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MS鉴定食用柠檬精油化学成分

GC/MS鉴定食用柠檬精油化学成分

一、GC/MS法鉴定食用柠檬精油的化学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墙梦捷[1](2021)在《艾叶精油微乳的制备及对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艾叶精油具有抗菌抗氧化、消炎止痛功效,但因其水溶较差、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气味难闻刺鼻和吸收利用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和护肤品领域的应用。樱桃皮薄多汁,在运输、贮藏过程中极易出现发霉褐变、腐烂、风味及品质降低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实验研究构建纳米级可稀释的艾叶精油乳化体系,将安全、经济、可食用的艾叶精油微乳应用于樱桃的保鲜,通过对樱桃的货架期、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确定艾叶精油微乳保鲜樱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开发天然无毒的果蔬保鲜剂提供可靠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艾叶精油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拟三相图微乳面积大小和最小可稀释比,对艾叶精油微乳的配方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Km)为2时,所配制的艾叶精油微乳澄清透明、稳定均一。当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S/O)为7∶3、含水量为90%时,微乳呈现淡蓝色乳光,利用达尔文粒度仪测定的微乳zeta电位为-2.18、粒径为39.91nm、多分散指数值(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8。2、为了进一步研究艾叶精油微乳相特性,采用电导率测定仪和流变仪共同研究了艾叶精油微乳的相转变点。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水份含量高于61%~65%(w/w)时,形成的微乳为水包油(O/W)型,当水分含量低于50%~52%(w/w)时是油包水(W/O)型微乳液,水份含量介于50%~61%(w/w)为双连续相(B.C)型微乳液。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含水量为90%的微乳的微观结构可知微乳颗粒表面呈凹凸的球状或类球状分布,颗粒之间分布均匀、不聚集不成簇;采用DSA100液滴分析仪探究不同类型微乳表面张力的大小,在20℃、30℃条件下,B.C型微乳的表面张力略大于O/W和W/O型微乳液,30℃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微乳的表面张力均大于20℃条件下的微乳。3、探究艾叶精油微乳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从储藏稳定性、温度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四个方面对O/W型的微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离心速度低于8000r/min、温度低于70℃时,微乳均保持不分层、不破乳,显示了良好的稳定性。将微乳分别置于25℃、4℃条件下贮藏45天后,观察其粒径及PDI的变化,发现在25℃条件下储藏的微乳粒径和PDI均小于4℃条件下储藏的微乳,说明25℃储藏条件下的微乳更稳定。在抗氧化性研究方面,发现当艾叶精油微乳体系含水量低于60%时,其对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快速提高,且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水分含量为60%时达到最大值,水分含量大于60%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4、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艾叶精油微乳对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4℃和25℃条件下艾叶精油微乳涂膜处理能有效减少樱桃的腐烂率、较好的保持樱桃的营养品质、色泽及含水量,并能延长樱桃的货架期,其中4℃条件下艾叶精油涂膜的保鲜效果最佳,浓度为0.1%微乳对樱桃的刺激性最小,总抗氧化能力最佳,保鲜效果最好。

赵琛[2](2021)在《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选取葡萄柚、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和D-柠烯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以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效果。试验一: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分析采用GC-MS方法测定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发现葡萄柚、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和D-柠烯5种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均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D-柠烯含量最高,分别占各种精油总活性成分的81.56%、78.30%、34.23%、47.48%和83.52%。试验二: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本试验通过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的MIC(最小抑菌浓度)、MBC(最小杀菌浓度)和抑菌圈直径来比较其抗菌活性。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得到5种植物精油中对大肠杆菌的MIC值最小的是葡萄柚精油,为2.5 mg/ml;MBC值最小的是柠檬油,为10 mg/ml。对沙门氏菌的MIC值最小的是D-柠烯,为1.25 mg/ml;MBC值最小的是柠檬油和D-柠烯,均为40 mg/ml。而对乳杆菌的MIC值最小的是D-柠烯,达到40 mg/ml;对MBC最小的是D-柠烯,达到80 mg/ml。通过圆盘扩散试验得到,在精油浓度为80 mg/ml时,5种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柠檬油>佛手柑>D-柠烯>甜橙油>葡萄柚;对沙门氏菌的抑制率为:葡萄柚>柠檬油>佛手柑>甜橙油>D-柠烯,对乳杆菌的抑制率为:葡萄柚>D-柠烯>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综合以上结果表明,试验用柑橘类植物精油具有对致病菌和有益菌不同的抗菌活性,即选择性抗菌活性,且柠檬油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强。试验三: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比较本试验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3种试验方法比较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5种植物精油,每种精油设置5个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精油种类(E)及其不同浓度(C)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均有显着影响(PE<0.01,PC<0.01),且二者的互作(植物精油×浓度)均显着(PE*PC<0.01)。其中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效果较好的是柠檬油和佛手柑;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效果较好的是D-柠烯和柠檬油;对卵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能力较好的是D-柠烯和佛手柑。由此可见,不同的柑橘类植物精油,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本试验中抗氧化活性较好的是柠檬油、D-柠烯和佛手柑。试验四:柑橘类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本试验选择了柠檬油和D-柠烯,旨在研究其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作用效果。试验选用5周龄雄性Balb/c小鼠64只,体重22.0±1.5 g,分成8个处理,包括NS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E.Coli组(大肠杆菌组,模型组)、柠檬油组和D-柠烯组分别设置低、中、高3个浓度,即300、600、1200 mg/kg,每个处理8个重复。预饲期结束后,将小鼠禁食不禁水12h,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植物精油组小鼠分别灌胃2种不同浓度的精油,持续1周。在第7天灌胃结束1 h后,除空白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相同浓度的大肠杆菌(107CFU/ml)。6 h后脱颈处死,收集血浆用于抗氧化指标(MDA、MPO和SOD)和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测定,十二指肠前段用于HE染色和组织切片观察,十二指肠后端用于测定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显示,E.Coli组与NS组在各指标下均表现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建立成功。各植物精油组与模型组的试验结果表明:1)血浆抗氧化指标中,柠檬油组(低浓度)和D-柠烯组(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有效降低MDA的含量;柠檬油组(低浓度)和D-柠烯组(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有效降低MPO的含量;柠檬油组(低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有效升高SOD的含量,而D-柠烯(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显着(P<0.05);2)血浆炎性因子中,柠檬油组(低浓度)和D-柠烯组(中浓度)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显着降低小鼠体内TNF-α、IL-1β和IL-6水平;3)通过对十二指肠前段进行HE染色,发现E.Coli组相对NS组呈现典型病理改变,包括细胞核聚集增多、炎症细胞增多、腺体紊乱、绒毛稀疏等,表明十二指肠结构遭到破坏;而柠檬油组和D-柠烯组对小鼠肠道病理结构变化有所改善,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损伤程度改善更明显;4)紧密连接蛋白指标中,柠檬油组(中浓度)和D-柠烯组(低浓度)均与E.Coli组差异极显着(P<0.01),能够显着增加小鼠体内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综上所述,柠檬油和D-柠烯可以缓解和改善大肠杆菌感染小鼠造成的肠道屏障损伤,且柠檬油效果较佳。总体结论:葡萄柚、甜橙油、佛手柑、柠檬油和D-柠烯5种柑橘类植物精油主要活性成分为D-柠烯;5种精油都具有选择性抗菌活性,且柠檬油的抗菌活性相对较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率,柠檬油、D-柠烯和佛手柑较高;且柠檬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最强。故柠檬油最具未来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陈晓晶[3](2021)在《香茅精油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番木瓜是广东、海南地区种植最广泛的热带果树之一,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且对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番木瓜是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损失巨大。本研究以‘美中红’番木瓜为试材,研究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和果实采后保鲜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一定浓度的香茅精油处理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能显着减缓果实硬度、维生素C(Vc)含量和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以及果实颜色转黄速率,其中以15μL/L精油处理保鲜效果最好。15μL/L精油处理有效减缓了果实贮藏前期乙烯释放率,并显着降低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E)和纤维素酶(CL)以及贮藏前期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由此可推测,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的保鲜效果的提高可能与乙烯释放率以及PG酶、PE酶、CL酶和β-GAL酶活性关系密切。2、香茅精油对番木瓜炭疽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25μL/m L和1μL/m L。香茅精油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采后番木瓜果实炭疽病原菌菌丝生长,且精油浓度与抑制效果关系紧密,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但香茅精油处理对致病菌的产孢量有促进作用。15μL/L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菌抑制效果最理想。3、15μL/L精油处理能有效降低了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病情指数,并抑制果实损伤接种后的病斑直径的扩展。15μL/L精油处理能显着提高了番木瓜果实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贮藏中后期降低了木质素含量,但对总酚含量几乎无影响。精油处理还显着提高抗病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β-1,3-GA)活性,并在贮藏前期提高了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CHI)活性。说明香茅精油熏蒸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的防控机理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精油直接抑制了病原菌菌丝的生长,降低了其致病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精油通过提高与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的PAL、PPO酶活性以及积累抗病相关物质H2O2,并协同病程相关蛋白β-1,3-GA酶来诱导果实提高抗病性。4、采用GC-MS并结合计算机联用技术和峰面积归一法鉴定分析了香茅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香茅精油中检测出醇类、醛类、烯类、酯类、酚类等挥发性物质共40种,占总峰面积的90.05%。香茅精油成分中相对含量最多的挥发性物质有香茅醛、香叶醇、香茅醇、D-柠檬烯、[1S-(1π4aπ8aπ]-1,2,4a,5,8,8a-六氢化-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其中香茅醛、香叶醇、香茅醇等是精油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本试验中香茅精油的抑菌作用可能与主要成分香茅醛、香叶醇以及香茅醇的含量及其与其他微量成分协同作用有关。

王雪薇[4](2021)在《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 uyeki.)是含有多样活性物质四季常青的松科乔木,其中松针、种鳞、松壳中活性物质含量较高,如萜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功效,因此作为天然的抑菌剂常被应用于食品行业中。但黑皮油松松针精油具有易挥发性、对光、热高敏感性和水溶性差的缺点,导致在应用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来纳米乳化技术在解决精油水溶性及稳定性等问题上取得了显着效果。纳米乳液的粒径小,性质稳定,可与水任意比例互溶,从而使得精油综合利用率增强。本论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了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种鳞精油、松子壳精油,并对比分析了三种精油的成分和抑菌效果;以抑菌效果最好的黑皮油松精油为研究对象,利用旋涡混合仪和微射流仪制备了黑皮油松精油纳米乳液,并对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和抑菌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本章提取了黑皮油松松针、种鳞、松壳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及抑菌活性的对比。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三种部位精油,得率分别为:0.152%、0.243%、0.024%。通过对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其中松针、种鳞的萜类含量较高,分别为75.93%、66.25%,然而,松壳精油中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占59.39%,三种精油对5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黑皮油松松针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直径为13.887±0.07 mm),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简称 MIC)为 1.6 μL/mL,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简称MBC)为3.2 μL/mL。因此,选取黑皮油松松针精油作为后续实验的乳化包埋。(2)Tween 和 Cremophor EL 两个系列中,只有 Tween 80 和 Cremophor EL 40 可制备出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但研究发现以Tween 8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的纳米乳液比以Cremophor EL 40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的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的纳米乳液分层体积小且乳化区面积大,即Tween 80具有更好的乳化效果,同时两种表面活性剂混合并未产生协同效应。同理,综合分层体积和乳化区面积,分别筛选出了最适助表面活性剂为无水乙醇,最佳Km值为4:1。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为松针精油16.14%、复合表面活性剂10.45%、蒸馏水73.41%,其中复合表面活性剂为无水乙醇:Tween 80=4:1,其制备出的纳米乳液的粒径为35 nm,O/W型纳米乳液澄清透明,有淡蓝色乳光。(3)本章对所制备的纳米乳液进行微观观察、粒径和多分散项系数(Polydispersity,简称PDI)测定、稳定性、抑菌机理和毒理学实验的分析。纳米乳液液滴呈圆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5 nm,PDI为0.165,具有良好品质。稳定性实验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储存60 d和在pH=7.0的水相环境中,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和PDI无明显变化,表现了较好的储藏稳定性,最佳储藏时间为30 d;同时热稳定性实验表明,松针精油纳米乳液昙点温度为8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抑菌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与未乳化的精油相比,松针精油纳米乳液提高了抑菌活性。纳米乳液抑菌机理表现为以细菌的细胞膜为主要目标,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的作用,使细菌的疏水性降低,导致细胞的死亡。同时抑菌能力和纳米乳液的浓度有关,适当增加纳米乳液的浓度,抑菌能力也会随之增强。纳米乳液经过急性经口毒理学实验,黑皮油松精油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7.5 g·kg-1bw,属无毒级别,可安全在食品中添加。

权美平[5](2021)在《柠檬精油的化学型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归纳已经报道的不同条件下柠檬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资料,着重讨论柠檬产地、品系等植物本身及不同提取工艺等因素所致的柠檬精油化学成分中主要不同化学类型的研究状况,以期今后为柠檬精油的开发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做综合性的参考。

邹小灵[6](2020)在《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莪术油有消炎、止痛、抗肿瘤的功效,但莪术油主要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外用复方精油相对较少。本文以莪术油为主要功效成分,制作一款绿色健康的外用复方精油,用于外部皮肤炎症,起到消炎杀菌的功效。利用中医药理论,考虑药物间的配伍关系,选用多种均有抗炎功效的精油,提高精油的抗炎成效及适用性,降低精油刺激性,使得配方温和安全。为植物精油在日用化学行业中的应用开发提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莪术中提取挥发油,在单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正式试验分别考察了浸泡时间、粒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率受浸泡时间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粒度。最终得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莪术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过30目筛、料液比1∶8、120℃提取6 h所得挥发油色泽气味最佳,提取率最高为2.2%。(2)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从提取的莪术油里面鉴定出了55个成分,其中检测出两种莪术油里面的特征成分β-榄香烯和吉马酮,但未能检测出莪术醇和莪术二酮。(3)通过查询文献,实验中共选择了38种都具有一定杀菌消炎功效的精油,通过滤纸片法初步测试了每种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抑菌效果最好的几种精油比例,最后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测试消炎效果以及热板法测试镇痛效果,确定了单方精油的比例。在确定了单方精油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外观评价、抑菌、消炎以及镇痛试验综合筛选出合适的基础油。最后得到了复合精油的比例:基础油为山茶花油87%,其他精油有莪术油6%、香蜂草油2%、百里香1%、马郁兰1%、欧薄荷1%、天竺葵1%、快乐鼠尾草1%。该复合精油气味清香淡黄色,对两种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消炎效果为93.53%,镇痛效果为78.49%。(4)通过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试验测试该复合精油的止痒效果,结果表明复合精油有一定的止痒效果,但是止痒效果一般。通过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总抗氧化力的试验测试其抗氧化效果。该复合精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并且抗氧化能力比VE强,当样品浓度为20 g/L时,该精油对于DPPH清除率是92.07%,对羟自由基所对应的清除率是100%。(5)通过皮肤功效测试其减轻皮肤红肿效果,在涂上精油90 min后,皮肤的血红素水平恢复到实验前水平,表明该复合精油能明显减轻皮肤红肿。综合上诉得出,所制备的复合精油除了具有抑菌、消炎、镇痛的效果外,还有一定的止痒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减轻红肿和抗氧化效果。(6)对该产品进行了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测试。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评分小于1,每个的鸡胚均没有出现大量出血,血管溶解和凝血的现象,评分小于1,人体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结果中受试者正常未出现任何皮肤反应。可说明该最佳配方刺激性较低,温和安全,适合人群使用。结论:最后配制得到复方精油气味清香淡黄色,有良好的抑菌、消炎、镇痛、抗氧化、减轻皮肤红肿的效果,另外还有一定的止痒性。该配方温和,刺激性低,适用性广。

邓纬辉[7](2020)在《柚皮精油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柑橘精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精油之一,按照不同的品种可分为橙精油、柚精油、橘精油等;按照提取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皮、叶和花精油,大部分为果皮精油。柚皮精油是从柚子果皮油胞层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癌等多种功能活性的天然活性物质,其开发利用已经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水蒸馏法提取三种柚子果皮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果皮精油成分组成,研究了相应的抗菌和抗癌活性。同时以冷压葡萄柚精油为原料,通过分子蒸馏技术,对分离出的轻相组分进行相应的生物活性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水蒸馏法提取三种柚子果皮精油,利用GC-MS技术测定了果皮精油化学成分组成,分别鉴定了沙田柚,红肉蜜柚,三红蜜柚的11,15和20种组分,它们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和月桂烯。滤纸片法初步评估了三种水提柚精油对四种常见细菌的抑菌活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红肉蜜柚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最好,枯草芽孢杆菌最差;三红蜜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枯草芽孢杆菌最差;沙田柚对四种细菌均不敏感。抗癌试验结果表明:当沙田柚精油浓度为5.00μL/m L时,对A549肺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97μL/m L。2.通过分子蒸馏得到冷压葡萄柚轻相精油,GC-MS测定化学成分组成,以轻相组分为材料进行抑菌,抗氧化,抗癌活性实验。共鉴定出24种化合物,柠檬烯是主要成分,占总含量的93.33%。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柚轻相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葡萄柚轻相精油对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抑制活性。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柚轻相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22.06 mg/m L和15.72 mg/m L。抗癌试验结果表明:当精油浓度为0.30μL/m L时,对两种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均达到显着效果。当精油浓度大于等于0.60μL/m L时,Hep G2肝癌细胞和HCT116结肠癌细胞的存活率均低于15%。当葡萄柚皮精油浓度为0.30μL/m L时,对癌细胞的迁移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葡萄柚轻相精油对Hep G2和HCT116的IC50值分别为0.24μL/m L和0.20μL/m L。综上,柚皮精油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对其开发利用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柚子加工的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也将为柚子的鉴定、品质评价以及柚精油在食品抑菌保鲜剂及抗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邱亦亦[8](2020)在《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昆仑雪菊系菊科(Compositae)金鸡菊属(Coreopsis)一类具有独特功效的稀有高寒植物,富含各种活性的天然产物,其提取物展现出包括抗氧化、抗菌、降血压、降血糖及降脂在内的系列优异的生物学活性。目前,对昆仑雪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和多糖类物质,而对于昆仑雪菊挥发油特别是油树脂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极大限制了昆仑雪菊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基于此,本学位论文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昆仑雪菊的油树脂(CTO)成分,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萃取条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针对昆仑雪菊油树脂易挥发、水溶性差等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其乳化包埋研究,构建了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体系(CTO-NE),评价了该乳化体系对常见四种致病微生物的抑菌能力,初步探究了其抗菌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昆仑雪菊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昆仑雪菊油树脂,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萃取条件。通过GC-MS分析萃取得到油树脂的化学成分,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油树脂得率达到3.171±0.019%。和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精油相比,超临界萃取得到的昆仑雪菊油树脂成分更加丰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组分含量均较高。(2)采用PIT法构建了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体系,研究不同乳化剂、HLB以及含水量对乳液体系的影响,评价乳液的储藏性能。得到以下结论:以Span80/Tween80为混合乳化剂,在HLB=13时,按CTO:乙醇:乳化剂=1:1:3的比例能够制备相应的CTO-NE系列。该条件下形成的含水量95%的纳米乳液粒径为94.0±9.0 nm,?-电位为-42.3±4.6 m V,PDI值0.185±0.018。改变乳液含水量并进行研究,发现含水量为5%-15%时,乳液为W/O型微乳体系;含水量为20%-35%时,乳液转变为双连续型;当含水量达到40%-95%,乳液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O/W型。CTO-NE系列具有良好的储藏性能,常温储藏3周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3)通过抑菌圈实验、MIC测定及微生物致死动力学实验研究乳液体系对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以及酵母型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初步探究其抑菌机理。得到实验结果如下:乳化包埋显着加强了CTO的抑菌活性,相比单纯的CTO,CTO-NE处理组抑菌圈更大。CTO和CTO-NE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酵母型真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所试验菌株的敏感性排序为: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随着含水量的上升,纳米乳液的抑菌能力逐渐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CTO-NE可能通过降低细菌和真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破坏细菌和真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胞内容物外泄等发挥抑菌活性。

林德洪[9](2020)在《金银花挥发油特征香气组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分别为金银花香气特征的研究;石油醚提取金银花净油工艺与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精油工艺的优化,采用GC-MS和GC-O对这两种金银花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金银花中的关键香气组分;金银花挥发油在烟草加香上的应用研究。(1)金银干花的特征香气主要是花香味和药草香味。与金银干花相比较,金银花冲泡液的香气属性都明显提高。金银花冲泡液的花香、清香都比金银干花香气更显着。(2)石油醚提取金银花净油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时间3h、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2。超临界CO2萃取金银花精油的最优工艺为:CO2流量为20L/h、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h。(3)GC-MS法分析金银花净油,从金银花净油中共分离出37种化合物,主要由酸类74.07%、醇类12.35%、酯类8.21%、烯类3.07%等组成;它们的峰面积和共占金银花净油成分总面积的97.70%。在鉴定出的37种金银花净油成分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占比24.07%,其次是棕榈酸21.42%,亚油酸16.29%(4)GC-MS分析超临界CO2制备的金银花精油。谱图结果表明:从金银花精油中共分离出68种化合物,主要由醇类44.48%、烯类16.49%、酸类12.73%、醛类7.88%、酯类6.53%、酮类4.10%等组成;它们的峰面积和共占金银花精油成分总面积的92.21%。在鉴定出的成分中,芳樟醇比例最高,占比是10.91%,其次是2-十三醇6.98%,1-二十二烯6.42%,二十九烯5.74%,棕榈酸4.41%,羟基香茅醛4.30%等。(5)金银花精油具有自然清新的花香,清甜香较明显,并伴有较轻青滋感、酸香。金银花净油香气丰富浓郁,特征香气属性主要以蜜甜、花香、茴香为主。超临界CO2法萃取的金银花精油能更好地体现出金银花的自然清甜香和花香香气。(6)金银花精油的关键致香组分为5种,它们分别为苯乙醇(蜜甜花香)、异戊酸香叶酯(果甜香)、羟基香茅醛(青香)、芳樟醇(花青香)和壬酸烯丙酯(果香)。(7)添加在卷烟中,金银花挥发油均有提高卷烟的清甜花香感、细腻烟气、提高烟气丰富性等作用。其中,金银花精油的评分最高,更好地提升了烟气自然清新感、甜润感。

邱凤英[10](2020)在《黄樟叶精油化学成分和重要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文中提出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Roxb.)Kosterm为樟科樟属常绿乔木,其叶中富含精油,叶精油中萜类成分复杂多样,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精油植物。至今为止,我国黄樟叶精油含量、成分和变化规律均不明确,叶精油中重要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直接制约了黄樟精油优良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叶精油中重要成分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对我国主要分布区黄樟叶精油含量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解析了我国黄樟叶精油含量和化学成分水平、分布格局、区域变异和年变化规律;并结合转录组分析和精油成分分析来鉴定黄樟叶精油中桉叶油素、樟脑、芳樟醇等三种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途径,对三种萜类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我国5省20个天然居群564个单株的黄樟叶精油研究表明,黄樟居群间和单株间叶精油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共检测到117种化学成分,共鉴定出14种化学型,并将20个天然居群划分为4大类。黄樟居群间和单株间叶精油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15-23.6mg/g和0.2-41.3 mg/g。从黄樟叶精油中共检测到117种化学成分,包括51种单萜、46种倍半萜和20种非萜类化合物。从我国黄樟主要分布区鉴定了14种化学型,其中分布频数最大的为桉叶油素型、樟脑型和芳樟醇型。主成分分析将20个黄樟天然居群划分为4大类,第一类为精油含量高且广泛分布桉叶油素型的广西居群,第二类为广泛分布樟脑型的云南居群,第三类为广泛分布榄香醇型的湖南和江西混合居群,第四类为以化学型丰富多样为特征的广东和江西混合居群,分类结果与各居群的地理距离相吻合。2.影响黄樟叶精油含量和组分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生长地经纬度、海拔和年均温。黄樟叶精油含量与生长地的纬度、经度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随着生长地纬度和经度的增大,黄樟精油含量呈下降趋势;芳樟醇和β-石竹烯含量与生境年均温呈显着正相关;樟脑含量与生长地纬度、经度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着正相关;柠檬醛含量与生长地经度和年均温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海拔呈显着负相关。3.芳樟醇型黄樟叶精油含量和叶精油中第一主成分芳樟醇含量在不同月份呈现出极显着的差异。叶精油含量和芳樟醇含量均在3月份降到最低,叶精油含量5月份最高,在4-8月份维持相对高含量水平,其它月份相对较低,而芳樟醇含量则除3月份外,其它月份较为平稳。黄樟叶精油含量与月降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月均温呈显着正相关,高降雨量和高月均温都利于黄樟叶精油的合成和积累。4.结合黄樟叶组织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和不同化学型叶组织RNA-Seq测序,分析萜类生物合成通路,鉴定萜类各生成阶段差异基因,筛选出分别与萜类物质樟脑、桉叶油素、芳樟醇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采用PacBio Sequel平台对黄樟叶组织进行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获得89 103个完整转录本;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桉叶油素型、樟脑型和芳樟醇型黄樟叶组织进行RNA-Seq测序,获得高质量的表达谱数据。从萜类生物合成通路中,桉叶油素型与芳樟醇型比较组、樟脑型与桉叶油素型比较组、樟脑型与芳樟醇型比较组分别筛选出差异基因50个、46个和54个,其中在萜类化合物生成阶段分别鉴定出差异基因21个、22个和18个,其中分别包括单萜生物合成相关差异基因7个、9个和5个。结合萜类合成通路分析和差异基因qRT-PCR定量分析,筛选出黄樟TPS基因CpTPS1、CpTPS3、CpTPS4分别作为萜类物质樟脑、桉叶油素、芳樟醇生物合成候选基因。5.基于黄樟全长转录组序列,成功克隆了3个黄樟TPS基因CpTPS1、CpTPS3和CpTPS4,解析了CpTPSs基因进行蛋白结构、系统发育和亚细胞定位。CpTPS1、CpTPS3和CpTPS4分别编码580、582和558个氨基酸,均含有TPS蛋白家族具有的保守DDXXD结构域和(N/D)DXX(S/T)XXXE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pTPS1和CpTPS3属于TPS-b亚家族,CpTPS4属于TPS-g亚家族。亚细胞定位显示,基因CpTPS1、CpTPS3、CpTPS4蛋白均定位在叶绿体(质体)中,与其推测生成产物樟脑、桉叶油素、芳樟醇等单萜物质合成位置吻合。6.通过5种化学型25个无性系的基因表达和木本模式植物84K杨转基因分析,初步证实CpTPS1、CpTPS3、CpTPS4分别与樟脑、桉叶油素、芳樟醇生物合成有关。从大群体中基因表达和精油含量分析推断CpTPS1、CpTPS3、CpTPS4分别与樟脑、桉叶油素、芳樟醇的生物合成有关。构建CpTPS1、CpTPS3、CpTPS4过表达载体,成功转入84K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并在转录水平检测到CpTPSs的基因表达,经转基因植株叶片萜类化合物GC-MS检测,CpTPS4的5个转基因植株叶片中检测到少量的芳樟醇成分,证明了CpTPS4参与芳樟醇的生物合成。

二、GC/MS法鉴定食用柠檬精油的化学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C/MS法鉴定食用柠檬精油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艾叶精油微乳的制备及对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艾叶精油微乳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艾叶精油成分GC-MS分析
        2.2.2 滴定法构建艾叶精油微乳
        2.2.3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2.4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2.5 Km的筛选
        2.2.6 电导法鉴定微乳类型
        2.2.7 流变法鉴定微乳类型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艾叶精油成分分析
        2.4.2 艾叶精油微乳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4.3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4.4 Km的筛选
        2.4.5 电导率法鉴定微乳液类型
        2.4.6 流变法鉴定微乳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艾叶精油微乳的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态光散射
        3.2.2 不同类型微乳的表面张力
        3.2.3 透射电镜观察微乳形态
        3.2.4 储藏稳定性
        3.2.5 离心稳定性
        3.2.6 热稳定性
        3.2.7 酸碱稳定性
        3.2.8 自由基清除率的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动态光散射
        3.3.2 表面张力
        3.3.3 艾叶精油微乳透射电镜图
        3.3.4 储藏稳定性
        3.3.5 离心稳定性
        3.3.6 热稳定性
        3.3.7 酸碱稳定性
        3.3.8 艾叶精油微乳自由基清除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的艾叶精油微乳对樱桃保鲜效果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腐烂率
        4.3.2 可溶性固形物
        4.3.3 可滴定酸
        4.3.4 樱桃色泽分析
        4.3.5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3.6 樱桃水分含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 植物精油的概述
    2 柑橘类植物精油
    3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
        3.1 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
        3.2 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
        3.3 植物精油的抗炎活性
    4 肠道屏障
    5 紧密连接蛋白
    6 大肠杆菌病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葡萄柚精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2 甜橙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3 佛手柑精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4 柠檬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2.5 D-柠烯中的主要活性物质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二 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测定
        1.3 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的测定
        1.4 圆盘扩散试验
        1.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植物精油的MIC与 MBC
        2.2 植物精油的圆盘扩散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三 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氧化活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1.4 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
        1.5 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试验
        1.6 数据统计
        2 试验结果
        2.1 植物精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2 植物精油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2.3 植物精油对卵黄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四 柑橘类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精油的急性毒性试验
        1.3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作用效果研究
        1.4 小鼠血浆抗氧化指标和炎性因子的测定
        1.5 小鼠十二指肠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1.6 小鼠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的m RNA相对表达量变化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植物精油的LD_(50)
        2.2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2.4 植物精油对小鼠十二指肠HE染色病理结果
        2.5 植物精油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十二指肠紧密连接蛋白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全文结论
    1 总体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香茅精油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番木瓜营养价值、市场价值及生产现状
    1.2 国内外番木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2.1 化学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植物精油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精油简介
        1.3.2 植物精油的分布及化学成分
        1.3.3 植物精油对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效果及相关机理研究
        1.3.4 植物精油对果蔬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1.3.5 香茅精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处理及取样方法
        2.2.2 呼吸速率测定
        2.2.3 乙烯释放率测定
        2.2.4 品质指标测定
        2.2.5 软化相关酶活性测定
        2.2.6 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测定
        2.2.7 番木瓜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测定
        2.2.8 番木瓜炭疽病病斑直径的测定
        2.2.9 番木瓜炭疽病病情指数的测定
        2.2.10 番木瓜果实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测定
        2.2.11 番木瓜果实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2.2.12 香茅精油成分测定
        2.2.1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的保鲜效果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1.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3.1.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乙烯释放率的影响
        3.1.3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失重率、硬度和颜色的影响
        3.1.4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TSS、TA和 Vc的影响
        3.1.5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软化相关酶的影响
    3.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菌的抑制效果
        3.2.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3.2.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病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3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防治效果及机制分析
        3.3.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病的抑制效果
        3.3.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3.3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中抗病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3.3.4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中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5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中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3.4 香茅精油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果实的采后保鲜效果
    4.2 香茅精油处理对番木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分析
    4.3 香茅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4)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黑皮油松资源研究现状
        1.2.1 黑皮油松种鳞
        1.2.2 黑皮油松松壳
        1.2.3 黑皮油松松针
        1.2.4 黑皮油松松油
    1.3 精油研究现状
        1.3.1 植物精油概述
        1.3.2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
        1.3.3 植物精油成分分析
        1.3.4 植物精油的基本性质
        1.3.5 植物精油的开发应用
    1.4 包埋技术研究现状
        1.4.1 精油包埋处理方法
        1.4.2 包埋处理对精油抑菌活性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黑皮油松精油成分分析以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黑皮油松不同部位精油的制备
        2.3.2 黑皮油松精油成分GC-MS分析
        2.3.3 黑皮油松不同部位精油抑菌活性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黑皮油松不同部位精油的得率分析
        2.4.2 黑皮油松不同部位精油组分鉴定
        2.4.3 黑皮油松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分析比较
        2.4.4 黑皮油松不同部位精油抑菌活性
    2.5 本章小结
3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的制备
        3.3.2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化体系的建立
        3.3.3 表面活性剂筛选
        3.3.4 助表面活性剂筛选
        3.3.5 Km值的确定
        3.3.6 伪三元相图绘制
        3.3.7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判定
        3.3.8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类型的测定
        3.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4.2 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3.4.3 Km值的确定
        3.4.4 纳米乳液的最佳配方
        3.4.5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判定
        3.4.6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类型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性质及抑菌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形态观察
        4.3.2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粒径和多分散项系数(PDI)分析
        4.3.3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
        4.3.4 纳米乳化体系抑菌直径
        4.3.5 纳米乳化体系的MIC和MBC
        4.3.6 纳米乳化体系动态杀菌曲线的测定
        4.3.7 纳米乳对细胞膜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3.8 纳米乳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3.9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急性毒理学实验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形态观察
        4.4.2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粒径和多分散项系数(PDI)测定
        4.4.3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
        4.4.4 纳米乳化体系抑菌直径
        4.4.5 纳米乳化体系的MIC、MBC
        4.4.6 纳米乳化体系动态杀菌曲线的测定
        4.4.7 纳米乳对细胞膜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4.8 纳米乳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4.4.9 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急性毒理学实验
    4.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柠檬精油的化学型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檬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1.1 D-柠檬烯/萜烯型
        1.1.1 D-柠檬烯/γ-萜品烯型
        1.1.2 D-柠檬烯/β-蒎烯型
        1.1.3 D-柠檬烯/3-蒈烯型
    1.2 D-柠檬烯/醛醇型
2 小结

(6)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油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1.2 莪术油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各类精油的功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莪术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莪术油的提取
        2.2.1 浸泡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2.2.2 粒径对出油率的影响
        2.2.3 料液比对出油率的影响
        2.2.4 提取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
        2.2.5 提取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2.2.6 正交试验
    2.3 莪术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3.1 样品配制
        2.3.2 GC-MS检测条件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方精油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精油
        3.1.2 化学试剂
        3.1.3 实验菌种
        3.1.4 实验仪器
        3.1.5 实验动物
    3.2 抑菌试验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准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单方精油实验结果
        3.2.5 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
    3.3 蛋清致炎小鼠足后跖试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热板镇痛试验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油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1.1 化学试剂
        4.1.2 实验菌种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动物
    4.2 外观评价
    4.3 抑菌试验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热板镇痛试验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试验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方精油的其他功效性测评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器材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动物
    5.2 对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3 体外抗氧化性测试
        5.3.1 DPPH·清除率测试
        5.3.2 羟自由基清除率测试
        5.3.3 总抗氧化力测试
    5.4 皮肤功效性测试:减轻皮肤红肿
        5.4.1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刺激性测试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动物
    6.2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6.2.1 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3 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
        6.3.1 实验方法
        6.3.2 实验结果
    6.4 人体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
        6.4.1 实验方法
        6.4.2 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7)柚皮精油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柚子资源的概述
    1.2 柚子资源加工的副产物
        1.2.1 柚子精油
        1.2.2 柚子果胶
        1.2.3 柚子黄酮
    1.3 植物精油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蒸馏法
        1.3.2 冷压法
        1.3.3 溶剂提取法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5 分子蒸馏法
    1.4 柚子精油的生物活性
        1.4.1 柚子精油的抑菌活性研究
        1.4.2 柚子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1.4.3 柚子精油的抗癌活性研究
        1.4.4 柚子精油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1.5 研究背景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柚皮精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柚皮精油的提取
        2.2.2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柚皮精油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柚皮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基的制备
        3.2.2 菌悬液的制备
        3.2.3 最小抑菌浓度 (MIC) 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柚皮精油抗癌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柚皮精油对肺癌细胞抑制活性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柚皮精油对癌细胞抑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葡萄柚精油生物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葡萄柚轻相的制备
        5.2.2 GC-MS分析
        5.2.3 葡萄柚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5.2.4 葡萄柚精油抗氧化研究
        5.2.5 葡萄柚精油对结肠癌和肝癌细胞抑制活性的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葡萄柚精油的成分分析
        5.3.2 葡萄柚精油的抑菌活性
        5.3.3 葡萄柚精油的抗氧化活性
        5.3.4 葡萄柚轻相精油对肺癌和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写与术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昆仑雪菊及其研究进展
        1.1.2 昆仑雪菊主要成分研究进展
        1.1.3 昆仑雪菊的主要功效
    1.2 植物油脂的主要提取工艺
        1.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1.2.2 其它常见提取方法
    1.3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活性及其乳化包埋研究进展
        1.3.1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活性
        1.3.2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机理研究概况
        1.3.3 植物油脂的包埋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4.2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的萃取、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昆仑雪菊油树脂的超临界萃取
        2.2.4 昆仑雪菊精油的水蒸气提取
        2.2.5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
        2.2.6 GC-MS测定昆仑雪菊油树脂及精油主要成分
        2.2.7 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萃取条件对昆仑雪菊油树脂得率的影响
        2.3.2 响应面实验优化
        2.3.3 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2.3.4 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2.3.5 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2.3.6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精油成分分析与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制备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试剂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3.3.1 CTO乳化工艺
        3.3.2 不同HLB的筛选
        3.3.3 乳化剂及助乳化剂比例筛选
        3.3.4 形态观察
        3.3.5 乳液差示热量扫描
        3.3.6 乳液黏度测定
        3.3.7 储藏性能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化剂的选择
        3.4.2 不同HLB值乳液的浊度变化
        3.4.3 HLB值对纳米乳液粒径、PDI的影响
        3.4.5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3.4.6 不同含水量差示热量扫描分析
        3.4.7 流变法鉴定乳液构型
        3.4.8 储藏稳定性与粒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其纳米乳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仪器与设备
        4.2.1 实验菌株
        4.2.2 主要材料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4.3.1 菌种的培养与保藏
        4.3.2 CTO-NE对四种菌的MIC测定
        4.3.3 CTO及 CTO-NE抑菌圈测定
        4.3.4 CTO-NE的抑菌动力学实验
        4.3.5 CTO-NE系列对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3.6 电镜观察
        4.3.7 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其纳米乳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4.2 CTO-NE对实验菌株的MIC值分析
        4.4.3 CTO-NE系列的杀菌动力学曲线
        4.4.4 扫描电镜观察
        4.4.5 透射电镜观察
        4.4.6 CTO-NE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9)金银花挥发油特征香气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银花概述
    1.2 金银花特征香气组分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银花香气感官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银花溶剂提取法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银花精油SFE萃取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银花关键香气组分鉴定及应用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黄樟叶精油化学成分和重要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樟研究进展
        1.2.2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
        1.2.3 植物萜类研究进展
        1.2.4 转录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黄樟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的采样与鉴定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樟叶精油区域变异研究
        2.2.2 黄樟叶精油年变化规律研究
        2.2.3 不同方位黄樟叶精油含量和叶精油中第一主成分含量研究
        2.2.4 黄樟主要化学型筛选及其生物合成相关研究材料选育
    2.3 小结
3 基于转录组学的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叶精油提取和化学成分鉴定
        3.1.3 RNA提取与文库构建
        3.1.4 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
        3.1.5 三种不同化学型黄樟表达谱测序
        3.1.6 基因功能注释
        3.1.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1.8 TPS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1.9 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qRT-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
        3.2.2 三代全长转录组基因注释和功能分类
        3.2.3 用于RNA-Seq测序的不同化学型黄樟叶精油化学成分
        3.2.4 不同化学型黄樟RNA-Seq测序质量
        3.2.5 不同化学型组间差异基因分析
        3.2.6 不同化学型黄樟萜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3.2.7 TPS系统发育树构建
        3.2.8 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
        3.2.9 三种重要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筛选
    3.3 小结
4 三种重要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黄樟总RNA质量检测
        4.2.2 黄樟萜类合成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4.2.3 黄樟萜类合成酶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4.2.4 黄樟萜类合成酶基因亚细胞定位
        4.2.5 黄樟萜类合成酶基因功能群体验证
        4.2.6 黄樟萜类合成酶转基因功能验证
    4.3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黄樟叶精油区域变异与形成原因
        5.1.2 黄樟叶精油年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5.1.3 联合使用三代和二代转录组测序挖掘黄樟萜类物质合成关键基因
        5.1.4 萜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1.5 黄樟TPS基因结构、功能与分类
        5.1.6 黄樟TPS基因功能验证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GC/MS法鉴定食用柠檬精油的化学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 [1]艾叶精油微乳的制备及对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D]. 墙梦捷.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2]柑橘类植物精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及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D]. 赵琛.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香茅精油对番木瓜果实采后保鲜及作用机制研究[D]. 陈晓晶. 海南大学, 2021(11)
  • [4]黑皮油松松针精油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王雪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柠檬精油的化学型分析研究进展[J]. 权美平. 中国调味品, 2021(01)
  • [6]莪术复方精油的研制及刺激性评价[D]. 邹小灵.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柚皮精油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 邓纬辉.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8]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D]. 邱亦亦. 浙江大学, 2020
  • [9]金银花挥发油特征香气组分研究[D]. 林德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黄樟叶精油化学成分和重要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D]. 邱凤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标签:;  ;  ;  ;  ;  

GC/MS鉴定食用柠檬精油化学成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