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期紫菜育苗对策

高温期紫菜育苗对策

一、高温时期坛紫菜纯系育苗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冰心,刘金梅,马元元,姜晶晶,丁兰平[1](2020)在《坛紫菜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中指出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属暖温性海藻,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栽培物种, 2011年度栽培面积达30余万亩。其生活史过程比较复杂,既有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既存在无性生殖,也存在有性生殖;其能否产生单孢子也常常引起争议。为此,本文总结了坛紫菜的生殖及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坛紫菜的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马颖超[2](2019)在《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及组学研究》文中认为条斑紫菜生长在潮间带,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条斑紫菜产业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条斑紫菜产业目前仍存在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种质退化及病害频发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为育种,即培育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本文以条斑紫菜优良纯系NA为初始藻株,对其自由丝状体进行了化学诱变,获得了易于膨大形成壳孢子囊枝的突变株E;分别对突变株E的丝状体和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组学进行了研究,并实施了育苗和海上试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显微镜下两个藻株丝状体的形态无明显差异。相同温度下,尤其是18℃,突变株E丝状体比初始藻株NA更容易形成壳孢子囊枝。在18℃下培育突变株E丝状体,使其发育形成壳孢子囊枝,采用低温缩光诱导的方法能够促进壳孢子放散,放散时间约为9d,在57 d时达到高峰。其中,16℃下放散量较多,日放散量最高可达(3.15±0.10)×107 g-1。用自由丝状体接种贝壳,突变株E的接种率(21.33%±5.33%)低于初始藻株NA(60.44%±3.08%),说明突变株E丝状体不容易钻壳。以壳孢子囊枝比率为参数,研究突变株E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结果显示其适宜培养条件为16℃,20μmol photons m-2s-1白色光源,25‰30‰盐度。(2)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转录组的变化。转录组分析共得到26,94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1,948个上调基因和15,001个下调基因。突变株E丝状体呼吸作用较强,可能是为丝状体的发育提供更多能量。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转导较低,但介导激素信号转导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较强,表明激素可能在突变株E壳孢子囊枝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编码细胞骨架蛋白、转录相关蛋白和氨基酸合成相关蛋白等的基因表达量上调,可能是为突变株E丝状体发育(形成壳孢子囊枝)提供物质基础。(3)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显微镜下两个藻株的幼小叶状体(≤10 mm)形态无明显差异。突变株E幼小叶状体的生长速率和增量(0.79±0.05 mm d-1和62.50±12.11)大于初始藻株NA(0.26±0.06 mm d-1和8.00±5.15),表明相同条件下,突变株E叶状体可以释放更多的单孢子。以光合活性为参数,初步研究了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其适宜培养条件为16℃,6080μmol photons m-2s-1的白色光源,30‰盐度和碳氮比3:1。将幼小叶状体(10 mm)转到10℃培养,4 wks后长成较大的叶状体。两个藻株的叶状体均为细长型,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观和纵面观无明显差别。与初始藻株NA相比,突变株E叶状体具有生长优势。4 wks后,突变株E叶状体的长度是初始藻株NA的3.5倍,生物量约为NA的3倍。此外,突变株E叶状体的光合参数、部分色素(包括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均高于初始藻株NA,而细胞呼吸速率低于初始藻株NA(p<0.05)。叶状体失水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在叶状体细胞持续失水过程中,Fv/Fm,Y(I)以及Y(II)均随之下降。当绝对含水量降至9%时,Y(II)的值接近0。复水15 min后,Y(I)值迅速回升,Fv/Fm和Y(II)也恢复过半。复水1 h后,Fv/Fm和Y(I)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在此过程中,虽然在某些时间点,突变株E的一些光合参数值高于初始藻株NA,但整体趋势无明显差异。(4)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叶状体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变化。转录组分析共得到1,5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57个,下调基因892个。蛋白质组分析共鉴定到41个差异蛋白,包括22个上调蛋白和19个下调蛋白。整合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结果,发现突变株E叶状体内分解代谢前期途径,如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以及丙酮酸降解过程增强,由此推测前期产物乙酰辅酶A含量较高。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电子传递体减少,且测定结果显示细胞呼吸速率较低,表明突变株E叶状体呼吸作用较弱。呼吸作用的降低暗示增加的乙酰辅酶A没有进入三羧酸循环进一步分解,而是作为前体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除此之外,突变株E叶状体内一些与光合作用、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上调,且测定结果显示突变株E的光合参数、色素含量和生物量高于初始藻株NA,这表明突变株内的合成代谢如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等途径较强。分解代谢较低而合成代谢较高,这可能是突变株E叶状体生长速率较快的原因。此外,多种抗逆蛋白(如热激蛋白、抗氧化剂等)表达量增加,表明条斑紫菜突变株E具有高效抗逆的潜力。(5)在日照华岚紫菜育苗厂分别接种了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的自由丝状体,接种密度为600段/cm2。丝状体生长初期的培养条件为18.520℃,最高光强<4000 lx,盐度24.826.5‰。之后培养条件为2326℃,最高光强<2500 lx,盐度24.826.5‰。此过程中,丝状体膨大发育为壳孢子囊枝,后者成熟后释放壳孢子。统计壳孢子放散量,发现突变株E的壳孢子放散总量大于初始藻株NA,日放散量最高可达240.15±21.83万个/壳。(6)使用铺网泼水式采苗,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各采两张网,分别挂到威海文登紫菜养殖区(36°47’54’’N 121°58’03’’E)和日照岚山港潮间带(35°5’24’’N 119°18’00’’E)进行海上试养。威海试养的叶状体生长状态良好,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长度、宽度没有明显差异,突变株E的Fv/Fm、Y(I)、Y(II)以及大部分光合色素(玉米黄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高于初始藻株NA(p<0.05)。而且网绳上试验苗的密度高于养殖区其他条斑紫菜,这可能是因为其放散单孢子的能力较强。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条斑紫菜叶状体中含量较高的为碳水化合物(40.841.0 g/100 g DW)和蛋白质(36.837.1 g/100g DW),其次是灰分(18.319.3 g/100 g DW),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粗纤维(3.5 g/100g DW)和脂肪(1.21.6 g/100 g DW)。与初始藻株NA相比,突变株E叶状体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较高。与三种代表性谷物(小麦、稻米和黄豆)营养成分相比,条斑紫菜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绿色健康食品。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共测得18种氨基酸的含量,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甲硫氨酸和胱氨酸为试养的条斑紫菜叶状体中的限制性氨基酸。除甲硫氨酸和异亮氨酸外,条斑紫菜突变株E叶状体内其他氨基酸(包括9种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初始藻株NA。呈味氨基酸中甜味类和鲜味类氨基酸总量在所测氨基酸总量中超过50%。脂肪酸分析共检测到14种脂肪酸,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突变株E叶状体中总脂肪酸含量和单项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初始藻株NA。日照试养的突变株E叶状体的密度、长度、光合活性以及色素含量均大于初始藻株NA(p<0.05)。水质检测发现,日照养殖区缺氮缺磷,威海养殖区缺氮。在同样缺氮的情况下,两个养殖区试养的条斑紫菜生长情况具有明显差异,可能受不同环境和养殖方式的影响。日照养殖区海上试养后期,初始藻株NA和养殖区其他条斑紫菜出现腐烂脱网等现象,而突变株E叶状体生长状态较好,颜色较深,韧性较强。这表明在营养缺乏条件下,条斑紫菜突变株E叶状体的适应能力更强。本研究通过自由丝状体的化学诱变获得了条斑紫菜突变株E,其丝状体易于膨大形成壳孢子囊枝,叶状体生长速率高于初始藻株NA。分析突变株E和初始藻株NA丝状体及叶状体组学的变化,发现突变株E丝状体内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转导较低,但介导激素信号转导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较强,表明激素可能在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形成壳孢子囊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突变株E叶状体合成代谢较强,分解代谢较弱,这可能是其叶状体生长速率较快的原因。研究中的组学数据为条斑紫菜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还进行了条斑紫菜突变株E的育苗及海上试养,为今后的人工栽培积累了实践经验。

黄娟[3](2017)在《民国潮州农业史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事纷扰,内忧与外患频仍,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时续时断。不过,由于各地学者的多方努力和民国政府的倡导,曾编纂出1500余种方志,其中饶宗颐编撰的《潮州志》包含着大量的潮州地区有关农史资料内容,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饶宗颐编撰的《潮州志》为考察对象,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充分利用和挖掘该《潮州志》农史资料,并结合潮州地区地方志、民国广东潮汕地区农业资源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农业资源调查报告书,从农林牧副渔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对民国时期广东潮州地区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做出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和科学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民国年间潮州地区农业发展的状况、脉络及地域特色,加深人们对民国时期广东潮州地区地方农史资料内容与价值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民国年间,潮州农业生产在缓慢地向前推进,土地开发、粮食生产、林业和渔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受近代资本市场的刺激,出现了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一批带有现代农业企业性质的公司开始涌现,但没有形成规模,随着汕头开埠,潮州商业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尽管如此,由于民国期间外患内战频繁,地方经济利益屈从于国家利益,加上封建势力依旧强大,灾祸频仍,严重地干扰了潮州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陷于枯竭,农民生活贫困,因此农业经济大发展和农业环境大动荡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时潮州农业的基本特征。分析民国时期潮州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对进一步探讨地方社会的农业生态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对当前“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宏肖,严兴洪,宋武林,刘燕飞,刘长军,王铁杆[4](2014)在《坛紫菜与Pyropia radi种间杂交重组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获得具明显杂交重组优势的紫菜优良品系,实验以印度产紫菜Pyropia radi野生型品系(Pr-WT01,特点:藻体厚、生长慢、韧性好、壳孢子放散量多)为父本,坛紫菜诱变品系(Ph-HMC5,特点:藻体薄、生长快、韧性差、壳孢子放散量少)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从杂合丝状体产生的F1叶状体中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重组品系,HR-6品系为其中的最优良品系。父本品系叶状体的绝对生长率最大值为0.39 cm/d,母本品系为5.24 cm/d,而HR-6品系高达9.27 cm/d,在日龄3050 d期间,它的平均绝对生长率比母本品系的最大生长率还大。日龄60 d的叶状体平均体长父本品系为13.18 cm,母本品系为85.67 cm,而HR-6品系已达218.57 cm,分别是父、母本品系的16.58倍和2.55倍。日龄35 d的HR-6品系叶状体的叶绿素a含量高达9.43 mg/g,比父、母本品系分别增加了50%和20%;另外,它的总藻胆蛋白含量高达99.62 mg/g,分别是父、母本品系的2.18倍和1.74倍。日龄35 d的HR-6品系的叶状体平均厚度为26.22μm,比父本品系降低了37%,比母本品系增加了30%,叶状体的韧性明显增加。HR-6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达167.72万个/贝,分别为父、母本品系的1.13和2.65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R-6品系具有生长快、品质好、壳孢子放散量大等优良性状,表现出良好的生产适用性。

沈梅丽,杨锐,骆其君,王淑刚,任继锐[5](2013)在《坛紫菜养殖周期中的藻际微生物多样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坛紫菜是我国江浙海区栽培地主要经济藻类。观察紫菜养殖过程中藻际微生物的群落特点及变化,研究藻际环境中的微生物因素在紫菜栽培中的作用,为保证紫菜健康生长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传统纯培方法和PCR-DGGE技术分离归类坛紫菜养殖周期中的藻际微生物,并利用16S rDNA(细菌)和18S rDNA(真菌)序列测定及在线BLAST比对鉴定到属,比较分析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海区及养殖过程的坛紫菜藻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特点。【结果】在坛紫菜养殖过程中总共分离到467株细菌,共41个属。分类结果显示藻际细菌归属于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群为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分离到55株真菌,共15个属。分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真菌归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仅1株归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细菌多样性大于真菌。坛紫菜藻际细菌有19个特异菌属,对照海水细菌有13个特异菌属;从丝状体中分离到大部分真菌和放线菌,坛紫菜养殖丝状体和不同叶状体养殖阶段的藻际微生物类别差异明显。在分离的坛紫菜藻际微生物中发现了与引起细菌性红烂病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rina)、引起白斑病的紫菜茎点菌(Phoma porphyrae)高度相似的菌株,以及与典型的腐霉如镰孢霉菌(Fusarium sp.)和曲霉(Aspergillus sp.)高度相似的菌株。【结论】坛紫菜养殖过程中藻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受到紫菜生长形态、养殖时间及养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藻际微生物中发现与紫菜致病菌高度相似的微生物,作为潜在致病微生物应得到重视。

王婷[6](2013)在《坛紫菜新品系和重要农艺性状特异SCAR标记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坛紫菜是我国南方沿海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开发坛紫菜优良品系和重要农艺性状的特异分子标记,对于坛紫菜种质的质量鉴定、品种权益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450条RAPD标记引物对本实验室选育出的6个坛紫菜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分析,从中共筛选出41个各品系的特异RAPD标记。经切胶回收、克隆、测序、引物设计和4个不同实验的特异性验证,最终有7个标记成功转化成了特异SCAR标记,分别命名为:Z26-600,Z26-360,Z17-700,Z17-400,Q1-500,Q1-650,Z61-1000,转化成功率为17%。对获得的SCAR标记分析发现,其中四个标记(Z26-600,Z26-360,Z17-400,Z61-1000)为共显性标记。进一步通过对反应体系、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循环数等进行优化,对获得两个以上特异SCAR标记的品系利用多重PCR技术构建了基于SCAR标记的快速鉴定方法。此外,本研究分别以坛紫菜DH作图群体中藻体长度、宽度和厚度表现最为极端的10个个体的总DNA构建成了6个极端BSA池,并用100对SRAP引物和250对RAPD引物进行了标记扫描,共筛选出特异SRAP标记2个,特异RAPD标记4个。其中SRAP引物组合ME8-EM10在“叶片最短混合池”中扩增出的特异性标记,长度约为750bp。该特异性标记经切胶回收、克隆、测序、引物设计和实验验证,最终成功转化为特异SCAR标记,命名为FL-711。

孔晓锐[7](2012)在《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附着、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海水比重、温度、光照条件对条斑紫菜壳孢子附着、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在培养的过程中观察记录了幼苗生长的历程,可以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中评价壳孢子附着、萌发、生长的标准同样可以应用到紫菜新品系的种质检测中。本文还研究了不同附着材料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条斑紫菜壳孢子的最佳附着基质,以期为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选择可替代附着材料和节省成本提供理论支持。1.壳孢子附着实验:研究发现在接种后24h和48h壳孢子附着率没有显着变化(P>0.05),可见壳孢子附着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并且很可能在24h之内完成。海水比重1.022、温度20℃、光照强度27μmol/m2·s是条斑紫菜壳孢子的最适附着条件。2.不同材料附着实验:研究发现塑料培养皿(聚苯乙烯)的附着率略高于玻璃培养皿。维尼纶网绳的附着率是聚乙烯网绳的3倍多,由此可知在采苗期间,壳孢子大多是附着在维尼纶网绳上的。尼龙筛绢的附着率介于维尼纶网绳和聚乙烯网绳之间。3.壳孢子萌发、生长实验:(1)海水比重1.022-1.030、温度20℃、光照强度27-67.5μmol/m2·s为壳孢子适宜的萌发条件;(2)海水比重1.022、温度12-20℃、光照强度47.25μmol/m2·s为壳孢子幼苗的适宜生长条件。发现1.007是壳孢子的致死比重,在该比重下壳孢子短时间内吸水涨破死亡。幼苗对比重1.030的适应性要高于比重1.015。在无光条件下,壳孢子依然可以利用每天计数时的光照,连续生存14d;在6.75μmol/m2·s的低光照条件下,壳孢子幼苗生长缓慢;当光照在27-67.5μmol/m2·s范围内时,壳孢子幼苗生长状态良好,这表明光强27μmol/m2·s能够满足壳孢子幼苗正常生长的需要;光强47.25μmol/m2·s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最快,是幼苗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增加到67.5μmol/m2·s时,会对幼苗产生一定的伤害,苗损失达31.9%。

郭文竹[8](2012)在《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孢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条斑紫菜(Pyropia/Porphyra yezoensis)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经济海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条斑紫菜的生活史属于异型世代交替,包括宏观的配子体(叶状体)和微观的孢子体(丝状体)两大世代。孢子体在栽培生产中可用作苗种,对其的研究程度直接影响到紫菜产业的发展。自由丝状体作为种质,其扩增和保存技术对生产和科研都十分重要。提高壳孢子囊枝的形成率是自由壳孢子囊枝直接育苗技术的关键。壳孢子作为苗源,促进其大量集中放散并保证其正常附着的技术直接关系到紫菜的产量和质量。环境因素对条斑紫菜孢子体各阶段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各阶段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十分必要,其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生产实践,推进紫菜产业的发展,也为今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孢子体丝状藻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进行四因素(温度、光照强度、海水比重、光暗周期)四水平的实验,研究在不同条件组合下培养的丝状藻丝的生长速率,以期得到全局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正交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二步是根据第一步的实验结果将温度因素的水平范围缩小,减小水平间差距。结果表明,温度和海水比重对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生长速率有重要影响。实验得到促进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生长的最佳条件组合为温度20℃,光强40μmol m-2·s-1,比重1.020-1.025,光暗周期12L/12D。2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囊枝形成率的影响:研究比较了钙离子浓度为0.005mol/L、0.010mol/L、0.020mol/L、0.040mol/L、0.080mol/L培养条件下条斑紫菜壳孢子囊枝的形成率,结果表明0.040mol/L钙离子浓度可促进壳孢子囊枝的形成(正常海水的钙离子浓度为0.010mol/L),钙离子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壳孢子囊枝的形成。海水比重对壳孢子囊枝的形成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比重为1.020和1.026对其影响的差异不显着,但比重为1.015不利于壳孢子囊枝的形成。3环境因子对壳孢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条件,研究了日温度变化(24℃、24℃降温至20℃、24℃降温至15℃、24℃升温至28℃),海水比重变化(正常海水比重1.022、由1.022分别调至1.010、1.015、1.020、1.025、1.030、1.035)和光强(17μmol m-2·s-1、37μmol m-2·s-1、57μmol m-2·s-1、75μmol m-2·s-1、98μmol m-2·s-1)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壳孢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以期发现贝壳丝状体采苗的最佳外界条件,为生产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日降温处理有利于壳孢子的放散,15℃能够诱导壳孢子放散高峰的较早出现且放散量最大;在降温培养的前提下,海水比重为1.022以及由1.022调为1.020和1.025比重下壳孢子放散量大且集中,比重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壳孢子的放散;由24℃降温至20℃刺激放散得到的壳孢子正常附着,24℃降温至15℃不利于附着,海水比重为1.020-1.025,壳孢子的附着量大,海水比重偏大或偏小附着量都有明显的减少;光照强度为57-75μmol m-2·s-1条件下,壳孢子较其他光强更易附着。

牟宗娟[9](2012)在《条斑紫菜(Pyropia/Porphyra yezoensis)病原学研究及琼胶降解菌筛选》文中认为条斑紫菜(P. yezoensis)是红藻门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对其起源进化和环境胁迫适应机制等科学问题的关注,使其成为藻类模式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条斑紫菜自然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潮间带,是冬春季的优势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条斑紫菜在中国、日本和韩国被大规模栽培,年产值达数十亿美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近年来,随着条斑紫菜栽培规模的持续扩大,病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危害程度也逐年增加,对条斑紫菜病害进行病原学和致病条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制定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据,而且也将为抗病品系的筛选提供条件。本论文从分离紫菜病原菌,深入研究其致病原因以及各环境因子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绿斑病是条斑紫菜配子体幼体时期的常见病害。本论文通过分离、培养、回感确证了绿斑病病原菌,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其病原为Pseudoalteromonas carrageenovora,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很高的蛋白酶活性和脂酶活性,此外多种芳胺酶反应为阳性。研究发现该病原菌致病性与环境因素相关,结果显示温度以及紫菜养殖密度对病情的蔓延影响较大,高温以及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而海水比重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不影响该病的发生。赤腐病是条斑紫菜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以疑似感染赤腐病的条斑紫菜为材料,观察了病斑组织的细胞学和亚显微结构,通过分离、培养、回感确证了病原菌,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观察发现,患病叶状体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病斑,病斑中央部分呈浅绿色,周围红色,靠近未感染部位呈一圈鲜紫红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病斑处细胞已经失去正常细胞的形态而被菌丝串联在一起,此特征与赤腐病病症类似。对分离培养的病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真菌为交链孢霉菌(Alternaria sp.),与典型赤腐病病原菌并不一致。藻类病原菌通常具有分解海藻胶的能力,本研究从不同海藻的腐烂材料以及海参肠道中分离纯化琼胶降解菌,开展了菌株鉴定、培养条件优化、产琼胶酶条件优化和琼胶酶基因克隆等研究。通过初筛、复筛共获得4株具有较高琼胶降解能力的细菌HD、JL、QJ和HS。相对粗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4株琼胶降解菌在2216E海水培养基中产酶状态最好,菌株产酶的最佳条件与最适生长条件一致,4株菌琼胶酶最大相对酶活力相近,且胞外酶活力远远大于胞内酶,一般在培养36h后酶活力达到最大。经鉴定,4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16SrDNA序列分析显示菌株HD、JL和HS属于噬琼胶菌属Agarivorans sp.,而菌株QJ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相关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95%,可能是一新属或新种。菌株HD、JL和HS都能克隆出长度为2868bp的β琼胶酶基因,而菌株QJ没有克隆出β琼胶酶基因。分离得到的琼胶降解菌一方面可用于测试其对藻类的致病能力,另一方面可生产琼胶酶作为制备藻类单细胞或原生质体的工具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孙庆海,吴伯合,张丽莉,蔡青敏,陈献稿[10](2011)在《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品系引进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引进"杂交重组1号"与HMY 2个坛紫菜品系,以本地龙沙种系为对照组,通过苗种培育、壳孢子采苗、海上栽培及采收试验,综合评估藻体生长、采收量、经济性状及柔韧性等因素,认为:HMY坛紫菜品系综合效果较好,可作为西湾滩涂坛紫菜栽培的主推品系之一。

二、高温时期坛紫菜纯系育苗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温时期坛紫菜纯系育苗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坛紫菜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殖和生活史
    1.1 无性生殖
    1.2 有性生殖
    1.3 单性生殖
    1.4 生活史
2 存在问题
    2.1 坛紫菜生活史中是否存在单孢子
    2.2 坛紫菜减数分裂发生的位置
    2.3 坛紫菜是否存在单性生殖
3 结语

(2)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及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条斑紫菜概述
        1.1.1 条斑紫菜分类学地位及分布
        1.1.2 条斑紫菜生活史
    1.2 条斑紫菜的营养价值及人工栽培
        1.2.1 条斑紫菜的营养价值
        1.2.2 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
    1.3 紫菜育种
        1.3.1 育种方法
        1.3.2 育种难题及应对措施
    1.4 功能基因组学
        1.4.1 转录组学
        1.4.2 蛋白质组学
        1.4.3 整合“组学”
    1.5 紫菜产业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5.1 紫菜产业现状
        1.5.2 紫菜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及筛选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藻种
        2.1.2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诱变
        2.1.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筛选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诱变后的条斑紫菜丝状体细胞致死率
        2.2.2 条斑紫菜诱变丝状体的存活量
        2.2.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筛选
第三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形态观察
        3.1.2 不同温度下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3.1.3 条斑紫菜突变株壳孢子的放散
        3.1.4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接种
        3.1.5 条斑紫菜突变株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形态
        3.2.2 不同温度下条斑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情况
        3.2.3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壳孢子放散量
        3.2.4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贝壳接种情况
        3.2.5 条斑紫菜突变株营养藻丝的培养条件
第四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丝状体转录组学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培养
        4.1.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1.3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4.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及质量评估
        4.1.5 转录组的拼接及注释
        4.1.6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高通量测序和转录本拼接
        4.2.2 Unigenes注释
        4.2.3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4 条斑紫菜丝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
    4.3 小结
第五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生理生化特性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形态观察
        5.1.2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1.3 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
        5.1.4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形态观察
        5.1.5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1.6 条斑紫菜叶状体光合作用参数和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5.1.7 条斑紫菜叶状体色素含量的测定
        5.1.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失水胁迫试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形态
        5.2.2 条斑紫菜幼小叶状体的生长速率和数目增量
        5.2.3 条斑紫菜突变株幼小叶状体的培养条件
        5.2.4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形态
        5.2.5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生长情况
        5.2.6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光合活性和细胞呼吸
        5.2.7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色素含量
        5.2.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失水胁迫试验
第六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培养
        6.1.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6.1.3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6.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及质量评估
        6.1.5 转录组的拼接及注释
        6.1.6 条斑紫菜叶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6.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6.1.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蛋白质提取和iTRAQ标记
        6.1.9 液相分离及质谱分析
        6.1.10 生物信息分析
    6.2 结果
        6.2.1 高通量测序和转录本拼接
        6.2.2 Unigenes注释
        6.2.3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4 条斑紫菜叶状体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布
        6.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6.2.6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蛋白浓度及质检
        6.2.7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蛋白
        6.2.8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差异表达蛋白功能注释
    6.3 讨论
        6.3.1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生长
        6.3.2 条斑紫菜突变株叶状体的抗逆性
        6.3.3 条斑紫菜叶状体内其他的差异基因和蛋白
第七章 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育苗及海上试养
    引言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藻种
        7.1.2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接种
        7.1.3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的日常管理
        7.1.4 条斑紫菜的壳孢子放散及采苗
        7.1.5 条斑紫菜的海上试养及追踪观测
        7.1.6 养殖区的水样检测
        7.1.7 威海养殖区试养条斑紫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条斑紫菜丝状体的贝壳接种情况
        7.2.2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的生长情况
        7.2.3 条斑紫菜的壳孢子放散量及采苗
        7.2.4 条斑紫菜在威海养殖区试养的生长情况
        7.2.5 条斑紫菜在日照养殖区试养的生长情况
        7.2.6 养殖区的水质
        7.2.7 威海养殖区试养条斑紫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7.2.8 本次试养的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民国潮州农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学术回顾
    1.3 研究可行性及一般程序
    1.4 饶本《潮州志》农史资料编纂体例创新和发展
2 农业环境和农地制度
    2.1 农业环境
        2.1.1 地貌和气候
        2.1.2 地质土壤和水文
        2.1.3 森林植被及其破坏
    2.2 耕地面积和农地制度
        2.2.1 耕地面积
        2.2.2 所有制
        2.2.3 租佃制度
        2.2.4 纳租种类和数量
    2.3 本章小结
3 作物栽培
    3.1 粮食作物
        3.1.1 总体情况
        3.1.2 水稻
        3.1.3 甘薯和小麦
    3.2 园艺作物
        3.2.1 蔬菜和果树作物
        3.2.2 油料和糖料作物
        3.2.3 纤维作物和花卉栽培
    3.3 病虫害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4.1 渔业资源
    4.2 海洋捕捞和咸水养殖
        4.2.1 海洋捕捞
        4.2.2 咸水养殖
    4.3 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
        4.3.1 淡水捕捞
        4.3.2 淡水养殖
    4.4 水产制造业
    4.5 各县渔业概述
        4.5.1 饶平县
        4.5.2 南澳县
        4.5.3 澄海县
        4.5.4 汕头市
        4.5.5 潮阳县
        4.5.6 惠来县
    4.6 日本侵略对潮州渔业的破坏
    4.7 本章小结
5 农村其他生业和农民生活
    5.1 其他生业
        5.1.1 畜养业
        5.1.2 农产品加工类
    5.2 农民生活
        5.2.1 一般农民的生活
        5.2.2 渔民生活
    5.3 本章小结
6 民国潮州农业的转型
    6.1 现代经营和现代技术的兴起
        6.1.1 粮食作物种植的新变化
        6.1.2 经济作物种植的现代化
        6.1.3 现代林地行政的兴起
        6.1.4 畜养业的转变
    6.2 现代农业组织的诞生与成长
        6.2.1 建立了专业化管理机构
        6.2.2 成立了农会组织
        6.2.3 出现了一批带有现代农业企业性质的公司
        6.2.4 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坛紫菜与Pyropia radi种间杂交重组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亲本的杂交
    2.2 优良品系的筛选
    2.3 优良品系F1叶状体的生长与成熟
    2.4 优良品系F1叶状体的活体吸收光谱与主要色素蛋白含量
    2.5 优良品系F1叶状体的厚度
    2.6 优良品系贝壳丝状体的壳孢子放散量
3 讨论

(5)坛紫菜养殖周期中的藻际微生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采样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1.2.1 采样:
        1.2.2 分离微生物
    1.3 细菌16S r DNA和真菌18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
        1.3.1 基因组DNA的抽提:
        1.3.2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
        1.3.3 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2 结果
    2.1 分离纯化与菌落形态
    2.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2.3 微生物的分子鉴定及群落特征
3 讨论

(6)坛紫菜新品系和重要农艺性状特异SCAR标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紫菜育种研究现状
    1.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菜中的应用
        1.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2.2 种质鉴定
        1.2.3 亲缘关系、系统分类
        1.2.4 遗传图谱、目的基因定位
        1.2.5 分子辅助选育
    1.3 RAPD标记
        1.3.1 RAPD标记原理
        1.3.2 RAPD标记在大型海藻中的应用
    1.4 SCAR标记
        1.4.1 SCAR标记原理
        1.4.2 SCAR标记在大型海藻中的应用
    1.5 大型海藻重要农艺性状连锁标记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主要试剂
        2.3.1 总DNA提取主要溶液的配制
        2.3.2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
        2.3.3 LB培养基配制
        2.3.4 RAPD随机引物和SRAP引物序列
    2.4 实验方法
        2.4.1 藻体的培养
        2.4.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4.3 BSA池的混合
        2.4.4 PCR筛选和检测
        2.4.5 特异片段切胶回收、纯化
        2.4.6 特异条带与克隆载体连接
        2.4.7 质粒的转化和筛选
        2.4.8 菌落PCR检测
        2.4.9 质粒提取
        2.4.10 质粒酶切检测
        2.4.11 SCAR标记引物设计
        2.4.12 SCAR标记的验证
        2.4.13 多重PCR扩增
第3章 结果
    3.1 紫菜基因组DNA提取
    3.2 新品系SCAR标记的开发
        3.2.1 新品系RAPD特异扩增片段的筛选、克隆及测序
        3.2.2 SCAR标记的转化和验证
        3.2.3 SCAR标记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
    3.3 农艺性状关联SCAR标记开发
        3.3.1 农艺性状特异扩增片段的筛选、克隆及测序
        3.3.2 SCAR标记转化
第4章 讨论
    4.1 采用分子标记进行紫菜种质鉴定的必要性
    4.2 标记类型的选择
    4.3 SCAR标记的转化
        4.3.1 引物设计
        4.3.2 片段回收
        4.3.3 标记显隐性
        4.3.4 引物的退火温度
    4.4 多重PCR技术的应用
    4.5 农艺关联标记开发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小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附着、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条斑紫菜的概述
        1.1.1 条斑紫菜的分类地位
        1.1.2 条斑紫菜的应用价值
        1.1.3 条斑紫菜的研究价值
        1.1.4 条斑紫菜的形态结构特征
        1.1.5 紫菜的生活史
    1.2 紫菜的养殖
        1.2.1 紫菜的养殖历史
        1.2.2 条斑紫菜的养殖
    1.3 紫菜壳孢子的研究
        1.3.1 壳孢子(Conchospore)
        1.3.2 壳孢子的结构
        1.3.3 壳孢子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不同环境因子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器材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1.4 单因素实验的设置
        2.1.5 壳孢子的收集
        2.1.6 壳孢子的附着
        2.1.7 附着率的计算
    2.2 结果
        2.2.1 不同海水比重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2.2.2 不同温度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2.2.3 不同光照强度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2.3 讨论
3. 不同附着材料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器材
        3.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3.1.4 壳孢子的收集
        3.1.5 统一计数面积
        3.1.6 壳孢子的附着
    3.2 结果
        3.2.1 统计结果
        3.2.2 显微观察结果
    3.3 讨论
4. 不同环境因子对壳孢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器材
        4.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4.1.4 壳孢子的收集和附着
        4.1.5 萌发率的计算
        4.1.6 壳孢子的生长状况
        4.1.7 比生长速率的计算
    4.2 结果
        4.2.1 不同环境因子对壳孢子萌发的影响
        4.2.2 不同环境因子对壳孢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环境因子对幼苗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4.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孢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紫菜生物学特性
        1.1.1 紫菜分类地位及分布
        1.1.2 紫菜的价值
        1.1.3 紫菜的生活史与形态结构
    1.2 条斑紫菜的育苗研究
        1.2.1 贝壳丝状体的育苗
        1.2.2 丝状体细胞工程化育苗
        1.2.3 叶状体细胞工程化育苗
    1.3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孢子体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1.3.1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丝状藻丝生长的影响
        1.3.2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丝状体发育的影响
        1.3.3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
2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丝状藻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1.3 材料处理
        2.1.4 正交实验设计
        2.1.5 实验步骤
        2.1.6 数据测量方法
    2.2 结果
        2.2.1 结果数据
        2.2.2 直观分析
        2.2.3 方差分析
        2.2.4 综合分析
    2.3 讨论
3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囊枝形成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仪器和设备
        3.1.3 实验条件设置
        3.1.4 实验步骤
    3.2 结果
    3.3 讨论
4 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放散和附着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和设备
        4.1.3 温度日变化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4.1.4 海水比重变化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4.1.5 不同降温处理下所得壳孢子的附着情况
        4.1.6 海水比重变化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4.1.7 不同光强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4.2 结果
        4.2.1 温度日变化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4.2.2 不同海水比重变化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4.2.3 不同降温处理下所得壳孢子的附着情况
        4.2.4 海水比重变化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4.2.5 不同光强对壳孢子附着的影响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条斑紫菜(Pyropia/Porphyra yezoensis)病原学研究及琼胶降解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紫菜生物学特性
    2. 藻际微环境以及藻类病害
    3. 紫菜病害概况
    4. 琼胶酶以及琼胶降解菌的概述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条斑紫菜绿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病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来源
        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4. 菌株菌落形态的观察
        1.5. 菌株的 16SrDNA 序列鉴定
        1.6. 人工回接感染实验
        1.7. 病原菌的确证以及常规检测
        1.8. 绿斑病发病进程的显微观察
        1.9. 不同生态因子条件下的人工感染实验
    2. 结果
        2.1. 条斑紫菜患病症状
        2.2. 病原菌的分离及其特征
        2.3. 人工回接感染实验及发病进程观察
        2.4.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比较
        2.5. 不同生态因子条件下的病原菌感染
    3. 讨论
第二章 条斑紫菜疑似赤腐病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条斑紫菜叶状体的来源
        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4. 紫菜病症和病原菌形态的显微观察
        1.5. 人工回接感染实验
        1.6. 病原菌的 ITS 序列鉴定
    2. 结果
        2.1. 条斑紫菜患病症状
        2.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征
        2.3. 病症的显微观察
        2.4. 人工回接感染实验
    3 讨论
第三章 琼胶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2. 样品处理及琼胶降解菌的筛选
        1.3. 粗酶相对酶活力的测定
        1.4. 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1.5. 最适产酶条件的优化
        1.6. 琼胶降解菌株的鉴定
        1.7. 琼胶酶基因的克隆
    2. 结果
        2.1. 菌株的筛选以及菌落形态观察
        2.2.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2.3. 最适培养条件的优化
        2.4. 琼胶降解菌菌株的鉴定
        2.5. 琼胶酶基因的克隆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品系引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坛紫菜品系来源
    1.2 苗种培育
        1.2.1 实施地点
        1.2.2 接种
        1.2.3 培育管理
    1.3 壳孢子采苗
    1.4 海上中间培育出苗与分帘
    1.5 栽培试验海区及筏架设置
    1.6 海上栽培与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组丝状藻丝发育情况
    2.2 不同组贝壳壳孢子放散及附着情况
    2.3 不同组苗帘出苗情况
    2.4 不同组生长及采收、藻体经济性状及柔韧性情况
3 讨论

四、高温时期坛紫菜纯系育苗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坛紫菜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黄冰心,刘金梅,马元元,姜晶晶,丁兰平. 海洋科学, 2020(09)
  • [2]条斑紫菜突变株的诱变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及组学研究[D]. 马颖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9(08)
  • [3]民国潮州农业史研究[D]. 黄娟.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坛紫菜与Pyropia radi种间杂交重组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J]. 吴宏肖,严兴洪,宋武林,刘燕飞,刘长军,王铁杆. 水产学报, 2014(08)
  • [5]坛紫菜养殖周期中的藻际微生物多样性[J]. 沈梅丽,杨锐,骆其君,王淑刚,任继锐. 微生物学报, 2013(10)
  • [6]坛紫菜新品系和重要农艺性状特异SCAR标记的开发[D]. 王婷. 集美大学, 2013(08)
  • [7]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壳孢子附着、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孔晓锐.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8]环境因子对条斑紫菜孢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D]. 郭文竹.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9]条斑紫菜(Pyropia/Porphyra yezoensis)病原学研究及琼胶降解菌筛选[D]. 牟宗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6)
  • [10]开敞性滩涂海区坛紫菜品系引进试验[J]. 孙庆海,吴伯合,张丽莉,蔡青敏,陈献稿. 现代渔业信息, 2011(10)

标签:;  ;  ;  ;  ;  

高温期紫菜育苗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