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跟踪和侦察

检测、跟踪和侦察

一、探测、跟踪与侦察(论文文献综述)

秦正威,时银水[1](2021)在《野战防空侦察探测火箭弹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联合作战下,火箭弹对陆上作战力量威胁巨大,防空兵对抗击火箭弹能力需求迫切。通过分析火箭弹的弹道特性、速度特性、雷达散射特性、雷达跟踪稳定性等,提出野战防空侦察雷达探测跟踪火箭弹的威力范围、分辨力、测量精度、情报数据率、跟踪目标容量等主要战术能力需求,为拦截抗击火箭弹提供技术支撑。

裴云,杨青山[2](2021)在《机载火控雷达的射频隐身与电磁机动》文中指出借鉴电磁机动战思想,从电磁作战环境中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与对方电子侦察系统机动对抗的视角,分析了机载雷达射频隐身与电磁机动的含义,探讨了机载雷达射频隐身的电磁机动敏捷性、电磁机动信息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空战电磁环境中,机载雷达射频隐身的"最小时间"、"最小功率"和"最大信号不确定性"3种电磁机动策略,以及对应的电磁机动工作方式。运用电磁机动战研究机载雷达射频隐身问题,拓展了机载雷达电磁作战研究的视野及思路,提出了有应用价值的机载雷达电磁机动策略和工作方式。

电镜之鹰[3](2021)在《美国太空军建设的进展和动向》文中研究指明太空是人类的共同空间,太空资源也理应是全人类共享的重要资源。仅从一国利益和不合理诉求出发,片面地建设太空军事力量,将会不必要地加速太空军事化,引发新的军备竞赛,导致国际军力对比不合理失衡,最终对全球防务安全形势带来更多的隐患。

徐羽丰,王玉珠[4](2021)在《多传感器自适应协同管控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多传感器探测中自适应参数协同可有效提高目标检测效率。首先,分析了传感器协同中传感器选择与参数协同的问题;然后,通过任务决策与线性规划相结合方式选择了协同传感器,并归纳了传感器协同时参数级协同调整规则;最后,在分析协同目标相关数据基础上对异常情况给出了检测方法及其解决方案。

任唯祎[5](2021)在《通信侦察信息在组网雷达对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组网雷达系统利用通信手段,使得网内的雷达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给当代雷达电子对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在在组网雷达对抗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组网雷达系统的干扰,而很少有研究组网雷达侦察识别方面的文章或期刊。组网雷达中的各雷达相互关联,如果要对组网雷达实施有效攻击,就必然要弄清网内各雷达之间的关系。雷达组网方式包含了雷达网内各雷达之间的通信传输关系;另外,通过分析雷达的组网方式可以得出组网雷达中各节点的关键性等级,进而判断网内各节点的威胁程度,为后续干扰策略的选取以及干扰资源的调度提供支撑。因此,识别雷达的组网方式,在组网雷达对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实现雷达组网方式识别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分析。要想正确的提取出组网雷达系统的特征,就必须对组网雷达系统本身的特性有充足的了解。文章中首先介绍了组网雷达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系统建模的关键数学模型,并根据研究需求对组网雷达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组网雷达与传统雷达在特征上的区分在于组网雷达除了拥有传统雷达所有的功能外,各雷达间还通过相应的通信手段使得组网雷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因此,分析研究组网雷达的通信特征,是突破组网雷达对抗研究瓶颈的一个方向。本文在建立了组网雷达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类型的组网雷达、不同的仿真场景,充分分析并提取了组网雷达系统的通信特征。雷达组网方式的识别是属于模式识别的一种。不同组网方式下的雷达网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将组成区分不同组网方式的规则,通过分析各组网方式下的雷达网,可以提取到不同组网方式的特征,进而对组网方式进行分类与识别。此外,不同的组网雷达系统在面对干扰时会其系统特征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加入对抗下的组网雷达特征将更有助于雷达组网方式的识别。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组网雷达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参数变化,提取了不同场景下的通信特征,并结合D-S证据融合理论成功实现了通信侦察信息辅助雷达组网方式的识别。

屈渲睿[6](2021)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源时差测向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传统地面无源定位系统出发,结合系留无人机平台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三站协同的对地基目标的无源时差测向定位技术,重点探讨对地面上固定或缓慢移动的目标辐射源进行精准定位的算法和测向过程中的误差来源。本文基于系留无人机升空平台,构造新型的三站协同对地时差定位系统,并对该系统在特定应用场景的优势进行分析,研究该系统通过有效消除多径效应对定位精度的改善程度,研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整体测试方法。本文主要进行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时差定位原理、到达时间差测量技术和时间同步技术等无源时差定位相关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地基目标,研究了空间校准技术,并对适用于地基目标的时差定位理论进行了研究。其次,为了提高对地基目标的定位精度,本文还提出了基于系留无人机升空平台的三站协同无源时差定位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框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对其应用场景及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系统的测试方法,并给出了测试流程图。再次,对时差定位系统在定位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误差来源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从侦察站的位置测量、系统授时、时差测量、多径传播等方面研究了影响时差定位精度的因素,然后给出了定位精度的计算方法。最后,依据本文所涉及的应用场景,设计了可以对地基目标位置精准定位的两种求解算法,并对这两种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对比分析算法的性能;同时对系统的布站方式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仿真数据研究了不同布站情况下、不同站址测量误差下、不同时差测量误差下的定位结果和误差,然后对系统误差和多径信道环境下造成的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对比。结果显示,基于系留无人机的对地时差定位系统与地面无源定位系统相比,定位精度较高,能满足本文所提出的指标要求。本文研究的系统主要对非合作源在视距内传播的通信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可以较好地消除多径效应,并根据非合作方和站台的相对位置等先验信息进行解模糊,通过合理布站、多次测量、两种求解算法结合使用的方式,最终将定位误差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张居圆[7](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空中威胁和任务需求的多样性,传统常规雷达逐渐减少,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新体制雷达大量部署,其中以采用电扫描体制和多任务管理系统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为典型代表。由于多功能雷达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对空中目标的威胁差异极大,利用截获的雷达信号识别其工作模式是威胁预警和评估的关键问题,也是实施电子干扰策略选择、干扰资源分配的基础。因此,准确识别雷达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模板匹配法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工作模式识别要求,本文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工作模式识别中,分别研究了无先验信息条件下、大样本数据库和小样本数据库条件下,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算法验证。本文提出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方法,对其他电子侦察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本文在无先验信息条件下,实现了基于聚类分析的未知雷达工作模式识别。利用K-均值算法、ISODATA算法、模糊C均值算法及模糊ISODATA算法,开展基于脉冲描述字参数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仿真实验。实验证明验证了聚类分析算法的有效性,并且证明模糊ISODATA算法相对于其他三种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本文在已知先验信息条件下,实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首先将BP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大样本识别中。其次,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网络的孪生神经网络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小样本识别中。本文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两种算法均能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平均分类精度均在87%以上。且两种算法的准确率都高于对应仿真场景下的聚类分析算法,充分证明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算法能够获得比聚类分析算法更好的识别效果。

向世涛[8](2021)在《基于雷达与PTZ摄像机网络的协同侦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合作目标的侦察是包括安防、数字化城市等众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重要基础。进行非合作目标侦察往往使用多种探测手段,其中摄像机由于符合人眼视觉、纹理信息丰富;厘米波雷达由于可全天候、中远距离探测且性价比较高,这两种探测源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基于雷达和视觉的协同侦察具有侦察范围广、直观便捷、信息量大的特点,能极大提高系统的检测识别跟踪能力。本文针对雷达和云台(Pan-Tilt-Zoom,PTZ)摄像机网络的协同侦察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PTZ摄像机内参、摄像机云台和场景标定:1)内参标定针对中远距变焦场景中张氏标定法无法正确使用的问题,采用两步标定法计算摄像机内参,进行该方法的验证及与张氏标定法的比较;2)由于PTZ摄像机具有转动结构,本文提出针对摄像机云台标定的光心运动轨迹模型,模型输入为摄像机转角,输出为光心坐标;3)场景标定研究如何将目标从雷达转换到各摄像机坐标系下,用于引导PTZ摄像机侦察目标。(2)研究针对雷达和PTZ摄像机网络的基于专家经验和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协同调度方法。前者基于专家经验,分析其它模块和上级指令对协同调度的影响,从而制定协同调度模块的状态转移准则;后者针对本文场景进行仿真,将系统状态看作马尔科夫决策过程,提出以尽可能多高优先级目标被侦察到为正收益目标,并考虑摄像机转动效率带来的负收益,将总收益最大化的摄像机联合行动即为最佳调度决策。(3)设计针对单雷达和双摄像机的共同、接力侦察两种模式的亚公里级内场和外场的协同侦察实验,并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协同调度方案,对非合作行人、汽车、无人机目标进行协同侦察试验。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已通过仿真和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PTZ标定方法能有效提高内参标定的精度,比张氏标定法的结果更加准确;2)本文提出的场景标定方法能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完成探测源的互引导;3)针对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协同调度方法,本文提出的收益计算方法比传统方法在仿真条件下更加有效;4)本文提出的基于专家经验的协同调度方法能在亚公里级场景下按要求完成两种不同模式的协同侦察任务。

殷晨阳[9](2020)在《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防空反导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的重要军事任务。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对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防空反导战场电磁环境不仅复杂程度高、变化速度快,而且攻防对抗激烈,这大大增加了全面分析电磁态势的难度。因此,对面向防空反导战场的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网络化防空反导系统为例,详细探讨了战场电磁态势分析流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其中的电磁态势描述和评估方法,主要工作包括如下:(1)介绍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相关理论。在所设定的防空反导作战场景下,用简明的示意图分析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结构模型、作战特点,之后结合OODA作战理论阐述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作战方式,并重点研究了基于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电磁态势分析建模过程。(2)研究了战场电磁态势的可视化描述方法。本文所研究的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以信号处理流程为主线,以服务于指挥人员为宗旨,以贴合防空反导战场情境为原则,以清晰地表达战场电磁态势状态为目标来展开进行。在内容上,本文从时域、频域、空间、能量等多个不同维度来分析电磁态势描述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对某一典型战例的场景仿真分析进一步展现该方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电磁态势评估方法。本文首先针对防空反导战场电磁环境特点,研究了包含一般态势指标、相对态势指标和对抗态势指标的电磁态势评估指标体系。贝叶斯网络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在态势评估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本文将贝叶斯网络相关理论引入电磁态势评估模型中,详细分析了面向电磁态势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过程和优化过程,总结了使用模糊动态贝叶斯网络进行电磁活动推理和电磁态势评估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流程,从而实现根据战场情报对敌方电磁活动的推断,为指挥控制系统的决策和部署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本文通过对某一作战实例的综合仿真充分证明了所研究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周姝婧[10](2020)在《对多功能雷达的干扰效果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扰效果评估是对雷达受到的干扰程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评估干扰系统作战能力。作为干扰作战对象,新体制的多功能雷达具有自适应波形捷变能力,不仅给干扰增加了难度,同时对干扰效果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传统雷达的干扰效果评估指标与方法难以契合多功能雷达的特性,因此针对多功能雷达信号特点的干扰效果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对多功能雷达的干扰效果评估多立足于自卫干扰场景,而本文则从遮盖式支援干扰的角度,新提出了一种在线干扰效果评估指标跟踪密度。该指标衡量了多功能雷达在一次跟踪更新时间内跟踪状态出现的密切程度,而更高的跟踪密度意味着雷达跟踪的干扰方目标更多更频繁,对干扰方整体威胁程度更高。因此,通过分析跟踪密度在干扰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干扰方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评估出当前干扰对于多功能雷达的压制效果。然而,跟踪密度的估计要求干扰方可以估计出一连串雷达状态中跟踪状态的个数,本文提出基于雷达波形单元的幅度/波形二维序列,通过多列卷积神经网络(MCNN),准确估计该指标。为了仿真验证跟踪密度指标估计的准确性,本文从侦察方的角度,研究了多功能雷达“功能/状态/波形单元”层次结构模型,论证了基于脉冲幅度划分提取波形单元的合理性,提出了一种带有簇间互斥度的凝聚层次聚类(AHCME)算法,实现了多功能雷达波形单元的提取。另外,本文使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算法,将跟踪密度指标与几种典型的干扰效果评估指标结合,实现了干扰效果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二章建立了多功能雷达信号的“功能/状态/波形单元”的层级结构模型,对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降低了分析多功能雷达信号的复杂度;同时,对凝聚层次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簇间互斥度因素,提出了AHCME算法;在不借助先验信息的前提下,基于脉冲的幅度信息,本章所提的改进凝聚层次聚类算法实现了有效的波形单元提取,当噪声功率小于-66d Bm W时,正确估算仿真数据中波形单元跳变点的概率达到了95%以上。第三章分析与总结了常用的干扰效果评估准则,详细阐述了多功能雷达跟踪密度指标的定义、意义及估计原理,并在能够理想地提取波形单元的前提下,定义了一个具有波形和幅度二维参数的波形单元序列,在该序列的基础上,通过一个能够提取多尺度信息的MCNN模型,准确估计了多功能雷达的跟踪密度,在容差为1的情况下,仿真数据中的跟踪密度指标的估计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第四章分析了跟踪密度以及几种典型干扰效果评估指标在多功能雷达受到遮盖式支援干扰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及与干扰效果的关系,研究了多指标综合评估算法TOPSIS,并以TOPSIS算法为例,基于上述几种指标,通过分别计算仿真数据中干扰后各指标侦察结果与正负理想解间的距离得到评估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了对多功能雷达的在线干扰效果多指标综合评估。

二、探测、跟踪与侦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测、跟踪与侦察(论文提纲范文)

(1)野战防空侦察探测火箭弹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火箭弹飞行特性分析
    1.1 火箭弹弹道特性分析
    1.2 火箭弹速度特性分析
2 火箭弹雷达可探测性分析
    2.1 火箭弹雷达散射特性分析
    2.2 跟踪火箭弹稳定性分析
3 侦察探测火箭弹能力需求分析[5-6]
    3.1 威力范围
        1)方位覆盖范围
        2)俯仰覆盖范围
        3)最大发现距离
    3.2 分辨力
    3.3 测量精度
    3.4 情报数据率
    3.5 跟踪容量
    3.6 目标处理能力
4 结束语

(2)机载火控雷达的射频隐身与电磁机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载雷达射频隐身电磁机动含义
2 机载雷达电磁机动特性分析
    2.1 电磁机动敏捷性
    2.2 电磁机动信息熵分析
3 机载雷达电磁机动策略及工作方式
    3.1 “最小时间”机动
        3.1.1 单机无源引导搜索
        3.1.2 猝发探测
        3.1.3 最小驻留
    3.2 “最小功率”机动
        3.2.1 “零功率”机动
        1) 单机无源探测。
        2) 无源测向交叉定位。
        3) 无源测时测频定位。
        4) 分布式双/多基探测。
        3.2.2 “低功率”机动
    3.3 “最大信号不确定性”机动
        3.3.1 电磁参数机动捷变
        1) 频率维机动:
        2) 空间维机动:
        3) 波形调制维机动:
        3.3.2 营造伴随掩护信号环境
        1) 电磁示假或佯动。
        2) 电磁遮蔽。
        3) 同时/交替辐射。
4 结束语

(3)美国太空军建设的进展和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组建发展过程
    1. 自身战略理念先行
    2. 注重顶层设计
    3. 注重资源整合
三、主要作战样式
    1. 基于太空资源的作战保障
    2. 太空主动攻击
    3. 太空态势感知
    4. 作战指挥
五、典型装备
    1. 反卫星武器
    2. 天基导弹预警系统
    3. 地基太空物体监视系统(太空篱笆)
    4. X-37B飞行器
六、小结

(4)多传感器自适应协同管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感器分配
    1.1 传感器可协同参数
    1.2 传感器协同选择
2 参数协同
    2.1 工作模式与探测角度协同方法
    2.2 电子侦察设备协同引导方法
    2.3 雷达参数协同方法
3 异常处置
    3.1 目标数量异常
    3.2 目标航迹异常
    3.3 其他异常
4 结束语

(5)通信侦察信息在组网雷达对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组网雷达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组网雷达系统的基本概念
    2.3 组网雷达系统关键数学模型
        2.3.1 航迹起始模型
        2.3.2 跟踪滤波模型
        2.3.3 点迹关联模型
        2.3.4 航迹管理模型
    2.4 D-S证据信息融合理论
        2.4.1 D-S证据融合理论概述
        2.4.2 匹配度计算
        2.4.3 证据信息融合
        2.4.4 证据源修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网雷达系统通信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雷达组网方式分析
    3.3 组网雷达系统及杂波建模
        3.3.1 组网雷达系统建模与数据处理
        3.3.2 组网系统探测空间杂波建模
    3.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无干扰情况下组网雷达系统通信流量特征分析
        3.4.2 有干扰情况下组网雷达系统通信流量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侦察信息辅助雷达组网方式识别
    4.1 引言
    4.2 雷达组网方式概述
        4.2.1 雷达组网原则
        4.2.2 常见雷达组网方式
    4.3 雷达组网方式识别基本原理及流程
    4.4 组网雷达辐射源特征参数选取
    4.5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仿真思路概述
        4.5.2 仿真场景设定
        4.5.3 特征向量获取
        4.5.4 仿真结果分析
        4.5.5 对其他场景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源时差测向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指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时差定位理论与技术
    2.1 时差定位原理
    2.2 到达时间差测量技术
    2.3 时间同步技术
    2.4 空间校准
    2.5 对地基目标的时差定位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系留无人机的对地时差定位系统研究
    3.1 无源侦察定位系统概述
    3.2 基于系留无人机的对地时差定位系统设计
    3.3 系统优势分析
    3.4 系统测试方法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差定位系统的误差研究
    4.1 影响时差定位系统精度的因素
        4.1.1 侦察站的位置测量误差
        4.1.2 系统测量到达时间差误差
        4.1.3 多径效应对时差测量误差的影响
        4.1.4 各项误差对时差定位系统精度的影响程度
    4.2 定位精度计算方法
        4.2.1 定位几何稀释精度(GDOP)
        4.2.2 圆概率误差(CEP)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地基目标位置的求解算法研究
    5.1 对地基目标位置的直接解析算法研究
    5.2 对地基目标位置的牛顿迭代求解算法研究
    5.3 对地基目标位置的求解
        5.3.1 直接解析算法求解地基目标位置
        5.3.2 牛顿迭代算法求解地基目标位置
    5.4 直接解析算法和牛顿迭代算法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实现与验证
    6.1 不同布站形状下的定位结果及误差分析
    6.2 不同基线长度下的定位结果及分析
    6.3 不同站址测量误差下的定位结果及分析
    6.4 不同时差测量误差下的定位结果及分析
    6.5 系统误差下的定位结果及分析
    6.6 多径信道环境下的定位结果及误差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侦察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子侦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功能雷达工作模式及信号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多功能雷达设计使用原理
        2.2.1 多功能雷达设计原则
        2.2.2 多功能雷达的工作过程
    2.3 多功能雷达空间探测原理
        2.3.1 多功能雷达探测信号形式
        2.3.2 多功能雷达工作时序
        2.3.3 多功能雷达空间扫描方式
    2.4 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特征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3.1 引言
    3.2 聚类算法分析
        3.2.1 K-均值聚类算法
        3.2.2 ISODATA算法
        3.2.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3.2.4 模糊ISODATA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一
        3.3.2 实验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4.1 引言
    4.2 神经网络算法分析
        4.2.1 BP神经网络
        4.2.2 卷积神经网络
        4.2.3 孪生神经网络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一
        4.3.2 实验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雷达与PTZ摄像机网络的协同侦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标定与互引导
    2.1 PTZ摄像机标定
        2.1.1 摄像机内参标定
        2.1.2 摄像机云台标定
    2.2 场景标定
        2.2.1 标定路面坐标
        2.2.2 标定转角零偏
        2.2.3 摄像机与路面坐标的转换关系
    2.3 探测源互引导
        2.3.1 雷达与摄像机的引导
        2.3.2 摄像机之间的互引导
    2.4 标定实验
        2.4.1 实验结果
        2.4.2 误差分析
        2.4.3 内参标定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调度
    3.1 基于专家经验的协同调度
        3.1.1 问题建模
        3.1.2 调度策略
    3.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协同调度
        3.2.1 问题建模
        3.2.2 调度策略
    3.3 仿真对比实验
        3.3.1 实验环境
        3.3.2 传统的MDP协同调度方法
        3.3.3 基于优先级和转动效率的MDP协同调度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侦察实验
    4.1 内场协同侦察
        4.1.1 双摄像机共同侦察
        4.1.2 双摄像机接力侦察
    4.2 外场协同侦察
        4.2.1 场景标定
        4.2.2 双摄像机共同侦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防空反导体系模型及相关理论
    2.1 防空反导作战概述
    2.2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结构模型
        2.2.1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总体结构
        2.2.2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作战特点
    2.3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作战模型
        2.3.1 OODA环相关作战理论
        2.3.2 基于OODA环的防空反导作战建模
    2.4 防空反导作战电磁态势分析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
    3.1 电磁态势描述总体流程
    3.2 信号预处理系统
        3.2.1 信号分选
        3.2.2 信号识别
    3.3 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
        3.3.1 电磁态势的时域描述
        3.3.2 电磁态势的频域描述
        3.3.3 电磁态势的空间描述
        3.3.4 电磁态势的能域描述
        3.3.5 电磁态势的其他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磁态势评估方法
    4.1 电磁态势评估概述
        4.1.1 电磁态势评估基本原则
        4.1.2 电磁态势评估总体流程
    4.2 电磁态势评估指标体系
        4.2.1 一般态势指标
        4.2.2 相对态势指标
        4.2.3 对抗态势指标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磁态势评估方法
        4.3.1 贝叶斯网络理论
        4.3.2 面向电磁态势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构建
    4.4 仿真分析
        4.4.1 不同贝叶斯网络仿真结果对比
        4.4.2 不同战情下的电磁态势评估仿真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态势分析综合仿真
    5.1 仿真实验概述
    5.2 仿真平台设计
        5.2.1 参数设定系统
        5.2.2 电磁态势推演系统
        5.2.3 数据显示系统
    5.3 仿真实例分析
        5.3.1 战情想定
        5.3.2 作战场景I仿真
        5.3.3 作战场景II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对多功能雷达的干扰效果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功能雷达的波形单元提取
    2.1 引言
    2.2 多功能雷达信号的层级结构模型
        2.2.1 层级结构模型的组成
        2.2.2 搜索功能的实现
        2.2.3 跟踪功能的实现
    2.3 多功能雷达的波形单元提取原理
        2.3.1 基于信号幅度的波形单元提取
        2.3.2 脉冲信号的幅度变化特征
    2.4 基于改进凝聚型层次聚类的波形单元提取
        2.4.1 凝聚型层次聚类算法详述
        2.4.2 基于改进凝聚型层次聚类算法对波形单元的提取
        2.4.3 仿真实验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雷达干扰效果评估的跟踪密度指标
    3.1 引言
    3.2 常用干扰效果评估准则
    3.3 多功能雷达的跟踪密度
        3.3.1 跟踪密度指标的定义
        3.3.2 跟踪密度指标估计原理
    3.4 跟踪密度估计的数学模型
        3.4.1 多功能雷达波形单元序列
        3.4.2 基于幅度/波形二维序列的跟踪密度估计
    3.5 基于MCNN的多功能雷达跟踪密度估计
        3.5.1 CNN的原理
        3.5.2 MCNN的网络模型
        3.5.3 多功能雷达跟踪密度估计的MCNN结构
    3.6 仿真实验及分析
        3.6.1 场景设置
        3.6.2 MCNN模型的参数设置
        3.6.3 基于MCNN的跟踪密度估计与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功能雷达的在线干扰效果评估
    4.1 引言
    4.2 多指标的综合在线干扰效果评估
    4.3 干扰效果评估各评估指标分析
    4.4 基于TOPSIS的干扰效果多指标综合在线评估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探测、跟踪与侦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野战防空侦察探测火箭弹需求研究[J]. 秦正威,时银水.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1(06)
  • [2]机载火控雷达的射频隐身与电磁机动[J]. 裴云,杨青山. 电光与控制, 2021(10)
  • [3]美国太空军建设的进展和动向[J]. 电镜之鹰. 卫星与网络, 2021(07)
  • [4]多传感器自适应协同管控方法[J]. 徐羽丰,王玉珠.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21(03)
  • [5]通信侦察信息在组网雷达对抗中的应用[D]. 任唯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无人机平台的无源时差测向定位技术研究[D]. 屈渲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机器学习的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研究和应用[D]. 张居圆.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雷达与PTZ摄像机网络的协同侦察研究[D]. 向世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D]. 殷晨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对多功能雷达的干扰效果评估技术研究[D]. 周姝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检测、跟踪和侦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