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设ⅢQ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

铺设ⅢQ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

一、铺设ⅢQ型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陈璋[1](2020)在《有轨电车车轮轮缘异常磨耗成因与缓解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正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有轨电车以其绿色环保,快速便捷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有轨电车线路的快速建设,一些工程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轨电车线路条件往往比较差,使得车轮踏面磨耗问题突出,特别是当轮轨关系匹配不佳时,容易造成踏面异常磨耗的现象。车轮异常磨耗降低有轨电车的使用寿命,大大增加运营维护成本。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有轨电车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叙述了国内外轮轨磨耗研究的发展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转向架和车体结构特点,利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五模块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基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了有轨电车不同运营里程条件下车轮的磨耗规律,并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对轮轨表面的接触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基于动力学仿真计算,分析了车轮型面不同磨耗深度条件下的轮轨静态接触关系和动力学性能。研究了摩擦系数对车轮磨耗和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车轮异常磨耗成因的分析结果,对有轨电车车轮型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对比分析了优化型面和原始型面的轮轨接触关系和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关注的有轨电车车轮踏面主要为轮缘磨耗,且当轮缘磨耗深度达到3 mm即轮缘宽度达到21 mm时车轮磨耗开始减缓;有轨电车车轮型面和钢轨型面不匹配,接触点对的分布不均匀也不居中,车轮踏面和钢轨存在明显的两点接触现象;(2)车辆磨耗后的动力学性能分析表明,轮缘侧磨深度的增加,轮轨间隙也随之增大,有利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改进以及接触噪声和轮缘磨耗的减缓;(3)轮轨摩擦系数对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和磨耗都有较大影响,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车轮磨耗指数大幅增加,即采用涂油等降低轮轨摩擦系数的技术措施能够降低有轨电车轮缘磨耗。(4)本文优化设计的有轨型面改进了轮轨接触状态,优化型面的曲线区段磨耗量、轮轨安全性能、直线稳定性均好于原始型面。

尤佺[2](2019)在《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及减振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质混凝土具有自重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近年来在建筑行业中备受关注。而地铁作为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形式,随着地铁密度、运营频次大幅提升,地铁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日益凸显。现有减振途径和方法存在减振效果不明显、造价高、耐久性差等不足,因此开发一种效果显着、高性价比的减振措施并分析其减振机理对地铁减振隔振行业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配制一种既满足实际施工中的工作性和强度要求,又达到长期服役所需疲劳特性和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而后对其减振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作为地铁道床材料进行振动路径隔断减振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轻质混凝土正交试验,配制出强度和工作性满足一定要求的轻质混凝土,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的工作性状和强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使用迷你坍落筒和普通坍落筒测量轻质混凝土的工作性状,建立了两者对应坍落度、扩展度、倒筒时间的关系;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粉煤灰用量、硅灰含量、砂率、减水剂用量和添加剂A含量对轻质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提出均匀指数(SI)和强度各向异性指数(SAI)分别评价混凝土的均匀程度和强度各向异性,并建立了两参数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强度与工作性指标,选择并设计了不同颗粒掺入比时适用轻质混凝土的配比。(2)开展超长循环荷载疲劳试验和干湿循环硫酸盐侵蚀试验,轻质混凝土的试验结果与已有普通混凝土的文献报导对比,发现轻质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抗疲劳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通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得出轻质混凝土的阻尼比与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发现其相对普通混凝土能量衰减能力、断裂韧性和疲劳稳定性更强;并根据试件在超长循环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产生微裂缝的时间推算出其疲劳寿命预测公式并进行试验补充验证;通过干湿循环硫酸盐侵蚀试验发现轻质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等级达到KS>150,且轻质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作用下的强度和质量变化规律一致;综合考虑轻质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结合相关规范可以得出其作为地铁道床材料时预计可使用的年限。(3)基于声子晶体局域共振理论并结合轻质混凝土特点,建立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概化等效模型,并进行减振带隙的机理分析。结合轻质混凝土实际配比建立对应的局域共振概化模型;推导改进平面波展开法(IPWE)频散方程的具体形式并进行退化验证,发现改进平面波展开法应用于轻质混凝土带隙特性计算时的收敛性明显优于普通平面波展开法(PWE);对原有禁带估计式进行改进和推导后发现,改进后的禁带估计式计算轻质混凝土带隙位置时表现出更高的精度;使用改进平面波展开法、考虑剪切应力的禁带估计式、有限元法计算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等效模型的带隙范围,其中改进后的禁带估计式在保持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利用有限元法计算振动能量和振动模式等,发现轻质混凝土概化等效模型中带隙打开和关闭的机理符合局域共振理论。(4)计算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概化等效模型的减振特性,对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改进禁带估计式提出轻质混凝土的设计流程。利用上述方法对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和三维三组元概化等效模型的带隙进行计算,对改进平面波展开法、考虑剪切应力的禁带估计式等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验证,得出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对应的减振频段;研究物理参数及几何参数对起始频率、截止频率和带隙宽度的影响规律,并比较其影响程度的大小;结合等效模型中的刚度比和质量比,量化分析了相关物理参数和几何参数对衰减特性的作用,发现包裹层和基体的杨氏模量、包裹层外半径对衰减幅值影响较大;基于轻质混凝土特点和改进禁带估计式,提出减振设计的流程,分析相关配比参数对减振特性的影响。(5)提出轻质混凝土概化的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对其带隙特性与衰减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室内振动衰减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建立地铁隧道有限元模型,计算表明轻质混凝土作为地铁道床较于普通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推导并验证双谐振和三谐振超元胞的改进平面波展开法解,并使用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双谐振和三谐振复式晶格的带隙特性和衰减特性,基于此得出了轻质颗粒含量和组合形式对多频谐振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法振动模式分析多频谐振复式晶格中带隙打开和关闭的机理,并对减振频带的展宽效率进行研究,发现组合形式相比轻质颗粒含量对展宽效率影响更大;对轻质混凝土和素混凝土开展室内振动试验,结合多频谐振理论可以对轻质混凝土衰减试验中的减振效果进行解释;结合室内减振试验结果和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建立地铁有限元模型,发现轻质混凝土作为整体道床置于地铁系统中是也具有较好的减振特性。

何欣欣[3](2018)在《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青藏铁路修建以来,在整个青藏地区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给青藏地区的运输带来了福音,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的运输量不断增加,行驶车辆的增多,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青藏铁路的运输负担加重,青藏铁路的线路病害也进一步加深。由于青藏铁路在青藏地区运输领域的地位,使得它长期进行高负荷、高频率的工作,而容易造成各种线路病害,严重的病害会影响青藏铁路相关工作人员及乘客的安全,并且会对运输物资造成一定的损伤。长期使用青藏铁路线路会产生线路铁轨及附属设备的疲劳损伤,对运行列车的安全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并随之会提高青藏铁路线路维修的费用。因此,青藏铁路线路病害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本文对其线路病害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通过现场实际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总结出青藏铁路线路的四种典型病害:线路爬行病害、曲线轨病害、道岔病害、道床病害,针对这四种典型病害,详细分析了各类型病害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病害发生后对铁路线路以及安全平稳运行产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线路病害的特征、类型、成因等,采用物元理论和AHP法用于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态评估,实现线路轨道质量性能综合评价;具体将该轨道线路按照200m轨道网格进行划分,计算3个一级指标值,并按照模型计算得到8个二级指标值,然后将这些多指标最优实现特征信息转换为关联度函数,利用优度评价法计算出评估结果;通过选择2000m长度轨道线路,按照10个轨道网格分别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根据评判结果,得出青藏铁路线路某区段的病害程度及等级,然后根据评判等级制定相应的检维修方案,并根据检维修方案进行具体检维修作业,从而确保青藏铁路线路运行的安全、运行列车的安全和司乘人员的安全。最后还针对具体的病害危害制定了详细的防治措施。

李烨峰[4](2017)在《开行27t轴重C80E货车条件下轨道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增加运量、提高运输效率和货运收益,在太原铁路局部分线路开行了27 t轴重C80E货车。与23 t轴重C70货车相比,27 t轴重货车轴重增加17.4%。货车轴重的提高相应地大幅增加了线路上的作用力,将导致既有铁路轨道结构与部件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C80E货车运营条件下的径路轨道结构进行了现场调研及轨道适应性分析,提出了27 t轴重C80E货车开行前后轨道结构需采取的相关措施及针对性的建议。

陈漫,张波,肖杰灵[5](2016)在《小半径曲线段混凝土轨枕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既有普通线路小半径曲线段混凝土枕存在的挡肩伤损严重、承轨槽压溃、轨距扩大等问题展开了优化研究。在Ⅲa型轨枕基础上,重点对承轨槽尺寸进行优化改造:加大承轨槽深度的同时改变挡肩坡度。以压应力为评价指标,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改造后的轨枕进行承载能力检算。结果表明:承轨槽深度由25 mm加大为40 mm、挡肩夹角由120°改为110°时,轨枕挡肩面和轨下截面所受压应力最小,轨枕受力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将改进后的混凝土枕在一编组站溜放线进行了试铺,接近1年的使用情况表明该混凝土枕枕应用状态良好。

韩宇刚[6](2015)在《重载铁路桩板结构力学特性及有砟轨道合理型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铁路运输以其运量大、能耗低等综合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铁路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重载铁路路基可能会出现路基变形过大、工后沉降难以满足要求等问题,采用桩板结构形式不仅能满足路基对变形的要求,还能充分发挥其承载力高、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由于桩板结构在重载铁路有砟轨道上的研究和应用很少,其受力机理和变形特性尚不明确,且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铺设在硬质基础上的有砟道床可能会出现道砟振动过大和道砟粉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重载铁路桩板结构力学特性及其上有砟轨道的合理型式展开研究,为桩板结构在重载铁路有砟轨道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桩板结构研究现状及我国重载铁路路基病害基本状况。针对重载铁路货车荷载轴重大和频率低的特点,提出了分别建立桩板结构在大轴重荷载作用下和低频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型来研究重载铁路桩板结构力学特性的思路。对建立模型时所采用的有限元和衰减无限元的方法及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确定静、动力评价指标。计算分析了货车轴重为25t大轴重荷载作用下的桩板结构静、动力学特性,并对桩板结构几何参数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桩板结构型式基本可以满足开行大轴重重载列车的要求。通过与普通路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桩板结构路基可以有效控制重载铁路路基的沉降,改善路基的受力状况,但由于其刚度较大,导致有砟道床的振动很大,可能会引起道砟粉化等问题。采用有限元与衰减无限元相结合的方法来模拟竖向无限延伸的地基,计算分析了低频荷载作用下的桩板结构数值模型。首先,对桩板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并对其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重载铁路桩板结构路基自振频率具有低频性。其次,对桩板结构在低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传递规律及不同荷载频率和幅值的影响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桩板结构型式可以满足重载列车低频振动作用的要求,但当荷载频率接近桩板结构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响应会加剧,可能引起共振现象。对重载铁路桩板结构有砟轨道合理型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宽轨枕可以有效降低道床应力和道床加速度;与采用枕下胶垫和砟下胶垫的方案相比,采用加厚道床方案的减振效果最好。

田智宏[7](2015)在《浅谈小半径曲线的养护》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铁路小半径曲线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发现在小半径曲线日常养护中,几何尺寸调整、加强技术防范和重点病害整治方面应采取的进一步的措施,并对各项措施的持续改进进行分析。

王树国[8](2014)在《延长重载道岔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铁路轴重和运量的提高给轨道设备,特别是道岔带来严峻挑战,重载道岔的曲尖轨、辙叉磨耗快,伤损多,寿命短,更换频繁,一方面给工务维修造成沉重负担,另一方影响了铁路运营,成为重载铁路轨道的最短板。本文以延长重载道岔曲尖轨和辙叉使用寿命为研究方向,结合国家和铁道部相关科研项目,在总结和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延长重载道岔及其部件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并依托大秦铁路27t轴重12号重载道岔和朔黄铁路30t轴重12号重载道岔的试制、试铺和试验,实践并验证了上述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分析总结了国外重载道岔应用情况、结构特点及为延长使用寿命而研发的关键技术。对国内外重载道岔理论研究、结构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统计分析了尖轨及辙叉的使用寿命,掌握了道岔伤损种类和影响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总结出重载道岔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提出发展重载道岔技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采用NUCARS软件建立了30t轴重重载车辆-道岔动力学耦合模型,通过实测数据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该仿真模型指导道岔结构优化设计并进行理论验证。(3)研究并实践了直曲组合型曲尖轨技术。分析了既有道岔曲尖轨的磨耗特性,探明了曲尖轨寿命短的原因,提出延长曲线尖轨前端直线段长度和加宽尖轨来提高尖轨耐磨性的研究思路。新尖轨采用相离半切线线型,相离量突破性的增大至40.8mm,在尖轨轨头宽66.8mm处作切线,尖轨前端直线段长度为5439mm,是原曲尖轨前端直线段长度的2倍。重载车辆-道岔动力学仿真数据表明,该设计可显着减小作用在尖轨前端的横向力及磨耗指标,从而改变尖轨磨耗特性,延长尖轨使用寿命。(4)研究并实践了切削基本轨加宽尖轨技术。运用重载车辆-道岔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尖轨加宽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在保证直侧向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12号道岔基本轨最大刨切量、刨切起始和终止位置,尖轨藏尖量等结构设计参数。采用直曲组合型曲尖轨技术和切削基本轨以加宽尖轨技术的12号道岔铺设于大秦铁路进行了尖轨磨耗和寿命观测试验。长期磨耗测试数据表明:新尖轨最大磨耗发生在尖轨宽60~70mm断面,表现出和既有曲尖轨不同的磨耗特性,新尖轨使用寿命是既有曲尖轨的3~4倍。(5)基于轮轨匹配优化设计了心轨降低值和翼轨抬高值并进行了实践。本文实测了一定数量的大包铁路和朔黄铁路正在使用的机车车辆踏面,并根据实测数据生成了“实测磨耗型踏面”用以指导辙叉设计。根据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综合考虑LM型踏面和“实测磨耗型踏面”的要求,优化了心轨降低值和翼轨抬高值。新型辙叉在大秦铁路进行了试验,磨耗数据表明新型辙叉心轨和翼轨同步磨耗,匹配良好。(6)优化了固定型辙叉心轨和翼轨轨顶轮廓并进行了实践。根据轮轨匹配优化设计了固定型辙叉心轨和翼轨顶面轮廓。优化后接触应力可降低至原接触应力的54%,可减少辙叉心轨和翼轨在辙叉使用早期的磨耗。(7)研究并实践了固定型辙叉心轨加宽技术。根据辙叉参数计算原理和公式,基于中国机车及车辆轮对尺寸和容差,计算和建议了新的辙叉及护轨各部间隔尺寸,特别是修订了固定型辙叉查照间隔。通过长期观测试验证明了推荐辙叉参数的正确性。以建议的辙叉参数为基础,设计了心轨加宽辙叉。心轨加宽后,心轨轨头宽10mm至40mm断面承载面积可增加32%。对上述辙叉参数和心轨加宽技术,运用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证明了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在朔黄铁路铺设了多组采用心轨加宽技术的固定型辙叉,采用轮轨型面测量仪Miniprof对辙叉心轨和翼轨的磨耗特性和使用寿命进行了长期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心轨加宽可显着延长辙叉的使用寿命。(8)设计和制造了60kg/m和75kg/m钢轨12号固定型辙叉单开道岔,在大秦铁路和朔黄铁路各铺设了2组并进行了30t轴重重载车辆-道岔动力学综合试验及尖轨与辙叉使用寿命长期观测。通过新型道岔和原道岔使用寿命的比较,验证了重载道岔结构优化技术和相关设计方法在延长曲尖轨和固定型辙叉使用寿命方面的作用。

范橙[9](2013)在《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运输组织关键问题暨越行站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在货流充足的繁忙线路上,为提高运能组织重载运输,不仅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也是我国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既有线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发展重载运输概况和技术装备,对大秦重载专线开行单元列车运输组织模式、改造既有线开行混编组合列车运输组织模式、国内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煤炭产量及分布为基础,统计了蒙东、蒙西、呼伦贝尔地区煤炭外运情况,总结了大包线、通霍线货流、车流组织,大包线及相关线路组合分解站、摘加补机站、越行站作业组织,重载列车机车及列尾运用工作组织,应急救援作业组织,然后对大包线运输通道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开行万吨列车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论述了既有双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越行站布局问题,重新计算了旅客列车、重载列车区间及车站追踪间隔时分,总结了扣除系数法计算重载列车越行站间距的步骤,提出了既有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到发线数量计算方法,最后在列车运行图上铺画重载列车运行线,确定了重载列车越行站改造布局与重载列车开行数量之间的关系。

韩雄国[10](2011)在《宽枕线路维修和病害整治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宽枕线路的维修及病害整治方法。

二、铺设ⅢQ型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铺设ⅢQ型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论文提纲范文)

(1)有轨电车车轮轮缘异常磨耗成因与缓解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有轨电车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有轨电车的发展
        1.2.2 国外有轨电车的发展
        1.2.3 有轨电车列车结构的发展
    1.3 国内外车轮磨耗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有轨电车动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1 有轨电车系统动力学模型
        2.1.1 有轨电车物理模型
        2.1.2 有轨电车数学模型
    2.2 轮轨接触关系模型
    2.3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轨电车车轮磨耗规律分析
    3.1 不同运营里程的车轮磨耗规律分析
    3.2 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轮缘异常磨耗分析
        3.2.1 轮轨表面接触光带分析
        3.2.2 标准车轮型面静态接触几何关系分析
    3.3 不同磨耗深度型面的轮轨匹配性能分析
        3.3.1 不同磨耗深度型面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分析
        3.3.2 不同磨耗深度型面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轨摩擦系数对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磨耗指数的影响分析
    4.2 脱轨系数的影响分析
    4.3 轮轨横向力的影响分析
    4.4 轮重减载率的影响分析
    4.5 横向平稳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4.6 垂向平稳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低轮缘磨耗的车轮型面优化设计研究
    5.1 某有轨电车车轮型面的低轮缘磨耗优化设计
    5.2 优化型面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分析
        5.2.1 轮轨接触点对分析
        5.2.2 轮轨几何参数对比
        5.2.3 轮轨接触斑局部参量对比
    5.3 优化型面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5.3.1 直线运行性能
        5.3.2 曲线运行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及减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
        1.2.2 地铁减振常用措施
        1.2.3 局域共振减振理论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轻质混凝土配比试验
    2.1 试验材料与试样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样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试验
        2.2.2 倒筒试验
        2.2.3 轻质颗粒体积分数试验
        2.2.4 抗压强度试验
    2.3 标准坍落筒与迷你坍落筒各指标的关系
    2.4 轻质混凝土工作性与强度的影响因素
        2.4.1 工作性影响因素分析
        2.4.2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2.5 离散与强度各向异性
        2.5.1 均匀指数(SI)
        2.5.2 强度各向异性指数(SAI)
        2.5.3 均匀指数与强度各向异性指数的关系
    2.6 轻质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
        2.6.1 25%体积掺入比轻质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
        2.6.2 不同体积掺入比轻质混凝土优化后的配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质混凝土的疲劳特性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配合比和试样制备
    3.3 轻质混凝土疲劳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动应力-应变曲线
        3.3.3 阻尼比
        3.3.4 动弹性模量
        3.3.5 疲劳损伤
    3.4 轻质混凝土硫酸盐侵蚀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轻质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等级
        3.4.3 轻质混凝土的质量变化
        3.4.4 轻质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
        3.4.5 侵蚀过程中轻质混凝土的质量与强度变化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质混凝土减振带隙机理研究
    4.1 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等效模型
        4.1.1 等效模型的提出
        4.1.2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
    4.2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等效模型研究方法
        4.2.1 改进平面波展开法
        4.2.2 改进禁带估计式
        4.2.3 有限元法
    4.3 轻质混凝土三维三组元等效模型研究方法
        4.3.1 改进禁带估计式
        4.3.2 有效质量密度(EMD)法
        4.3.3 有限元法
    4.4 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等效模型减振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局域共振理论的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研究
    5.1 轻质混凝土带隙计算结果
        5.1.1 轻质混凝土计算参数
        5.1.2 轻质混凝土二维局域共振模型带隙汇总
        5.1.3 轻质混凝土三维局域共振模型带隙汇总
        5.1.4 轻质混凝土二维和三维局域共振模型带隙计算结果比较
    5.2 轻质混凝土带隙特性
        5.2.1 影响因素及其水平
        5.2.2 物理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带隙特性的影响
        5.2.3 敏感度系数定义
        5.2.4 带隙特性影响分析
    5.3 轻质混凝土衰减特性
        5.3.1 影响因素选取
        5.3.2 考察因素水平
        5.3.3 衰减特性影响研究
        5.3.4 衰减幅值量化分析
    5.4 轻质混凝土减振设计流程及相关配比参数
        5.4.1 减振控制参数
        5.4.2 减振设计流程
        5.4.3 配比参数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的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研究
    6.1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
        6.1.1 双谐振等效模型
        6.1.2 三谐振等效模型
    6.2 改进平面波展开法及超元胞内傅里叶系数求解
        6.2.1 双谐振复式晶格的傅里叶展开系数
        6.2.2 三谐振复式晶格的傅里叶展开系数
    6.3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算例及分析
        6.3.1 双谐振复式晶格案例
        6.3.2 三谐振复式晶格案例
    6.4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减振特性
        6.4.1 双谐振复式晶格减振特性分析
        6.4.2 三谐振复式晶格减振特性分析
    6.5 轻质混凝土室内振动衰减试验
        6.5.1 试验目的
        6.5.2 试样制备
        6.5.3 试验方法
        6.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轻质混凝土整体道床减振特性分析
        6.6.1 数值模型建立
        6.6.2 轻质混凝土整体道床的地铁减振特性
    6.7 轻质混凝土用于地铁减振道床的可行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青藏铁路线路概况及其运营环境
    2.1 青藏铁路概况
        2.1.1 技术难题
        2.1.2 运营情况
    2.2 青藏铁路线路运营环境
        2.2.1 青藏地区简介
        2.2.2 地貌特征
        2.2.3 气候特征
        2.2.4 环境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青藏铁路线路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3.1 线路爬行病害
        3.1.1 线路爬行的原因
        3.1.2 线路爬行的危害
    3.2 曲线轨病害
        3.2.1 曲线线路的受力情况
        3.2.2 曲线线路病害的原因
        3.2.3 曲线线路的主要病害
    3.3 道岔病害
        3.3.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3.3.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
        3.3.3 尖轨和可动心轨爬行窜动
    3.4 道床病害
        3.4.1 道床脏污
        3.4.2 道床板结
        3.4.3 道床翻浆冒泥
    3.5 本章小结
4 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研究
    4.1 概述
    4.2 物元可拓学分析
        4.2.1 物元可拓学简介
        4.2.2 物元理论及其模型
    4.3 层次分析法
        4.3.1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及特征
        4.3.2 AHP的分析过程及步骤
    4.4 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构建
        4.4.1 青藏铁路线路网格化
        4.4.2 青藏铁路线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3 基于物元的青藏铁路线路轨道状况评价
        4.4.4 基于AHP的青藏铁路线路安全状况评价过程研究
    4.5 模型应用与算例分析
        4.5.1 数据采集
        4.5.2 结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病害整治
    5.1 线路爬行病害的防治措施
    5.2 曲线病害的整治方法
        5.2.1 钢轨伤损病害的整治措施
        5.2.2 轨道几何尺寸超限的整治措施
        5.2.3 曲线“鹅头”的整治措施
        5.2.4 曲线钢轨侧面磨损的整治措施
        5.2.5 曲线线路病害的综合治理
    5.3 道岔病害治理
        5.3.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治理措施
        5.3.2 转辙部分轨距扩大整治措施
        5.3.3 尖轨和可动心轨爬行窜动防治措施
    5.4 道床病害整治措施
        5.4.1 减缓道床脏污的途径
        5.4.2 减缓道床板结的途径
        5.4.3 道床翻浆冒泥的防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4)开行27t轴重C80E货车条件下轨道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场调研
    1.1 轨道部件
        1)钢轨情况
        2)轨枕使用情况
        3)扣件及垫板
        4)道床
    1.2 道岔
        1)高锰钢辙叉伤损
        2)曲尖轨磨耗
        3)道岔轨枕、扣件系统伤损
2 适应性分析
    2.1 轨道部件适应性分析
        2.1.1 钢轨
        1)作用于钢轨的垂向荷载
        2)钢轨动弯应力
        3)轮轨接触应力
        2.1.2 轨枕
        2.1.3 扣件
        1)保持轨距能力
        2)轨道垂向受力与变形
        2.1.4 道床
    2.2 道岔适应性分析
    2.3 适应性分析小结
        2.3.1 轨道部件
        1)C80E货车运行安全性
        2)C80E货车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动态荷载
        3)轨道的变形特征及振动特性
        ①轨道变形特征
        ②轨道振动特性
        4)轨道结构对27 t轴重C80E货车的适应性
        2.3.2 道岔
3 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5)小半径曲线段混凝土轨枕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改进方案
3 方案比选
    3.1 计算模型
    3.2 计算参数
    3.3 计算结果
    3.4 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1)改进前后轨枕及挡肩面受力情况对比
        2)改进前后承轨槽受力情况对比
4 现场试验
    4.1 试铺地点的选择
    4.2 试铺
    4.3 试铺效果
5 结论

(6)重载铁路桩板结构力学特性及有砟轨道合理型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桩板结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我国重载铁路路基病害基本状况及整治措施
        1.3.1 我国重载铁路路基基本状况
        1.3.2 我国重载铁路路基病害整治措施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重载铁路有砟轨道桩板结构数值模型
    2.1 软件介绍
    2.2 计算参数选取
    2.3 模型建立
        2.3.1 大轴重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有限元模型
        2.3.2 低频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无限元模型
    2.4 静、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2.4.1 静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4.2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5 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大轴重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3.1 桩板结构静力学特性分析
        3.1.1 桩板结构垂向力学特性分析
        3.1.2 桩板结构纵向力学特性分析
        3.1.3 桩板结构横向力学特性分析
    3.2 桩板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
        3.2.1 桩板结构路基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3.2.2 桩板结构几何尺寸对系统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3.3 桩板结构路基与普通路基对比分析
        3.3.1 静力对比分析
        3.3.2 动力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低频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4.1 桩板结构自振频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4.1.1 材料参数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4.1.2 结构尺寸对自振频率的影响
    4.2 低频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动力响应
        4.2.1 轨道结构振动响应
        4.2.2 桩板结构路基振动响应
    4.3 低频荷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荷载频率影响分析
        4.3.2 荷载幅值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重载铁路桩板结构有砟轨道合理型式研究
    5.1 轨枕型式合理性研究
    5.2 减振措施合理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浅谈小半径曲线的养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半径曲线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二、防止小半径曲线产生病害的主要对策
三、对提高小半径曲线养护效果的几点建议

(8)延长重载道岔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重载道岔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重载道岔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重载道岔研究现状
    1.3 车辆-道岔动力学研究现状
        1.3.1 国外车辆-道岔动力学研究现状
        1.3.2 国内车辆-道岔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 重载车辆—道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与仿真模型
    2.1 重载货车构造与动力学模型
        2.1.1 重载货车构造
        2.1.2 重载货车动力学模型
    2.2 轮轨接触模型
        2.2.1 轮轨型面拟合
        2.2.2 轮轨接触点和接触参数
        2.2.3 轮轨滚动接触及蠕滑力
    2.3 道岔动力学模型
        2.3.1 钢轨型面变化模拟
        2.3.2 道岔线型与结构
        2.3.3 连接
        2.3.4 钢轨振动模型
    2.4 动力学参数
        2.4.1 车辆参数
        2.4.2 道岔参数
        2.4.3 轮轨踏面
    2.5 NUCARS 仿真程序
    2.6 重载车辆-道岔动力学模型验证
    2.7 动力学评价指标
3 延长道岔尖轨使用寿命的仿真与试验
    3.1 “直曲组合型”曲线尖轨技术与仿真计算
        3.1.1 “直曲组合型”曲线尖轨方案选型与结构设计
        3.1.2 30T轴重货物列车直侧向过岔的动力学响应
    3.2 切削基本轨加宽尖轨技术与仿真计算
        3.2.1 切削基本轨加宽尖轨方案选型与结构设计
        3.2.2 30T轴重货物列车直侧向过岔动力学响应
    3.3 新型曲线尖轨使用寿命试验
        3.3.1 迁安北站 17 号岔位 75KG/M钢轨 12 号道岔曲尖轨磨耗特性
        3.3.2 大同南站 36 号岔位 60KG/M钢轨 12 号道岔曲尖轨磨耗特性
        3.3.3 新型曲尖轨与既有曲尖轨磨耗特性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固定型辙叉心轨和翼轨顶面轮廓设计及仿真与试验
    4.1 固定型辙叉轮轨匹配几何分析
        4.1.1 心轨与翼轨轨顶承载区域几何分析
        4.1.2 车轮通过辙叉的走行轨迹与轮轨接触
    4.2 重载铁路“实测磨耗型踏面”分析
        4.2.1 大包铁路“实测磨耗型踏面”
        4.2.2 朔黄铁路“实测磨耗型踏面”
    4.3 固定型辙叉心轨和翼轨轨顶轮廓优化设计
        4.3.1 心轨与翼轨轨顶轮廓优化设计
        4.3.2 心轨降低与翼轨抬高值的优化设计
    4.4 新型辙叉仿真计算
        4.4.1 辙叉心轨及翼轨接触应力计算
        4.4.2 30T轴重货物列车通过辙叉的仿真分析
    4.5 新型辙叉心轨与翼轨磨耗试验
        4.5.1 迁安北站 75KG/M钢轨 12 号道岔高锰钢组合辙叉磨耗特性
        4.5.2 大同南站 12 号道岔合金钢组合辙叉磨耗特性试验
    4.6 小结
5 固定型辙叉心轨加宽技术及仿真与试验
    5.1 固定型辙叉查照间隔标准值的研究
        5.1.1 查照间隔标准值计算分析
        5.1.2 查照间隔标准值的试验验证
    5.2 固定型辙叉心轨加宽设计与仿真分析
        5.2.1 心轨加宽设计
        5.2.2 30T轴重货物列车直侧向过岔的仿真计算
    5.3 新型辙叉安全性试验
    5.4 新型辙叉磨耗特性测试与使用寿命试验
    5.5 小结
6 重载道岔动力学性能试验
    6.1 重载道岔安全性分析
    6.2 重载道岔稳定性分析
    6.3 重载道岔振动特性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2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页
详细摘要

(9)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运输组织关键问题暨越行站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文目录
Contents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车流组织和运输组织相关文献
        1.3.2 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中间站改造布局相关文献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2.1 国外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2.1.1 国际上铁路重载运输主要线路
        2.1.2 铁路重载运输主要技术进展
    2.2 国内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2.2.1 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历程
        2.2.2 我国重载运输主要技术与装备
    2.3 国内外铁路重载运输的对比分析
        2.3.1 我国重载货车轴重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2.3.2 我国线路条件、牵引动力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
        2.3.3 我国重载列车开行方式与国外相比各有特点
3 内蒙古地区煤炭外运情况及车流组织
    3.1 内蒙古地区煤炭货源分布及外运情况
        3.1.1 内蒙古地区煤炭产量及分布
        3.1.2 内蒙古地区煤炭外运情况
    3.2 大包线、通霍线车流组织
        3.2.1 大包线车流组织
        3.2.2 通霍线车流组织
4 大包线及相关线路开行万吨列车运输组织
    4.1 概述
    4.2 万吨列车车站作业组织
        4.2.1 分解站作业组织
        4.2.2 组合站作业组织
        4.2.3 摘补机站作业组织
        4.2.4 加补机站作业组织
        4.2.5 越行站作业组织
    4.3 机车及列尾运用工作组织
        4.3.1 机车牵引方案
        4.3.2 机车交路
        4.3.3 万吨列车列尾装置作业组织
    4.4 重载列车应急救援作业组织
    4.5 运输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
        4.5.1 追踪间隔时分
        4.5.2 中间站到发线概况
        4.5.3 重载列车运行间隔
    4.6 大包线开行万吨列车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 既有双线自闭段开行重载列车越行站布局
    5.1 概述
    5.2 旅客列车、重载列车区间及车站追踪间隔时分
    5.3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计算重载列车越行站间距
        5.3.1 不同越行方式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
        5.3.2 越行站间距
    5.4 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到发线数量
        5.4.1 区段重载列车被越行时间
        5.4.2 停靠站到发线数量
    5.5 重载列车运行线铺画数量与重载列车越行站布局
        5.5.1 旅客列车运行图未知情况下铺画旅客列车运行线参数
        5.5.2 铺画重载列车运行线方法
        5.5.3 实例验证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详细摘要

四、铺设ⅢQ型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轨电车车轮轮缘异常磨耗成因与缓解措施研究[D]. 陈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及减振特性研究[D]. 尤佺. 东南大学, 2019
  • [3]青藏铁路线路病害分析及研究[D]. 何欣欣.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8)
  • [4]开行27t轴重C80E货车条件下轨道适应性分析[J]. 李烨峰. 铁道建筑, 2017(04)
  • [5]小半径曲线段混凝土轨枕优化设计研究[J]. 陈漫,张波,肖杰灵. 铁道建筑, 2016(08)
  • [6]重载铁路桩板结构力学特性及有砟轨道合理型式研究[D]. 韩宇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6)
  • [7]浅谈小半径曲线的养护[J]. 田智宏. 企业导报, 2015(05)
  • [8]延长重载道岔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研究[D]. 王树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4(03)
  • [9]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运输组织关键问题暨越行站布局研究[D]. 范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05)
  • [10]宽枕线路维修和病害整治方法[J]. 韩雄国.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06)

标签:;  ;  ;  ;  ;  

铺设ⅢQ轨枕加强陡坡小半径曲线轨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