氧同位素分析
        4.3.2 氚同位素分析
    4.4 热储温度估算
        4.4.1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4.4.2 阳离子地热温标
        4.4.3 地热温标的估算
    4.5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估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热流体物源分析及成因探讨
    5.1 地热流体热源分析
    5.2 地热流体水源分析
    5.3 地热资源热储分析
    5.4 地热流体运移通道分析
    5.5 地热田的成因模式
第六章 地热资源初步评价
    6.1 天然释热量估算
        6.1.1 流体溢出携带热量
        6.1.2 地面散热
    6.2 积存热量估算
    6.3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6.3.1 理疗热矿水评价
        6.3.2 饮用天然矿泉水评价
        6.3.3 渔业水质评价
        6.3.4 农田灌溉水质评价
        6.3.5 地热水的腐蚀、结垢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4)断层模式干热岩地热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热资源的发展潜力
    1.2 干热岩地热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3 干热岩地热开采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拟连续介质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
    2.1 基本假设
    2.2 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
        2.2.1 基质岩块和断层岩体的变形控制方程
        2.2.2 基质岩块的温度场控制方程
        2.2.3 断层岩体的温度场控制方程
        2.2.4 断层岩体的渗流场控制方程
    2.3 小结
第三章 拟连续介质固-流-热耦合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3.1 有限单元法(FEM)的理论基础
        3.1.1 等参变换
        3.1.2 变分有限元法
        3.1.3 加权残差法-伽辽金法
    3.2 有限单元法的拟连续介质固-流-热耦合数值解法
        3.2.1 基质岩块和断层岩体变形控制方程的泛函及离散
        3.2.2 基质岩块热传导方程的离散
        3.2.3 断层岩体对流-传导方程的离散
        3.2.4 断层岩体水渗流方程的离散
    3.3 有限体积法(FVM)的理论基础及数值解法
        3.3.1 理论基础
        3.3.2 扩散项的离散
        3.3.3 对流项的离散
        3.3.4 边界条件处理
    3.4 固-流-热耦合程序设计
第四章 固-流-热耦合模拟软件设计与开发
    4.1 界面设计与图形技术
        4.1.1 界面设计
        4.1.2 图形技术
    4.2 前处理模块
        4.2.1 网格划分方法
        4.2.2 网格模型建立
        4.2.3 材料参数定义及赋值
        4.2.4 施加初边值条件
    4.3 求解模块
    4.4 后处理模块
    4.5 有限体积法的算例分析
第五章 西藏羊八井干热岩地热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羊八井干热岩地热开发方案研究
    5.2 模型简化及初边值条件
        5.2.1 坐标模型简化
        5.2.2 初边值条件
    5.3 耦合模型的求解方法
    5.4 温度场变化规律研究
        5.4.1 垂直剖面温度场分布
        5.4.2 断层面上的温度场分布
    5.5 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
        5.5.1 垂直剖面应力场分布
        5.5.2 断层剖面应力场分布
    5.6 渗流场变化规律研究
        5.6.1 垂直剖面流场分布规律
        5.6.2 断层剖面比流量分布规律
    5.7 断层钻井处的耦合规律
        5.7.1 断层钻井处的热-固耦合规律
        5.7.2 断层钻井处的流-固耦合规律及比流量变化
第六章 西藏羊八井HDR地热开发的出力与寿命研究
    6.1 出力和寿命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6.2 西藏羊八井HDR地热电站出力与寿命计算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有限体积法的公式补充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国内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地热资源研究历程
2我国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技术特色
    2.1 我国地热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2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我国地热开发利用技术准点及未来发展展望
    3.1 技术难点
    3.2 未来发展展望
4 结论

(6)西藏察隅地区明期和吉公温泉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地热资源概况
        1.2.2 地热学研究现状
        1.2.3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4 察隅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构造地质特征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区域地层特征
        2.2.3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2.2.4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下水类型
        2.3.2 补、径、排特征
        2.3.3 地下水富集规律
第3章 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
    3.1 温泉基本特征
        3.1.1 明期温泉
        3.1.2 英雄坡温泉
        3.1.3 吉公温泉
    3.2 地质概况
        3.2.1 出露地层
        3.2.2 主要构造
    3.3 遥感构造解译
        3.3.1 遥感解译法
        3.3.2 明期地区遥感地质解译
        3.3.3 察隅县城遥感地质解译
    3.4 地热地质特征
        3.4.1 明期地区
        3.4.2 英雄坡-吉公地区
第4章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1.1 主要测试项目
        4.1.2 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水化学类型
    4.3 水化学组分分析
        4.3.1 常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4 地热水的气体同位素特征
第5章 热储特征研究
    5.1 热储赋存特征
        5.1.1 热储概念与类型
        5.1.2 储层特征
        5.1.3 盖层特征
        5.1.4 传热导水通道
    5.2 水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
        5.2.1 水化学温标原理
        5.2.2 常用温标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5.2.3 热储计算结果分析
第6章 温泉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6.1 深部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6.1.1 定义
        6.1.2 深部构造与地幔脱气作用
        6.1.3 深部构造与温泉的分布
        6.1.4 研究区深部构造与温泉的关系
    6.2 活动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6.2.1 定义
        6.2.2 活动构造与深大断裂
        6.2.3 活动构造与温泉的分布
        6.2.4 研究区活动构造与温泉的关系
    6.3 地震与温泉的关系
        6.3.1 地震与温泉的分布
        6.3.2 地震与温泉的耦合作用
        6.3.3 察隅地区地热与地震活动
第7章 地热系统的形成机理
    7.1 成因分析
        7.1.1 构造分析
        7.1.2 热源分析
        7.1.3 水源分析
    7.2 成因模式
        7.2.1 明期温泉成因模式
        7.2.2 吉公温泉成因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牦牛粪生物炭制备及其去除水中砷和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热资源的利用及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1.2.1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1.2.2 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问题
        1.2.3 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1.3 水中砷氟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除砷技术
        1.3.2 除氟技术
        1.3.3 同步除砷除氟技术
    1.4 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西藏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特性表征
    2.1 生物炭制备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2 生物炭制备方法
    2.2 改性生物炭制备的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改性生物炭制备
    2.3 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生物炭的产炭率与pH
        2.4.2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的比表面积
        2.4.3 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的红外光谱分析
        2.4.4 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的X射线衍射光谱图
        2.4.5 生物炭和改性生物炭的SEM分析
        2.4.6 生物炭的元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对砷的吸附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砷的吸附实验方法
        3.2.2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3 吸附等温线模型
        3.2.4 吸附热力学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溶液pH对生物炭吸附砷的影响
        3.3.2 溶液温度对生物炭吸附砷的影响
        3.3.3 吸附剂投加量对生物炭吸附砷的影响
        3.3.4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砷的动力学特征
        3.3.5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砷的吸附等温线
        3.3.6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砷的热力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对氟的吸附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氟的吸附实验方法
        4.2.2 吸附动力学模型
        4.2.3 吸附等温线模型
        4.2.4 吸附热力学模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溶液pH对生物炭吸附氟的影响
        4.3.2 溶液温度对生物炭吸附氟的影响
        4.3.3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氟的影响
        4.3.4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氟的动力学特征
        4.3.5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氟的吸附等温线
        4.3.6 生物炭与改性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氟的热力学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它离子的影响及改性生物炭的脱附实验
    5.1 其它离子的影响
    5.2改性生物炭的脱附实验
        5.2.1 脱附剂的选择
        5.2.2 脱附时间
        5.2.3 脱附剂的量
        5.2.4 脱附次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西藏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特色和创新之处
2 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
        2.1.3 水文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
        2.2.1 地层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水文地质
    2.3 古堆地区地热地质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地热显示特征
        2.3.4 热储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地热流体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测试
    3.2 地热水化学特征
        3.2.1 水化学类型分析
        3.2.2 主要离子特征分析
    3.3 地热水循环特征分析
        3.3.1 地热水来源分析
        3.3.2 地热水碳硫同位素特征
        3.3.3 地热水滞留时间
    3.4 地热气体特征
        3.4.1 地热气体组分特征
        3.4.2 地热气体来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深部水热过程的地球化学识别
    4.1 地热系统热储温度研究
        4.1.1 阳离子比值地温计
        4.1.2 SiO2地温计
        4.1.3 气体化学地温计
        4.1.4 氯焓图解法估算热储温度
        4.1.5 化学热力学温度计
    4.2 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
        4.2.1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基础理论
        4.2.2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路径
        4.2.3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地球物理场空间特征
    5.1 大地电磁场特征
        5.1.1 岩石电性与温度场的关系
        5.1.2 大地电磁反演原理
        5.1.3 大地电磁场特征与断裂识别
    5.2 地温场空间特征
        5.2.1 温度场垂向分布特征
        5.2.2 温度场平面分布特征
    5.3 温度、压力指示意义
    5.4 本章小结
6 地热系统形成机理
    6.1 地热系统热源分析
        6.1.1 区域地质背景对比分析
        6.1.2 深部构造特征对比分析
        6.1.3 地热田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条件对比分析
    6.2 地热流体成因分析
    6.3 热储层特征分析
    6.4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
    6.5 本章小结
7 地热资源初步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7.1 天然释热量计算
    7.2 积存热量计算
    7.3 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7.3.1 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7.3.2 地热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保护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9)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氟分布及富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化学特征
    2.2 地热水氟分布特征
        2.2.1氟空间分布特征
        2.2.2氟水化学分布特征
    2.3 地热水氟富集特征
3 结论

(10)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经验及对我国地热开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法国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研究过程
2 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成功经验
    2.1 钻井
    2.2 储层激发
    2.3 水力循环测试
    2.4 储层监测
3 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过程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3.1 储层不平衡
    3.2 井下泵设备
    3.3 储层规模
    3.4 数值模拟在地热开发过程应用方面的启示
4 苏尔士项目对中国增强型地热的启示
5 结论

四、Environmental Issues of Geothermal Development in Yangbajing, Tibe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论文参考文献)

  • [1]羊八井地热双工质发电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陈俊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西藏拉孜县锡钦地热物源分析[D]. 陈翠娟. 河北地质大学, 2019
  • [4]断层模式干热岩地热开采的数值模拟研究[D]. 魏鑫.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5]国内地热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进展[J]. 王转转,欧成华,王红印,靳平平,李丹,张玉萍. 水利水电技术, 2019(06)
  • [6]西藏察隅地区明期和吉公温泉成因机制研究[D]. 王一萱.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牦牛粪生物炭制备及其去除水中砷和氟的研究[D]. 骆春会. 天津大学, 2018(06)
  • [8]西藏古堆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形成机理[D]. 王思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9]西藏高温地热显示区氟分布及富集特征[J]. 孙红丽,马峰,刘昭,刘志明,王贵玲,男达瓦.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1)
  • [10]苏尔士增强型地热系统的开发经验及对我国地热开发的启示[J]. 翟海珍,苏正,吴能友. 新能源进展, 2014(04)

标签:;  ;  ;  ;  ;  

西藏羊八井地热开发环境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