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涨,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

油价上涨,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

一、石油涨价 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论文文献综述)

杜可风[1](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指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禹风[2](2019)在《圆舞浜黑蜀葵》文中认为第一章斯德哥尔摩的天如此湛蓝。秦陡岩右手遮在额头上,眼睛往前看,他看见阳光下北欧城市黄色的石头建筑,缺乏游人的宁静街巷。换岗的皇宫卫兵懒洋洋骑在白骏马上,从他身边经过。头一抬,蓝色天宇澄净无云,完全与秦陡岩熟悉的灰色天空不同。怎么形容这天空?好比横陈一个金发碧眼北欧女郎,让人一下子想不起圆脸扁身材的家乡妹。一只鲜红热气球滑入视野,航行高天。秦陡岩浑身一震,悲从中来。

陈方明[3](2014)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9)》文中认为日本人多地狭、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的供应长期依赖进口。战后初期作为美国的附属国,得益于国际市场上稳定低价的石油供给,日本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然而,日本政府对于中东的“中立”政策却为日后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遭到重大打击,陷入举国恐慌的状态。以此为契机,日本政府转而实行“亲阿拉伯”的中东政策,这是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从跟随美国逐步转向独立自主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成功渡过石油危机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本文以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石油危机前日本的中东政策、日本新中东政策的形成过程、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分析,并结合第四次中东战争和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具体研究。日本的中东政策在石油危机前后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但是在这种转变之间又涉及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转换,能源政策的变化,日本与美国、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四者之间的外交关系。日本中东政策的变化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中东政策深受美国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今天,中东在日本的对外战略中不仅仅是世界石油中心,更是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梦想的重要突破口。

邢恩源[4](2013)在《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柯庆施于“文革”之前主政上海及华东十余年,是建国以后毛泽东最为赏识的地方领导人之一。1949年后,柯庆施先后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3年初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1954年10月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从1956年起,柯庆施的政治生涯开始如日中天,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备受瞩目:他积极支持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严厉指责所谓的“右倾保守主义”。1957年在上海贯彻毛泽东“引蛇出洞”反右方针,成为反右派运动主将。同年12月因发表《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得到毛泽东的夸奖。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柯庆施语出惊人地提出:“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大力树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他全力支持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夏天放出华东钢铁产量八百万吨的“大卫星”,对毛泽东要求当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一 0七0”万吨起了决定性影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首创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口号。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一方面对“大跃进”百般维护,另一方面严厉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他对刘少奇有关大跃进运动的总结报告表示不满,并希望继续跃进;1963年,为响应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倡导的“阶级斗争”,提出“大写十三年”口号,在华东迅速掀起现代戏运动,为“文革”的爆发奠定了广泛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此后,他与江青合作在上海打造“文化革命的试验基地”,并提携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基本形成了日后上海“文革”的政治构架。在他的大力支持与运作下,上海成为“文革”爆发的重要策源地。柯庆施的举动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地位也随之不断攀升。1956年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60年开始担任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同时继续兼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响当当的华东“第一人”。1965年初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关于柯庆施的学术研究很具有典型意义。他是当时中共地方党政负责人中的一员,其表现出的政治姿态带有某种普遍性,只是更加突出和激烈而已。随着毛泽东“继续革命论”理论的变相发展,中共的执政主旨思想越来越急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共中央及地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党内大环境的制约下,柯庆施一方面揣摩毛泽东的心态,一再表达迎合性的极“左”言论,进而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彻底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各项“左”的政治方针,一直冲在历次政治运动的最前沿。但是,不可否认,在柯庆施的身上又充满了秉承“左”的路线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党性原则相互之间的矛盾。作为建国后在地方上最积极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极“左”路线的代表,柯庆施在1956—1965年间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说明了他的实际行动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在地方上的具体实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已经很不正常,整个社会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王紫伟[5](2012)在《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质。在现代社会中,石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既是重要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它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原料,对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安全,均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际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决定各国的重大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一个国家石油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后劲,关系到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各个国家无不用尽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加强本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安全更加值得关注和高度警惕。不仅因为石油供应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和消费,而且因为石油产业以及相关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众多部门、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正确认识石油安全体系包含的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面整体地看待石油安全问题。其中,在当前合作与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性趋势下,如何使用正确的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手段,来加强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石油安全程度,是本文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一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从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出发,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部分,进行了关于国家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献综述,并进行了评述。由于发达国家本身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因此国外的石油安全研究,注重点在研究政府的一些行为,以及地缘政治和对外关系等等,对本国内市场化体制建设和市场化价格的形成已经不用太关注。国内现有的一些关于石油安全的研究,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多,如重视石油储备、加快成品油机制改革、启动石油期货交易等等,从整体上认识和提出政策建议的少,尤其因为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难免有一些建议浮于表面,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思路。总的说来,这些国内国外的文献,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背景资料。在传统的国家石油安全概念偏重于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总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就围绕着三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展开,从理论基础到国外经验的借鉴,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到财政金融政策的选择,都紧紧联系着石油安全的三个层次,既有分层次的研究,也有系统性的研究。第二章研究了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三个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这三部分理论是三个层次石油安全观总的理论基础。其中,鉴于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公共产品特性,公共产品理论是整个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为政府正视和干预石油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与研究角度。,它决定了政府行为贯穿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各个层次。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是石油制度安全和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确保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在完善制度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理论是第三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市场主体风险控制和对冲需要石油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将以增设石油金融品种为突破口,以建设石油金融市场为长期目标。第三章集中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即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三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和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是本文的创新点和重点介绍内容。在分别阐述了国家石油安全三个层次的含义和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层次的丰富内涵。石油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安全的核心在于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三个层次的关系逐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政策要点和思路。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一层次供应安全上,应该说我国既面临着问题,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为供应安全问题比较直观,容易引起重视。在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上,由于我国石油管理体制计划色彩浓厚,有较长的政府管制时期,现有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的困难也比较大。实践中很多问题跟体制相关,如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问题,对外石油贸易中的亚洲溢价问题等等。在第三层次金融安全上,由于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不完善,造成国内石油金融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状态,一些企业被迫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以对冲风险,但是由于经验和监管等问题,出现了更大的经济风险。因此虽然现货价格形成的基础未能市场化,石油金融市场建设只能是一个远景目标,但是也应当早作打算,并作出试探。第五章介绍了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市场化价格体系建设和维护、石油金融品种开发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先行一步的意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乃至政治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因此政策着眼点更加重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我们国家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中国是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在注重政府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本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中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第六章全面论述了提高我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和其侧重点分析。在论述了提高我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总体思路以后,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了各个层次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或者两者的结合,其着眼点都分别落在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三个层次上。确保第一层次供应安全的政策思路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其中的战略石油储备作用比较显性,因此已有的一些政策对加强供应安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还有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的石油消费税等措施,也是对供应安全的一种保障。确保第二层次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也是以政府推进为主,但是建立在完善制度、深化市场化建设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是一个影响面大、难以完善的现实问题。确保第三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重点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现实中,企业的经营有着规避风险的天然要求,因此应当以石油期货品种的推出,来提前为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做一些铺垫和尝试。最后为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关于国家石油安全新观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编辑部[6](2012)在《2011车坛年度大盘点》文中研究表明车型TOP10回顾2011年,平淡车市仍然创造了众多奇迹。经历2011车市的大浪淘沙,逆流而上创造佳绩的车型才是"真金"。烽烟滚滚之中,有太多的车型让人津津乐道。

宋承国[7](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姜璘[8](2009)在《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形成,促进了国际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着提高,使得世界各国对掌握汉语尤其是商务汉语的人才需求量迅猛增加,商务汉语教学、商务汉语教材编写以及商务汉语语料库建立等工作日渐提上日程。应用语言学界有必要对商业领域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以探究该领域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语言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本课题从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研究入手,采取实际语料样本和词频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语言特征进行观察与探究,揭示了其在词语、句子方面的使用情况和语篇呈现的特征,从而为商务语言研究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商务汉语教学、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商务汉语词典编撰、商务汉语教学及学习软件开发、商务语言语料库建立等提供参考与借鉴。与此同时,从理论意义上讲,该研究也丰富了商务语言学和领域语言学的理论研究。

哈里·贝雷,王佳玘[9](2007)在《德雷耶迷案》文中认为

于金镒[10](2006)在《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更紧密的分工合作;在产业、投资、技术、财政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协调统一。由于同一区域内社会文化历史渊源的同根性、经济社会体制的相似性和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全球化。相比较而言,东北亚或环黄海区域(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内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成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由目前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的经贸合作,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将有助于本区域内各国迈向新一轮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的增长期,加快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为选题,目的是在研究世界范围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剖析其对环黄海经济合作及环黄海经济圈构建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机制,提出胶东半岛城市与日韩产业对接的措施以及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策选择,为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共分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总结、评述了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本章研究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总结了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研究认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和成功运作,为环黄海区域内中、日、韩、朝等四国探讨和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超越经济社会体制差异,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历史文化传统优势,以及各国在产品、技术、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从资源、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寻求各方“共赢”的利益结合点,不仅使环黄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而且将推

二、石油涨价 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涨价 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圆舞浜黑蜀葵(论文提纲范文)

(3)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五 关于“中东”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石油危机前日本对中东的“中立”政策
    第一节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日本对中东“中立”政策的背景
    第三节 日本确立对中东的“中立”政策
    第四节 日本“中立”政策的评价
第二章 石油危机的爆发与日本中东政策的转变
    第一节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
    第二节 日本对中东 “中立政策”的失败
    第三节 美日关于石油危机的磋商
    第四节 日本“亲阿拉伯”政策的出台
第三章 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第一节 政治上加强交往
    第二节 经济上加强联系
    第三节 文化上相互交流
    第四节 日本“亲阿拉伯”政策的评价
第四章 日本对中东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以石油为核心的功利主义
    第二节 深受美国的影响
    第三节 日本的中东政策与“政治大国”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去世后的哀荣
        一、病逝成都
        二、超乎常规的葬礼
        三、死因重提
    第二节 出身和早期经历
        一、出身
        二、新潮学生
    第三节 家庭和工作作风
        一、简朴的家庭生活
        二、勤恳的工作作风
第二章 早期生涯
    第一节 峥嵘岁月
        一、见到列宁
        二、年轻的共产党员
        三、在“王明路线”时期
    第二节 延安整风之中
        一、与刘少奇“结怨”
        二、延安整风的开展
        三、被“抢救”
    第三节 石家庄的“试验田”
第三章 在南京的日子
    第一节 主政南京
        一、刘少奇的一封电报
        二、接管南京
        三、基层政权的建立
        四、恢复生产
        五、推动城市转型
    第二节 江苏省委书记任上
        一、中共高层“过渡”时间上的分歧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第三节 推行农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二、为江苏互助合作运动打下基础
        三、推行统购统销工作
第四章 在上海初显身手
    第一节 初露锋芒
        一、入主上海
        二、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三、上海的“对资改造”
        四、“论十大关系”对上海的影响
    第二节 关于反右运动
        一、整风运动
        二、鼓励鸣放
        三、反右主将
        四、上海反右派风暴
第五章 从反冒进到大跃进
    第一节 柯庆施与大跃进运动兴起
        一、“主要矛盾”问题
        二、乘风破浪
        三、批评反冒进
        四、无限崇拜
        五、“急先锋”
    第二节 城市大跃进的楷模
        一、上海进入“大跃进”
        二、“一0七0”指标的提出
        三、大炼钢铁
        四、“技术革命”
        五、“全国一盘棋”
    第三节 上海农村人民公社化
        一、推波助澜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短暂的纠“左”
        四、不服输
第六章 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第一节 庐山会议
        一、再度转向
        二、上海反右倾斗争
        三、打击刘顺元
    第二节 继续跃进
        一、工业再跃进
        二、“救命稻草”
        三、“穷过渡”
    第三节 跃进的代价
        一、更上层楼
        二、保钢
        三、农村危局
        四、不糊涂的糊涂账
第七章 七千人大会前后
    第一节 坚守最后的阵地
        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二、不同的反思
        三、最后的“社会主义阵地”
    第二节 分裂的开始
        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二、中央高层重心的偏移
        三、为毛泽东辩护
    第三节 重提“阶级斗争”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二、上海的阶级斗争之弦
        三、“四清”运动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试验基地
    第一节 倡导现代戏
        一、“大写十三年”
        二、华东各地贯彻
        三、毛泽东的支持
    第二节 “文革”前华东现代戏高潮
        一、华东成为现代戏的海洋
        二、全国现代戏高潮的出现
        三、高潮的背后
        四、柯庆施的文艺“四清”运动
    第三节 柯庆施与“文革”的发动
        一、与江青合作
        二、提携张春桥、姚文元
        三、关于“评海瑞罢官”的争议
结语
附1 1954 年—1965年上海市委主要领导
附2 1949 年以后柯庆施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1.2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1.1.3 本文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对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价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图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2 国家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家石油安全主要相关理论概述
    2.2 公共产品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2.3.1 路径依赖理论
        2.3.2 激励相容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3.5 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2.4 金融创新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2.4.1 金融创新理论
        2.4.2 基于金融创新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2.5 小结
3 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其主要内容
    3.1 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提出
    3.2 第一层次国家石油安全为供应安全
        3.2.1 供应安全的含义
        3.2.2 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
    3.3 第二层次石油安全为制度安全
        3.3.1 制度安全的含义
        3.3.2 制度安全的核心保障在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
    3.4 第三层次石油安全为金融安全
        3.4.1 金融安全的含义
        3.4.2 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立
    3.5 小结:石油安全三个层次理论提出的意义及对政策选择的作用
4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4.1.1 我国第一层次石油安全面临的有利内部条件
        4.1.2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度偏于低下
    4.2 制度安全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4.2.1 我国石油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4.2.2 我国石油行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的现状
        4.2.3 制度安全缺陷的典型体现: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
    4.3 金融安全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4.3.1 我国石油期货的简短历史和现状
        4.3.2 石油金融市场缺失的主要危害
        4.3.3 金融安全缺陷的典型体现:亚洲溢价
    4.4 小结和案例研究
        4.4.1 小结
        4.4.2 从三个层次看东方航空原油套保巨额亏损案例
5 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5.1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体系
        5.1.1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演变过程以市场化为导向
        5.1.2 国际石油现货价格体系
        5.1.3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体系
        5.1.4 国际上三次石油危机回顾
    5.2 美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主要经验借鉴
        5.2.1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运行及作用
        5.2.2 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
        5.2.3 美国在国内石油市场化进程中的反垄断经验
    5.3 日本与欧盟诸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经验借鉴
        5.3.1 日本与欧盟诸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简介
        5.3.2 日本与欧盟诸国抑制成品油需求的税收政策
    5.4 小结: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应注意的问题
6 全面提高中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
    6.1 注重以财政金融政策加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
    6.2 从三个层次来加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
        6.2.1 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6.2.2 加快市场化的制度建设
        6.2.3 适当提前考虑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
    6.3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财政政策研究
        6.3.1 利用财政政策确保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6.3.2 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抑制不合理的石油需求
        6.3.3 综合完善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制度
        6.3.4 结合战略石油储备与节能减排开征环境税(碳税)
    6.4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金融政策研究
        6.4.1 利用金融市场加强石油供应安全
        6.4.2 多方利用外汇储备发展能源金融创新
        6.4.3 增设原油期货作为石油金融市场建设的突破口
    6.5 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相互扶助与加强
    6.6 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相关概念
        1.1.1 领域语言
        1.1.2 商务语言和商务汉语
        1.1.3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词语使用情况
    2.1 专门词语使用情况
        2.1.1 术语使用情况
        2.1.2 行业语使用情况
    2.2 专名词语使用情况
    2.3 常用词语
        2.3.1 表示变化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3.2 表示时间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3.3 表示数量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3.4 表示其他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4 高频词语实例验证
第3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篇特征研究
    3.1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的语篇类型
    3.2 商品市场行情语篇的结构特征
        3.2.1 一种商品或一类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3.2.2 同一类别不同种类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3.2.3 几类不同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第4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句子使用情况
    4.1 比较句使用情况
    4.2 常用复句类型
        4.2.1 因果关系复句使用情况
        4.2.2 转折关系复句使用情况
第5章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启示
    5.1 词语使用情况研究结论
    5.2 语篇特征研究结论
    5.3 句子使用情况研究结论
    5.4 本课题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
    2.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概况
        2.1.1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2.1.2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特点
        2.1.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2.2 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剖析
        2.2.1 欧盟
        2.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2.2.3 东盟
        2.2.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3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启示
        2.3.1 发展经验
        2.3.2 启示
第三章 环黄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合作模式的现实选择
    3.1 环黄海经济圈四方基本情况分析
        3.1.1 资源状况
        3.1.2 产业状况
        3.1.3 经贸现状
    3.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2.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必要性
        3.2.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可能性
    3.3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现实性分析
        3.3.1 环黄海地区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3.3.2 环黄海地区经济互补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四章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
    4.1 环黄海经济圈的区域界定
        4.1.1 环黄海经济区
        4.1.2 环黄海次经济区
    4.2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与组建原则
        4.2.1 环黄海经济圈的宗旨
        4.2.2 环黄海经济圈的组建原则
    4.3 环黄海经济圈的构建方案
    4.4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与特征
        4.4.1 环黄海经济圈的性质
        4.4.2 环黄海经济圈的特征
    4.5 环黄海经济圈的运作机制
        4.5.1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合作机制
        4.5.2 环黄海经济圈地区合作机构
        4.5.3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运作机制
    4.6 环黄海经济圈经济合作的重点
    4.7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影响因素分析
        4.7.1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促进因素
        4.7.2 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山东经济发展
    5.1 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是山东省的必然选择
        5.1.1 山东省与日韩的经济技术交流状况
        5.1.2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2 环黄海经济圈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2.1 有利于山东省紧密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5.2.2 有利于山东省贸易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2.3 有利于山东省资本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5.2.4 有利于山东省加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5.3 山东省参与推进环黄海经济圈合作的机制
        5.3.1 学术交流促进机制
        5.3.2 企业合作机制
        5.3.3 城市合作机制
        5.3.4 资源联合开发机制
    5.4 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
第六章 环黄海经济圈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6.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安排
        6.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义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
        6.1.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原则
        6.1.4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点
    6.2 环黄海经济圈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推动作用
        6.2.1 国际制造业转移现状及发展趋势
        6.2.2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6.2.3 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驱动力量
        6.2.4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6.2.5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合作区域选择
    6.3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比较分析及对接
        6.3.1 产业比较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分析
        6.3.2 环黄海经济圈城市产业共振点分析
第七章 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7.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7.1.1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内涵及产业定位
        7.1.2 信息化带动和发展制造业的关系
        7.1.3 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关系
        7.1.4 制造业中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7.1.5 制造业发展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7.1.6 发展制造业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7.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2.1 生态良性发展
        7.2.2 外向型经济
        7.2.3 投资环境改善
        7.2.4 产业一体化
        7.2.5 产业结构调整
    7.3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
        7.3.1 依据科学发展观,确定建设与发展战略
        7.3.2 扩大基地规模,提高制造业水平
        7.3.3 完善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和特色工业园区
        7.3.4 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7.3.5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7.3.6 统筹兼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3.7 提高核心竞争力
        7.3.8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7.3.9 实现与日韩经贸合作的新突破
        7.3.10 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
        7.3.11 建立环黄海区域跨国公用信息交换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石油涨价 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圆舞浜黑蜀葵[J]. 禹风. 当代, 2019(02)
  • [3]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的中东政策研究(1967-1979)[D]. 陈方明.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4)
  • [4]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D]. 邢恩源. 南京大学, 2013(01)
  • [5]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 王紫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6]2011车坛年度大盘点[J]. 编辑部. 家用汽车, 2012(02)
  • [7]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 [8]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D]. 姜璘. 吉林大学, 2009(09)
  • [9]德雷耶迷案[J]. 哈里·贝雷,王佳玘. 译林, 2007(01)
  • [10]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 于金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油价上涨,塑料包装市场未见波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