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荒凉——从古典诗歌的自然美学看教育的缺失

经典的荒凉——从古典诗歌的自然美学看教育的缺失

一、古典之殇——从对古典诗词的自然审美谈教育缺失(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1](2021)在《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唯美特色探析》文中提出在小说《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始终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极力呈现残缺式唯美倾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无数阅读过其作品的读者、学者陷入对其小说和本人的深度"考古"。本文从对理想之境的追求与怅惘、超越世俗的语言美感、基于社会现实编织的唯美境界三个角度阐释了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唯美特色。

张景瑾[2](2020)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钢琴作品的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必修课的六大模块之一,钢琴由于其广阔的音域及丰富的表现形式使钢琴作品成为了音乐鉴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对钢琴作品的聆听、感受、探讨与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试验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中的钢琴作品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教学实践以及经验总结,结合在厦门市集美中学为期一学期的见习与实地考察,调查收集到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有关数据,进一步剖析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材内容与教学现状,对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钢琴作品教学方面做了深入地探讨。在以理论为依据的前提下,探究如何通过钢琴作品鉴赏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出进行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旨在能够为我国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推进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钢琴作品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二章分别对钢琴作品鉴赏的概述以及钢琴作品的价值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教学现状研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探究,归纳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第四章为策略研究,提出教师在钢琴作品鉴赏教学中的可行性策略,最后展示笔者的两堂教学实践案例加以说明。

李梅芳[3](2019)在《“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忽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受到影响,过分追求成绩,唯分数是论,忽视对学生的精神启迪和生命教育。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厌学、校园欺凌、自杀等现象频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激发生命活力,让其充分发挥生命潜能,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本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通过对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的调查以及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对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和熊芳芳的“生命语文”教学观进行梳理与阐释。第四章主要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灌注,包括古诗词教学中生命内涵的辐射、生命意识的唤醒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三部分。第五章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对“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探索古诗词的审美追求,加深学生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死的辩证认识与理性态度;注重古诗词的人格塑造与文化传承。第六章是“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反思。我们既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生命元素的铺垫与积累,又要防止忽视文本自身而过度诠释生命感悟。研究“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实际上是将生命教育理论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笔者仅希望通过本论文能使教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关注“生命语文”视野的培育,同时也希望能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徐秀媛[4](2019)在《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古诗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又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初中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对古诗词领悟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学生会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将对学生日后语文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学生在初中阶段是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古诗词学习对学生的知识拓展、智力开发、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初中生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乌兰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是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建校最早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其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其中部分教师在语文教育战线上起到了领先作用,古诗词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古诗词学习方法不当和鉴赏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古诗词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亟待语文教育工作者去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在对其古诗词教学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剖析,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策略。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主要是介绍《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与建议,依此作为指导思想开展古诗词教学研究。第三章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图表文字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古诗词教学的成绩以及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论述。第四章根据对古诗词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师生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对目前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论文对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目的是为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崔晋文[5](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关于人的教育,这一点无论是鲍姆嘉通、席勒,还是马克思,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审美教育与“人”的联系,因而美育的指向不仅是客观对象,更是主体存在,也就是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互不相同,却存在很多关联和共性。美育的中介性特征使其本身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美感是善心之本,是道德之本”;而美育的趣味性和重感性等特征又使得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融通互补的可能性。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性分析和说教,较为忽略情感和审美,而美育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些不足,并从更深的层次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从短期来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后者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支撑。理论方面,中西方美育思想不仅对现代美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是研究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和理论基础。在众多美育理论中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最为重要,它不仅涵盖面广,而且这一体系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至今依然是包括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观具备明显的生态美育的意涵,这在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意义匪浅。实践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更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美好生活的这一客观要求就成为了实施美育的重要实践基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利用美育形象性、情感性等特征,还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帮助人们从问理的道德走向问心的道德,由此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使人形成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此外,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统一的原则。美育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伦理美、形式美、内容美、心灵美、行为美等方方面面的教育,也正是由于它的涵盖面较广,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同样多种多样,包括知识引导、环境陶冶、情境感染、情感激励等。美育的融入能使这些路径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个性和现实需要,更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最终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特殊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它具备政治教化功能,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导致美育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审美趣味不浓,部分内容存在说教性、手段单一、形式刻板的问题,实施过程现实感不够、对人的个性关注不够、情感和美的共鸣不足,这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打了折扣,此外,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美的意识和内容尚未成为重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渗透力不够,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应该具备的教育意义被削弱了,应有的教育效果也较难达成。问题的背后必然存在成因。长期以来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正确认识不足,人们一般习惯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的一面,认为其主要具备规范性、灌输性和赏罚性等特征;而美育则与此不同,人们一般仅认识到其感性的一面。这种认知上的误解使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难以融合的状态。在应试教育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今天,教育的功用性依然是人们追逐的重要目标,这也导致整个教育体系中美育的参与不够,美育作为非理性、非政治性的教育也因此被置于边缘化的微妙地位。针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构建促使美育得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美育中文学艺术的作用;重视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地配置和设置,增强教师队伍的美育素养,增加情感教育和实践审美的内容,等等。不过归根结底,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人”,而“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与美育的“人性完满”完全一致,因此在推进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就必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然而,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应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审美的基础之上,而生态审美的要素又蕴含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之中。这样一来,重新界定生态美育的内涵并认识到生态美育的重要意义,对恢复人的个体价值以及人类整体价值而言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使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可能。

徐晓霞[6](2019)在《论《山水纯全集》的美学思想》文中指出本文以《山水纯全集》的美学思想为核心,从写作结构及目的、美学思想的根本内涵、审美创造三个角度,对这部宋代画学专着进行解读。在写作结构及目的上,分析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服务对象,认为这是一部为徽宗画院教学使用的画论教材,是一本融合美学思想和美学教育的艺术学专着。徽宗朝道教思想盛行,深受皇家喜爱;儒道两家思想冗杂,儒士身份在社会中广受追捧;宫廷绘画活动蓬勃,品类丰富,供职画院的画家们不仅仅需要学习绘画技法,更需要学习以充实自身。美学思想上,认为《山水纯全集》的核心是“美在意象”。这是根据现代美学研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高度概括。重点分析“物象”、“物象到意象”、“意象的终极呈现”三方面内容。认为《山水纯全集》的美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美,主要的讨论对象是审美活动,重在于“审美意象的构建与呈现”而非“美的本质”的讨论。另外,《山水纯全集》认为审美创造的旨向在于人格的完善与培养,即“养性”。《山水纯全集》对人审美能力的缺失及培育方法进行梳理,以一“蔽”字贯穿。《山水纯全集》谈教育的出发点在于清净人的内心使审美意象的生成畅行无碍,在儒家语境下是“解蔽”的过程。最后一部分谈《山水纯全集》美学思想的影响,以显示该部着作的思想价值及历史地位。

彭菊花[7](2015)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引起学术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还只是开始,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诸多困惑引发我们的深思。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本着“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等多个角度,对融入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和融入思路作出回答。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这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等作概括性介绍。第二章,对本文有关重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界定。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融入等基本概念入手,厘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内涵。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价值、青少年德育的基本特点、融入的一般规律及要求等,力求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实质。第三章,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理论根据。这种根据包括了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德育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如重视德教的传统、以“道”为核心的德育哲学、知行合一的德育原则、注重内修的德育方法等;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具有目的的相近性、方法的相通性和资源的相容性;第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几位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青少年德育有过很多深刻的论述。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进行历史回顾和反思。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淡化传统、淡化传统文化、淡化传统道德的做法,这对当代青少年德育产生了直接而强大的冲击。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德育的“去文化”日益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德育不再重视其文化内涵,不再采取文化的方法,甚至不再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甚至也使德育不能很好地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给当今青少年德育的启示为:一是在恢复文化传统中推进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化转型;二是明确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四是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第五章,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进行实证分析。笔者通过深入多所大中小学,围绕“学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影响效果”两个课题开展田野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有力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有效地提高了德育的效能,如提高了道德认知、陶冶了道德情感,锤炼了道德意志、促进了心理健康,增强了交往能力、规范了道德行为,培养了道德自我反省、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情趣等等。当然,在融入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运用传统文化于德育的理念还不明确,目标还不清晰,内容还不够科学,实践体验的渠道还较单一,方法还较简单,此外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也不健全。第六章,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融入理念,强化融入的意识,把握融入的正确方向,保证融入内容的科学性。其次,要在“三个融入”上下功夫。一要融入青少年德育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要融入学校课程教学,要发掘中国传统德育的资源,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设计一套独立的教材,开展系统的教育教学,同时要对现行的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进行修订,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三要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深入广泛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体验式教学,重视家风家教,大力开展礼仪教育。再次,需为融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相关制度等各方面提供保障。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改进、创新青少年德育这一双重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担当,需要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同步推进。

陈玮玮[8](2014)在《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地位不可小觑。初中生学好古诗词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陶冶情操。但是由于古诗词本身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以及意象主旨模糊,使得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修养不足、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等等。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出发,结合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对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使更多的语文教育者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旨在针对和龙市区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初中古诗词教学选题的问题提出,提出这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古诗词的动态,研究范围方法等。第二章首先介绍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然后调查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通过较长时间对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一手资料,并进行统计与分析不同学校教师的结构特点以及教师学生对古诗词教学的看法与态度。第三章主要是对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即课堂上教师重背诵默写,轻诵读赏析,重讲授,轻学生参与,以及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学习热情,鉴赏能力不足等,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教师自身修养不足、课堂上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班级古诗词文化欠缺、学校学习古诗词氛围不浓、古诗词学习与生活联系不紧密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不高的因素。第四章是通过调查对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与改进措施,希望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所帮助与借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学校的建议,希望学校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创建校园古诗词文化,多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词的活动以及转换单一的评价体制;二是对教师的建议,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古诗词素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古诗词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参与,同时要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要加强诵读,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古诗词习惯,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丰富知识储备。

刘婷玉[9](2012)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典诗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古典诗歌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诗歌本身时代久远、意象模糊等特点,造成了教师教授诗歌过程中教学方式陈旧,肢解、诗歌破坏诗歌完整性等弊端,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对诗歌产生厌学情绪。随着对诗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众多教育工作者对诗歌教学的新认识、新探索,在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例如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要求“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等等。同时,在与广大学子命运紧密相连的高考中,对于古典诗歌鉴赏的考察也体现了诸多变化,对学生主观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重字词、翻译、技巧的古老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学习、考试形势。针对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以上变化,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行之有效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操,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诗歌自古以来就是诗人最纯真的情怀——“志”的表达,而这些情怀,正是最容易打动人,最能撞击学生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受到情感陶冶的一点。本文致力于探究对高中古典诗歌“言志”教学的探究,比如在教学中如何继承、回归古代诗篇的“志”、如何贯彻、实践“言志”教学,如何让学生把握古典诗歌之“志”的同时能够借前人之诗言自己之志、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等。希望能通过重点把握诗歌之情、志来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和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从而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初冬[10](2012)在《复归“山水” ——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为设计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手段,由此不断衍生出的逻辑化的数理体系也的确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为我们规避了许多设计实践中的缺憾。然而,面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片面的追求科学认知途径指引下的逻辑思维模式,致使设计逐渐演变成科学量化的过程,盲目追求技术的现代化,严重缺乏文化维度的思考,导致城市“千城一面”、“一病百病”。同时,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设计思路,严重忽视了精神文化层面的人的价值实现功能,缺乏对人心理的探索与人性的理解,也导致了人的“异化”。面对传统文化的崩溃,外来文化的攻击所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却无法找到自身的文化认同,造成日渐迷茫与挣扎。中国人终将以何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世成为时代讨论的重要议题。故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以本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转而以不同的认知途径,即艺术认知途径,衍生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理念,而不是试图运用某种机械的自然科学模式去套用当代景观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认知媒介的参照,以现代的分析方法复归传统山水画中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实现古代山水画价值的现代性传承,及其结合现实景观营造的认知可能性探索。进而提出基于“山水”概念的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营造,建立一种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文平台,使设计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根系上,提出对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念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居理念和环境观念,从传统中吸取一些目前仍然有生存力的内容,为工业城市带来更好的景观、更理想的秩序。这实质上是对一种中国式生态栖居的追求,营造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中国式“逸境”栖居。这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设计模式,更不是表面的遁迹山林,而是一次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上设计思维方式的反思过程。它不是一种古老风格的映射,也不是要堆山理水的特定发展机制或规范导则。它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不以城市为必然结果的探索,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表达。通过回归本体的哲学思考过程,以期以艺术认知途径成为科学认知途径的有力补充,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求得对城市环境的另一种理解作为设计思维的出发点。

二、古典之殇——从对古典诗词的自然审美谈教育缺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典之殇——从对古典诗词的自然审美谈教育缺失(论文提纲范文)

(1)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唯美特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理想之境的追求与怅惘
二、超越世俗的语言美感
三、基于社会现实编织的唯美境界
四、结语

(2)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钢琴作品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概述及意义
    2.1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概述
        2.1.1 高中音乐鉴赏课课程定位
        2.1.2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
    2.2 钢琴作品鉴赏的意义
        2.2.1 钢琴作品具有时代价值
        2.2.2 钢琴作品具有文化价值
        2.2.3 钢琴作品具有创造性发展价值
        2.2.4 钢琴作品具有审美价值
第3章 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钢琴作品的教学现状分析
    3.1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钢琴作品分析
        3.1.1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
        3.1.2 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
        3.1.3 第四单元:音乐与社会
    3.2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调查与探究——以集美中学为例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设计及回收
        3.2.3 调查统计及分析
        3.2.3.1 学生调查问卷
        3.2.3.2 教师访谈问卷
        3.2.4 调查结果
第4章 高中钢琴作品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及实践案例
    4.1 教师进行钢琴作品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4.1.1 激发学生对钢琴作品鉴赏的兴趣
        4.1.2 扩展学生对钢琴音乐的认知面
        4.1.3 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知能力
        4.1.4 将流行音乐元素渗透进钢琴鉴赏课堂
        4.1.5 注重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和探究
        4.1.6 充分运用对比鉴赏的教学方法
    4.2 在集美中学的教学实践案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教师访谈提纲

(3)“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调查
    2.2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
    2.3 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生命语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观概述
    3.1 叶澜主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
    3.2 熊芳芳“生命语文”教学观
第四章 “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内涵
    4.1 古诗词教学中生命内涵的辐射
    4.2 古诗词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4.3 古诗词教学中生命质量的提升
第五章 “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5.1 探索古诗词的审美追求,加深学生的人生感悟
    5.2 培养学生对生死的辩证认识与理性态度
    5.3 注重古诗词的人格塑造与文化传承
第六章 “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6.1 应重视语文教学中生命元素的铺垫与积累
    6.2 应防止生命感悟的过度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调查问卷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后记

(4)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与建议
    2.1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2.1.1 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2.1.2 学会鉴赏,品析诗词
        2.1.3 拓展迁移,注重积累
    2.2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2.2.1 诵读为本,感受诗词
        2.2.2 抓住诗眼,体会情感
        2.2.3 巧妙提问,展开联想
第三章 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对教师古诗词教学情况的调查
        3.1.1 对教师认知程度的调查
        3.1.2 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
        3.1.3 对教师教学重点的调查
        3.1.4 对教师评价方式的调查
    3.2 对学生古诗词学习情况的调查
        3.2.1 对学生能力现状的调查
        3.2.2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3.2.3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
        3.2.4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
    3.3 古诗词教学取得的成绩
        3.3.1 完善了课堂评价体系
        3.3.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3.3.3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3.4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3.5 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3.4 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3.4.1 重识记默写,轻鉴赏体会
        3.4.2 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
        3.4.3 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第四章 对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4.1 对学校的建议
        4.1.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1.2 立足教学远效,挖掘教育价值
        4.1.3 主客观相结合,丰富评价方法
    4.2 对教师的建议
        4.2.1 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4.2.2 教学中需“放”与“扶”结合
        4.2.3 重视理解鉴赏,挖掘诗词的美
        4.2.4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4.3 对学生的建议
        4.3.1 重视预习,培养良好习惯
        4.3.2 重视诵读,激发学习热情
        4.3.3 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5)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美育内涵的研究
        (二) 关于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 研究观点的贡献和不足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
        (一) 基本框架
        (二) 研究视角
        (三) 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及其融入意义
    一、美育及其价值取向
        (一) 美育的内涵
        (二) 美育的特点
        (三) 美育的价值取向
        (四) 美育的功能
    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 诉求的一致性
        (二) 方法的融通性
        (三) 功能的交互性
    三、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 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激励
        (四) 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一) 西方的美育思想
        (二)中国的美育思想
        (三)马克思的美育理论
    二、实践依据
        (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 实施美育:构建美好生活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 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二) 提高人的道德情操
        (三) 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四) 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五)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三) 形象记忆与情感陶冶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教育
        (二) 艺术美与伦理美的教育
        (三) 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教育
        (四) 心灵美与行为美的教育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 在知识引导中融入
        (二) 在环境陶冶中融入
        (三) 在情境感染中融入
        (四) 在情感激励中融入
第五章 当前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及其后果
    一、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足的表现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上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审美趣味不浓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情感和美的共鸣不足
        (四) 生态美教育尚未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足的后果
        (一)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 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三) 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第六章 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原因探析
    一、对审美教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
        (一) 意识形态领域美育地位出现偏差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联系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一) 教育体制中美育教育规定的缺乏
        (二) 教材体系对美育教育的淡忘
        (三) 教学过程对美育教育的忽视
    三、对非理性教育以及非应用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 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性
        (二) 割裂求真求善求美教育的统一性
第七章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不足问题的对策
    一、建设美育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一) 建构美育的良好物质环境
        (二) 优化美育的开明政治环境
        (三) 完善美育的健康文化环境
        (四) 加强美育中的文学艺术熏陶
    二、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美育课程设计
        (一) 做好大中小学美育课程的配置
        (二) 加强教师队伍对审美教育的学习
        (三) 加大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四) 把课堂教学与实践审美结合起来
    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
        (一) 以人为本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内涵
        (二)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三) 以人为本与审美教育追求“人性完满”的一致性
        (四) 将美育落脚在“人性的完满”上
    四、把生态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 生态美育的教育价值
        (二) 生态美育实施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6)论《山水纯全集》的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山水纯全集》与北宋画院
    第一节 北宋末期时代背景
    第二节 《山水纯全集》与宫廷艺术
第三章 以意象为主导的审美体验
    第一节 物象的特征
        一、度物象之真
        二、求物象之理
        三、得物象之气
    第二节 物象至意象的升华
        一、“意”在“笔”先
        二、“骨”、“肉”相辅
        三、“形”、“质”统一
    第三节 意象的终极呈现
        一、意象的审美评价:“逸格”与“神格”
        二、意象的美学目标:气韵生动
        三、意象的构建途径:格法至气韵
第四章 以养性为旨向的审美创造
    第一节 自蔽——对审美主体的批判
        一、追求功利妨碍审美自由
        二、不明物理窄化审美心胸
        三、心态傲慢限制审美能力
    第二节 解蔽——审美创造的完善
        一、化性起伪,学为本性
        二、以古法为渊源
        三、以贤人为典范
第五章 《山水纯全集》的美学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四、纠现代文明之偏
    第三节 青少年德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二、青少年德育的概念及内涵
        三、青少年德育的一般特点
    第四节 “融入”的相关理论
        一、“融入”的内涵及本质
        二、德育的文化“融入”
        三、青少年德育的传统文化“融入”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理论根据
    第一节 德育与文化
        一、德育是人类文化内核的体现
        二、德育担负着文化传承、交流功能
        三、最有效的德育是以文化人
        四、德育与文化交融发展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一、中华文化中的德育传统寻踪
        二、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的内在联系
        一、目的的相近性
        二、方法的相通性
        三、资源的相容性
    第五节 中共主要领导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德的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思想
        三、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青少年德育的思想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教育政策与青少年德育目的的根本改变
        二、文革时期的文化衰退与青少年德育的塌陷
        三、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冲突与青少年德育的困境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式微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一、德育内容中忽略文化资源
        二、德育过程中忽略青少年身心特点
        三、德育方法中忽略文化手段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历史反思
        一、在恢复文化传统中推进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化转型
        二、明确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第五章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研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调研基本情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学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认知分析
        一、师生对融入意义的认识
        二、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师生对目前融入工作的评价
        四、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影响因素的认知
        五、师生对融入趋向的认知
    第三节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成效分析
        一、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强化
        二、道德修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促进
        四、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的优化
    第四节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的意识不强
        二、融入工作的系统性不强
        三、融入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融入方法的实效性不强
    第五节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德育规律认识不到位
        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够
        三、文化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融入理念
        一、强化融入的意识
        二、把握融入的正确方向
        三、保证融入内容的科学性
    第二节 融入青少年德育体系
        一、全方位融入
        二、全过程融入
    第三节 融入学校课程教学
        一、“诵读经典”问题的“轮回”
        二、青少年身心特点、成长规律的把握
        三、专门教材的设计
        四、现行教材的修订
    第四节 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一、融入体验式教育
        二、融入家风家教
        三、融入礼仪教育
    第五节 构建融入的保障机制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培养一批良好的师资队伍
        三、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结语: 担负德育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2.1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2.2.1 调查内容
        2.2.2 调查对象
    2.3 教师教授古诗词现状
        2.3.1 教学内容安排紧密充实
        2.3.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2.4 学生学习古诗词现状
        2.4.1 背诵默写情况
        2.4.2 诗词名句熟记效果好
第三章 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教师教授存在的问题
        3.1.1 重背诵默写,轻诵读欣赏
        3.1.2 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3.2 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的问题
        3.2.1 对古诗词学习缺乏热情
        3.2.2 鉴赏能力不足
    3.3 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教师修养欠缺
        3.3.2 教学方法单一
        3.3.3 古诗词学习氛围不浓
        3.3.4 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第四章 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建议
    4.1 对学校的建议
        4.1.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1.2 转换评价机制
    4.2 对教师的建议
        4.2.1 提升自身素养
        4.2.2 注重因材施教
        4.2.3 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为目标
        4.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4.3 对学生的建议
        4.3.1 加强诵读,激发学习热情
        4.3.2 搜集资料,培养良好习惯
        4.3.4 增加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9)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新要求
    (一) 目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
    (二) 新课标对高中古典歌教学的要求
    (三) 高中古典诗歌与高考
二、 诗以言“志”——中国诗歌的传统与高中古典诗歌“言志”教学
    (一) “志”与“诗言志”
    (二) 传统“言志”教育的现代启示
    (三) 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古典诗歌之“志”
三、 何以明“志”——高中古典诗歌之“志”的教学方法探究
    (一) 知人论世,全面解读
    (二) 感知意象,把握内涵
    (三) 体味意境,感悟思想
    (四) 反复诵读,品味情感
    (五) 掌握手法,推求主旨
四、 言己之“志”——对高中古典诗歌之“志”的多元化理解和借鉴继承
    (一) 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二) 参照比较,举一反三
    (三) 作业设计,思维创造
    (四) 多元解读,学以致用
    (五) 名句背诵,积累素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复归“山水” ——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什么
    1.2 为什么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城市”理念的关系
        1.2.1 文化内核的缺失
        1.2.2 “物化”与“人化”
        1.2.3 艺术认知途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媒介作用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研究理路与文章结构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5 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思维背景
    2.1 宇宙论
        2.1.1 中国宇宙论:阴阳五行宇宙论体系
        2.1.2 不同宇宙论意识影响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2.2 主体认知结构
        2.2.1 何为主体的认知结构
        2.2.2 构成要素
    2.3 “现代性”反思
        2.3.1 现代性与现代化
        2.3.2 现代性危机
        2.3.3 现代性特征
    2.4 艺术经验认知途径
        2.4.1 可行性分析
        2.4.2 山水画的认知媒介
        2.4.3 山水画的现代性媒介价值
    2.5 小结
第三章 山水画的价值论—从山水之“道”到山水之“画”
    3.1 道通为一
        3.1.1 山水释意
        3.1.2 山水情节
        3.1.3 山水文化
    3.2 儒家
        3.2.1 比德
        3.2.2 同类相动
    3.3 道家
        3.3.1 道法自然
        3.3.2 玄对山水
        3.3.3 物化
        3.3.4 达生
    3.4 佛家
        3.4.1 心生
        3.4.2 离形
    3.5 小结
第四章 山水画观照论
    4.1 观物取象
        4.1.1 外师造化
        4.1.2 度物象而取其真
    4.2 立象以尽意
        4.2.1 中得心源
        4.2.2 以心统物
        4.2.3 通情达理
    4.3 意境
        4.3.1 意境之义
        4.3.2 超以象外
        4.3.3 畅神
        4.3.4 以意达逸
    4.4 小结
第五章 传移摹写—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认知转换
    5.1 殊途同归
        5.1.1 中国人的栖居理想
        5.1.2 城市山林
        5.1.3 山水画与山水园的互通
    5.2 “山水城市”释意
        5.2.1 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念
        5.2.2 理论发展
        5.2.3 重新释意
    5.3 迁想妙得——艺术哲学与设计理念
        5.3.1 意象性
        5.3.2 文化性
        5.3.3 体验性
        5.3.4 基于“山水”概念的中国现代城市景观意境营造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山水”概念的景观设计的认知启发
    6.1 观念
    6.2 角度
        6.2.1 传承
        6.2.2 类推
    6.3 态度
        6.3.1 人文态度
        6.3.2 主体修养论
    6.4 整合
        6.4.1 “集成通变”的思维体系
        6.4.2 艺术思维整合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古典之殇——从对古典诗词的自然审美谈教育缺失(论文参考文献)

  • [1]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唯美特色探析[J]. 杨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1(05)
  • [2]高中音乐鉴赏课中钢琴作品的教学探究[D]. 张景瑾. 集美大学, 2020(08)
  • [3]“生命语文”视野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李梅芳. 广州大学, 2019(01)
  • [4]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徐秀媛. 延边大学, 2019(01)
  • [5]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D]. 崔晋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论《山水纯全集》的美学思想[D]. 徐晓霞.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D]. 彭菊花. 湖北大学, 2015(04)
  • [8]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陈玮玮. 延边大学, 2014(01)
  • [9]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探究[D]. 刘婷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复归“山水” ——从山水画到“山水城市”的可能性探析[D]. 初冬. 天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经典的荒凉——从古典诗歌的自然美学看教育的缺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