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一、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麻书玮[1](2020)在《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文中指出吴堡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晋西挠褶带内,勘探面积92.97km2,初步计算致密砂岩气地质储量为76.2×108m3。近年来对吴堡地区致密气的勘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研究区致密砂岩气储层的物性刻画、成藏的主控因素等认识不清、研究区主要储层中气、水、干层分布的描述尚未开展,导致吴堡地区致密气的勘探工作无法取得突破。针对以上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区内测井资料整合、岩心观察、化验资料分析,结合露头剖面观察,系统认识了吴堡地区致密气成藏的地质条件。进行的主要工作有:(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通过测井识别地层旋回,对研究区进行精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识别;(2)以刻画主要储层为中心,通过测井资料建立研究区储层物性计算方法,刻画储层物性分布特征;(3)对烃源岩、盖层、地层压力、构造条件,运移动力等成藏地质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厘定吴堡地区致密气成藏的最主要地质因素;(4)通过建立测井解释图版,建立吴堡地区气层、气水层、含气(水)层和干层的定量判断依据,运用阿尔奇公式预测吴堡地区储层含气饱和度,并结合测井解释图版划分气、水、干层;(5)最后对储层气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吴堡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模式。本论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吴堡地区盒8段和山2段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相,有利储集微相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盒8段和山2段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降低95%。(2)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拟合均显示,在所有储层中,盒8段和山2段这两段储层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其孔隙度在10%以下,地面的渗透率在1×10-3μm2以下。本次研究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级,物性条件依次递减。初步认为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中的Ⅰ级和Ⅱ级为有效储层。盒8段储层物性优于山2段,以盒8下段物性最好,且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多以Ⅰ和Ⅱ级储层为主,山2段致密砂岩储层则以Ⅱ级为主。(3)研究区烃源岩厚度大且成熟度高;盖层封闭性好,通过剩余压力计算,上石盒子组作为直接盖层,对下伏地层有足够的封盖能力;(4)研究区地层水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钠型,是含油的良好标志,但是钠氯系数和脱硫系数表明,地层水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影响较大,地层封闭性差,存在保存条件差的成藏风险。(5)生烃增压为盒8段次生气藏中致密气聚集成藏的主要动力,当生烃压力克服盒8段毛细管力后,致密气在储层聚集成藏。(6)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发现,研究区整体气水分布与构造部位高低没有直接联系,指示岩性气藏为主的成藏特征。计算表明盒8段含气性优于山2段,北部含气性优于南部。

肖红平[2](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盒8段沉积体系与有利储层研究》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第八段为该盆地主力含气层系。对二叠系山西组、盒8段沉积时期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分布特征、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分布规律认识还不十分清楚,是目前制约本区勘探部署的关键问题。本文以现代沉积学原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作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井、薄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沉积水槽模拟实验以及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手段,围绕沉积体系特征、相对优质储层成因及分布等主要内容开展研究。通过沉积相沉积环境判识,识别出冲积扇、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以及湖泊等五大类沉积体系和相应沉积相类型,认为山西组沉积早期盆地南部存在海侵作用。在综合物源分析、古地貌和古水系恢复、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明确了各层序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布,建立了SQ1~SQ4(山西组)“冲积—浅湖”和SQ5(盒8段)“冲积—漫湖”两类盆地沉积充填模式。综合分析物源、古地貌、古水系、各层序沉积体系和古地理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盒8段沉积期发育大型坳陷浅水湖盆缓坡型源—汇系统。以北部阿拉善古陆—阴山山脉和南部秦岭—陇西古陆为两大主要物源区,SQ1~SQ4发育发育西北、正北、东北、西南和正南五大“湿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源—汇系统;SQ5发育西北、正北、东北、西南和正南五大“半干旱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漫湖”源—汇系统。借助沉积物理模拟实验,认识到大型坳陷浅水湖盆大面积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古地型平缓水体浅、湖平面反复升降、物源供给充足、多物源系统的交汇以及分期“接力搬运”作用等;提出了“河流水道与砂坝的频繁交替”、“上游河道改道砂体入湖”、“末端河道朵体侧向迁移”等大面积砂岩连片分布的三种沉积模式。通过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分析,认为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受岩石相、沉积相和成岩相共同控制,相对优质储层分布于母岩岩性单一的物源体系、辫状河高能沉积相带和有利的成岩相带。

刘硕[3](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最为活跃,储、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之一,上古生界致密碎屑岩气藏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自2000年榆林气田发现以来,先后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型致密碎屑岩气田,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开发成果。研究表明,致密碎屑岩气藏的储层砂体对天然气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优质高效的储层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研究致密碎屑岩藏储层预测方法,准确把握储层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物性和含气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圈定有利勘探目标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某区块为例,本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为指导,依托钻井、录井、测井、岩心、测试、地震等各种资料,在地层层序划分、沉积相研究、地震资料目标处理和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基础上,使用高分辨率和保真度地震资料,利用模型正演、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储层厚度及含气性预测和综合评价,探索了适合研究区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参数,准确预测了储层厚度和含气性特征,通过综合评价优选了有利的勘探部位。论文研究认为,反Q滤波可较好提高原始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地震波波形分解与多子波重构技术有利于消除煤层遮挡效应;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分别是区分煤层与非煤层、砂岩与非砂岩的敏感岩石物理参数;结合使用叠后波阻抗反演和叠前AVO同时反演方法可有效预测储层厚度和平面展布特征;叠前AVO“亮点”、拟泊松比变化率、流体因子和叠后高频衰减等属性能定性预测储层的含气性;基于储层厚度和含气性预测成果开展的储层预测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圈定出储层发育有利区。该论文有图140幅,表9个,参考文献102篇。

陈谋[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充分理解、吸收前人已有的勘探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质、地震、钻井、测井、遥感、重磁以及航磁等多项资料,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手段,以断裂体系特征及其动态演化为主线,结合断裂发育特征及侧向封闭性的定量分析,综合各成藏要素研究成果,进一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完善了与断裂相关的油气成藏模式。首先,利用地震、电磁剖面的识别,结合重磁资料上的异常区域反映出的上古生界断裂,航磁资料识别出的盆地基底断裂带分布情况以及遥感资料识别的断裂在地表的响应,在盆地北部识别出89条断裂,并按断裂延伸距离划分为三类。在平面上根据断裂走向划分出三个断裂带。断裂的剖面特征划分为杭锦旗地区的盆地边缘活动断阶型和塔巴庙地区的盆地内部稳定斜坡型两种类型。前者以泊尔江海子断裂、乌兰吉林庙断裂和三眼井断裂为典型,3条主断裂之间的分段连接方式以软连接为主要形式,断裂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征;后者以发育在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的断裂为典型,多为高角度断裂,断距较小或没有断距。然后,通过分析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区域构造背景,并以杭锦旗地区3条主干断裂为典型,计算断裂平均生长指数、断裂平均落差、平均活动速率和平均伸展率,并制作主干断裂的平衡剖面。结果分析表明,杭锦旗地区断裂构造演化具有长期性、多期性和旋回性。断裂活动与区域构造背景匹配,前后经历了四幕,晚石炭世太原期-晚三叠世延长期的长期挤压,中侏罗世延安期-直罗期的拉张,中侏罗世安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挤压,早白垩世晚期的拉张。最后,结合目前油气藏勘探成果表明,断裂构造的演化过程影响了沉积物沉积的展布形态和范围,断裂的后期活动改善了储集层形成之后的储集物性,且在断裂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与断裂直接相关的圈闭。通过侧向封闭性分析数据表明,大部分断裂的断面都具有良好的侧向开启性,可作为天然气运移的通道。油气生成、运移、成藏过程分析表明,与断裂有关的油气成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天然气在断裂以南生成,通过储集砂体运移到断裂下盘,通过断裂的通道作用运移到上盘的圈闭聚集成藏。另一种是天然气在山西组、太原组地层内生成以后,通过断裂的通道作用运移到下石盒子组储集层聚集成藏。

刘栋[5](2016)在《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以泊尔江海子断裂为界,北部构造上隶属于伊盟隆起,南部属于伊陕斜坡。杭锦旗地区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勘探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接替区。在勘探过程中,发现几乎每口井都产水、断裂南北不同区域主力产层不同等现象,对上古生界气水分布控制因素、天然气富集规律及成藏机理认识不清,制约了进一步勘探开发的开展。论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石油地质学、成藏动力学等相关理论技术,对研究区天然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异常压力与天然气成藏关系、成藏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全区各小层圈闭类型研究,以泊尔江海子断裂为界,断裂以北发育多种圈闭类型,包含岩性圈闭、岩性-断层圈闭、背斜圈闭、不整合圈闭等,以岩性圈闭为主;断裂以南鼻状构造、断裂不发育,除H1-3层出现构造-岩性圈闭外,基本均为侧向致密层或岩性尖灭形成的岩性圈闭。(2)研究区欠压实整体发育,纵向上,自上而下欠压实从石千峰组开始发育,至上石盒子组达到最大,下石盒子组开始依次逐渐降低,向下到山西组、太原组消失,部分井盒1段消失;整体上从西南往北东,欠压实发育的起始层位有降低的趋势(从石千峰组顶部发育到石千峰组中下部才开始发育),欠压实向下消失的层位逐渐抬升(从太原组开始消失到山西组顶部消失);平面上,各层位自西南向东北欠压实程度逐渐减弱,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区域为欠压实弱发育区。(3)异常压力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构造、断裂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砂地比、沉积速率)控制着欠压实不同程度发育与平面展布;宏观上构造抬升对全区异常压力有一定泄压作用,尤其是研究区东北部,泄压最严重;断裂对异常压力的泄压主要体现在泊尔江海子断裂上盘,影响范围约在200-300m。(4)在总结全区气水层特征基础上,利用电阻率差异法、交汇图版法、多元判别分析等方法对气水层进行有效识别,识别率较高,建立适合本区的气水识别标准,气水识别效果较好;利用产水特征与地层水化学参数,将本区地层水分为窜层水、凝析水、透镜体水、边底水、气层滞留水等5种类型,并建立了不同地层水的判识标准与分布模式。(5)杭锦旗地区不同区域、层位的气水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断裂以南上部地层水多,气主要分布在下部地层,且多分布在侧向、上倾方向存在岩性或物性变化遮挡的区域;断裂以北气主要分布在上部地层,下部地层主要为水层,气层主要分布在构造脊、局部背斜高点等高点发育为背景的圈闭;泊尔江海子断裂整体含气性不好,气水伴生普遍,气往往分布在圈闭的顶部小范围内。(6)断裂南北气层的输导体系、运移动力、圈闭类型、保存条件及主控因素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断裂南北天然气富集规律分析,发现断裂以北盒2、3段为富集层段,构造脊与局部构造高点背景下的有效圈闭为天然气有利富集区,低砂地比及垂向过剩压力高值区是天然气得以富集成藏的保证;断裂以南盒1段为富集层段,河道边部、低砂地比及侧向、上倾方向存在致密层、岩性尖灭遮挡的区域为天然气富集区,盒2、3段在下伏砂地叠置且发育微裂缝的区域为天然气富集区;断裂带气柱高度小,整体含气性较差,仅在小范围封闭性相对好的区域富集。(7)由于圈闭有效性、运移动力与输导体系、封盖条件的差异性等,本区天然气具有分区、分层差异性成藏机理:断裂以北,天然气大部分来自南部,少量来自北部自源型气源供给,输导体系以砂岩—断裂—不整合面型输导为主,经南部砂体、泊尔江海子断裂、不整合面向盒1段优势输导砂岩运移,再经砂岩—断裂输导体系进入上覆盒2、3段聚集成藏,断裂以北构造抬升强烈区(北东向)封盖能力弱,天然气向浅层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逸散明显;断裂带,天然气来自断裂以南,运移通道主要为砂体—断裂型,由南部砂岩经断层运移至断裂带附近各层位砂体内,在断裂带构造、构造‐岩性气藏内成藏,垂向封闭条件差,能封闭的气柱高度有限,天然气向上部石千峰组、刘家沟组逸散明显;断裂以南,天然气来自下伏山西组、太原组,输导体系以砂岩型为主,西南角存在砂岩—断裂输导,运移动力以源储压差为主,浮力作用次之,垂向保存条件好,天然气向上逸散较少。(8)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层位天然气富集规律、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机理建立了本区断裂南北差异性成藏模式;考虑圈闭类型、富集规律、成藏主控因素等进行了不同小层有利勘探区预测。

张云峰[6](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成藏(矿)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蕴藏并发现了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及铀矿等多种矿产资源,使之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多矿种并存的“聚宝盆”。然而长期以来,造成该盆地多种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机制一直众说纷纭。本文针对盆地内主要的4种能源矿产,应用石油地质、沉积学及水文地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地质富集条件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明确了4种资源富集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4种能源矿产的分布规律。通过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势的研究,分析了中生界油气藏和古生界天然气藏的成藏作用;探讨了毛细管力作用下的深盆气藏地质模式,并对不同气藏层段压力做了定量数学表述;分析了中生界铀矿的成矿特点;建立了4种能源矿产同盆共生的成矿(藏)模式。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与创新性认识:1、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不同沉积体系类型的此消彼长明显控制了其各自时期的矿产类型分布。古生界煤和煤层(成)气全盆分布受控于海退型低位煤系;中生界“中部生油、周缘聚煤“的互补型能源类型分布格局受控于南北三角洲体系的发育与湖泊逐渐向中部萎缩直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近缘粗粒控矿”是铀矿主要分布于盆缘的主要控矿机制(第二章2.4节、第三章3.3节)。2、中生界三叠系深部长6+7段流体势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末流体势整体表现为以靖边—吴旗—庆阳一线为界,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晚白垩世后东北部靖边地区流体势显着降低,全盆范围内形成了西北—东南高、东北—西南底的特点。目前勘探发现的三叠系致密储层油藏主要分布于早白垩世末形成的高势区向低势区过渡区域,验证了流体势指示油气运聚方向的可靠性(第四章4.6节)。3、利用烃类生成和运移过程中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原理,在古生界气藏中划分出了生烃中心、气藏边界及局部低渗透区;并根据致密储层中甲烷的δ13C1值减小趋势,结合该区地质特点,指出了天然气运移方向和可能的富集区域(第五章5.7.2.2节、5.7.3.2节)。4、根据毛细管力作用原理,探索建立了深盆气藏地质模型,并推导出了深盆气藏内压力—深度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该模型表征了深盆气藏内压力由“气水过渡带—静水压力”界面的负压异常过渡为“气—气水过渡带”界面的正常压力变化,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内实测的压力分布结果相符。将气藏压力梯度变化形态划分上开口一段式、下开口一段式和两段式3种模式,较好解释了不同类型气藏压力曲线模式,从而论证了深盆气藏的富集与成藏机制(第五章5.7.4节、5.7.5节)。

李潍莲,刘震,张宏光,纪文明,雷婷[7](2012)在《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确定断层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2 000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研究断层与天然气高产层段和富集区的关系,建立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存在北东向断裂系统,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m;这些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断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良好匹配,断层沟通了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塔巴庙地区主力目的层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及高产富集区带的分布;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魏兆亮[8](2012)在《鄂北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文中认为油气储层建模是在综合了地质、地球物理等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已知点的储层信息,进行油气藏及内部结构精细解剖,揭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能够描述油气分布状况和流动特征的油气参数地质模型,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三维空间定量分布模型。针对鄂北上古生界储层低孔、低渗、高排驱压力,孔渗关系相关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本文以塔巴庙区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储层物性、“四性”关系、储层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根据统计的河道和砂体几何学参数,应用RMS软件平台提供的河流体系建模技术,完成沉积相建模,模拟工区河道、心滩、边滩、决口扇以及河道间等多种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在相模型的控制下,进行孔、渗等物性参数的建模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沉积微相以及砂体分布特征以岩芯、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体系研究成果,确定研究区沉积相;根据岩性变化、层理类型及其组合,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确定了沉积微相的基本类型。分析认为,不同目的层段发育有不同成因的砂体类型,并且具有各异的展布特征。(2)储层特征和评价研究从沉积学特征、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等方面对塔巴庙区块不同研究层位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使用[Φ·K·R10/10-1μm3]无因次参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3)储层“四性”关系与储层特征类比开展“四性”关系(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的充分探索、试验与应用研究;从沉积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含气饱和度、气层压力系数和气井无阻流量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与邻区类比研究。(4)储层建模与结果评价基于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研究成果,根据统计的河道和砂体几何学参数,应用MS软件平台提供的河流体系建模技术,完成了沉积相建模,模拟了工区河道、心滩、边滩、决口扇以及河道间等多种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在相模型的控制下,进行了孔、渗等物性参数的建模工作,完成了储层的数值模型。通过这些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确定了沉积微相的基本类型,模拟了工区多种沉积微相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孔、渗等物性参数的建模工作,完成了储层的数值模型;开展了与邻区类比研究,对认识塔巴庙工区气井的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提高单井产能、提高天然气勘探效益并迅速扩大储量规模提供技术支持。

过敏[9](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大面积分布的岩性致密气藏的特点,在总结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石油地质学、成藏动力学、压力封存箱理论、含油气系统等最新理论和分析测试手段,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和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压力分布、成因、成藏组合、压力封存箱内幕结构、地层水特征、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及天然气成藏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牛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地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气藏主要属于常压-低压气藏,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属于低压气藏。大牛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成因主要为构造抬升引起的温度下降和孔隙反弹、天然气的散失,经计算温度下降可以引起压力下降约33%;杭锦旗上古生界由于侧向封闭条件不好,异常低压成因主要为天然气的扩散泄漏。(2)首次发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存在混合成因的地层水。通过分析断裂带地层水Mg2+离子富集来源、pH值偏低异常、矿化度高异常、地温梯度高异常情况及Caexcess与Nadeficit相关关系证明是泊尔江海子基底大断裂活动促使深部富Mg2+离子、偏酸性的热流体上涌与上古地层水混合作用,从而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有利于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是油气有利运移聚集区。(3)根据上古生界过剩压力的发育形态,把大牛地气田过剩压力归类为Ⅰ类单峰渐变型、Ⅱ类双峰渐变型、Ⅲ类单、双峰突变型三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与产气性的关系。(4)根据烃源岩对比、天然气成藏示踪、输导体系(砂体、裂缝及组合)及与烃源岩配置关系、运移动力等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模式图。近源成藏组合以砂体+裂缝输导,在盒2+3段形成天然气聚集区;源内成藏组合以砂体为主要输导,形成天然气聚集区。若源内成藏组合裂缝发育,使得天然气纵向向上逸散,形成天然气逸散区,导致圈闭中甲烷含量降低,天然气逸散同时储层测试表现为含水气层、含气水层和气水同层。并建立了不同成藏组合的天然气充注模式。研究区远源成藏组合发育在杭锦旗地区,运移动力主要为浮力,天然气充注方式为浮力流;近源、源内成藏组合天然气运移动力主要为源储剩余压差,天然气充注方式主要为“活塞式”,致密背景下的优质储层浮力起一定作用,甚至在优质储层达到一定连续分布可以在构造低部位形成局部边底水。致密气藏背景下浮力起一定作用区为致密气藏“甜点”。(5)根据成藏动力的有效性、输导条件的有效性及封闭条件的有效性研究建立了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评价体系。大牛地上古生界岩性圈闭成藏过程的有效性评价为:在上石盒子组区域盖层的物性+压力封闭的双重封闭条件下,天然气只能在其以下层位成藏,近源成藏组合盒2+3段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主要受成藏动力的有效性和输导条件的有效性控制;源内成藏组合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主要受局部封盖条件的有效性和输导条件的有效性控制。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由于断裂、不整合面、砂体发育,保存条件差,其成藏过程有效性主要受封闭条件的有效性控制。上古生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为下一步寻找天然气有利富集区提供了优选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6)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主要受生气强度、区域封盖条件、封存箱内幕结构、运移动力及输导体系控制: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只能在箱内成藏,生气强度控制了主力产层的分布范围,压力封存箱的内幕结构影响了产气层位及含气性,运移动力影响了天然气的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天然气成藏层位和富集程度,浮力起一定作用区为致密气藏高产富集区。并建立了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封存箱型成藏动力学模式。(7)杭锦旗断裂南部是近源低丰度岩性成藏模式,圈闭是控制成藏的最主要因素,有利层位为盒1段、山西组;断裂以北是远源构造—岩性成藏模式,盒1段为“泄流带”,盒1段要成藏,只能在其泄流带的低势区(局部构造)成藏。裂缝和小断裂的发育改善了盒2、盒3段聚集成藏,有利层位为下石盒子组,特别是盒2、盒3,规模比盒1段大,有利区为什股壕地区。

沈玉林[10](2009)在《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层序界面识别,将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层序组)、18个三级层序和50个体系域,建立了陆表海背景下的缓坡盆地边缘Ⅰ型和缓坡Ⅱ型、陆表海衰亡背景下的曲流河-浅水三角洲、辫状河-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曲流河-湖泊三角洲等5个二级层序充填模式。在层序格架内阐述了主要沉积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特征。在研究区上古生界识别出了8沉积相、18沉积亚相和23沉积微相类型;晚石炭世主要为碳酸盐潮坪-障壁砂坝-泻湖-浅水三角洲沉积,海水主要来自E及NE方向;早二叠世早期形成以开阔陆表海沉积为主、曲流河-浅水三角洲-障壁砂坝-泻湖-碳酸盐潮坪共存的格局,海水改由SE方向侵入;早二叠世晚期以曲流河-浅水三角洲-近海湖泊沉积为主;中二叠世形成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面貌;至晚二叠世晚期演化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共存的格局,结束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充填发育史。由此,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分为受限陆表海、开阔陆表海、陆表海衰亡、近海湖盆和内陆湖盆等5个充填阶段。以活动论为指导,结合海西运动的幕式活动,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动力机制;物源来自伊盟隆起,受板块碰撞作用影响,物源区差异性抬升明显,具东西分区的特征。研究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及演化、晚石炭世末海侵方向转变(相对于现今地理位置),主要是板块碰撞形式的转变所引发的区域古构造体制的改变、物源区的差异性隆升、古地貌特征的演变、基底断裂间歇性的拉张复活以及区域海平面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阶段及其与北部造山带的关系、物源特征、古气候等研究,建立了5种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双山地区太原组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格局及古地理,并与物源区母岩性质、海平面变化、成岩作用及板块碰撞引发的基底断裂间歇性活动等因素有关;伊金霍洛旗地区盒8段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母岩性质及古地理格局,同时受成岩作用和基底断裂后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二、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勘探历程及现状
        1.2.2 成藏模式与气藏类型研究现状
        1.2.3 测井地质学发展现状
        1.2.4 吴堡地区地质特征认识及勘探开发现状
        1.2.5 吴堡地区勘探存在问题及挑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和地层概况
    2.1 区域沉积构造及演化
        2.1.1 区域构造格局
        2.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史
    2.2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精细层序识别
        2.2.1 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基本原则
        2.2.3 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和微相特征
    3.1 沉积特征及微相划分
        3.1.1 沉积相标志分析
        3.1.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 研究区沉积微相展布
    3.3 主要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致密储层特征和有效储层识别
    4.1 致密储层定义
    4.2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物性控制因素
        4.2.1 致密储层岩石学和微观结构特征
        4.2.2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2.3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
    4.3 储层的测井特征分析
        4.3.1 储层测井解释
        4.3.2 储层测井参数分布特征
        4.3.3 储层物性平面特征
    4.4 储层分类及有效储层区域识别
第五章 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影响因素
    5.1 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岩条件
    5.2 致密气成藏的保存条件
        5.2.1 盖层对致密气保存的控制作用
        5.2.2 现今构造条件对致密气富集的影响
        5.2.3 地层水特征
    5.3 致密气成藏的储层条件
第六章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机理
    6.1 成藏期次与成岩耦合
    6.2 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运移动力特征
    6.3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与致密气运移模式
        6.3.1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成藏规律
        6.3.2 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运移模式
第七章 吴堡地区主要储层天然气分布特征和成藏模式
    7.1 盒8段和山2段天然气分布特征
        7.1.1 气水层识别
        7.1.2 典型井重点储层段气水层识别
        7.1.3 气水层分布剖面特征
        7.1.4 气水层平面分布及其与优势储层关系
    7.2 上古生界成藏模式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作者简介

(2)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盒8段沉积体系与有利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和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大型坳陷盆地沉积研究现状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源—汇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1.2.4 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历史与现状
        1.2.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储层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成果
        1.6.2 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盆地形成与演化
    2.3 晚古生代构造沉积背景
    2.4 上古生界地层
    2.5 地层岩性组合及标志层
        2.5.1 岩性组合特征与沉积古环境的关系
        2.5.2 区域标志层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环境
    3.1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类型
        3.1.1 冲积扇
        3.1.2 辫状河
        3.1.3 曲流河
        3.1.4 “浅水型”辫状河三角洲
        3.1.5 “浅水型”曲流河三角洲
        3.1.6 湖泊
    3.2 山西期海侵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第4章 沉积体系分布与源—汇系统
    4.1 物源分析
        4.1.1 盆缘露头及周缘基岩特征
        4.1.2 砾岩类型及分布特征
        4.1.3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分析
        4.1.4 重矿物特征物源分析
        4.1.5 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4.2 古水系的流向与展布特征
        4.2.1 古水流向测定与分析
        4.2.2 古地貌对古水系展布的控制作用
    4.3 层序地层划分对比
        4.3.1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4.3.2 山西组—盒8段层序界面识别
        4.3.3 层序划分对比
    4.4 SQ1—SQ4沉积相分布
        4.4.1 连井沉积相分析
        4.4.2 SQ1—SQ4沉积体系分布特征
    4.5 SQ5沉积相分布
    4.6 盆地沉积充填模式
    4.7 古地理演化与源—汇系统
第5章 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5.1 实验内容及设计
        5.1.1 实验内容
        5.1.2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过程
        5.2.1 SQ1沉积模拟
        5.2.2 SQ2沉积模拟
        5.2.3 SQ3沉积模拟
        5.2.4 SQ4沉积模拟
        5.2.5 SQ5沉积模拟
    5.3 实验结果
        5.3.1 横剖面切片分析
        5.3.2 纵剖面切片分析
    5.4 实验认识
        5.4.1 大面积砂体发育分布控制因素
        5.4.2 大面积砂岩连片沉积模式
第6章 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6.1 储层特征
        6.1.1 岩石学特征
        6.1.2 砂岩储集特征
        6.1.3 优质储层的定义及类型特征
    6.2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6.2.1 物源区母岩岩性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6.2.2 沉积相和水动力条件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6.2.3 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影响
    6.3 成岩相研究
        6.3.1 成岩作用强度定量分析
        6.3.2 成岩相划分
    6.4 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6.4.1 储层综合评价
        6.4.2 相对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沉积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相分析
3 地震资料目标处理
    3.1 目标处理的必要性
    3.2 提高分辨率处理
    3.3 去煤层效应处理
4 储层地震预测
    4.1 测井岩石物理分析
    4.2 地震反演与储层厚度预测
    4.3 属性分析与储层含气性预测
    4.4 储层预测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裂研究现状
        1.2.2 断裂对油气分布影响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断裂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地质概况
        2.1.1 盆地构造特征
        2.1.2 地层划分及特征
    2.2 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基本地质特征
    2.3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基本地质特征
第三章 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断裂特征研究
    3.1 断裂的识别
        3.1.1 重力资料识别断裂
        3.1.2 航磁资料识别断裂
        3.1.3 地震资料识别断裂
        3.1.4 遥感资料识别断裂
        3.1.5 电磁资料识别断裂
    3.2 断裂的特征
        3.2.1 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
        3.2.2 典型断裂剖面特征
    3.3 构造样式
        3.3.1 走滑构造样式
        3.3.2 主干断裂连接特征
第四章 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主要断裂形成时期与演化
    4.1 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背景分析
    4.2 断裂的形成时期
    4.3 断裂的演化
第五章 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
    5.1 断裂对生、储、盖层发育的影响
        5.1.1 断裂对烃源岩分布范围的影响
        5.1.2 断裂对砂体展布范围及储集性能的影响
    5.2 断裂对圈闭形成的影响
    5.3 断裂的侧向封闭性
        5.3.1 杭锦旗地区断裂的侧向封闭性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5.3.2 杭锦旗地区断裂侧向开启性验证
    5.4 断裂演化与生排烃史
    5.5 断裂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水与油气藏的关系
        1.2.2 异常压力的研究进展
        1.2.3 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1.2.4 杭锦旗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构造背景
        2.1.2 地层划分及发育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顶面特征
        2.2.2 断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相展布
    2.4 上古生界成藏基本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特征
        2.4.2 储层基本特征
        2.4.3 盖层特征
        2.4.4 圈闭类型
第3章 异常压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泥岩压实特征
    3.2 异常压力分布特征
        3.2.1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3.2.2 过剩压力剖面分布特征
        3.2.3 过剩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3.3 异常压力发育的影响因素
        3.3.1 沉积对异常压力形成的影响
        3.3.2 构造作用对异常压力的影响
        3.3.3 断层对异常压力的影响
第4章 气水分布及富集规律分析
    4.1 气水层识别
        4.1.1 气水层识别方法
        4.1.2 气水层的判别标准
    4.2 气水分布规律
        4.2.1 气水层剖面特征
        4.2.2 气水层平面展布特征
    4.3 气水分布的控制因素
        4.3.1 构造脊与背斜等局部高点对气水分布的影响
        4.3.2 断裂对气水分布的控制
        4.3.3 砂体展布的影响
        4.3.4 异常高压带对天然气的封存作用
        4.3.5 物性对气层发育的影响
    4.4 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
        4.4.1 断裂以南天然气富集规律
        4.4.2 断裂以北天然气富集规律
第5章 地层水特征
    5.1 地层水的识别
    5.2 地层水地化特征
    5.3 地层水的成因及意义
    5.4 产水机理及地层水分布模式
        5.4.1 产水机理及判识标准
        5.4.2 地层水分布模式
第6章 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
    6.1 天然气输导体系、运移动力及示踪分析
        6.1.1 天然气输导体系
        6.1.2 天然气示踪分析
        6.1.3 断裂南北天然气运移动力
    6.2 天然气成藏期次
    6.3 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机理
        6.3.1 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天然气成藏机理
        6.3.2 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天然气成藏机理
        6.3.3 泊尔江海子断裂带天然气成藏机理
    6.4 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6.4.1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6.4.2 上古生界天然气差异性成藏模式
    6.5 天然气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成藏(矿)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含油气系统研究进展
        1.2.2 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3 鄂尔多斯盆地多类型能源矿产地质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工作量统计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多类型能源分布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分区
        2.1.1 伊盟隆起
        2.1.2 西缘褶皱冲断带
        2.1.3 天环坳陷
        2.1.4 靖边单斜
        2.1.5 庆阳单斜
        2.1.6 延安单斜
        2.1.7 晋西挠褶带
        2.1.8 渭北隆起
    2.2 结晶基底构造特征
    2.3 地层系统
        2.3.1 下古生界
        2.3.2 上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4 多类型能源矿产时空分布
        2.4.1 煤的时空分布
        2.4.2 天然气时空分布
        2.4.3 石油的时空分布
        2.4.4 铀矿的时空分布
    2.5 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与富煤规律
    3.1 上古生界沉积体系演化及富煤规律
        3.1.1 上古生界富煤规律
        3.1.2 上古生界煤系
        3.1.3 上古生界沉积体系演化与聚煤
    3.2 中生界沉积体系与富煤规律
        3.2.1 中生界富煤规律
        3.2.2 三叠纪煤系
        3.2.3 侏罗纪煤系
        3.2.4 三叠纪沉积体系演化与聚煤
        3.2.5 侏罗纪沉积体系演化与聚煤
    3.3 上古生界、三叠系与侏罗系成煤体系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成藏
    4.1 烃源岩
    4.2 储层与盖层
    4.3 三叠纪油藏地质特征
    4.4 下侏罗统油藏地质特征
    4.5 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史
    4.6 油气运移与聚集分析
        4.6.1 运移通道
        4.6.2 驱动力
        4.6.3 油气运移方向判别与成藏
    4.7 小结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5.1 下古生界烃源岩
    5.2 下古生界深盆气藏储盖特征
    5.3 下古生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与生烃
    5.4 上古生界烃源岩
    5.5 上古生界深盆气藏储盖特征
    5.6 上古生界烃源岩成熟度演化与生烃
    5.7 古生界天然气运移与聚集分析
        5.7.1 深盆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
        5.7.2 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分析
        5.7.3 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分析
        5.7.4 关于深盆气藏压力的讨论
        5.7.5 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压力特征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铀成矿
    6.1 赋矿地层沉积背景
    6.2 层间氧化带平面分区
    6.3 铀矿体剖面特征
    6.4 成矿作用分析
        6.4.1 成矿作用原理
        6.4.2 成矿铀源与成矿年龄
        6.4.3 构造热事件与铀成矿
        6.4.4 蚀变作用与铀成矿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剖面考察

(7)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断裂特征及成因
    2.1 断层剖面反射特征
    2.2 断层地震属性特征
    2.3 断层平面分布特征
    2.4 断层成因及形成期
3 断层对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3.1 沟通气源和圈闭
    3.2 汇流及改善储层物性
4 成藏模式
    4.1 太原组—山西组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模式
    4.2 下石盒子组下生上储源上成藏模式
5 结 语

(8)鄂北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现状及发展
        1.2.2 储层随机建模基本原理与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1.1 构造单元划分
        2.1.2 构造基本特征
    2.2 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
        2.2.1 沉积体系
        2.2.2 盆地演化史
    2.3 地层划分及地层特征
    2.4 油气资源及勘探现状
        2.4.1 油气地质条件
        2.4.2 油气资源概况
        2.4.3 勘探现状及成果
第3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岩相类型及特征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2.1 石炭系太原组沉积相特征
        3.2.2 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特征
        3.2.3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特征
    3.3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沉积模式
        3.3.1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3.2 沉积模式
    3.4 砂体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
        3.4.1 单井微相剖面特征
        3.4.2 砂体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4.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评价
    4.1 储层物性特征
        4.1.1 砂岩孔隙度特征
        4.1.2 砂岩渗透率分布特征
        4.1.3 优质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4.1.4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4.1.5 孔隙度与埋深的关系
    4.2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4.2.1 砂岩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类型及分布
        4.2.2 砂岩孔喉大小与分布
        4.2.3 孔喉大小对砂岩渗透率的贡献
    4.3 储层综合评价
    4.4 储层特征类比评价
        4.4.1 沉积学特征对比
        4.4.2 储集物性与孔喉结构对比
        4.4.3 含气饱和度的比对
        4.4.4 气层压力系数对比
        4.4.5 气井无阻流量对比
第5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5.1 测井响应特征
        5.1.1 砂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5.1.2 砂泥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5.2 砂岩厚度分布特征
    5.3 砂岩的物性特征
    5.4 岩性、岩相与物性的关系
    5.5 储集物性参数的关系分析
        5.5.1 岩芯分析物性参数的关系
        5.5.2 测井解释与岩芯分析值的关系
        5.5.3 储层参数下限值的确定
    5.6 “四性”关系总结
第6章 储层地质建模
    6.1 储层随机建模的意义
        6.1.1 对单砂体的研究需要基于单河道的模拟技术
        6.1.2 客观表征储层空间分布特征的需要
        6.1.3 不确定性研究和风险评价的需要
        6.1.4 快节奏勘探开发工作的需要
    6.2 储层建模软件RMS/STORM简介
    6.3 随机模拟方法优选
    6.4 储层随机建模步骤
        6.4.1 数据准备
        6.4.2 构造建模
        6.4.3 沉积相模拟
        6.4.4 三维储层参数模拟
        6.4.5 3D地震工区沉积相模拟
    6.5 建模结果评价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Ⅰ)
附录(图版Ⅱ)
附录(图版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上古生界油气基本地质特征
    2.1 盆地地质概况
        2.1.1 盆地构造特征
        2.1.2 地层划分及特征
    2.2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油气基本地质特征
    2.3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基本地质特征
第3章 异常压力分布、成因
    3.1 地层压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3.2 现今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2.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2.2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2.3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3.3 上古生界古压力特征
    3.4 异常低压成因
        3.4.1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异常低压成因
        3.4.2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异常低压成因
第4章 压力封存箱特征
    4.1 压力封存箱盖层特征
        4.1.1 封存箱的封闭层
        4.1.2 物性封闭
        4.1.3 压力封闭与烃浓度封闭
    4.2 成藏组合
    4.3 封存箱内气水分布特征
        4.3.1 大牛地气田气水分布特征
        4.3.2 杭锦旗地区气水分布特征
    4.4 地层水特征
        4.4.1 大牛地气田地层水特征
        4.4.2 杭锦旗地区地层水特征
    4.5 杭锦旗地区地层水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4.5.1 地层水成因
        4.5.2 油气地质意义
第5章 压力封存箱内幕特征及与天然气关系
    5.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分布关系
    5.2 过剩压力分布特征
        5.2.1 单井过剩压力分布特征
        5.2.2 剖面过剩压力分布特征
    5.3 过剩压力与天然气分布关系
        5.3.1 单井过剩压力分布与产气性关系
        5.3.2 剖面过剩压力与产气性关系
第6章 输导体系、运移动力及天然气成藏示踪
    6.1 输导体系
        6.1.1 大牛地气田输导体系
        6.1.2 杭锦旗地区输导体系
    6.2 天然气成藏示踪
        6.2.1 大牛地气田天然气成藏示踪
        6.2.2 杭锦旗地区天然气成藏示踪
    6.3 天然气运移动力
        6.3.1 古压力特征
        6.3.2 源储剩余压力差
第7章 大牛地气田岩性圈闭成藏过程有效性评价
    7.1 盒3+2 段成藏过程有效性评价
        7.1.1 成藏动力的有效性
        7.1.2 输导条件的有效性
        7.1.3 封闭条件的有效性
        7.1.4 成藏过程有效性的综合评价
    7.2 盒1 段成藏过程有效性评价
        7.2.1 成藏动力的有效性
        7.2.2 输导条件的有效性
        7.2.3 封闭条件的有效性
        7.2.4 成藏过程有效性的综合评价
    7.3 源内成藏组合成藏过程有效性评价
        7.3.1 成藏动力的有效性
        7.3.2 输导条件的有效性
        7.3.3 封闭条件的有效性
        7.3.4 成藏过程有效性的综合评价
第8章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
    8.1 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
    8.2 天然气充注模式
        8.2.1 源内成藏组合天然气充注模式
        8.2.2 近源成藏组合天然气充注模式
        8.2.3 远源成藏组合天然气充注模式
    8.3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8.3.1 大牛地气田天然气成藏规律
        8.3.2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封存箱型成藏动力学模式
    8.4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现状
        1.2.2 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历程及成藏研究现状
        1.2.3 沉积相及古地理研究现状
        1.2.4 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5 晚古生代物源分析的研究现状
        1.2.6 成岩作用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的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岩石地层及岩性组合特征
    2.2 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2.2.1 构造格局
        2.2.2 盆地基底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2.2.3 构造演化
3 层序地层格架与对比
    3.1 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主要沉积相类型
    3.2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3.2.1 层序界面的识别
        3.2.2 层序界面类型
        3.2.3 水泛面
    3.3 层序地层特征
        3.3.1 层序地层特点
        3.3.2 充填层序类型及特征
    3.4 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层序充填模式
        3.4.1 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
        3.4.2 层序充填模式
    3.5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对比
        3.5.1 关键界面的约束
        3.5.2 近距离自旋回沉积对比
        3.5.3 古生物组合带的限定
        3.5.4 区域地层单元划分
    3.6 小结
4 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4.1 SQⅠ古地理特征
        4.1.1 SQⅠ区域沉积背景
        4.1.2 SQⅠ古地理
    4.2 SQⅡ古地理特征
        4.2.1 SQⅡ区域沉积背景
        4.2.2 SQⅡ古地理
    4.3 SQⅢ古地理特征
        4.3.1 SQⅢ区域沉积背景
        4.3.2 SQⅢ古地理
    4.4 SQⅣ古地理特征
        4.4.1 SQⅣ区域沉积背景
        4.4.2 SQⅣ古地理
    4.5 SQⅤ古地理特征
        4.5.1 SQⅤ区域沉积背景
        4.5.2 SQⅤ(即SQ18)古地理
    4.6 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
    4.7 小结
5 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控制因素
    5.1 晚古生代研究区与内蒙古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5.1.1 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与其北侧造山作用的关系
        5.1.2 内蒙古造山带板块作用控制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阶段
        5.1.3 晚古生代沉积过程与造山作用间的响应
    5.2 物源研究
        5.2.1 物源区构造属性特征
        5.2.2 古流向及砂体展布特征
        5.2.3 主要轻矿物标型特征
        5.2.4 重矿物组合特征
        5.2.5 晚古生代物源探讨
    5.3 古气候
    5.4 晚古生代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1 晚石炭世(SQⅠ)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2 早二叠世早期(SQⅡ)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3 早二叠世晚期(SQⅢ)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4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SQⅣ)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5 晚二叠世晚期(SQⅤ)构造-沉积模式
    5.5 小结
6 含气单元解剖
    6.1 双山含气区太原组高效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构造格局及古地理
        6.1.1 太原组砂质高效储层的分布及成岩作用特征
        6.1.2 高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6.2 伊金霍洛旗含气区盒8 段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特征和古地理格局
        6.2.1 乌审召-伊金霍洛旗含气区盒8 段高效储层的分布及成岩作用特征
        6.2.2 高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吴堡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 麻书玮. 西北大学, 2020(01)
  • [2]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盒8段沉积体系与有利储层研究[D]. 肖红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 刘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断裂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D]. 陈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机理研究[D]. 刘栋.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6]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同富集的地质条件与成藏(矿)系统研究[D]. 张云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7]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J]. 李潍莲,刘震,张宏光,纪文明,雷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2(04)
  • [8]鄂北塔巴庙区块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特征及地质建模研究[D]. 魏兆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2)
  • [9]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D]. 过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10]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 沈玉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