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航空旅行

21世纪的航空旅行

一、21世纪的空中旅行(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强,张瑜[1](2021)在《城市按需空中交通的综合网络设计与需求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空中交通(UAM)是近年来提出的使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 VTOL)的新兴概念。UAM通过利用低空空域有望为城市地区的乘客和货物运输提供另一种选择,显着提高机动性。除了其他基本要素外,还需要垂直起降机场等地面基础设施来实现UAM从概念到运行的跨越。本研究探讨了UAM按需服务的网络设计,在考虑垂直起降机场的位置和潜在的UAM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重点强调使用整数规划和求解算法来确定垂直起降机场的最佳位置、用户分配以及进出模式的选择。一个基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地区模拟分解交通需求数据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基于佛罗里达州的激光雷达数据和e VTOL运行的自身约束和监管约束下开发出的3D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我们获得了备选垂直起降机场的位置。垂直起降机场最佳位置的选择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但同时该模型结构允许每个用户根据广义费用在地面运输和UAM之间选择更好的模式。案例研究的结果显示,虽然从地面模式切换到多式联运的行程比重很小,但选择UAM服务的用户明显节省了时间。此外,本文从供应方面探讨了不同参数设置对UAM服务需求的影响,并测试了不同的定价策略对UAM的需求和利润之间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垂直起降机场数量与定价策略的综合效应。研究结果为城市决策者和UAM运营商提供了深入的规划和管理意见。本文的结论部分讨论了该研究的注意事项、作者正在进行的工作以及UAM的未来研究方向。

马龙[2](2021)在《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文中指出晚清科学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科学”的鲜活表达,这些表达不似专业科学书籍那般严谨细致,却因生发自小说这一文类的虚拟空间而显得想象力十足,可称之为“想象性”的科学表达。从作为西学思想之核心的“进化论”,到作为西学技术之代表的“声光化电”,从用以疗救人心的“医学”,到颇具神秘色彩的“催眠术”,通过晚清科学小说的实际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已开始直接参与诸如此类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立足于此,本文重点关注与把握的,正是晚清科学小说作家是如何具体参与、实施了上述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以及在这种想象与建构的背后,所折射的晚清一代知识分子(主要指科学小说创作者)的科学观念。论文共包括三部分,各部分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首先申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其次,对晚清科学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写作的创新点;最后,点明本文基本概念的使用和研究的范围。第二部分,正文,分三个章节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晚清“科学小说”概说,主要对晚清科学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包括“‘科学小说’的由来”“‘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以及“‘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三个部分;第二章以“进化论”“声光化电”“医学”“催眠术”这四类科学话语为关键词,仔细梳理并考察晚清科学小说中与之相应的科学表达。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和“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四个部分;第三章以前一章的分析研究为基本参照和依据,进一步探究晚清小说家在“科学”表达的背后所呈现的科学观,主要包括“‘唯科学主义’的显露”和“‘器物’科学观的复苏”两部分。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晚清科学小说对于“科学”的表达与想象,是如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的所谓“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生动体现,但未能上升到“美学现代性”的高度,对“科学”有所质疑甚至批判,这是晚清科学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遗憾。

王艺欣[3](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吴刘帅[4](2020)在《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泾县马头祥为例》文中指出自然教育是一种以自然为师的体验型教育形式,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有效途径,是确立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根本性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由于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教育资源,是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户外自然教室,是实施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最为理想的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自然教育行业的兴起与繁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载体平台,如何将儿童自然教育基地与乡村景观规划相融合,打造适宜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自然空间,重构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连接,有效解决儿童的“自然缺失症”现象,是目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论文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实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论文开篇以自然教育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了自然教育的概念源泉、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研究,研究发现自然教育理念在国外的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关于自然教育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备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2、文中归纳总结了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的类型、特点和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分析,通过对4个国内外在乡村中开展的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将自然教育活动划分为6种类型。研究发现,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场地在景观规划设计层面需满足以下要求:有可直接感知的自然元素、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营造趣味性的自然场地、满足儿童活动安全和尺度要求。为下文的乡村儿童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和课程活动策划提供基础理论依据。3、选取上海市前小桔创意农场、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区、台湾关渡自然公园等3个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利用农田、森林、湿地等自然教育资源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其特色之处,提炼出景观特色、课程设计、自然教育活动等规划设计策略。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活动策划、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体系。4、基于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策略,并结合泾县马头祥的自然教育资源状况,对泾县马头祥儿童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轴一环一湖”的总体规划布局,并结合九个功能分区详述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针对性设计了涵盖6种类型多种特色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并对交通、水系、植物以及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了专项设计。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论证理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帮助。

高梦涵[5](2020)在《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形象建构》文中指出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萌芽,它产生于“西学东渐”的科学思潮和晚清知识分子“救国”理想的结合,在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之时知识分子借助科学的技术和小说的形式建构了未来时空中的国家想象。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充分显示了古老中国与西方大国相遇所碰撞出的奇异火花,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其存在时间不长,但为知识分子建构理想国家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容,也对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影响。本文在整理、挖掘文献作品的基础上,将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以文本解读和史料研究为主,通过文本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论述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科学”与想象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杂糅的表现特征。探究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可以管窥近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时代心理,也反映出晚清文学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对现代科学精神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概念定义及当前研究整体情况,科幻小说与国家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论文论述的范围。第一章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诞生的背景阐释,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了其兴起的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小说界”革命与域外翻译作品的影响,内在原因则是“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与政治热情的高涨。笔者认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迫使晚清知识分子重新思考和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而近代科学的传播和域外小说的翻译则为其提供了新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幻小说成为清末知识分子开启民智、传播新知的新途径。第二章则分别从交通方式、医疗手段、军事武器和教育模式四方面重点分析科幻小说中展现的未来国家,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构建科技崇拜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反映出清末作家群体对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的简单化和理想化理解。第三章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探究传统文化思想对科幻小说中未来国家建构的影响,尽管从内容上吸收了西方的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但本质上仍然是以“大同”理想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形态,因此国家想象呈现出科学与想象杂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显着特点。第四章重点探究了“未来中国”形象建构在艺术层面是如何形成的。科幻小说大多采用旅行叙事和梦境叙事的方式将当下现实与未来想象相连,依靠小说本身的虚构性对未来中国进行重构,而这种建构正是由于新的时空观念的出现才得以完成。

杜晴[6](2020)在《考虑旅客中转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研究》文中提出支线机场作为提高地区可达性的重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对缩小地区交通差距,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地理位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运营特征的影响,支线机场连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支线旅客的枢纽中转是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的重要体现,考虑旅客中转的连通能力测度将更加符合支线机场运营特征,能够为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的优化改善提供更有效的决策参考。鉴于此,本文对考虑旅客中转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其次,通过对我国航空网络中机场的中心性和可达性指标值的计算,分析了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的特征。并对基于航线网络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演化机理、旅客中转对其演化过程的影响、连通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之后,根据旅客中转因素,对旅客中转的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假设,构建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的测度模型。最后,将构建的模型用于我国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的测度,结果表明:考虑旅客中转后的间接连通能力是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的重要组成;中转连接质量较高的支线机场多分布在西部、东北两个地区,西部地区云南省支线机场的中转连接质量指数最高。我国东北地区的直接连通能力较差,东部、中部地区的间接连通能力有待提高;旅客中转改善了全国支线机场的可达性平均水平,但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平均可达性有所降低。

王辉[7](2020)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诞生于近现代文学和文化转型时期,是政治经济嬗变、新旧文化融合等历史现象在文学层面的曲折映射,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切情结。本文以研究这一时期科幻小说中体现出的强烈现实关切情结为切入点,进而探析这一情结主导之下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及现实关切情结对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分五个步骤完成:首先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兴起原因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其次是从憧憬理想世界和批判现实社会两个方面解读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基本呈现方式;再次是剖析清末、民初两个阶段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不同特征;第四是结合小说自身艺术价值存在的缺陷和现实主义文学品格主导的时代追求两方面因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走向衰落的原因;最后是从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和国民劣根性批判两个维度剖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特征对之后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这一文类在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综述,并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基本方式,具体包括憧憬理想世界和批判现实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主要讨论科幻小说在清末、民初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切社会现实特征。从主要情感基调来说,清末科幻小说中的“现实”呈现出一种以科幻为工具积极畅想未来世界的乐观状态,而民初科幻小说则主要呈现为现实批判走向消极冷静、受商业利益驱使走向娱乐消闲两方面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是从科幻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现实主义文学品格至上的时代追求两方面内容分析总结清末民初科幻小说逐渐衰落并在“五四”新文学兴起后无人问津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和国民劣根性批判两个维度来探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与“五四”文学之间表面形成巨大裂痕,却又存在隐性精神联系的具体特征,并结合之后科幻文学的发展概况深入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是站在当今科幻小说逐步走向主流的角度来回溯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成果,既肯定其开疆拓土的巨大价值,也不能忽视其不足。

卜令欣[8](2020)在《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晚清小说,数量繁多、种类丰富。科幻小说是其中的一个新兴文学种类,晚清科幻小说作为现代中国科幻文学的源头,开辟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篇章,在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既影响了后世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也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百年来对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并未得到与其价值相符的重视程度与挖掘深度,相关的研究在晚清小说研究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类别。本论文以晚清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立足于晚清科幻小说的一手资料与文本分析,对其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绪论部分、正文以及结束语,绪论部分对晚清科幻小说的概况进行说明。对晚清科幻小说进行了时间和概念上的界定,论述了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晚清科幻小说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语境。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科技的传入与强国愿望的契合。晚清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亡国灭种的政治危机使一些有识之士将科技的发达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引入西方的科技并发起了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最终惨遭失败转而将目光转向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以科学和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上。由此,科学的观念、科学的认知方式、科学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了晚清科幻小说兴起;第二,传统时空观的崩溃和新的宇宙观的建立,成为作家构建科幻小说奇异时空的基础。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崩溃所带来的异域魔魅式的吸引力成为科幻小说创作的心理动机,中国传统时间观念的崩溃创造了未来定胜于当今的价值体系;第三,“小说界革命”的兴起,把小说这一文类从中国传统的边缘地带解放出来,形成了各类小说创作的热潮,科幻小说因其蕴含的科学因素,成为启蒙大众的不二之选;第四,晚清报刊杂志出版业的兴起与繁荣为科幻小说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最后,西方科幻小说的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幻想”基因,共同促进晚清科幻小说的诞生,成为其产生的直接动因。第二章主要研究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是在特有的时代语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现代性因素的叙事主题,具有浓厚的启蒙与救亡意味。纵观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其主题主要有一下四类。第一,以科学救国的现世愿景,高度文明的乌托邦社会为主题。晚清科幻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政治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第二,以开拓异域、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飞天遁地的奇幻之旅为主题。第三,以“强国保种”的利益趋势,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为主题。第四,“末日”主题,主要表现为王朝濒亡引发的悲凉之叹。第三章主要研究晚清科幻小说的时空书写与建构。中国传统时空观念的颠覆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科幻小说时空操作方式和结构形态。时间观念的转化将时间的维度拓展到未来,在以“未来”为主的时间观念影响下,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将政治理想寄托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以倒叙的手法向读者展现未来社会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对比,传达作者对未来中国的憧憬与期待。空间观念的变化将空间维度由中国拓展到世界,形成以“中国”为重向多维立体延伸的空间格局,以“旅行”为基本方式的全球空间意识建构。在晚清科幻小说中,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时空一体化,作家通过科幻构思,将一个失败的国族空间投置在未来社会中,在理想上以未来中国的强势描写来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第四章论述了晚清科幻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型。首先,中国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晚清科幻小说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与阅读习惯,仍旧保留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其次,限制叙事不断演化,其中以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为主。二十世纪初域外的科幻小说被介绍到中国,作家通过翻译小说逐步悟出限制叙事的技巧,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视角由全知叙事向限制叙事“自觉”地转变。第五章,面向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进行反思。总结晚清科幻小说创作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教诲色彩导致的文学性的缺失和单一泛滥的“强国”叙事模式。除此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其对后世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海男[9](2020)在《青云街四号(长篇小说)》文中指出此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第一章:悬之念趴在窗口,雾是灰蓝色的。对面就是青云街四号,我之所以在青云街买下了住宅,是因为一种莫名的力量。而当我买下住宅不久,因为患了牙周炎就进了青云街四号,简言之,青云街四号是一家私人开的牙科诊所。开诊所的是一位三十七岁左右的女子,人们都叫她王医生。我进入诊所后,在场的患者都叫着王医生,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医生走出来了。

王燕[10](2020)在《《罗德里奇航空运输管理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航空运输业经历着巨大变革,加强战略管理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译者对航空运输管理相关文献进行翻译,有助于中外航空当局加强交流及相互学习。航空文本具有结构复杂、大量使用长难句、专业术语以及被动语态等特点,其中被动语态在航空英语中的应用尤为广泛,突显出航空文本的客观性。尽管相关学者和译者提出了不同领域许多翻译被动语态的方法,但在航空英语中,对于被动语态翻译的具体情况划分却很少。本文以《罗德里奇航空运输管理手册》的汉译为例,在凯瑟林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及其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完成了该项翻译任务,并对原文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了讨论。前人对被动语态的翻译研究多从句子的大意入手,进而总结几种翻译方法,划分过于繁琐,并且缺乏针对性。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笔者从结构角度出发,划分得更为具体且易于理解,将文章中出现的被动语态分为了三类,包括―,by+n‖、―done by+n‖、―be done‖,并对这三种结构的翻译进行了具体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1)第一种结构―,by+n‖,可将其译为汉语主动句;(2)第二种结构―done by+n‖也可以译为汉语主动句;(3)最后一种结构―be done‖,对应四种翻译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句子译成汉语主动句;第二种方法是将其译成汉语被动句;第三种方法是译为不带主语的汉语句;第四种方法是译为带有被动词的汉语句。通过对原文中被动语态翻译的分析,本文力求实现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发现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及其翻译原则对航空英语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实践上,本文从被动语态的三种结构出发,研究对应的翻译方法,以期对后来的航空文本亦或是其它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21世纪的空中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的空中旅行(论文提纲范文)

(2)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晚清科学小说研究综述
    三、概念的使用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晚清“科学小说”概说
    第一节 “科学小说”的由来
    第二节 “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
        一、梁启超的科学小说观
        二、周树人的科学小说观
        三、其他人的科学小说观
    第三节 “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一、晚清科学小说的翻译情况
        二、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情况
第二章 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
    第一节 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
        一、未来中国的诞生
        二、大同世界的实现
        三、未来其它事件的发生
    第二节 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
        一、声学器具的虚拟
        二、光学奇镜的问世
        三、化学元素的利用
        四、电学发明的炫示
    第三节 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
        一、医学知识的浅薄
        二、作为隐喻的疾病
        三、外科手术的扭曲
    第四节 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
        一、作为新近之“科学”的催眠术
        二、“催眠术”视域下的“灵魂”
第三章 “科学”表达背后的科学观
    第一节 “唯科学主义”的显露
        一、“科学有用论”的散播
        二、未经反思或批判的“科学”
        三、“科学”与“政治”的联姻
    第二节 “器物”科学观的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 快与慢的转化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后记

(4)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泾县马头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自然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1.2 自然教育的兴起
        1.1.3 宏观政策的支持与考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然教育及其相关概念
        2.1.2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的概念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大自然教育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儿童设计学理论
        2.2.4 景观感知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2.3.1 自然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2.3.2 自然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2.3.3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特征与活动案例分析
    3.1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类型
    3.2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特点
        3.2.1 地域性
        3.2.2 季节性
        3.2.3 自发性
        3.2.4 可持续性
    3.3 乡村中的自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3.3.1 生态性开发原则
        3.3.2 特色性开发原则
        3.3.3 文化性开发原则
    3.4 在乡村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分析
        3.4.1 乡村自然资源的独特性
        3.4.2 乡村景观类型的丰富性
    3.5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典型案例分析
        3.5.1 案例介绍
        3.5.2 儿童自然教育活动的特征分析
        3.5.3 儿童自然教育活动的教育内容
        3.5.4 活动场地的设计要求
    3.6 本章小结
4 自然教育实践案例研究
    4.1 上海市前小桔创意农场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规划设计
        4.1.3 小结
    4.2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区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特色
        4.2.3 小结
    4.3 台湾关渡自然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自然教育场地与设施
        4.3.3 自然教育活动
        4.3.4 运营管理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5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5.1 规划策略
        5.1.1 规划设计原则
        5.1.2 项目选址与定位
        5.1.3 布局模式
        5.1.4 景观要素设计
    5.2 自然教育课程活动设计
        5.2.1 以对象制定活动
        5.2.2 以条件制定活动
    5.3 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设计
        5.3.1 自然教育解说的形式
        5.3.2 自然教育解说的内容
        5.3.3 自然教育解说的设施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践案例——以泾县马头祥儿童自然教育基地为例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上位规划解读
        6.1.3 区位分析
        6.1.4 自然条件
        6.1.5 现状分析
        6.1.6 基地SWOT分析
        6.1.7 市场分析
    6.2 规划目标
    6.3 规划依据
    6.4 规划设计理念
    6.5 总体规划
    6.6 规划设计分区
        6.6.1 入口服务区
        6.6.2 农事体验区
        6.6.3 户外拓展区
        6.6.4 湿地认知区
        6.6.5 苗木认知区
        6.6.6 森林拓展区
        6.6.7 森林观察区
        6.6.8 动物喂养区
        6.6.9 文创生活区
    6.7 专项规划
        6.7.1 交通规划
        6.7.2 水系规划
        6.7.3 植物规划
        6.7.4 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6.8 自然教育活动策划
    6.9 经济技术指标
    6.10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形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梳理及定义
    三、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研究概述
第一章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科学知识与政治愿望的交叉
    第二节 域外小说的译介与传播
    第三节 现实危机与爱国热情
第二章 “崇尚科学”的“文明境界”
    第一节 新交通工具:新式气球与时空距离的缩短
    第二节 新医疗手段:换脑术与国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新军式武器:绿气炮与科技多面性的思考
    第四节 新教育方式:新学堂与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第三章 “中西融合”的“大同世界”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下的大国书写
    第二节 现代文明与“大同”理想
    第三节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第四节 神话传说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四章 想象“未来中国”的方式
    第一节 通往“未来中国”的途径
        一、旅行叙事——以《乌托邦游记》《新石头记》为例
        二、梦境叙事——以《新中国》《新年梦》为例
    第二节 从地球到太空——时空观念的改变
        一、时间观念的改变
        二、空间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考虑旅客中转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复杂网络理论
        2.2.2 可达性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机场连通性研究现状
        2.3.2 机场可达性研究现状
        2.3.3 机场连通性与可达性关系研究现状
第3章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特征、演化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
    3.1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特征分析
        3.1.1 基于中心性指标的支线机场连通性特征
        3.1.2 基于小时交流圈指标的支线机场可达性特征
    3.2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演化机理分析
        3.2.1 基于航线网络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演化机理
        3.2.2 旅客中转对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演化过程的影响
    3.3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关键影响因素的选择
        3.3.2 机会因素分析
        3.3.3 空间阻抗因素分析
        3.3.4 时刻约束因素分析
        3.3.5 旅客中转因素分析
第4章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模型构建
    4.1 有关旅客中转的基本假设
        4.1.1 旅客中转意愿
        4.1.2 旅客中转时间
        4.1.3 旅客中转次数
    4.2 连通能力测度模型构建
        4.2.1 连通性模型构建
        4.2.2 可达性测度指标
        4.2.3 模型构建
第5章 我国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实例应用
    5.1 测度基础
    5.2 支线机场直接连通能力测度分析
        5.2.1 直接连通性分析
        5.2.2 基于直接连接的可达性分析
        5.2.3 支线机场直接连通能力分析
    5.3 考虑旅客中转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分析
        5.3.1 中转连接质量和间接连通性分析
        5.3.2 旅客中转对支线机场可达性的影响
        5.3.3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分析
    5.4 支线机场连通能力优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概念辨析
    1.2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兴起原因
    1.3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基本呈现方式
    2.1 憧憬理想世界
        2.1.1 时间层面的想象
        2.1.2 空间层面的想象
        2.1.3 科学技术层面的想象
    2.2 影射现实社会
        2.2.1 塑造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2.2.2 作者意识直接介入文本
        2.2.3 以对比方式凸显批判主旨
3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阶段性特征
    3.1 清末科幻小说中的“现实”
        3.1.1 国家民族层面的科技兴国理想
        3.1.2 文化生活层面的科学启蒙愿望
    3.2 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
        3.2.1 对现实的批判走向消极灰暗
        3.2.2 受商业利益影响走向娱乐消闲
4 从关切“现实”角度探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衰落原因
    4.1 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
        4.1.1 表现形式粗浅直白
        4.1.2 思想内容缺乏深度
        4.1.3 人物形象千篇一律
    4.2 与现实主义文学品格为主导的时代追求相悖
5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深远影响
    5.1 科学民主精神传播
    5.2 国民劣根性批判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文的界定及论述范围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意义
1 晚清科幻小说兴起的语境
    1.1 “师夷长以制夷”:科技的传入与强国愿望的契合
    1.2 “睁眼看世界”:传统时空观的颠覆与新的宇宙观的建立
    1.3 觉世兴民:“小说界革命”的兴起
    1.4 大众传播的平台:报刊杂志出版业的繁荣
    1.5 西方科幻小说的译介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1.5.1 西方科幻小说译本的启发
        1.5.2 中国传统文学里的“科幻”构思
2 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
    2.1 科学救国的现世愿景:高度文明的乌托邦社会
        2.1.1 日常生活式:逃离世外的“桃花源”想象
        2.1.2 社会文化式:中西文明调和下的治世想象
        2.1.3 政治体制式:宪政救世下的“新中国”想象
    2.2 开拓异域、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飞天遁地的奇幻之旅
    2.3 “强国保种”的利益趋势:女性解放思想的萌芽
    2.4 “末日”书写:王朝濒亡的悲凉之叹
3 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时空
    3.1 叙事时间:由“过去”指向“未来”
        3.1.1 时间观念:从天道循环向线性时间观的转化
        3.1.2 时间计量方式:从本土到西式的过渡
        3.1.3 “未来”时间观念的表征:倒叙手法的运用
    3.2 叙事空间:从“中国中心论”到“世界中国论”
        3.2.1 空间观念:“中国中心说”走向“全球空间意识”
        3.2.2 空间格局:以“中国”为重走向多维立体空间格局
        3.2.3 全球空间意识的建构:以“旅行”为中心
    3.3 时空一体化的确立:未来世界的乌托邦建构
4 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视角
    4.1 迎合大众趣味与阅读习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4.2 西方科幻译本的影响:限制叙事的自觉
        4.2.1 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叙事者“我”的出现
        4.2.2 有限的借鉴: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艰难运用
5 晚清科幻小说的反思
    5.1 晚清科幻小说的缺陷
        5.1.1 过分追求教诲色彩:文学性的缺失
        5.1.2 “中国必胜”:“强国”叙事模式的单一泛滥
    5.2 晚清科幻小说的价值
        5.2.1 现代性的“参与者”
        5.2.2 西方科幻影响下的“接受者”与“变形者”
        5.2.3 构建中国科幻文学的“先行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青云街四号(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悬之念
第二章:逃之韵
第三章:生之恋
第四章:因之果

(10)《罗德里奇航空运输管理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1.3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PROJECT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2.2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Research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3.1.1 Development of Text Typology Theory
        3.1.2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ource Text
    3.2 Classifications of Passive Voices
        3.2.1 Syntactic Passive
        3.2.2 Notional Passive
        3.2.3 The Statistics of Passive Voices in Source Text
CHAPTER FOUR METHODS OF TRANSLATING PASSIVE VOICES
    4.1 Translating“,by+n”into Chinese Active Sentence
    4.2 Translating“done by+n”into Chinese Active Sentence
        4.2.1 Translating with the form of“agent+verb+(recipient)”
        4.2.2 Translating with the form of“recipient+verb+agent”
    4.3 The Translation of“be done”
        4.3.1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Active Sentence
        4.3.2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 with the Mark of “被”
        4.3.3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 Sentence without Subject
        4.3.4 Adding Some Passive Word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APPENDIX Ⅱ Alignment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四、21世纪的空中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按需空中交通的综合网络设计与需求预测[J]. 吴志强,张瑜. Engineering, 2021(04)
  • [2]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D]. 马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4]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泾县马头祥为例[D]. 吴刘帅.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5]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形象建构[D]. 高梦涵.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考虑旅客中转的支线机场连通能力测度研究[D]. 杜晴.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D]. 王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晚清科幻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D]. 卜令欣. 辽宁大学, 2020(01)
  • [9]青云街四号(长篇小说)[J]. 海男. 作品, 2020(03)
  • [10]《罗德里奇航空运输管理手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21世纪的航空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