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疲劳的中医分类及诊断标准研究

运动疲劳的中医分类及诊断标准研究

一、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静[1](2021)在《复方中药在抗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靶点、多途径、多组分是复方中药独有的特点,在缓解、消除运动性疲劳及增强运动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作用,日渐成为我国运动康复领域的研究重点。复方中药以整体观理念为基础,遵循配伍、随症加减原则,发挥多味药的综合效应,相比单味中药、中药单体更具优势。本文分析总结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复方中药在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复方中药如何消除或缓解运动性疲劳,并指出复方中药制剂在抗运动疲劳现存问题。

杨扬[2](2021)在《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中起到的功效进行分析。运动性疲劳简单的来说就是运动过后,机体负荷太大从而导致身体功能下降,通过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按摩的作用机制,发现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恢复都有促进作用,按摩可以提高机体的血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氧和血红蛋白的恢复效率;还可以增加神经系统调节机能,提高神经、肌肉活性,从而加快肌肉中乳酸的排除速度,因此按摩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王继雅,姜燕,吴迪,杨忠山[3](2021)在《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特点,促进冰球运动员疲劳恢复,推动提高冰球运动成绩,该文针对分析冰球运动特点,整理分析冰球运动员疲劳特点,分析现有冰球运动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冰球运动是一项以间歇性无氧功能为主的运动,冰球运动员出现的运动疲劳重要集中在以无氧供能集中的能量物质耗竭、神经功能紊乱及心理疲劳等原因产生的相关症状表现。针对冰球运动员出现的疲劳,提出以营养补充、促进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心理疏导等方式促进运动消除疲劳恢复速度,为冰球运动选择恢复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刘嘉宁[4](2021)在《基于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剂筛选及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提出

张强,张巍,胡锐,杨敏,朱婵,沈海[5](2021)在《国家竞走集训队运动员疲劳中医证候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国家竞走集训队运动员疲劳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体能耐力运动员运动疲劳调查表》和《运动员劳累自我评价表》,调查国家竞走集训队运动员在2个月中高等强度训练后的中医症候因子及主观劳累程度。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竞走运动员疲劳的中医证型。结果:40例国家竞走集训运动员劳累自我认知评价显示:37例(92.5 %)运动员存在劳累感觉;中医症候以肌肉酸痛[39例(97.5%)]、关节疼痛[33例(82.5%)]、胃脘不适[33例(82.5%)]为主;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发现运动员疲劳中医证型为脾气虚证、阴虚内热证、肝脾不和证及脾(肾)阳虚证。结论:国家竞走集训队大多数运动员存在疲劳表现,最主要的疲劳证型为脾气虚证。

张佳乐[6](2021)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症、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但目前尚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本研究基于理论和临床基础,旨在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提高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治规范性,指导临床应用。1研究目的探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理论研究,构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内涵、病因病机,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通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讨论确定纳入条目,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确定诊断条目的权重,结合专家讨论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3研究结果3.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经过前期理论与临床基础研究的累积,导师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热结血脉”的病机假说。热结的产生与热邪与有形之物关系密切。而冠心病热结血脉中的热邪主要是由痰湿、瘀血等蕴积日久化热而成。此外,热邪还可来源于阳气过盛、五志过极、阴虚化热等。食积、痰湿、瘀血不仅为热邪提供附着结聚的场所,还可蕴积化热,进而与有形之物郁结难解,互为因果,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除了表现为热结血脉证的特征症状,如易出现全身热象之口干、便秘等,还可见冠心病本身的症状,尤其是胸痛(闷)病情波动的症状较为明显。由于热结血脉为原创概念,我们系统整理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以提供参考借鉴。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国内发表在期刊、国际会议、标准、成果的文献。纳入目前已发布的冠心病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包括规范、指南相关文献)17部。发现在17种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中存在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指标主次不明、诸条目诊断权重不客观、相关术语欠规范等问题,不能够指导目前临床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诊断,从而影响标准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因此,亟需建立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疗效。3.2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池的建立检索1980-201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冠心病“热”相关证的临床研究文献2485篇,对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中的临床表征进行综合分析。纳入冠心病热相关证临床研究文献40条,主要症状为胸痛(85.00%)、胸闷(80.00%)、烦躁(60.00%)、口干(55.00%)、心悸(55.00%)、口苦(45.00%)、大便秘结(45.00%)、气短(40.00%);主要舌象为红舌(45.00%)、紫舌(35.00%)、舌生瘀斑(32.50%)为主;舌苔以黄苔(67.50%)、腻苔(42.50%)为主,脉象以数脉(47.50%)、滑脉(45.00%)、弦脉(30.00%)为主。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最终确定12个条目:1.胸痛(闷);2.近期病情波动(加重);3.烦躁;4.心悸;5.大便秘结;6.口干;7.口苦;8.舌有瘀斑瘀点;9.舌质红绛;10.苔黄;11.数脉;12.滑脉。3.3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问卷,邀请中医临床和热证相关研究专家20名,填写本课题组设计的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的权重。对专家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确定权重。(1)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权重:舌象>临床症状>脉象;(2)舌象权重:舌质红绛>苔黄>舌有瘀斑瘀点;(3)临床症状权重: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烦躁>大便秘结>口苦>口干>心悸;(4)脉象权重:数脉>滑脉。总的来说,舌质红绛(0.1812)、苔黄(0.1762)、舌有瘀斑瘀点(0.1335)、数脉(0.0897)、胸痛(闷)(0.0637)、近期病情波动(加重)(0.0597)占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条目总权重的70.4%,在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专家意见并结合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局部微调,将近期病情波动(加重)和胸痛(闷)合并为近期胸痛(闷)加重,舌质红绛调整为舌质红。条目层级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权重:舌有瘀斑瘀点、苔黄、舌质红、胸痛(闷)、近期病情波动(加重)。中层权重:烦躁、大便秘结、滑脉、数脉。低层权重:口苦、口干、心悸。建立后的诊断标准见下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12注1:符合冠心病诊断,临床见上述指标累计赋分≥10分者可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注2:推荐用于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是否可用于干预性措施的临床疗效评价有待研究。3.4基于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在标准建立后,利用前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采集的冠心病病人横断面调查数据,使用新标准对5组人群(健康人群、代谢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期、冠心病稳定期和冠心病心力衰竭期)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发现,在纳入的患者中,健康人群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6.8%,代谢综合征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18.75%,在冠心病稳定期(CHD)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患者为756例,总比例达到28.99%。在663例纳入ACS期患者中,经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诊断,总积分≥10分的患者为332例,诊断为冠心病热结血脉证的比例高达50.08%。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总积分诊断为热结血脉证的比例为39.74%。对比5组数据,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热结血脉积分显着升高,这也充分表明冠心病病机活动期热化的显着规律。对5组间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结论本研究基于对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的认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应用频数分析、AHP等多种统计方法,首次建立量化、分层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标准》。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规范的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为证候规范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姜杨阳[7](2020)在《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一百多年前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自此以后,运动性疲劳成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热门题目。竞技体育具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特点,因此难以避免过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锻炼对于维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强度或频率不当引起的疲劳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甚至引发相关疾病。因此,不仅仅运动医学领域在研究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与之相关的产生机理和它的防治措施,临床医学也开展了对运动性疲劳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的治疗与如何预防其发生等的研究,按摩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按摩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并有证据显示按摩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探究大鼠腓肠肌肌浆Na+-K+-ATPase、Ca2+-ATPase、SOD的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中医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揭示推拿手法对运动疲劳性损伤的缓解机制。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跑台训练3天,后剔除不善于运动的大鼠10只,剩余50只,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作为运动性疲劳造模组,造模组按规定训练方案进行造模,时间为4周,第28天训练后对大鼠血液中反应机体疲劳状态的相关指标Bun、Lac、CK进行测试,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选出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推拿组进行为期14天的推拿干预,14天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指标。分别检测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泵(Na+-K+-ATPase)、钙泵(Ca2+-ATPase)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模型组SOD与空白组对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2)模型组MDA与空白组对比,MDA含量显着增多(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3)Na+-K+-ATPase、Ca2+-ATPase 组间相比,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2)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有保护性作用。

荣海波,张世明[8](2017)在《张世明教授运动性疲劳中医分型诊断标准》文中认为张世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经过多项课题研究和备战奥运会、亚运会的科技攻关服务经验积累,提出了运动性疲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早期归纳出运动疲劳的三种类型、九种常见证,经后期实践和研究,总结为三个类型、十二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型。

杨秀芹,田廷书[9](2008)在《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文献资料法、临床实验法等分析了中医药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张国华[10](2008)在《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学结合在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中西医结合研究运动性疲劳是我国的特色,但由于中西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迥异,一直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产物,使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从还原论跃进到整体论和系统论,中西医思维模式第1次实现统一。展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前景,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和校正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疗效,开发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单方和复方;研究不同中医证侯型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表达谱,开发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芯片;制定消除运动疲劳的个性化中药组方,等等。

二、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中药在抗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性疲劳
    1.1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1.2中医对运动疲劳的认识
2复方中药在运动性疲劳的应用
    2.1补益复方制剂
    2.2调理复方制剂
3复方中药在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3.1补充消耗,增强能量储备
    3.2清除代谢产物
    3.3调节内环境稳定,激发酶的活性
    3.4提高血红蛋白含量
4小结
5复方中药在抗疲劳应用中存在问题
6展望

(2)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1.2、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2.2、按摩的作用机制
    2.3、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3、结论

(3)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冰球运动特点
2 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原因
3 冰球运动恢复手段分析
    3.1 营养补充
    3.2 提高有氧代谢
    3.3 心理疏导
    3.4 传统运动疲劳恢复手段
结语

(5)国家竞走集训队运动员疲劳中医证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研究究方法
        1.2.1 运动员劳累自我认知评价
        1.2.2 中医症候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运动员劳累自我认知评价
    2.2 竞走运动员运动疲劳中医症候分布
    2.3 聚类分析结果
    2.4 主成分分析结果
        2.4.1 第一类证型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2.4.2 第二类证型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2.4.3 第三类证型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2.4.4 第四类证型主成分及因子分析
3 讨论

(6)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现状概述
    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1.1 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模式
        1.2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方法
        1.3 采用“以病统证”的原则进行证候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
    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未来发展思路
        2.1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是未来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
        2.2 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2.3 重视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2.4 重视标准建立后的应用和推广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内涵研究
    1 冠心病热结血脉概念
    2 冠心病热结血脉病机
    3 冠心病热结血脉的发病特点
    4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分析
    5 冠心病热证诊断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6 小结
第二部分 筛选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名词术语规范
        1.6 焦点小组讨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热证文献四诊分布
        2.3 冠心病热相关证诊断标准条目分布
    3 讨论
        3.1 冠心病热证的特征
        3.2 冠心病热证的主要诊断指标
        3.3 冠心病热证舌象特异性诊断指标
        3.4 冠心病热证脉象的重要诊断指标
    4 小结
第三部分 确定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与阈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1.2 专家会议咨询论证
        1.3 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结果分析
        2.3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条目权重排序
    3 讨论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会议咨询
        3.2 专家会议讨论结果分析
        3.3 诊断条目权重再次评估与优化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71 87例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的横断面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数据筛选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热结血脉证诊断结果
        2.3 5组数据非参数检验结果
    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 层次分析法专家结果统计
    附件3 数据处理原则
        一、具体条目的处理规则
        二、数据转化原则
致谢
个人简历

(7)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4 对当代医学对EF研究现状
    综述二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归属范围
        2 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3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7 中医特色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8 问题和思考
前言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建模与首次分组
        2.4 首次取材及第二次分组
        2.5 取穴
        2.6 分组干预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2.8 标本处理与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实验验证
        4.2 各组MDA含量比较
        4.3 各组SOD活性比较
        4.4 各组Na~+-K~+-ATPase活性比较
        4.5 各组Ca~(2+)-ATPase活性比较
    5 结论
    6 分析与讨论
        6.1 造模方法的改变
        6.2 推拿与运动性疲劳
        6.3 穴位的选取依据
        6.4 弹拨法
        6.5 推拿对MDA含量的影响
        6.6 推拿对SOD活性影响
        6.7 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6.8 实验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张世明教授运动性疲劳中医分型诊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三个类型
    1.1 形体疲劳
    1.2 脏腑疲劳
    1.3 神志疲劳
2 十二种常见的运动性疲劳证型
    2.1 筋肉疲劳
    2.2 关节、骨疲劳
    2.3 神志疲劳
    2.4 脾胃失调
    2.5 气虚
    2.6 血虚
    2.7 气血两虚
    2.8 肾元亏虚
    2.9 阳虚
    2.1 0 阴虚 (津、液、精髓亏虚)
    2.1 1 阴阳两虚
    2.1 2 月经失常
3 调查分析

(10)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学结合在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局限
2 基因芯片技术第1次使中西医学在思维方式上融合
3 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学结合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前景
    3.1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3.2 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开发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方剂
    3.3 开发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芯片
    3.4 制定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个性化中药组方
4结语

四、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中药在抗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J]. 李荣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12)
  • [2]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J]. 杨扬.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3)
  • [3]冰球运动员运动疲劳恢复途径研究[J]. 王继雅,姜燕,吴迪,杨忠山.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16)
  • [4]基于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剂筛选及抗疲劳作用研究[D]. 刘嘉宁.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5]国家竞走集训队运动员疲劳中医证候特征[J]. 张强,张巍,胡锐,杨敏,朱婵,沈海.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1(06)
  • [6]冠心病热结血脉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D]. 张佳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 姜杨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张世明教授运动性疲劳中医分型诊断标准[J]. 荣海波,张世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9]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 杨秀芹,田廷书. 辽宁中医杂志, 2008(11)
  • [10]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学结合在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前景[J]. 张国华. 四川体育科学, 2008(02)

标签:;  ;  ;  ;  ;  

运动疲劳的中医分类及诊断标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